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杜炜(1941.11—)广东南海人。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擅长中国画、连环画。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湖南益阳市资江瓷厂陶瓷美术设计,湖南省工艺美术职工大学讲师、工艺美术师。作品有《长青》、《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智捕大鲟鱼》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二等奖。杜炜先生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深得岭南画风之熏陶,尽管在以后长期的绘画生涯中他还吸取了其他流派的营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在创作中他仍然始终坚持着“雅俗共赏”的审美原则。杜炜先生画路很宽。早在1973年,他创作的连环画《智捕的鲟鱼》荣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二等奖,并被翻译成日、英、法文版发行国外,原作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全国第六届美展中,他创作的中国画《常青》也被评为优秀作品,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著名美术家张仃先生看到杜炜先生十上张家界写生创作的25米焦墨画长卷时赞之为“焦墨画佳作”,并欣然为之题跋。除了焦墨画以外,杜炜先生的代表技法是无骨画,在白纸上用白色作画,这近乎神话!杜炜先生用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创造了堪称奇迹的艺术的手法:他创作的白色荷花系列、白色牡丹系列、以及白色飞禽系列等作品已享誉海内外。一位资深评论家观赏到创作的作品时,竟情不自禁地叹曰:真是轻盈如梦、活色生香!古人云:“形具而神生”。杜炜先生用其深厚而精湛的艺术功利,以白颜色为主、辅以水墨,将各种花卉,动物,甚至山水描绘得清新雅致、精妙绝伦。这种以白颜色为主作中国画的技法发展并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技法,扩充了传统中国画的内涵、拓展了中国画的外延。

    居住地区
    广东/佛山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黄靠天(1923-1997),原名黄明生,苗族,锉花艺人。黄靠天出生于泸溪县踏虎乡踏虎村一个叫山脚坪的小村子。世代以农为主业,以手工剪纸(锉花)为副业。他小时读过几年私塾,从十二岁起,跟随父亲和祖父学习锉花技艺,由于他生性聪敏,勤学苦钻,在先辈指导下,耳濡目染,不几年便成了名噪一时的锉花艺人,其技艺远在先辈之上。但锉花艺人当时并无社会地位,只在苗乡土塞卖花样谋生,生活清苦,家境贫寒。新中国建立后,他积极参加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农村基层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农会治安委员、大队治安主任和副大队长等职。在搞好工作的同时,仍时刻不念锉花技艺,带过不少徒弟,让徒弟外出卖花,自己在家当“师傅”,创造一些新式花样。在县文化部门的具体帮助下,他的锉花艺术日趋完美,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如凿的组画《白毛女》和连环画《杨玉翠》等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和《湖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1957年被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60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他的艺术成就和生平业绩由胡万卿编了一本书叫《黄靠天剪纸技法》,1982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64幅代表作品,印刷8000余册,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1982年9月,黄靠天的100余幅锉花作品印制成套随同湘西其他民族工艺品一起,到日本由日本国旭日世界公司在东京、大阪等地展出,当场销出100套500幅。1987年,他的32幅锉花作品,参加了南斯拉夫国际博览会展出。1992年,黄靠天的100多件作品,由民族院校赴美考察团带往美国,作为馈赠礼品送给了很多国际友人。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百苗图”摄制组专程到泸溪将踏虎锉花情况摄入了专题系列片。1993年9月11日至14日,应湖南省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邀请,县委、县政府带着黄靠天有盘瓠内容的锉花艺术作品在长沙省书画院成功地举办了“湘西泸溪盘瓠锉花艺术展暨经济开发展示会”。展览期间还举行了“盘瓠锉花及菊花石工艺研究会”。展览会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使锉花技术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踏虎乡党委和乡政府从80年代起至1993年止,先后投资3万多元,共举办了10期锉花技术培训班,先后培训了805人次。1992年培训班结束时,州、县领导亲临踏虎祝贺。同年踏虎乡被州文化局命名为全州首批13个“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之乡”之一。1994年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首批3个“特色民族艺术之乡”之一。由于黄靠天的辉煌业绩,从80年代起,先后被推荐为县政协一、二、三届政协委员,自治州政协五、六、七届政协委员。1997年因病故于踏虎老家,终年74年。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陈行(1942.—)女,江苏常州人。擅长中国画、美术教育,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在湖南长沙工作。现任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美展,曾赴德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地展出。与詹鸿昌合作。作品《牧人与太阳》曾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递火者》曾荣获首届“中国体育美展”铜奖。作品参展《建军50周年全国美展》《首届中国体育美展》、《上海现代艺术展》(横浜)、《中国现代水墨画大展》(台湾)、《中国女画家邀请展》(北京)、《上海美术馆现代美术展》(德国巡回)、《山海水墨》(七人展)(美国)、《海平线雕塑会花联展》(庆香港回归)、《上海美术大展》、《中、日、韩水墨之香》(韩国)、《第十届全国美展、上海展暨庆祝上海解放五十五周年美展》。

    居住地区
    上海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戴清升1889年7月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他13岁从师黄家传先生学习湖南浏阳菊花石雕。1956年入浏阳县手工业联社。后任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家、高级工程师。代表作有《仿古假山》、《梅菊瓶》、《和平花》、《蟹堂花》、《石花山》等,作品《石菊假山》、《争艳》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作品多次被送到国外展出。1915年创作的《菊花屏》《竹、菊、梅、兰》横屏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金风拂菊引彩蝶》1982年获中国工艺品百花奖。1984年9月去世。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李昌鄂(1912.7—1992.8)工艺美术家。湖南平江县人。一九二八年考入长沙市华中美术学校,专攻图案、劳作。毕业留校任教。一九三七年入上海新华艺专图案系深造。1938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图案系。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湖南抗敌画会。五十年代,编有《湖南民间印染图案》、《民间印染纹样集》、《明南民间工艺美术选集》等八种著述。此后致力于民间工艺美术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代表作品有:为土家族陶器厂设计的《土家月壶》、《毕兹卡酒具》;为岳阳瓷厂设计的豆青釉《单饮壶》;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设计的《绿釉花缸》、《竹郁花缸架》、《竹郁桌椅》等。曾任湖南华中艺校、湖南省艺校校长。1956年后在省文化局、湖南省博物馆从事工艺美术辅导及研究工作。后担任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美协副主席、顾问,湖南陶瓷美协副理事长。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女,湖南长沙人。自幼随母亲学习湘绣,1954年入国营长沙红星湘绣厂工作,后相继在长沙市湘绣生产合作社、湖南省手工业联社湘绣厂、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从事刺诱工作,工艺美术师。1985在退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湘绣。参与绣制的《松鹤》等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屏开花艳喜东风》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双面立体绣《西厢记》获全国工艺旅游产品展四新产品奖。1981年应邀赴日本现场表演。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李凯云(1903-1993)字晓岚,号登俊,湖南长沙人。1920年进长沙李豫章湘绣铺当学徒,1928年转到广华绣庄从事各种湘绣日用品设计,如堂彩、椅披、帐帘、庙宇神袍、戏装幕布等,为后来的湘绣日用品设计创新打下了雄厚基础。同年为即将举行的“奉安大典”设计了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用湘绣棺罩,入葬中山陵,成为湘绣史上的荣耀。解放以后又设计了众多的湘绣日用品,如床单、床毯、台布、被面等,并多数出口,内容基本上为花卉,他长期从事湘绣日用品设计,把中国花鸟画的表现形式----折枝花运用于湘绣设计,并取得了成果,他设计的“五百”被面成为湘绣定型产品,长期畅销,加上他设计的花鸟八页、四页中屏、条屏等精品,约占湘绣出口产品的60-70%。1956年设计的梅花被面和团花被面被送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评审,获得好评,团花被面被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工艺美术教育理论家庞熏教授买下,私人收藏。1957年设计的百花被面以梅花、天竹、水仙为主花,间以数十种花卉,组成百花,花枝琳琅满目,色彩丰富,散而不乱,整体统一,格调淡雅,曾参加了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文化大革命中,总结自己多年的绘画经验,勾画下白描花卉稿以留之于世,共画了6本画稿,包括牡丹、月季、芙蓉、茶花、百花等,每本100余张。这些线描功底深厚,结构严谨,简练畅达,古朴劲健。如《牡丹画谱》共汇82朵不同形状的牡丹,六十朵不带叶的牡丹形态各具,绝无雷同;二十二朵带叶牡丹花铁线描成,俏丽生辉。《百花画谱》绘有102种各类花卉,采用折枝画法,铁线描成,每一画面均讲究构图。这些画谱是珍贵的白描花卉教材,聚集了他从艺的数十年心得体会。身份1957年作为艺人代表,赴京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受到国家领导人朱德的接见。其作品十锦彩花被面收入1959年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型精装画册。1963年8月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4年9月被选为湖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7年和1983年特邀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989年被选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12月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李凯云从事湘绣设计五十余年,有着深厚的花鸟画艺术修养与功底,谙熟图案与日用品设计,并创造性把花鸟折枝画法与湘绣日用品图案设计结合起来,他的设计风格简练、明快、省工省线、新颖美观,是近现代湘绣史上,日用品设计革新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和艺术家。1993年2月15日在曙光医院逝世,享年90岁.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罗尗子(1913—1968),亦作罗叔子,名弢叔,别署范球、崇艺,室名无华盦。民国二年癸丑十二月十三日(1913年12月13日)生。湖南新化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美术史论家、篆刻家、书画家。1948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擅长篆刻、书画、美术理论,同时兼擅书法。曾师从马万里、潘天寿学艺,深受前二者以及徐悲鸿、黄牧甫影响。其篆刻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被张友宪、朱光耀教授等后人称之为“罗氏印风”。其书画表现出的才情有宋元以来杰出文人画家所特有的标志,无论意境、笔墨、图式均显示出过人之处。代表作品:篆刻:《六十年代》、《石头夏》、《江山如此多娇》、《换了人间》、《陶冶》、《一百工也》、《左手书画》、《缶庐继起迈先行》、《西州老民》等。书画:《江山无尽》、《松鹫图》、《鹫图》、《鹰》、《双栖图》、《腊嘴葡萄》、《兔》、《荷》、《双鸡图》、《花鸟》、《雨过》(指画)、《太湖渔舟》等。主要著述:《北朝石窟艺术》、《中国纹样史》、《无华盦印存》,与南京艺术学院教师合编《中国工艺美术史》、《顾恺之研究资料》、《桃花坞木板年画》、《北朝石窟雕拓片选》等。家庭背景罗尗子出身书香门第,祖父罗定彩夫妇勤俭持家,慢慢有所积蓄,成为当时地方上比较富裕的家庭。正所谓:“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罗定彩老先生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培养,男子才艺双馨,女子温文贤惠。罗尗子父亲罗醉白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现湖南大学,时李达等人也从这里毕业外出日本留学),后留学日本。从日本归国后,受先进民主思潮影响,响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的呼声,罗醉白在村里创办了石冲口完全小学(现石冲口镇中心学校,简称石冲口中学)并担任校长兼任教师。罗尗子伯父罗夷白受湖南省布政司委派留学海外,专攻财政,学有所成归国后,积极回报家乡,担任新化县财政局长多年。两位堂兄也是青年才俊,罗夷白长子罗特夫年少时便考取黄埔军校,为第19期学员,罗夷白次子罗卓夫参加工农红军,表现突出,解放后曾任北京医科大学总务长。从罗尗子的家庭背景可以看出,其家中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对国家以及社会责任的感的教育,这无疑对罗尗子的一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尗子嫡孙编辑)尗子简历罗尗子,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篆刻家、书画家,其中篆刻才能最为突出。1919年,时年七岁的罗尗子随父亲在石冲口高小读书,六年后顺利毕业并考入新化一中。从新化一中毕业后曾在石冲口高小任教八年,时罗尗子父亲年事渐高,想将学校交给尗子管理,但罗尗子志向很高,毅然决然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放弃其父安排的校长职务,加入到革命行列,以示报国。然而,革命年代,各种情况难以预料,身为共产党员的罗尗子受到打击,被捕入狱。情况危机,其父亲、伯父得知消息后,找到时任省参议员的曾凤光(湖南新化维山乡人),曾凤光对罗尗子的才能早有耳闻,其受到曾凤光的青睐,特亲笔写下书信,送达新化,尗子得以释放,随后按曾凤光的安排与其见面,曾凤光深感时代所迫,交代罗尗子出走永不回乡,以免伦难。这样,罗尗子才得以死里逃生。按照曾凤光的交代,罗尗子走水路从邵阳出走,只身前往广西桂林,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不知何故,罗尗子辗转到重庆,在此期间,曾在古董文物商店做小职员,生活十分艰难,以至于万念俱灰,想一死了之,最后吞服黄藤自杀,吉人自有天相,后被救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罗尗子随后(194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马万里等人创办的广西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在校期间,深受马万里的赏识,尗子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勤于学习篆刻、书画,取得了骄人的进步。1944年日军南下,造成举世闻名的“湘桂大逃亡”,罗尗子也在其中,随后又回到重庆。1945年,罗尗子以首名佳绩考取时设盘溪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当时题为黄杏枝头春意闹)。1946年随校前往杭州,并拜郑午昌(浙江嵊县人)为师学习山水画。1948年,罗尗子以优异成绩从时设杭州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同年,与同窗好友前往大连担任大连旅大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1949年,离家漂泊近十年的罗尗子与肖前榆女士完婚,后育有一男一女两孩子。受当时时局影响,罗尗子带着一家人来到苏州,在苏州铁路中学任语文教师并兼任教务主任多年。1952年10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于无锡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55年,罗尗子被聘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讲师,主讲“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1958年至1959年,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先后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1959年,罗尗子被聘为南京艺术学院讲师。1955年到1959年四年任教时间,罗尗子先后在《人民美术》、《中国画》、《江海文学》、《文物参考资料》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约四十余篇,大多为文字一万字以上的专题论文,由此,尗子先生的创作力可见一斑。1961年,罗尗子跟随陈之佛(浙江余姚人)进京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史》,1962年1月15日陈之佛因病逝世,此书主要由罗尗子在原先基础上完成。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时局大变。1964年,罗尗子与众多教师被安排到海安搞“社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罗尗子等文人志士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牵连,而对尗子的指控是其光着身子在家中吃西瓜,随后便被捕进入“牛棚”中进行改造,在“牛棚”中,罗尗子坚持篆刻等工作的进行,其最后的作品、刻刀以及印蜕全部交给了好友张道一(东南大学教授)。罗尗子经受着文化大革命的无情埋没,对祖国前途担忧,对民族命运担忧的尗子,无法忍受这巨大的痛苦,于1968年自缢于古林公园的一片小树林里,结束了他孤寂苦闷的一生。[1]篆刻艺术—“罗氏印风”罗尗子在年少时便显示出篆刻方面的特长,罗尗子年少时,曾为老家的曾祖母以及一位同乡老者篆刻碑文,这两块墓碑现今仍立罗家祖坟上,其上字迹清洗可辨,其字“上称下载”,疏密均匀,颇似唐˙《褚遂良孟法师碑》中的手法。南京印人孙洵先生这样评价罗尗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金陵颇有建树而饮誉全国者首推丁二仲,五十年代之佼佼者是罗尗子。”罗尗子治印才能可从其篆刻的《张道一》一印中窥得一二,“一”字难刻,众所周知,可罗尗子先生在处理时,将“道”字的走之底有意向下拖了一个尾巴,与“一”字相照应,运筹巧妙,令人不禁为之折服。建国后,罗尗子为西泠印社理事及江苏省书法印章会理事,其篆刻更是声誉日盛。他所著论文《印章起源及其演变》(1961年《江海学刊》)、《试论“西泠四家”的篆刻艺术》(《西泠艺丛》第二期)显示出过硬的学术水准,深受同行们的肯定,罗尗子留下的印章并不多,由黄惇、晏西征主编的《无华盦印存》为目前我们仅见的作品集。罗尗子1968年于金陵黄瓜园溘然辞世时年仅55岁,故而在不少研究者看来,因其早逝,他应该并没有形成独立鲜明的个人风格。如南京已故印人秦士蔚在看了罗尗子的遗作后云:“偶从王道云同志处假阅罗尗子先生遗作——印章小册,觉伊虽涉法黟山而未尝扬泥,其中自由独创之处,调高在此。惜短命死矣,否则将末造就又何可限量哉。”秦士蔚认为,罗尗子篆刻虽然有独创之处,但却是“涉法黟山而未尝扬泥”,此种说法可谓很有代表性。罗尗子在篆刻方面曾从师马万里、潘天寿等名家,黄牧甫的风格也对其产生过一定影响,但罗尗子在篆刻方面还是有自己的风格所在。黄惇教授云:“历来标志一名印家成熟风格的作品往往也就十数方,而罗尗子至六十年代前半期的作品已有十多方令人拍案叫绝(《六十年代》、《石头夏》、《江山如此多娇》、《换了人间》、《陶冶》、《一百工也》、《左手书画》、《缶庐继起迈先行》、《西州老民》等)”这显然足以说明他已形成了自己个人的成熟风格。江苏大学朱光耀教授认为:尽管罗尗子令人惋惜地过早的离世,但说其尚没有形成自己的印风也不尽然,尤其是将其置于黄牧甫的烛光阴影中,此对长眠中的罗尗子也是不公正的,受建国后那段特殊年代的局限,罗尗子的印风显然还不具备成为一个派别的追随群体和影响力,故而我们不妨将其名为“罗氏印风”。绘画艺术及诗词朱光耀教授认为:“罗尗子在绘画上的才艺是多方面的,花鸟、山水以及指画均擅,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然惜其早逝,未能字绘画上走得更远。”一般认为写意花鸟对用笔的质量和表现力有着更高要求,而精于篆刻者往往又深谙此道。虽然罗尗子有着多元师法途径(马万里、潘天寿、陈之佛、徐悲鸿等),但其始终坚持自己个人的风格取向——金石味较淡,卷轴气息浓厚。罗尗子的外甥晏西征藏有一副罗尗子所绘的《松鹫图》,图中一株老松由左向右上延伸,图上伫立着一只老鹫,约占去半个画面,鹫的头部以浓墨写出,造型简练准确,显示出作者对此类题材在技法上的驾轻就熟,而鹰脖子以下的部位则以含水量极大的淡墨泼染而出。在此类作品上,朱光耀教授认为:“在笔墨上潘天寿以拙见长,罗尗子则贵在轻巧。在气息上,潘天寿以霸悍的气魄独领风骚,罗尗子则以风姿意趣胜人一筹。”罗尗子青年时在家乡时也创作了部分作品,罗家人一直将这些作品保存到九十年代初期。由于罗家人缺乏对罗尗子先生的了解,以及受对画作欣赏水平的局限,罗家人在九十年代初期将其早期作品化为灰烬,其中有巨幅《孔雀开屏图》也未能幸免,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罗尗子的代表画作有《江山无尽》、《松鹫图》、《鹫图》、《鹰》、《双栖图》、《腊嘴葡萄》、《兔》、《荷》、《双鸡图》、《花鸟》、《雨过》(指画)、《太湖渔舟》等。(尗子嫡孙编辑)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上一页 

 1 

 2 

 … 

 3 

 … 

 4 

 5 

 下一页» 

 共48条/5页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