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雷雨(1921-1989)广东省中山市人。十六时随李铁夫习画,此外作品也受美国水彩画家约翰?沙荐特(JohnSingerSargent)等人影响。1950年创香港艺术学院,1952年任上海美术电影製片厂美术设计师。1958出版的《水彩画技法研究》颇受大众欢迎,擅长水彩画与电影动画,简鍊的用笔与明快的色彩对比是其特色。出版有《水彩画技法研究》,设计动画片《一幅僮锦》、《森林之王》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李咏森(1898~1998),江苏常熟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此后毕生在上海工作。20世纪20~50年代,历任《太平洋画报》编辑、中国化学工业社美术设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案系教授、苏州美专沪校副校长等职。1953年后曾任上海轻工业局日用化学公司美术设计组组长、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教授、同济大学和新创立的上海美专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参与发起创立上海水彩画研究会和上海粉画学会,并分别担任名誉会长。精于水彩画,风格写实写意兼融。兼长工商美术设计和粉画。1988年,与夫人邵靓云于上海美术馆举行双人画展,并因将展出作品中的一部分捐献给美术馆,而获得上海市文化局奖状。水彩画有《白菊花》、《绣球花》、《钢铁厂的早晨》等。出版有《李咏森水彩画选》、《水彩画临本》、《水彩画技法》等。咏森画语画作的首要功能是给人美的感染,无论是具体还是抽象,古典还是现代,细腻还是粗犷,都应提炼美,表现美,成为反映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载体。我毕生从事水彩画创作、研究与教学,早期也研习国画。虽然这两者一是西画,一是国粹,在我看来,在表现技法上却有其相通之处。两者都是以水为媒介,用笔、用色和对水分的控制要求颇为一致。所不同者,水墨画是通过宣纸本身对水分的吸收渗化过程,达到墨色溶合,深浅虚实的效果。水彩则是以颜料与水直接溶合的比重不同,在不渗水的画纸上表现画面的明暗对比与透明润泽。因此,我在画作中,常将水彩与国画技法交融使用,到亦别具一格。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就能从平凡、真实的景物中发现美感,产生表现生活,反映真、善、美的强烈欲望。写实派的画风,就是要在反映真实中,发现美、表现美。如:城市建筑的韵律美;亭台园林的古典美;工地的开阔壮观;自然的鬼斧神工;返璞归真的乡间情趣;花卉草木的勃勃生机。作画要投入真情。不动情、不写景。要寓情于景,在天人合一的境地中作画,作品才能脱离照相式的呆板,达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作画要细观察、多吸收、勤创作。我写生的各种花卉,觉大多数都亲自种植过。从发芽、开花到落叶,清晨、傍晚的不同情态和枝叶花冠的结构,都观察得一清二楚。知其所以然,作画时的组合、取舍,就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从师学画,能比较集中地吸取老师的画风。然而学无止境,艺海无涯,要善于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一格,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推动艺术的发展。野外写生很辛苦。我最后一年去外地写生是1985年,去普陀山和雁荡山。那年我88岁。为了找个好景点,不惜撑着拐杖,翻山越岭。找到合适的景点,顾不得蚊叮虫咬,日晒雨淋。离开生活的积累,一切创作都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也不会有生命力的。(以下话语选自新中国美术文献《京沪画家畅谈水彩画》1962-07——1962-08)十八世纪的泰纳?英 以后,水彩逐渐成了独立的画种。任伯年曾在我国的传统笔墨中融汇了一些水彩画的技法,他常用色彩对比来突出主题,或充分运用水份来烘托空间感,增加画面效果。水彩画性能有局限,但并不能说它不能表达很高的思想性,也不能断定它不能表现主题鲜明的题材。国外水彩画也有表现社会生活题材的。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水彩

    职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12条/2页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