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段伟君(1927.6—1992.10)女, 四川武胜人。擅长连环画、中国画。 1945年入重庆国立艺专。1949年参加解放军,历任《解放军画报》社美术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专业画家。 作品有连环画《虎画家》、《马兰花》等。《长发妹》在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获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梅健鹰广东台山人。擅长绘画及陶瓷艺术。1943年在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回国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后定居美国。编著有《中国陶瓷史》、《色彩原理及其在陶瓷上的应用》。在各地名窑创作各种不同风格的陶瓷作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曹辛之别名曹吾、曲公、笔名抗约赫,江苏宜兴人。擅长书籍装帧。曾在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和教育学院学习绘画及工艺美术,1938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历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管理处美编室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诗书画》报主编,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长。装帧设计有《苏加诺总统藏画集》(合作)获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展览会装帧设计金质奖;《郭沫若全集》获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展封面设计荣誉奖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吴劳别名尚清,浙江省义乌市人。中学毕业后,相继入苏州美专和杭州艺专雕塑系学习。早期作品有《抗战版画》、《打回老家去》;连环画《万古流芳》等。抗战爆发,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一九三九年到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任美术教员。作品有木刻年画《抗战到底》、《平山县儿童团》、《民兵》,木刻连环画《铁疙瘩》、《学文化》等。1943年调回延安,作品有《爆炸英雄李勇》、《原来是裤子》、《咱们来到南泥湾》、《送军鞋》等。一九四八年随部队进北平,此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研究装饰美术、文艺理论以及国画、书法等。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装饰》杂志主编等职。作品有《南泥湾的歌声》、《虎啸图》等。著有《展览艺术设计》,美术论文有《漫谈壁画》、《谈封面设计》、《一次不平凡的展览艺术设计》、《活动展览架的设计》等。美术作品还有《戚继光平寇图》、《王秀窍》和《双虎图》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著名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原名蓥,字虞弦,笔名鼓轩。江苏常熟人。1921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学医,课余学绘画。1924年毕业,次年赴法国,入巴黎叙利思绘画研究所学画,1927年在巴黎格朗歇米欧尔研究所深造。1930年回国,系统研究中国画论、画史,参加旭光画会、苔蒙画会,成为当时有进步倾向的新兴美术启蒙运动组织者之一。1931年在上海昌明美术学校、上海美专任教。与张弦、倪贻德发起成立美术社团“决澜社”。1932年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个人画展,以后又举行广告画展览。1936年后任教于北平艺专、四川省立艺专、华西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广东省立艺专、中山大学。1938年开始搜集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翌年深入贵州民族地区作实地考察研究工作。1940年任四川省立艺专教授兼实用美术系主任。1947年在广东省立艺专任教授兼绘画系主任,兼中山大学教授。1948年,拒绝赴美国执教之聘,由粤返沪,迎接解放。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教务长。1953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并负责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年底任“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具体负责人(郑振铎为主任委员)。遵照周恩来总理意见,1954年又筹备四个工艺美术展览会分赴苏联、东德、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和保加利亚展出。并任工艺美术代表团团长赴苏联访问。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成立,任教授、第一副院长。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79年恢复政治名誉,恢复高教级别。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举办建国以来第一次个人画展。1985年逝世。家属将庞氏遗作479幅捐献桑梓常熟,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今常熟理工学院元和校区)建庞薰琹美术馆收藏、陈列。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并坚持绘画创作,数十年如一日。主张艺术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又必须不断吸收、融化和创新。擅长油画、水彩及白描,尤精图案和装饰艺术设计,均融入中国民族特色。代表作品有《大地之子》、《路》、《贵州山民图卷》及《瓶花》等。著有《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工艺美术设计》、《图案问题的研究》和《论工艺美术》等。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重要参展: 1932年 个人画展 上海中华学艺社 1932—1935年 第一届至第四届“决澜社”昼展 上海中华学艺社 上海世界社礼堂上海留法同学会 1941-1945年 四次个人画展 成都省立图书馆等地 重庆中印学会 1946年 个人画展 上海复旦大学礼堂 1983年 个人画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展厅 1985年 个人遗作展 南京江苏美术馆 1996年 个人画展 上海上海美术馆 1999年 庞薰琹--油画.设计.创造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陈列馆 出版画册:《庞薰琹昼辑》、《庞薰琹画集》、《工艺美术集》、《工艺美术设计》、《巨匠庞薰琹》等。 出版著作:《图案问题研究》、《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薰琹随笔》、《论工艺美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等。 曾获荣誉:四十年代曾获教育部二等奖。 作品收藏:常熟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中国美术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别名南雁。浙江宁波人。擅长绘画、邮票设计。曾肄业于上海美专,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47年以来从事邮票设计工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师。邮电部邮票发行局邮票设计室主任,高级设计师。邮票设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梅兰芳舞台艺术》、《黄山风景》、《金鱼》等在全国评奖中获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田自秉,湖南省石门人,1948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央美术学院等校任教,长期从事工艺美术史论的教学工作,先后培养了尚刚、祝重寿、杭间等艺术史学者。田自秉生前曾出版著作《中国工艺美术史》、《工艺美术概论》、《中国染织史》(与夫人吴淑生合著)、《中国纹样史》(与夫人和女儿田青合著)等,其中1985年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工艺美术史,在20年中再版10余次,影响深远。1924年3月30日(农历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所市乡(现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1931年入石门县所市乡里山小学学**。1937年入湖南省石门县初级中学学**。1944年中学毕业,在湖南石门穿山小学教学。步行7天,赴重庆考大学。于重庆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原校址在杭州)图案系,受业于林风眠、赵无极、李可染、雷圭元、柴扉、邓白等。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迁回杭州。时雷圭元为实用美术系主任。因忙于学校迁址,休学一年。1946年于杭州国立艺专专科学校组织成立“图案研究会”,并任首届会长。于西湖民众教育馆组织图案展览。在浙江杭州《东南日报》发表艺术散文《窗子》。1947年在浙江杭州《东南日报》发表艺术散文《生命的音响》。1948年先后在浙江杭州《东南日报》发表艺术散文《灯》、《扇子的艺术》、《谈男扮女装》。7月,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9月,经地下党同学张文俊介绍,在南京空军子弟学校任美术教员。12月,国民党迁台湾,**南京地下党组织仍以“空军子弟学校”名义开办学校。1949年3月至4月,与吴淑生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宣传,每天夜晚在南京街头巷尾张贴革命标语,迎接南京解放。4月23日,在炮火中迎来南京市的解放,进入南京文工团美术组,组织革命演出宣传。5月3日,杭州市解放。6月,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倪贻德、刘苇(倪贻德的夫人)、刘汝醴、魏孟克为军代表接管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接到倪贻德和刘苇的电报,回杭州国立艺专任教,任实用美术系助教,兼系辅导员和系秘书,讲授“图案字”和“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与吴淑生在杭州结婚。1950年11月,杭州国立艺专改名为**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1年在“图案字”课程备课笔记基础上,整理而成《图案字作法》,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1952年与庞薰琹一起赴安徽省霍邱县开展土改工作,时庞任副大队长,田任第四中队副队长。编著《会场布置法》,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在《文艺报》第24期发表《关于工艺美术教学的一些问题》,为新中国较早的工艺美术教学论文。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为筹建**工艺美术学院,**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并入**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受学校委托,作为辅导员,送实用美术系建筑组22名学生并入上海同济大学,又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把22名学生带到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1953年3月,携夫人及全家,随庞薰琹、雷圭元等实用美术系教师及学生北上赴京,任教于**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并参与筹建**工艺美术学院工作。在合并工作中,任南方秘书,陈若菊任北方秘书。编著《新图案讲话》,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12月7日至1954年1月6日,参与组织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的“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任大会组织秘书工作。1954年为了教学需要,开始着手系统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史》。在《美术》第6期发表论文《对工艺美术遗产学**的一些意见》。1956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高等教育部、**手工业管理局、中华全国手工合作社筹建委员会共同呈报的报告,同意成立**工艺美术学院。8月9日,随**工艺美术学院筹备委员会由**美术学院搬到阜成门外白堆子75号办公。**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与**工艺美术学院同时成立,庞薰琹任所长,田自秉负责理论研究室,夫人吴淑生负责刺绣研究室。8月,**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创办内部刊物《工艺美术通讯》,理论研究室田自秉、王家树、何燕明、张道一四人轮流担任主编,组织稿件和图片。《工艺美术通讯》免费赠送给各省的文化局、高等学校等相关单位,主要报道国内和国外的工艺美术最新信息,目的在于交流创作经验,探讨科研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基层的意见。10月5日,在《工艺美术通讯》第1期发表《不要忽视理论工作》。11月1日,参加**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典礼。在公共课教研室担任全院各系“中国工艺美术史概论”课程的教学。在《工艺美术通讯》第2期发表《重视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条件》。1957年5月,组稿《关于工艺美术事业的几点建议》一文,在《工艺美术通讯》第7期发表,并和全院其他35名教师一起在文章末尾签字。因此事,被划为“右派”。在《工艺美术通讯》第7期发表《谈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工艺美术书简》。6月30日,《工艺美术通讯》因为“反右运动”,在刊行8期后被迫停刊。秋季学期,被学院通知停止教学工作。1958年下放到京郊农场劳动。被抽调至学院图书馆,从事图书、教学实物编目与采购工作。在这一阶段,集中精力收集了一大批珍贵工艺美术典籍,其中有:《纂组英华》、《东瀛珠光》、《古铜精华》等工艺美术珍贵画册。参与收购《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等珍贵丛书、类书。1959年参加图书馆开展的多种服务:24小时日夜值班开馆服务;将所需要的参考书送到“工地”,支持当时学院参加的全国十大建筑设计工作;设立“开架图书室”供读者借阅。1960年完善学院图书馆图书编目、馆藏图书的分类目录、书名目录。1961年3月,被允许从事公共课“中国工艺美术史”部分教学工作,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学院开始恢复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4月,全国文科教学会议与艺术院校教材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文化部的领导下,以**工艺美术学院为主,一批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组成了工艺美术教材编选组。除了其他多种教材外,工艺美术教材编选三种中国工艺美术史。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史》编写,这对当时全国工艺美术理论教学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63—1965年参加学院组织的赴北京昌平、河北邢台、江苏昆山等地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966年6月,“**”正式在全国展开。被迫停止一切教学工作。1970年随**工艺美术学院师生、职工下放到河北获鹿县农村劳动。被暂时借调至中国美术馆,负者编写《**期间出土文物》文字部分。1973年随学院师生返京回校。1976年参加学院图书馆整顿工作,为学院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1977年下半年,**工艺美术学院与全国各高等院校同步,恢复停止十年之久的全国统一招生的考试制度。9月,为准备学院组织撰写的教材《中国工艺美术简史》的基本资料,田自秉与罗扬实、吴劳、奚静之、王家树、吴达志、陶如让,加上拍摄资料的杨德福共八人,到上海、南京、湖南、广东等地进行重点调研,历时一个多月。1978年年底,重新回到教学岗位。1979年任院学术委员会秘书,参与停止多年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全国工艺美术专业展开关于“工艺美术学院专业设置究竟以什么为主?究竟什么是工艺美术?”等问题的大讨论。1980年在《装饰》第2期发表“**”后的第一篇重要论文《论工艺形象》。1981年11月,学院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具有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1982年加入中国**。协助副院长庞薰琹等人,开始筹备工艺美术史论系。4月16日至28日,在北京参加由文化部和轻工业部联合主办,**工艺美术学院筹备的“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又称“西山会议”),任大会会务秘书组组长,并参与第五小组的专题讨论。1983年4月1日,**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系成立,任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这是全国当时唯一的工艺美术史论系。招收中国第一位工艺美术历史与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尚刚。参加中国第一批工艺美术史论专业本科生入学考试的出题、口试、招生工作,面向全国招收新生17名。论文《论工艺与科学——材料和技术在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发表于《装饰》第2期。论文《工艺美术的抽象和抽象主义》发表于《装饰》第3期。论文《发展工艺美术》发表于《美术》第10期。为学院开设的纺织印染班、装潢摄影班和上海纺织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天津建筑公司训练班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史。1984年着手撰写《工艺美术概论》,完成全书框架提纲。论文《论“空间”》发表于《装饰》第3期。1985年著作《中国工艺美术史》由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1986年与夫人吴淑生合著的《中国染织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史论系获得全国首个工艺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后改为艺术设计学)博士点,田自秉与王家树一起被评为中国第一批工艺美术理论方向的博士生导师。王伯敏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田自秉任第一副主编),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87年招收首位博士研究生祝重寿。著作《中国工艺美术简史》由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被作为国内艺术院校一般美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工艺美术史教材。著作《中国工艺美术史》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1988年下半年离休;不再担任工艺美术史论系常规的教学及日常行政工作,但仍担任博士生导师,继续指导研究生在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领域探索和研究。他指导的学生后来成为我国工艺美术史论及其交叉领域研究与教学的骨干。在竭心尽力、精心指导、提携后进的同时,他和夫人又合作出版了多部有影响的著作,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论研究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开拓了新的领域,填补了许多研究空白。他为**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史论系的创建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装饰》第2期发表论文《论工艺思维》。1991年著作《工艺美术概论》由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此书和《中国工艺美术史》构成田自秉关于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的体系。9月,招收杭间为博士研究生。1993年与杨伯达合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由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1994年为纪念庞薰琹先生,于《装饰》第3期发表《永远的纪念》。与夫人吴淑生合编完成《中国工艺美术史图录》(上下册),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8月,为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12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序。1995年9月,为方李莉《新工艺文化论》(1996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序。1996年《中国工艺美术图典》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重点图书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任第一副主编;并主持编撰分卷《历代工艺名家》。1997年《中国工艺文化》由新华出版社出版。1998年为《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印染织绣卷》撰写序《中国现代印染织绣艺术》。1999年杭间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工美学思想史》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田自秉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11月20日,**工艺美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定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0年开始写作《中国纹样史》。2001年撰写《回忆与纪念》纪念陈叔亮先生,发表于《装饰》第6期。2002年与夫人吴淑生、女儿田青合作完成《中国纹样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9月,和夫人吴淑生一道赴上海,参加全国工艺美术研讨会。会议上,他就国内许多艺术院校的设计教育现状提出了意见。2004年5月23日,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论文《工艺美术的技术思维》发表于《上海工艺美术》第9期。《中国纹样史》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为祝重寿专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纲》作序。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史》由东方出版社第18次印刷,总印刷数量达11万册。2007年为吴明娣、袁粒编著的《中国艺术设计简史》作序。2008年论文《论形式美》发表于《装饰》第1期。与夫人吴淑生、女儿田青赴杭州,参加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周年大庆,为母校捐赠自己专著八本。12月,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年会”,发表讲话,鼓励青年人热心理论研究。2009年1月,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展望学术研讨会”。10月,出席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艺术史学年会”,代表老一辈理论家致辞。2015年1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柳维和,男,江苏无锡人。工艺美术家,1941年毕业于国立艺专。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图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的著述有《蝴蝶图案集》、《动物花卉图案集》等。发表的论文有《图案的色彩》、《论花草图案的写生变化》、《谈动物的装饰变形》、《论动物花卉的变形装饰》、《探索抽象几何形图案的创作》、《中国的剪纸艺术》、《苗族挑花》、《中国的刺绣》和《中国的民间泥塑》等。设计创作的漆器、刺绣、景泰蓝、挑花和编织等工艺品,先后被选送苏联、罗马尼亚和印度等国展出。作品有螺甸漆圆桌《天安门、克里姆林宫》。出版有《蝴蝶图案集》、《动物花卉图案集》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敬表,中国现代连环画家、年画家,中国画家,擅工笔重彩人物画,多以民族英雄、古典小说、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长期从事中国画、新连环画、年画的创作。系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民民主党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连环画研究会顾问、北京东方书画研究社社长、北京工笔重彩画协会副会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工业大学书画协会顾问。 3岁丧母,7岁丧父,寄居舅父家。自幼喜好民间艺术,对绘画兴趣浓厚。时有当地老画师冯老智,聚徒讲画,任常趋而学技,是为启蒙。20岁因避战乱,只身去关外,流落哈尔滨,于一家文具店当学徒,后因肺结核病被辞退。抱病返乡,稍好,即刻苦钻研画技,觅得任伯年、王小某、费小楼等画家画谱(册)临摹自学。后以务农所得,求学于香港中国肖像学校,上海十联漫画函授学校,上海忠彪油画函授学校,北京国画函授学校等,学习四、五年,兼得诸法之长,眼界大开,画技遂高。旋将夏夜乘凉所听《杨家将》、《呼家将》、《岳飞传》等中人物勾画出来。因专心致志静攻细研不料肺病竟愈,大为慨然。1937年去北京,从北京国画函授学校吴一舸学国画。后经雕刻家张志渔引荐,被著名人物画家徐燕孙收为入室弟子。专攻工笔重彩人物画。名师指导,艺技日进。之后,在北京、天津、沈阳、济南、上海、徐州等地多次举行画展,享有盛名。1951年调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创作室专业画家,长期从事年画、连环画、中国画创作。时值盛年,精力充沛。著成《鲁智深》、《白蛇传》、《文君听琴》《劈山救母》、《西破童贯》、《桃花扇》、《昭君出塞》、《苏武牧羊》等连环画;《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巾帼英雄》、《岳飞》、《花木兰》、《红娘子》、《百岁挂帅》、《红线盗盒》、《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梁红玉击鼓战金山》、《荀灌娘突围救父》等工笔重彩年画。其中一些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文化大革命”中,任被诬为“黑画家”,其大量年画被当作“四旧”送造纸厂化浆,长篇连环画稿《钟离剑》被抄。一些优秀的工笔重彩画传统资料,他只得依靠至亲好友保藏起来。然于艰难之中,托进驻出版社的工人师傅支持,极编辑出版了12辑《连环画参考资料》。1978年后,任焕发了艺术青春,将毕生绘画之经验写成《怎样画刀马人物》一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书中叙述了刀马人物画史料、技法、及有关形象资料。是十分珍贵的技法著作。任从画50年,绘画雅致细腻,精品迭出,且发行数之大,为国画史上所罕见。据人民美术出版社统计,仅1981-1985年,该社出版的几种任率英年画,印刷发行累计达1700多万份,其中主要作品《百岁挂帅》210万份,《虹桥赠珠》350万份《岳飞》264万份。而《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洛神图》等年画年年再版,畅销不衰。任的工笔人物画,画风工细艳丽,雅俗共赏。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收藏。有关绘画技法文章,曾先后在《美术之友》、《河北美术》、《北京工艺美术》等刊物上发表,出版有《怎样画刀马人物》、《怎样学习工笔重彩人物画》等。1986年春节前夕,任回家乡辛集举办画展,展出其40余年的年画精品。1963年在首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荣获“连环画工作劳动奖”。1981年在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荣获“连环画工作荣誉奖”。年画《百岁挂帅》被评为“全国年画创作二等奖”,有的作品两次获全国连环画创作荣誉奖。1987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刘凌沧、任率英、黄均中国画联展”。2000年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任率英绘画艺术回顾展”。代表作品有《嫦娥奔月》、《洛神图》、《巾帼英雄》、《天女散花》、《送戏到村》、《岳云》、《汉明妃》等。对于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八十七神仙卷》,任率英生前十分喜爱。20世纪60年代,任率英受聘于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画时,曾从此卷中选择部分人物,放大绘制作为学生线描的范画,让学生在临摹中了解体会中国画用线造型的规律。在七十岁退休后,任率英对此画稿念念不忘,产生了为《八十七神仙卷》设色的想法。经过深思熟虑,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将人物适当放大,把画面加高加长,人物手中的执物持杖添加完整,根据构图需要增补祥云、荷叶、栏杆,完成了《八十七神仙卷》的绘制工作。赋色《八十七神仙卷》为仿旧绢本,画幅高72公分,长度435公分。完成后的《八十七神仙卷》,画面气势更加恢弘,服饰冠带华丽辉煌,五彩缤纷,绚丽而清雅,可谓是任率英再现工笔重彩神韵的成功之作。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院国画系教授,著名工笔画家王定理,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6月26日16时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生于北京,是以传承父业获得成就的画家。自十二岁随父王子明学习民间绘画,得其真传,擅长画宗教绘画,并对中国画传统色有所研究。1953年王定理主持雍和宫法轮内壁画制作;1957年参加山西永乐宫壁画复制工作;1964年受新疆自治区的委托赴吐鲁番、吐浴沟、胜金口库车、拜城克马尔等地对石窟壁画进行临摹复制;1972年主持河南东汉墓壁画临摹;1982年主持河北北皇庙壁画复制工作。“文革”结束后,在王定理出资支持下,中央美院附中创办中国画颜料厂。1985年,王定理撰写《中国传统色》三百二十色标,以后又撰写了《中国画颜料色的运用与制作》一书;1996年出版《佛教壮严大圆满工笔画粹》佛画集;1993年,王定理绘制《玄奘法师传》五十六幅,作品现存日本。王定理的代表作品有《把青春献给祖国边疆》、《唐王游用府》、《满江红》、《木兰词》、《达摩东渡》,红楼梦故事《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迎亲图》、《宝玉探晴雯》。王定理艺术造诣精深,在祖国各地进行壁画绘制工作,汲取石窟壁画的精华,且又在现实生活中取材,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笔下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体态传神、色彩艳丽,用线缠绵有力,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统,具有浓厚的民间绘画的气息,独具特色。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其他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