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上海人。擅长油画。1956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196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后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世纪80年代到美国做访问学者,不久后在美国任教。作品有《球赛归来》、《东海小哨兵》、《蔡永祥》等。1956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原行知艺术学校)1962年--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67年--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创作及出版了许多油画、连环画、宣传画作品。1978年--1982返浙江美术学院任教,78年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1983年--1986年由东亚研究所基金的资助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艺术系及艺术理论系任访问学者三年。1987年--1992年在旧金山艺术学院(S.F.ArtInstitute)任导师。1993年后成为自由职业艺术家,自组工作室,从事设计和绘画工作。期间,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作品展览、全国美展及个人作品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张一弓(1923.2—1991.5),别名张振钧,浙江温州人。擅长油画、中国画。194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西洋画。后任该校助教。历任解放军新疆军区文化部、铁道兵、农垦部、新疆兵团政治部美术组长。浙江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后任教于湖北艺术学院,上海国画雕塑院专业画家业务室主任。一级美术师。作品有《伟大的时刻》、《练》、《幼学》、《争雄》、《千锤百炼》、《秋艳》、《飘香》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林达川广东新会人,著名油画家。1930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5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1948年加入日本著名美术团体“一水会”,同年加入东京新构造社。油画《ハマ山手风景》参加第十一回“一水会”展览,雕塑《半身像》参加第二回新构造社“连立会”展览。1949年秋,油画《窗前景致》参加全日本第五回美术展览会,并荣获该展览“特选奖”。1912年8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独联乡,原名林北滔。父:林家英,母:薛行道。林达川为独子。其父林家英于1906年去加拿大谋生,1910年回国成家,后长期旅居国外。1918年入私塾(学四书五经)二十年代1921年转入由乡里华侨捐款建立的新学堂独洲小学1925年小学毕业,随父亲去香港入九龙錀智中学,后转海南中学。1927年初中毕业于广州海南中学,同年入北平文治高中。1929年高中毕业于北平文治高中,同年入北平辅仁大学(天主教会办)。三十年代1930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为林凤眠,同学有胡善余、卢鸿基、肖传玖等)。1932年在胡善余等同学去法国留学的影响下,自行决定去日本留学。同年九月只身从上海搭日本“长崎丸”客轮出国。同年于东京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语,晚间在川端画校补习木炭素描。在日本期间学习和生活费用靠父亲从加拿大侨汇。1934年考入帝国美术学校,入读川端画校1935年4月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雕刻科。在校期间选修洋画,师从日本一代宗师梅原龙三郎、安井曾太郎。1937年2月与陈笑兰(别名陈宝霞)在东京银座街中央厅西餐馆大厅举行订婚典礼,同年返回家乡结婚。1938年1月移居香港铜锣湾,靠开设小型照相馆维持生活。1939年在岳母劝说与资助下,重回日本继续学业。同年为完成东京美术学院的学业,通过岳父朋友温炳臣(华侨总会常务理事)介绍在横滨中华会馆供职。四十年代1943年9月完成雕塑与油画学业,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1944年开始职业画家生涯。1945年因飞机空袭,逃生中全家曾在中华墓地看墓人家避难。1947年5月居住在横滨元町5-195番地,继续职业画家生涯从事自己的绘画事业,并协助夫人陈笑兰经营文具、化妆品等店。1948年加入日本著名美术团体“一水会”,油画作品《ハマ山手风景》参加第十一回一水会展览,同年加入东京新构造社,雕塑作品《半身像》参加东京新构造社第二回自主连立展。受到木下孝则、有岛生马的指导。1949年秋季油画作品《窗前景致》(F50号风景)参加全日本第五回美术展览会,并荣获该展览“特选奖”(由当年日本艺术院长兼日本美术展览会运营会会长高桥诚一郎颁奖,并颁发奖金)。该作品刊登在日本美术杂志,并印作彩色明信片,为此横滨华侨界在南京街中华菜馆万珍楼聚会庆祝,并摄影留念。五十年代1950年在日本美术界继而又获“无监查”及“依嘱”荣誉称号。(“无监查”为画家送展作品无需通过审查,“依嘱”为每回开展览时作为特邀画家参展)。同年5月在东京银座画廊举办第个人展览。展出40余幅风景、静物、肖像油画作品。并有部分作品被收藏和出版专辑。该展览得到华侨总会温炳臣老先生的策划协助、并撰写请柬1951年加入日本美术家联盟,是当时唯一的中国籍画家。同年油画作品《港的远眺》参加第七回日本美术展览会。同年5月在东京银座画廊举办第二次个人展览,展出油画作品《青年》、《路傍》、《雨日》、《自画像》、《友人像》、《温翁肖像》、《妇人像》等。1952年油画作品《楼层》参加第八回日本美术展览会。1952年至1953年间在日本著名油画家木下孝则创办的神奈川鹤见美术研究所执教。1953年8月与夫人陈笑兰携带子女举家归国,同年执教浙江美术学院。1954年撰写《为和平,为孩子》一文于“六一”儿童节前夕在杭州日报发表。1959年当选为杭州市人大代表,继续执教浙江美术学院。六十年代1960年任杭州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继续执教浙江美术学院。1962年当选杭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继续执教浙江美术学院。1962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62年至1964年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设立方干民、胡善馀、林达川工作室。1963年作品《沈家门渔港》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并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入《中国油画作品选》。1968年至197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波及,下放去桐庐农场劳动,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小幅油画作品。七十年代1970-1980年间文化大革命后期,各项政策逐步落实,与胡善馀一起频繁外出写生,足迹遍及浙江山山水水还赴上海、无锡、广州、福建海岛等地,创作了不少佳作。1972年作品《绍兴鉴湖》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入《油画作品集》。八十年代1981年作品《黄浦江》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入《油画风景写生集》。1982年3月在浙江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个人展览,展出117幅风景、静物、人物油画作品,并撰写《回顾与展望》一文。同年6月由学校组织和黎冰鸿、胡善馀、王流秋、费以复等同赴敦煌探索祖国艺术宝库并深入新疆牧场写生,为期两个月。同年加入中国致公党,并推荐有关人士加入该党。1983年重返广东写生,并回故乡新会县独联乡。同年受聘为浙江省油画研究会顾问。1983年至1985年期间描绘西湖风景及杭州建设的作品多次被《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选登,并做专题介绍。1985年11月21日因患心脏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3岁。研究纪念活动1990年12月15日—19日由浙江美术学院、省市美术家协会、省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协同举办的《归侨艺术家林达川遗作展》在浙江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并于12月17日下午召开了林达川艺术研讨会。1994年10月《林达川油画集》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2006年《大璞不雕-林达川油画作品集》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生于上海梅陇。擅长油画,中国画。1962年浙江美术学院附中毕业考入浙江美术学院,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毕生后历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副编审,副总编,《工农兵画报》(富春江画报)编辑室主任。1986年调入浙江画院,任专业画师,现为浙江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作品有《江南行》组画,〈姑苏风情〉系列画等。出版有〈潘鸿海油画作品选集〉〈潘鸿海中国画作品选集〉等。现为浙江画院名誉院长,浙江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金一德,一九三五年一月生。浙江绍兴人。擅长油画、美术教育。浙江美术学院。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美协会员。195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60年考入由中央文化部委托中国美院举办的罗马尼亚博巴教授油画训练班深造。195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51 杭州初级中学(杭四中)毕业。1954 杭一中(杭州高级中学)毕业。1959 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留校任教。毕业创作《炉前入党》,参加全国美展。1960 考入中央文化部委托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的罗马尼亚博巴教授的油画训练班,学习两年。创作《读报》(《美术》发表)、《女拖拉机手》(《人民日报》发表),并参加浙江省美展。1962 罗训班毕业。被倪贻德先生看中,到他主持的第二工和室任助教。认真学习和继承倪先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开始学习倪先生的素描方法。创作《支援古巴革命》。1963 夏天,陪倪贻德先生去东北写生。和徐君萱、王天德去兰溪写生。1964 创作《农村支部》,参加华东美展。1978 创作《水乡姑娘》、《水巷》等,在《美术从刊》发表。1979 参加全国第二次素描座谈会,在会上作“对改革现行素描教学的一些意见”的发言,第一次向全国各艺术院校系统地介绍博巴的素描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文在《新美术》发表。创作《建设者》,参加浙江省美展,《新美术》发表。1980 参加全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倪贻德》,参加全国艺术院校教师作品,《新美术》发表。创作《金与银》、《六和塔》,参加华东地区联展。1981 创作《翟秋白》,参加浙江省美展,获创作奖(银奖)。和王流秋、徐君莹等组建第一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新潮画家。1982 创作《女医生》,参加中国美术学院赴美国的画展,并在《美术》上发展。1984 创作《熟沫若》,《新美术》发表。1985 和郑胜天一起指导85届毕业创作,这一届毕业创作突破了中国油画单一化的倾向,后业汇成了有全国影响的“85新潮”。并撰写《毕业创作教学的体会》一文,在《美术》上发展。1986 创作《鲁迅》、《周昌米》、《无常》、《女吊》等作品,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个展。《浙江画报》、《新美术》等都对此作出介绍和评论。《素描研究》(和徐君莹合作)一书出版。1987 晋升副教授。创作《罗马尼亚画家巴巴》、《新美术》发表。1988 为纪念中国美术学院60年校庆,撰写《回忆倪贻德先生》一文,收录于《艺术摇篮》一书中。10月赴巴黎国际艺术城,并举办个展。巴蜀的《欧洲日报》、《欧洲时报》、《星岛日报》均对此作出报道和评论。1989 创作《林凤眠》,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年展赴香港展出。《新艺术》等报刊发展。1990 创作《秋色》,参加首届中国油画精品大奖等,获优秀作品奖。1991 任研究生导师,招硕士生李振鹏和首名外国硕士生安乃姆。在油画展“素描教学研讨周”上作《素描的研究性和创造性》的讲座,并放映《金一德、蔡亮素描作品》录像。1992 晋升教授。创作《着西班牙公主服装的中国姑娘》、《着中国红卫兵服装的法国姑娘》等,参加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双年展。1993 创作《罗马尼亚画家博巴》,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并在《中国油画》发展。1994 创作《静物——银杏》、《静物——梧桐》等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作品”进京展,并在《美术》、《新美术》、《中国油画》等报刊发展。1995 退休论文《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性》收录在《林风眠研究文集》中出版。撰文《天才的色彩画家——胡善余》,在《中国油画》上发表。创作《静物——广玉兰》1996 创作《青花瓶里的玉兰》,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七十周年纪念》画册中出版。1997 创作《塔》系列。1998 创作《民居》系列。1999 《玉兰花》在《杭州美术50年作品选》中出版,《倪贻德》在《新江美术作品集》中出版。2000 《林凤眠》在《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油画上卷中出版。2001 静物油画7幅参加《金秋放怀——浙江油画邀请展》,其中3幅在《金秋放怀》画集中出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金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美术理论家与教育家。1913年9月25日生于沈阳,北京人,满族。1950年4月调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先后任教研组长、理论研究室主任,主编《美术座谈》、《美术理论资料》、《美术研究》、《新美术》、《美术译丛》等刊物。1983年被聘为浙江省油画研究会顾问,1988年被聘为浙江美术评论研究会顾问,1988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编委。1997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老文艺家称号。1992年应巴黎国际艺术城邀请赴艺术之都巴黎,以罕见的精力倾心投入油画创作。2005年归国后,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多次举办个展,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和团体收藏。2006年6月出版大型画册《中国油画家·金冶》。2006年11月21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4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韩培生,1946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市。1964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80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先后担任奉化文化馆馆长、文广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文化局局长、党委书记兼文联主席,宁波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兼宁波市演出公司总经理,曾兼任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韩培生,副研究馆员,现为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人与自然油画院副院长。1946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市,1954年,8岁的韩培生随着家人从余姚老家一同来到了上海,与身为银行高级职员的父亲团聚定居。在上海,他开发各种爱好,既可以游泳,可以动手做自己喜欢的船模,后来又在表哥的影响下喜欢上了画画,开始拿起了画笔。韩培生说:“那个时候,就是考附中之前,每天放学以后几毛钱买一个大饼,没有到家里去,就到上海图书馆,原来的老美术馆,现在南京路与黄陂路相交的地方。去图书馆去看国外的一些画册,特别是看契斯恰科夫的教学体系。我不断的临摹,大概有两三年时间,等到后来我在少年宫跟随韩厚平老师学时,那时的素描很好了。”1964年,在上海两千多画友当中,他成为了被美院附中录取的10人之一。上世纪60年代初,在浙江美院附中内,当第一次看到了从苏联带回来的油画时,韩培生至今还记得当时的那种震撼。后来,浙美附中与列宾美院附中开始经常展开交流活动,他们学生的作品经常到中国展览,而韩培生他们的作品也去俄国展览。当时,韩培生的同班同学中有潘公凯,董小明等如今艺术界的大腕,而他是班上的专业课代表。韩培生说:“那个时候我们经常下乡,一年之中差不多有半年在外面,每个学期有两三个月下农村。当时的口号是‘我们艺术要面对现实生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火热的阶级斗争当中去,到人民的生活当中去。’可是等到毕业时,1968年,文化大革命,把我们全赶走了。”在众多的同学之中,他去了奉化——那个当时没有人愿意去的“阶级斗争异常复杂”的蒋介石的老家。这一呆就是30年。1972年,当韩培生铺开12张一开的沿化纸画出了参加浙江省美展的作品《出海》时,他已经跑遍了奉化象山港沿岸的下陈、桐照、栖枫渔业大队。渔村的规模、渔船的数量、渔村的造船厂、冷冻厂、网厂、渔业大队的年产量,还有渔村的家底他都了如指掌。在许多人的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他当年为老人们画下的数千张作为遗像的素描人像。在当年他辅导过的农民当中,有许多人日后都成了画家,作品被众多的藏家争相收藏,奉化也被中国文化部评为“农民画之乡”。韩培生说:“没有哪个领导要你画,我除了参加了两个工作组之外,其余的全部都是我自己去的。一个是农民的水库里面,给他们去劳动,还有一个是渔民家。当地有三个渔村,我就自己去跟他们商量,吃住都在他们家,与他们一同出海,他们都愿意。”1993年,韩培生成为奉化文化局局长。为了改变当地文化设施差的现状,他与香港人谈判,把原来党委不要的房子卖掉。卖掉的钱除了建造办公大楼,他还用其中一部分用于合作建房,解决了奉化市整个文化系统的住房问题。这座文化馆被核定为特级文化馆,后来又被文化部核定为标准文化馆。他也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长”。韩培生说:“虽然行政工作占去了我许多的时间,画画只是业余的,但我还是像以前一样不断地深入生活,画了许多的油画。像《初阳》、《江南风光》、《渔村小店》都是那个时候画的。”两年之后,就在他与毛文佐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双人联展上,他展出的《满载而归》等17幅作品都被藏家一抢而光。1998年,他从奉化调往宁波,画下了至今仍被许多人称道的《老搭档》。画面是塔形的构图,肖像画的形式。有人对之评论道:“作品凝聚了韩培生30余年深入渔村直面生活的感念,迸发着他对渔民兄弟的敬爱。表现出对象不同的性格、一样的心气,以及那个时代的质感。”对此,韩培生说我对渔民确实很有感情,但是如今的渔民已经失去了渔民的特征,走在大街上你再也认不出来了。已经成为宁波艺术研究所所长的韩培生开始策划和参与许多全国性的大型美术展览。其中他创办的宁波市每年的“文化月”活动至今还为市民们所称道,而其兼任经理的逸夫剧院也开始不断有世界级的交响乐团与各类知名艺术家前来演出,每年创收数百万,养活了几十号人。1999年,韩培生画下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在一片干枯的海滩上,两只帆船正搁浅停留,但却丝毫不见破败,那两艘帆船反倒都保持昂扬的气势,仿佛随时准备着扬帆出海。这是他所熟悉的题材,也依然保持着韩氏那种激越而苍劲的情绪。在画完之后,韩培生将之取名为《潮涨之前》。随后,在一个艺术博览会上,它被一位藏家当场买走。“这幅画买去的时候是十多年之前了,藏家是一个开发地产的商人,那个时候正是房地产低潮的时候。他不想干了,但是看到这幅画觉得很有道理,有低潮也就有涨潮了,后来就坚持了下来。结果前年他来找我,打听来打听去,听说在宁波,就问到电话给我联系,问我还画不画。我说画的。他说我以前买了你一幅画发财了。我说那好啊,听了之后我也很高兴。”不久,这位藏家专程接韩培生去看他的公司,看他公司开发的楼盘,并向韩培生订制了十几幅画,全部都是金灿灿的俄罗斯风味。2000年,韩培生在“浙江油画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中当选为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开始为浙江油画界而奔走工作。在众多的美协会员与知名艺术家的眼中,他的豪爽与真诚一如他的油画:刚健而纯朴,浓郁而纯真。他的老友潘鸿海更是印象深刻,他总是说,我十分庆幸,在当今我们的画坛上有着这位纯真的油画艺术家。韩培生至今还记得自己的作品《晚年》参加全国美展时所面临的遭遇:“那个时候他们不给我展览,当时是1979年,我就介绍了一下(《晚年》的创作动机)。为什么要画这幅画,渔民,他们晚年在看码头上的风光,这批人都是‘中间人物’。这个是支部书记,这个是商人,退休了以后现在支部书记拍商人的马屁,谈生意经。这个是很犟强的老头,这一个是吸过鸦片什么的。这个人当时画的时候他还在。这个人是做小生意的,这个是瞎子,他的儿子对他老好了。这个人到处走来走去、打听消息,这个人是做会计,关心国家大事……就是这么一批中间人物,人家说你个这都是‘地富反坏右’,在这里聊着反攻大陆,不能送北京。唉,那个时候是很荒唐的。”后来这幅作品经过展览,被美术杂志看到,说这是一个好作品,拿去发表了,被评为优秀作品,并被编入了《中国艺术大系》之中。2012年,“百花沃土美术作品特展”在浙江省美术馆开展,韩培生画作的《老搭档》入选。作为呈现70年来浙江美术界的创作实绩的文献总结性大展,韩培生对自己的作品能够入选显得非常高兴。已退休在家的韩培生迎来了他作为画家最为美好的时候。他的画室就是他的书房,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他就在这里支上画架,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之中。他可以画他所钟爱的四明山的春夏秋冬,画浙东大地金秋中灿烂的收获,画他枯藤老树人家的喜怒哀乐。在浙江油画界以快手而闻名的韩培生,已是渐入佳境。也曾经有艺评家这样总结过他的创作:“老牛,老树,老人。三老!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土得掉渣的感觉。作为宁波的代表性画家,他一直就是浙东画家中的扛鼎人物。”听后,韩培生总是会心一笑:“我的个性以前比较喜欢强烈的东西,理论上来说就是强化感情,强化对象,还原色彩本来面貌。比如我这个《老搭当》就把手指画得很大。就是渔民的这个手很有力量,拉网的。脚也是很有力量,所以他的脚指头都是分开的。但是现在又开始有一点一点地回来了,因为现在想追求一种完整的东西,完美的东西。”主要作品有:1975年《海上大学》参加全国水彩水粉画展,1978年《三代船老大》《梦海中的金海》《林子里新开的小路》入选华东六省一市人物画展与风景静物画展。其余作品有:1979年《晚年》,1980年《故乡》,1984年《水乡春》,1993年《初阳》,1994年《江南风光》,1998年《老搭档》,2001年《四明堡垒》等。作品曾八次参加全国美展并有作品获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生于安徽歙县。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K.M.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此后长期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达三十余年。作品曾参加第六届中国美术展、88杭州中国油画邀请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学会首展、当代油画艺术展、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百年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等重要展出活动。1986年及2002年曾先后在巴黎举办个展。作品收入《中国美术五十年》、《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等大型画集。代表作有:《信》、《国际歌》、《渔火》、《暖风》、《潮》、《白鸽系列》等。著有《油画基础技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方干民(1906.1—1984.1)别名干民,浙江温岭人。擅长油画。1925年学习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1929年回国任教于上海新华艺专、国立西湖艺术学院,并创办“长风西画研究会”。历任国立艺专、上海美专教授、南京部队文工团美术教员、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作品有《秋曲》、《孙中山授遗嘱图》、《伟大的会见》等。个人履历1906年2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县城内横街.1924年夏赴上海投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插入二年级。1925年底离上海赴法国留学。1927年入巴黎美术学院让.保尔.罗朗斯画室。1929年冬返国,受聘于上海私立新华艺专、上海艺术大学和上海艺专等校执教。1930年到国立艺术院(后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西画教授。1931年创作油画《白鸽》,参加中华独立美协展览。同年秋作《秋曲》。1936年完成大型历史画《孙中山先生授嘱图》,作风转向写实。1939年艺专由湖南继续西迁至昆明,被委任为教务长,主持学校的教育行政工作。1941年被任命为中国***党史编纂委员会保管科总干事。开始创作国民革命先烈肖像。1942年兼代该会整理科长。在三年半中完成十多幅肖像,以及巨幅历史画《邹容着革命军图》、《肇和军舰起义之前》、《陈英士被刺图》。1944年7月潘天寿出任国立艺专校长,受聘回校任教.1946年艺专校长更换,由汪日章出任。因学术和人事矛盾,于该年8月再次被解聘。1947年移居上海创立中华艺术研究会,并在上海美专教课.1951年3月应聘至南京军事学院,从事翠史画创作。1958年调回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授。1963年担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主持人。1966年“文革”开始,以反动学术权威、***特务等罪名遭残酷批斗。1978--1983年重拾画笔,专心艺术创作,以风景题材为主。1984年于杭州逝世,终年七十八岁。[1]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费以复(1913.11—1982.8)。江苏吴江人。擅长油画。1936年毕业于苏州美专西画系。到南京励志社美术股工作。1951年调上海行知艺术学校任教,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历任力志社总社美术科干事、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教员、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师、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杭州科普美协理事长。作品有《钢铁工人》、《修建畜牧场》、《采桔姑娘》等。出版有《油画小辑》、《绘画写生色彩学》,以及和蔡亮合着的《素描·色彩入门》。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费以复原名费彝复,吴江人。1936年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到南京励志社美术股工作。1951年调上海行知艺术学校任教。1953年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任教,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杭州科普美协理事长。出版有《油画小辑》、《绘画写生色彩学》,以及与蔡亮合着的《素描-色彩入门》。费以复为颜文粱的高足,1939年在重庆参加中华全国美术会,由徐悲鸿提名担任理事,1950年作品获华京美展三等奖,1953年由颜文粱推荐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现浙江中国美院)任教,1954年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1955年与黎冰鸿等人筹建油画系,文革期间被批成“国民党宫廷御用画家”,1980年恢复浙江美院华东分院油画系副主任职务,1982年病逝于兰州。1995年费以复的作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亮相。这次上海崇源共推出费以复4幅作品,其总一幅《嵊泗海景》(尺寸66×51CM)成交价为1.43万元,其余三幅———《崂山潮音瀑》(估价6000-8000元)、《大同云冈石窟》(估价6000-8000元)、《山路》(估价12000-15000元)均出现了流标。从中可以看出,费以复的作品估价尽管很低,但市场成交却很不理想,相反,不少第三和第四代油画家的作品动辄都是数十万元,令第二代乃至第一代油画家望尘莫及。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