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周天初,(1894年~1970年),浙江奉化江口街道周村人,别号天衣居士,奉化诗人石虞先生之哲嗣。出生于耕读世家,其父为清末举人。1918年经任广东盐务副使的父亲同意,与弟周天裕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洋画,1922年回国后终身从事美术教育。初擅西画,继学国画,能以自然为师而独创新风,老年犹作画不息,探索新的艺术境界。曾任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杭州市症状协副主席,历任省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周天初早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习画,1916年毕业后经刘海粟推荐留校任教,1918年远赴日本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习画。四年后,周天初学成回国。先后在浙江省立女师、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省立女中)、省立一中、杭高师范任教。1931年转入新创办的杭州师范学校任教。前后从事美术教育共37年。其中1924年曾应沈应一之请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师范兼教西画一年半,应林凤眠、潘天寿之请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院)任教8年,主要教授色彩学、透视学。又在国立英士大学、上海美专、上海艺专、上海美术大学执教。共14年。五十年代初,周天初组织成立杭州市中学美术教研大组,自任组长,副组长为俞乃大。1954年,周天初与潘天寿一起一个国画创作小组,1958年,周天初因病退休。退休后仍坚持写诗作画并投身美协的筹划和建设中,1961年,浙江省美协正式成立,潘天寿任主席,周天初任副主席。1968年春节,不幸梁上传染性黄疸肝炎。1970年10月27日逝世,享年76岁。周天初毕生以培养美术教育人才为己任,从事美术教育三十七年(中学和中等专科学校任教三十七年,其中大专院校十四年),专一持恒,从未间断,即使战争时期也不例外。数十年从事美术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学生遍及浙江美术教育界。1947年,在杭师十六周年校庆、周天初担任教席二十五周年、执教杭师十六年之际,为纪念其为浙江美术教育所做之杰出贡献,由二十五名同仁共同倡议发起,集资出版《周天初先生担任教席二十五周年、执教杭师十六年纪念册》。周天初中青年时期社会活动繁多,与郁达夫、潘天寿、林风眠、张宗祥等均有厚交。晚年更是相交满天下。周天初存世作品很少,家中仅藏有《鹳山图》一幅、《鹰和蟹》一幅和菊花写生手册及一些诗稿。其他的一些诗画已被社会各界团体和个人所珍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职务

    画家简介:吴谿(1906.3—1977.7)笔名吴茀之,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首领人。初名士绥,改名溪(溪),以字行,号溪子,别署广明畸士,又号逸道人。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人。幼承家学,酷爱美术,读书之暇,常临蒋南沙、挥南田工笔范本。1915年考取严州省立第九中学,名列第一。1919年拜陈友年为师,补习诗词、文史典籍。1922年进上海美专高科班,受吴昌硕大写意派的启发,改攻写意,深得奶庐神髓。毕业后,赴苏州第一师范和淮安中学执教美术,1928年出版《弗之画稿》,刘海粟题,“超逸高妙”。1929年回上海美专任教授兼沪江大学及附属中学美术导师。历任上海美专教授,杭州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工诗文书画,精研画论及古画鉴赏。工诗、文、书、画,擅长意笔花鸟画,对于国画理论及古画赏鉴,都有深厚修养。早年致力于蒋南沙、恽南田工整体系,弱冠至上海,曾受当代名画家吴昌硕、王一亭大写意画法的启发,以笔墨意趣为重,转爱白阳、青藤、八大、石涛及扬州八怪等奔放一路,深得社会人士好评,谓其笔墨健拔,气势磅礴,艳而不俗,多而不乱,有清丽超脱姿致。解放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师法自然和师我心的结合,从不似之似和无法之法中探求新风,努力反映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著有茀之画辑、中国画概论、中国画十讲、画微随笔、吴溪吟草、茀之题画诗存等。1932年,与潘天寿、诸闻韵、张书旂,张振择五人组织“白社”画会,继承“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从事诗、书、画的研究,在沪、苏、宁、杭等地举办白社画展,出版白社画集。常与潘天寿出入上海诸收藏家之门,赏鉴历代名画真迹,眼界大开,艺事日进。在教学中,既能作画示范,又能阐明画理与画法,成为上海三十年代很受学生欢迎的名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在沪积极举办古今书画展,为捐募救国基金不遗余力。1939年赴滇任国立艺专教授,1941年8月任福建省立师专中国画教授,解放后,和潘天寿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校(即浙江美术学院前身)民族绘画研究室和彩墨画系工作期间,对民族绘画的研究和为学校鉴别、购进大量明、清书画珍品,作出贡献。1957年任国画系主任,紧密配合潘天寿对绘画虚无主义的批判,首创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的分科教学。强调中国画教学的独立性,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强调中国画造型是笔线造型,不赞成用明暗块面塑造的观念和方法作为中国画的造型训练内容;强调教书又教人,提倡人格教育。“文化大革命”中,作《篱菊图》、《松色不肯秋》,被诬为“黑画”,被批斗,于1977年7月26日逝世。吴弗之曾任浙江省第三届人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常务理事。一生淡于名利,埋头于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事业,擅长意笔花乌;间作山水、人物、走兽,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早年画风受吴昌硕影响甚多,后吸收青藤、自阳、石涛、李鲜诸家,自辟画风,形成丰润郁勃,炯娜多姿的独特风格在画史、画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在创作和教学之余,著书立说,著作甚丰。已出版和整理成册的除画辑、画集外,有《马远和夏圭》(与邓白合著)、《画论笔记》、《中国画十讲》、《画微随笔》、《吴豁吟草》、《义第之题画诗存》等。吴弗之工诗、文、书、画,擅写意花鸟,间山水。对于画论及古画鉴赏,都有较深修养。画初学蒋南沙、恽南田,后又取法青藤、八大诸家。书法遒逸、古朴。早岁毕业于上海美专,曾任教苏州第一师范和淮安中学。后与潘天寿等组织白社。历任上海美专教授、杭州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解放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兼国画系主任,美协浙江分会常务理事。为民盟浙江省委委员。著有《中国画概论》、《中国画十讲》、《画论笔记》、《画微随笔》等。早期与潘天授等创立“白社”画会,研究与弘扬中国画艺术。创作和著述甚丰,为中国画的发展和培养美术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现代浙派中国画首领人物,是现代浙派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四川成都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考入四川美术专门学校西画科,毕业后在成都《新民报》等处任编辑,后曾任教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37年参加《时事新报》、《国难三日刊》的编辑工作,并从事木刻创作。1945年主编《自由画报》周刊。1948年在香港参加人间画会。1949年起任教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4年主持创建版画系并任系主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漾兮擅长木刻、兼作油画、水彩、水墨。早年受珂勒惠支影响,作品多宣传抗日救亡与反映旧时社会之黑暗痛苦。后期注重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与民间艺术,作品多以简练明快的艺术手法表现现实生活的新风貌,富于抒情意味和民族特色。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教授、版画系主任,中国美协第一、二届理事和浙江分会副主席。代表作品:《人市》《送饭到田间》《西冷桥》出版过《张漾兮木刻选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张路,原名张学廉。1919年生。浙江省上虞县人。1937年中学毕业后曾在址虞县中学任教,后又在浙江省警察学校任音乐教员。1945年毕业于国立英士大学艺术科,1947年又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绘画科。1948年先后在上海立北中学、浙江绍兴中学任美术教员和小报编辑,这时期发表不少连环画和剪纸作品。1949年,上海解放后,编写《怎样画漫画》和《怎样刻剪纸》等书,为新中国美术知识普及与传播做出了贡献。1950年,调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连环画编辑室编辑,并在工作之余从事木刻创作。1957年,木刻组画《西游记》发表后,引起美术界重视。组画《西游记》以其形象优美,构图严谨别致,黑白对比巧妙而富于节奏变化,刀法流动娴熟而富于韵律,整体浑然而裁汰有致,成为建国初期名冠一时之佳作。1958年张路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下放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垦区劳动,后任《北大荒》杂志和《北大荒画报》编辑。北大荒生气勃勃的创业生活,使他在艺术上有新的崛起,他同解放军美术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木刻作品逐渐凝聚成“北大荒”画派。张路是北大荒版画的早期作者和创始人之一。其作品既有与其他作者相同之处,亦有另辟蹊径、卓然而立之处,画风秀丽质朴并追求装饰趣味。这在当时视形式美的追求为异端的艺术气氛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的早期套色木刻《满网》、《晨曦》、《小鸭》等14件作品参加了196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牡丹江农垦局在北京举办的《北大荒美术作品展览》。《早春》、《雨后》、《找缝插针》等12件作品,参加了1961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牡丹江农垦局联合主办的《牡丹江垦区版画画展》。其中《早春》、《雨后》、《满网》、《找缝插针》等6件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牡丹江垦区版画展览》还在越南河内(1962年)、朝鲜平壤(1963年)展出过。1962年2月,张路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北大荒版画4人赴新疆写生团旅行新疆,足迹踏遍天山南北。再次激发他的创作热情,创作出一批具有西北风情的版画作品:《颂歌》、《花帽市场》、《小羊》、《野水无桥马带渡》等,并参加了在哈尔滨和北京举行的“晁楣、张禛麒、杜鸿年、张路旅行新疆版画展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个画展的专集:《黑龙江版画——旅行新疆作品选》。1962年11月,张路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水从天上来》、《山庄》、《午休》等。作品曾参加“东北农垦总局美术作品展览”(1963)、“黑龙江、四川、广东版画展”(1963)、“第五届全国版画展”(1963)、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1964)、“中日版画交流展”(1964)、“中国现代版画展”(1964香港)等多项展览。“文化大革命”期间,痛遭劫难,致使艺术生命停止近10年,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但这并没能泯灭他的艺术创作激情,一如既往,默默地伏案操刀刻画。1975年后,开始艺术道路上的最后冲刺,找来一堆堆小梨木板,夜以继日地操刀,在梨板上镌刻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理想。仅1975—1977年两年间,就创作约70幅黑白木刻,展示出艺术家的完善与成熟。“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后,1977年7月,张路因病医治无效,猝然长逝。终年58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萧传玖(1914~1968),中国现代雕塑家。1914年1月19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68年5月12日卒于浙江省杭州市。幼年丧父,家境清贫。1927年7月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校期间曾参加木铃木刻研究会,所作木刻《交涉》,为鲁迅收藏。后因从事进步活动遭国民党追捕,被迫于1933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系学习雕塑,并从藤岛武二学习肖像画,使他在雕塑和素描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日期间曾有《自雕像》、《女人体》等雕塑作品,先后2次被选入东京二科会(23~24回),受到校方奖励。1937年4月回国,在家乡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应聘去昆明任教。1941年在湖南衡阳制作大型浮雕《前方抗战、后方生产》。1943年在衡阳举办个人雕塑展。1946年又被聘回杭州美术专科学校任雕塑系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萧传玖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并创作《毛主席像》、《护厂》等雕塑作品。1953~1956年间在北京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雕塑创作,制作了大型浮雕《八一南昌起义》,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向反动派打响第一枪的壮丽的战斗情景。其间又与苏晖、傅天仇合作《广岛被炸十年祭》,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还为上海鲁迅墓作铜雕《鲁迅坐像》及石刻胸像。1957年制作大型雕塑《地雷战》。1962年出版《萧传玖人像素描集》。在艺术创作上,萧传玖主张植根于现实生活,应通过作品表现现实生活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并进而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早年作品多表现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中国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后则多以反映革命斗争为题,同时还创作了许多人物肖像。例如《伐木工人》、《东海渔民》、《苏州姑娘》等富有新时代精神的雕像。他在创作中注意吸取借鉴民族雕塑的优良传统,所雕人物,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尤以刻画人物的内在神情著称。手法洗练,灵活多变,风格明快浑朴。除创作外,他还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雕塑人才。萧传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等职。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浙江杭州人,笔名尼特。1919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深造,为俄籍西画教授特古基画室研究生,1927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川端画学校,师从藤岛武二学画,曾组织"中国留日本美术研究会"。1928年归国,在上海从事西洋美术理论著述,著有《现代绘画概观》、《西画论业》、《水彩画概论》、《艺术漫谈》、《画人行脚》等多种,又相继执教于广州市立美校、武昌艺专,1932年任上海美专教授,并组织"摩社",主编"艺术旬社"。1931年又与庞薰琴等在沪发起组织"决澜社"。1938年去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美术科代科长。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为浙江分院)油画系教授,并于1961年建立倪贻德油画工作室。曾任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1970年逝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职务

    画家简介:陈半丁,即陈年,画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半丁(有《陈半丁画册》),一字半痴,别署辟痴,又字静山。以字半丁行世。号半丁老人、半叟、半翁、半野老、山阴半叟、稽山半老、山阴道上人、不须翁、老复丁、竹环、竹环斋主人、鉴湖钓徒、蓬莱山民、藐世头陀。室名一根草堂、五亩之园、竹环斋、莫自鸣馆。1876年(清光绪二年)5月14日出生。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少年时父母双亡,生活坎坷。为谋生,十四岁就在兰溪一店当学徒。十五岁在转至钱庄学徒中开始接触笔墨,自此一发不可收,自言当时“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十九岁时随表叔吴石潜(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来上海于严小舫之小长庐馆拓印为业。20岁时赴上海,与任伯年、吴昌硕相识,后拜吴昌硕为师。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擅花卉、山水、人物、走兽,以写意花卉最知名。除任颐、吴昌硕外,又师法赵之谦、徐渭、陈淳,吸收明清各家画法而独树一帜。作品笔墨苍润朴拙,色彩鲜丽、沉着,形象简练、概括,讲求诗书画印的相互作用。兼善摹印。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1970年1月29日卒于北京。陈半丁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写意花卉师承任伯年、吴昌硕,又师法陈淳、徐渭、石涛、李复堂、赵之谦诸家。书法以行草见长。作品有《卢橘夏熟》、《高枝带雨压雕栏》、《惟有黄花是故人》等。195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有《陈半丁画集》、《陈半丁花卉画谱》行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浙江宁海冠庄人,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如他的《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他的书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还能诗、善治印。平时作画,对诗文、题跋、用印方面,非常认真、讲究,绝不马虎。他对画史、画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国绘画史》、《顾恺之》,《听天阁诗存》、《治印丝谈》。并缉有《听天阁画谈随笔》等。[编辑]著作《顾恺之》潘天寿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听天阁画谈随笔》潘天寿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中国绘画史》潘天寿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潘天寿纪念馆在西湖上城区南山路景云村1号,原为潘天寿故居.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职务

    画家简介:广东新会人。擅长水彩画。曾任上海白鹅绘画研究所指导,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指导,北京商务印书馆美术组封面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浙江美术学院教员。出版有《思同水彩画集》、《铅笔画集》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现代杰出画家。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早年拥护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并担任书局编辑多年。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上海博物馆董事、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国立暨南大学艺术系教授,杭州国立艺专教授,国立北平师范学院讲师等职。1949年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七十岁后,后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的功力较深。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二人被美术界并列在一起,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黄宾虹1865年生于浙江金华,卒于1955年。名质,字朴存,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50岁以后,他的画风逐渐趋于写实,80岁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称号。其作《秋林图》轴,纸本着色。纵122.8厘米,横48.8厘米。现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此图一眼望见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远景为山坡,古松苍郁,有几间平房,前后错落。园后有四角亭,亭中坐一人。山腰树木丛生,枝条欹斜,往上高山耸峙,岿然独立。左侧为一片广阔的湖面,有二只帆船顺风行驶于两山之间,以山衬水,以水烘山,使山水发生了相互为美的密切关系。这幅画面尽管崇山峻岭,山路曲折盘旋,林木丛生,层次颇多,但画面仍清妍秀润,意趣生动。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这与画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分不开,使其画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幅画中也能充分地体现出他的“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其能诗文、书法,兼长金石文字、篆刻等艺术。对于画论画史均有研究,见解精辟。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中国画学史大纲》、《宾虹草堂藏印》等,编有《黄宾虹画语录》,并与邓实合编《美术丛书》。1955年3月25日病逝,葬于杭州南山公墓。现在杭州栖霞岭下设有黄宾虹纪念馆,在金华建有黄宾虹艺术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