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大家艺闻 » 正文

人民画家网推荐中美协会员著名画家:谢小毛

 

 

 

 

 

 

【艺术简历】

谢小毛,1963年7月生。

作品先后参加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展;一、二、三、四、五届全国篆刻艺术展;全国首届、二届楹联展、西泠印社一、二、三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首届、二届、三届《当代流行印风》展、全国六届书展、首届全国隶书展、九九《中国书法》年展、三届墨海弄潮展;首届、二届国际篆刻艺术展;全国当代青年篆刻家作品邀请展;河南省首届、二届、三届中国画艺术展、河南省首届、二届山水画艺术展、河南省优秀青年书画家提名展、河南省优秀青年山水画名家联展、河南省第十届、十一届花鸟画展、第四届河南省书画院双年展等。

出版有《谢小毛篆刻作品集》、《二谢堂艺丛》甲卷、乙卷、《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谢小毛卷》等多部。

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焦作大学兼职教授、焦作书画院院长、山阳印社社长等。

 

 

 

我学篆书

谢小毛

 

1982年,我19岁,在长春市某部服役期间无意中接触到了篆刻,也开始了对篆书的了解、认识和学习。人生匆匆忙忙,白驹过隙,转眼快四十年了,感慨良多。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喜欢画画。知道画完后需要落款盖印,所以,能拥有几方自己的印章是很有必要的事情,于是,在我16那年,花了一毛五在县城里的刻印店刻了一方木质的楷书印章,当然,那时并不知道什么是篆刻,当时的农村可没有什么书法班之类的东西。所以,在无意中接触到篆刻时,出奇的觉得篆书是那么的好看,那么的神秘,那么的不可思议,各种线条在印章中不同组合是那么的神奇,而所有这些可以通过一把小刀刻出来呈现在面前,想想就兴奋,于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想法异常的强烈,“成就感”也让我自学刻印有了极大的动力和热情。

 

 

 

没有学习资料,只能看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东西,自然也不知道好坏,还把能够见到的“篆刻”作品统统剪下来贴到自制本子上,这一本本“资料”至今还留着。不认识篆书,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在《说文解字》和《汉印分韵》等仅有的资料书里查找,然后打稿,刻制、钤盖,修改……没完没了,紧张的训练之余,就干这个,摆弄近一年之后,竟然在当地的广播电视报上发表了两方有关改革开放内容的印章,并且还有几块钱的稿费,那真是天大的鼓励啊……

 

 

 

再后来,买到了陈寿荣先生编著的《怎样刻印章》以及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才知道了刻印章要临习秦汉印,知道了要练好书法才能更好的刻印。

我对篆刻和书法的一切认知和感受就是这样开始的。

 

 

 

对于篆书,最开始也醉心于吴昌硕的石鼓文,但也只是因为他的大名,对书法的认识很浅薄,并不理解,也写不出什么,就直接写石鼓文,依然摸不着头脑。书本里说要先写小篆,于是,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也都写过。这之后资料买的多了,看什么都好,就什么都想摸摸,各种金文什么的也都多多少少写过。

内心信奉“印从书出,书从印出”的理论,所以总是想着如何从自己篆刻的秦汉印基调里找寻自己的篆书风格,并希望以此篆书风格强化篆刻风格。

 

 

 

多年的实践,知道要把篆书“印化”(李刚田先生的话)成印章中的“缪篆”,才能成为篆刻,而不能直接把“书法”刻出来,那是刻字艺术,不是篆刻艺术。于是就大量的临写秦汉印中的文字,希望能把握住古人“印化”篆书的能力和规律,以便更好的进行篆刻创作,时间长了,也就有了一些体会,刻印似乎也顺手了很多,于是就希望解决自己书法和篆刻的风格相统一的问题。

 

 

 

把篆书“印化”成缪篆需要把握规律和解决很多问题,反过来,把缪篆“书化”成书法作品同样需要解决很多东西,因为直接把缪篆写成书法作品也是不行的,不可能完全契合书法的本质,一定是做作的,刻板的。因为篆刻有一定的工艺性,所以,在印章中的缪篆是合理的,成立的,但直接拿出来作为书法作品就不行了,缪篆和书法作品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之间需要有一个桥梁,一个转换的问题。

 

 

 

在不断寻求的过程中,秦诏版逐渐成为我关注、临习的对象。秦朝大地上留下来的那么多的权量铭文等等,当然不可能出自李斯一人之手。必然会有大批刻工,而一般刻手不会像官员一样对天子那样的敬畏和庄重,所以,诏版铭文相较于《泰山石刻》之类的官方行为,要自由的多,洒脱的多,虽然其中也有严肃、工整一格的,但大多数纵有行,横无列,字形大小不一,错落生动,自然多姿。甚至有缺少笔画,任意简化的,虽不合法度,却别具天真、稚拙的美。这种落拓不羁、野逸豪放的趣味正是黄宾虹先生在《国画之民学》中所说的那样:“君学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

 

 

 

所以,君学的美术,只讲外表整齐好看,民学则在骨子里求精神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长的味道。”,“就字来说,大篆外表不齐,而骨子里有精神,齐在骨子里。自秦始皇以后,一变而为小篆,外表齐了,却失掉了骨子里的精神。西汉的无波隶,外表也是不齐,却有一种内在的美。经王莽之后,东汉时改成有波隶,又只讲外表的整齐。六朝字外表不求其整齐,所以六朝字美。唐太宗以后又一变而为整齐的外表了。藉着此等变化,正可以看出君学与民学的分别。”从黄宾老的论述里可以看出,秦小篆虽然“外表齐了”,但经过刻工的自由发挥创造,也已经充满了“民学”的精神了。

 

 

 

看到这么多变化丰富,书风各异的秦诏铭文,我突然想到这很像是命题篆书大赛,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书体,展现出来却是各式各样的面貌和书风,感叹之余,只能想到,这是先民们早早的就搞了一次令人叹为观止的现代艺术。

基于以上认识,我很认真的学习过一段时间,同时也摸索着刻了一批印,那种自由书写的精神一直打动着我,影响着我。

 

 

 

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我也从秦汉印的文字里看到了我所需要的某种东西,尤其是秦私印,半通印等,其中的文字大多有一种憨态可掬的天真之趣,意外之态,完全可以和秦诏版里的字相互印证,相互渗透,吸收这些东西自然也能增加篆书作品的趣味性、灵活性,我也希望我的篆书作品充满着“民学”的精神。

 

 

 

再后来,我注意到清代桂馥编著的《缪篆分韵》,他早于清代袁日省等人编著的《汉印分韵合编》,两书都是大家常用的工具书,但书中文字风格有着极大的差别,《汉印分韵合编》中的文字更接近于汉印文字的原貌,按照“出版说明”的说法是“所收汉代印文古朴浑厚,字体钩摹较精,……”。而《缪篆分韵》中的收录的是秦汉以下官私印中文字,前人定评为“盖取汉铜印编成,以补缪篆之缺,字字典确,……。”

 

 

 

以此可知,《汉印分韵合编》中的篆书由于“钩摹”而成,更接近于原作形貌,而《缪篆分韵》中的文字只是为了所收“缪篆”能够成为“字字典确”的“正确”写法,并非为了反映原貌,目的不同,结果自然相差甚远。我觉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书中的文字具有某种不同于《汉印分韵合编》里边“钩摹较精”的缪篆的别致味道,足堪玩味。认真思考过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缪篆本身就有隶书的成分,所以看起来有“方”的感觉,二是编者的目的和偏好以及书写习惯、风格等,减弱了印文原来的神采形貌,三,或许有刻工刻制于木板之上后的特殊质感和效果,导致字形和线条呈现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特殊的味道。

 

 

 

总的来说,《缪篆分韵》中的文字呈现出是:隶书意味浓厚,单纯直率,天然中更有一种古意,爽朗中还有一些迟涩、生拙的意味,仔细体会,他既不是秦汉印中的文字,又不是书法中的篆书,完全可以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所以,在注意观察,仔细体味的过程中,也有意参入到我篆书创作当中,同时也影响了我的篆刻创作。

 

 

 

吴昌硕的沉雄,黄宾虹的高古,齐白石的强悍,陶博吾的天真,王镛的浑然,石开的巧妙,这些前辈和老师们的成就都令我折服,也令我心动,在时常的关注和欣赏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耳顺之年,我的篆书创作也在不知不觉中写成了如今的模样,既没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面貌,也没有和篆刻的风格完全统一,和我最初的想法和追求完全是两回事了,至于最终会写成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随他去吧,思考过多太累,思考还没有发生的未来更累……。

这多像是人生,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局。

 

 

 

 

 

 

 

请横屏欣赏

 

 

 

 

 

 

 

 

 
(文/小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07 09:04:42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30057     评论: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arthuajia@163.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