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1933年生于中国广东省新会县,1935年移民越南,1953年赴台就读成功大学建筑系。1958年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执教于彰化中学,1960年移居香港、探索时期作品开始,参加香港现代文学与美术协会、八月画会。[1963年组织中元画会,1964年开始专注于雕塑创作。1964年至1965年获美国国际教育基金资助赴美。1965年后曾获美国国际教育署资助访美,旅居英美多年。。1967年与友人创办《盘古》杂志社、创建实验学院。1973年出版《美术季刊》,第一次回国参观。1973年至1975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兼任讲师。1976年至1977年创办《文学与美术》月刊。1981年至1987年加入香港文学艺术协会,组织香港雕塑家协会,出任主席;组织香港美术交流学会,出任会长,还任香港大学讲师、香港艺术馆顾问、基本法咨委会委员、香港文学艺术协会副会长、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香港区域市政局视觉艺术顾问、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等。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置于香港及海外的重要雕塑制作有:香港半岛酒店、日内瓦LaCoray有限公司、香港美国银行、大阪博览会香港馆、汉堡、香港银行、纽约Conair公司、香港太古城户外雕塑组、香港太空馆、新加坡文华酒店、九龙公园、香港文化中心。任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并曾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艺术委员会委员,香港区域市政局视觉艺术名誉顾问,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东分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美术交流学会会长,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香港雕塑学会主席。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制作者之一。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1964年香港大学堂八楼,1991年香港城市大学雕塑,2002年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作品先后在美国及亚州各地获奖五次。1959年获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艺术系水彩画教育部奖,1989年获香港艺术家联盟雕塑奖。1999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铜紫荆星章”。曾在香港、台湾、菲律宾等地多次举办个展。曾主办及主编多份美术文艺刊物。组织香港雕塑家协会、香港美术交流学会等。作品有《香港丰鸟酒店铜浮雕》、《香港美国银行铜浮雕》、《香港艺术中心浮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吴介琴别名吴家骥,四川成都人。擅长雕塑。17岁那年他参军,参加了抗日战争;22岁的时候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雕塑,1953年毕业。1955年在该院研究生毕业。1978年,他回到学校当起了本科和研究生的英语老师。1983年回到雕塑艺术研究所从事专业艺术创作。此后他又出国访问教学了10多年,直到1998年回国。回国后的他又当起了英文老师,并开始搞起音乐创作,爱上了萨克斯。现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室工作。作品有《我也要干》、《唐俑胸像》、《人与大地》等。编译有《粉笔画》、《英汉美术专用词典》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王靖宪(1928.11—)笔名王静、王珂,浙江宁海人。擅长雕塑、中国古代美术史论。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雕塑系毕业。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编审。曾任《中国美术全集》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主要著作有《东汉碑刻隶书》、《现代国画家百人传》(合编)、《龚贤》、《石溪》、《赵之谦》、《潘天寿书画集》、《任伯年作品集》、《中国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中国书法艺术·隋唐五代》等。主编著作有《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书法》、《中国美术全集·隋唐五代绘画》(合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1917年1月出生于山东烟台;1936年就读于北平国立艺专西画系,师从齐白石、常书鸿、潘天寿、王雪涛等名家;1947年7月与已故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两人一起经过逾千人的激烈竞逐,“过五关,斩六将”,获得法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留学。王熙民在法国留学期间,主攻雕塑和油画,先后师从让尼欧、布德尔等名家大师。1950年7月,新中国成立之初,怀抱爱国之心拒绝了国民党政府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被国务院赞誉为“爱国知识分子”。回国后,他被分配到革命博物馆工作,积极投身建国十周年庆典筹备工作;之后,他申请调到东北鲁艺工作。1953年,王熙民创作的大型雕塑《抗联游击队》,参加全国第一届军事展览并荣获八项优秀作品之一。1957年,率领东北鲁艺师生为全国农展馆中心广场创作群雕《人民公社万岁》,群雕高达9米,气势恢宏,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化艺术经典巨作”。1961年,应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之邀成立建筑空间艺术研究室,并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就人才培养方向形成了共识,作为引路人奠定了中国开拓建筑空间艺术的基础。1981年,受中央美术学院邀请成立壁画系,任研究生导师。他以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推陈出新,为中国的建筑艺术创造出新的理念与成就。1986年,他为合肥市设计的市标——《九狮》(高20米),被当地人民誉为“捍卫城市的守护神”。1989年,他为平顶山市创作的市标——《平顶山人民在腾飞》(38米高),曾被朱镕基总理称赞为“城市的号角”。1993年,为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王熙民与夫人包阿华共同创作《全世界妇女和平、友谊、团结、进步》十组浮雕。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他创作了《龙马精神》。2012年,已经95岁高龄的王熙民先生不辞千里迢迢,携夫人包阿华教授与故乡烟台市莱山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将代表自己与夫人毕生艺术成就的50多件代表作品永久捐赠家乡,莱山区特此设立“王熙民、包阿华艺术馆”,对两位老艺术家的经典杰作进行专门陈列与展示。在一个甲子多的艺术生涯中,王老以其刚正的人格,豪迈的创作风格,严谨的艺术态度,低调的生活方式赢得了社会的肯定。王老的作品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一个标志,他用艺术的形式,鼓舞着人们的信念,推动着向前的力量。几十载的潜心研究与艺术实践,王熙民先生不断吸取中华五千年文化艺术之精华,博采西洋艺术之技法,中西结合,融会贯通,形成了自身写实而又唯美、古典厚重兼具现代奔放的艺术风格。他是中国雕塑、壁画、绘画、建筑空间艺术的集大成者,其成就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相对于雕塑、壁画、建筑空间艺术方面的成就而言,王熙民先生的画作可以说是知之者不多,了解他绘画深厚底蕴与独特风格的人则更少之又少,这与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的性格密不可分。但是,凡看过王老画作的行家里手,无不被他画作的立意之新颖、构图之奇特、笔法之豪迈、气势之雄伟、色彩之和谐所吸引而赞不绝口。受先师常书鸿、齐白石、潘天寿、王雪涛等名家的影响深刻,王熙民先生的画作常以中国画为基础,加入西洋油画技法与特色,中西合璧,独树一帜。正如王熙民先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一直在追求民族形式和现代艺术的结合,比如,绘画讲究笔墨和色彩,我的画作以国画为基本,但色彩、明暗结合了西洋画的技法,这是我的特点。”上世纪40年代,南方江苏宜兴的吴冠中与北方山东烟台的王熙民“过五关、斩六将”,历经层层选拔被公费派往法国学习西方艺术,两人都曾攻读油画,但因个性特质之不同,两位大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曾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南有吴冠中,北有王熙民。”“王熙民先生的画作如同京剧,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诚如王熙民先生自己所言,“我的绘画追求气势!”虽非丹青之人,我们也可以看出“立意新颖、气势雄美、风格豪迈、飘逸灵动、俊朗明快”等特色确确实实是王熙民先生画作的突出特点。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别名王炳照,山东益都人。擅长雕塑。1941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专。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有《金田起义》、《红军战士》、《马克思胸像》等。他还雕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太平天国”的的浮雕(画稿为李宗津作)。他后期很多作品和原稿都被长春美院保管或流散他地,现存作品已经很少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别名景博、井白,满族,北京人。研究员,1919年8月生,卒于1997年9月1日。共产党员。1940年毕业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专、京华美专、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导师、讲师、教授,文物出版社第一编辑组组长,1962年到中国美术研究所。先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史论》副主编、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大足石刻研究学会顾问,乐山大佛综合整治委员会顾问。自青年时期起,钻研金石学方面的著作,对形肖印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侧重石窟雕塑艺术研究。对我国雕塑艺术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所写专著受到美术专业者的重视。在研究中,注重知识的传播,自50年代以来,作过多次专题讲学,有美学、雕塑、篆刻玺印几方面。并去日本和印度进行考察。曾负责两届硕士研究生、一届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成果:《篆刻学讲义》(3万字),艺专讲课用;《中国北部石窟雕塑艺术》(3万字),195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被列为《世界美术大系》(日文)参考书之一;《大足石刻》(2.5万字),195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绘画故事》(10万字),1984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王建墓石刻艺术》(3万字),198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川佛教摩崖造像的艺术价值及现状》(4万字),1957年《现代佛学》连载;《几种有关金属工艺的传统技术方法》(4万字),载于1958年《文物参考资料》;《玺印探源》(2万字),载于1980年《文艺研究》;《中国石窟寺雕塑艺术》(1万字),载于1984年《美术史论》。另外发表其他文章数十篇,共计20余万字。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文慧中,一九二九年生。女。辽宁人。擅雕塑。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1930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5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毕业后于该院雕塑创作室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工作至今。现任中国雕塑创作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50年代作品《节日》1954年参加第5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作品展;《丰收》1955年获北京青年美术作品三等奖;《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纪念碑》浮雕1956-57年(朝鲜);《军民一致》群像主稿人,高350cm(军事博物馆)。60年代作品《播种》1960年参加纪念“三、八”节美展,《人民日报》、《北京日报》配诗发表;《长征时期毛主席》1961年参加全国美展,《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天津画报》发表;《青年时代毛主席》1964年(韶山毛主席故居纪念馆)。70年代作品《战斗到最后一息》1973年(白求恩纪念馆);《杨靖宇将军》1978-79年(东北烈士纪念馆);《横眉冷对》1979年参加纪念张志新烈士美展,《文汇报》配诗发表。80年代作品《鲤鱼跳龙门》1980-84年,高300cm(北京、天津、邯郸等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985年(天文馆);《恽代英烈士》1987年,高220cm(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北国之春》1986年,高300cm,大理石(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清代名医-王清任》1985年(唐山煤矿医学院);《邓肇坚爵士》1989年,胸像,青铜(香港);《阮寿山将军》1989年。90年代作品《小憩》1990年,大理石(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团结、和平、进步》纪念碑,1991年(瓦努阿图共和国);《著名教育家-赵传家》1993年,青铜(上海);《著名外科医生-吴克让》1994年,青铜坐像;《著名法学家-张友渔》1996-97年,青铜(社科院法学所);《舜帝像》1998年,高330cm,锻铜;《宋教仁烈士》1998年,青铜(大连)。《团结、和平、进步》纪念碑于1992年建成,坐落于瓦努阿图共和国国会大厦前,雕像材料为青铜。碑座为黑色大理石,碑座背后铜牌上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赠》。瓦努阿图共和国以雕像侧面形象做成200元的货币在本国流通。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王澎(1930.8—2005.12)原名王鸿文,别名雨行,天津武清人。擅长雕塑。1948年入国立北平艺专,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在雕塑训练班学习。1958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副教授。曾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工作。作品有《武工队员》、《老农》等。1990年离休。王澎同志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2005年12月19日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王澎。男,曾用名黄沙。青年作家、诗人。生于1975年9月,陕西省彬县人。199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叩问心灵》(1998年)、《面具》(2008年)等。有诗歌、评论、散文等散见于《诗选刊》、《诗歌月刊》、《新诗大观》、《星星》、《诗刊》、《美文》、《文化艺术报》、《写作导报》、《前卫报》、《济南时报》、《蒙自文艺》等报刊媒体以及网络。其诗歌作品多以第三人称出现,诗句冷竣,语境冰冷,常以游移的伤感笔调抒写一个个飘忽不定的、半真半幻的内心世界,从而反映出时代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人文失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对于商品时代的文学价值审美的一种“反向性”的思考,同时也使诗歌的审美达到了一个哲学的层面。选择的痕迹(王澎作品)——诗集《面具》自序生命,原本就只是一段无意义的行程,人们却都在渴望和幻想着“永恒”!我也如此,就开始了写作!从表征上讲,“灵感”永远是滞后的。它之所以会超前,是因为我们无法确定它的下一目标和方向!在“无意义的行程”之中,我们追求“永恒”的努力方式和选择究竟会有多少才能真正成为算得上的“有意义”和“有价值”?而事实上,真正的属于我们自己的“选择”究竟会有多少?即便就是我们做出了“选择”与“努力”,我们的“命运之花”就一定会灿然而放?选择本身是一种痛,绽放也是一种痛,最后的结果中也肯定还会有痛存在!这种“痛”愈深,对于“美”与“快乐”的期望和呼唤就愈强烈,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这种“痛”与“快乐”交替的“行程”之中!正因为人们从已经是过去时的“选择”中或多或少的尝到了“苦”和“甜”,就对这“选择”有了或深或浅的记忆,使得灵魂总固守和遗留在那一个个的“叉口”,境遇和思绪一但接近和抵达,许多往事就一下子旺盛起来,那些记忆的痕迹也就更为的清晰和深刻,我们仿佛又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对于这些枝末细节、所谓的“痛”的表达与倾诉,我让她成为一首首或沉重、或轻盈的诗歌,展示和绽放的不仅仅只是我个人的内心,还有我看到和知道的一切关于生活、存在以及选择的形而上的理解与共鸣!从十多年前我的诗集《最后的先锋》出版事宜搁浅之后,我也因“生存角色”的数次改变而一度冷落诗歌,一面忙于生活琐事,一面从事其它体裁的写作。一段很长的时间过去之后,我还是发现我离不开诗歌,离不开这个对于我来说“绝对灵魂”一样的形式存在。当然,也非常感激那段时期的“冷落”和“选择”。许多朋友赠寄来自己“待出”或“已出”的集子,或校对、或写评、或交流,一种“局外人”的角色让我产生了许多从前未曾有过的新鲜意识和特殊审美!放弃矜持,静心的学习更为宽泛、更加多样的诗歌、哲学思想和理论,与此同时,自己也找到了对于自己诗歌创作的新构架——“没有灵感时必须有激情;没有激情时必须有哲理”。“冷落的痛”蝶变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喜悦………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王克庆,又名王克安。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1933年1月20日生于安徽省含山县王家滩,,安徽含山人。擅长雕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负责人,雕塑艺术研究所负责人。多次任全国美展、全国体育美展、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展评委、主任委员等。现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市、青岛市、成都市、桂林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创作营等艺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研究员。从艺40余年,擅长雕塑艺术创作、水墨画。出版《王克庆作品集》。雕塑艺术作品在全国性的报刊和日本、美国、瑞典、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表。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城市雕塑展和日本、塞尔加、尼日利亚的艺术展,莫斯科社会主义家造型艺术展。作品曾在香港、台湾展出。美术论文70余篇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了望》、《美术》、《美术研究》、《世界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美术全集》等出版物。城市雕塑《和平少女》(合作)立于日本长崎市、《尼罗河女儿》立于埃及开罗国际会议大厦。雕塑《李白》为新加坡私人收藏,《源远流长》瑞典为夫达仑市收藏。1996年与著名雕塑家潘鹤出席美国国际雕塑会议,在会议上王克庆《中国当代城市雕塑》的报告,受到热烈的欢迎。代表作有《李白》、《朱自清》、《白求恩在太行山》、《尼罗河的女儿》、《撒哈拉之歌》、《科技之光》、《五卅惨案碑》等。1933年1月20日生于安徽省含山县王家滩。1941年离乡赴沪,在上海静安寺主恩小学念书。1941年考入上海肇光中学。1950年在江苏省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51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留校作研究生,后在雕塑系任教。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1959年被评为北京市等先进工作者。曾参加《和平纪念碑》的创作。参加首都十大建筑的雕塑创作活动。1961年赴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进修。1963年结业,归国继续在中央美院任教。后转入该院雕塑创作研究室,长期担任领导。1984年作品《最后岁月》获第六届全国美展览铜质奖。参加我国赠送日本的石雕《和平》纪念像的集体创作。1985年与著名雕塑家潘鹤、郭其祥、程允贤共同创作雕塑《和平少女》,两件同样雕塑一件置放在日本长崎市的和平公园,一件置放在北京复兴门大街,旨在让日本人民和政府以二战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推进中日友好关系,维护持久和平。1987年为埃及开罗国际会议大厦创作雕塑《尼罗河女儿》。1988年为埃及开罗国际会议大厦创作《尼罗河女儿》铜像。1996年与著名雕塑家潘鹤出席美国国际雕塑会议,在会议上王克庆《中国当代城市雕塑》的报告,受到热烈的欢迎。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王朝闻,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1909—2004),别名王昭文,后取《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语义,更名王朝闻。笔名汶石、廖化、席斯珂,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王朝闻1909年4月18日生于四川省合江县。早年学习绘画、雕塑。1926年在成都艺专等校学美术,193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雕塑。1937年参加浙江抗敌后援会所属的浙江流动剧团和五路军战地服务队,从事抗日文艺宣传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成都私立南虹艺专等校教书,任成都民众教育馆美术部主任。1940年12月赴延安后,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1941年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的大型毛泽东浮雕像,被称为解放区美术作品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中宣部文艺处等部门工作。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等。五十年代后期,他的文艺评论虽以造型艺术为主,也广泛涉及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他的理论发现,源于直接和间接的审美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融为一体,在全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2004年11月11日23时1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王朝闻是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实践者。他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的浮雕《毛泽东像》、圆雕《刘胡兰像》、圆雕《民兵》等作品,都属于新中国美术的代表作。他是熟谙实践的美学家。在七十余年的艺术与学术活动生涯中,横跨美术、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先后出版了专著和论文集40余种,近千万言。他通过数十部近千万言的著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美学既是艺术家的美学,也是哲学家的美学,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他一生坚持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关注艺术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坚持真善美的艺术理想,强调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他十分注重美育教育,为提高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的审美素养付出了毕生心血。他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建树,指导和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美术工作者。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理论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