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北京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198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写意人物专业,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班毕业,担任写意人物画室副主任,讲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5年大学4年级习作《启示》选入全国青年美展;毕业创作《太行丰碑—左权将军》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并多次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历届毕业生优秀作品陈列展”。1986年作品《秋分》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中国现代美术家作品展”。1987年作品《田园》参加中国美协主办“首届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并获“优秀作品奖”。1988年作品《红果》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主办“’88北京国际水墨画大展”并获优秀作品奖;1989年水墨小品8作品《陡恁图》等9幅作品参加“张力的试验—’94表现性水墨展”;《;1995年作品发表在《中国当代美术图鉴》;《中国现代人物白描精选;作品《回娘家》2幅作品参加北京—香港举办“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画家作品展”;《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年5月17日;《国画家》1996年6期;《美苑》1996年3期;《中国画精品选》;《雄狮美术》1996年5期。1997年《唐诗·诗意》2幅作品参加学院与日本东洋学校举办“中日联展”;《中青年国画家一百人作品集》;《中国当代名家作品珠海邀请展作品集》;1998年作品《牧歌·信天游》3幅参加《国画家》“中国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深圳“第1届水墨画双年展”;作品发表在《当代人物肖像素描艺术》;《当代水墨人物画家创意手稿》;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刘汉(1932.8—)广东中山人。擅长中国画、连环画。1949年参军。1952年任中南军区防空兵文化处美术员。1955年后为职业画家。1984年后任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第二中国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代中国水墨联盟秘书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作品有连环画《红色风暴》、《黑山阻击战》、《红旗谱》等,中国画《天女散花》、《女娲补天》、《拓荒牛》等。近十年来曾在国内7次举办个人画展,1985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曾发表《线节奏与中国画革新》、《创造与继承的颠倒》、《拾回来你失落的明慧》等数篇专论文章。祖籍中山沙溪,1932年出生于广州。祖父刘思复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上世纪初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曾有过筹划用土制炸弹暗杀清水师提督李准的壮举;父亲刘石心在大革命时代当过进步刊物《劳动者》的编辑。家庭的影响赋予他天生的叛逆精神,而他在此后穷毕生精力在中国画走向方面的探求,更使他获得了惊世骇俗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成果。刘汉从小喜欢画画,因为祖父和父亲的关系,他从小就认识高剑父、徐悲鸿等画坛的前辈宗师,而且过从甚密。有趣的是,他却从没有把这些大师视为偶像,一心想的只是绘画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画。解放战争期间,刘汉参加了两广纵队的文工团宣传队,从外地回到了老家中山,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忘掉了画画。当在中山北部的潭州地区工作时,他曾画过一组连环画,以揭露恶霸地主的压榨农民血汗。由于工作太忙,这些画画好后就搁在一边,连自己也忘记放在哪里了。直到某个雷电交加的日子,当他又一次经过潭洲时,发现这些连环画竟被别人放大了画在村中的墙壁上。看到自己的涂鸦之作成了宣传革命的武器,令他从此对画画产生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50年代初,他从部队转业后,决定投考美院,却没有想到前路会是这样的坎坷。三次投考三次落榜。说也难以令人置信。十分不服气的他,就在此后数年间,凭着为梁斌的著名长篇小说《红旗谱》所作的插画,一举名扬天下,最后竟成了美院学生的范本!从50年代后期起,刘汉开始将精力投向中国画走向的研究上来。曾亲身经历和参与解放战争的刘汉,很希望自己拥有一种大气魄来反映大时代的变革。然而,在随后的“文革”年间,他不但不能继续从事绘画和研究,为了生活,还不得不去放下画笔当了建筑小工。等到文革结束,文化部恢复成立书画创作组(中国美术研究院前身)时,刘汉被邀请到书画创作组研究中国画的革新,并在80年代初首次将他的探索之作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画展,引起了轰动,被观众赞誉为具有“拨动心弦,激情的涡流掀翻展所的顶篷”的力度。他自己也郑重地将此视为“二十世纪文化的宏观探索”。可惜,由于这类课题很难成为商品卖钱,应之者寥寥。没有人愿接就自己来。自认理论基础薄弱的刘汉,前后花了十年时间,将中国画的历史,以及中西医学的碰撞、《孙子兵法》,还有中国体育腾飞等许多不同类别却具有内在关联的材料有机揉合,融会贯通,于1995年在《江苏画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上帝的青睐》。他在论文中宣称:“世界上古老民族里面,中国人有点特别,她站立不起来便罢,一旦昂然站起,就命定要遭际世纪的机遇,承受额外的负荷……谁叫他们身受上帝的青睐。”接着,他在对东西方的异同作出实事求是的比较后指出,“发扬中国宏观而锻造中西思维两优做出互补,可以兴中华,可以旺欧洲,可以昌世界”。他的理论像一个重磅炸弹,终于引起了学术界及美术界的关注。为了向年青一代讲授自己的观点,刘汉提出,希望能到中央民族学院教学,但是,由于他论点的新颖与急进,令墨守成规者难以接受,所以,他进学院教书的事几经反复,总是落实不了。有见及此,吴作人等著名画家为此事联名上书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胡耀邦收到信后,指示当时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办理。由于中央领导的亲自过问,刘汉才得以在1984-1990年期间在中央民族学院教书,他开设的理论课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刘汉认为,应该而且可以用传统的中国画线条来表现中国人的铮铮铁骨。他创作于80年代的《拓荒牛》、巨幅制作《来复枪洞穿我的胸膛》、《昆仑我的脊梁》,以及反映广州三元里百姓痛打英国侵略军,揭开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序幕的《牛栏岗大雨滂沱》等实践这一理论的画作,都曾名噪一时,具有罕见的豪雄与“野性”,十分引人注目,当然也颇招争议。刘汉曾于90年代末回到家乡中山举办画展。2004年6月,在应邀回中山参加文化名人推广月活动时,身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现代中国画水墨联盟秘书长、中国美协会员的刘汉在座谈会上的发言语惊四座。他说:“现代人都在崇尚西方文化,其实西方文化也有垃圾;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时,以为传统文化都是垃圾,结果是泼脏水连孩子也一齐泼出去。这些做法显然是不对的。”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雷光(1934.12—)原名宋蕴琦,河北饶阳人。擅长漫画、中国画。1948年毕业于华北电讯化工程专科学校,1951年入部队美术培训班学习。历任解放军报务员、台长、通讯参谋,国务院秘书厅秘书、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作品有《童话新编》、《妙用无穷》、《收获》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漫画

    职务

    画家简介:刘宇廉(1948.11—1997),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鄞县。擅长油画、连环画。自幼喜爱画画。刘宇廉是上个世纪后半期成长起来的知青艺术家,艺术生涯开始于1967年“文革”初期的街头大批判专栏画、毛主席像等宣传画。1969年,刘宇廉随“文革”洪流和几十万知青前往黑龙江北大荒,成为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刘宇廉在北大荒版画群体的影响下,开始从事速写、素描、油画、水粉等基本功练习和创作。1977年调入哈尔滨画院任专职画家,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读研究生。1987年赴日留学,1992年起在日本从事艺术创作。1997年因脑瘤不幸病逝。刘宇廉与陈宜明、李斌合作创作的连环画作品《伤痕》《枫》,以及被禁止出版的连环画《张志新》等享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所未有的画风和对人性的表现成为“伤痕美术”的发端与代表作,铸就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一段华美篇章。《九色鹿》《黄河祭》《黄河》使刘宇廉在画坛产生广泛影响。黑龙江美术出版社曾出版《刘宇廉的艺术世界丛书》,包括《刘宇廉画集》《刘宇廉文存》《两地书——寄往天国之门》《黄河梦》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1942年生于山东掖县1963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从师俞致贞学习工笔花鸟。1978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师从叶浅予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备注:1978年——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人物画专业(同学有褚大雄、朱振庚、楼家本、杨力舟、王迎春、谢志高、李延声、翁如兰、胡勃、韩国榛、刘大为、杨刚、聂鸥、华其敏、史国良),师从叶浅予先生。1980年毕业创作《九歌》组画,获叶浅予一等奖学金。1981年为北京竹园宾馆、四川白帝城博物馆创作《昆仑十巫》(丙烯)和《赤壁之战》等。1986年《宫闱惊变》,获第3届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创作二等奖。1987年《神曲》(工笔重彩—绢本),获意大利国际但丁学会文化成就奖。城雕《火凤凰》(煅铜)、《远古图腾》夸父、蚩尤、仓颉、西王母系列(漆雕)、《华夏族图腾面具》(陶艺)、《三重奏》、《大唐变奏曲》、《琵琶行》(丙烯、.绢、亚麻布)、油画《女人影子》(亚麻布)、《荷花三娘子》、《补天》(工笔重彩、绢)、《伏羲女娲金苹果》(水墨、宣纸)等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主持以探索中国画多样表现性为特征的李少文工作室,著有《李少文人物画集》、《中国当代研究生国画选》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刘光夏,男,1938年生于西安,回族,1961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任职,书画家、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刘光夏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优秀艺术家。曾发表中国画、版画、连环画、宣传画、书籍装帧设计、诗歌、剧本等作品数百件。绘画作品曾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数十次,获奖多次。他专心于中国彩墨画的创作和探索,他的山水画多以乡土、明月、春雨、大海为主题,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情诗意,给人以清新自然、返璞归真的美感。刘光夏的书法很善用墨,无论是行书、狂草或是隶书,常有水渍溢出墨团,努力继承先人“涨墨法”的效果。而许多长诗、长跋,则显得清逸冷峻,线条柔中见刚,大大去了火气。他坚持书画同源,相得益彰的理念,强调艺术无不相同,书与画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的思想。坚持前人提倡的善书者,必善画,以画之墨法,通于书法。因而行、草、隶、篆日日研习,进而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书法家。观他的书法作品,既有一种长锋羊毫特有的粗茁、厚实浑重的艺术效果,一种气势开张的阳刚之美,一种提笔暗过,圆润凝练,绮丽精深,长撇长捺,意韵深长的感觉,又恰有一种天趣自然,返朴归真,平和简静,山水萧散与和雅之美。他的绘画始终追求以诗入画,讲究诗与画的相互结合。他认为书画家不能没有诗的修养,诗是画的灵魂。画家惟以诗心作画,才能建构起画的境界。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用诗句或整段诗命名的。当你步入他的绘画世界,徜徉于他那些画中的花前月下时,你会发现,他的笔下原来也是一个天地无穷,神思无穷的世界。在这里“意境”、“三远”、“心视”、“散点透视法”被运用得淋漓尽致,笔墨则在灵敏的变幻中渗透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颇多感悟、颇多理解和颇多反思。细细地观察和分析他的这些作品,不难看出为了创造更加独到和深刻的意境,他通常采取了许多新的艺术方法和手段。诸如变形手法,每每为了使物象与图景超出一般且产生非凡的艺术魅力,他常常打破前人格局,在花形、鸟形、树形、山形、石形等方面进行变化,并通过它们彼此间的呼应、向背、穿插、组合,以构成自己独有的新境。像“童年”、“路”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里清浊并用的笔法,使其笔墨、色彩、物象、景象均在清晰与含糊之中。即使墨色产生了丰富而奇妙的变化,也使具象与抽象在作品中互运、互化、互生。又如比衬手法,往往令人感到一种大起伏、大跌宕与大变化。其中有色与墨的比衬,有墨白、干湿、浓淡、冷暖、明暗、强弱,各种颜色与同一种颜色间的比衬,也有点线面、大小、长短、纵横、疏密、虚实等不同形式的比衬。通过比衬统一,使画面中的形象强烈而不平板,生动而不僵滞,丰富而不单一。深迷互衬法,则是他大胆地借用古人在传统山水画技法中深远与迷远的方法,并将其融入花鸟画的创作之中,有机地运用,从而产生了新的图式,新的创意,新的意境,完成了一种新的建树。刘光夏现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任美术副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籍装帧研究会会员、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陕西新月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山东省乳山书画院、招远书画院名誉长河南省信阳鸡公山中外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州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新华社书画院特聘画师。发表中国画百幅,代表作有:《乡土风情》(组画七幅)、《我的童年》(十三幅)、《刘光夏彩墨画》(五十二幅)挂历,手册等。《月光曲》、《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国画1984年中国美协北京分会收藏;《桂林山水》等中国画获奖。装帧设计作品73册,代表作有:《天安门革命诗抄》,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精、平装);《科学童话》、《外国童话》、《儿童漫画》(共11册),1979198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玲珑三娘》,1987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为书籍、报刊插图100余幅,在《人民文学》、《民间文学》、《新观察》、《中学生》、(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工人日报》等。中国画作品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近20次,在北京、西安、山东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多次。曾发表诗歌、歌词约20余首,儿童歌舞剧本2部,歌词作品(谱曲后)在全国获歌词创作优秀奖4次。《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工艺美术家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优秀人才大典》等书作条目介绍。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书法

    职务

    画家简介:河北固安人。1933年至1937年任北平艺专讲师,兼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1949年任职於民族美术研究所,次年执教於中央美术学院,为教授,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名誉会长。擅长历史画、仕女画。早年作画以工笔重彩为主,後渐兼工带写。作品有《赤眉军无盐大捷图》(陈列於中国历史博物馆)、《淝水之战》、《卓文尹听琴图》等。撰有《唐代人物画》、《中国重彩人物画技法》、《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以及《民间壁画技法》等论述。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中国著名国画家,江苏苏州人,早年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绘画,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从师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刘凌沧等,1958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卢沉先生擅人物,工写兼长,所作笔墨精到,善于表现人物性格,形象生动感人,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及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1977年与周思聪合作的《清洁工人的怀念》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4年与周思聪合作《草原月夜》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展:1985年《塞上竞技图》获全国奥林匹克体育美术作品展二等奖。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应邀赴法国、意大利、希腊、奥地利等国进行艺术交流。1990年应邀赴美国尼勃拉斯加大学讲学,并在林兹亚州文化中心举办卢沉、周思聪作品联展;卢沉先生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第一画室主任。卢沉作品《机车大夫》代表作品有《机车大夫》、《草原夜月》、《塞上竞技图》、《太白捉月》、《清明》、《风雨近重阳》、《苍穹》等。出版有《卢沉、周思聪作品选集》(吉林美术出版社,1981)、《卢沉水墨画》(北京荣宝斋,1991)及《卢沉论水墨画》(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卢开祥(1925.9—1996.1)别名公则、鲁愚,云南昆明人。擅长绘画、美术理论。1943年在重庆随徐悲鸿先生学画,1946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工作于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编辑、陈列组组长,美术家协会工作队副队长,会员工作部负责人。作品有《三峡山水》、《都城览胜》等。发表有《在徐悲鸿先生身边的日子里》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林锴(1924.01.01—2006)福建福州人,1924年1月1日生。书画家、篆刻家、诗人。林锴幼年丧父,自幼随母寄居于外祖父家中。童年时就酷爱美术。由临摹香烟片开始,继而临摹《芥子园画传》,有时到户外作水彩写生。那时代字画展览见不到,只好隔一两天就到附近裱褙店去看画。后来又购得《马骀自习画谱大全》一套,利用课馀和寒暑假时间着手临习,十分入迷。初中一年级暑假,开始向外祖父学作旧体诗,目的是要在自己画上自题诗,每天练习作一首山水绝句,配一小幅画,完成一百张册页。1946年考入福建省立师专艺术科,接受谢投八、林子白诸老师指导,学画才算步入正轨。他对中西画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很认真,又时常去拜访福州老画家陈子奋先生,陈老诗书画印全能,颇受其教益。读完师专一年,到杭州考入国立艺专国画系。受黄宾虹、郑午昌、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画家的当面指点,学业进步很快。林锴主攻山水专业。开始临摹古法,以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为主攻方向,重在娴熟古人的笔墨变化;旁及四僧、八怪,旨在领会其奇情逸趣;也兼向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诸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感到传统方法太陈旧,要加以改进,就必须汲取其他画种的长处。因此课馀往往跟随西画教室的同学外出作西画写生。每周除专业技法外,还设有书法、篆刻、诗学、美术史及各门理论课。因自幼练过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人的字帖,书法有点基础。开始迷恋过赵之谦,继而学习魏碑。魏碑中方笔一种从《张猛龙》进而爱好《嵩高灵庙》、大小爨;圆笔则喜《石门铭》、《瘗鹤铭》,取其拙朴古厚之神味。对篆刻的兴趣也始于此。曾把积攒下的一百多首旧体诗送请潘天寿先生批改,受到赞扬和鼓励。有一首七古,他认为最好,批道:“此诗通首灵活,一气呵成,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可喜、可喜!”创作巅峰1950年艺专毕业,分配到当时的辽西省康平县当中学美术教师,一年后到北京进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以美术创作为主,也搞一部分编辑。先后工作达三十八年之久。创作了大量连环画、年画、插图、宣传画,重点是连环画。《济公巧断垂金扇》、《妇女主任》等被认为刻画人物性格比较成功的作品。《三岔口》则是以国画水墨来表现的连环画,博得好评。《甲午海战》于1963年获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二等奖。《牲口评价大会》于1956年获北京市青年美展国画一等奖。1957年为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绘制抗日题材《鬼子的汽艇又来了》。1959年为中国革命博物馆绘制大型历史画《捻军大败僧格林沁》。1963年为配合纪念曹雪芹诞生200周年,与刘旦宅、贺友直共同绘制大型水墨组画《曹雪芹传》12帧,参加展览。潜心篆刻“文化大革命”中,林锴遭受迫害,1970年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返回原单位,任原职。1975年他对旧体诗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旧体诗完全可以反映新时代。于是曾经荒废了二十多年的旧体诗又重新捡起,继续写作。中断了好多年的篆刻也逐渐拾起来,经过集中几段时间的探讨,他深感金石篆刻的功效,关键处不在刀与石上,而在于书法的根底及艺术的素养。他对篆刻,偏爱沉雄苍劲一路,追求奔放而复整严,拙厚而不臃肿的风格。上窥秦汉,近取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诸家之长,并参考同时代流行之佳作,力求自出新意。自成一派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创作室,从此林锴以国画为专业。山水、人物、花鸟齐头并进。昔年着重传统的探讨,今日热心自我风格的创立。除了作画,也兼顾书法。以碑帖合参,遇圆则圆,遇方则方,行笔自如,保留魏碑的结构而参以明清书家黄道周、沈曾植用笔的使转方法,方劲中寓流走,拙朴中具秀逸。他体会到:诗书画印分之为四门,合之为一体,是互为影响互为补充的。诗有画意,画有诗情,画的布局影响印,印的金石趣味有助用笔,而书法又是印学的基础。四门要求兼工,又要有所侧重,继前辈文人画之长,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并予以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辈画人的职责。大师晚年林锴自1988年退休以来,身患痼疾,仍旧工作不辍。1994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是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五十多年艺术实践过程中,其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展出,发表在各报刊杂志上的诗书画印及文章不计其数,且多次获奖。2006年5月24日上午9时20分,因痼疾逝世,享年83岁。5月24日上午,遗体告别仪式在顺义潮白陵园举行,200余名生前友好参加了告别仪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 

 53 

 54 

 下一页» 

 共539条/54页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