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大家艺闻 » 正文

佳节赏佳作——推荐著名画家赵英斌


 

人民画家网

 

微信图片_20220907162130

 

艺术简历

赵英斌,天津市人,1944年生于河北省晋州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原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广东省私立华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现广州白石书院院长。出版:艺术理论专着《画余论画》(2003年天津古籍出版社)艺术专着《中国写意人物画技法》《中国写意人物画范图》(2005年天津杨柳青画社)《速写》及视频光盘(2011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风景写生基础与实训》(2014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速写基础与实训》(2016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058

 

赵英斌山水画序

 

生小出野里。我自幼图三山五岳之形,仿古贤诸家之能,凡六十年,始知千山万山不是山,万紫千红终无色。谢赫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石涛立一画之法,赵孟俯说用笔千古不易,王维说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一支羊毫大笔,犁地生宣纸上,抑扬顿挫,一波三折,表现阴阳之相生,如太极图然。映照心理情绪,蓄势,放势,一张一弛,沟通知者之心,施展以二维生三维之体,四维流淌之妙。情动行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中国山水画笔墨者也。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105

 

苏轼说,山无常形有常理。画常形不是山,得常理不让人。常理者,笔墨纵横,长短,粗细,曲折,顺逆,聚散,黑白,大小,以及浓淡,干湿,光涩,正侧,清浊,诸如此类。画山不是山,笔墨得之,自然峰峦起伏,层岩叠嶂,千奇百怪,神韵毕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疾如暴风骤雨,骁将横扫千军万马。沉稳似老僧补衲,慢调斯理。无形大象,磊落落,众星列于河汉,坦荡荡,江河流入大荒。李贽说,造化无工。工非天地之理,古人山水画皴法多多,石壶说,唯乱柴为佳。信然也。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127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山中不知山,只见岭岭峰峰。山在人心中方是山,洗涤胸中丘壑。我生于斯,长于斯。砍柴割草,放牛牧羊,撒粪犁地,春种秋收。牛腹我背,装进一山青翠,一双赤脚踏遍弯道山梁。岁月蹉跎,我励志走出大山,大山却让我日夜怀念,梦里一次次回到大山。累累石崖,思念乡亲父老之平凡和艰辛。耸立山峰,显示灵魂之不屈和永恒。一笔天下,锋芒枯涩,知是嶙峋石砬。淡淡墨晕,觉是山道寒霜。笔过平畴,黄土犹存阳光温暖。众生如大山,我是大山里一块石头。云雾缭绕,见大山之雄浑。流水潺潺,知岁月之千古。古人深远,平远,高远,皆不是。胸中之山,心灵之山,一块石头也是一座山。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114

 

秋山无语,即大山无言,显其大美。北雁南飞,是说时光流转,岁月轮回。取其圜中,得乎象外,无关勤勉。我心清清,意闲闲。恬淡虚无,自言自语。天真烂漫,独享其乐。

2015104日广州绿屏闲堂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111

 

读《画余论画》之三

 

画余论画的下卷是美术散论。是一些报告和文章的汇编。文字冠冕堂皇了些。草草的浏览,准备放弃时。却意外发现一篇文章:“中国画用笔的一波三折”。初次接触美术方面的文字。对书法和绘画也是一窍不通。正想看看这个引起我兴趣的“一波三折”究竟何物。只见文中写道: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150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近日还听先生说起吴家拳法至要有纯以意行一条。记得以前还告诉过我医者,意也的话。国画的骨气形似节本于立意。可见意之神髓在中国的传统的诸多大学问中似乎都挑了大梁。而(立意)归乎用笔一句,让我也十分用心。我觉得画中用笔之法(笔法)和拳中用心之法(心法)似乎指向同一个东西也说不定。来不及细想,迫不及待的看用笔和一波三折的关系。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118

 

赵英斌先生不紧不慢的说:“黄宾虹将用笔之妙解释和描写为‘平圆留重变’。‘平圆留重’即执笔腕平,中锋出线圆润‘如画砂’如‘屋漏痕’,重而不浮。此即‘波’的形象和动势;‘变’指笔锋、笔势忽然改变方向和速度,此即‘折’的形象和动势。”虽然眼前无画,但体味着“平圆留重”的字意,并不难懂。“波,蓄势而能逐渐释放出来,如水之从高处流往低处;树枝负叶结实之垂下;球体运动之抛物线;人生之垂暮等。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148

 

一切事物达到一定高度时,由于其负荷重力的压迫所产生的平稳延续状态皆为波状“平圆留重”形式。波状发展对一定阶段受到新的外力作用,即产生新的动能,奋然勃起。这种勃起的形态及表现为“折”的突变。如奔流之水撞在石头上崩然飞溅;果去叶落的枯枝逢春抽出新芽嫩枝必然直冲云霄;球体落地又忽然弹起,……崎岖道路至峰回路转等。这样平圆留重——变,周而复始,形成了一波三折的规律和形式。”忽地明白了。这个一波三折是动静的规律。是势的运行规律。是大自然生命的节律。我的拳打得执拗,跟这个似乎很有些关系。一“折”之后,无论意、气、形都有一个释放能量的状态。将重物提到头顶,一松手,它自会掉落。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122

 

不能我松了手还用意提着一点点的朝下放;毛巾拧紧了,一放手,毛巾自会摊开。不需要我一点点控制着它摊开的速度。就像那花儿积聚了全部精华和魅力,在那个该绽放的时刻它绽放了。它会纯行自然的漾开。使它现在得以如此美丽的事前面都已经做完了,现在,什么都不用了。那个意在前面等着它,微笑着看着它。它忽的……就开了。我的花儿总在别别扭扭的开,那是我的心态总是在“折”上面停止不前,“平圆留重”的时候,心还犹犹豫豫的舍不得放下。佛说:放下!可我不肯放手。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144

 

摇摇头,叹口气,我继续看:“石涛在《苦瓜和尚语录》中说:‘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之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不管一幅画多么大,造型多么复杂,千笔万笔的繁简、疏密、粗细、聚散、参差、错叠、断连、撞让、折搭、乖承、完破、黑白、虚实等,都在体现着‘一波三折’的变化规律和法则。”中国画如此重视“一波三折”其中的哲理一定不是我所理解的这般浅显。但是,就这些它已让我获益了。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133

 

接着赵英斌先生说到了“一波三折”视觉节奏在书画欣赏中的作用:“中国人欣赏草书和篆书,不知其字义内容,仍然喜闻乐见。”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中国书画用笔的‘一波三折’是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得以心灵慰籍的最佳视觉节奏。这同音乐节奏的抑扬顿挫,诗歌结构的起承转合和声韵的平仄变换,以及哲学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样,都是与人类心灵相呼应,同步共振的艺术规律和法则”。的确。不懂书法的人看一幅书法作品,虽不知道写得什么字,也会为其莫名的感动。我想,如果一幅书画觉得好,觉得有味道,然后它象天气一样改变了你的心情,那就是读懂了。也许此时你已经深谙“一波三折”韵律的奥妙?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146

 

再接着赵先生终于说到了“一波三折”的势:“中国画用笔的‘一波三折’是画家以笔象物的过程中审势、得势、蓄势、显势和放势的心理状态显示。‘折’为审势、得势、蓄势,是对自然物的认知瞬间;“波”为放势,是对自然物认知后的快活和轻松。因此,‘一波三折’也是中国画用笔象物时笔势变化的心理节奏。”那是一种心理节奏!除了认真思考和练拳时好好体味,我已经无话可说。

……

这本书就这样读完了。一本不错的书!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107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115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204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139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223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221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213

 

微信图片_20220907165210

 
(文/小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08 08:40:26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103657     评论: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arthuajia@163.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