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沈叔羊,沈钧儒之子。笔名HK。嘉兴人。擅长中国画、美术理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早年肄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30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在校时曾从著名画家赵叔孺学习中国画。1932年毕业于上海法学院。1935年东渡日本,在大阪商业大学学习。1937年归国,在父亲沈钧儒指导下,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曾随李公朴到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担任干事,还曾先后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桂林行营政治部第三组以及重庆经济部工作。1941年后,任育才学校重庆分校教员。1943—1944年,在重庆多次举办画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法学院任教授兼调查部主任。1949年9月到北京,先后在出版总署美术科、贸易部国外贸易司任职,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1954年6月,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沈叔羊早年研习中西绘画,在中国画方面,于人物、山水、花鸟均颇擅长。毛泽东在延安时的会客室中曾挂有沈叔羊的画。其绘画艺术曾获得郭沫若、徐悲鸿、沙千里、傅抱石等人的赞誉。对国画理论也深有研究,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开画论课。1981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沈叔羊书画展,有山水、人物、花鸟、书法、指画等品类,备受欢迎。1986年3月24日,沈叔羊为慕田峪长城题写“留霞”匾额,11月13日即病逝于北京。作品有《农民》、《双鱼》等。出版有专著《国画六法新论》、《爱国老人沈钧儒》等,编注有《寥寥集》(沈钧儒诗集)、《沈钧儒画传》。集有《画髓室题画诗词选》、《谈中国画》、《百花画谱》。沈叔羊关怀故乡,196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为家乡征集书画,征集到溥雪斋、吴作人、叶浅予、李苦禅、黄胄、李琦、萧淑芳、郭味蕖、蒋兆和、胡佩衡、陶一清、周怀民等著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数十幅,不用家乡分文,表达了他为家乡文化建设倾注的深情。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沈鹏,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1950年起在《人民画报》社工作,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并兼任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出版界专家待遇,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沈鹏既是编辑出版专家,又是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及诗词作家,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书法

    职务

    画家简介:江苏镇江人,擅长美术理论。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美术史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美术》月刊主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世界美术》杂志主编。出版有《现代派美术浅议》、《传统美术与现代派》、《欧洲绘画简史》、《西方现代美术思潮》、《雾里看花——当代中国美术问题》等。主编《外国美术名家传》(与奚静之合作》、《现代艺术辞典》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副主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俄国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双年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总主持。曾在国内外参加联展和个展。1995年参加韩国汉城“当代中国画大趋势”展。1996年在澳大利亚科悉尼苏拉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并出版《邵大箴画集》(台湾《山艺术家选集》)。1997年在法国巴黎芒(Mann)画廊展出5幅作品。作品被一些中国及外国收藏家和美术馆收藏。作品曾在《艺术世界》、《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美术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理论

    职务

    画家简介:孙宗慰(1912.7—1979.5),江苏常熟人,寄居北京。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留校任教。擅长油画,师徐悲鸿、吴作人、吕斯百;亦作中国画,取法唐宋。学习期间,曾遍游名山写生,并对石窟艺术有浓厚兴趣。抗日战争初期,赴前线写生,宣传抗战。1940—1942年随张大千于敦煌等地研究古代壁画.间赴青海描写蒙族、藏族人民生活。1942年秋返中央大学继续执教,并被聘为中国美术院副研究员1946年起,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建国后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并执教于中央戏剧学院。油画多作风景、静物及人像,尝作《北京十—二景组画》、《船坞》等,画风写实,朴厚。中国画亦秀雅有致,曾作《蒙藏组画》。传世作品有油画《塞上行》,图录于《1947年中国美术年鉴》。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孙宗慰画选》。作品还有《青年学生访问工厂》、《蒙藏人民生活》等。1934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并留学任教,积极加入“中央大学艺术系战地写生团”赴前线宣传抗日,在出发前徐悲鸿曾以自己小像赠别。1941年,由当时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吕斯百推荐,成为张大千赴敦煌考察研究之助手。1942年返中央大学艺术系继续任教,当时徐悲鸿看到孙宗慰在大西北画的大量速写和油画作品後大为惊叹,即决意聘其为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同时为副研究员的还有吴作人、李瑞年等人;创作《持烟斗的自画像》,此为孙宗慰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惜毁於文革後期。1943年,孙宗慰随徐悲鸿赴成都,并积极筹备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中国美术学院画展”;油画作品《蒙藏妇女舞蹈》、《塔尔寺庙会》,国画作品《藏族歌舞》、《梵王赴会图》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部分作品被选送出国巡回展览。1944年参加在重庆举办的“劳军美展”、“西北写生画展”引起画界轰动。1945年在重庆举办个展,徐悲鸿、傅抱石等人以专文肯定孙宗慰之艺术成就,徐悲鸿以“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其平生服膺之语勉励孙宗慰。1946年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聘孙宗慰为副教授。1947年入选由中华全国美术会编辑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1948年兼任北平师大美工系副教授,作品《流浪儿》参加由中国美术学院、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国立北平艺专联合举办的美术展览,获好评,并发表於《新艺苑》。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孙宗慰任该院副教授,靳尚谊等人为其学生。1953年作品《石景山厂工人》、《钢铁厂工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美展”。1955年转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1957年患病,从此健康情形一直不佳。1967-1976年,文革期间受到压迫,被冠以“反动艺术权威”之称号,大多作品、手稿等均被抄走或焚毁,又被下放劳改,身体更为孱弱。1979年病故。198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孙宗慰遗作展”,其中展出油画、国画、素描、速写等作品,并举行“孙宗慰绘画艺术研讨会”。1984年《孙宗慰画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部分作品收录在1989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及1993年中国美术馆主编的《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中。1998年作品参加“’98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2000年9月《孙宗慰画集》出版,10月在北京国际艺苑沙龙举行“孙宗慰绘画艺术研讨会”。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孙诵昭,(1878.9—1968.2),女,字宋若。江苏无锡人。能诗文,画花卉。擅长中国画。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中国画院画师。孙诵昭出生在无锡大户人家,她的祖父是清朝津浦路二品总督。孙诵昭自幼随父亲学习书法、国画,同时也经常得到母亲的教诲,因此她少年时期便在国学、书画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9年拜齐白石为师学画。195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是国家的一种荣誉性待遇,而孙诵昭被聘为馆员的时候,她的老师齐白石先生仍还健在,这就足以说明孙诵昭女士在齐门弟子中的社会地位。她自幼随父亲学习书法、国画,同时也经常得到母亲的教诲,因此她少年时期便在国学、书画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孙氏23岁出嫁,婚后4年丈夫病逝,从此她立志以学问自立,毅然走出了家门。她先来到苏州,教家馆的同时致力研究中西画学。不久来到了北京,先后任私立女学传习所艺术师范国文、图画教员,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国文、地理、图画教师等。辛亥革命后,又于北京女子高级师范学校、尚义女子师范学校教授图画。1920年入北京大学画学研究会,专修中西绘画两年,后入中国画学研究会进修5年。1929年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讲师。在此期间她结识了刚刚定居北京不久的白石老人并时常前往齐宅问艺。白石老人曾在1928年画了一幅《得财图》送给她,上款题为:“诵昭画家清论……”由此可见孙诵昭40岁时已经具有相当的笔墨功力了。15年后,白石老人又画赠她的一幅《秋实图》,画面色彩丰富,洋红色的双桃配以绿叶、紫色的葡萄配以双藕,所题为:“诵昭女弟四时八节无间视余,余感其重师若是,今岁癸未中秋日,画此为报并上三千年之桃实为寿,八十三岁齐璜白石并记。”师生情谊之深由此可见一斑。此外,白石老人还为她的很多画作亲笔题诗,如《题孙诵昭女士蝴蝶兰画幅》:“旧时风月借山来,亲见枝头栩栩开。今日笔端能变化,分明不作梦中猜。”抗日战争爆发后,孙诵昭于北平赋闲,以售书画维持生计,偶尔也教家馆。新中国成立后她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又于195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68年病逝,享年90岁。生前著有《寒灰吟草》、《养拙斋书画课》、《书画随笔》等。孙诵昭是一位中国传统式的文人画家,她能诗擅画,书法亦有成就。绘画长于花卉写生,早年的作品多为工笔,晚年所作花卉大都兼工带写。她临摹明代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园图》,一丝不苟且足以乱真,显示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本刊发表的绢本立轴《江南姊妹花》(77.5×24.8cm),作于1925年,所画花卉行笔工稳、设色雅丽,颇有清初大画家恽南田的遗风,此幅是她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现藏于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天香深处》,作于1954年画家76岁时,是孙诵昭晚年所画的一幅小品。此图绘一枝桂花,画面工写结合,枝干行笔随意而又不失法度,叶与花的设色明快大方,所勾叶筋一丝不苟,桂花的设色浓淡相间,欣赏这幅作品的同时,真令人有香气扑鼻的感觉……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孙诵昭生前未能享得其应有的声誉,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中也没有对她的公正评价,她的作品也大多散失,如今,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保存了她一些精品画作外,还有很少一部分作品被收藏在民间。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那些流行一时的所谓艺术品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前贤的光辉也必将彰显得愈加灿烂。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司徒乔,原名司徒乔兴,开平赤坎镇塘边村人。1924年至1926年就读于燕京大学神学院。1926年在北京中央公园水榭举办个人第一次画展。1928年赴法国留学,师从写实主义大师比鲁。1930年赴美国,以绘壁画为生。翌年回国,任教于岭南大学。1931年与冯伊湄结婚。1934年至1936年任《大公报》艺术周刊编辑,后来去缅甸仰光养病,1939年辗转新加坡,做《放下你的鞭子》。1942年返回重庆,1943年赴西北写生,并于1945年在重庆举办新疆写生画展。1946年曾远涉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作《义民图》多幅,并先后在南京与上海展出。后赴美国养病,1950年回国途中作《三个老华侨》,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擅长油画、水彩、粉画。有《司徒乔画集》行世。生于清末光绪二十八年。童年时代,他在塘边村鹤鸣小学读书。1914年,其父司徒郁在广州岭南大学附属小学工作,因此,司徒乔也转学岭南大学附小,一直读到岭南大学文学院,曾与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和日本著名诗人草野心平同窗共读。1924年,他在亲友的帮助下,免费进入北京燕京大学就读。鲁迅热情赞扬他“不管功课,不寻导师,以他自己的毅力,终日在画古庙、土山、破屋、穷人、乞丐……”,是一位“抱有明丽之心的作者”。这期间,他曾为鲁迅编辑的文艺刊物《莽原》画封面和插图。1925年,孙中山逝世,司徒乔带着画板参加了悼念活动,并在孙中山的灵前当场作画,送给守陵的孙夫人宋庆龄。这幅画后来在孙中山故居挂了几十年。1926年6月,司徒乔把70多幅早期习作,在北京中央公园水榭举行个人画展,其中《五个警察一个0》和《馒头店门前》两幅作品,被鲁迅用超过定价的数目选购了。1927年2月,通过同班同学、共产党员张采真的介绍,司徒乔到武汉苏联顾问鲍罗廷所在办公室搞美术宣传工作。1928年春,他把早期的美术作品,在上海举办了“乔小画室春季展览会”,引起徐悲鸿的注意,并在《良友画报》第26期上发表了短评,鲁迅也给展览会写了序言。1928年底,司徒乔在万国美术会的帮助下,到了法国巴黎,跟随法国写实派大师比鲁习画。1929年秋天,因经济困难而辍学。1930年,他得到同学的帮助,远渡重洋去了美国纽约,想入哥伦比亚大学半工半读学画,但美国司法当局认为他触犯了“移民法”,把他关进监狱。在狱中,他愤激地画了一幅命名为《在不自由的地方画自由神》的画,出狱后被驱逐出境。1931年5月,司徒乔回到广州,在母校岭南大学教授西洋画,并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旧毛笔管削成竹笔,蘸墨汁作竹笔画。1934年初,他任《大公报》艺术周刊编辑。1936年,鲁迅去世,他以万分沉痛的心情,用竹笔蘸墨汁,画下了鲁迅最后瞬间的遗容,并为鲁迅葬礼画了鲁迅的巨幅遗像。后在南京中山陵藏经楼工作,花了8年时间,几易其稿,画了一幅孙中山巨像。一位德国人看了此画后,在美国的《地理杂志》上撰文,誉为“惊人的肖像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司徒乔先后流亡到缅甸、槟榔屿和新加坡等地。他的名作《放下你的鞭子》,就是1941年在新加坡观看了中国话剧团名演员金山等演出同名话剧后创作的。1941年2月,新加坡沦陷在日军之手,司徒乔辗转回到四川重庆。一年后,他随重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前线视察团西北视察组深入新疆等地写生,创作出《套马图》、《巩哈饮马图》等作品。1945年9月,在抗日战争的胜利声中,于重庆举行了新疆画展。1946年9月,司徒乔患肺病,偕同夫人冯伊湄往美国纽约治疗。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他于1950年8月从美国三藩市乘轮船返回祖国。在旅途上,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轮船颠簸之苦,根据同船的三个老华工的血泪控诉和形象,创作了反映华侨苦难生活的名画《三个老华工》。后来这画发表于《大公报》,并被美国进步杂志《群众与生活》转载。回到广州后,他于1950年10月,抵达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并参加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设计和绘制我国的革命史画。他倾注4年心血,于1956年秋完成了史画《亚太会议图》稿。1956年9月,他回到家乡开平,创作了《故乡的早晨》等10多幅充满南国情调的作品。在开平画的最后一幅是《潭江夕照》,也是最大的一幅。当时,他登临开侨中学教学大楼天台,此时正值傍晚时分,放眼潭江,只见夕阳把江水、归帆都染红了。江堤上的绿竹翠影,延伸至赤坎百足山下,远山呈现黛蓝色,山石被夕阳反照变成紫色,故乡的美景,使画家陶醉。司徒乔用长卷,画了三天时间,仍未完成,只好带回北京继续画。在这一段时间里,他还到新会、台山、惠州和海南岛游览观光,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1957年春天,他回到北京。1958年2月16日,于春节前两天的下午,因旧病复发,他在北京香山的画室里溘然逝世。他创作的所有画幅都献给了国家,分藏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故乡开平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司徒乔画集》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孙福熙(1898.9—1962.6),字春苔,笔名丁一、春苔、寿明斋,浙江绍兴人。1915年毕业于浙江省省立第五师范,在县立敬敷学校、师范附小任教,1919年,去北京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在馆长李大钊领导下勤奋工作,文史哲各系选课旁听,并与其兄孙伏园一起,结识鲁迅和许多进步的教授,曾参加“五四”运动。次年由蔡元培校长介绍,赴法国工读,先在里昂中法大学任秘书,后入法国国立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散文。1925年回国,在鲁迅帮助下,散文集《山野掇拾》由开明书店出版。归国后,先后出版散文集《归航》、《大西洋之滨》、小说集《春城》等。1928年,到杭州任国立西湖艺术学院教授。主编《艺风》杂志。1930年,再去法国攻读,在巴黎大学选听文学和艺术理论讲座。1931年归国,续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34年至1937年,先后在上海、南京、广州、北京等地举办全国性美展——艺风展览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先后到武汉、衡山、绍兴、昆明等地分展抗日美术作品。与李寄僧等人创办绍兴孑民美育院,主编《旅行》杂志。1938年后,历任绍兴稽山中学教师、校长,昆明友仁难童学校校长,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国文及法文教员并兼教务主任,浙江大学文学院、中山大学教授等。建国后,任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研究会主席。1951年,参加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次年加入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1951年至1962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北京编译社高级编辑等。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工画菊花,花多叶少,别具风格。23至26年,先后在上海、南京、广州、北京等地举办全国性美展——艺风展览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创作抗日美术作品。先后到武汉、衡山、绍兴、昆明等地展出。27年返绍兴,任稽山中学教师并代理校长,发起创办绍兴孑民美育院。28年,去昆明任友仁难童学校校长,兼任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国文及法文教员,并兼教务主任。29年,与西南联大部分教授合编《呈贡县志》和《旅行》杂志。35年到上海,以卖画为生,并编辑《华侨通讯》。37年,任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并在杭州高级中学及国立艺专兼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研究会主席,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1年参加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调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次年,加入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1954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后任北京编译社编译。其著作还有散文集《三湖游记》,特写集《早看西北》,译作《越南民间故事》,工艺美术专著《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及《孙福熙画集》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