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曹肇基,中国著名书法家、设计家、篆刻家。字建甫,号小草,室名小草屋。男,满族,1921年3月生于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顾问,北京市东城区书画协会理事,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美术部总体美术设计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幼年即酷爱金石书画,14岁师从傅叔达,研习书画及篆刻。篆刻初宗秦汉,后旁及浙、皖诸大家,偏爱黄易、奚冈、陈曼生,于吴昌硕、陈衡恪、赵古泥、齐白石、邓散木诸家无不潜心研究。印作苍浑朴厚,端严俊逸。亦擅书法,楷书从钟、王入手,遍临隋唐碑帖及北魏元氏诸墓帖,草书初学怀素,后得力于祝允明,陈献章诸家,精于玉篆,篆隶以孙星衍,邓石如诸家为楷模,上溯秦汉。书法篆刻格调古拙,苍浑泼辣。曹肇基先生擅长装饰美术设计。曾历任对外文委展览工作室设计、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部副研究员等职。1949年开始从事展览馆、博物馆、大型会场的美术设计。作品有苏联展览馆的部分美术设计、装饰布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会场设计,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陈列中部分单元的总体美术设计及陈列等。建国初期,曹先生在华大美术供应社工作时,应邀参加国庆筹委会的工作,并参与了天安门城楼国徽、观礼台、广场等的整体设计。1951年国庆节,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为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像两侧书写仿宋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标语字。迄今为止,这两幅大字标语伴随着共和国的成立,在天安门广场已经屹立了半个多世纪。曹肇基先生书法功力深厚。1979年为中南海书“涵元殿”、“补桐书屋”、“八音克谐”、“兰宝”、“虚舟”、“西苑门”等楷体匾额。1982年为日本长崎孔子庙撰写楹联、匾额。他的特点是能书写多种字体,且模仿力极强。曹肇基先生的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性书法篆刻展览,发表于多种报刊。为国内外治印甚多,深受欢迎。他亦擅书法,1978年作品入选日本长崎“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展”,1980年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赴日本书法展,1986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五人书画作品展”(陈乔、曹肇基、郑于鹤、王雁、陈大章五人书画展)。作品多为国内外博物馆,纪念馆珍藏。其作品在北京保利剧院贵宾厅与艺术大师张大千、吴冠中的绘画精品,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一琰的作品一同悬挂并展出。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书法

    职务

    画家简介:字春塘,别号三不子老人,卫辉市人,中国著名画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名誉院长、中山书画社副社长、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原人民美术出版社资深编辑。他一生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为中国画的“变法”与创新不断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创作实践。他从1934年开始,到1957年长达23年的时间,一直追随齐白石大师,深得齐白石老人的赏识和赞誉,齐白石老人曾题“吾贤过我”赠之。退休后,卢光照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花鸟画的研究和创作,苦心耕耘,锐意创新,深得“齐派”大写意之精髓,并吸收任伯年、吴昌硕、虚谷等人之笔墨精华,丰富和发展了“齐派”艺术,从而走出一条不同于前人的、独特的艺术之路,使他成为当今中国花鸟画大写意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所创作的花鸟画,不拘成法,不求形似,而重心灵描写和内在的神韵。落笔重如泰山,苍劲古崛,造型生动,色彩单纯明快,对比效果强烈,达到极佳的境界,其代表之一《红荷》巨幅,被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城楼、新华通讯社等处,都悬挂有他的大幅花鸟画。其作品曾荣获日本富士美术金章,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中国名画家集,还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多位外国首脑。卢光照先生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一生爱国。八年抗战期间,他活跃在抗战前线,随军参加临沂、台儿庄、徐州、横川、快活铺等战役。他以笔当枪,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诗配画、快板、剧本。他创作的《寒衣》、《清乡》等独幕剧,曾在抗日前线公演,深受广大军民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时刻关心国内外大事,晚年依旧每天坚持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关注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他先后为卢沟桥抗日纪念馆、为修复长城、为残疾人基金会、抗洪救灾、亚运会、国际和平科学周、北京申奥、为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周年纪念等作画捐献,以表达热爱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他编辑的专著有《齐白石作品集》、《宋人画册》、《中国美术史纲》、《中国画论类编》、《现代花鸟画选》、《历代画家故事》、《三友合集》、《卢光照画集》及《卢光照程莉影近作集》等。2001年,为表达对家乡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卢光照与秦岭云、侯德昌在郑州举办了书画作品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别名辛白,江苏宜兴人。擅长绘画、美术理论。1942年在重庆国立艺专学习西洋画,1947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1949年后参加《解放军画报》创刊。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月刊编辑、中国美术馆展览陈列部编辑。作品有《白梅》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李连博,别号芦阳,男,汉族,民革成员。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人。擅长中国画。亦擅书法。由于他在美术界的声望,被批准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辅仁美术研究会副会长和海峡两岸书画联谊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国书画研究会顾问。他的名字列入《世界名人录》、《中国文学艺术家传集》、《中国古今书画家辞典》。出版有《李仲耘书画集》和北京大学印制的《中国山水画教材》行世。父亲李宗尘是当年县里书画能手,擅长人像、走兽、花卉。又擅写小楷、行书。他在书画家庭薰陶之下,自幼就喜舞文弄墨。年稍长,技巧日进。常为父亲代笔应酬。父亲看他酷爱书画,为他请当时北方宿儒张信儒和宁河县中学校长杜心耕教他学画。四十年代初从当时名画家陈半丁学画。陈老看他勤奋好学,十分器重。称他“画风俊逸,气势不凡”。1949年考人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得到当时许多著名书画家如溥雪斋、汪慎生、陈缘督、陆鸿年、启功和溥松窗各位老师的指导,同时又向早年留学英国的水彩画家关广志学西画。从此他能以传统技法为宗,又以西画为鉴,因而绘画技法大进。当时在辅仁大学任国画系主任的溥松窗对他尤为钟爱。因此在1953年选为东床,与溥之第七小女结婚。溥氏乃清朝道光皇帝五皇子亲王之孙,袭贝子爵。因此李仲耘就成为爱新觉罗家族姻亲。大学期间,举凡所学山水、花卉、人物及书法等,涉及甚广,奠定他后来擅长各门书画的基础。其中尤以松、梅、兰、竹画法最为出色,其用笔挺拔劲健、淡雅清新。书法继承欧赵古体,深得宋元风韵。1948年毕业后从事电影美术工作,1949年大学毕业后,先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美术设计师。四十年间,国家发行的许多名片中都有他的功绩。其中在拍摄影片《国画大师张大千》时,他广泛搜集有关资料,加以分析整理,使该片丰富多彩,观众能直观大师的艺术精华和治学风范。在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制作中,他和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合作,广泛搜集梅氏舞台艺术资料,充实内容,使该片的艺术形式与生活真实相结合,因而收视率极高,蜚声中外。此外,如在当年毛主席接见外宾时的许多纪录影片中的片头题字,大部份也是他的书法。1958年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擅山水、花鸟,作品构思新颖,格调清雅。后又连续出席第三、四届全国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89年从中央新闻制片厂离休后,对书画艺术仍勤耕不辍。1990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92年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进行友好访问,同时在新加坡举办“李仲耘书画观摩展”。1994年参加“第十三届日本水墨画公募展”,日本外务大臣授予他荣誉奖状。1996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盛典,他的绘画作品参加了北京市委统战部在港举办的大型书画展,受到港澳各界知名人士的好评。1999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1956年与关松房、溥松窗,董寿平等合作大型国画《山河壮丽》和《万水千山总是情》,五十年代中国画作品《向黄河进军》、《咱俩一齐长大》等作品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和《春天》等画作载人多部画册之中,并被国家珍藏。近年新作《鹫峰春早》、《藤花》、《黄山云峰》等分别在国外展出。其他主要作品有中国画《养鸡姑娘》,《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等,电影美术《荒山泪》、《诗人杜甫》等。1984年春在天津宁河家乡举办“探亲书画展”,并被邀请在各地讲学授艺。1989年又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举办“李仲耘书画展”。同时又为非洲人民抗灾、抗洪和“拯救大熊猫”等活动捐赠大量画作。献出他对社会福利事业的爱心。当时中央和北京各电视台都为他作了专题报道。他的事迹一时受到国内外书画界名流和爱好者的赞誉和传诵。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张广,河北省乐亭县人,1941年12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及人民美术出版社专业画家。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在校期间,入蒋兆和教授画室专攻写实人物画,并得到叶浅予教授的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写实功夫。擅长人物、动物、山水,尤擅画马和牛。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李学淮 别名学怀,广东梅州人。擅长中国画、美术教育。早年在泰国国光中学任美术教师,1951年回国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1958年曾参与天安门毛主席像绘制工作。作品有《晚归》、《迎春》、《老吉昌》等。著有《素描基础》,合著有《胶粉画的颜色和工具》、《服装人体动态》、《人物头像集》等。 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江苏扬州人。擅国画。中央美术学院。1928年考入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1929年入西画班学习,主要老师有徐悲鸿、潘玉良、蔡任达等先生。1931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曾任中央大学助教,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194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科塔艺术研究院研修。曾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和美术史系,并担任博士生导师。1928年考入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1929年入西画班学习,主要老师有徐悲鸿、潘玉良、蔡任达等先生。1931年毕业於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留校任助教。1943年为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194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科塔艺术研究院研修。曾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和美术史系,并担任博士生导师。1982年应纽约大学市立学院之聘,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赴美讲授艺术的教授,并应邀在哥伦比亚大学、伯克莱大学、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帕森斯美术设计学院等校举办讲座。作品有《九松图》等。出版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郭熙》,论文《中国画与画论》等。张安治早年以油画、粉画、水彩创作为主,后多作国画山水、书法、国画作品多题有自撰诗词。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先后在桂林、重庆、贵阳、成都、英国伦敦、剑桥、谢菲尔德、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北京、美国纽约、南京、广州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著述有《中国画论纵横谈》、《中国画发展史纲要》、《吕凤子》、《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研究》、《论中国文人画》、《张安治美术文集》和诗词集《漓江吟》等数百万字及《张安治画集》行世。生前曾为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文化委员会委员等。1931年中大毕业,毕业创作《渔翁》曾参加南京市展览。1932年两幅素描人像被徐悲鸿选入《画范》。1934年兼任私立南京美专素描课教师,受徐悲鸿之约,加入中国文艺社的成立大会。1935年应徐悲鸿之邀,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助教,并与吕斯百等带学生赴庐山、杭州写生。1936年随徐悲鸿、张大千赴黄山写生。作油画《黄山云海》、《清凉台》、《轻云出谷》等,并作大幅油画《群力》参加南京中国美术会第一次全国年展,此画刊於《良友》画报(此画在1946年赴英进修前,交当时的中国美术学院收藏),同年应徐悲鸿之召至桂林,协助筹办桂林美术学院。1937年创作油画《后弈射日》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并刊於《美术生活》(此画在1943年贵阳展出时被防空学院购藏)。1938至1944年,撰写美术文论20余篇,并创作中国画《避难群》等。1945年由徐悲鸿提名,被中国美术学院派往英国研究、考察。1950年返程至北京,被分配到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典礼局任美术设计师。1953年调任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兼任绘画教研室及理论教研室主任。1956年调任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1957年举办“张安治、吴冠中江南写生画展”。196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张安治、陈大羽、宋文治、白雪石井冈山写生画展”,部分作品被美术馆购藏。1976年借调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83年撰写《一代画师——忆吾师徐悲鸿》,并应美国各大学之邀讲学,举办“张安治书画展”。1987年举办“张安治教学六十年纪念展”。1989年举办“张安治书画展”,部分作品被广州美术馆收藏。张安治早年以油画、粉画、水彩创作为主,后多作国画山水、书法、国画作品多题有自撰诗词。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先后在桂林、重庆、贵阳、成都、英国伦敦、剑桥、谢菲尔德、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北京、美国纽约、南京、广州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中国画论纵横谈》、《中国画发展史纲要》、《吕凤子》、《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研究》、《论中国文人画》、《张安治美术文集》和诗词集《漓江吟》等数百万字及《张安治画集》行世。生前曾为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文化委员会委员等。1931年中大毕业,毕业创作《渔翁》曾参加南京市展览。1932年两幅素描人像被徐悲鸿选入《画范》。1934年兼任私立南京美专素描课教师,受徐悲鸿之约,加入中国文艺社的成立大会。1935年应徐悲鸿之邀,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助教,并与吕斯百等带学生赴庐山、杭州写生。1936年随徐悲鸿、张大千赴黄山写生。作油画《黄山云海》、《清凉台》、《轻云出谷》等,并作大幅油画《群力》参加南京中国美术会第一次全国年展,此画刊於《良友》画报(此画在1946年赴英进修前,交当时的中国美术学院收藏),同年应徐悲鸿之召至桂林,协助筹办桂林美术学院。1937年创作油画《后羿射日》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并刊於《美术生活》(此画在1943年贵阳展出时被防空学院购藏)。1938至1944年,撰写美术文论20余篇,并创作中国画《避难群》等。1945年由徐悲鸿提名,被中国美术学院派往英国研究、考察。1950年返程至北京,被分配到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典礼局任美术设计师。1953年调任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兼任绘画教研室及理论教研室主任。1956年调任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1957年举办“张安治、吴冠中江南写生画展”。196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张安治、陈大羽、宋文治、白雪石井冈山写生画展”,部分作品被美术馆购藏。1976年借调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83年撰写《一代画师——忆吾师徐悲鸿》,并应美国各大学之邀讲学,举办“张安治书画展”。1987年举办“张安治教学六十年纪念展”。1989年举办“张安治书画展”,部分作品被广州美术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高希舜,字爱林,号一峰山人、清凉山人。湖南桃江源嘉桥乡企石村人。教育家、画家。擅长中国画。191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不久入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为王梦白高足,并得陈师曾、姚茫父等指导。1924年创办京华美术学院,任院长兼教授。1927年留学日本,在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学习图案,回国后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兼教授。1949年后,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出版有《高希舜画集》等。高希舜曾在国立艺专、师范大学任教,1924年创办京华美术学院,任院长兼教授。1927年留学日本,在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学习图案,回国后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兼教授。1949年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及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从事中国画研究,为我国近代画坛名宿。[2]古今名家多爱画荷花。但是,一般重在笔墨气韵上见功夫,至于形态的逼真,则不大注意。高希舜为了突破画荷花的格局,将手戴上5斤半重的铁圈作画,往往一画就是老半天。数年苦练,他终于练出了“一笔荷”的硬功。他创作的《荷鸭》高4米,着墨酣畅,遒劲雄浑,画出了少见的开张荷叶;而高达3米多的荷梗一笔画成,亭亭玉立,栩栩如生。这幅画,成了画坛传世佳品。与毛泽东同学、与齐白石结缘高希舜1915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在这里有幸与毛泽东同学。在一师学生中,毛泽东文章第一,高希舜国画第一,两位高才学子,从此结下终生情谊。毕业后,毛泽东主持一师附小工作,就把高希舜聘为附小美术教师。从此开始了高希舜长达50年的教学生涯。1918年,高希舜以第一名考入国立北京美专,在这里专心学画,长进日增,更得当时画家陈师曾、姚芒父、王梦白、凌文渊等高师的器重和指教,又以第一名毕业,名动京华。旋受聘北京师大附中任美术教师,钱学森就是他当时的学生。至此高希舜的花鸟画已跻身大家行列。齐白石老人见其画,惊其别开生面,自成流派,不落前人窠臼,赞曰:“余不能也!”从此一改不与人合作作画的先例,欣然与高希舜合作作画,一生为高希舜画作题跋也最多。现收在《高希舜画集》中的就有“芋蟹”,由高希舜画鱼,齐白石画蟹,成为绝品珍品。更有“鱼瓮图”名画,成于抗日战争中,画中墙上挂鱼,底下立一未开封的酒坛,将对日寇的满腔义愤融于画面,齐白石见了会意,欣然握笔在画上题诗:“厨下有鱼皆不炊,堂前有酒未曾开,与君不饮何时饮,李白刘伶安在哉”。白石老人92岁还对高希舜名作《荷池戏鸭》题跋云:“一峰山人之于画,手带铁圈五斤半以炼其技,故有此幅之独到处,真神品也!”由此轰动中国画坛。但高希舜始终热爱美术教育,热心培育美术人才,以他毕生积蓄创办京华艺专。1927年,高希舜东渡日本留学,与日本当时画坛名宿横山大观、赤诚素明等,磋商画艺,其作品深受日本人民喜爱。1933年他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120多幅作品,全部抢购一空,誉满异城,被日本画界称为“画伯”。载誉归国后,仍念念不忘美术教育事业,将其全部在日本买画款,独资创办南京美专于金陵清凉山麓,任校长,兼教授,潜心画作,妙品神品精品,汇成一代丹青大师艺术高峰。不久日寇大举入侵,眼看南京即将沦陷,他甘冒风险,于1938年将南京美专远道迁回他的家乡———桃花江镇附近的杨家坳鸣石滩,仍任校长,由他的妹夫也是著名画家章毅然(笔名适园)担任教务长,一直坚持到桃江解放,仍在办学。1950年,土改将要开始,有些农民不明真相,以为校长是“大官”,大官就是“大坏蛋”,就要开他的斗争会,他正在苦闷之际,救星来了:他接到了毛主席邀他北上任教的亲笔信。关于这信的来历,桃江著名的老画家、高希舜的得意门生符竹书说;原来这之前不久,高校长向毛主席写信诉说了他的“苦境”,不料毛主席回信这么快!高校长惊喜地连忙拆开细看,才知主要内容是嘱他“速来北京工作”。他如绝处逢生,抹去惊喜眼泪,来不及收捡行装物品,孓然一身,当晚就与章毅然教务长结伴前往北京。记得他们是趁天黑悄悄绕道涉水过资江,再走小路从新桥河到益阳,再北上,到北京前门住进一个小旅社。当晚有军警查户口证件,他俩没有证件,高希舜急中生智,把毛主席给他的亲笔信拿出来,那军警看了,举手敬礼,随即帮他联系了一家高级旅社住下,第二天还护送他俩去中央机关。接待者报告毛主席后,毛主席派人送来了亲笔字条,嘱他俩找文化部,叫文化部安排他俩工作。于是高被安排到中央美术学院,章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有趣的是他们给毛主席送画”符竹书画家继续说,“他俩和齐白石三位大画家,决定联手创作一幅画,题为《和平幸福万寿无疆》,在左角写着:章适园画竹石,高希舜画牡丹万年青,齐白石画鸽,并题,时年九十四岁。”画成,由高希舜和章毅然直接送到中南海。但他俩走到中南海大门外就止步了,只将画托人送了进去。毛泽东接到画十分高兴,问:“是谁人送来的?是高希舜、章毅然来了,还是请人送来的?”那人出来如实问高希舜,高希舜毫不犹豫地说:“本人未到,是请人送来的。”章毅然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如此说,戏言说:“你犯了欺君之罪呀!”高希舜笑笑说:“我怕毛主席忙,耽误他的事,不进去为好。”这就是广为流传的高希舜向毛主席送画的故事。竹书先生一口气说完这些,又将他带来的《高希舜画册》送给我看,还特别带来了那幅送给毛主席的名画照片。高希舜送给毛主席的还有一幅别有意味的画,被誉为《画谏毛泽东》。画面是牡丹花下睡一哈巴狗,意在提醒毛泽东亲君子而远小人。特殊的时代,1957年以前,高先生挥笔为毛泽东主席作了几幅画。其中有一幅《荣华下之哈巴狗》,画的是艳丽的牡丹花下卧只摇尾乞怜的哈巴狗,用以劝谏毛泽东要远小人以近君子。毛泽东看后,认为这幅画构思别致,立意深远、甚是宝爱,便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谁知此画深深刺痛了康生,1957年反右时,他突然对毛泽东说:“主席,这幅画是攻击您的。非常恶毒”。于是,就千方百计对画家进行迫害。江青、康生等人极力攻击此画,而毛泽东则认为此画构思别致,立意深远,将其悬挂于中堂。毛主席去世后,“四人帮”曾对高希舜进行“迫害”,他被迫停了画笔。重现春天后他又拿起画笔,直至人生最后一刻。他于1982年去世,享年86岁。他在去世的前一年即1981年12月出版的画集中写的《自述》一文云:“吾一面输囊办学以行志;一面潜心绘画。穷研六法以厚本,非泥古也;强调写生以致知,非写照也;变化笔墨以用己,非猎奇也;修身敦行以养气,兢兢业业,刻苦探索,诚诚恳恳,以画为乐,从罔有他求以分心,数十年如一日。”这正是他一生人品与画艺最好的总结。实际上这是幅举世公认的好画,如今已经被收进了《毛泽东藏画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别名适园,江西余干人。擅长中国画。早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绘画系毕业,归国后与高希舜共同创办南京美专及北京京华美术学院,任教授兼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组组长。作品有《石榴雏鸡》。编著有《中国古代墓室壁画选集》。论文有《漫淡中国画创作及诗书画的关系》等。1930年,章毅然先生胸怀报国之志,回到祖国,与高希舜先生共同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任该校校长。与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徐悲鸿、于右任、高希舜、吴作人、陈之佛、陈树仁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美术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任历届理事。章老之画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意境高远,气势恢宏;笔力刚健,意蕴无穷;构思奇巧,神采飞动。故一代国画大师徐悲鸿为章先生画册亲笔题词,称其画是“在普及基础上提高”。早在1928年,与白石老人相识于北京,五十年代,白石老人见到章先生绘就的几幅画后,欣然题词,曰:“画牡丹之最精者有缶庐老人(吴昌硕),今又重见,故奇之,为之欣然加墨”,对其所画《鸽和杜鹃花》也极称赞:“苍稳,随笔涂抹,活泼天成”。1958年章先生和白石老人、高希舜先生合作的国画《和平幸福,万寿无疆》已被中南海藏画馆所珍藏。章老的画在国内外画坛都享有盛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女。满族。浙江杭州人。艺术设计教育家、艺术设计家。1945年至1948年,在煌随父亲--著名画家常书鸿临摹敦煌历代壁画,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及绘画,并与父亲合办"父女画展",展出父女俩在敦煌莫高窟临摹的作品。1948年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攻读绘画。1951年初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设计系任教,教授图案基础、传统图案临摹、花卉写生、专业艺术设计等课程。1956年后,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染织美术系副主任、副院长、院长,中国美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全国妇女第五届执委。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983年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2年出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1983年至1998年任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及留美分会副会长、首都第一届女教授联谊会会长。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曾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人民大会堂外立面的建筑装饰和宴会厅的建筑装饰图案设计,以及民族文化宫、首都剧场、首都机场、燕京饭店、中国记者协会、中国大饭店等国家重点建筑工程的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1997年,主持并参加设计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有《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及合编的《敦煌藻井图案》、《敦煌壁画集》、主编《常书鸿、吕斯白画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织绣印染集》及《常沙娜花卉集》、《中国当代织染刺绣服饰全集》等著作。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人物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