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郑志刚:出生于1976年11月2日,河南武陟县人。字怀渘,号陟冈,居额“至正至刚之堂”。著名美术批评家、书画家、诗人、作家、国学学者。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深造,从欧阳中石、叶培贵先生游,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任河南省书画院专业美术评论家,中国民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民盟河南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老槐诗社社长。郑志刚拥有完整而淹贯的教育和学术背景,是诗、书、画、印、文并善的学者型艺术家。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书法

    职务

    画家简介:杨树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创作院书法院副院长,北京国艺美术馆艺委会主任,青年书法绘画篆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结业,中国美术市场报编委,中国书画收藏投资行情杂志编委。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书法

    职务

    画家简介:崔来州,汉族,河南新乡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分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客座教授事件:1991年在《新作家》发表电视文学剧本《倔强的女人》获“土地文学奖”。1997年11月1日就二战飞虎队历史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访。1998年6月30日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发表《美国四星上和中国农民朋友》。2008年接待美国四星上将狄索斯威将军子女访华并赠送国画作品《和平》。2020应邀参加“从宝塔山到广州塔”长安画派.岭南画派著名山水画家交流展。重要参展:2020年中国画《梅》获河南省18届花鸟画展一等奖。2019年中国画《山乡喜讯》获全国13届美展河南省优秀作品展二等奖。2019年中国画《晚秋故事多》入展“美好中国24节气”全国中国画展2018年,中国画《庭前梅开喜事多》江海门户通天下——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会资格作品2018年,中国画《春声慢》第四届“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中国画)入会资格作品2018年,中国画《家国颂》神圣长白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作品2011年,中国画《紫气三月满乾坤》2011年“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作品2010年,中国画《家园》第16届亚运会“激情盛会,翰墨流芳”全国中国画展览入选作品2004年,中国画《松雀》《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中国画电视大赛》入选作品

    居住地区
    河南/新乡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书法

    职务

    画家简介:1977--1982郑州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1982--2007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主要从事书籍装帧工作.职称为编审。1995年,书籍装帧设计《装饰工程设计施工预算实用手册》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一等奖1999年,书籍装帧设计《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优秀奖。2007--2012河南省集邮公司任设计副总监。2013--2014东莞木祥阁公司任设计总监。2014--2021北京宋庄从事大写意花鸟画创作。2021--江西景德镇从事瓷器的艺术创作。

    居住地区
    江西/景德镇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书法

    职务

    画家简介:陈国桢 ,男,1953年9月生,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现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河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开封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开明书画院院长、开封书画院院长。曾任开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进河南省委副主委,民进开封市委主委,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开封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居住地区
    河南/郑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书法

    职务

    画家简介:张国器,乳名元昌,笔名戈器,唐柯,堂名晚晴轩,1928年出生于河南洛宁,1948年毕业于峡西省西安艺术师范学校。先后但任小学、中学美术教师,陕州文工团舞美设计,河南总工会干事,《河南日报》、《郑州日报》等报刊美术编辑,河南省美术馆美术总监,郑州群众艺术馆研究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画师,著名书法家、理论家、鉴定家,河南漫画研究会会长,出版儿童画教材七册,绘画和书法作品多次刊登在《中国书画报》、《老年画报》,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艺工作先进者”称号。一生潜心研究书画,主要以山水,花鸟、书法为最擅常。多幅作品在参加国家组织的大赛上获奖并被有关人员收藏,是目前最具实力的书画家。QQ:2353000846

    居住地区
    河南/郑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书法

    职务

    画家简介:李放,男,汉族,1958年出生,河南信阳人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毕业 (师从欧阳中石)。郑州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学院原副院长、楷书研究所所长 。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兼任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学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理事 。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是郑州大学书法学专业的创始人。出版个人专著五部,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学术专著《苏轼书法思想研究》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 其书法功底深厚,诸体皆能,尤以魏碑和行草见长, 被誉为“中原魏碑第一笔”

    居住地区
    河南/信阳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书法

    职务

    画家简介:张富华,1950年生,河南省开封市人,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现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开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开封美术家协会理事、开封油画研究会秘书长、开封水彩画研究会理事、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四、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三、四、五、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全国第一、二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世界华人书画展。作品荣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精品奖(金奖),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中华当代文化精粹博览会金奖,北京·二000年奥运会国际书画展览金奖,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一等奖,洛矿杯、宋河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二000年跨世纪人才书画大展一等奖,群星奖书画大展一等奖。艺术成就编辑张富华自幼喜爱书画。古城开封浓厚的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书画技艺由喜爱到钟爱,进而坚定了终生从事书画事业的信心。在习练书画时,张富华不但勤奋,而且善于思考,善于将名家作品中不同风格融会贯通,注意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作品的内涵。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既有王铎的法度、傅山的飘洒,又透着米芾的爽利。他运笔凝神,力发千钧,时似铁骑突击,时似珠落玉盘。这便是张富华的书画艺术风格。张富华书画艺术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他早年打下的扎实绘画基础和对碑帖的独特理解。他说,他无论读帖或是临写,呈现在眼前的前人遗碑墨宝,首先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画卷,使他不能不为之动情。因此,他从中感受到的艺术语言也就与众不同,笔下的墨迹也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神韵。张富华的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四、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三、四、五、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第一、二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以及世界华人书画展。他的作品荣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精品(金奖)、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一等奖、文化部“群星奖”一等奖。他的书法作品被收藏于国内多家博物馆或刻石于碑林,国内多家专业报刊对他进行专题报道,理论界称其为“新古典主义流派”的代表书家。欣赏张富华的作品,让你感觉最强的,往往是那扑面而来的创作激情,印象最深的则是他作品中流露出的那种个人风格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个性。张富华善于捕捉那一瞬间的美妙,反映在绘画作品中,便是一种想象,想象的风景,想象的生命情态,想象中焕发出有个性的灵气。他的《水墨印象》画的是只有朴实的农民才看在眼里的萝卜籽儿。画面中,那些平凡的似乎毫无艺术感觉的籽粒,一瞬间在画家的眼前活灵活现,不但生机盎然,而且在欢悦地游动。随意点洒的笔墨,就像一群找到生命空间的蝌蚪,自由嬉戏在自己的境界里。

    居住地区
    河南/开封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书法

    职务

    画家简介:于安澜(1902—1999.8),原名海晏,字安澜,后以字行,男,汉族,河南滑县人。先后求学于河南汲县省立十二中学,中州大学预科继入该校中文系,毕业后任师范学校教师年余,后考入北京私立燕京大学研究院专攻文学、声韵学。1949年后定居开封,执教于河南大学。自幼喜忌书法,初学颜真卿、柳公权、董其昌楷书,继而倾心于苏、黄、米、蔡诸家,后专攻篆书。所作法度谨严,清逸古雅。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被收入作品专集或在《书法》杂志、《书法报》等发表,为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碑刻。著述甚丰,擅长中国画史,主要有《汉魏六朝韵谱》《画品丛考》《画论丛刊》《画史丛书》第一辑、《书学名著选》《历代书法源流表》等。亦擅国画,以山水见长,兼作花鸟。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平原师范学院教授、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于安澜先生1902年生于河南省滑县牛屯镇鸭固集村。名海晏,字安澜,后以字行。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士绅,比较重视文化教育,在家延师教读。于先生的启蒙教师是当地很有名气的老秀才,主要讲授四书五经。后又请一提倡新学的教师讲授数学、历史、地理、格致等课程,中西并进,使先生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1920年,他考入省立卫辉中学。入学不久,便以才思敏捷、擅长诗文而得到国文教师范文澜先生的赏识,经常将其作文装入镜框,悬挂教室之中让同学们学习。当时中学学制为四年,在卫辉中学的八个学期中,他七次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因此,1924年毕业时被保送到河南大学的前身——中州大学文史系学习。进入大学后,他在学业上得到了冯友兰、郭绍虞、嵇文甫、董作宾等诸多名师的悉心指导,先后阅读了张之洞的《书目问答》、《四库全书总目纲要》,梁启超的《要籍题解》等书,掌握了打开古代文献宝库的钥匙,并由此研读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学术著作,初步认识到清代乾嘉学派讲究训诂考据,实事求是的朴学作风,寻找到一条研究语言文字和从事古籍整理的治学之路。这期间他还认真圈点了《说文解学》、《尔雅》和《方言》等书。六年的大学生活(其中预科两年)使他开拓了视野,明确了方向,为他一生的学术研究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的人。幼年时他就喜欢绘画,总跟在他的表兄(当地一民间画家)后面看其作画。中学期间,美术教师仝伯高先生很赏识他的绘画天赋,经常让他为之代笔给人画扇面。到了大学之后,繁重的学业并未削弱他对绘画的兴趣,他发起成立美术研究会,并被推选为负责人,课余之时绘画、治印,他还兼任开封现代中学的美术教师。当上海暨南大学美术系主任陶冷月先生来校访问讲学时,他专程登门求教,聆听陶先生的指点,绘画技能提高很快。他还和同学一起参加开封文化界的文学社团——衡门诗社,与老前辈一道作诗填词,交流心得。为了活跃单调的校园生活,同时也是出于对戏曲的热爱,他和同学们组织了业余豫剧团,并粉墨登场,扮演角色。他还为剧团起了个考究的名字——巴剧社,意为通俗地方剧社。1930年冬,于先生修完学分,从河南大学毕业。1931年春受聘于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后因病回乡。1932年春又应约到豫北沁阳省立第十三中学教书。当时正值军阀混战,炮火连天,狼烟遍地,他目睹这种混乱的时局,每每发出忧国忧民之慨叹:画角荒城动客哀,百无聊赖强登台。世成蛮触多戎马,运入红羊遍劫灾。悲乱空吟庾信赋,伤时每悔杜陵才。湖山春色明如画,忍见旌旄遍野开。——《信阳城楼晚眺》1932年夏,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实现了他继续深造的愿望。燕京大学是美国教会开办的一所学校(校址即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园环境幽雅,藏书丰富,名师众多,是一个读书、研究的好地方。在这里,于先生在诸多国学大师的教诲下,潜心于古代汉语、古音韵学、古文字学的研究。第一年,就写出了他的处女作《诗学总论》,该项成果获1933年河南省教育厅颁发的甲等学术奖金400元。此后,他又转入了《汉魏六朝韵谱》的撰写,1934年下半年完成初稿,再次获本年度河南省教育厅颁发的学术奖金600元。1935年该书稿撰写完毕,交中华印书局印刷出版,填补了古音韵史研究方面的一段空白。燕京大学非常重视这一研究成果,在于先生毕业之前,特发给他500元奖金以资鼓励。这项奖金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资助的,又叫哈佛奖学金。这次奖励的仅有4人,于先生名列第一。1936年5月,《汉魏六朝韵谱》三册一函正式出版发行,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著名语言学家如钱玄同、刘盼遂、闻在宥、王力等纷纷著文称道。钱玄同先生以信代序云:“忽睹大著,此国音史上最无办法讲述之一段,先生竟竭数载之力,一一为之疏通证明……先生对古音之贡献,多发前人所未发,弟真欢喜赞叹,莫可名状!”刘盼遂先生在序中说:“求其资料周遍,缉撰密察,而褒然鸿帙,盖有未能如安澜是书者也!”闻在宥先生在序中亦评赞道:“安澜之为此,其思周力果,有为他人所不易逮者。章节之分合,韵部之出入,文字之异同,作者之真赝,辩论往复,稿草屡易,务当于心而后已,此其艰苦,读者或不尽知也。”王力先生在当年9月17日的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上发表书评指出:“韵部分合表,以侵真分立,界限显然与鄙意正相符合。此外蒸登分立、职德分立,其偶然通用者视为例外,都是很合理的。……三期之分,尤见恰当,如能再加董理,将成传世之作。”这本书是于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中国音韵史上的开创性著作之一,它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学宝库,并产生了国际影响。日本的汲古书院1970年将此书影印发行。1989年,此书经过重新校勘后,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至今仍为中古音韵研究的必读之书。继《汉魏六朝韵谱》之后,中华印书局又约请于先生再著艺术类新书。于先生凭借他深厚的文史研究基础和对美术理论的浓厚兴趣,在收集大量画论资料的基础上,精心整理、认真考订,将54种历代论画著作以时代先后进行编排,并附有相关背景资料和校勘记。经过一年多的苦干,1937年6月,他的第二部著作《画论丛刊》一函六册出版问世。此书的出版,受到美术界的欢迎。著名画家齐白石和萧谦中分别为此书题写书名和设计封面,著名美术史论家余越园和郑午昌分别为此书作序,称此书:“兹编所辑虽广,而抉择矜慎,实为从来丛刊所未有。得此一编,于古今画学理论之源流与其要旨灿备无遗,洵可为后学之津逮矣。”“安澜先生博学多艺,既著《韵谱》,乃辑《画论》……述前启后,其有功于艺林又何如!”著名画家黄宾虹先生和南京美院俞剑华先生亦对《画论》的问世交口称赞。1957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了此书,1960年、1989年又多次重印,1978年,香港中华书局将此书翻印,风行于东南亚各国。正当他在事业上步入鼎盛之时,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他想南下归乡,无奈交通中断,只得滞留北平。为了糊口,他到北平汇文中学任教。课余时间,仍致力于古籍的整理研究。他将在大学时期下功夫圈点过的《说文解字》翻检出来,打破原来的编排体例,从检索方便实用出发,把原部首表意相近者类聚在一起,并以出土的甲骨金文可订证《说文》解说者,皆予以注出,由此成《〈说文解字〉分类简编》一书。此外,为了高三学生阅读之便,他还特意精选出清代以前在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一百位名家的传记,详加标点,注明出处,划分时代,冠以叙论,名为《历代文学家传选》,由校方排印后发给学生使用,颇受好评。1939年暑假,京汉铁路通车,他辞去了汇文中学的工作,返回故里。后在滑县联中任教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应河南大学之邀,于先生回母校任教。1948年,他随河大南迁苏州。一年后,开封解放,他又随河大返汴。1949年9月,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进行思想改造。在接下来的业务改造中,由于学校精简课程,于先生所学专业一时无用武之地,便被学校解聘。这以后,他先后应聘到武汉教育学院和新乡平原师范学院任教。1955年院系调整,他又重返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此,这里就成为他后半生的归宿。1957年以后,政治运动频繁。于先生也受到不公正待遇。系里不给他安排课程,让他在资料室工作。对此,于先生并不计较,他认为这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机会,于是静下心来,开始在这里实施他的研究写作计划。他首先着手于《画史丛书》的编纂工作。历时七年,共搜集有关画史专著22种,汇集从南北朝至近代著名画家的传略,并详加校勘和标点,1963年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两函十册,印制精美考究。1970年台湾曾翻印出版此书,日本也出版了《画论丛书》、《画史丛书》的精装日译本。1984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又遵从于先生的意见,将此书改印为5册平装本,以方便普通读者。《画史丛书》出版后,于先生又开始了他计划中的下一本美术史论著——《画品丛书》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并拟定了《诗学类编》、《古书文字易解》和《典范语言类编》的编写计划。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于先生也在劫难逃,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游街、批斗、写检查、劳动改造,备受煎熬。但是,这种非人的待遇并未动摇于先生对学术研究的执著追求。70年代初,对“臭老九”的批判已不那么激烈,他也不再是批判斗争的重点对象。已近古稀之年的他便抓紧时间,重操旧业,在家中又开始了他的研究编写工作。不论是炎夏酷暑,还是数九严寒,他都笔耕不辍。这期间,他与书法界的一些老朋友如武慕姚、陈玉璋、牛光甫等也开始恢复交往,一些中青年书法爱好者也开始登门求教。开封市文化馆成立了书学会,邀请于先生去授课,他欣然前往,并为学生编写了《书学名著选》,由文化馆印制后发给大家使用。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万物复苏,于先生也迎来了他学术研究上的春天。他又登上了久违的讲台,向学生讲授古代汉语和古文字课。1983年,他开始招收研究生,为文字、训诂、音韵诸方面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因为于先生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建树,其学术影响波及海内外,所以他的各种学术活动亦开始增多。他应邀先后参加了中国训诂学会、中国音韵学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并担任了中国训诂学会、中国音韵学会、河南省语言学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等学术团体的顾问。1984年出任河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于先生在授课之余,将封存笥多年、凝聚着他大量心血的书稿整理出来,送交出版社出版。1982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画品丛书》,由著名画家刘海粟题写书名,此书辑录了从南北朝至元代记录画迹的著作13种,并详加标点和校勘,与先此出版的《画论丛刊》、《画史丛书》构成一个整体。成为整理发掘中国画学遗产的重要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高等美术院校定为必读的参考书。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了他经过修订校勘的《汉魏六朝韵谱》。199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学辑要》。此书把历代诗论的精粹按体裁、源流、作法进行了分类考订。由赵朴初先生为之题写书名。当今著名学者黄天骥、詹福瑞对此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古书文字易解》,由王力先生题写书名,书中广泛搜集摘录了古书中有特殊用法的文字,按照形、音、义分为三编,每编又分为若干类,每字后又列出辞例,使读者循此以了解字形的演变、声韵的通假、词义的发展等,从而排除青年人阅读古书的障碍。他还组织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在他原有资料的基础上整理编写出《历代典范语言类编》一书,指导年轻人走学术研究之路。经过几十年的沉寂,于先生又迎来了他事业上的第二次丰收。1985年,他赋诗以明志:岁月如流已霜巅,似食甘蔗根更甜。愿祈天公赐康健,再做老牛七八年。1986年,于先生离休。他“不愿余年随流水”,人虽离岗,仍心系学术,心系弘扬先哲、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他离休后,不顾年已八十有五,仍不辞劳苦,到处奔波,倡议纪念河南的文化先哲。他的倡导受到省委领导和有关各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十几年来,河南先后建成了许慎墓祠和许慎纪念馆、画圣吴道子纪念馆、张衡纪念馆、张仲景纪念馆、花木兰纪念馆等。他还在书坛辛勤耕耘,为社会各界的书法爱好者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而从不收一分钱的“润笔”。1992年,在他九十寿辰的时候,河南大学和中文系特地为他举办了九十华诞盛典,以表彰他几十年来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1993年夏,于先生患病住院。1999年8月16日,于先生终因心力衰竭,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98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书法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