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男,汉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33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1954~1959年就读于原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科。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任教,长期从事少数民族美术教育事业,主张教学应突出少数民族特色。创作的绘画作品参加多种全国性艺术展览,并在国外举办过画展。80年以后调任该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美术研究室主任,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尤其是岩画的研究工作。自1982年开始,多次赴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挪威、瑞典、澳大利亚、印度诸国,从事美术理论及岩画学的进修、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1993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创建中国岩画研究中心这一学术机构,任岩画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2000年以后创建“陈兆复岩画网”,2003年该网站代表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的网页,正式进入国际岩画组织工作网站。《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美术分支主编,民族出版社1991年出版。1993年分别获中国民族图书一等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一等奖。《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中国岩画札记》,载《中国文化杂说三》,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出版。《原始艺术史》(与邢琏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陈兆复岩画网》(光盘),中国现代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中国岩画》(中英文光盘),中国现代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1937年生于北京市,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董希文教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六届、第七届、第十届全国美展评委。1961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任教。自1959年以来,本人作品曾多次参加历届全国美展和全国性大展。自1980年以来本人油画作品、重彩及素描分别在美国、日本、法国、土耳其、意大利、新加坡等国举办过联展和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各国收藏家收藏。1982年与周菱创作了北京饭店壁画《创作?收获?欢迎》并于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之银奖,并于1999年获美国《富达杯20世纪末亚太艺术大奖赛》银奖。并于2004年5月首届全国壁画大展获《大奖》1986年油画《舞蹈的裸女》在法国巴黎获《ARTSTIQUEDULYS》沙龙奖章,自1983年至今曾分别应邀赴日本、法国、西班牙、英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新加坡、印尼等国进行交流访问、艺术考察。出版个人画集有十种:《刘秉江新疆速写》1979年,新疆美术出版社出版《刘秉江少数民族素写集》1983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刘秉江速写》1994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刘秉江画集》1995年,新加坡紫云斋出版公司出版《从写实到象征--刘秉江现代装饰风格》1999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名家名画--刘秉江油画作品》2000年,工人出版社出版《当代名家素描精品--刘秉江》2000年,朝华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名家重彩精品--刘秉江》2000年,朝华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大系--刘秉江》200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刘秉江周菱壁画集》2001年,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刘秉江写实主义油画--名家技法精解》2003年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本人油画作品,壁画作品,重彩作品及速写作品分别编入大型系列画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的油画卷、壁画卷、水粉卷和速写卷中。本人油画作品编入大型画册《二十世纪中国油画》中。本人与周菱合作的大型壁画《创造、收获、欢乐》编入大型画册《中国壁画百年》中。本人艺术小传为条目分别编入由中国、美国、英国编撰的《当代国际文化名人》辞典中。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1931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南海,现年78岁。冯乃超之女(冯乃超,五四创造社主将、左联筹建者之一、著名教育家、诗人、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著名画家李琦(2009年病逝)的妻子;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年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主任委员;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出版总署年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顾问;享受国务院“艺术上有突出贡献者”津贴。早年在上海读书,1946年,15岁时只身从上海化装到晋察冀解放区,入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学习。1946年冬,冯真参与“冀中年画研究社”的艺术创作活动,开展绘画的大众化改造工作。1947年,冯真参与创建“大众美术社”,使新年画走向全国大众,其中《娃娃戏》、《参军》印刷量达60万份。1947年,冯真在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期间创作了她的成名作《娃娃戏》,时年十六岁。这幅画在新中国年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娃娃戏》是当时最受群众喜爱的年画,冯真因此闻名。1946年-1947年,由“冀中年画研究社”、“大众美术社”形成新木刻与民间艺术结合的一支劲旅,由江丰、古元、彦涵、罗工柳、冯真、力群、阎素、吴劳等一大批艺术家,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传世名作。1949年,冯真与江丰、莫朴、王朝闻、卫天霖、彦涵、林岗、伍必端、李琦、邓澍、杨伯达、孙治等解放区美术工作者一起到达北平国立艺专,并组建中央美术学院。1949年,苏联导演格拉西莫夫来华拍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拍摄了当时具有影响的四位艺术家:齐白石、徐悲鸿、古元、冯真。1950年,冯真在中央美术学院干部训练班、研究班研修。1952年,冯真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随团长康克清访问苏联,随后参加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儿童大会”。1956年,冯真在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6年后以优异的毕业成绩获“艺术家”称号。1962年,冯真回国,执教中央美术学院,先后在绘画系、油画系、年画连环画系、民间美术系任教。1981年,冯真参与创建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1986年,冯真与杨先让先生等创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1986年至今,冯真与杨先让、靳之林一起,带领研究生等不辞劳苦地到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八省的黄河沿岸许多地图上没有名字的村镇聚落做了十四次民间艺术田野考察,前后长达四年之久。并考察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搜集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民间艺术文献资料,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1986年至今,冯真在国内民间美术相关重要社团组织中国民间美术学会,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担任社团主要领导职务,并与杨先让、靳之林教授共同组织了多届有重要影响的全国学术会议和全国展览,并参与《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主编工作,对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化的普及、推广,以及社会化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4年,冯真应邀与李琦、邵华泽共同赴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举办作品巡回展。2006年,冯真应邀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留俄画家绘画作品联展。2007年,冯真应邀担任第三届(山西大同·广灵)国际剪纸艺术展评委顾问。2008年,冯真应邀参加留俄(苏)美术家作品联展。2008年,冯真应邀担任第四届(中国·宁夏)国际剪纸艺术展评委顾问。冯真的艺术创作种类丰富,这源于她探索新艺术的天性,就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禀赋那样,探索不会由于名利的羁绊而停止。冯真不论所画何种题材,不论所用何种工具,其作品都洋溢着一种真挚朴素的美,这是艺术界的共评。1.年画16岁创作《娃娃戏》后,冯真又画了《我们的老英雄回来了》、《伟大的会见》、《民族大家庭》、《动地歌吟》、《解放军和儿童是好朋友》等年画。2.连环画、宣传画创作和合作连环画《刘胡兰》、《新儿女英雄传》、《争红旗》、《沙家店战斗》及《和平代表欢迎您!》等宣传画。3.油画“文革”后画了《白求恩》、《柯棣华》、《花》、《敦煌》、《春到周庄--泡桐开花》、《菇妞--菇稔儿》、《瓶菊》、《西山脚下的金秋》、《向日葵》等油画。4.民间艺术风格作品新艺术语言探索作品《娃娃欢-炕围》、《娃娃欢-喜帐》等。以上作品先后获得五次国家级奖。5.著作及论文结合民间美术考察,写出了《年画调查记》、《宝鸡民间美术》、《姥姥的礼物》、《来自华夏始祖发祥地的民间美术》、《陇东民俗剪纸》后记等多篇论文,发表于海内外专业刊物。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男,原名滑廷友,字舜卿,擅长雕塑。1901年5月8日生于江苏淮阴,1986年逝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24年毕业在江苏省立第六师范美术系毕业后回家乡任教,后到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1930-1932年参加江苏甪直唐塑罗汉修复工作。1933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深思》获1943年巴黎春季沙龙金质奖章;《母亲》为巴黎市政府收藏;圆雕《轰炸》为法国现代美术馆收藏。1952年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完成大型浮雕《五·四运动》、《毛主席胸像》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盛此君(1915.8—1996.7)女,广西贵县人。擅长年画、宣传画。1934年在上海美专毕业后赴日本新宿洋画研究所学习。1945年在香港参与组织“人间画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闻出版总署美术室干部、人民美术出版社专业画家。作品有年画《1981年农历图》、绘画版连环画《小玲玲找弟弟》(1957年1月创作)、宣传画《祖国建设花怒放,提高警惕防虎狼》(1965年创作)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江荧(1931.3—)原名王之江,辽宁沈阳人。擅长连环画、插图。1948年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绘画系毕业。历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美术创作干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创作员。作品《六十年之变迁》入选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获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奖。作品有连环画《半夜鸡叫》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陕西韩城人。1934年肄业于西安师范,后自学绘画。1936年在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从事美术工作。1937年到延安,曾任抗大文工团美术组组长。1942年以来,先后任东北军政大学美术组组长,战士画报社副社长兼美术创作组组长。1958年调人民美术出版社任编辑室副主任。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最近看到的消息是:2011年5月间,郑先生的家属将其生前珍藏609种、七百余册图书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图书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油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著名书画家、老新闻工作者。生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国画系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黄宾虹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画研究会顾问,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黄铸夫先生系广西北海市人,生于1913年。20世纪30年代初,入广州美专学习油画,1932年底与上海党中央出版局取得联系,参加地下革命活动。1937年后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参加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活动”,参与“现代版画社”的工作。1938年任《新华日报》美编主任,并参加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1940年后又筹组和领导了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漫画及木刻作品,影响颇大。1950年任中南广播电台台长。1954年任中侨委对外司专员,负责海外华侨宣传工作,并经常参加何香凝所邀集的国内外著名画家作画活动。1958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任院党委委员、中国画系副主任,工作期间他团结全系老师,积极组织教学研究,在此期间,也与李可染、李苦禅、黄胄、朱丹等老一辈书画艺术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还在任教期间,带领学生赴敦煌莫高窟、内蒙、广西等地区写生学习,为中国画教学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继而在中国美术研究所工作直至80年代离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从未放弃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研究和追求。黄老先生擅长国画山水,兼及大写意花鸟。山水远师宋元,近取黄宾虹;花鸟师徐渭、吴昌硕。作品或笔力老辣、气韵浑厚,或刚健婀娜、情趣盎然,尤擅长画鲶鱼、奔马、老鹰,作品多次参加展出并发表。亦擅书法,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发起人之一。作品有《墨海青山》、《源头活水》等,出版有《黄铸夫画选》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漫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14日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张伯驹先生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当初仅为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他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贴》等等,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张伯驹先生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多得难以胜数。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由于他天资超逸,便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和《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及《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伯驹对我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艺术,建国初期,张伯驹创办北京古琴研究会、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中国书法研究社、诗词研究社,直至临终前,还对中国韵文学会筹备事宜念念不忘。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张伯驹一生捐献的国宝,在当时便有人估计已高达亿元之巨,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又何止这个数目,他的大儒景行、菩萨慈行、高道善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