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卢是,初名卢善群,后改名为卢濬、卢是等,江西寻乌人。出身美术世家,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在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篆刻等多项艺术领域及美术考古、艺术研究等多种学术领域融通中西,留下大量作品与学术论文,为中国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考古做出重要贡献。师从林风眠、吕凤子、潘天寿、王子云等。卢是出身于书香之家。父卢章知书善画,卢善群幼受庭训,获益良多。1925年起在家乡读小学。1931年在广东平远县立中学中学读书。1934年中学毕业后在家乡小学当美术教师,曾拜师学习照相并兼习书画。1936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西画系,同时兼学中国画,师从林风眠、吕凤子、潘天寿、王子云等。1938年1月参加杭州国立艺专“抗敌宣传队”。同年冬随艺专本部辗转迁徙至沅陵、贵阳、昆明及贵县安江村等地。1940年春迁四川壁山,翌年再迁至重庆青木关松林岗,并入由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合组的重庆国立艺专。1942年7月经雷震介绍参加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任绘画、摄影等工作。同月赴敦煌临摹壁画,为中国最早进入敦煌进行艺术文物考察、具有政府行为的考察者。期间曾一度独自代表考察团在敦煌考察,备受艰辛。与中央研究院向达及张大千等人朝夕相处,过从甚密。同年跟随王子云先生赴敦煌考察临摹了一批敦煌壁画,在重庆首次展出,将敦煌艺术介绍给人民并学习敦煌艺术进行创新取得很好成绩。”他的“逝世使美术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和新美术创作者。”1943年至陕西参加关中汉唐陵墓之调查。同年12月离团。期间临摹敦煌壁画及各种写生数百余幅,并拍摄大量照片资料。1943年于重庆沙平坝参加艺术文物考察团汇报展览。1944年至1945年在四川璧山正则艺专任讲师。1946年至1950年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副教授。1946年2月独立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卢濬西北画展》,反响强烈。1950年至1952年在苏南文化教育学院任教。1952年至1955年在江苏师范学院任教。1955年在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任教。1958年2月经傅抱石介绍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1961年在南京师范学院举办《卢是作品观摩会》。1986年至1988年先后在江苏美术馆、江苏盐城工人文化宫、福建泉州青少年宫等地举办《卢是书画展》。1992年病逝,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唁电称:“卢是为人、治艺十分严谨。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柳家奎(1929.8—1995.2)别名柳半坡,浙江嵊县人。擅长雕塑。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雕塑系。从事民间泥塑研究和创作,江苏无锡市泥人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师。作品有《我爱北京天安门》、《泰伯坐像》、《秦起烈士像》等。

    居住地区
    江苏/无锡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李长白浙江兰溪人。擅长中国画。1939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先后在西南美专、成都师范、国立女师、国立艺专、华东艺专任教。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作品有《山茶寿带》、《墨荷》、《凌云》等。出版有《白描花卉写生》、《花卉设色》。李长白是一位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又是明末清初大文学家,戏曲家李渔的第九代后人。李先生出生在浙江的金华兰溪李村,30年代初他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的绘画系,1939年毕业。自40年代起先后任教于西南美专、成都师范、国立女师,国立艺专,华东艺专和南京艺术学院,是我们国家美术界著名的画家及美术教育家。1945年他在重庆和昆明先后举办了个人工笔花鸟,人物,山水画展之后,其画风以“清秀朴实文雅的格调”深为老师徐悲鸿、潘天寿,林风眠等一辈名家所激赏。1947年他在杭州创办了“孑民艺术研究所”。设:西画、国画、图案、音乐、语言文学五个科,当时的国画科聘请了潘天寿先生任主持。吴弗之、沈涛等先生任教老师,解放前后该校停办,他又转往华东艺专和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李长白老师擅长工笔花鸟、人物,兼工带写山水,他诗词、书法博学功底深厚,尤其以工笔花鸟画著称于江南一带。编写过不少工笔花鸟的高等美术教材。如《白描花卉写生》、《花卉写生构图》、《花卉设色》、《翎毛写生设色》等专著都是国内外艺术顶级高等院校教授工笔花鸟课程的必修教材。深受美术教育界的好评。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江苏江浦。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现改名为浦口区)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1934年,林散之三十七岁。遵黄宾虹教导,为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两百首。次年撰成《漫游小记》,连载于上海《旅行杂志》。1936年游虞山、扬州等地。1937年游黄山,得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 1938年,家乡为日寇侵占,林散之举家逃难,数年间,随身携诗稿、碑帖与笔墨纸砚,流浪中仍作诗书画不辍。1945年抗战胜利,他不胜慨叹,曾作诗十九首记之。解放后,林散之于1951年被选为江浦县人代会常委,作为国家干部在江浦工作、生活了十二年。其间于1956年出任江浦县副县长,1958年当选为南京市政协常委,1959年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63年,他正欲退休时,江苏省国画院聘其为专职画师,迁居南京,与画家钱松岩同住一幢两层楼房,林宅在楼下。从此,专心书画创作,成果日丰。1966年林散之六十九岁时,夫人病逝,林悲拗万分,顿使双耳失聪。是年,“文革”运动爆发,林孤身一人在南京生活,来往于南京、扬州、乌江儿女间,如此经历了七年的流浪生活。1970年春节除夕,他在乌江镇浴池洗澡,不慎跌人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四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因自号“半残老人”。1972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评选中,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书名初震。是时他七十五岁。次年元月,《人民中国》第一号出版,其作品单独列于特辑首页,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此后,日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对其书推崇备至。是年3月,他自江浦重返南京。1975年,他应荣宝斋之邀去北京,以其诗集《江上诗存》手稿奉请赵朴初、启功教正。赵为作颂诗,启功为撰序文,给予极高赞誉。四年后,南京教师进修学院为之刊印三千册,从此流传海内外!由于林散之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重大的社会影响,1978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书名大震后,他创作更勤,应人索请或参加展览,大量作品流传四方。全国第一、二、三、四届书法展,他均出以精品。此外,1980年,先后在南京、合肥举办个人书画展,展出作品一百四十件。1982年,又在南京举办其祖孙三代书画展。数年间,林散之又创作了多幅巨制。如1980年他八十三岁时以丈二宣整幅作草书横披《自作诗·论书》,雄肆苍浑。1987年他九十岁时又以丈二宣整张作行草书条幅《自作诗·看长江大桥工程》,端秀苍劲。同年又为峨嵋山重修金顶书“金顶”二字,字径约二尺。又为福建妈祖庙以隶书写“和平女神海峡之岛”八个大字,每字均用整张四尺宣写成。其巨作之雄风雅韵,感人至深,叹为观止。197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其草书毛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合册。1981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画集》。1985年,安徽黄山书社出版《林散之诗书画选集》,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法选集》。1986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其草书《论书诗卷》。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拜访林散之,团长、日本书坛巨孹青山杉雨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同年,北京《瞭望》周刊四十七期发表《草圣遗风在此翁》评介文章。林散之“当代草圣”之称从此传颂四方。林散之暮年患脑动脉及全身主动脉硬化,多次住院疗养,每当稍有好转,他便吟诗或作书、作画。1988年九十一岁时,他向故乡江浦县捐献历年书法精品一百七十件、画四十幅及所藏古砚两方,江浦县为建书画陈列馆于求雨山。1989年7月病重。10月,病情进一步恶化。他自知命数将尽,一天上午起床后突要纸笔,写下“生天成佛”四字。至12月6日,与世长辞,终年九十二岁。林散之先生为何会葬在采石矶呢?一是林散之先生终身钦慕李白的人品和才艺。1982年清明节,林先生曾为迟逝的盛夫人题写过一篇墓记:“翠螺山色阳晴变,扬女潮声近近连;身后一杯平静土,共君永此傍青莲。”(翠螺山即采石矶,李白为青莲居士)。把墓地选正在太白楼之侧,取诗仙为邻,诗书两绝,成万世嘉话;二是林散之本籍为安徽和县乌江,出生于南京江浦乌江(此乌江即项羽自刎处,两个乌江虽分隔两省,其实只相距13公里),取采石矶隔长江工具相望。林散之生前曾十数次登临采石矶,寻访前人遗址,面临滚滚长江,遥望家乡,写生做画,抒情赋诗,情无所系。采石矶正在林先生心外属其家乡范围。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正因为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而认识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叹服之情,可以说,他的书法艺术中蕴涵着其人之真、诗之韵、画之意。这是我们在解读林散之书法时不可不知的。林散之生性赣厚诚朴,心地善良,待人诚恳,办事出以公心,敢做敢为,如1931年家乡遭受特大水灾,林应五个圩长和当地老农的要求,出任圩董,统管全圩,接受政府救济,以防乡长发灾难财,坑害灾民。同时带领乡民们兴修圩堤。因其秉公无私,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声望极高。又如1953年,江浦大旱。河塘干涸见底,田地龟裂,禾苗枯萎,此时江潮上涨,水位已高过堤内农田,急需挖开江堤,放水灌溉。林散之急找县委书记陈述自己的经验与建议,但此事非同小可,书记甚感为难。感情真切的林散之不由出言暴躁:“江水一定要立即放,要是出事,杀我的头!”书记理解,急召集会议,研究通过了林的建议,这一年整个江浦圩区获得了好收成。林散之出了大名后,常有各种年龄层次、各种职业的学书者前来求教。其中有不少自命不凡者,出示作品本想得到他的赞扬,不料他不通世故,劈头就是数句直言相告,遭致来者怨恨不已。也有不少真诚求教者,接受其指教,认真学习。林每见有所进益,喜形于色,交谈甚欢,往往还主动作书为赠。杰出诗人、书法家高二适,人多畏其性烈,好骂人,敬而远之。然他与林二人间则互为仰慕,常诗书往还,或相叙不知日夜,互相引为知己不可多得。可见林散之待人、交友皆对之以真诚,这是艺术家最可宝贵的品质,林曾说:“文艺家要做真人,不要做假人欺世。”他自己正是“做真人”的楷模。林散之治学有一往无前的钻劲。他十七岁即以范仲淹名言“不及,非人也”为座右铭,并取号“三痴生”。他痴情于诗、书、画,终生未曾辍止。他二十六岁开始编纂的《山水类编》,全书共二十九卷,三十五万余字,汇集前人有关山水画的论述,内容采自数百种文献,历时三年余完成。在当时,可谓一大工程,他人未曾做过,可见其心志。1930年,林曾将此书抄本携去上海,请其师黄宾虹审正。黄仔细阅过,并作了眉批,并打算推荐给神州国光社出版,后因抗战起,未果。他牢记黄宾虹“师古人,更要师造化”的教导,通过几年节衣缩食,积累了一些旅费,便于1934年三十七岁时决然打点行装,告别老母妻儿,孤身出游。费时八个月,历经苏、皖、鲁、晋、豫、陕、川、鄂九省,游嵩山、华山、终南山、太白山、峨嵋山、庐山、混江、三峡等名山大川,行程一万六千余里,历尽艰难险阻,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二百首,并观摩沿途历代刻石书法,胸襟与眼界大开。此举亦少有人实行,可见他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毅。后又两游黄山,在名山大川中体验方法,寻觅新意,尤对山川景色风云气象变化之灵韵深得感情。这对其后来诗、书、画高逸格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林散之少年时即显出诗才不凡。今尚存其1914年十七岁时自订诗集《方棠三痴生拙稿》,内书目作诗词一百一十六首,以行书或楷书书写,大部分作了修改。其诗文老师评曰:“词旨清婉,用典浑切,凤呜高冈,自非凡响。”其平生,无时无地不在推敲诗作,如病卧时、睡梦中、吃饭时、走路时常不能自控地兴起作诗。甚至在坐马桶时也常沉思,忽觅得佳句急起身提裤去桌上取纸笔记下,以免遗忘,一时传为笑谈。他在诗词上耗费的心血最多,体会最深,自我评价也最高。他在八十多岁时曾颇为动情他说过:“现在社会上风云变动不定,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这是个目的。诗、书、画,我的诗为第一位。功夫深,用了六七十年心血。尤其‘四人帮’时,家籍被抢烧一空,唯诗稿常在身边,晚上枕头,不让遗失,保存下来,真是苦难重重。自下已蒙各方面努力,存印下来,可以留给后人看看。”这一番话有两个要点:一是林散之治艺,志在与古人争一地位。他一生奋斗,标尺放在这一高度;二是他自评诗、书、画,以诗为第一。从其所叙保护诗稿的经过,可见其倾注感情之深。《江上诗存·启功序》中盛赞:“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者,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所之。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赵朴初题赞中则有“老辣文章见霸才”句,评价极高。林诗颇近于唐人白居易、宋人杨万里的情调,朴实无华、清淡中见真情。这种意境正与其个性气质相表里。可是,这饱含着老人一生才华与深挚情感的两千几百首旧体诗词,今世又有多少人能品味其妙处呢?但其抒情写意的诗词往往见题于画作上,与画境相辅相成,并臻其妙。或见之于书法作品中,其诗词的意韵成为其书法笔墨、风格的深层内蕴,故其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中充溢着浓厚的诗的韵味,此非常人所能及。故可以说,其诗韵乃其书之魂!林散之十三岁学画人像,并学工笔人物画,后又自学山水画。二十余岁时,其书法工楷书、隶书、行书,工笔人物画师陈者莲、黄慎,山水画宗王烟客、王石谷,在皖东已小有名气。三十二岁时,经其方诗文辞老师张栗庵推介去上海投师黄宾虹,为其艺术生涯中重大转折。黄为诗、书、画、印“四合一”的艺术大师,其山水画尤为海内外所敬服。林从学两年,书画笔墨之道深得教益,眼界大为开阔,见识大为增长。又获读黄师大量藏书,并聆听教诲,学问大进。这两年的收获,对其一生艺术的攀高,具有深远的影响。解放后,林在中国画上尝试表现现实生活,1955年创作了长卷《江浦春修图》,直接取材于宏大的修圩筑堤工程,饱含着他的切身体验和深挚情感。这幅长卷成为解放后国画界最早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之一。1963年,林散之应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之后,曾与画院同赴苏南、苏北写生。三年间,作画甚勤。1966年“文革”浩劫开始后,所藏大量书籍、字画、碑帖被查抄焚毁,生活动荡不定。1970年全身严重烫伤,险些丧命。此后,他作书较多。而作画,未再外出写生,多追忆往昔写生印象,尤以画黄山烟云景色为多。其用笔与作书同,曲中求直,方圆相兼。水墨则竭尽干湿浓淡的交互变化,表现烟云气象的丰富意趣,从而造就其高出时人的水墨技巧,与其师黄宾虹不同。黄之墨法有苍浑之气,林之墨法则更多灵润之意。他在这一方面深切而独到的体验,施之于草书,为草书开一新境界。而其在写意山水画的意境追求上,景物造型上及布白的奇正、虚实、墨白的处理手法上所获得的深切体会,渗透其书法的字法、章法,又使其书具有了独特的个性趣味。林散之自述:“余八岁时,开始学艺,未有师承。十六岁从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书。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吴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广又云:“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方稀之后,又一变矣。”其自我鉴定书法进程为四个阶段。他从小即勤奋习书。从现存其十七岁时自订诗稿《古棠三痴生拙稿》来看,此时不仅其诗已颇具功力与性情,其小字行草书,以《怀仁集王圣教序》为底,已颇具功力与文人气息,所书甚熟练,然点画用笔较文弱。从这本诗集手稿,可概见其“未有师承”时期至其拜师之初已达到的水平。谈到从师于范培开所得,他自言:“我用悬腕写字全亏范先生的教导。本来我写字是伏在案上,全用笔拖,不懂也不敢悬腕。从范先生学书后方懂得悬腕之法。悬腕才能用笔活,运转自如。”这一感受十分深刻。不能悬腕,在写诗稿一类的小字时还无大妨碍,若写大一点的字,就不能贯气自如地运笔了。这一教导,使他有了远大的前途。他又说:“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孔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师《张猛龙》、《贾使君》、《爨龙颜》、《爨宝子》、《嵩高灵庙》、《张黑女》、《崔敬邕》;于晋学《阁帖》;于唐学颜平原。柳诚悬、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赵氏、明之王觉斯、董思白诸公,皆力学之。”其学书临古之脉络如此。可见林散之思想开明,是以兼融并取的态度广为取法古人的。他无论碑、帖,无论何家何派,各取其所长。对隶、真、行。草诸体,终其一生,苦心钻研。唯于篆书,他末提及。曾见其所书,亦甚有功力,趣味不凡,笔法得自其师黄宾虹。林散之曾自言其十六岁写柳公权《玄秘塔》,其结体秀峭,用笔瘦硬,对他后来个性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调。这时,他得到了范培开的指授。十八岁后又从张栗庵学诗古文辞,书法亦获其教导。张氏书宗晋唐,于榕遂良、米海岳尤精至。在法度与文人气息上均对他有很大影响;从其二十余岁时画上题字与真书诗稿《四时读书乐》中分明可见。他又于魏碑下过很大功夫,尤其对《张猛龙碑》用功最多,此碑体态较修长、舒展,点画亦较瘦硬,正可与柳体互补,更增奇姿异态。林书风格主要以此二碑立骨。而他“于李北海学之最久”,所取乃是北海书体势宽博中见紧密,秀中藏拙的意态。林散之书法总体上说,是以南北朝晋唐碑刻筑基,又从《阁帖》学晋人书,并取法唐、宋、元、明诸名家手札,得其意韵,同时临习汉隶名碑,数十年不辍,故其书刚中见柔,兼有碑之骨、帖之韵,又渗透着汉隶朴拙之意。其书,不仅创作,即临写各体碑帖,凡粗壮风格者,其笔下所临皆趋于瘦硬。他信奉杜甫所谓“书贵瘦硬始通神”的审美观念,这也是其书风格的基本特点。从师黄宾虹,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黄氏对笔墨技巧的钻研为现代之冠。林散之论书有“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入圆时更觉方”句,这一笔法原理来自黄宾虹对他的指教与影响。他自师从黄宾虹后,不仅画入其门,书亦得其法。其书用笔与体势在很长时期内颇近于黄体,曲中求直,圆中求方,无论纵横,均不直过,疾涩相应,强调对折钗股、屋漏痕意理的感悟。即晚年所书字形虽不似黄体,但笔法仍守黄书之神髓,可见其善学。林散之自言:“六十岁前,我游骋于法度之中。六十岁后稍稍有数,就不拘于法。”观其作品,确如其言。大约此前的作品,虽格调、意韵甚好,但用笔与结字均在高度的理性把握之中,观赏时可以感觉得到。六十岁后所书循法度而能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从而有天趣流露,此即其所谓“不拘于法”。大约七十岁后所书,强调个性、追求天趣成为其审美的主导倾向,创作中用笔大为放开,不同状态下作书即有不同的情意介人,故作品一时有一时之气象。八十岁后进入自由之境,作书时已无法度意识,落笔皆随意、随兴为之,出神入化,意趣天成。此时作品,笔墨变化妙不可言,往往不见点画与结字形态之具象,但其虚灵超脱的墨象似无意中受看法度的调控,有无尽的内蕴,令人捉摸不透,玩味不尽。这是林散之书法艺术发展的最高阶段、最高境界。这是足以笑傲于中国书法史的、不同于古今书坛所有大家的独到境界。林散之中年时代的行书基本面目是米芾、董其昌和黄宾虹的合成。后又钻研王铎的行书与草书。关于他学草书的年龄,其自言:“我到六十岁后才学草书,有许多甘苦体会。没有写碑的底子,不会有成就。”他学书数十年,常写碑,旨在锤炼其书法线条的力度、涩度、厚度与拙朴趣味。所谓“六十岁后才学草书”当指其六十岁后才以草书为专攻。现存他三十余岁时的草书作品已颇见功力,四十余岁所作草书已形成其个人风格的基本模型,大抵为黄宾虹笔法与怀素草书体势相渗透。六十岁后,他将主攻目标转向了草书,对书体中难度最高、艺术抒情性最强的草体作最后的冲刺。以攀登书法艺术的最高峰。在这最后阶段,他谋求诸家草法的溶合,尤其是将怀素与王铎两家草法加以变通。他对王铎草书有深刻的认识。王铎草书承继二王、怀素,并合以米芾笔法,精熟至极,奇巧至极,真可谓无以复加,走其老路,恐难以再创新境。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加以变长法。其以隶意入草,涵溶于笔墨之间,无一生硬之迹,非深识其书者,难以看破。他以深厚的汉隶功力来改造王铎草法,返熟为生,以拙破巧,从而造就了林散之草体。这是他独具胆识与创意之处,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972年底,《人民中国》杂志选拔现代中国书法精品向日本介绍,林的草书作品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诸位权威人物的高度赞誉,名列榜首,代表现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那一幅作品确可以称之为林散之书法衰年变法前期的代表作。其在有意无意间,既循法又破法,随意自如,时出天趣,又恰到好处,令人赞叹不已。但林散之并末以所获殊荣为满足,他对越来越多的赞扬声和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淡然处之,默不作声地、我行我素地向自己认定的更高境界不懈追求,使其书法在八十岁前后全面进入化境。他在七十人岁时曾有感赋诗一首:“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可见其对性灵境界的追求毫不含糊,他视书法为性情中物,自喜能“写到灵魂最深处”,纯乎真性灵的显现,这是一种“天籁”之境。他八十三岁时所作论书诗云:“自攫神奇人画图,居心末肯作凡夫。希贤希圣希今方,无我无人无主权。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这亦是进入化境后才能深刻体验到并道得出的心声。他将此诗写作丈二整宣横幅,气势撼人心魄。通幅真气弥满,既雄厚又狂放,用笔亦圆亦方,斩钉截铁,又柔韧有节,变化莫测。其涨墨、浓墨处厚重而不滞,枯笔散锋渴墨处有如烟云腾绕,字形笔画散漫而神意在,内力更强。长锋羊毫在其手中经数十年的运使、研究,创出一套独特的笔法,笔锋的正侧翻转,无不如志,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笔法与墨法互为作用。林散之从王铎书法中悟得涨墨之妙,又从黄宾虹画法中承取焦墨、渴墨与宿墨法,随其兴致所至,施之于书法创作,其八十岁后作品,有时通幅以浓墨焦墨为之,聚墨处黑而亮,神采夺人,枯墨散锋处一枯再枯,墨似尽而笔仍在擦行,只见笔墨化作虚丝,在似有若无间尤显其意韵、精神之超凡。有时又以宿墨为之,时而墨晕中见有浓墨凝聚,乃运笔之实迹,时而变枯、变淡,笔意一翻转,又变润、变浓。他充分利用长锋羊毫蓄水多、下注慢,便于连续书写的特性,笔毫内所蓄水、墨不匀,即可随笔锋翻转、运笔速度的快慢产生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由于这种种技巧的作用,使长锋羊毫在笔画的粗细和点画形态的表现上不易产生很大变化的局限性,通过水墨的丰富变化得到了奇妙的补充,笔法与墨法互补相发,是林散之书法对中国书法技法宝库提供的创造性成果。而这一神奇的技巧,成了其书法化境的重要表现手段。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世纪同龄人李剑晨先生,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李剑晨的水彩画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水彩画群体,推动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水彩画进入国际水彩画坛,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水彩画的开山大师”、“中国水彩画之父”。同时他也擅长中国画和油画。他从事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已近80年,为我国建筑和美术事业培养了几代人才,桃李满天下,佳作迭出,著作丰盈,德高望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望。李剑晨曾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会长、中国水彩画协会名誉会长、国际水彩画协会理事、国际水彩画联盟亚洲画会主席、澳洲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1900年2月25日,李剑晨出生于河南省内黄县宋村乡北沟村。17岁考上河南第一师范。23岁考入北京国立艺专,师从捷克画家齐提尔研习水彩画,师承陈半丁、王梦白研习中国画,受教于林风眠、闻一多诸先生,与李苦禅、王雪涛等同班。中西绘画均打下坚实基础。1926年毕业后回河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1936年油画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而为社会所知。同年,考取公派赴英国伦敦大学院作研究工作,后又去巴黎研习绘画和雕塑,与留法的徐悲鸿、潘玉良等画家共同钻研绘画,并与世纪大师毕加索切磋技艺,广收博览。回国后任重庆国立艺专(现中央美院)教务长兼西画系主任,后受聘于中央大学(即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任教授60年。曾任江苏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南京工学院主任委员等职。李剑晨艺术硕果累累,出版画集、论著十余种。他于50年代所作《水彩画技法》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水彩画的水分、时间、色彩三要素和干画法、湿画法两种基本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学习水彩画的基本问题,成为几代人的美术范本,在香港再版多达12次,印数20万册,在东南亚和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同时,他还精心编写了《英国水彩画选》,介绍了英国19世纪初期22位著名画家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方法的典型作品,对于作家和作品作了介绍和分析。20世纪80年代又完成了《水彩画创作技法》。他的理论对推动我国水彩画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其荣获一等奖的水彩画《晨——人民英雄纪念碑》,被前苏联《星火》杂志刊为封面。他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郑州、武汉、香港、台湾等地举行过数十次个人画展。数百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朱德纪念馆、江苏省美术馆、河南省博物馆及美国、日本、印尼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博物馆、展览馆收藏。91岁高龄之际,成为台湾邀请的第一位大陆画家,赴台举行了个人画展,轰动宝岛,陈立夫亲自为其展览题名。台湾各界纷纷称其为“国宝级大师”。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刘汝醴现代画家、美术史论家。又名百馀。江苏吴江人。1927年入上海艺术大学习画。1931年转往南京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1932年返沪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进步美术活动。后又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直至毕业,旋赴日本留学。1936年归国后,一度在沪鬻画为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上参加新四军。1940年在鲁艺华中分校任教。1941年奉命返沪以开办“雁风画室”为掩护,团结爱国画家开展抗日活动。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个人画展,有油画、粉画、素描等,颇获好评。其中一幅《流亡曲》轰动社会,美国救济总署欲收购,为其拒绝。1946年参与发起组织上海美术作家协会。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秘书长,负责筹建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1953年起,先后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副主编,《美术纵横》、《美与艺术》主编。出版有美术论著《艺术的社会意义》、《苏联艺术史》、《桃花坞木版年画》、《古埃及艺术》、《英国水彩画简史》及《刘汝醴美术文集》等。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李华英,女。擅油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历任第六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壁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一九四二年,出生于山东肥城。◎一九五八~一九六一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附中。◎一九六一~一九六五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六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一年。◎一九八三年在南京博物院举办《西行画展》。◎一九八六年应邀参加日本国举办的《东美绘画展》和《日中亲善展》。◎一九八七年应邀赴日本国讲学,同时举办个人画展。◎一九八九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一九九一年四至十一月赴美国进行艺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个人画展。◎一九九四年六月访问俄罗斯并进行油画写生创作。◎一九九六年五月再次应邀访问日本并举行画展。◎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应邀访问马来西亚并举行画展。李华英女士从事专业创作三十多年来,致力于油画.中国画的创新与研究,力求把中、西绘画相互融汇,不断形成自己的、民族的独特风格,使人耳目一新。她以女画家特有的聪敏气质,提示人生深层的美,作品激情洋溢,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富有创造性和艺术个性的当代女画家。作品曾入选《建军五十周年全国美展》、《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第七届全国美展》、《第八届全国美展》、《九二中国油画艺术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以及《首届中国油画静物展》等全国性大型展览及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世界女艺术家作品展》等国际性大展。三十余年来,其作品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非洲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在国内外多种专业杂志、报刊上发表作品、评论文章及专业论文等,并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数家新闻传媒转播,江苏电视台曾以《西北交响乐章》为题作文化专题报导,江苏妇女杂志曾连载其出访日本、美国专访文章和作品;被编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世界华人美术年鉴》、《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泰安文化名人传记》、《中国妇女名人录》以及日本国出版的《中国书画家篆刻家名鉴》等十余种名人年鉴。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林士岳(1925.9—)浙江德清人。擅长雕塑。1950年毕业于杭州艺专雕塑系。历任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讲师、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教授。作品有《毛主席在工作中》、《刘志丹同志像》、《陕北民兵》等。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陆地(1917.2—1982.7)江苏苏州人。擅长版画。肄业于上海私立新华艺专西画系。1937年参加全国木刻界抗战会。曾任教于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作品有《怒向刀丛觅小诗》等。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著名中国画画家。鲁北无棣县城西冯家村人,1926年6月生于青岛,195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1965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曾任南京市美协副主席、安徽巢湖国画院名誉会长等职,1981年定居美国。李山画师早年受业于国画大师潘天寿,与文学泰斗郭沫若、著名画家刘海粟、当代“草圣”林散之等大家过从甚密,60年代以“骆驼图”闻名遐迩,一举成为海内外著名的边疆画家之一。李山专攻人物兼花鸟、山水,书法以整体行气称著于世,书画作品皆已进入艺术层次,以深沉的意境闻名中外。1981年,应美国三潘市《东西报》社邀请赴美国讲学,先后在尼布拉斯加州大学、圣陶玛斯大学、威斯廉大学等高等院校讲学。十六岁自故乡沦陷区只身去四川大后方求学,受中国古典诗词文学之影响为深,最爱辛稼轩字侠骨与李后主词之柔情。1953年入学浙江美术学院,在“胡风冤案”中被株连,被非法关押半年。1958年毕业,分配至新疆工作,在新疆画报社作编辑工作并从事创作。此后,渡冰河、登天山、涉赤壁、踏昆仑。在后来的创作中,驼铃、马嘶、山风、飞雪常索回于心际,而涌出于笔端。1961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天山月初升》、《七月阿尔泰》。1962年调江苏省国画院任画师,作《我跟爸爸进天山》刻画牧区少年之梦想。1965年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68年文革中,因批评极左路线,被关押三年。文革后,再访天山,画《喀什老人》,记下了这一代历史。1980年电视专题片《画中诗--介绍李山的中国画》在全国播放。1981年赴美办画展并讲学,定居与纽约。画风刚健而柔情,意境深沉。1997年后陆续写了《书法艺术整体旋律论》、《二论》、《三论》、《四论》。探索书法三千年的技术积累阶段推进发展艺术之路。1999年作品集列入中国书画历代名家丛书。艺术简历1926生于中国山东省青岛海滨1958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师承潘天寿与傅抱石1958新疆画报社画家1960作品参加1960全国美展1961画作《天山月初升》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1962江苏省国画院画家作品参加1962全国美展1963作品参加1963全国美展1965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73作品在香港集古斋《中国近代名家收画展览》展出1978作品在香港博雅艺术公司《中国名家书画展览》展出1980被选为南京美术协会副主席受聘为巢湖国画院名誉院长《李山中国画展》在南京博物院展出作品在日本东京《中国荣宝斋展览》展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画中诗--介绍李山的中国画》1981在美国定居《李山画展》在美国纽约三友斋举行《李山画展》在美国林肯市萧尔顿美术馆举行《李山画展》在美国尼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奥马哈分校举行《李山花鸟画展》在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展出《李山画展》在美国卡麦求市古物画廊举行讲学于美国尼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圣陶玛斯大学,休士顿妇女学院,米德兰学院,海斯丁学院,贝尔威学院,康考地亚教师学院,威斯廉大学,道那学院,汶尼学院《李山》画册在美国纽约三友斋出版《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介绍李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2《中国艺术家辞典》现代第三分册介绍李山,湖南出版社出版《李山新疆画集》出版《李山画展》在新加坡海鸥画廊举行《李山画展》在美国佩支画廊举行1983《李山画展》在美国绿荫道画廊举行《李山画展》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集珍庄画廊举行美国威斯廉大学客座教授列入《当代中国画》英文版推荐的九十位画家之一《中国现代书画篆刻家名鉴》介绍李山,日本东京1985《李山收画展》在新加坡海鸥画廊举行1986《李山画选》出版《李山画展》在美国德州州立大学达拉斯分校举行1988《李山画展》在美国普兰黛穆画廊举行1989《李山画展》在台北雄狮画廊举行1990《李山,葛新民二人展》在日本名古屋举行1991《李山画展》在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亚州中心画廊举行1992再去中国新疆天山牧牧区写生1997《李山画展》在中国台北市中华民国国立历史博物馆举行2001年入选《百年中国画展1901—2000》北京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人物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