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大家艺闻 » 正文

中国人民艺术家——画家王二平

 

【艺术简历】

王二平,安徽合肥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合肥市书画院特聘画家,入选安徽省“551”青年优秀工作者培养计划。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人才专题研修班。入选中国文联2021年度青年文艺创作资助项目。论文及作品发表在《艺术大观》,《科技视界》,《上海经济研究》等刊物。其中《天涯共此时》刊登于外文《dossier》literarni noviny杂志封面。

部分参展履历如下:

2023年《向未来》“御风而行向未来”—长三角绘画作品联展中华艺术宫展;

2023年《先声后时代》第八届安徽省美术大展;

2023年《青天古月照今人》同源同向—十三省市自治区美术作品重庆展;

2022年《青天古月照今人》皖美丹青·徽映羊城广州艺术博物院展;

2021年《遇见未来》中国美协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

2021年《皖韵徽情》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

2021年《转时空》,《中国红》全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四川展;

2021年《那时花开》工在江右·情系中华全国工笔画名家江西邀请展;

2020年《故乡的云》中美协举办胡中国美术世界行海外研修作品炎黄美术馆展;

2019年《青天古月照今人》中国美协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9年《花容》长三角九城市书画邀请上海展;

2019年《青天古月照今人》第七届安徽省美术大展;

2019年《天涯共此时》中美协和文化部举办的第八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2018年《鎏金年华》中美协举办的第四届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

2018年《静等花开》中美协举办的万年浦江2018全国中国画工笔作品展;

2018年《天涯共此时》中美协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2017年《西藏映像》第六届安徽省美术大展;

2017年《京韵年华》中美协举办的悲鸿精神—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

2016年《仰望辉煌》中国工笔画省际联盟首届优秀作品提名四川展;

2015年《万年青》中美协举办的2015全国中国画展;

2015年《美丽人生》中美协举办的高洁品质兰蕙人生全国中国画展;

2014年《诗意江南》第五届安徽省美术大展;

2014年《云裳》中美协举办的塞上明珠.美丽宁夏第八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展;

《鎏金年华》240cm×160cm

工笔画在中国历史的传承与革新研究

王二平

摘要:在中国画历史发展进程中,工笔画以工整细致为显著特点,在中国美术史上有深远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工笔画的历史发展进程,经由坚守创作核心、重视细腻情感表达、追求神形相携等实践研究,进一步弘扬工笔画的创作精神,使之达成高度传承与时代同步的革新目标。

关键词:工笔画;历史传承;审美价值;情感语言;创作技法

《青天古月照今人》240cm×185cm

前言:工笔画起源较早,开起于岩画,在战国时的帛画中,可见线条运用已经比较成熟。隋唐是工笔画的鼎盛时期,到宋代已达艺术高峰。在时代年轮中享有盛名的工笔画作品举不胜数,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西魏壁画《伎乐图》,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有唐朝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且每个时代所创作的画作均深刻展现画家内心情感。由此可知要想进一步促进工笔画的传承发展,在借鉴历史创作经验基础上,应当依据时代背景,升华时代特征,创作更显时代性的作品。

《那时花香》57cm×92cm

一、工笔画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工笔画的开端

在工笔画历史发展中,对开端画作的研究,最早是岩画,主要是以拙朴的线条勾勒,再涂以红或黑的涂料,而多被认可的开端之作,是战国时期的帛画作品《人物龙凤图》,它被誉为中国第一幅独幅绘画作品,该画中表现的是身着宽袖长裙的上流社会的妇人形象,还辅以龙凤之型渲染情景,似在传递神异力量为人物带来重要指示。作为工笔画早期画作,它主要用线的形式呈现着人物形象与鸟兽神态,不加分染且能栩栩如生,可想而知此时工笔画线条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

《静等花开》218cm×191cm

(二)工笔画的兴盛

工笔画在隋唐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阎立本的《步辇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无论在线条还是设色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历代帝王图》为例,作品以51.3cm×531cm规格为主,画中共创作了13为历代帝王,包括魏文帝、汉光武帝、晋武帝、隋炀帝等,此画作以人物作为主要素材,除帝王人物形象外还包含33名侍人,画家阎立本在创作期间,选用工笔画中常用的晕染技法与重彩设计。为了更加符合帝王外在形象特点以及王尊贵族气质,还在每位帝王表情、穿着以及动作上进行细致刻画,自此借助工笔画的工整细致特点,惟妙惟肖的展现帝王贵气。无论是其时代的敦煌壁画,还是《历代帝王图》都显示出工笔画在当时发展的鼎盛气象,隋唐之后,工笔画逐渐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时期。就花鸟画而言,它是唐代绘画写实技巧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了宋代写实技巧已经全面成熟,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这是工笔画在宋代高峰时刻的一个标志。这个标志的确立与一个人息息相关,他就是宋徽宗,宋徽宗以考试形式扩增了画院规模,致使更多人投入到工笔画创作中,作为一国之君的宋徽宗赵佶不仅鉴赏力极高,绘画技艺也绝佳,《芙蓉锦鸡图》,《捣练图》足以为证。他的参与大力推动了工笔画发展的进程,宋代的工笔画逐渐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特点,既有山水的疏朗情志,亦有寄情花鸟人物之姿,山水有小景和全景之分,花鸟画就有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之别。

《花香满夏》

(三)工笔画的衰微

元明时期,文人画兴起,水墨被尊为上,很多画家作品中只稍有细部描绘,且多数作品少有颜色,更多的将细致的线条换化成笔墨块面,以屈崇于文人所好。无论是明曾鲸《张卿子像》,唐寅的《吹箫图》,清代改琦的《宫娥梳髻图》等都是继承五代或是宋人工笔的传统,却难以超越唐宋时期的辉煌,自此,工笔画日渐衰微。

《初试佳冠》120cm×240cm

(四)工笔画的新貌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连环画发展高峰的契机,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产生了许多如徐悲鸿、齐白石,陈白一等工写兼能的画家,这些画家在工笔画传承革新中扮演了过渡角色,以新时代画家的创新理念,汇聚历代画家的创作经验,创作出更多富有生命力与区别于以往的工笔画作品,如齐白石拿手的《草虫画》,写意之中更注重写实且具有细节。陈白一用工笔的形式语言描绘现代人物现实生活的场景。何家英被认为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性转型的关键人物,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作品对中国工笔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山地》,《十九秋》等等工笔画作品,为美术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新风尚。《秋冥》一作中,蓝底白衣的女子以无线诗意跃然纸上,丙烯入画的毛衣质感十足,一地秋叶枯草以特殊的肌理效果写意处理,与毛衣的规律编排形成视觉的互补,拱形的构图设计让画面别具一格。随着何家英,蒋采平,唐勇力,胡明哲等等画家作品的出现,以及他们学术追随者们的研究和推动,工笔画作品或在构图,或用色,或材料选择上,都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国工笔画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遇见未来》240cm×190cm

二、工笔画在中国历史的传承渠道

(一)坚守创作核心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关于工笔画的传承,需要坚守创作核心。其核心分为以下三点:

1、正确的价值观。吴为山在第11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开幕式上指出:“文运与国运相连,文脉与国脉相连。新时代工笔画之盛,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势。随着古老民族的涅槃重生和古老文化的盛世重光,工笔画中所蕴涵的缜密态度。理性精神及道德美感恰与新时代作构建的当代中国文化价值相得益彰。”[1]所以创作之前我们先要确定方向,一个与时代与国运,与中国文化相契合的主题思想。《天堑变通途》《对话》等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都包含对美好生活的讴歌,传达积极的价值观作品。

《戏如人生》120cm×240cm

2、立足传统。这里的立足并非裹足不前,而是苦练工笔画的传统的功夫,用先人的智慧和经验滋养我们的灵魂,熟练我们的技巧,以此蓄势待发。工笔画的特点为工整细致,创作以精细线条为最初绘制元素的中国画,我们应当对历史创作中的线条勾绘方法进行有效学习,并能熟练运用实际上,传统工笔画,已经形成了多种表达技法,特别是在明代,其工笔十八描的技法,能以工整的线条,对人物、花鸟、鱼虫进行细致描绘,以此贴合工笔画核心理念。在现当代工笔画发展中,也要在创作中贯穿工整细致的创作思想。作为当代工笔画的传承者,不可抛却工笔画历史成果集聚形成的核心内容。

《故乡的云》155cm×176cm

3、不断革新。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在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之上,融入新时代的气息,不断探寻新思路,寻求新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李玉旺的《使命》用传统的线条勾勒出敦实而有力量的劳动者形象,却用国画色表现出如油画般厚重质感,和浓厚的环境气息。《花影扶疏自满庭》中轻薄而羸弱的线条恰好把柔嫩的花瓣,与绸缎表现的淋漓尽致。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具体类型,应从传承与创新视角实现深度研究,以此彰显绘画艺术价值。

《盛装中国红》97cm×185cm

(二)重视情感语言

与其他的绘画种类相似,工笔画在创作中情感的表达,主要也是借助于线,面,色。不同的是它的情感输出是舒缓的,有条不紊的,细腻而重叠的。画作中呈现富有意义的人物或景象,往往是画家用最吻合于画面感情的线条或颜色去描绘。工笔画在传承中,需要重视画作中的情感语言,这种语言是敏感的,细致的。细到发丝处,在画作中渲染的情感氛围,如齐白石在工笔画创作中,通过对现实环境里草虫生活习性、结构特征的细致观察,将其完整且真实的呈现在画作中,经过创作后,能够展示齐白石先生对生活的一种热爱,甚至在以线条勾勒蟋蟀翅膀脉络时,也更加细致,符合蟋蟀的实际特点又加上自己的情感元素,经过情感语言的渗透,能够促使画作更具现实感,证实绘画语言占据重要地位。

《诗意江南》120cm×240cm

(三)追求神形相携

工笔画的传承还应当追求神形相携。在工笔画创作中,许多画家往往单对于所绘制的形象线条过于着迷,而忽视画面色彩的呼应,或者太注重色彩的完美而疏忽于对线条质量的要求,造成工笔画特色无法在画作中完美展示,致使画中缺失传神表现力。然而,在工笔画创作中,多以重彩作为展现工笔画神形相似的特征,促使在画作欣赏中,既能贴近现实生活采集素材,又能在画中精神表达中,加深观众对画作的印象。只有观众对工笔画作品留下深刻记忆,才能在工笔画未来发展道路上夯实坚实的群众基础。无论是笔法的选择还是色彩配置,都要讲究协调性,巧妙的采用重彩、线条勾填,或分染等方式,使创作主体外在形态和表达气息上相契合,才能使作品被认可,才能实现有效传承,也能将工笔画画家的创作经验、情感内涵,作为宝贵的艺术财富在艺术美术领域中进行全面传承,这一点,也是达成工笔画历史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

鉴于此,在工笔画传承中,应当汇总上述多则要点,明确工笔画创作思路,不但可以对历史画作进行总结归纳,而且还能为新生代画家创作更多容纳工笔画笔法、技法特色的新作品,开辟一条集传承与创新于一体的中国画发展路径。

《问心》85cm×50cm

三、工笔画在中国历史的革新路径

(一)互联网信息分析

社会的进步,让我们足不出户可知万里之事,利用好多媒体,大数据可以为我们提供最新创作资源,捕获创作灵感。美术家进行一切艺术活动得目的虽然是为了最终创作出美术作品,但他在实际得艺术活动和创作过程中总免不免涉及甚至需要其他精神生产领域中的知识或方法[2]。作为工笔画家,精耕细作已经很废时间与精力,依托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优势,画家创作不再有局限于必须的写生和采风,天文地理,时事政治,网络信息量足以支撑起作品所需的内容。于工笔画革新中,也可以充分借助软件程序,对脑海中的创作作品做一个绘制效果。更为直观的分析利弊。

《仰望辉煌》97cm×180cm

(二)实现新旧融合创作

1.色彩融合

美术作为意识形态,在传递生活内涵时,可以通过色彩语言予以创作工笔画在中国历史上的革新发展,理应从色彩搭配上进行优化,传统工笔画的色彩搭配往往较为单一,战国帛画色彩凝重而较为单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有突破但色彩纯度较高,唐代亦是,比如阎立本的《步辇图》,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等多以朱磦,黑。白为主,其他颜色基本无入其中。近现代画家的用色虽然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空间,但是色彩的明度较高,究其原因,其一,色彩的制作工艺简单,色彩可挑选的余地有限,其二,人们的生活环境中提供的色彩元素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投入到装饰生活美化环境的美术工作者越来越多,研究的材料和工艺越来越丰富,很多画家不仅画画,还开始研发更多的绘画材料,和创作自己的绘画色体系,这就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的大发展,一些作品使用复色,降低了明度,微妙差别的近似色的使用,使画面呈现出特有的高级感,时尚性。因此,即使在传统的造型基础上,通过设计,在色彩上更加大胆的使用新色彩语言,借鉴其它画派风格的创作经验,将缤纷的色彩呈现在工笔画中完成,此种尝试较好。

《转时空》96cm×180cm

2.技法融合

黑格尔认为,“除才能和天才外,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艺术外表工作,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方面,很接近于手工业;在建筑和雕刻中最为重要,在绘画和音乐中次之,在诗歌中又次之。这种熟练的技巧不是从灵感来的,它完全要靠思考,勤勉和练习,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技巧,才能驾驭外在的材料。”[3]一方面工笔画在融合创新阶段,还可以实现技法融合,传统工笔画常采用统染、白描、分染等技法创作作品,而此时在新时代背景下,画家可以在传统技法之上与其它类型画品的创作技法进行联合使用,由此改善工笔画发展现状。例如可以将适用于写意画中的线描、临本选取等技法,用在工笔画创作中,自此形成新的创作画派,为现代画家在美术领域上的进步提供新方向。技法融合也应当成为工笔画革新道路上的重要指示。

《向未来》96cm×240cm

3.材料融合

当代工笔画革新,其材料上也将呈现新变化。包括选用的工笔画创作纸张以往倾向于直接用熟宣,熟绢,如今,随着对传统工艺的熟练,以及新技术材料的了解,工笔画作品选用各种纸张,布料,墙皮甚至木板等等,再创作前期画家根据自己画面内容和形式的需求自己加以改造,借助材料的延伸性彰显了工笔画的独特性。同时,在选用工笔画重彩画笔上,在毛笔等传统画笔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即借助刮刀、刷子等工具,完成佳作创作。最为主要的绘制颜料,现代工笔画作品中已然出现了水彩工笔画、油笔画等,为了进一步表现画作的层次感以及预期成效,部分画家还在配制颜料时添加盐分或者珍珠粉、丙烯,金箔粉等,使画面效果耳目一新。随着工笔画在材料方面的融合设计,促使更多带有工笔画核心元素的新作品,有着与传统工笔画不同的视觉表现力。因此,选用新型材料是工笔画创新改革环节的常见方法。

《不灭的信仰》98cm×88cm

(三)彰显时代审美价值

1.装饰性需求(材料工艺)

工笔画在其革新发展中,应当充分关注观众装饰性需求上的创新标准。作为藏品、装饰品供大众鉴赏之余,也要深刻展现制作工艺的创新设计价值。工笔画的兴盛,从该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昌盛。故此需要加强时代元素的展现。例如以微型画的形式,保存在项链等饰品中,让更多观众愿意购买新型工笔画作品。

2.写意式需求

艺术作品作为感性事物的外化表现,理应注重写意设计传统画作虽然作为遗留的经典佳作,受到后代人喜爱,但多出于一种巩固传统的目的。要想保证工笔画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需要采用写意创作形式,将工笔画与写意画进行融合。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从意象展现方向,同国内外绘画技巧进行借鉴学习,便于革新后的画作依然能够更大程度上满足民众的鉴赏需求,真正推动中国画的发展。

《古意小景》33cm×33cm

结论:综上所述,工笔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传承与革新发展,是艺术家、艺术爱好者需要铭记于心的一份责任,也是艺术创作的最终归宿。既要从工笔画材料上进行合力创新,又要渗透创作情感,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彰显工笔画的艺术影响力,使之在革新道路上拥有更高的社会认知度。

参考文献:

[1]吴为山:以工求意 光明网 2021-4-27

[2]王宏建 袁宝林 美术概论第167页 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

[3]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35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文/陈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7-23 18:15:51     来源:艺术家提供     作者:陈婷     浏览次数:57448     评论: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arthuajia@163.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