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1917年1月出生于山东烟台;1936年就读于北平国立艺专西画系,师从齐白石、常书鸿、潘天寿、王雪涛等名家;1947年7月与已故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两人一起经过逾千人的激烈竞逐,“过五关,斩六将”,获得法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留学。王熙民在法国留学期间,主攻雕塑和油画,先后师从让尼欧、布德尔等名家大师。1950年7月,新中国成立之初,怀抱爱国之心拒绝了国民党政府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被国务院赞誉为“爱国知识分子”。回国后,他被分配到革命博物馆工作,积极投身建国十周年庆典筹备工作;之后,他申请调到东北鲁艺工作。1953年,王熙民创作的大型雕塑《抗联游击队》,参加全国第一届军事展览并荣获八项优秀作品之一。1957年,率领东北鲁艺师生为全国农展馆中心广场创作群雕《人民公社万岁》,群雕高达9米,气势恢宏,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化艺术经典巨作”。1961年,应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之邀成立建筑空间艺术研究室,并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就人才培养方向形成了共识,作为引路人奠定了中国开拓建筑空间艺术的基础。1981年,受中央美术学院邀请成立壁画系,任研究生导师。他以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推陈出新,为中国的建筑艺术创造出新的理念与成就。1986年,他为合肥市设计的市标——《九狮》(高20米),被当地人民誉为“捍卫城市的守护神”。1989年,他为平顶山市创作的市标——《平顶山人民在腾飞》(38米高),曾被朱镕基总理称赞为“城市的号角”。1993年,为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王熙民与夫人包阿华共同创作《全世界妇女和平、友谊、团结、进步》十组浮雕。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他创作了《龙马精神》。2012年,已经95岁高龄的王熙民先生不辞千里迢迢,携夫人包阿华教授与故乡烟台市莱山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将代表自己与夫人毕生艺术成就的50多件代表作品永久捐赠家乡,莱山区特此设立“王熙民、包阿华艺术馆”,对两位老艺术家的经典杰作进行专门陈列与展示。在一个甲子多的艺术生涯中,王老以其刚正的人格,豪迈的创作风格,严谨的艺术态度,低调的生活方式赢得了社会的肯定。王老的作品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一个标志,他用艺术的形式,鼓舞着人们的信念,推动着向前的力量。几十载的潜心研究与艺术实践,王熙民先生不断吸取中华五千年文化艺术之精华,博采西洋艺术之技法,中西结合,融会贯通,形成了自身写实而又唯美、古典厚重兼具现代奔放的艺术风格。他是中国雕塑、壁画、绘画、建筑空间艺术的集大成者,其成就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相对于雕塑、壁画、建筑空间艺术方面的成就而言,王熙民先生的画作可以说是知之者不多,了解他绘画深厚底蕴与独特风格的人则更少之又少,这与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的性格密不可分。但是,凡看过王老画作的行家里手,无不被他画作的立意之新颖、构图之奇特、笔法之豪迈、气势之雄伟、色彩之和谐所吸引而赞不绝口。受先师常书鸿、齐白石、潘天寿、王雪涛等名家的影响深刻,王熙民先生的画作常以中国画为基础,加入西洋油画技法与特色,中西合璧,独树一帜。正如王熙民先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一直在追求民族形式和现代艺术的结合,比如,绘画讲究笔墨和色彩,我的画作以国画为基本,但色彩、明暗结合了西洋画的技法,这是我的特点。”上世纪40年代,南方江苏宜兴的吴冠中与北方山东烟台的王熙民“过五关、斩六将”,历经层层选拔被公费派往法国学习西方艺术,两人都曾攻读油画,但因个性特质之不同,两位大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曾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南有吴冠中,北有王熙民。”“王熙民先生的画作如同京剧,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诚如王熙民先生自己所言,“我的绘画追求气势!”虽非丹青之人,我们也可以看出“立意新颖、气势雄美、风格豪迈、飘逸灵动、俊朗明快”等特色确确实实是王熙民先生画作的突出特点。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别名王炳照,山东益都人。擅长雕塑。1941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专。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有《金田起义》、《红军战士》、《马克思胸像》等。他还雕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太平天国”的的浮雕(画稿为李宗津作)。他后期很多作品和原稿都被长春美院保管或流散他地,现存作品已经很少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王叔晖(1912.8-1985.7)字郁芬,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是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1949年参加工作,历任出版总署美术科员,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室图案组组长,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组长、专业画家。1976年退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第三届理事。擅长工笔重彩人物画。中国画作品有《夜宴桃李园》;连环画作品有《孔雀东南飞》和《西厢记》等,《西厢记》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一等奖。王叔晖作画题材以古代仕女为主,绘画人物造型含蓄中略加夸张,线描健劲有力,落墨洁净,设色明艳清雅,一扫明清以来的颓废画风,开一代新气象。王叔晖学古不泥古,用她的话讲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同时,她也没有拒绝西方的绘画经验,合理的吸收了比例、解剖、透视等创作技巧。尤其在整体价值取向上,她追求的是纯中国的古典式审美情趣,在“尽精微”的工笔重彩画中追求“致广大”的生动气韵。这使王叔晖成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一代宗师。其作品有连环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牌》、《杨门女将》,单幅人物画有王昭君、李清照、花木兰等,晚年以《红楼梦》人物创作为主。其代表作《西厢记》所赢得的声誉远远超出了国界,《西厢记》特种邮票的发行,再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对王叔晖,著名画家潘兹是这样评价的:“王叔晖是老一辈著名的女画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以工笔重彩形式从事连环画创作,对连环画艺术的提高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位。她的《西厢记》运用极其娴熟的传统的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刻划了人物的形象,再现了这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称得起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名剧百世并传的……中国连环画史将永远记载她的创辟之功和这部代表作品。”T82《西厢记》邮票的创作,动议产生于1979年,完成于1980年底,1983年2月发行,而王叔晖的第一部《西厢记》彩色连环画,是在1954年画的,前后历时近30年。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公布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把创作《西厢记》连环画的任务交给了王叔晖。选择这一题材当然有配合宣传的意思,但当时大概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一年后问世的这部连环画,竟成了载入新中国美术史的佳作。专家评价这套16幅本的《西厢记》连环画特点是:人物形神生动,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色彩典雅端丽,线条流畅刚劲。为画这组作品,王叔晖几乎投入了几十年画仕女画的全部经验,也投入了自己的丰富情感。10年之后,这部作品荣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的“绘画一等奖。”1957年,王叔晖再次提笔,创作了128幅本的白描连环画《西厢记》。如果说前一次画《西厢记》所要求的是超越古人,那么这一次创作的要求是超越自己。然而,“文革”时,这部作品被判为“毒草”,118幅绘画原稿被销毁,唯存中国美术馆收藏的10幅。1979年初,《西厢记》重印本发行,与第一版一样,印数在10万册以上,至今已成为连环画收藏者寻觅的珍品。1981年第一期《中国画报》将16幅本的工笔重彩连环画《西厢记》全部刊出,大受欢迎。1979年第四届全国文代会期间,王叔晖接受刘硕仁代表邮票发行局的邀请,答应创作《西厢记》邮票。她考虑,虽然仍是画仕女画,但专为邮票而作还是第一次,计划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决定在次年年底之前完稿。果然,王叔晖如期完成“惊艳”、“听琴”、“佳期”和“长亭”4幅邮票图稿。这4个场景在原来的16幅本连环画中都曾出现过,考虑到邮票的特点和局限,人物都尽量放大,占了画面的主要位置,同时舍去了次要人物和一些场景。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一位音乐家曾向画家指出,16幅本《西厢记》中“听琴”一幅有个小小错误:张生弹琴右手用了食指拨弦,其实应该用中指。这一提醒,王叔晖在心里记了多年,终于在这次再创作中得以改正。等1983年《西厢记》邮票发行这一年,王叔晖已71岁高龄。《50年精品连环画鉴赏》(段锡编著,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说:“《西厢记》绘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折转自然,飘洒俊逸,若金丝银线,丝丝入扣。人物形象刻划生动细腻,情感关注,设色淡雅素静。特别是莺莺高耸的发髻、鹅蛋般的脸形、飘洒的衣襟;张君瑞朴实的相貌、诚实的品格、对莺莺的痴情都令人难忘。环境、庭院画法严谨、规范、透视比例准确……这些,都成为后生学习研究、临习的楷模,也是王叔晖绘画艺术的风格特色。”仔细想想中国历史上那些弱女子们,像孟姜女、刘兰芝、祝英台、崔莺莺、林黛玉等,都是为自己的真实生命在笑,在哭,在爱,在恨,在生,在死,王叔晖为她们请命,为她们造型。无论是千金小姐还是丫环仆人,在王叔晖的笔下都充满着人的尊严。王叔晖画出了“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治;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的东方女性美,那是充满了人格力量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王叔晖以女儿之身,深刻体验了中国妇女的深重苦难和神圣悲愤,经过自己感情世界的热烈燃烧和提炼,冷却成一种思想,一种情怀,一种品质,而超凡入圣。她笔下的人物情浓意抒,优雅恬静,境韵悠长。崔莺莺清丽文秀、脉脉情深,红娘机敏善良、情趣盎然,张生痴心一片、如醉如迷,都通过她流畅、细密的线条,色勒出传神的形态、动作、表情。而充分表达出来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形象,活现于画中,肯有沁人心脾的美感,读后久久不能忘怀。(人民网>>书画>>画家画廊>>流派透视)王叔晖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工笔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连坛女将,一部连环画《西厢记》名震大江南北,荣获第一届连环画创作一等奖。王叔晖先生下笔工细、恬静、稳扎稳打。线描一丝不敬,背影无不精心营造,具有中国画中工笔白描的特点,用得多为被称之“吴带当风”的壮叶描。她的作品“戏味”较浓,看她的画,就像在欣赏一出戏。先生笔下的女主角总是那么温柔端庄,美丽聪颖,但身边总是纠结着一些阻碍势力。如《西厢记》中的崔母,《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员外,《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兄长等,通过对他们这此配角的刻画,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坚贞、节烈。同时,王叔晖先生又对一些暗中给予主人公帮助的角色作出了生动的刻画,如《西》中的红娘,《梁》中的银心等,既不孤立主角,同时又能在故事情节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她们身上的戏味也青海省。王叔晖先生最擅长表现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女性。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既具有美丽的善良的特点,同时又赋于忠贞刚烈的个性。先生最擅长表现与描写具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表现悲剧,但不失浪漫色彩,《西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是其画风的典型代表。先生同时还擅长描绘传说的巾帼英雄,如《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木兰从军》中的花术兰等,纵观先生作品,堪称北派细笔连环画的典型先生作品,堪称北派细笔连环画的典型代表。《丹青四海生:大师王叔晖古典连环画珍藏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搜集了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王叔晖的《孔雀东南飞》《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杨门女将》《白娘子传奇》《桑园会》《木兰从军》《墨子救宋》八部经典作品。印制精美,精装64开,并配有高档礼盒。作品分类《西厢记》32开本人美出版《西厢记》创作了128幅本的白描连环画,原稿共有118幅,仅存于中国美术馆10幅,其它的全被销毁。《王叔晖连环画作品选》:人美出版32开,2009.10,第一版一次,开本:32《梁山伯与祝英台》:珍藏版单本,由连环画出版社出版,50开。《梁山伯与祝英台》彩绘本:48开人美,平装,根据同名越剧剧本改编《生死牌》:人美,1980年2版2印,40开,量0.5-5万册。《桑园会》:珍藏版绘画连环画,60开单本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孔雀东南飞》:新品,50开,陕西人美出版,本册连环画根据汉代乐府民歌《焦促卿妻》和有关戏曲剧本编绘而成。《新白娘子传奇》:新品50开,陕西人美出版《杨门女将》77-79年,绘画版连环画,,48开,古典题材,单行本,人美平装本《木兰从军》:人美48开小精装花术兰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王文秋(1918.10—1993.1)别名享有秋、紫虹,女,江苏人。擅长绘画、美术理论。1938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后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历任八路军102师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干事、《延安画报》编辑、延安大学美术系教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作部主任。主编有美术理论丛书。编著有《匈牙利艺术》,与柯兰合著长篇小说《风满潇湘》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职务

    画家简介:王延陵湖北石首人。擅长中国画。早年毕业于武昌艺专,1949年后历任天津《进步日报》美术编辑,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公司美术编辑。作品有《春山烟霭》、《嬉逐》、《冬练》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王澎(1930.8—2005.12)原名王鸿文,别名雨行,天津武清人。擅长雕塑。1948年入国立北平艺专,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在雕塑训练班学习。1958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副教授。曾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工作。作品有《武工队员》、《老农》等。1990年离休。王澎同志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2005年12月19日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王澎。男,曾用名黄沙。青年作家、诗人。生于1975年9月,陕西省彬县人。199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叩问心灵》(1998年)、《面具》(2008年)等。有诗歌、评论、散文等散见于《诗选刊》、《诗歌月刊》、《新诗大观》、《星星》、《诗刊》、《美文》、《文化艺术报》、《写作导报》、《前卫报》、《济南时报》、《蒙自文艺》等报刊媒体以及网络。其诗歌作品多以第三人称出现,诗句冷竣,语境冰冷,常以游移的伤感笔调抒写一个个飘忽不定的、半真半幻的内心世界,从而反映出时代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人文失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对于商品时代的文学价值审美的一种“反向性”的思考,同时也使诗歌的审美达到了一个哲学的层面。选择的痕迹(王澎作品)——诗集《面具》自序生命,原本就只是一段无意义的行程,人们却都在渴望和幻想着“永恒”!我也如此,就开始了写作!从表征上讲,“灵感”永远是滞后的。它之所以会超前,是因为我们无法确定它的下一目标和方向!在“无意义的行程”之中,我们追求“永恒”的努力方式和选择究竟会有多少才能真正成为算得上的“有意义”和“有价值”?而事实上,真正的属于我们自己的“选择”究竟会有多少?即便就是我们做出了“选择”与“努力”,我们的“命运之花”就一定会灿然而放?选择本身是一种痛,绽放也是一种痛,最后的结果中也肯定还会有痛存在!这种“痛”愈深,对于“美”与“快乐”的期望和呼唤就愈强烈,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这种“痛”与“快乐”交替的“行程”之中!正因为人们从已经是过去时的“选择”中或多或少的尝到了“苦”和“甜”,就对这“选择”有了或深或浅的记忆,使得灵魂总固守和遗留在那一个个的“叉口”,境遇和思绪一但接近和抵达,许多往事就一下子旺盛起来,那些记忆的痕迹也就更为的清晰和深刻,我们仿佛又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对于这些枝末细节、所谓的“痛”的表达与倾诉,我让她成为一首首或沉重、或轻盈的诗歌,展示和绽放的不仅仅只是我个人的内心,还有我看到和知道的一切关于生活、存在以及选择的形而上的理解与共鸣!从十多年前我的诗集《最后的先锋》出版事宜搁浅之后,我也因“生存角色”的数次改变而一度冷落诗歌,一面忙于生活琐事,一面从事其它体裁的写作。一段很长的时间过去之后,我还是发现我离不开诗歌,离不开这个对于我来说“绝对灵魂”一样的形式存在。当然,也非常感激那段时期的“冷落”和“选择”。许多朋友赠寄来自己“待出”或“已出”的集子,或校对、或写评、或交流,一种“局外人”的角色让我产生了许多从前未曾有过的新鲜意识和特殊审美!放弃矜持,静心的学习更为宽泛、更加多样的诗歌、哲学思想和理论,与此同时,自己也找到了对于自己诗歌创作的新构架——“没有灵感时必须有激情;没有激情时必须有哲理”。“冷落的痛”蝶变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喜悦………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王乐天(1917-1996),笔名蓝本石城、石江、春蕾,上海市人。早年就读于上海育才公学。20世纪30年代起先后在上海、重庆参加全国漫画作家协会、全国漫画作家抗敌协会,从事抗日和反美反蒋漫画宣传工作。建国后,历任交通部供应处上海办事处科员,《漫画》杂志、《光明日报》编辑。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作品有《霸王自供——我就是民主少一点?》、《刀对鞘》等。著有《漫画创作及漫画选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

    职务

    画家简介:王角(1917.10—1995.12)别名大珂,吉林九台人。擅长中国画、年画。1935年毕业于辽宁美专,后留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48年后历任《东北画报》社美术记者,五十年代初调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曾任美术编辑、创作员。作品有《花径》、《金色的谷》等,宣传画《我们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年画《江姐》获第三届全国年画二等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王克庆,又名王克安。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1933年1月20日生于安徽省含山县王家滩,,安徽含山人。擅长雕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负责人,雕塑艺术研究所负责人。多次任全国美展、全国体育美展、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展评委、主任委员等。现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市、青岛市、成都市、桂林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创作营等艺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研究员。从艺40余年,擅长雕塑艺术创作、水墨画。出版《王克庆作品集》。雕塑艺术作品在全国性的报刊和日本、美国、瑞典、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表。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城市雕塑展和日本、塞尔加、尼日利亚的艺术展,莫斯科社会主义家造型艺术展。作品曾在香港、台湾展出。美术论文70余篇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了望》、《美术》、《美术研究》、《世界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美术全集》等出版物。城市雕塑《和平少女》(合作)立于日本长崎市、《尼罗河女儿》立于埃及开罗国际会议大厦。雕塑《李白》为新加坡私人收藏,《源远流长》瑞典为夫达仑市收藏。1996年与著名雕塑家潘鹤出席美国国际雕塑会议,在会议上王克庆《中国当代城市雕塑》的报告,受到热烈的欢迎。代表作有《李白》、《朱自清》、《白求恩在太行山》、《尼罗河的女儿》、《撒哈拉之歌》、《科技之光》、《五卅惨案碑》等。1933年1月20日生于安徽省含山县王家滩。1941年离乡赴沪,在上海静安寺主恩小学念书。1941年考入上海肇光中学。1950年在江苏省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51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留校作研究生,后在雕塑系任教。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1959年被评为北京市等先进工作者。曾参加《和平纪念碑》的创作。参加首都十大建筑的雕塑创作活动。1961年赴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进修。1963年结业,归国继续在中央美院任教。后转入该院雕塑创作研究室,长期担任领导。1984年作品《最后岁月》获第六届全国美展览铜质奖。参加我国赠送日本的石雕《和平》纪念像的集体创作。1985年与著名雕塑家潘鹤、郭其祥、程允贤共同创作雕塑《和平少女》,两件同样雕塑一件置放在日本长崎市的和平公园,一件置放在北京复兴门大街,旨在让日本人民和政府以二战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推进中日友好关系,维护持久和平。1987年为埃及开罗国际会议大厦创作雕塑《尼罗河女儿》。1988年为埃及开罗国际会议大厦创作《尼罗河女儿》铜像。1996年与著名雕塑家潘鹤出席美国国际雕塑会议,在会议上王克庆《中国当代城市雕塑》的报告,受到热烈的欢迎。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王朝闻,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1909—2004),别名王昭文,后取《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语义,更名王朝闻。笔名汶石、廖化、席斯珂,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王朝闻1909年4月18日生于四川省合江县。早年学习绘画、雕塑。1926年在成都艺专等校学美术,193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雕塑。1937年参加浙江抗敌后援会所属的浙江流动剧团和五路军战地服务队,从事抗日文艺宣传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成都私立南虹艺专等校教书,任成都民众教育馆美术部主任。1940年12月赴延安后,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1941年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的大型毛泽东浮雕像,被称为解放区美术作品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中宣部文艺处等部门工作。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等。五十年代后期,他的文艺评论虽以造型艺术为主,也广泛涉及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他的理论发现,源于直接和间接的审美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融为一体,在全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2004年11月11日23时1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王朝闻是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实践者。他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的浮雕《毛泽东像》、圆雕《刘胡兰像》、圆雕《民兵》等作品,都属于新中国美术的代表作。他是熟谙实践的美学家。在七十余年的艺术与学术活动生涯中,横跨美术、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先后出版了专著和论文集40余种,近千万言。他通过数十部近千万言的著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美学既是艺术家的美学,也是哲学家的美学,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他一生坚持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关注艺术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坚持真善美的艺术理想,强调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他十分注重美育教育,为提高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的审美素养付出了毕生心血。他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建树,指导和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美术工作者。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理论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