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郑子刚(1953-2012)男,1953年2月5日生于上海。自幼从父(版画家郑野夫)习画。在农场开始油画创作。1979年回京就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1],先后策划并组织了:中国风景油画展,中国静物油画展(两届),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等一系列展览活动。编辑出版有《首届中国静物油画集》、《中国风景油画集》、《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集》等。郑子钢与姐姐郑子燕、邻居史习习一同结实赵文量、杨玉澍、石振宇、张伟、马可鲁、王爱和等人。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1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二届公开画展[2]。2006-2007年参加无名画会北京、广州、上海回顾展。郑子钢的艺术理念: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画画,创造审美的价值,使之成为一种被理解的生活。3生活经历1953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1960-1969年就读于北京石景山学校(10年一贯制)。1969-1979年在黑龙江山河农场上山下乡。1979-2003年回京后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先后策划并组织了:【中国风景油画展】,【中国静物油画展】(两届),【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等一系列展览活动。03年退休后在家中创作绘画。1980-1984年就读于北京市东城职工业余大学中文系。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1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二届公开画展。2006-2007年参加无名画会北京、广州、上海回顾展[3]。2012年10月逝世于北京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罗炳芳(1931.3—)又名秉方,福建长汀人。画家。擅长油画、中国画。1949年省立长汀中学高中毕业。1956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现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中华名人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顾问,闽西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擅长油画、水彩画、中国山水画。油画“鲁迅和瞿秋白”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收藏,编入中国革命博物馆藏画集。国画“古堡惊涛”在老教授作品展展出,《人民日报》发表,编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中华民族之魂”巨型画册。许多作品入选国内外大型画展,并发表在多种报刊和书画精品集。著有《素描入门》、《实用美术专业素描》、《罗炳芳画集》等。1988年在北京举办“罗炳芳画展”,吴作人大师为画展题写展名,张仃大师为画展题贺词“民族风貌”。1990年在厦门、龙岩等城市举办水彩画展。1995年在台北举办“罗炳芳画展”。2010年在清华美术学院举办“古风今韵”作品展。多次出国访问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罗炳芳的绘画作品风格独特,融中西技法于一体,独辟蹊径,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世界。在平凡的景象中体现不凡的境界,清新宁静,超俗逸趣,受到社会好评及中外朋友的喜爱和收藏。传记载入“世界名人录”和多种名人大典罗教授艺术创作中的许多作品的题材来自闽西,从他的作品集中也不难看出他对家乡秀美山水的热爱,创作有油画《鲁迅和瞿秋白》,国画《土楼迎宾》、《屋桥春雨》、《汀江古榕》,水彩画《冠豸山晨曦》等一大批具有闽西特色的艺术作品。罗教授虽到古稀之年,但他豪情满怀,创作不减当年。他十分眷念着闽西这块热土,他说,我的艺术生命和故土情永远联系在一起了。其中罗教授的油画作品《鲁迅和瞿秋白》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国画《古堡惊涛》等多幅作品被选入国家大型画展。《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巨幅人物画,在澳门展出后被编入《携手同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巨型书画作品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油画、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1963年1月生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讲师。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1981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81-83年于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木雕创作,198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1人物履历1985年《人是机器》参加北京青年美展(北京中国美术馆)。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展览毕业创作《海》、《生命三步曲》等;进入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雕塑研究室从事雕塑创作。1989年《假面舞会》参加第7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北京中国美术馆);创作《纽带》系列作品;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研究所从事雕塑创作。1990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参加奥林匹克中心主雕方案征集,获优秀作品奖;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被聘为助教;为北京香山植物园创作《花魂》;移居北京朝阳门附近四合院,体会老北京人的生存空间。1991年创作《老北京系列》作品;为北京红领巾公园创作锻铜浮雕《红领巾之歌》。1992年参加“二十世纪·中国”美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杭州);为北京邮电学院图书馆创作《速律》。1993年参加第3届中国体育美展获银奖,作品被中国奥委会收藏;《老北京系列》之一参加海峡两岸雕塑艺术交流展(台湾高雄北京炎黄艺术馆);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讲师。1994年参加第8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第2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完成大型金属雕塑《扬帆》;由于拆迁搬出北京朝阳门居所。1995年进行《拆迁计划》系列作品创作;结业于俄国著名雕塑家库巴索夫主持的中国城市雕塑高级研究班;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在职研究生班。1996年参加北京春季沙龙美展(北京音乐厅画廊);参加第4届艺术文献展—雕塑与当代文化(四川成都);参加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作品展(北京通道画廊);应日本国际友好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日本文化交流并创作大型壁画《潮》,感受日本社会状态,受日本“人与自然”生存、居住理念影响,重新了解中国古代道家思想;进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群雕的创作,研究民间雕刻,认识民间文化的现代精神。1997年参加中国艺术大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国际雕塑创作营,完成《拆迁计划—’97》(中国桂林);出版《王中雕塑作品选》;《假面舞会》被澳大利亚收藏家收藏;完成大型金属公共艺术《玄鸟》;完成常熟雕塑公园作品《风翼》;围绕当代文化背景下人类的创造力及由此造成的人性脆弱、东西对撞、道家的宇宙观等人类精神性的主题进行创作。1998年应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会之邀,赴台湾参加“大陆杰出青年雕塑家之旅”活动,并完成展示作品《生命?》;参加十月青年雕塑家联展(北京中央美院画廊》;参加六人雕塑展(北京美苑美术馆);参加第1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参加“雕塑·现实”作品展(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进行将不锈钢与锻铜用镙栓连接的作品创作,试图通过多种途径解释人类的终极关怀。完成作品《躯壳》、《人体数据》、《樊笼》、《再造天性》、《大十字1999》、《遗物19901-19999》、《自由空间》等系列作品。2007年主编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公共艺术概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司兰星,笔名斯兰、日生,擅长美术编辑。祖籍山东,1946年出生于河北唐山。曾任沈阳军区炮兵某部文化干事,1981年后任经济日报社总编室美编部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经济日报》美编部主任、《经济日报》华夏书画院院长、北京麒麟书画院院长、大唐画院总策划。司兰星196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师从孙滋溪、卢沉、赵友萍、金鸿钧、温葆。1969年毕业。在校期间,受到系统、正规、严谨的专业训练,接受了西方传统绘画的写实主义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司兰星是位多能画家,除主攻油画外,在中国画、宣传画、漫画、水彩、水粉、插图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多幅作品参加国内各种展览并获得奖项,同时在国家级大报及各类报刊上发表。司兰星多年来得到罗工柳、周思聪、钱绍武、李天祥、廖静文等名师的教诲指点,创作了一批表现重大题材的作品。主要作品有:油画《1972·2·21》,描绘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第一次接触对话时的情景,表现了毛泽东、周恩来不同的人格魅力和风采,以及尼克松、基辛格乐见其成的场面。此画曾多次参展,并被外国友人收藏。反映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的巨幅油画《东方风来满眼春》,用画笔表现出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关键历史时刻的深谋远虑,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并绘制数幅在很多场合悬挂。庆祝建党83周年的油画《雪域春天》,表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西藏与群众在一起的欢乐情景。1997年绘制了法国总统希拉克的油画肖像,总统本人收藏后,发来亲笔函表示感谢。1998年绘制了油画《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此外还有表现三国人物的巨幅油画《五虎将》、表现梁山泊英雄的《水浒人物》、表现古代神话故事的《山神》,以及《跨虎归山》、《吕布与貂蝉》等作品。以上作品均被有关机构或个人收藏。司兰星尤其擅长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创作讴歌当代杰出人物的作品,如国画《雪山情——孔繁森》、《帕米尔的儿子——吴登云》,以及大量的表现当代企业家、艺术家、教育家、英雄模范风采的肖像作品。司兰星在20多年的新闻工作中,不断拓宽艺术视野,逐步将新闻绘画提升至最大程度的表现张力和厚重的内容载体。在报纸媒体领域为新闻美术创作开辟了一片新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新闻组画”、“新闻人物肖像”的创作形式和理念。如“渤海旭日”、“草原明珠”、“石油人家”、“华夏奇珍”等系列大型新闻组画作品,得到了业内同行以及美术界人士的认可和赞赏。司兰星本人也由此得到了国内“新闻美术第一人”的称谓。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熊郁周(1939.8—)河北故城人。擅长书法、美术设计。1960年至1965年于四机部办电子学院电真空系结业。历任四机部绘图员、设计图标准化检查员;展览处美术设计;中国科学院展览部编辑;1980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美术编辑、副编审。中国美协河南创作中心副主任。筹备和策划大、小型画展约百余次,并参与展览画册的编辑、设计工作等。作品有中国画《燕山秋色》、《十海小景》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书法、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195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山西祁县。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曾任荣宝斋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现任荣宝斋总编辑兼常务副总经理。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编辑协会理事、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炎黄艺术馆艺委会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被新闻出版署列为“出版界领军人物”,曾获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程向军,生于沈阳,1986年7月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系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1987年参加莫斯科“中国现代漆画展巡展”,1989年参加北京“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或银奖。1991年参加东京·福冈“中国现代漆画展巡展”,1994年参加汉城“韩中漆艺交流汉城展”,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程向君漆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8年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薄云·程向君近作展”。为“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韩国青州国际艺术双年展评委。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孟伟哉,男,1933年12月生,山西省洪洞县人。著名作家,当代画家。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国家新闻出版署专员,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195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太岳第八纵队军政干校学员,连队宣传员,一八0师文工队副分队长、师政治部宣传科见习干事,五三八团宣教股见习干事,师政治部秘书,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讲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干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副总编辑,《当代》副主编,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及省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现代人》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当代》主编,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全国第八届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访问失踪者》,作品集《孟伟哉诗选》、《孟伟哉小说选》,论文评论集《作家的头脑怎样工作》,散文集《人在风云幻化中》,中篇小说《夫妇》、《黎明潮》、《安尼丝之谜》、《望郢》、《旅人蕉》、《逃兵戈尔巴托夫》等10余部,短篇小说《归途》、《一百名死者的最后时刻》、《战俘》等100余篇,画册《我的画》等。部分作品译有多种外文版本。中篇小说《一座雕像的诞生》获首届《解放军文艺》奖。人生经历少小从戎1940年春,6岁的孟伟哉被带到邻村去参加一场秘密的追悼会。在反共高潮中,他的父亲——身为山西青年抗日救国决死队排长的孟守义牺牲了。对年幼的孟伟哉而言,父亲离去最直接的影响是:他失去了安定的生活。母亲被迫改嫁,封建世俗的流言蜚语又开始在他们周围弥漫。走在村里,孟伟哉总觉得抬不起头来。“那时,我迫切地想要离开那个地方,过上有尊严的生活。”1948年6月,14岁的孟伟哉终于如愿以偿,加入革命队伍,离开家乡,开始征战生涯。1951年,尚未成年的孟伟哉已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时任60军180师政治部见习干事。刚满17岁时,他随部队入朝参战,两年后,被调任为师政治部秘书。在朝鲜战场,他经受着战火的洗礼。1953年5月30日,夏季反击战战事正酣。孟伟哉手捧文件,疾行在师指挥所的羊肠小道上。突然,敌机来袭,随着一声巨响,他失去了知觉。孟伟哉后来才知道,敌机在离他不远处投下炸弹,他身旁的两名女战友牺牲了。在战地医院,孟伟哉的整张脸被包扎得只露出眼睛、嘴巴。“我的皮肤被气浪灼烧,剧烈疼痛,连汗毛都碰不得,但我当时没有叫、没有哭、没掉一滴眼泪,那真是士气高昂呀!”至今,孟伟哉仍清晰记得,在送伤员返回祖国的白色火车上,他仍在烟盒纸上写着诗歌,令护士们很奇怪。在辽宁省安东(今丹东)市区的某个礼堂里等待中转时,孟伟哉借了旁边一个伤员的小镜子一照,看到他被炸伤的耳朵竟突兀地冲着前方,就像小孩子的手一样大。这时,孟伟哉不禁潸然泪下。此时此刻,他才开始意识到这副容貌将会影响自己未来的生活。来不及多想,他请旁边的伤员帮他重新包扎。“这样耳朵虽然基本复位,但由于包扎得太紧,又有些新的变形,而且留下长期炎症,至今两只耳朵长得也不一样。”孟伟哉指着自己的耳朵继续说:“我父亲为国家牺牲,我为国家负伤,我们两代人没有对不起国家!”笃志南开1953年底,20岁的孟伟哉被鉴定为三等乙级伤残,作为荣誉军人回到山西。伤残后,他决心上大学。“既然不能上战场了,我就提高文化,去当个新闻记者,把那些曾和我并肩作战的英雄们记录下来。”刚入伍时,孟伟哉按照部队的要求写了一篇文章,教导员对他的评价是“粗通文字”。部队里一贯注重战士文化水平的提高,在这种大气候下,好学的孟伟哉更是惜时如金,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朝鲜战争转为阵地战,两军对峙,这使孟伟哉获得了更多时间来学习。他喜欢文学,在部队写通讯,也写诗歌和小说。1953年评军衔前测验文化时,孟伟哉被评定为高中学历。孟伟哉继续读书的想法得到了部队领导、战友们的支持。拿着山西民政厅的介绍信,他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作为高考志愿。报了名,离高考只剩下25天。从未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孟伟哉暗下决心:“既然要考,就一定要考好。”他向朋友借来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文科教材,开始不分昼夜地苦读。“啃”完这厚厚一摞教材,他又蹲到书店里阅读相关课外书。他以军人的毅力和倔强拼搏着,困了,就用凉水冲头,灌下大杯浓茶来提神。为了保证有充沛的体力,他常常下“馆子”,挑有营养的菜吃。短短25天,他竟把三个月的津贴费“吃”掉了。天道酬勤。首先开考的语文让孟伟哉信心倍增,有话可说。面对作文题《你为什么要考大学》,他提笔疾书:“我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我的战友们浴血奋战,甚至壮烈牺牲。我不能忘记他们。我要记录英雄,我要写出对后代有用的话,哪怕只有一句……”1954年8月底,南开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孟伟哉手里,他高兴极了。他是山西省仅有的两名考入该校中文系的学生之一。入学后的半个月里,孟伟哉仍不断地问自己:“这是真的吗?”入学后,他才知道南开中文系在全国只招收了21名学生,他是第21名。入学仅仅几个月,他就在《天津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小说《战后相逢》。后来,他又陆续发表了多篇诗歌和小说。他曾是南开大学团委委员、学校文学社社长、学生科学研究协会主席和学生会中文系总干事。入学时他穿着的旧军服上挂着四五块纪念章和军功章,走在校园里吸引了许多同学的目光,他感到很自豪。然而,自豪的孟伟哉也有不敢做的事情:“那时学校每周都举行舞会,我爱去看热闹,却不敢在舞会上邀请女生跳舞,怕人家不同意,没面子。”他的坦白让我们不禁失笑。醉心文艺大学毕业,孟伟哉被分配到人民大学教书。1965年调入中宣部,他努力实践着自己对文学和文艺理论的理想。然而,“文革”中,中宣部工作人员全被安排到宁夏。1973年7月12日,孟伟哉回到北京。次日清晨,大风大雨无情地吹打着一个孤独的身影,他就是赶往人民文学出版社报到的孟伟哉。他行色匆匆,唯恐耽误分秒而错失这个重获工作的机会。此后,他创作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中篇小说《一座雕像的诞生》等,其中,《昨天的战争》全部完成时已是2000年年末,算起来历时26载。20年前,这部小说的上部由著名演播家曹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在听众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些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他并未就此停下脚步。他主持人民文学出版社大型期刊《当代》期间,发现了包括路遥、史铁生在内的许多文学新人,这些人后来成长为中国当代文学界的著名作家。1985年,他在青海创办了大型文学刊物《现代人》,为年轻作者特别是青海年轻作者的创作活动提供了舞台。由于刊物方向正确,品位高雅、气息清新,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在文艺界产生了积极影响。1988年11月,孟伟哉调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为了体会美术创作的甘苦,55岁的他开始拿起画笔。如今,孟伟哉仍乐此不疲。老画家邵宇说他“展开了文学和美术的双翼。”因为孟伟哉是名作家,出于好奇,很多人都想看他的画。原本以为这位老同志闲来无事,修心养性,画点松竹梅兰玩玩,谁想到,他的表现方式多变、随意、传神,就像童言无忌,让人耳目一新,很容易地被感染。他画作的境界和出新,让作家们叹服,也让画家们惊异。孟伟哉完成了他迄今最大篇幅的画作。这副高1.45米、宽3.6米的《蜀道古柏》,寄寓着萦绕他心头近60年的感受和思绪。回想1949年12月,孟伟哉随军攻入剑门关。在山中借宿时,他发现了大片的古柏。这种状如雕刻、枝叶遒劲的“神秘”树木就此刻入他的记忆。直到上世纪90年代重返四川,他才得知树名为“诸葛张飞柏”,是三国时行军的路标,算来已有1800多年历史。朝代更替,树木依旧,这让孟伟哉不由得联想到共产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这幅画是想表达我的忧患意识啊!画出这副画,我有写完一部长篇小说的感觉。”他说。读书是孟伟哉不变的兴趣。目前,孟伟哉正反复品味着《史沫特莱文集》。这名美国女记者曾追随八路军,客观真实地报道了中国革命。“我希望史沫特莱被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因为她的作品给予我的震撼并不逊色于鲁迅的作品。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她也是那时来到中国的,她的文字填补了我模糊的童年记忆,也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的命运。”谈到史沫特莱,孟伟哉的声音里洋溢着钦佩和激动。“她应该是每个记者的偶像”。为了表达这种敬意,今年清明时节,孟伟哉专程到八宝山烈士陵园的史沫特莱墓前敬献了花圈。心忧天下孟伟哉通常在儿子的空房子里接待客人,离休后,这里就成了他的工作室。“我是每天按时按点自己给自己上班”。这个异常简朴的房子面积不大,光线暗淡。除去阳台上怒放的鲜花,很难在这里找到浓艳的色彩。房中散置着书籍和绘画工具,墙上挂着孟伟哉的画作《西藏半笔》,只寥寥几笔浓墨,山的庄严便跃然纸上。虽然已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他的思虑却从未减少,除了参加大大小小的社会活动,他还经常收到来自各地的信笺。因为出生在农村,孟伟哉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他对农村的很多现象有着独到见解:“农民为什么早婚呢,因为农村医疗水平落后,农村人口平均寿命比较短。”虽然现在农民的利益在很多方面已经得到改善,但仍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说这些时,孟伟哉的眉头总是紧皱着:“没有农民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农民的利益必须要得到保障啊。”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赵英勉(1935.7—)别名赵勉之,福建福州人。擅长舞台美术。196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历任北方昆曲剧院、北京京剧团舞美设计,中国戏曲学院舞美设计、绘画教师,舞台美术系主任、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舞美学会副会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设计《赵氏孤儿》、《三打陶三春》等剧目入选全国舞台美术展;设计戏剧《契丹英后》等入选国际舞台美术展等。主编有《中国艺术教育大全》、《中国戏曲舞台美术教程》。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胥建国(1962.11—)山东莱芜人。擅长雕塑。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本科;1993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生毕业,1997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雕塑教研室主任。参加创作设计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获嘉奖;参加北京“中华世纪坛”总体设计;参加“莲花”雕塑设计。作品《心源》获中央工艺美院平山郁夫奖学金一等奖;总体设计北京世界公园“童话世界”、深圳“儿童乐园”、“儿童世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研究方向中西方雕塑艺术比较研究、公共环境雕塑研究学术主张1、中西方雕塑是当今世界雕塑领域中两个重要的体系,它们在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表现方法等方面各有特色,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对当今中国雕塑发展和世界雕塑繁荣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公共性雕塑是雕塑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类型,对此展开广泛深入地研究对当今中国雕塑的多元化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有重要现实意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