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大家艺闻 » 正文

挥毫山水魂铸 落墨花鸟芳留——著名画家李春朴

图片1

【艺术简历】

李春朴,1940年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同时应征入伍。现为解放军测绘学院师职退休干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黄河滨海书画艺术院副院长、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少林书画院副院长、郑州大学名誉教授、河南电视台《翰墨缘》书画大舞台评论专家。艺术创作追求古今贯通、中西融汇、南北渗透、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作品艺道方正、朴实无华。其山水画以意为魂,手法多变,深沉雄浑,磅礴中寓清秀之气画梅苍劲、刚健、厚重、茂密,阳刚中融婀娜之姿。曾获《河南省著名中国画家精品展》精品奖,《河南省农村新貌国画展》、第一、二届《河南省跨世纪国画人才作品展》、第七、九届《河南省花鸟画展》一等奖。在河南电视台《传承》栏目作《中国花鸟画赏析》《中国山水画赏析》三十四讲。录制《国画远程教育》360集。出版有《当代中国美术家·中原画风·李春朴》《老年国画教程》《绘事漫谈》《李春朴画集》等。其传略编入《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等辞书。

《秋风》1996年 

《秋风》1996

 

潜心入画墨自香

刘玉勇

 

1993年,他的十多幅作品入编几种画集。

1995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的《当代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和《河南省著名中国画家精品展》上,他的两幅名为《秋风》和《江水千古流》的山水画,以其朴实无华的笔墨,深邃的意境,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到场的专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江水千古流》1995年

《江水千古流》1995

 

1996年其作品获河南省农村新貌国画展、河南省跨世纪国画人才作品展一等奖。

1997年获河南省第七届花鸟画展、香江杯第二届河南省跨世纪国画人才作品展一等奖。作品《太行深处》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太行深处》1996年

《太行深处》1996

 

1996年,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黎辛先生看了他的画后说:在无锡读大作,使我大吃惊,您这几年是下苦功了,您的才华发挥出来了,潜力是大的。

……

他就是本文的主人翁——李春朴。

他从拣起画笔至今不过短短的5年多的时间,能取得引起众多专家吃惊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站在我们面前的李春朴,身材魁梧,虽年过半百,但精力旺盛,思维敏捷。那双鬓的华发和那脸上过早呈现的皱纹,向人们昭示,他经历的是何等艰难的墨海拼搏历程啊!

人们不禁要问,他何以能创造出奇迹呢?让我们看一看他的学画“三部曲”,也许会得到一些启迪。

 《独凌冰雪》2006年

《独凌冰雪》2006

 

一、重新扯帆起航

李春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和繁忙,觉得一身的轻松。然而魂牵梦绕在他心头30年未圆的梦,始终是胸中的结。

40年前,上小学的他,已展露出绘画的才华。一位美术教师看了他的美术课作业后,对他说:你以后一定能成为一名画家。并拿出一些古代山水画的印刷品让他临摹,从此李春朴开始了画海艰难跋涉的历程。

1958年,他由于成绩突出,被保送到天津美术学院深造,受教于孙其峰、张其翼、李智超、王双成等著名书画家。

 《风摇富贵满地金》2013年

《风摇富贵满地金》2013

 

学校浓厚的艺术氛围,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他学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他十分珍惜这一切,白天他认真聆听孙其峰等先生们的教诲,晚上他沉浸于图书馆书画的海洋,节假日他便背起画夹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他把自己上衣左口袋挖得比右口袋大一倍,左口袋装速写本,右口袋装画笔,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吃饭时他想的是画,走路时他想的是画,就连上街逛公园他想的也是画。

 《黄河》2020年

《黄河》2020

 

四年美术学院的正规学习,使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知识。正当他要扬帆远航时,1962年东南沿海形势骤然紧张,国家从高校征兵,他响应祖国的召唤,投笔从戎。艰苦、紧张的军事训练和后来繁忙的领导工作,迫使他丢下了心爱的画笔。这一丢就是近30年。

30年啊,要拾起扔下的画笔谈何容易,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毅力!但他还是经过认真的准备,再次扯起远航的风帆起航了。

 《空谷幽兰舞春风》2012年

《空谷幽兰舞春风》2012

 

刚拿起画笔,手直颤抖,小小画笔是那么的沉重。画出来的东西“真不如一般退休学画的老干部画得好”。但他没有因此而止步。原有的图书资料已全部散失,他陆续从书店和旧书摊上购买了不少有关资料。弄得书架上、沙发上、画案上到处都是书。一有时间就提笔作画或潜心书海,深人研究中国画的构图、造型、色彩、笔墨等规律和形式美法则。他还几经周折参加了中国少林书画研究院,通过书画的各种观摩和交流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霜月》2014年

《霜月》2014 

二、多学博采

由于工作的需要和所处的环境,李春朴这些年较多地接触了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些东西,对诗词、音乐、舞蹈、摄影、戏剧、电影以及体育中的体操、球类、武术、花样滑冰、跳水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以书画家的眼光去欣赏这些时,看到的是美,是意境,是构图、线条、色彩、节奏、韵律,是艺术的一般规律。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对提高他的艺术修养起了很大的帮助。

他搞的是中国画,除了学习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知识外,还兼工书法和篆刻,并尝试搞一些油画、水彩、水粉、版画和装饰等。而在中国画中,他主攻山水和梅花。但他也画一点其他的画鸟和人物画。

 《东边日出西边雨》2020年

《东边日出西边雨》2020

 

他还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认真研读了许多哲学著作,为他研究美、美的形式法则提供了帮助。在他的作品中,无处不体现出对主观和客观、内容和形式,以及章法、笔墨中的点线面、曲直、方圆、黑白、冷暖、宾主、轻重、虚实、疏密、长短、粗细、干湿、浓淡、对比与和谐、变化与统一等等一系列矛盾的恰当的哲学处理,用以表达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看法。他曾说:“这几十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学了点哲学。反复认真地读了一些马列和毛泽东的的哲学著作。”

从他重新拾起画笔,短短的几年时间,其画已有很大的进展,受到了书画同行的称赞,也出乎他自己的预料。这与他博学多采,吸取各类艺术的精华,糅进其艺术作品之中是分不开的。当然,对于李春朴来讲,这第二步在第一步之前有些就开始做了,并将继续做下去。

 《雪月梅竹图》2011年

《雪月梅竹图》2011

 

三、重点突破

从小的农村生活和部队的艰苦锻炼,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1991年以来,他先后到嵩山、桂林、三峡、武当山、峨眉山、青城山、王屋山、浮戏山、云台山、华山、太行山等地写生,画了上千张速写,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资料。有时在电视或画报上发现好的画面,有所感受,也用速写把它记录下来。他用画家特有的情怀感受着大自然。

李春朴说:“后30年要把前30年的时间找回来。他加倍地努力着,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干到十一二点,甚至到一二点钟,这是何等的拼搏精神啊!

他不但勤于动手,而且勤于思考,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书画艺术的真谛。

他赞同和主张古今贯通,中西融汇,南北渗透,形神兼备,雅俗共赏。其作品既有传统的东西,又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把国画的意和西画的形结合起来,在北派的壮美中糅进了南派的一些柔美,其作品既得到了专家的首肯,又使群众能够接受。

 《雪后太行》2021年

《雪后太行》2021

 

1994年之后,李春朴在继续注意笔墨技术的同时,把精力重点放在了作品的立意和意境的表达上,对山水画和梅花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编著了《中国画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山水画教程》、《怎样画梅花》等教材。

千般的拼搏,换回一朝的成功。李春朴终于打开了艺术辉煌殿堂之门。以其山水画的大气磅礴、朴实浑厚,梅花的苍劲、刚健、厚重、茂密而闻名。

19967月,现代著名画家孙其峰先生看了李春朴的画后是这样评价的:梅花格调高,画的苍劲、茂密,有王元章遗韵,而不废自家心运,殊有可观。山水画得很好,画得结实,不旧,画得很深,很有成绩,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现在,正值创作旺盛时期的李春朴,决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祝愿他在芬芳的墨海中扬帆远航,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19968

(原载《书画魂》一书
 

《阳春玉雪》2011年

《阳春玉雪》2011

 

磅礴之中寓清秀

——李春朴的绘画艺术

世界信息报记者 马晓东

 

中国画中涵蕴最为丰富的当属山水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画中可见作者的心境与品格。观李春朴先生的山水画作,如见其人。

李春朴1940年生于河北省,1958年中学毕业时,他收到了天津美术学院的保送录取通知书。四年美术学院的正规学习,在孙其峰、张其翼、王双成等先生的亲授下,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1962年东南沿海形势紧张,国家从高校征兵,李春朴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投笔从戎。艰苦紧张的军事训练和后来的领导工作,迫使他画业停顿了近三十年,1991年前后才重新拣起画笔。由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免不了在现实生活中招来不少挫折和烦恼。三十年中,李春朴虽然少提画笔,但丰富的生活经历及坎坷正为他画艺的进展迅猛铺垫了坚实的土壤。

 《一场春雨一层绿》2011年

《一场春雨一层绿》2011

 

李春朴搞的是中国画,除了学习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知识外,还兼攻书法和篆刻,并尝试着搞过一些油画、水彩、水粉、版画和装饰。在中国画中,他主攻山水和梅花。从小的农村生活和部队的艰苦锻炼,使李春朴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坚韧不拨的意志。重新拿起画笔后的几年里,李春朴先后到嵩山、桂林、三峡、武当山、峨嵋山、青城山、王屋山、浮戏山、云台山、华山、大行山等地写生,画了上千张速写,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资料。他说:“后三十年要把前三十年的时间找回来,需要加倍努力。”

在勤学多思的同时,李春朴还在创作思想上不断完善与探索。李春朴赞同和主张古今贯通、中西融汇、南北渗透、形神兼备、雅俗共赏。努力探索使作品既有传统的东西,又要体现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把国画的意和西画的形结合来起来,在北派的壮美中揉进南派的一些柔美。

在个人风格上,李春朴不想把自己限制在一种固定不变的笔墨和表现手法上。李春朴认为,不同的意境,不同的表现对象,应有不同的笔墨和表现手法。形成个人风格最重要的是要忠实于自己,按照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画下去,并把它强化,推向极致。李春朴说,学习别人的长处,大概也只能是学习那些符合自己气质的东西,并把它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在风格的形成上,要认真研究别人,更要认真研究自己,认识自我,坚持自我。李春朴的作品已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一些同行对李春朴说:“不管到哪,不看名字,能看出是你的画。”

 《太华夜幕》1996年

《太华夜幕》1996

 

《江水千古流》一画,水天一色的大江滚滚东流,而水与云的刻画,多用细线及长形云块,整张作品既有恢宏的气势,又不乏灵动之感。《秋风》一画,近处是瑟瑟的芦苇,远景是即将落叶的秋林。芦苇与秋林之间,一行大雁悠然飞过。浑然苍茫的秋色中,颀高的树干和舒展的苇叶又透出清透之气。《太华叶幕》一画,雄伟的华岳高耸入云,多用精炼的斜垂线条。使局部的山体变得窄狭,显出险峻的特点,“雄”与“高”达到了完善的结合。《漓江雨》一画,泼墨而成,茂密的树林使山体变得厚重,略显雄浑,而迷蒙的春雨又使漓江景色变得清静淡泊。磅礴之中寓清秀,正是李春朴绘画作品的风格所在。

 《漓江雨》1993年

《漓江雨》1993

 

李春朴说:“大千世界,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活法,通过正当的手段去搞钱,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无可非议。但是,作为一个真诚的、严肃的、作学问的书画家,头脑应当是清醒的,把金钱作为搞艺术的基础和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钱迷心窍,保住个人心中的一块净土,才能防止作品的商品化倾向,脱去作品中的俗气。加强修养,淡泊名利,人的精神格调达到‘天地与我并行,万物与我为一的大我境界,作品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李春朴的人品和画品一样,令人钦佩。

19961111

(原载《世界信息报》)

 《竹下小憇》2021年

《竹下小憇》2021

 

正直做人 认真作画

——李春朴其人其艺

朱明

 

写下这样的题目,我的内心有些沉沉的感觉。因为我从这平平常常的八个字里看到了春朴先生为人向艺的纯真与朴厚,这种纯朴的品质在当下文艺界已经愈来愈少见到了,所以显得尤为可贵。

能够直面人生的人,心襟是坦荡率直的;能够涤净遮掩人性良知的尘垢,澈见自性的光亮净地,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无疑是至为重要的,因为艺术需要纯真与澄明。正如春朴先生所言:“说到底,画画主要不是画‘物’而是画‘我’。通过画‘物’去画‘我’。画自己的气质、修养,画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理解和体验。”这句平朴的语言自然是春朴先生深心的体悟所得,如同古人所言的“心画”、“心斋”、“心印”,一幅画乃画家心灵的倾诉与召唤,即所谓的“心电图”。画家心灵内质的雅俗、深浅、浮沉等等在素洁的宣纸上暴露无遗。同样是在画一只鸟,画一座山,在八大的笔下,鸟是一个孤寂傲然的鲜亮通灵的生命印迹,在黄宾虹的笔下,山是虚灵浑茫的充满醒透之气的太化幻境。然而在很多画家的笔下,鸟只是一只鸟,山只是一座山而已,这无疑是一个画家心灵内质的一种示现。为啥古来圣贤皆讲“修心”“养气”,皆是在讲究蓄养才智与才情。春朴先生在这一点上令我由心的钦佩与感动。他向来是那么稳静地“认真研究别人,更要认真研究自我,认识自我,坚持自我。”这不仅反映在他对绘画风格的探索上,对于绘画的以及相关的理论上依然保持着他的认真的但有些固执的个性与追求。

 《净土》1996年

《净土》1996

 

春朴先生主攻山水和梅花,兼习书法、篆刻及花鸟、人物画。他的山水画以意为魂,手法多变,雄深朴茂,磅礴中寓清秀之气。也许是我的偏好,我更喜好他的近作《净土》,远山飘渺氤氲,好似罩着一层雾气,幽石湿润,溪水空悠,只鸟伫立。整幅画面透出一股幽远、静寂的空灵之趣,给人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审美体验。从这幅作品里我读出春朴先生洞彻存在几微的灵明识见,因为没有对自然大化深沉的亲验证悟以及对自身“内在心象”的玄微洞识是不会产生如是的图式的。

 《香雪》1998年

《香雪》1998

 

春朴先生的花鸟画亦多清幽、浑朴的旨趣。他的梅花苍劲、浑厚、绵密,阳刚中融婀娜多姿,尤其墨梅《全是雪精神》、《香雪》,不著色彩,黑白相融,浑浑沌沌、恍兮惚兮,却能有一股鲜亮通明的气息,使我不觉想起了石涛的一句话“于笔墨的混沌里放出光明”,这无疑是画之深境的至论,但我于春朴先生的墨梅里隐约感知到此中的精神。还有如他的新作《秋韵》、《树欲静而风不止》皆是饶有兴味的逸笔,比之他以往的作品,愈加自如与简静了,从中足见春朴先生的心灵印迹与绘画理念的些微变化,我以为是更加纯净与率意了。

 《秋韵》1997年

《秋韵》1997

 

当然,无论是人的精神格调要达到“天地与我并行,万物与我为一”的大美通境,还是画的品格要达到“功齐造化”“泄大化之秘”的澄明朗潵之境,的确需要一个艺术家无所滞碍的心襟与宽厚的学养与勤奋的劳作。但,这些对于春朴先生来说,他是用一个坦然而裸露的心襟来面对的,他说:“我对自己唯一满意的一点,就是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

1998.5.9于听月斋

(原载《美术报》)

 《树欲静而风不止》1996年

《树欲静而风不止》1996

 

我与老年美术教育

李春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的美术生涯,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美术老师看了我的美术课作业后,对我说:“你以后一定能成为一名画家。”学生对老师的话坚信不疑,老师说行,一定行。之后,美术老师拿来一些古代的山水画印刷品让我临摹,学画的兴趣越来越浓。到了初中,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画些速写、素描及水彩画。1958年初中毕业之前,班主任和美术老师对我说:毕业考试你不必准备了,画几张素描和水彩画交上来,然后在学校的墙上画一些壁画。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过了一个多月,收到了天津美术学院的保送录取通知书。到美院后,为了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我就自己动手把所有上衣左边的口袋挖得比右边口袋大了一倍,大口袋里随身装个速写本,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四年美术学院的正规学习,在孙其峰、张其翼、王双成等先生的亲授下,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1962年东南沿海形势紧张,国家从高校征兵,我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投笔从戎。艰苦、紧张的军事训练和后来的领导工作,迫使我所学的画业停顿了近三十年。1991年前后我五十来岁时才吃力地重新拾起画笔,并且逐步参加了社会上书画团体组织的一些活动。

1994年,中国少林书画研究院拍摄专题片,其中需要一点讲课的镜头。到河南省老干部大学的课堂上,原来讲过课的两位同志上去各讲了一段之后,省老干部大学的领导对我说你也上去讲几句吧。讲完之后,他对我说:你以后到我们这里来讲课吧。我说:可以。消息传开,第二年我又应邀承担了河南省老年书画院、郑州市老干部大学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教学工作,至今已有二十五个年头。

 

 微信图片_20220526115303

回顾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比较满意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出了众多“眼高”的学员。二是学员画出的画都不像我。其实,两点集中到一点,就是在教学中注意了提高学员在绘画方面的整体素质和全面修养,重视基本技法、基本法则、基本理论、艺术一般规律的传授和学习。而不只是就事论事、停留在表面的具体景物的具体画法上。这样,画画才有底气和后劲。

老干部大学的学员,大部分是离退休的领导干部和各行各业的专家。但对绘画不了解或了解的很少。画画是一门功夫,需要长期、艰苦的训练。画画更是一门学问,需要广博深厚的知识做基础,尤其是与画画有直接关系的知识都要懂一点,不然遇到问题时就不会处理或处理不好。因此,20088月,在河南省老年书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编著出版了一本综合性教材《老年国画教程》。其中包括中国画工具与基本技法、花鸟画技法(梅、兰、竹、菊、牡丹)、山水画技法(山石、树、云雾、水、点景)、人物画技法、题款印章的应用、临摹、写生、创作、美术欣赏、构图、透视、色彩、砚边随笔、中国画与美学有关的几个问题、中国古代画论精选等部分。共计13万字,350多幅插图。在此基础上,20158月又出版了我所著的由439篇短文和452幅插图组成的《绘事漫谈》一书,比较广泛、具体和更有针对性地讲述了绘画方面的有关问题。《老年国画教程》和《绘事漫谈》作为老年美术教育的基本教材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历时四年多录制的360课时《国画远程教育》山水画、花鸟画教学片正在后期编辑制作中。

 

 微信图片_20220526115306

画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是具体技法即景物的具体画法问题,所涉及到的其他众多问题,都会在具体技法上体现出来,并且贯穿在具体技法过程当中,最后产生一幅作品。为了使学员不至于把注意力停留在具体景物的具体画法上,我把一幅作品的构成比作一座金字塔,顶尖是作品,上、中、下部分别是技法、意境和修养三大要素来支撑着这幅作品。技法又分三个层面,即具体技法、基本技法、基本法则。具体技法即各种景物的具体画法,如墨竹的竹竿、小枝、竹叶怎么画,牡丹花、枝、叶怎么画,山石如何勾、皴、擦、点、染等,这个必须要掌握,不然就画不成那种景物,而且占用的教学时间比较多。基本技法主要是笔法、墨法和染法。笔法如起笔、行笔、收笔,行笔中的快慢、提按、转折,中、侧、逆、顺锋的使用以及勾、皴、擦、点等技法。墨法主要是浓淡、干湿、积墨、泼墨、破墨的应用。基本法则指形式美的一般法则,如比例、平衡、主次、疏密、虚实、节奏、韵律、变化与统一等等。基本技法和基本法则,是带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比具体技法更重要。具体技法只会影响一种景物或一幅画。基本技法和基本法则会影响所有的景物、所有的画。例如,疏密关系处理不好,画枝干会出现疏密问题,画花、叶会出现同样的问题,画一切景物,所有的作品都会出现疏密问题。基本技法的影响也是如此,墨的浓淡处理不好,一切景物、一切作品都会处理不好。因此掌握基本技法和基本法则比掌握具体技法更重要,具体技法也只有在基本技法和基本法则的指导下和基础上才能搞好,要求学员对此要高度重视,随时随地、处处都要注意,要贯穿在具体技法的全过程。

我对学员反复讲过,画画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画什么,为什么画,怎么画。画什么即题材,怎么画即技法,核心是为什么画,前者和后者都是为其服务的。画一幅画总要有想法,有立意,而不能只是停留在把景物画出来或玩弄笔墨技法上。笔墨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它毕竟只是艺术语言,而意境才是一幅画的灵魂。意境上不去一般有三个原因:一是认识上不去,只知道在技法上兜圈子,不知道意境比技法更重要。二是修养上不去,缺乏生活感受,立意不行。三是技法上不去,虽有好的立意,但表达不出来。意境的确定分三种情况:一是意在笔先。画之前把意境定下来。这是主要的,一般情况应如此。二是意在笔中。画的过程中,随机应变,重新确定意境。三是意在笔后。根据画面的最后效果再来确定意境和题目。老干部大学有其特殊性,没有固定的学制。山水画班和花鸟画班按教学内容都是三年一个周期,新学员入学赶到哪就从哪开始学。上老干部大学如同坐公交车,每一站都有上车和下车的,也有些在车上坐了十几年不下车。新、老学员水平差别很大,需要区别对待。对于新学员学画的初期,可以不考虑画的意境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艺术语言即技法上。而在技法上也不要急于求成,要从临摹入手,扎扎实实、反复深入地去画好一块山石、一棵树木、一片水、一朵花、一组兰叶、一枝竹子,去研究它的结构、明暗、疏密、虚实、用笔、用墨等规律。局部画好了,拓展开就是一幅大画。不要贪全(什么都画)、贪多(量多不精)、贪大(画大幅画),而要求深。对于老学员则要求在初步掌握了中国画基本技法、基本法则和一些景物的具体画法之后,就要把意境逐步提到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更进一步,上一个台阶。

修养是作品构成的第三大要素,是影响作品最基础的东西。修养包括人品、学识、经历、悟性、个性等诸多方面。在课堂上我特别强调三点:一是人品,二是学识,三是经历。

我常给学员讲:老年人应当把学画、画画当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延年益寿、高雅的娱乐活动。注意提高思想境界,人不可俗。人俗,画什么都会俗,都会格调不高。要淡泊名利,不要有太大的压力、非要成名成家。应当顺其自然,画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精神上要放松,但到具体画的时候,还是要认真画好每一笔、每一幅作品。学员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些攀比情况,使得一些刚入学或画得不够好的学员不敢或不好意思交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多次讲过,因为学画时间长短不一、悟性、经历、学识、气质不同,学员之间谁画得好些,谁画得差些,没有可比性。不要看到别人比自己画得好而自卑,也不要看到别人比自己画得差而沾沾自喜。应当自己和自己比,拿现在的作品和过去的作品比,看看有没有进步和进步大小,从而增强信心,自找乐趣,而不要去自寻烦恼。和别人比,不是比高低,而是要学其长,避其短。作为老师,对于画得比较好和画得比较差的学员,要一视同仁。无论是课堂上评改作业,还是课下辅导,都要有耐心。作业无论好差,每一幅都要肯定他画得好的部分、甚至一个细微的闪光点,鼓励他总结经验,巩固和坚持下去。在指出作品中不足之处的同时,尽量用炭笔或粉笔给他改正过来,使其看到改前、改后的效果对比,从而增强学画的兴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识对画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对学员反复强调,一定要学一点哲学和美学。在哲学这个层面上,一切事物都是同源的,即源于物质,其运动规律、道理都是相通的。在美学这个层面上,一切艺术都是同源的,即源于生活,其创作规律、道理都是相通的。书画充满了唯物辩证法,说到底,一幅作品就是在纸上如何恰当处理好古今关系、中西关系、南北关系、人我关系、博专关系、雅俗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以及章法、笔墨中的点线面、曲直、方圆、黑白、冷暖、宾主、轻重、虚实、疏密、大小、长短、粗细、干湿、浓淡、对比与和谐、变化与统一等等一系列的矛盾,表达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和看法。画画实际上就是制造矛盾,处理矛盾,关键是对度的把握。不够不行,过了也不行,要恰到好处。用河南话来讲就是一个“中”字。用墨太干不中,太湿也不中,干湿适度才中。景物都虚不中,都实也不中,虚实适度才中。都密不中,都疏也不中,疏密适度才中。画不够不中,画过了也不中,画得适度才中。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都是如此。太阳和行星间引力和离心力适度才中,行星才能按一定轨道运行。各种谈判讨价还价适度才中,才能成交。鞋子大小适度才中,才能穿。中,应当是对立统一规律和形式美法则最高度的概括。

书画作品,要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画要有书骨、乐韵、诗魂,都是强调艺术门类之间的贯通。我经常给学员讲,学画必须练字,其原因有三:一是为了提高对笔的控制能力和线条的质量。二是书画相通,可以从书法中吸取很多对画有用的东西。三是题款的需要。画如其人,书如其人,自己的画总是让别人题款,不但风格不一致,也不是长久之计。除练字外,还鼓励学员应当学习和欣赏一点诗词、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武术、体操等艺术门类。这对画画是很有帮助的。要求学员画画用笔要像国标舞、武术、体操动作那样干净、利落、准确、到位。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尽量做到一笔不多,一笔不少。就是一个点,也要考虑点大点小、点浓点淡、点左点右。每一笔都要负责任。不能心中无数,犹豫不决,拖泥带水,拿着笔在纸上晃来晃去,晃上那笔算那笔,晃上几笔算几笔。考虑不好就不要下笔。画画要惜墨如金,尽量减少用笔次数。能不画的就不画,能用一笔解决问题就不要画两笔,更要杜绝废笔。强调用笔,不单指画的过程,还应包括画后的笔触保留。作品完成后的笔触,应当像交响乐各种乐器声音那样清晰浑厚而不浑浊。勾、皴、擦、点、染要笔触清晰,层次分明,画面透彻。要色不碍墨,墨不碍笔,笔不碍笔。不能把画面搞得又脏又腻,一塌糊涂。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传统也是古人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学画、画画不能总关在教室和画室,必须走出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因为:画的内容要从生活中去感受、去挖掘;景物的形象要从生活中去收集;一些表现技法要到生活中去验证、去探索;造型能力要在写生中去训练和提高;个人的思想情操要在生活中去陶冶。这些年利用暑假时间,我多次带领学员分别到八里沟、百泉、郭亮、南坪、关山、浮戏山、石板岩、王莽岭、锡崖沟、阱底、秋沟等地写生。有些学员,尤其是新学员对写生不了解或了解的很少,甚至不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出发之前,我在课堂上利用一些时间先把写生的目的、写生的方法、写生的手段、写生的步骤、写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等简要介绍一下。现场对景写生时,强调要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不能对着景物,画出来的完全是自己脑子里想象的东西,与景物完全是两码事。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实际的景物。在保留景物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对景物可以进行增减、移位、夸张、综合、拼接等艺术加工处理。有些学员对形控制不好,就手把手教他先控制大形,再分割中形,最后深入刻画细部。有些学员,对景物之间的比例控制不好,就教他们如何伸直手臂用画笔去测量、比较景物的大小、高低及横竖线和斜线的角度。提醒学员在画具体景物的同时,更要注意各种景物的共性,即一般规律性的东西。如山石、树木、云、水、花卉的明暗关系、虚实关系、疏密关系、大中小结构层次关系等。学员普遍反映,有些课堂上难于理解的东西,到现场一看就明白了。对老学员则提出更高的要求,写生除画景物之外,更要重视感受意境。写生时要动脑子,随时随地留意那些能激发自己灵感,能使自己感动,能使自己有些想法的景物。遇到了就要停下来,久观静悟,深挖它的内涵,并且最好用文字把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便于脑子里长期保留。没有感受,回家是创作不出来作品的。

 微信图片_20220526115311
 

我给学员半开玩笑说:画画的人要有一双“贼眼”,不是去盯人家身上的钱包,而是外出写生或平时生活中,要瞻前顾后、东张西望、多转多看,随时随地注意搜索那些可以入画的景物。如路边的小草、野花、小沟里的水溪、大石头上的山形纹理、树干上的疤痕、几条枝干的穿插、一组竹叶的组合等等。在街上或在楼上凝神远望,看到的就是一幅完整的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透视图画。只要留意,处处都有美景、都有收获。

生活分为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很多景物不可能都到现场去写生。所以,间接生活也很重要。由于有些学员没见过实物或资料,凭想象去画,结果画得鸟不像鸟,兽不像兽,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因此,要求学员一定要注意资料的积累。可以从电视、网络、画集、画展上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资料要精选、分类,存入手机或电脑。如山水画资料可分为:山石、树木、云雾、水、雪景、点景等。花鸟画资料可分为:梅、兰、竹、菊、牡丹、月季、荷花、虫、鸟、兽等。这样用起来比较方便快捷。

我在《砚边随笔》中讲过:“眼高手低者正常,眼低手高者没有,眼高手高者少见。”学画、画画首先是认识问题。眼不高,画不可能上去。对一些东西不懂、不知道,就不可能画出来,不可能不出问题。首先是懂,其次是练。由于在教学中强调了基本技法、基本法则、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每学期安排三次评改作业的课程,比较普遍的提高了学员的鉴赏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学员不但能够发现和解决自身的问题,而且学员之间的作品,也能互相点评。对一些网上、画集、画展、甚至老师和一些名家、大师的作品,也敢于评论,指出其长处和不足,而且大部分意见是对的。每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感到高兴和欣慰。

有一次我去看望中国少林书画研究院原来一位搞行政的老领导,他对我说:“退休之后闲着没事干。”我说:“到郑州市老干部大学来学画画吧。”他同意了。第一节课,墙上挂满了学员的作业,他看后课间休息时把我拉到走廊里,带着疑问对我说:“李老师,怎么学员画的画都不像你呀?”我说:“这就对了,像我就完了!”我在《绘事漫谈》一书中讲到:“学习书画,最好是取众家之长,而不宜专门学某一家一派。进门容易出门难。一幅作品一看就知道跟谁学的或者是学谁的,就不能说老师教得很成功,学生学得很成功。老师教,学生学,重点应当放在那些高层面、带规律性的东西上面,才能举一反三,学到根本。”在具体技法即景物的具体画法上不能要求学员按照老师一招一式、不走样地去画。只要不违背一般规律、基本法则,怎么画都行。而且应当鼓励。例如,有些学员画山石,不是按照讲的点、线、面皴的方法,而是用散锋戳点或擦的方法去画,是可以的,只要求他把皴的位置、明暗关系、虚实关系、大中小结构层次关系等画好即可。

我经常给学员讲:意境当随时代,笔墨当随意境。不同的意境,不同的表现对象,应有不同的笔墨程式和表现手法。不要把自己限制在一种固定不变的笔墨程式和表现手法上,因为那样路子太窄,作品容易雷同,甚至造成搞个展、出画集上百幅作品其实就是一幅画或几幅画的情况。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变了,形式也要变。不要担心形式变了,风格会走样。人总不能一年四季都穿夏装,李四穿上春、夏、秋、冬的不同服装还是李四,不会变成张三。作品的风格,是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的自然流露,是无法掩饰的,而在这些方面,每个人与每个人是不同的。因此,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笔墨程式和表现手法,总要留下个人的影子,脱不开个人的总体风格。所以,形成个人风格最重要的就是要忠实于自己,按照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画下去,并把它强化,推向极致。个人的作品不可能没有风格,所以不必强求、不必急求、更不必去追仿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只能是学习那些符合自己气质的东西,并把它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有些东西可赏而不可学。在风格的形成上,要认真研究别人,更要认真研究自己,认识自我,坚持自我。因此,学员的作品不但跟老师不一样,每个学员之间也不相同。

有一次课间休息,一名学员路过我身边,向我手中塞了一张纸条,我打开一看,上面写了六个字“李老师最无私”。我会意的笑了,他是指我在课堂上讲课或者课下辅导,对学员是无任何保留的,把所知道、所掌握的理论和技法全部讲给学员,包括自己摸索十几年才总结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画白梅和牡丹的一些新技法。如画白梅的层次问题,画牡丹的横推竖抹的笔法,花瓣透视关系的处理,花瓣色彩浓淡反差和过渡以及画牡丹花的过程等等。其实,说到底还是个认识问题。一是作为老师,应当尽量使学员多学习、多掌握一些东西。就怕学员学不会,而不怕学员超过自己。二是公之于众,有利于书画艺术的交流和发展。所以没什么可担心的,没有必要保密、留一手。藏在心里,带走烧掉,有点可惜。

我经常建议书画界的一些朋友,除了写字、画画外,如有可能,最好讲点课。一是为社会和老同志做点工作。二是锻炼大脑思维表达能力,预防老年痴呆症。三是促使自己学习、研究、总结一些东西,用于自身的创作。

五十四岁登上老干部大学的讲台,一晃年至八旬。多年的教学工作,与学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学员知道我视力不好,碰上我上下楼梯,都主动去搀扶,帮我背挎包、拿东西。课间休息,学员争着给我打开水,主动从教室搬凳子让我在走廊坐下休息。每次下课后都有学员自觉护送我到公交车站,等我上车后才离去。有个学员发现我讲课用了多年的水杯比较陈旧,就主动给我拿来一只新的瓷保温杯。瓷杯比较重,来回背着不方便。后来他又给我拿来一只比较轻的新保温杯。类似的情况很多,有时实在推辞不掉,只好接受。因为教过的学员太多或相隔时间太长,不少都记不清或不认识,但是遇见在大街上主动给我打招呼或在公交车上让座的老同志,我就知道这是老干部大学的学员。有些学员常对我说:李老师的课讲到什么时候,我们就跟您学到什么时候。我说:只要能走得动,我会坚持讲下去的。

20197月于郑州

(原载《郑州美术历程》一书)


 
(文/小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01 09:01:03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36168     评论: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arthuajia@163.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