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王仲清四川成都人。擅长中国画、连环画。1945年毕业于省立成都师范美师科,后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师从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张大千,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画教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有中国画《小三峡》、《胡笳十八拍》(合作)、连环画《阿诗玛》等。出版有《王仲清画集》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禅画研究院名誉院长。1924年,王仲清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大姓之家,从儿时起就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表现出了不凡的天赋。1943年,王仲清考取了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选修美术师范科,师从名家丁忠瑛。这段求学经历使他接受了较全面的美术基础教育,对他的艺术之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回忆说:“丁老师不但中西画艺非常出众,而且通音律,擅词曲。故而先生笔下秀作,极富内涵。我随师学习西画水彩画,通过水彩和素描之写生来建立西画水彩画之基础。这方面得益于先生巨大。”抗战期间,天府之国四川是大后方,许多书画名家云集于此。在王仲清就读于成都师范学校的三年中,成都经常举办高水平的书画展,他在参观完张大千、徐悲鸿及其弟子们的画展后,从中得到启迪,受益良多。张大千清丽的画风,集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之大成于一身的宽广画路征服了青年王仲清。更难得的是,他还有幸亲聆张大千和徐悲鸿两位大师的谆谆教诲。张大千鼓励王仲清说:“要不怕苦,要立志出名,冲出夔门,集众家之长,方可成器。”徐悲鸿则强调说:“中国画要发展,一定要借鉴西方绘画的长处,倘若因循守旧,那一定是一代不如一代。”两位大师的绘画理论和艺术风格,对青年时代的王仲清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自此之后,他渐渐确立了以张大千作品为蓝本,借鉴岭南派的渲染技巧,仿效赵望云、关山月旅行写生之法,来实现徐悲鸿倡导的融贯中西、开拓新国画之路的艺术目标。王仲清画路十分宽广,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但是,不论从艺术风格还是艺术成就的角度来看,最能反映他一生所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的还是他的山水画。其原因并不难深究,王仲清解释说:“从成都师范毕业后,曾随丁师到峨眉山下任教。峨眉山云山深邃,雾霭氤氲,我有幸能朝夕感受这天下秀的山灵神髓,成了我迷恋山水画并准备为之献身的内在原因。”在饱餐了巴山蜀水的清新、秀丽和雄伟之余,他须臾不忘去实现张大千先生要他“冲出夔门”的期望,决心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1947年,王仲清从峨眉山经乐山到重庆,顺流东下,奔赴他向往已久的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对于这段旅程,王仲清一直将其视为人生中刻骨铭心的艺术之旅。即使到了现在,步入晚年生活的他仍常饱含深情地回忆道:“船进三峡后,壮丽无比的自然山水图卷迎面展开,置身其中,真是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我废寝忘食地沉浸在这目不暇接的立体图卷中,全神贯注,不停地一张接一张地速写下去。突然,主船上传来一片惊叫声,我这才发现船过险滩,水手正举起斧子砍断缚木船的粗绳,同时感到我的双脚已被涌上木船油布的急浪所淹没,待我站起身往主船上逃命时,速写夹子已滑开,所有的画稿均随急流漂去,只有挂在脖子上的空夹随我逃到了安华轮上,所幸险情没有进一步恶化,顺利闯过了险滩。”王仲清很快就为那场几乎使自己葬身于三峡急流的危难感到欣慰了,因为没有它,恐怕也就不能领略到何谓真正的“三峡天下雄”。到南京后,他以社会为课堂,以行人为对象进行绘画速写。及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招生,王仲清应试录取,到苏州入学,多年的大学艺术深造之梦一朝得以实现,这使得王仲清特别珍视在校园画室中的分分秒秒,从此如饥似渴地学习绘画的技巧,沉浸在艺术的殿堂之中。1949年底,王仲清应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编辑部之邀到上海工作,从此揭开了他艺术人生最重要的一页。1954年,王仲清担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的创作组长,迎来了他艺术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在上世纪50年代,王仲清萌发了创作一些有关于少数民族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故事的念头。于是,他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入苗家生活,从广西到贵州,几乎跑遍了苗族所有的生活居住地,创作出了反映苗族人民生活的大量素描作品,由于当时大苗山地区土匪很多,在外出写生的过程中,王仲清有时甚至还必须冒着付出生命的风险。除了每天要面对土匪的骚扰、野兽的威胁之外,其生活条件也相当艰苦,几乎每天就是靠一桶泉水和几个玉米饼充饥。然而这些困难和险阻都没能动摇王仲清的绘画热情,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热血和汗水换来了大量珍贵的作品,完成了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长篇彩墨连环画巨作——《苗山怒火》。同时,他又创作了《苗家生活素描集》和历史画《歃血为盟》,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大型开本出版。1977年,又被文化部选中,用以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60年代初,王仲清先生自编自画完成了一部长篇诗情彩墨画《阿诗玛》,这也是他的成名作。为了将这则动人的爱情故事绘成连环画,王仲清先生曾长期深入西南边陲地写生,采用意笔重彩连环画的形式向读者再诉了这个令人感动而又伤感的爱情故事。而西南边陲的秀丽风光也在他的画笔下得以充分的展现。此书出版后,被选送日本名古屋万国博览会参赛。王仲清长期深入到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进行大量的写生和创作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徐悲鸿先生倡导的拿起画笔到生活中去、跳出模仿的老路、对景写生,并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发展开拓新国画的艺术道路,他创作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代表作之外,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如中国画《八路军子弟大战南泥湾》、《山村乡邮员》参加了全国美展和建国十周年美展;国画写生《滇西古镇》选入1978年云南出版的《云南写生集》画册;白描连环画《沙家浜》(与丁斌曾合作)获全国连环画二等奖,彩色的展出稿则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改革开放后,王仲清夫妇组建了“双清楼画室”。在这个时期,他的绘画创作又达到一个顶峰。他们夫妇合作创作了很多名作,如《胡笳十八拍》、《木兰辞》、《长恨歌》、《关汉卿名剧选》等诗画集,为中国历史上的东汉蔡文姬,北魏花木兰,唐代杨贵妃、文成公主,宋代梁红玉、李清照等杰出女性塑造出了各具历史内涵和特点的艺术形象。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都非常有个性,他一直主张三不重复:不重复古人,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名家。他的每一幅作品里,人、景、情,借助水墨、淡彩与独具匠心的构思,婉约抒情,浑然一体,是一幅幅动人的诗情画。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冈祖,字宛若,生于上海嘉定县南翔镇。1926年考入无锡专科学校,1927年拜冯超然为师,并与吴湖帆相识,在两位先生处,看到不少历代名家真迹。抗战期间流寓内地,1946年回归故乡,在此之前,先生的作品大部分师对古代传统的消化和吸收。返乡途径三峡的经历,引发了先生的创新意识,开始将以前局部改造传统转换为有意识地建立个人风格,但在起初的10年中,仍处于探索之中。1956年,先生任上海爱画院画师。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术学院兼职山水画教席。在此期间,先生的个人风格得以发展,最终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陆先生在山水画中独创了两种新技法,一是“留白”,二是“墨块”。所谓“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这种白痕在陆先生的作品种多数用来表现云雾,也可以被看成泉水、山径和浪花。留白要以墨色反衬,所以陆先生又创“墨块”法,以浓墨积点成块。陆先生还擅长用长线条描水勾云,他的水纹描绘写尽了江波万态。他的勾云是以较细的拖笔中锋画云的阳面,以较淡而毛的环曲线条勾云的阴面。另外,先生画石每每空勾无皴,只用一根起伏变化的线条表现山石的结构,往往起笔墨迹厚重,直到墨色淡干飞白,才蘸第二次。陆先生之所以能与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风格迥异的山水画大家,同时兼擅梅花、竹石,是与他在诗文、书法、画论等多方面的深厚学术修养分不开的。他出版有《陆俨少自叙》、《山水画争议》、《陆俨少画集》多种专著和有关中国山水画的多篇论文,被誉为“当代中国画坛卓然翘首的文人画家。”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程亚君(1921.11—)安徽歙县人,原名振昌,亦名亚军,号新安轴子、徽州佬,斋号存真楼。专于山水画、版画,亦擅兰草。偶涉篆刻格调高古,尝与唐云、徐素白等合作竹刻、铜雕。亚君少有画名,曾就读南京现代中学、徽州中学,后参加革命,肄业于抗日军政大学。抗日期间在军中从事军政、美术工作,以刀代笔抗战卫国,颇得陈毅赞许。曾与吕蒙、莫朴共同创作大型木刻连环画《铁佛寺》。建国后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画院秘书长,上海书画出版社顾问,期间勤于中国山水画的研究与创作。80至90年代上海美术家协会曾2次主办其个人画展。87年6月《程亚君画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程亚君一生创作大量作品,传统功力深厚,谢稚柳曾评价其作品“笔劲苍润,彩墨交融,面貌一新,其浑厚之致,尤饶石溪风调,款识简洁,书法有致,书画相得,新安派之后,堪称继起。”14岁入南京现代中学,次年入徽州中学。16岁入第七战区政委会青年干部训练班受训。1937年12月入新四军一支队战地服务团为团员。1938年春,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在新四军抗日游击队一营任俱乐部主任、新四军六支队一团二连政治指导员。1940年任一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一纵队政治部俱乐部主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文娱干事。1941年任淮南联中教员、路东行政办事处宣教科员。1942年任淮南艺术专科学校教员,后调淮南路东总文抗,和莫朴、吕蒙三人创作《铁佛寺》木刻连环画,共百余幅。是年冬赴皖中,任无为县政府文教科副科长,再调皖中《大江报》任美术编辑。抗战胜利后,任皖中总抗联秘书。不久赴淮阴苏皖边区政府教育厅编委会任美术编辑。在淮南艺专指教期间发现并提携亚明,后程亚君调任大众剧团美术队长,他又把亚明调去任艺术指导。亚明对程老师既仰慕又感激,便取师名一“亚”字,将原名叶家炳改为叶亚明。“世人识亚明,几人晓亚君,知否老亚师,启蒙是阿程。”这首打油诗的作者是抗日时期淮南大众剧团团长、解放后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团长张泽易先生。全诗寥寥二十字,却诙谐风趣地道出抗日文艺史、现代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1946年调文协美术工厂专职创作,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二军医院宣传股长。1948年任《卫护报》副主编、华野四纵政治部协理员、七兵团文工团政委。1950年任浙江军区307团政治处主任。1952年任浙江军区干部文化学校二队政委。1953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办公室主任。1954年任铁道部文化学校政治部主任、铁道兵预备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1957年调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1961年任上海国画院秘书长。1979年任上海书画出版社顾问。尝与唐云、谢稚柳、陆俨少、邵洛羊、来楚生等切磋合作。1984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987年6月《程亚君画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上海朵云轩举办《程亚君山水画展》义卖赈灾。2009年《山水画家程亚君》纪念画册由中国艺坛出版社出版《亚君笔下好山水》(唐云)《会境通神合乎天造》《笔墨出新奇》(邵洛羊)《观程亚君山水画有感》(谢稚柳)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陈秋草,1906.02.17-1988.05.23,字秋草,号犁霜、实斋,室名风之楼。[1]祖籍浙江鄞县,生于上海。少年时就读于上海万竹小学、万竹乙种商业学校学习。1925年肄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为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作字幕装饰画,后任上海大理石厂造型设计师。1928年起与潘思同、方雪鸪等筹办白鹅画会,并创设白鹅绘画研究所,1934年改名白鹅绘画补习学校,同时任良友图书公司《美术杂志》编辑,编辑有《白鹅年鉴》、《装饰美》、《白鹅画刊》。1936年后,专志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1945年起创设劲草社,1946年后参加上海美术作家协会。1950年参加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处工作,1954年被任为上海美术工艺品供应社主任,并创办新中国美术研究所。1955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部长兼上海美术馆馆长。曾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上海市文联委员,市人大代表。早年兼事中、西绘画,后擅长中国画。作品有中国画《满目青山夕照明》;《笼中鸟》藏於上海博物馆;《乐园在望》藏於人民大会堂。有多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及各地博物馆收藏。插图《小蝌蚪找妈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颁发的拿玛奖。早年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84年、1987年分别于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粉画集》、《素描速写》、《花卉小景画选》、《秋草画集》、《秋草花卉》、《小品画选》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号雪庵,斋号琴斋。浙江乐清(江苏苏州、徐州)人,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喜读书,嗜丹青,聪明智绝,才情别具。四十年代中期从事连环画创作,师从陈光镒。他尤其擅长武侠剑客和古典等题材,其笔下的侠客男士形象和绘画风格独具特色,解放前,被誉为连环画"四小名旦"之一。颜梅华早年从事连环画创作。抗战胜利以后,他编绘的一系列武侠连环画如:《一字乾坤剑》、《九纹龙》、《三雄铲霸》、《双刀虎》、《江南大四义》、《北侠草上飞》、《阮氏三雄》、《红侠》、《神剑客》、《新荒江女侠》、《武侠王先生》、《巫山四剑客》、《法律之外还有钢刀》等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被许多读者争相传阅,广为流传。解放后他创作的《风云初记》、《误入白虎堂》、《白秋练》、《被开垦的处女地》、《宝船》、《卫公好鹤》等连环画深受读者普遍喜爱。近年来,他致力于国画创作,人物、花卉、山水,乃"颜氏三绝"。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特聘画师。青年时代随颜文梁习西画,后师从吴湖帆、来楚生、江寒汀学中国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擅历史人物、写意花卉,兼作山水、动物。创作吸收中西画法之长,笔墨精到,形神兼备,潇洒脱俗。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画。亦擅书法,晚年攻草书,常作长卷。其代表作品:《比目鱼》、《白秋练》、《白蛇传》为古典之作;《风云初记》、《小伙子们》为农村题材;《一幅僮锦》为彩色少数民族故事;《一朵鲜花》为工厂故事;还有《智取生辰纲》、《误入白虎堂》、《抗击老沙皇》、《三叉口》、《张飞审西瓜》等。其中以彩色的《比目鱼》特别受欢迎。《三叉口》以舞台剧的艺术再现,使读者得到极深的印象。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胡若思(1916.3—2004),字遐思,号琴人。画室名勰一斋。“桂林山水甲天下”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的赞叹,也勾起无数画家创作的欲望。曾为中国第一部彩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及《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绘制山水画景。历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擅山水画,尤喜画黄山。作品《桂林山水》藏于中国美术馆,《黄山松云图》藏于江苏省博物馆,《万古长青图》陈列于人民大会堂,《万壑松风图》陈列于中南海紫光阁。15岁之作《匡庐瀑布》参加比利时世界博览会获金奖。胡若思,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擅山水画,尤喜画黄山,先后20次登黄山,居山作画,满意之作,以“遐思”题署。作品《桂林山水》藏于中国美术馆,《黄山松云图》藏于江苏省博物馆,《万古长青图》陈列于人民大会堂,《万壑松风图》陈列于中南海紫光阁。历任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作品有《黄山天都》、《桂林山水》、《献马图》、《蓬莱三岛》等。其父长于古书画鉴赏,自幼受其父薰陶。9岁入“大风堂”,拜张大千为师,14岁随师东渡日本,举办童年个人画展。15岁之作《匡庐瀑布》参加比利时世界博览会获金奖。1954年任上海华东美术家协会创作干部,自1955年上海国画院成立后任画师,1957年兼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兼任国画教研组组长。然不同的画家描绘桂林山水,各有不同的方式和特点。李可染以其深厚的功力,使桂林的山愈显深重,水愈显沉静;白雪石笔下的桂林山水,清秀可掬,使人流连忘返。而胡若思的这幅《桂林山水》,则从民间美术和装饰绘画中汲取营养,用工整细致的笔法描绘出桂林山水风貌,在典雅清丽的设色中呈现出装饰化的特点和精致的笔墨情趣。胡若思以黄山为表现题材的系列作品,普遍带有一种舒朗的快意。此图也是表现晴朗的黄山。群山在雾中隐现,而雾淡薄轻盈,倍显清丽。图中近山施墨,墨重而少勾勒,远山用笔,一丝不苟作出山之筋络,石之转折,再敷以淡彩,使冷色中带有暖色。从这种施墨设色布局方式来看,胡若思的山水画创作已不是纯粹的传统表现手法,显然接受了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山之境界更广,气势更大。从近百幅绘作来看,胡若思基本承袭了张大千的笔法与神韵,工笔、写意、青绿、泼墨无所不精,堪称罕见的多面手,而其中又以工笔和写意巧妙的融合之法,最为让人称奇。胡若思先生是当代中国画坛山水大家,尽管他于上世纪80年代末移居加拿大后,在国内宣传日少,音讯渐稀,但他的中国画艺术、连同他富有魅力的艺术人生,却始终是令关注者难以忘却的。胡若思字遐思,号琴人,1916年生于上海,2004年卒于加拿大多伦多。自9岁从张大千先生习绘事以来一生笔耕不辍,艺术生涯近八十年之久。其父精鉴赏、富收藏,先生幼承庭训,天资早慧。14岁即东渡日本举办童年个人画展,一时轰动东瀛,有“鬼才”、“神童”之誉。15岁其作品《匡庐瀑布图》荣获比利时世界博览会金奖,艺林传为佳话。此后游历名山大川,将烟云丘壑罗纳心胸,一朝发于毫端,顿觉满纸生辉。他于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界画无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浅绛、泼墨、泼彩无一不精,是现代海上画坛罕见的多面手。中年以来,尤长于绘画黄山奇景,他以传统中国山水画笔墨为基础,在色彩、水墨、结构、章法乃至光影的处理上都有着独到见解,由此开创了当代“黄山画派”新格调。他笔下的山水也以黄山景致为代表,水墨氤氲,墨彩幻化,气象恢弘,世称“南胡风韵”。这一美誉是对胡若思先生艺术成就的肯定。若思先生在艺术上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所作出的可贵贡献,的确是值得人们永久纪念的。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国画大师,都高度重视对传统技法的继承、掌握和锤炼。胡若思先生精湛的传统功力更是为知者所称道。他力主中国画须从唐宋入手,取法乎上,攻之弥深。他由宋元古法中汲取精华,奠定根基,继而渐趋佳境,直至自成一家的艺术发展轨迹。当我们观赏着胡若思先生的山水时,不由得为他独具表现力的笔墨技法和瑰丽典雅的笔墨情趣所陶醉、所折服。1989年以来,胡若思先生携书画走天涯,先后在加拿大、欧洲、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举办个人画展,为中国画艺术在海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相反,由于久居海外,致使国内对“南胡风韵”日渐生疏淡漠起来。为使人们能够全面的了解欣赏胡若思的艺术风格,公正的评价他的艺术成就,我公司展出胡若思先生的若干画作。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李秋君别名李祖云,女,浙江镇海人。擅长中国画。1932年上海中国女子画会负责人,1937年后随何香凝做抗日后援工作。建国后任上海妇联执行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作品《渔船等发》入选新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等。 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生于清光绪十七年,江苏无锡城内复兴路人。原名贺骏,又名贺炳南,字健叟,别署健父、阿难、让乡里人、干干、江东纬萧者、纫香居士、百尺楼头一丈夫、开天楼主、梦苑。现代著名山水画家、书法家。贺天健幼年丧父,家贫。4岁入塾读书,幼年喜欢绘画,9岁从孙云泉学肖像画,在业师指导下,养成对客观景物凝神谤视的习惯。10岁时有机会临摹明代沈周、文征明等书画大家的山水画,并通过实地写生,领悟画理。暇时则阅读古典诗词及古人有关书画的着录,视野日见开阔,画技日益提高。16岁画出巨幅卷轴“石门摩崖”。后师从吴历、黄公望,并受浙派戴进影响,善用水墨,层层尽染,沉厚匈满,设色讲究层次,多用复色。尤长于青绿山水。他的山水画功力绅厚,法度谨严,出入传统画法,颇得“来人格律,元人笔意”,而能自创新境。也偶写人物和花卉。画风崇尚清代吴渔山、梅瞿山,并演变而自成一格。贺天健书法成就很大,笔势劲力方峻,得力于北魏《张猛龙碑》、《张黑女志》及《龙门二十品》。贺天健的国画糅合了西洋油画技法,风格豪放跌宕,富有时代气息,作品《东风吹到好江山》曾获世界美术博览会一等奖。出版画册有《贺天健画集》、《贺天健山水册》等,著有《学山水画过程自述》一书,另有作品300件捐藏上海中国画院。[编辑本段]年表1907年考入苏州单级教员养习所。1909年以书画为业,曾任中华书局图画编辑、上海民国第一图书局筹备处编辑部国画教授、无锡积余高等学校国文教员兼美术教员。1910年去南京求学,后转至上海,进中华书局任编辑员。翌年考入南洋中学,并在民国第一图画局从事绘画。1914年任无锡积馀小学国文教员兼美术教员。翌年寄寓上海,专事画艺创作和研究。1915年在上海从事书画艺术的创作和研究。1920年在无锡创办锡山书画会。1921年和友人创办无锡美术专科学校。曾任南京美专、上海美专、无锡美专国画教授,中国画会主任委员。主编《画学月刊》、《国画月刊》。1923年被推为中国画会主任委员,主编《画学月刊》,编印《国画月刊》,出版《中国现代名画汇刊》。1924年和1926年,与胡汀鹭等先后创办无锡美专和锡山书画社。1929年又与人在沪组织蜜蜂画社。期间曾在无锡、南京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昌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2年主编出版《中国现代名画汇刊》。195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任上海画院副院长。1959年创作国画《九皇山梅山水库》,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作品《东风吹到好江山》参加世界美术博览会荣获一等奖。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河清万里图》。着有《学画山水自述》一书,并出版《贺天健画集》多种。1960年受聘为丹麦康纳美术家协会会员。32岁后任无锡、南京艺专和上海美专山水画教授,并主编过《画学月刊》、《国画月刊》。解放后曾任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丹麦康纳画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1962年在丹麦举办个人画展,被誉为“水墨画大师”。1977年4月2日病逝于上海。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字景峰,曾名顾乙,号二泉居士,江苏无锡人。早年从师吴观岱,在苏州专工学建筑时受陈迦盦指授,一九二三年后考取上海美专教授,并创办奇峰国画函授学校,出版梁汗顾坤伯画集和顾坤伯山水画集等,一九五七年起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至逝世。擅长山水,青绿设色独具风格,将唐、宋金碧山水的浓艳和元明浅绛山水的清淡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传统功力深厚,如江山多娇、卓资历山等作品,给人以秀丽、滋润、清新、舒畅的感觉。重视写生,善用水墨烘染,并渗以西法,自创新意,是一位善于示范而卓有成效的教育家。作品有《远眺》、《太湖之滨》、《曲江道中》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钱瘦铁(1897——1967)名崖,一署崖,以字行,一字叔崖,号瘦铁,别号数青峰馆主、天池龙泓斋主等,曾被誉为“江南三铁”(吴昌硕称“苔铁”、王冠山称“冰铁”)之一。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无锡县鸿声里人。早年家境清寒,14岁入苏州汉贞阁碑帖铺当学徒,得识郑文焯、吴昌硕、俞语霜等名家,向他们学习书法、篆刻和绘画。郑曾为其书斋署名“瘦铁宦”,故自号瘦铁。19岁自苏至沪鬻艺谋生,是吴昌硕主持的“题襟馆”书画会会员。当时他的篆刻已为人称誉。民国11年(1922年)3月,应日本名画家桥本关雪之邀赴日本,在京都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览,备受赞赏。日本篆刻家耄宿长尾甲为他在日本出版的《瘦铁印存》题诗云:“六书缪篆费经营,金薤琳琅布字精。腕底籀斯奔赴处,操刀戛戛自然成。”他还与桥本关雪等著名书画家共同组织“解衣社”书画会,以交流书画篆刻艺术,其间又先后参与于右任、黄宾虹、吴昌硕、刘觉民、孙雪泥、郑午昌、贺天健、刘山农等组织的停云画会、蜜蜂画社、中国画会等美术团体。民国13年返沪,应刘海粟之聘,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国画系主任。并主编出版《美术生活画报》和《国画月刊》。民国24年携家眷侨居日本。民国26年,日本《书苑》杂志创刊时,他受聘为顾问。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力助郭沫若秘密回国,因此被日本当局拘捕入狱。幸日本友人搭救,始于民国31年提前释放归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被选为上海美术会监事。上海解放后,钱瘦铁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他的山水画近石涛,所作笔墨苍润,气势雄浑,画风朴拙,有生活气息;花卉似沈周、徐渭,设色沉着古艳,着墨苍秀,常以篆书法写干枝,以草书法圈梅花,风骨劲峭。其篆书拙朴醇厚,沉逸潇洒;隶书萧疏奇宕,不受绳墨;草书用笔拙重而凝练洒脱。其篆刻取周秦金石文字之神韵,熔铸入印,自创一格。人谓得“郑文焯之雅,吴昌硕之古,俞语霜之苍”。代表作品有《松鹰图》、《旭日东升图》等(藏上海中国画院)。“文化大革命”中他备受折磨,于1967年含冤去世,终年70岁。后平反昭雪。他的书画篆刻作品已结集成《钱瘦铁画集》、《瘦铁印存》等出版。他的学生有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刘田依、著名旅美画家汪大文。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  8 

 9 

 下一页» 

 共81条/9页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