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谢金兰,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大风堂画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主题性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四川新府书画院院长。重要参展:2016年,中国画《秋韵》“中国精神--201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入会资格2016年,中国画《溪山幽居图》“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中国画)”入会资格并收藏;2017年,中国画《家山幽居图》中国梦•2017艺术草原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入选2018年,中国画《家山新雨后》“海丝情•中国梦”——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2018年,中国画《溪山牧歌》“水墨融情海丝梦”首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1989乐山市草堂高级中学学习高中毕业1991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本科毕业1995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专职教师重要参展:2017年,油画《生命树下的人们》“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第十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入会资格2015年,油画《高台余晖系列六》“美丽新丝路翰墨定西行”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优秀作品2015年,油画《丝路故梦》第二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2015年,油画《高台余晖系列八》“丝绸之路绚丽甘肃”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览优秀作品2017年,油画《彝乡春早》中国梦•2017艺术草原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入选2015年,油画《千年菩提梦系列二》第二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入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徐晓君画家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职务

    画家简介:生于1974年1994年毕业于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1995年结业于中央工艺美院装饰艺术系2006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现为成都画院创研部副主任,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工笔画会理事作品参展获奖经历:1999年作品《彝寨情》参加“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暨澳门回归全国书画展”优秀奖2000年参加四川省女画家“第二镜像”画展2001年作品《孔雀舞》入选“建党八十周年书画展”2006年作品《消夏图》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2006年作品《春》,《荷塘清韵》入选“第十九次全国新人新作展”2007年作品《憩》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画大展”2007年《闲居图》《午后》参加“东方墨?第二回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家邀请展”2008年作品《眠》参加“第七届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2009年作品《憩》参加“融.聚?中国国家画院学术邀请展”2009年作品《晨妆》参加人民网“青阳入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书画联展”2009年作品《新居》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09年作品《百合花开》参加“成都市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画展”获银奖2009年作品《藕花深处》?《憩》?《男青年像》?《春》?《夏.晨妆》等参加“成都画院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书画展”2010年携《百合花开》等十二幅代表作参加珠海展出的“2010年中国当代中青年美术名家提名展(第三回)”;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翔秋志玛(1947.1—)别名王芳馨,女,藏族,四川巴塘人。擅长版画、藏族唐卡画。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1993年任藏画研究院二级美术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赴日本、香港、阿尔及利亚展出,1994年赴台湾举办个展,藏画《梳妆图》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作品分别获四川省优秀奖,四川少数民族艺术节美展一、二、三等奖。两幅作品由台湾国父纪念馆收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熊文韵(1955.5—)女,四川邻水人。擅长中国画。198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专业。任教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作品有《草地入目》、《春联》、《午睡》等。?[1]教育和发展1971年熊文韵十六岁,到四川汶川漩口公社当知青。1979年,考如四川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1979年—1983年,在本科在读的四年内,她获得了四川省美展、全国青年美展到全国美展不同展览的奖项1983年川美毕业,她的作品已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5年左右,她又去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学习磨人的工笔人物画,悉心研究黄宾虹的积墨技法。1987年,留学日本。1993年,她在筑波大学日本画专业取得硕士学位。1995年回国后,熊文韵开始筹办自己在国内的个人画展。展览于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全部是几年来运用日本岩彩绘制的新作。1999年4月开始尝试“流动彩虹”活动的实验。她以后开始了儿童的艺术教育。她在吸收韩国、日本、台湾以及欧美儿童美术教材的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学龄前幼儿美术教学计划,并付诸实施。[1]3艺术中国画1979年,她进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毕业时,她的作品已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毕业没两年,她又去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学习磨人的工笔人物画。那些年,她一直在研究黄宾虹的积墨,墨色一层一层叠加上去,再一层一层渗入纸底,纸面干净,层次感却一点点丰富起来。“她当时的作品以透明色渲染见长的,我曾惊讶她能在绢上大面积平涂多遍透明色不但色彩十分匀净而且还保持既透明又深厚的感觉。她那时是班上十分用功的学生之一,我当时作为教学要求,其方法是全用短而细的线条组成,画面既具象又抽象,其意境很有北宋山水画的韵味。我也去过西藏故对她所画的西藏的草原很能共鸣,其技法的新鲜也使人叹为观止。她这六幅画在展出时也受到美院山水画老师的称赞。”这是她在央美的老师蒋采频对学生时期的熊文韵的评价。但熊文韵自己觉得,在央美学习期间,她的创作情绪已经开始走向抽象,感觉开始游离。与参加全国美展时期的“老实”有很大的不同。无论如何,她在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多年经历在她的内心留下了对藏族以及特殊自然环境的眷念,并且构成了她的绘画的摆脱不掉的语境。在她80年代中期的工笔作品里,无垠的荒漠就是记忆最早的绘画表现。虽然她在86、87年左右的时间尝试过黄宾虹的趣味,但是,看上去还是受早年大山沉重感的影响,黑压压地占据了整个构图,熊文韵一开始就不太理解和接受文人画的传统。日本岩彩画1987年,熊文韵自费去日本留学,在日本,她学习和工作了九年。后来熊文韵承认:刚到日本学习日本画,从使用国画颜料转变为利用普通颜料的训练,是一个艰难适应的过程:这种艰难乍看体现在材料技法的复杂性上,后来熊文韵慢慢明白,中国画同日本画这两个本来同缘的艺术,从近代以来开始分道扬镳,走向不同选择学习日本画犹如皈依佛门选修“律宗”,其过程是艰苦、甚至是痛苦的,因为日本画十分讲究制作技艺,使用矿物质颜料所需要的绘画程序和激发对画家的艺术感觉和从艺耐心与能力都是一道道严格的考验。日本画并无一种绝对的标准,但有一整套技艺上的规则,它总在提供多种可能性中隐含着严格的制约。比如:它要求完成的作品保持矿物质颜料色泽的新鲜感和亮丽度,达到最佳的“发色”,又不能让本来纯度很高的矿物质颜料显得简单;它要求画面闪烁出矿质晶体和金银的光彩还光斑,但又要使那些眩目的亮点不是浮泛在画层表面而是隐含在色域深处;它要求画面层次分明、有装饰性的整洁和清晰,又要有厚实、饱和、班驳的意蕴……总而言之,它要求再简单、单纯中传达出复杂、浓郁和丰富。1987年到1995年,熊文韵更多地创作了藏族题材的多摩画、舞动的藏族姑娘、白墙金瓦的寺庙、白色的图腾和红色的喇嘛。她将过去的记忆与她所理解的绘画的自由通过一种接近装饰的方式结合起来。之后,她决心完全放弃渲染而从头学起日本岩彩,前前后后耗去了两年时间。从1993年开始,熊文韵完解决题材与方法之间结合的困难,将藏族形象清晰地表现在画布上。抽象画熊文韵从具像岩彩走向抽象的另一个契机是对“手艺”的疑惑,1996年展览后,熊文韵发现,那些“技艺”似乎仍然不能延续自己的感受,她又开始迷茫,找不到走下去的路。这段时间,她在日本寄宿主人马伯伯——一位长者——的逝世给予她精神上的打击,这位老人在熊文韵看来“像父母一样,有点讨嫌,但又有浓浓的亲情”。一位至亲离开,这让压抑中的熊文韵情绪愈加灰暗,她不自觉地放弃了色彩本身,笔下的世界只有黑白。之后,在黑白世界被抽象的色块所替代,精神世界的抽象性被一种形式体现出来,不过,这些形式仍然来自画家早年的记忆,色彩的丰富使得抽象的安静中有点不耐烦的悸动:举办个展1998年,熊文韵在日本东京和中国美术馆先后举办个展,展出了她的彩虹般的抽象绘画,日本评论家清水敏男为她撰写了《读熊文韵新作》:熊文韵孜孜追求的不就是要表现人的存在吗?对于她来说,探索人存在的本质,而不是解说别人强加的观念或零碎的具体的社会现象,至为重要。这可能与她十几岁就下放,画画是自己存在的唯一证明,关系甚深。熊文韵是在把人的存在置换为绘画,新作显示这一作业已正式开始。超越架上的彩虹1999年4月作为“流动彩虹”活动的实验,熊文韵做了7个色彩车蓬布,赶到海拔4200米的雀儿山三道班,求这里的道班工人帮忙,找上山的卡车张挂,拍照,记录。由于感冒加上高山反应,在三道班熊文韵熬过了在生死线挣扎的一夜。第二天终于得到几辆上山的同意,挂上彩色车蓬拍照之后,驾驶员们又答应开几百米让我们摄像。从此,熊文韵开始将自己的艺术从绘画或者平面艺术中解放出来,她决定用一种流动的形象与色彩来展示她的想法。西藏是许多人的力量之源,熊文韵的精神一次次得到净化,从寻找创作源头到带有环保意味的“流动彩虹”,她一步一步接受着自然的召唤。直到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制作1000个彩色篷布送上高原,熊文韵的最终目的已经不在作品本身,而是唤起人们对高原的关注。有趣的是,这件非功利性的作品也让作者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的确,陆陆续续开始有人参与进来,有画家、商人以及从未谋面的观众,他们自愿分担了篷布的财务问题,捐助了一百多只篷布。而熊文韵这件作品也勾起了一个“公益”和“互动”的艺术话题。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