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教授,江苏武进人,1932年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曾赴法国、欧洲各国及日本进修考察。为中国美协会员、原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现已离休。主要作品有《洪湖黎明》,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与《唱着山歌送代表》(全国第二届年画三等奖)一道,获“武汉市向科学文化进军优异成绩奖”;广东美协50周年50经典作品奖;《夜深》,获“广东省美展二等奖”;浮雕《近代中国放眼世界第一人——林则徐》,获“1997中国艺术大展优秀作品奖”,列为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礼品之一,人民大会堂香港厅及虎门、澳门林则徐纪念馆等处收藏;《少年冼星海》在“1999庆澳门回归艺术大展”再获“优秀作品奖”。其余《亲情》,韶山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收藏;《恽代英在“五卅”》油画及《恽代英“狱中诗”》雕塑,均为南京雨花台收藏。不少油画肖像及风景作品,在国内、港、澳、台、日本、马来西亚及法国参展或个展,有些作品为“关山月美术馆”、陈香梅女士等国内外团体及私人收藏。有《恽圻苍油画小辑》、《恽圻苍肖像艺术》等出版。论文《“真境逼而神境生——评王肇民水彩画艺术”》等多篇,在国内报刊及香港《美术家》、台湾《艺术家》杂志刊载。艺术家年表2013年《水仙》油画,《满庭芳咏水仙》书写王肇民诗制作贺卡;《樊建川与“中国壮士”》喷图及《樊建川博物馆留言》书法装框寄赠樊建川,收到礼品回赠;为“柏林墙”创作进行一系列学习及深入构思;为建校60周年,《美术学报》重发《真境逼而神境深—评王肇民的水彩艺术》一文,撰写该文背景相关文字,原文略加整理;重温《洪湖革命史》、《贺龙在湘鄂西》及自存当年笔记资料,提供《中华美术报》稿件拟撰写《洪湖红》相关文章;《星海?黄河》适当修改构图重画油画;应邀为江苏武进家乡孟河镇(被评为文化历史名镇)题写“恽代英纪念馆”馆名;应邀重画《春帘》等,私人收藏;应邀出席“李金明油画个展”开幕活动并撰文《李金明的帅?情??勤》发表于《广东美术报》、《品尚美术》等报刊;参加“广州美院老艺术家作品(江门)展”;应邀赴港为《香港油画邀请展2013》出席开幕典礼等活动;应邀赴港参加《文汇报》创刊65周年及中法建交50周年庆典活动;为《张培松人物肖像画册》写序;2012年广州美院院报发表赖荣幸撰文评价《洪湖黎明》;完成《嘉萍》素描肖像画;《九十黎雄才》入选“鼎新华南——吾土吾民系列油画邀请展”;欧俊言撰文《因感动而画画:因执着而升华——(印象圻苍)》;开始构思酝酿已久的“柏林墙”创作;完成金底《洪湖红》油画;为吴劲潮个展写“前言”;2011年开始重画油画《洪湖红》;油画《星海?黄河》参加“广东百年风云历史画展”;广东电视台“国艺品鉴”采访拍摄两集创作活动电视片播出;《深圳特区报》为纪念建党60周年采访发表《恽代英——进步青年革命征程的灯塔》;附恽圻苍图文《我用作品缅怀堂兄》;应邀赴武汉参加湖北美术馆《回顾与展望——湖北油画艺术展》开幕式,《曼德拉》等三幅参展;完成肖像作品《心逸》;完成油画《水仙》两幅;完成油画《钟馗——一览天下》;参加“广州美院老艺术家作品(河源)展”;2010年自行修补临摹敦煌《狩猎图》等;完成《曼德拉》油画;(先画过一幅稍小作品);完成《抗俘系列》三幅素描及“引言”等;《中国书画艺术报》发表《樊建川与“中国壮士”》、《抗俘系列》“引言”及三幅素描等,同时发表《曼德拉》油画及张鹏文《<曼德拉>:有一种声音穿越世界》;出席《南方都市报》在深圳“南都公众论坛”举行的《“一个人的抗战”樊建川演讲会》并为同时展出的樊建川及抗俘系列作品作简短大会介绍,《南方都市报》图文报道;为尹秋生《木雕书法展作品集》写序,“随机相发,种豆得瓜”;人民出版社《万山红遍》大型画册征用《洪湖黎明》;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油画一百年》登载《晚照——王肇民》、《陈香梅》等8幅;开始重画1963年在中国美术馆被江青扼杀的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班毕业创作《洪湖红》,请学院岩画工作室协助做金色画底;写纪念刘其敏文《我的楷模——刘其敏》编入纪念文集;完成《钟馗——一览天下》油画;应约为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作品《考察》复制放大;由私人收藏;2009年接受南海康有为纪念馆创作任务,完成《望风怀想——康有为肖像》及说明词;创作《樊建川与“中国壮士”》油画;构思《抗俘系列》等;参加“李铁夫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赠送作品;为“艺术城市网”准备肖像艺术画册出版后,综合各方面反馈的总结性文字,最后由李仁杰撰写《试谈恽圻苍的肖像艺术》;参加“广州美院老艺术家作品(惠州)展”;为陈晓光画册写序;应邀去河南新乡参加画展评选活动;油画《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与郭绍刚合作)在北京中国嘉德2009秋季拍卖会成交,某机构收藏;油画《国际歌》(与杨尧合作)在北京中国嘉德2009秋季拍卖会成交,某机构收藏;2008年完成《9.11纪念三联画:——<追思><瞬间><生命>》油画三幅;张鹏撰文《灰霾中的一抹亮色》图文,发表于《中国书画艺术报》、《中华美术报》、《文化参考报》、香港《文汇报》、美国《国际日报》、《新快报》、《风尚》周报、《成功书画人》杂志等;完成《打工诗人郑小琼——为开放改革卅周年而作》油画发表于《广州日报》等;黄礼孩撰文《身体?灯盏?诗歌?油画》,图文发表于《中国书画艺术报》;今纶撰文《郑小琼?大时代的特殊符号》图文发表于《文化参考报》,赵利平撰文“看似潇洒凝聚功力”图文发表于香港《文汇报》;构思创作《曼德拉》肖像画;完成油画肖像《蓝宝石》;参加“成功书画人”第二届油彩绘岭南邀请展,《蓝宝石》参展;参加省油画界集体创作大型《地恸?重生》支援汶川赈灾活动;采访绘制“我最喜爱的全国十大人民警察”广州市公安干警刘健涛事迹作品发表于《广东公安报》;应邀赴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参加审理馆藏油画;为张霭维画册撰文;为董一点画册撰文;学院为支援汶川地震捐画活动捐出《持扇钟馗》附木刻横匾;参加“广州美院老艺术家作品(肇庆)展”;赴四川“建川博物馆”考察学习,搜集创作素材;2007年完成《画廊主持》油画肖像画;完成《星海?黄河》素描;创作油画《9.11》;为《蔡楚夫油画作品集》写序;《文化参考报》发表全版采编闻:《恽圻苍<洪湖红>背后的故事》;决定为纪念开放改革30年,选题创作“打工诗人郑小琼”,多次去东莞采访;《中国书画艺术报》全版刊登评价正在创作中的《星海?黄河》——品味《黄河大合唱的油画》文章及素描等图稿;转载恽甫铭《心愿》相关文章,介绍《恽代英“狱中诗”》捐赠活动;《广州日报》发表油画《鲁迅》;在美院新校区阶梯大课室作《艺术人生——一幅画一个故事》讲座;为《曾长航油画》写序;2006年《文汇报》报导,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清明举行《恽代英“狱中诗”》铜像雕塑捐赠仪式;《新民晚报》发表恽甫铭文《心愿》,评介《恽代英“狱中诗”》作者及雕塑创作;创作《飞虎将军陈纳德》(未完成);创作《星海?黄河》(未完成);油画写生《炳亮》肖像画;完成油画《两根烟斗》(“洪湖组画”之一);完成《城外》双人油画肖像;为刘济荣《速写生活》画册写序;《文化参考报》“艺坛春秋”全版图文6幅;《南方周末》发表采访恽圻苍文:《巡回画展回到中国》;“广东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儒将陶汉章》等参展;应某收藏者邀,为文革期间与杨尧合作的油画《国际歌》补签名;恽甫铭撰文《写生肖像的拓荒者》、《意在其妙的写意肖像画》分别在《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发表;参加“广州美院老艺术家作品(顺德)展”;“广州美协50周年美术大展”,《鲁迅》参展;《信息时报》发表张鹏评《鲁迅》文、《一次必然的灵魂“相遇”》;《鲁迅》入选“中国写实油画研究展”;《洪湖黎明》获“省美协50周年50经典作品奖”,参加颁奖仪式;《南方日报》特刊报道,《南方都市报》特刊评介《洪湖黎明》,点评撰文许钦松,解读李公明,对话采写李怀宇;2005年完成油画《鲁迅》;参加“三彩”举办2005第二回广东名家油画作品展,《花丛中的苏华》参展;参加华艺廊举办“广州美院老教授油画作品邀请展”,《鲁迅》《钟馗》等11幅参展(其中《春节》等新画);《恽圻苍肖像艺术》画册出版问世;油画《陈香梅》在中国保利2005广州冬季拍卖会成交,私人收藏;2004年黄埔军校为纪念建校80周年校庆,建立“黄埔军校名人馆”,接受委托,创作油画历史画《考察》,由广东省革命博物馆收藏,《羊城晚报》发表;《新快报》采访考察作者附图撰文;完成广东外语学校立体光动彩色壁画《知识探求者》和金属装饰浮雕《世界》等;完成《黎雄才》油画肖像,《广州日报》等发表;书画家苏华,尹国良文《肖像艺术的光彩》《羊城晚报》发表;《信息时报》“广东美术名家经典作品回顾”全版,介绍恽圻苍油画,点评嘉宾李金明;完成《恽代英“狱中诗”》铸铜全身园雕,由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收藏;撰文《艺术与历史的相遇和相知——纪念陈胜粦教授》,编入中山大学《陈胜粦教授纪念集》,撰文《读郭绍纲“牡丹盛开”等;2003年赴上海、南京、应邀为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接受恽代英《狱中诗》油画创作任务;为南京雨花台接受《狱中诗》雕塑任务,开始进入创作;完成《陈香梅》肖像画,参加“2003广东当代油画艺术展”,编入画册;《南方电视台》采访播放“七旬画家一个故事一幅画”电视节目;接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外语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任务,与韦求真合作,雕塑、壁画10件,设计方案通过;撰文《画语忆零——近年探视王肇民》等;应《信息时报》邀,为《风神卓立浑融傲骨诗情》作为“点评嘉宾”撰文评王肇民;《广州文艺》发表迟轲文《对人的关怀—漫论恽圻苍的肖像艺术》;2002年创作油画《奥运冠军孙淑伟》。参加北京“奥运金牌榜油画展”,编入大型画册《彩虹画丛》;创作《黎雄才》、多次易稿;《广州美术研究》全文发表论文《漫谈肖像艺术》;出版《恽圻苍肖像艺术》图文简介,在“炎黄艺术中心”举办小型肖像画个展;再为何坚宁画册作序——《回顾与超越》,并发表于《新海岸》杂志;(美)洛杉矶《侨报》图文介绍陈香梅来画室参观正在创作的肖像画《陈香梅》;创作肖像画《陈永锵》;《美术》杂志邀请参加“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班40周年座谈会”,发表书面发言及毕业创作,《洪湖红》重见天日,参加“广州美院老艺术家作品(新会)展”;《羊城晚报》发表“分明已离休...”打油诗漫画自画像,唐朝人撰文作评;《文化参考报》发表提倡《肖像艺术—与恽圻苍对话》朴明采写;2001年撰写《漫谈肖像艺术》一文脱稿;《艺术界》杂志在“纸上展厅”栏目发表油画等作品26幅。由闻立鹏撰文《艺术山峰攀岩人——恽圻苍的肖像艺术》;与胡博合作拟放大至10米的“关岛机场环境雕塑”等泥稿,因故未能实施;酝酿创作陈香梅、黎雄才肖像画;2000年完成油画《世纪松谭天度》,参加“2000广东当代油画展”,编入画册;完成油画《书画家苏华》,其素描作品发表于《南方日报》,油画作品发表于《广州日报》;多件作品参加在深圳美术馆举办的“广州美院老艺术家作品展”。《深圳特区报》图文介绍;《广州铁道报》记者撰文:《锲而不舍的创造精神——恽圻苍教授印象》,发表参展肖像作品5幅;为“浪骑游艇会”设计环境艺术稿三件,因故未能实施;1999年油画《少年冼星海》参加“庆澳门回归中国艺术大展”,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展出,获优秀作品奖;完成素描《谭天度》,油画《世纪松谭天度》(未完成)参加“国庆50周年广东美展”;写生油画《职业女性》;油画《晚照——水彩画大师王肇民》,《南方日报》图文发表;应邀参加上海《新民晚报》创刊70周年庆典,赠自作国画《钟馗》,作品在上海展出,编入画册;为香港画家《冯锡龄、梁美珍写生集》作序;负责组织东莞山庄大型壁画《四大名山、四大名园》以及文化历史名人铜雕七件,其中负责完成《孙中山》、《鲁迅》,该两件作品亦用于北京侣松园宾馆;1998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承办,广州美术学院“同等学历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在职教师的研究生指导小组授课;赴西安、壶口、延川等黄河一带体验生活,为创作《星海.黄河》进入第五稿;参加珠海举办的“广州美院老艺术家作品展”;接受陈香梅女士委托,完成油画《陈香梅父母亲结婚纪念群像》;1997年《晚照——水彩画大师王肇民》入选“中国肖像艺术百年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浮雕《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铸铜四件,分别被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厅、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澳门林则徐纪念馆收藏;参加“97中国艺术大展”并获优秀作品奖,作为赠送香港特区礼品之一;《人民日报》以“广东画家大动作迎回归文”其中发表该浮雕;夏硕琦于香港撰文《浮雕林则徐》发表于《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东省迎香港回归美展作品选刊”也作了介绍;完成沙溪小学门前环境雕塑——《飞向未来》及周边环境艺术设计的改造;完成油画《赢来难得晚晴天——国画大师关山月》,《广州日报“名家絮语”专栏发表《为关老画像》图文,作品由关山月美术馆收藏;参加“广州美院老艺术家金秋作品展”;为《何坚宁油画》画册作序:《交响的色彩,凝固的诗》;完成油画《儒将陶汉章》;在圣诞节前夕赴港为陈香梅女士写生油画肖像,《南方日报》在“南方画苑”专栏发表《恽圻苍油画》《速写“陈香梅”》等图文;1996年创作素描《捷足——杨美琦》。多幅作品参加“广州美院老艺术家作品展”,《广东经济时报》作了《最美不过夕阳红》展览评论;《广州日报》发表油画《王肇民》图文;《文化参考报》发表油画肖像《欲晓——青年学者陈智祥》;速写作品十幅参加“全国美术院校教师速写作品邀请展”全国巡回展出;完成油画《风华正茂》;完成东莞东方明珠学校广场喷泉雕塑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在《现代装饰杂志》发表题为《东方明珠学校广场喷泉雕塑——“托起明天的太阳”的设计思想》及赵健评论文:《从环境雕塑“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形态塑造说起》。”;创作油画《关山月》,开始画稿;完成油画《花丛中的苏华》在《羊城晚报》发表;开始酝酿创作苏华肖像画;1995年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大厅壁画”任艺术指导,完成硬质材料大型壁画;浮雕《饕餮坟》参加“广东省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美展”,《文化参考报》头版报道作品完成;甘俊腾撰文《谈“饕餮坟”——耻辱碑——侵华日军大角大将毙命记》,作品由斗门博物馆收藏;构思油画《星海.黄河》,参加音乐届有关学术研讨会及万人大合唱排练现场,采访有关专家,作草图多幅,作品未完成;创作油画《晚照——水彩画大师王肇民》油画《欲晓——青年学者陈志祥》;早期油画《牧女》在《羊城晚报》发表,应市文联“文艺基金会”之邀试画国画《浩然正气》。参加有关展览,编入画册。1994年创作浮雕“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文化参考报》吴其琅撰文《恽圻苍为什么塑林则徐》发表于该报头版;《美术学报》转载;《党风》杂志封面登载《青年时代的恽代英》。作油画《荫》等;1993年参加“建校四十周年教师作品展”,参展油画《巴东》等;做木板丙烯画“尹秋生和他的木雕艺术”;学习研究鸦片战争及林则徐史料,酝酿创作有关题材;《恽代英在‘五卅’》《南方日报》发表;1992年广州美院举办“油画教学研讨会”,《美术学报》发表恽圻苍发言记录;《夜深》油画(未完成),参加“广东近代历史画创作首批作品展”巡回展;《旅欧拾萃》摄影作品明信片(套装)出版;参加赴马来西亚油画作品展,《春节》等四幅参展;《广州美院、广东画院、广州画院作品汇展》赴港展览,《运思》等参展;92届毕业创作结束,开始离休前系务交接工作,办理离休;《菲亚克印象》文图《现代画报》发表;1991年在巴黎举办第二次个展。并为侨民作油画观音像,应邀在潮州会馆展出;《欧洲时报》有评论和报道;作品多幅由私人收藏;发起及处理学院四系在“巴黎国际艺术城”,购房事宜成功;赴日本观光考察;回校举办多次“欧洲行”幻灯讲座;带92届毕业班创作;1990年油画《春帘》、《天山的女儿》先后在《羊城晚报》发表;撰文“胡一川的艺术”,香港《美术家》发表;撰文“曾松龄和他的画”,台湾《艺术家》发表,由中国美协、及学院派赴巴黎国际艺术城进修考察;历时一年;其中参观西欧多国的各地博物馆、艺术馆;在巴黎奥赛博物馆临摹博纳尔《女孩和猫》等;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个展,展出油画20幅,《欧洲时报》有报导,展出期间接受肖像画订件;1989年向学院及美协领导进言,并书面报告建议组织广东近代历史画创作,由美协向省委争取支持成功,拨下专款、成立了以省委宣传部领导为组长的“广东近代历史画领导小组”,美协通知聘为“广东近代历史画创作顾问”;1988年撰文《研究生教学回顾》,《美术学报》发表,继续带硕士研究生徐坦、雷淑娟等;艺评《在具象中贯以哲理思考——评吴兆铭画展》在《南方日报》发表;为恩平动物公园雕塑《獴蛇相斗》等两件;负责组织“油画系教师12人联展”,撰写“各画家录影实况现场播放”等艺术评论,由台湾“隔山画馆”承办展出;出版《珠海潮生》画册;《恽代英在‘五卅’》《美术学报》封底;1987年晋升教授;举办“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84级研究生作品展”,广东电视台“艺术长廊”,专题介绍两位研究生——何建成、胡赤骏及教学活动片断;《广州日报》选登他们的作品;撰文《孕育于热风海浪中——喜看何坚宁画展》在《广东侨报》发表;写生油画《华侨女士》,私人收藏;担任油画系主任工作;赴山东参加“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油画教学座谈会”;《半月情报》报道“恽圻苍创作大型油画《恽代英在‘五卅’》”,3月17日运往南京;1986年再为洪湖“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复制一幅《洪湖黎明》;应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新址)之邀,创作油画历史画《恽代英在“五卅”》,完成两幅,一幅纪念馆收藏,并刊载《美术学报》封底;另一幅自留,参加学院教师作品展,编入《广东当代美术家作品选》;油画《陶艺女生》参加巴黎个展,入编《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油画集》(用名《少女》);撰文《把审美训练放在基本练习的首位》,《美术学报》发表,参加“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油画教学座谈会”上送材料;艺评《传神的瞬间——项而躬油画“穿山透地”》,《羊场晚报》发表;《恽圻苍油画小辑》出版;1985年撰写《“真境逼而神境生”——评王肇民的水彩画艺术》香港《美术家》发表,岭南美术出版社为参加香港书展出版的《王肇民水彩画作品集》代序;为《中学生之友》“画坛精华”写《王肇民和他的水彩画》,《海南日报》发表评王肇民的《中国水彩画》等;为《项而躬油画选》作序——《一个不屈不挠的画家》;1984年担任油画硕士研究生导师;撰文《孜孜不倦的艺术探求——谈王肇民教授》,《广州日报》发表;《人当物画,物当人画》在《广东画报》发表;应武汉华中师范学院“纪念恽代英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之邀,创作油画《青年时代的恽代英》,由该校收藏;写生油画《华侨少女》等;《革命家庭》广州日报发表;1983年受广东油画会委托,赴广西梧州举办油画会画展,讲学,作肖像示范表演,示范作品《衰年》,参加广州美术学院“建校30周年教师作品展”,巴黎个展,1988年日本“第24回亚细亚现代美展”;油画《憩》等参加赴广西作品展;《广西日报》庞维远文《传神妙笔画风流-访恽圻苍副教授》;《中年雕塑家》《美育》杂志发表;《素描<夜深>欣赏》仆壬文,《美育》发表;1982年赴重庆列席“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赴四川大足等地考察;撰文《读詹建俊油画》,在《湖南画报》发表,作油画《阿英》、《麦华三》、《薇莉》、彩色速写《非洲少女》等,参加广东油画会年展,巴黎个展;《樱桃》(原名《校园里》),在《长江文艺》发表,《夜深》《旅伴》杂志封底;并编入《珠海潮生》画册,参加1987年日本“第23回亚细亚现代美展”,台湾隔山画馆举办“广州美术学院教授12人联展”,多幅作品由台湾私人收藏;1981年带领七七级同学赴三峡,回校举行写生创作汇报展,引起争议,学院组织各系有关负责人进行讨论,校内外亦引起关注;创作素描《夜深》获省美展二等奖,选送第六届全国美展,《画廊》、《广州日报》、《美术学报》等发表,广东美术馆收藏;参加“新时期优秀美术作品展”及“国庆35周年展”等;被评为副教授;写生油画《巴东》,参加广东油画会年展,巴黎个展:油画《绿衣姑娘》《长江文艺》封面,《老猎手》在《广州文艺》发表,参加1996年台湾“海峡两岸中国当代名家油画100人大展”,编入画册;1980年撰文《学习巴巴的油画艺术》、《广东画报》、《美术学报》等发表;油画作品《长江边上》入编广东美术出版社《油画风景选集》(一);由中央美院负责,广州美院参与承接广州白天鹅宾馆壁画工程,分配创作《南风》原名《南海椰林》),专程赴海南写生,完成创作;创作油画《华侨老人》、《渔民》,后参加巴黎个展;《果熟季节》在《广州文艺》发表;《运思》(原名《中年雕塑家》),参加广东油画会联展,巴黎个展,在广州、香港举办的“广州美院、广东画院、广州画院作品汇展”,《美育》等发表;写生《大榕树》,引发“向往”——《夜深》创作构思,走访琼崖当年红色娘子军老战士等;1979年撰写《油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作为“重点科研选题规划”项目;写生油画《当伤员休息的时候》、《留学生》在《广东画报》发表,后参加广东油画会赴广西展出;1976年至1977年,被借调在韶山工作约一年半,为“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创作《亲情》(纪念馆题为《毛泽东同志教育全家干革命》),并完成同样画面不同大小作品两幅;入选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纪念毛主席诞辰85周年美术作品展”,在北京出版单张发行;中央电视台《韶山红日》节目专栏多年播放;《湖南画报》、《广州日报》等多处发表,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该画编入《领袖与故乡》一书;但很少署名;写生油画《灶屋》、《毛泽东故居?1976?雪》、《春帘》等,后参加巴黎个展;《春帘》在《羊城晚报》发表;参加广州美术学院复校后第—届招生委员会工作,负责赴海南岛工作组招生;担任油画系教研组长;1973年与郭绍纲、陈秀莪、潘行健共同编写《素描教材》,分工负责“前言”及“速写”部份;写生油画《新疆青年油画家卓然木》、《哈萨克女歌手》等;与杨尧合作油画《国际歌》;1971年与郭绍纲合作油画历史画《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1970年为准备招生,学院组成“试点班”到马坝办学,参加教学;任副指导员,同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除课堂教学,在“开门办学”中;多次带班赴铁路系统等基层单位参加劳动,上速写课,举办反映工人劳动和生活的速写展览、带领七零届毕业班赴中山医学院、筹办因扑灭山火牺牲的学生“叶小埝事迹展览”,进行油画创作;1969年广州美院与广东音专、舞校合并,并改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当年画过一些油画肖像等写生作品;1967年“文革”期间,除画过毛主席像,参加过“1018援越物资南海英雄船员事迹展览”油画创作外,一切艺术活动终止;1966年由中央文化部指示,以王式廓为首的“中国革命历史画创作组”与我们汇合,调往北京,共同创作大型艺术组画《焦裕禄》,筹展基本完成,因中央发动“文革”而夭折;1965年调赴阳春,带领六六届毕业班继续参加工作队工作;不久与全班同学调往郑州,学习焦裕禄事迹,到兰考体验生活,在郑州筹办“焦裕禄事迹展览”,除指导学生创作,完成油画肖像《焦裕禄到兰考》等,此次展览工作受到中央文化部赞扬;1964年负责指导六四届学生毕业创作,创作毕业作品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高等美术学校毕业生创作成绩展览”在全国巡回展;黄文波等10名入选;其中汤小铭、曹新林、陈生、黄力生、曾松龄、裴建华等多位的作品在一些报章杂志发表,个别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赴黄埔港体验生活,写生素材,来不及创作;赴阳江东平参加“四清”运动;与渔民出海打渔,工作近一年;1963年油画研究班毕业创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江青来到对一些作品无端责难和扼杀;《洪湖红》为其中一幅;下半年回广州美院举行个人汇报展览,有室内长期作业,室外写生、速写作品及若干创作80余件;课堂习作《红军女宣传员》由学院收藏;带油画专业六四届毕业班的油画及毕业创作;1962年为毕业创作再次深入洪湖地区,创作《洪湖红》(又名《洪湖战歌》);1961年赴新疆四个月,画《归途》、《牧女》等一批油画写生,其中《哈萨克女孩》在《人民日报》发表;罗工柳先生带领赴敦煌学习、临摹活动一个月;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该班由罗工柳教授全面主持,赴湖南益阳进行写生活动;1959年被选派作为研究生赴苏联留学,一切手续办妥,因故未成行;庆祝建国10周年油画《国庆日》,《人民日报》发表;1958年应“二七”纪念馆之邀、创作油画《江岸的早晨》出版单张,同年赴红安革命根据地写生,又以特邀美术摄影记者身份采访刚建成的武汉钢铁厂,发表现场速写。随学院迁广州;全院参加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被分配到揭阳地区,任副大队长;参加劳动、辅导、采风,及壁画创作等活动;1957年深入到长江大桥工地,创作油画《长江上一座水晶宫》;湖北出版单张,《长江日报》等发表,《美术》杂志发表《洪湖黎明》;几年来,不断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多种速写、插图等作品;1956年《洪湖黎明》由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展出、在北京出版单张并入选《十年中国绘画选集》、《中国革命历史画选集》、《中国军事博物馆作品选集》等;因该画与《唱着山歌送代表》的创作表现;获武汉市“向科学文化进军优异成绩奖”,“文革”期间该画遭到破坏,“文革”后中国军事博物馆即要求完全按原画复制收藏;1984年再为洪湖“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复制一幅。1997年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等,2006年再获“广东美协50周年50经典作品奖”;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接受中国军事博物馆创作任务,赴洪湖、监、沔一带沿着贺龙的足迹调查采访,创作油画《洪湖黎明》;1954年参加武汉防汛,投身到与解放军一道跳入江中的抗洪斗争,油印宣传画和小报;亦有“杨泗玑抢险战斗”等报导性速写发表;防汛结束,受到武汉市防汛指挥部通令表扬及学校团总支表扬;与汤文选合作门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幸福的新生活》;湖北出版单张;1953年与刘政德同赴广西大瑶山,参加当地普选运动全过程;合作创作年画《唱着山歌送代表》,在湖北及北京出版单张并印成挂历,入选《十年中国绘画选集》、《1949年—1959年年画选编》,至1984年获“第三届全国年画三等奖”;(80年代前唯一获奖者);同年,中南美专成立,被调到学校任教,负责创作、速写课程,参加教师进修活动,至此,主要在教学中边实践,边学习,边创作;1952年创作大幅油画处女作《立功喜报》,在“中南少数民族展览会”展出,被评为优秀作品并出版,在“湖北省第一届文代会”上受到表彰;与王居平合作肖像性宣传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英雄张积慧》,单张出版;1951年在中南文艺学院毕业被评为学习模范,留任学院美术工作队创作员;发表一些年画、单幅画作品;同年随“中南少数民族访问团”遍访广西大苗山,参加“苗、瑶、侗、壮、汉自治县成立大会”,搜集创作素材;1950年在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后改为中南文艺学院)学习;同年参加洪湖地区土改,对革命根据地的故事、民歌发生极大兴趣,与洪湖乡亲建立亲密感情;1949年武汉解放前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为迎接解放投入一系列学习和宣传工作;解放后,被分配到青年团武汉市委青年文工团美术组,正是从事美术工作;并养成速写不离手的习惯;赴大冶钢厂参加宣传队工作,开始有速写、连环画等作品发表;1948年由学校美术老师推荐,到武昌艺专学习;参加进步同学的一些活动,成为他们中间最年轻的一员;1946年转入武汉市二中,由学校安排参加市青少年美展并获奖,在学校小有名气;1945年考入武汉市一中,热心学校美术活动;因跟随高年级同学反对一教师伤害学生事件;被学校错误处理勒令休学;1939年读小学;父亲去世后,家庭活动靠做打字员的姐姐工资维持;四至五年级期间,曾跟中共党的地下工作者毛达恂一起生活一年多,在他的安排下,经常与同学到商务印书馆看图书,画画受到鼓励;1932年江苏武进人,出生武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1937年生于湖北武昌,原籍江西龙南,196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现为该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擅长油画、水墨画、水粉画,早期作品倾向写实。代表作:《女民警》(油画)《往事湧心头》(油画广东美术馆藏)“金色的秋天”(水粉画中国美术馆藏,曾获“中国水彩、水粉大展优秀奖)70年代探索中国画创新、创作《雏鹰展翅》《新课堂》分别入选全国美展,受好评,誉为“将阳光带进水墨画中”。同年代与其夫杨之光合作《激扬文字》、《不灭的明灯》等水墨画被评为经典作品。1985年在赵无极举办的油画班学习后开始探索中国风味的“东方意象”油画语言,将中国“文人画”趣味与西方印象派光色及现代形式感结合起来,形成个人独特艺术风貌。鸥详首先提出“意象油画”,被艺评家评为“中国最早举起意象油画旗帜的人”,其作品为中国油画本土化提供了具有学术价值的范例。油画《冬天里的春》获“中国的四季”美展银牌奖;油画《红与黑》获94中国艺博会优秀奖;油画[国色2]由英国查尔斯王子收藏.。1993年杨之光在美国洛杉机举办二人画展曾获美国加州政府颁发的荣誉奖状。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陈衍宁(.1—)广东博罗人。擅长油画。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舞台美术大专班。历任海南话剧团舞台美术设计、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创作员。广东画院专业画家。现旅居美国。出版有《陈衍宁画选》,作品有《母与子》、《渔港新医》等。《无产阶级的歌》(合作)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展创作二等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符凤山(1900.4—1988.12)广东文昌人。擅长油画。1929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油画系。1938年侨居泰国,任《中原日报》编辑、暹华艺术协会委员。1953年回国,曾在广州市文化局从事创作。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有《找到了党》、《攻打两个总督府》、《学文化》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徐东白(1900.7—198912)别名守义,广东东莞人。擅长油画。1921年参与创立“赤社”美术组织,任水彩画指导。曾任教于广东国立、省立大、中学校,香港美术工作室。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作品有《榕荫》、《香港风景》、《珠江晚眺》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冯钢百(1884-1984),又名冯百炼,号均石,广东新会人,自幼喜欢绘画,曾从师袁祖述学习人像写真。1906年赴墨西哥,入皇城国立美术学院。1911年赴美国,先后入旧金山卜忌利美术学院、芝加哥美术学院、旧金山“九街学生美术研究院”。曾随著名画家罗伯特·亨利学画十一年,其间与李铁夫一起全力支助孙中山革命。1921年回国,与胡根天创办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同年组织进步美术团体《赤报》。1949年后他曾为广东美协分会理事、省文联委员、省政协委员、广东文史馆长等职。冯钢百为我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功力深厚,画风朴实无华,擅长肖像画。冯钢百是广东早期油画的先驱者和美术教育家,在广东乃至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冯钢百的作品,以肖像、静物、风景为主,尤其擅长肖像。作品既有北欧写实画派脱胎于伦伯朗的艺术风格,更糅合荷兰风俗画家沉静柔和的色彩调子,作画笔触纯朴,着意于捕捉色彩在光线变化下作用于造型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效果,色彩真实而妥帖,色调坚实而沉着,造型稳健而准确,千锤百炼,出神入化,给人以自然隽永的审美品位和东方神韵。解放后,曾任广东美协分会理事,全国文联代表,省文联代表,省政协委员,广东文史馆馆长等职。冯钢百为中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也是最早到国外学习正统西洋油画的中国油画家;第一位临摹油画《意大利河》并被收藏于美国纽约博物馆的中国画家;在世界油画史上,他是年龄最老的油画家,堪称世界之最。并且是将西方正统油画肖像画传播进中国的先驱者之一;第一代新美术启蒙运动的元老之一;第一位研究和创作长达八十多年的著名油画家。他朴素与真挚的作风,善于发现和显示生活中人的精神世界的真正的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冯钢百70余年油画艺术生涯还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是上个世纪绝无仅有的一位百岁油画艺术家。冯钢百的油画作品色彩真实而妥帖,色调坚实而沉着,造型稳健而准确,尤其是他的肖像绘画,稳健朴茂,丰厚华滋,富有内蕴的精神。即使是主题性创作中的人物,也是真实可感、有血有肉、有个性灵魂的现实人物。有鉴于此,广东美术馆策划和举办了冯钢百专题油画展,并出版了这本画集,希望更多的专家和读者了解大师的风范。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笔名流铃,一九一三年生。广东惠阳人。擅版画。广东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中国画家、版画家,广州画院首任院长、广州市美协首任主席,现名誉院长、名誉主席。1913年生于广东惠州市,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曾渡日深造,1934年参加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并加入"广州现代版画会"。为"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发起人之一。1936-1949年被选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常务理事,主持全国木刻协会广东分会工作,主编《抗战木刻》,兼任广东艺术院特约讲师。1942-1949年任中山大学美术讲师、副教授。1948年去台湾高山族写生三个月。1950年任南京市文联委员、美术部总干事。1951年参军,先后任南京军事学院美术教员、《解放军文艺》美编、总政文学美术创作室、军事博物馆创作员。期间曾赴朝鲜战地写生,1955年起四次重走长征路采风,为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万水千山》美术顾问。曾参加藏族民主改革。1976年转业广东,先后任省文艺创作室、广东画院专业画家,1982年参加组建广州画院、广州市美协。举办过《刘仑战地素描展》、《刘仑从艺63周年画展》(并艺术研讨会)等十多次个展。1987年无偿捐献一百多幅作品给家乡人民,惠州市政府在西湖百花洲建立“刘仑画阁”,授予"东江人民画家"称号,1999年转至惠州博物馆,更名为“刘仑美术馆”。代表作:版画《河傍》、《市街》,木刻《前线军民》、《通讯兵》,油画《红军过草地》,中国画《奴隶翻身图》、《三峡图》、《雪山图》系列、《梅花图系列》……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李铁夫,1869年生于广东江门市鹤山县雅瑶镇陈山村。原名李玉田,号昭龙,在国外期间改名“李铁夫”。1877年,8岁入乡间私塾。1885年,16岁随叔父到国外谋生与求学,成为第一个出国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人。李铁夫先到了美国旧金山,后转入英属加拿大,工余坚持自习绘画。1887至1891年,分别在英属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896年,加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在英美等地建立海外兴中会、同盟会。1908至1911年,入威廉·切斯画室。1912年,入美国纽约艺术大学,任副教授兼学生同盟主席,与约翰·萨金特一起进行油画与水彩画研究,并学习雕塑。1909至1914年,任同盟会纽约分会书记。1916年,加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以及国际画理学会。1930年,61岁回到祖国。1932至1934年,蛰居香港。1946年,一度回内地,在广州、上海、南京、四川等地游历、办展览、搞创作。1947年,又返回香港。1950年8月,81岁高龄时,终于才被接回广州,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华南文艺学院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1952年6月16日,逝世于广州,享年83岁。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李铁夫是最先到西方学习并造诣最深的“中国油画第一人”,中国油画之父,首屈一指的油画艺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李铁夫是民主革命的元老、功臣之一。他一生醉心于艺术,又忧心于国民,并具有朴素的普世理想。李铁夫曾经说:“我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艺术;二是革命。”他终身未娶,孑然一身,没有资产家当,仅有书画相伴。李铁夫的人生命运充满落差与传奇:既是艺术人生;又是革命人生;既轰轰烈烈,又郁郁寡欢;既显赫于国际、与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又遮蔽于祖国、鲜为人知……他有过在国外尊享大艺术家的地位、过着西方上流社会富裕生活的经历,也有过蛰居香港无力创作、过着贫民窟式生活的落魄潦倒;有过拯救家国的革命投身,也有过对政腐官贪、国乱民困失望与悲愤的隐遁;有过兴办学校与艺术创作宏愿未遂的失落,也有过焕发青春与发挥余热的快慰;在国外,他两度把资产裸捐民主革命;回国后,又把作品、物品裸捐国家。他宁肯流离落魄,绝不同流合污从政;宁肯生活朝不保夕,绝不变卖自己的得意之作;他只给志行高洁的人作画,对那些政客官员、显贵富豪的拜求,非痛骂即拒绝,给多少钱也不画。李铁夫的天资、秉性属非常人之列,他的奇特怪异,不仅成就了他的艺术,一定程度上也使他的人生际遇充满戏剧性与传奇色彩。而他的特立独行,其实无非是率真爽直,爱憎分明,气质高标,有节操风骨与独力人格;无非是一个真实的性情中人。李铁夫的辉煌与辛酸,既魅力夺人又令人扼腕无语。李铁夫1869年10月出生于广东江门市鹤山县雅瑶镇陈山村龙门里,世代务农,家境贫苦,只有一间十三桁瓦顶的土屋。李铁夫幼年就表现出绘画的艺术天分,喜欢临摹章回小说插图,还常常书画折扇送人。8岁入乡间私塾,受到乡里一位中过举人,被称为孝廉公的老学究吕辉生的启蒙。幼小的李铁夫在绘画、诗文、对联以及相学等国学方面,都显露出天赋与才华,深得启蒙老师的赏识与喜爱。但李铁夫要经常帮助父母干农活,以维持生计,没有条件专心学习。李铁夫的叔父在加拿大开了一家洗衣店,1885年,16岁的李铁夫为了生存,也为了艺术,随叔父背井离乡,到海外工作与学习。李铁夫先到美国旧金山,后转到英属加拿大,工余坚持自习绘画。游学列国当时在加拿大渥太华侨居的广东鹤山人不少,李铁夫得到亲友的资助,1887年考入英国阿灵顿美术学院。由于他对艺术特有的天赋和勤奋,第一学年便取得考试第一名,并获一等奖学金,以后年年如此。1891年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初到国外时,李铁夫碰到的最大难题是语言不通,又缺乏绘画基础。星期天,同学们都去游玩,李铁夫却把自己关在教室里独自学习。他画遍了《伏尔泰》《阿里斯托芬》《大卫》《拉奥孔》等雕像。同时,李铁夫利用假日外出写生。1897至1906年的十年间,他往返游学、工作于加拿大、英国和美国之间,并以卖画和从事印刷设计工作谋生,因而有机会去巴黎、罗马、佛罗伦萨等地的著名艺术博物馆,接受欧洲历代艺术熏陶,临摹大师名作。李铁夫1907年开始定居纽约,这是他艺术事业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1908至1911年,入威廉·切斯画室。1912年,43岁时进入纽约艺术大学,任副教授兼学生同盟主席,与的约翰·萨金特有较多交往和切磋的机会。约翰·萨金特是近代英美艺术发展中起转折作用的画家,被誉为“世界画王”;威廉·切斯任美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达十年之久。两位大师在留学西班牙和慕尼黑时,便十分尊崇委拉斯贵支和哈尔斯,以及莫奈和马奈等的色彩和用笔。欧洲艺术进展到委拉士贵支和哈尔斯时代开始突破种种陈规,直接用油色作画,并充分发挥笔触的功能。约翰·萨金特和威廉·切斯吸取了这些前辈大师的精华,形成对古典学院派有所革新的写实画风。李铁夫深受两位大师的影响,艺术风格上自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都擅长于运用线条和笔触,并十分着重人物性格内涵的刻划,有所不同的是,李铁夫的色彩比约翰·萨金特较为朴实含蓄,更着重于写意传神,用笔也较威廉·切斯更为粗犷有力。李铁夫的油画肖像,光暗和章法的处理虽然大体上仍保持“学院派”古典作风的严谨庄重,但色彩的运用已打破了单调沉闷的棕色调,而且善于根据每个对象的特性和思想情感的不同,去安排总体的色彩效果,故能变化多样而不落俗套。李铁夫的油画作品用色较为含蓄,笔触简洁而活跃,富有节奏感和运动感。他自由洒脱的用笔与对油彩的偏爱,决定了所绘人物肖像既有视觉上的鲜活内蕴,又有纪念碑般的精神体量。他的油画在人物肖像与深色背景之间、在笔触与笔触的交叠融汇之中、在对神情姿态的捕捉与对色彩光线的把握之处,给人以热血奔腾的感受。光耀欧美李铁夫进入纽约艺术大学后,油画技术已相当成熟,在春季沙龙等大展上屡屡获奖,1914年,获得铜像雕塑最高奖。1915年,李铁夫在纽约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开始在国际画坛上声誉鹊起,备受推崇。1916年,李铁夫被国际画理学会吸收为会员,成为亚洲人进入这个最高艺术研究机构的第一人,同时还加入当时很有影响的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后入美国美术研究院长达10年,成为国际画坛著名人物。李铁夫掌握了西方现实主义的精湛技艺,艺术造诣得到了当时许多名家的赞赏:孙中山在海外报纸上称誉他“东亚画坛第一巨擘”;黄兴、程璧光和梁联芳等联名在报上推崇他的艺术:“在各地赛会中均名列前茅,洵足与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诚我国美术界之巨子”;约翰·萨金特也曾称他的油画“设色在美国找不到第二人”;威廉·切斯认为他是一位“擅长西方油画的东方艺术家”。前后十多年间,李铁夫的作品在多项大展中入选作品二十一幅,有十一幅获奖,其中三次夺得一等奖,多次获得二、三等奖。1935年1月,香港钟声慈善社为李铁夫举行画展时称:《音乐家》可以确知为获一等奖的作品之一。李铁夫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位大师级人物。他当仁不让地享有多个“第一”:第一位留学欧美学习西方艺术的学子;第一位真正掌握了西方油画技艺的中国艺术家;第一位可与西方大师媲美的中国艺术家;国际画理学会第一位亚洲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第一位投身民主革命的艺术家……早在十九世纪末的1885年,李铁夫即前往欧美攻研西方艺术。近20年后的二十世纪初,才陆续有李超士、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冯钢佰等等一大批人出国学习西方艺术。然而,李铁夫对中国油画的贡献,并不是时间次序意义上的“中国油画第一人”可以涵盖的。李铁夫长期系统地攻研了西方油画艺术,而且他的写实主义风格深得欧洲传统艺术的精髓,领悟了西方油画的精神内质,达到了高深造诣。无论是李铁夫油画语言的精纯度、技法掌握,还是在西方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与声望,都是中国早期乃至后来相当一段时期西方绘画追习者们远远难以企及的。李铁夫以雄厚的实力进入欧美主流艺术圈,并且与当时的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是中国油画史上达到高深造诣而与西方艺术接轨的里程碑式人物,被誉为“中国油画之父”。隐形翘楚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位艺术大师,却未能得到重视,长期被有意或无意地遗忘与遮蔽,甚至在一些重要的美术史书上,对他的研究和评价很不相称,他的名字及成就只是在很小的范围里传播,鲜为人知。李铁夫的声名与影响力远远不及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台湾艺术评论家吕理尚,看到《李铁夫画集》和编者迟轲的评价后,在《被遗忘的画家——李铁夫》一文中慨叹道:“着实令人惊讶于世纪初的中国洋画界具有如此突出的绘画奇才,他探讨西方艺术所循的途径,与稍晚的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截然不同。在他笔下掌握到的西画的精神与内质,都是其他三人所没有触及的”。“可惜他当年吸取西方的经验,后来一直没有受到美术界人士的重视,也没有在学院里成为研究的对象。”著名作家秦牧,在谭雪生所写的剧本《李铁夫》序言中指出:有一个名字很值得大家铭记,这就是首先到欧美研习油画,并且以卓越艺术造诣蜚声海外的画家——李铁夫。光芒无阻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才开始陆续有谭雪生、迟轲、秦牧、吕理尚等有识之士关注和研究李铁夫及其艺术。是什么原因使李铁夫长期被遮蔽并得不到应有的地位?第一:1930年,李铁夫归国后满腔热血,准备建立一所“东亚美术学院”,并且还有两项主题性大型创作计划。因时局动荡,当局腐败都未能实现,再加上他对国民政府的失望,愤而蛰居香港。——似乎李铁夫成了社会的“边缘人”,对主流美术难有影响。然而,香港钟声慈善社1935年1月18日为李铁夫举办的画展,已从香港轰动到内地,有头有脸的,甚至港督、徐悲鸿都专程前往,徐悲鸿还称誉他的油画属“国内之首”。但李铁夫的状况依然如故。第二:直到1950年8月,李铁夫81岁才终于被接回了广州,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和华南文艺学院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似乎李铁夫已暮年老迈,没过两年就与世长辞,对美术教育影响甚微。然而,李铁夫在广州的二三年里,老当益壮,倾尽心力,为岭南画坛培养了108大家。但是,三十年后才开始出版李铁夫的画集,以及零星的文字推介、传播与研究。第三: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艺术家,在历次的政权更迭中都处于美术界显要的地位,并且与众多政要、名人、门徒保持密切关系,其学术主张得以被推行、繁衍,名誉得以被推崇、传播。相比之下,尽管李铁夫的艺术始终“在场”,可李铁夫的人“缺席”,而且是一个过气了的革命志士,一个没有体制地位与人脉情感的落魄画家。况且徐悲鸿等人已既得名位,没有人再愿意陷于错综复杂去论高低、惹争议。李铁夫虽品格高,技艺精,但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他似乎注定只适合鲜活于史册的人物,是个终归无法被遗忘,无法被遮蔽,永远光耀的星座。历史的客观,真面目的还原,从来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厘清、拨正。人生的种种错位,种种不寻常的际遇,辉煌与寂寞,显赫与苍凉的落差,似乎令人唏嘘叹喟。然而,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其艺术,艺术的长存才是生命意义的真正体现。杰出本身就意味着闪耀。

    居住地区
    香港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雕塑、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广东溧阳人。擅长木刻版画。曾任教于广东省开平县三辛镇风采中学。大专学历,中国美协会员。建国前考入香港万国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主要作品有:《城郊》、《花果牛羊满山岗》、《水果之乡》、《公社鸭群》、《公社猪苗场》、《运肥》、《风雨归途》、《落户》、《水清蔗甜》、《芭蕉收获的时节》、《蕉林晨曲》共11件版画作品先后参加“广东省美展”,其中《水清蔗甜》、《落户》、《风雨归途》、《水果之乡》、《城郊》、《芭蕉收获的时节》6件作品先后参加“全国版画展”;《东江水灾》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居住地区
    广东/江门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版画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