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梅健鹰广东台山人。擅长绘画及陶瓷艺术。1943年在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回国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后定居美国。编著有《中国陶瓷史》、《色彩原理及其在陶瓷上的应用》。在各地名窑创作各种不同风格的陶瓷作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女。满族。浙江杭州人。艺术设计教育家、艺术设计家。1945年至1948年,在煌随父亲--著名画家常书鸿临摹敦煌历代壁画,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及绘画,并与父亲合办"父女画展",展出父女俩在敦煌莫高窟临摹的作品。1948年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攻读绘画。1951年初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设计系任教,教授图案基础、传统图案临摹、花卉写生、专业艺术设计等课程。1956年后,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染织美术系副主任、副院长、院长,中国美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全国妇女第五届执委。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983年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2年出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1983年至1998年任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及留美分会副会长、首都第一届女教授联谊会会长。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曾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人民大会堂外立面的建筑装饰和宴会厅的建筑装饰图案设计,以及民族文化宫、首都剧场、首都机场、燕京饭店、中国记者协会、中国大饭店等国家重点建筑工程的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1997年,主持并参加设计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有《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及合编的《敦煌藻井图案》、《敦煌壁画集》、主编《常书鸿、吕斯白画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织绣印染集》及《常沙娜花卉集》、《中国当代织染刺绣服饰全集》等著作。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曹辛之别名曹吾、曲公、笔名抗约赫,江苏宜兴人。擅长书籍装帧。曾在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和教育学院学习绘画及工艺美术,1938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历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管理处美编室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诗书画》报主编,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长。装帧设计有《苏加诺总统藏画集》(合作)获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展览会装帧设计金质奖;《郭沫若全集》获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展封面设计荣誉奖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吴劳别名尚清,浙江省义乌市人。中学毕业后,相继入苏州美专和杭州艺专雕塑系学习。早期作品有《抗战版画》、《打回老家去》;连环画《万古流芳》等。抗战爆发,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一九三九年到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任美术教员。作品有木刻年画《抗战到底》、《平山县儿童团》、《民兵》,木刻连环画《铁疙瘩》、《学文化》等。1943年调回延安,作品有《爆炸英雄李勇》、《原来是裤子》、《咱们来到南泥湾》、《送军鞋》等。一九四八年随部队进北平,此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研究装饰美术、文艺理论以及国画、书法等。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装饰》杂志主编等职。作品有《南泥湾的歌声》、《虎啸图》等。著有《展览艺术设计》,美术论文有《漫谈壁画》、《谈封面设计》、《一次不平凡的展览艺术设计》、《活动展览架的设计》等。美术作品还有《戚继光平寇图》、《王秀窍》和《双虎图》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一九二六年生。别名晏鸣。江苏南京人。擅工艺、雕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42—1948年先后在广东艺专、杭州国立艺专学习雕塑。1949年后历任南京文联、文化局副总干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装饰》杂志主编。著有《南京剪纸》、《云锦图案》,主编《工艺美术辞典》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著名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原名蓥,字虞弦,笔名鼓轩。江苏常熟人。1921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学医,课余学绘画。1924年毕业,次年赴法国,入巴黎叙利思绘画研究所学画,1927年在巴黎格朗歇米欧尔研究所深造。1930年回国,系统研究中国画论、画史,参加旭光画会、苔蒙画会,成为当时有进步倾向的新兴美术启蒙运动组织者之一。1931年在上海昌明美术学校、上海美专任教。与张弦、倪贻德发起成立美术社团“决澜社”。1932年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个人画展,以后又举行广告画展览。1936年后任教于北平艺专、四川省立艺专、华西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广东省立艺专、中山大学。1938年开始搜集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翌年深入贵州民族地区作实地考察研究工作。1940年任四川省立艺专教授兼实用美术系主任。1947年在广东省立艺专任教授兼绘画系主任,兼中山大学教授。1948年,拒绝赴美国执教之聘,由粤返沪,迎接解放。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教务长。1953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并负责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年底任“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具体负责人(郑振铎为主任委员)。遵照周恩来总理意见,1954年又筹备四个工艺美术展览会分赴苏联、东德、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和保加利亚展出。并任工艺美术代表团团长赴苏联访问。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成立,任教授、第一副院长。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79年恢复政治名誉,恢复高教级别。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举办建国以来第一次个人画展。1985年逝世。家属将庞氏遗作479幅捐献桑梓常熟,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今常熟理工学院元和校区)建庞薰琹美术馆收藏、陈列。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并坚持绘画创作,数十年如一日。主张艺术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又必须不断吸收、融化和创新。擅长油画、水彩及白描,尤精图案和装饰艺术设计,均融入中国民族特色。代表作品有《大地之子》、《路》、《贵州山民图卷》及《瓶花》等。著有《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工艺美术设计》、《图案问题的研究》和《论工艺美术》等。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重要参展: 1932年 个人画展 上海中华学艺社 1932—1935年 第一届至第四届“决澜社”昼展 上海中华学艺社 上海世界社礼堂上海留法同学会 1941-1945年 四次个人画展 成都省立图书馆等地 重庆中印学会 1946年 个人画展 上海复旦大学礼堂 1983年 个人画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展厅 1985年 个人遗作展 南京江苏美术馆 1996年 个人画展 上海上海美术馆 1999年 庞薰琹--油画.设计.创造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陈列馆 出版画册:《庞薰琹昼辑》、《庞薰琹画集》、《工艺美术集》、《工艺美术设计》、《巨匠庞薰琹》等。 出版著作:《图案问题研究》、《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薰琹随笔》、《论工艺美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等。 曾获荣誉:四十年代曾获教育部二等奖。 作品收藏:常熟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中国美术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别名南雁。浙江宁波人。擅长绘画、邮票设计。曾肄业于上海美专,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47年以来从事邮票设计工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师。邮电部邮票发行局邮票设计室主任,高级设计师。邮票设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梅兰芳舞台艺术》、《黄山风景》、《金鱼》等在全国评奖中获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田自秉,湖南省石门人,1948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央美术学院等校任教,长期从事工艺美术史论的教学工作,先后培养了尚刚、祝重寿、杭间等艺术史学者。田自秉生前曾出版著作《中国工艺美术史》、《工艺美术概论》、《中国染织史》(与夫人吴淑生合著)、《中国纹样史》(与夫人和女儿田青合著)等,其中1985年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工艺美术史,在20年中再版10余次,影响深远。1924年3月30日(农历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所市乡(现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1931年入石门县所市乡里山小学学**。1937年入湖南省石门县初级中学学**。1944年中学毕业,在湖南石门穿山小学教学。步行7天,赴重庆考大学。于重庆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原校址在杭州)图案系,受业于林风眠、赵无极、李可染、雷圭元、柴扉、邓白等。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迁回杭州。时雷圭元为实用美术系主任。因忙于学校迁址,休学一年。1946年于杭州国立艺专专科学校组织成立“图案研究会”,并任首届会长。于西湖民众教育馆组织图案展览。在浙江杭州《东南日报》发表艺术散文《窗子》。1947年在浙江杭州《东南日报》发表艺术散文《生命的音响》。1948年先后在浙江杭州《东南日报》发表艺术散文《灯》、《扇子的艺术》、《谈男扮女装》。7月,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9月,经地下党同学张文俊介绍,在南京空军子弟学校任美术教员。12月,国民党迁台湾,**南京地下党组织仍以“空军子弟学校”名义开办学校。1949年3月至4月,与吴淑生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宣传,每天夜晚在南京街头巷尾张贴革命标语,迎接南京解放。4月23日,在炮火中迎来南京市的解放,进入南京文工团美术组,组织革命演出宣传。5月3日,杭州市解放。6月,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倪贻德、刘苇(倪贻德的夫人)、刘汝醴、魏孟克为军代表接管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接到倪贻德和刘苇的电报,回杭州国立艺专任教,任实用美术系助教,兼系辅导员和系秘书,讲授“图案字”和“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与吴淑生在杭州结婚。1950年11月,杭州国立艺专改名为**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1年在“图案字”课程备课笔记基础上,整理而成《图案字作法》,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1952年与庞薰琹一起赴安徽省霍邱县开展土改工作,时庞任副大队长,田任第四中队副队长。编著《会场布置法》,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在《文艺报》第24期发表《关于工艺美术教学的一些问题》,为新中国较早的工艺美术教学论文。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为筹建**工艺美术学院,**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并入**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受学校委托,作为辅导员,送实用美术系建筑组22名学生并入上海同济大学,又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把22名学生带到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1953年3月,携夫人及全家,随庞薰琹、雷圭元等实用美术系教师及学生北上赴京,任教于**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并参与筹建**工艺美术学院工作。在合并工作中,任南方秘书,陈若菊任北方秘书。编著《新图案讲话》,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12月7日至1954年1月6日,参与组织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的“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任大会组织秘书工作。1954年为了教学需要,开始着手系统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史》。在《美术》第6期发表论文《对工艺美术遗产学**的一些意见》。1956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高等教育部、**手工业管理局、中华全国手工合作社筹建委员会共同呈报的报告,同意成立**工艺美术学院。8月9日,随**工艺美术学院筹备委员会由**美术学院搬到阜成门外白堆子75号办公。**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与**工艺美术学院同时成立,庞薰琹任所长,田自秉负责理论研究室,夫人吴淑生负责刺绣研究室。8月,**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创办内部刊物《工艺美术通讯》,理论研究室田自秉、王家树、何燕明、张道一四人轮流担任主编,组织稿件和图片。《工艺美术通讯》免费赠送给各省的文化局、高等学校等相关单位,主要报道国内和国外的工艺美术最新信息,目的在于交流创作经验,探讨科研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基层的意见。10月5日,在《工艺美术通讯》第1期发表《不要忽视理论工作》。11月1日,参加**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典礼。在公共课教研室担任全院各系“中国工艺美术史概论”课程的教学。在《工艺美术通讯》第2期发表《重视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条件》。1957年5月,组稿《关于工艺美术事业的几点建议》一文,在《工艺美术通讯》第7期发表,并和全院其他35名教师一起在文章末尾签字。因此事,被划为“右派”。在《工艺美术通讯》第7期发表《谈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工艺美术书简》。6月30日,《工艺美术通讯》因为“反右运动”,在刊行8期后被迫停刊。秋季学期,被学院通知停止教学工作。1958年下放到京郊农场劳动。被抽调至学院图书馆,从事图书、教学实物编目与采购工作。在这一阶段,集中精力收集了一大批珍贵工艺美术典籍,其中有:《纂组英华》、《东瀛珠光》、《古铜精华》等工艺美术珍贵画册。参与收购《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等珍贵丛书、类书。1959年参加图书馆开展的多种服务:24小时日夜值班开馆服务;将所需要的参考书送到“工地”,支持当时学院参加的全国十大建筑设计工作;设立“开架图书室”供读者借阅。1960年完善学院图书馆图书编目、馆藏图书的分类目录、书名目录。1961年3月,被允许从事公共课“中国工艺美术史”部分教学工作,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学院开始恢复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4月,全国文科教学会议与艺术院校教材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文化部的领导下,以**工艺美术学院为主,一批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组成了工艺美术教材编选组。除了其他多种教材外,工艺美术教材编选三种中国工艺美术史。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史》编写,这对当时全国工艺美术理论教学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63—1965年参加学院组织的赴北京昌平、河北邢台、江苏昆山等地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966年6月,“**”正式在全国展开。被迫停止一切教学工作。1970年随**工艺美术学院师生、职工下放到河北获鹿县农村劳动。被暂时借调至中国美术馆,负者编写《**期间出土文物》文字部分。1973年随学院师生返京回校。1976年参加学院图书馆整顿工作,为学院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1977年下半年,**工艺美术学院与全国各高等院校同步,恢复停止十年之久的全国统一招生的考试制度。9月,为准备学院组织撰写的教材《中国工艺美术简史》的基本资料,田自秉与罗扬实、吴劳、奚静之、王家树、吴达志、陶如让,加上拍摄资料的杨德福共八人,到上海、南京、湖南、广东等地进行重点调研,历时一个多月。1978年年底,重新回到教学岗位。1979年任院学术委员会秘书,参与停止多年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全国工艺美术专业展开关于“工艺美术学院专业设置究竟以什么为主?究竟什么是工艺美术?”等问题的大讨论。1980年在《装饰》第2期发表“**”后的第一篇重要论文《论工艺形象》。1981年11月,学院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具有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1982年加入中国**。协助副院长庞薰琹等人,开始筹备工艺美术史论系。4月16日至28日,在北京参加由文化部和轻工业部联合主办,**工艺美术学院筹备的“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又称“西山会议”),任大会会务秘书组组长,并参与第五小组的专题讨论。1983年4月1日,**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系成立,任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这是全国当时唯一的工艺美术史论系。招收中国第一位工艺美术历史与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尚刚。参加中国第一批工艺美术史论专业本科生入学考试的出题、口试、招生工作,面向全国招收新生17名。论文《论工艺与科学——材料和技术在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发表于《装饰》第2期。论文《工艺美术的抽象和抽象主义》发表于《装饰》第3期。论文《发展工艺美术》发表于《美术》第10期。为学院开设的纺织印染班、装潢摄影班和上海纺织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天津建筑公司训练班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史。1984年着手撰写《工艺美术概论》,完成全书框架提纲。论文《论“空间”》发表于《装饰》第3期。1985年著作《中国工艺美术史》由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1986年与夫人吴淑生合著的《中国染织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史论系获得全国首个工艺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后改为艺术设计学)博士点,田自秉与王家树一起被评为中国第一批工艺美术理论方向的博士生导师。王伯敏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田自秉任第一副主编),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87年招收首位博士研究生祝重寿。著作《中国工艺美术简史》由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被作为国内艺术院校一般美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工艺美术史教材。著作《中国工艺美术史》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1988年下半年离休;不再担任工艺美术史论系常规的教学及日常行政工作,但仍担任博士生导师,继续指导研究生在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领域探索和研究。他指导的学生后来成为我国工艺美术史论及其交叉领域研究与教学的骨干。在竭心尽力、精心指导、提携后进的同时,他和夫人又合作出版了多部有影响的著作,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论研究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开拓了新的领域,填补了许多研究空白。他为**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史论系的创建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装饰》第2期发表论文《论工艺思维》。1991年著作《工艺美术概论》由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此书和《中国工艺美术史》构成田自秉关于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的体系。9月,招收杭间为博士研究生。1993年与杨伯达合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由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1994年为纪念庞薰琹先生,于《装饰》第3期发表《永远的纪念》。与夫人吴淑生合编完成《中国工艺美术史图录》(上下册),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8月,为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12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序。1995年9月,为方李莉《新工艺文化论》(1996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序。1996年《中国工艺美术图典》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重点图书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任第一副主编;并主持编撰分卷《历代工艺名家》。1997年《中国工艺文化》由新华出版社出版。1998年为《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印染织绣卷》撰写序《中国现代印染织绣艺术》。1999年杭间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工美学思想史》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田自秉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11月20日,**工艺美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定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0年开始写作《中国纹样史》。2001年撰写《回忆与纪念》纪念陈叔亮先生,发表于《装饰》第6期。2002年与夫人吴淑生、女儿田青合作完成《中国纹样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9月,和夫人吴淑生一道赴上海,参加全国工艺美术研讨会。会议上,他就国内许多艺术院校的设计教育现状提出了意见。2004年5月23日,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论文《工艺美术的技术思维》发表于《上海工艺美术》第9期。《中国纹样史》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为祝重寿专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纲》作序。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史》由东方出版社第18次印刷,总印刷数量达11万册。2007年为吴明娣、袁粒编著的《中国艺术设计简史》作序。2008年论文《论形式美》发表于《装饰》第1期。与夫人吴淑生、女儿田青赴杭州,参加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周年大庆,为母校捐赠自己专著八本。12月,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年会”,发表讲话,鼓励青年人热心理论研究。2009年1月,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展望学术研讨会”。10月,出席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艺术史学年会”,代表老一辈理论家致辞。2015年1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柳维和,男,江苏无锡人。工艺美术家,1941年毕业于国立艺专。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图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的著述有《蝴蝶图案集》、《动物花卉图案集》等。发表的论文有《图案的色彩》、《论花草图案的写生变化》、《谈动物的装饰变形》、《论动物花卉的变形装饰》、《探索抽象几何形图案的创作》、《中国的剪纸艺术》、《苗族挑花》、《中国的刺绣》和《中国的民间泥塑》等。设计创作的漆器、刺绣、景泰蓝、挑花和编织等工艺品,先后被选送苏联、罗马尼亚和印度等国展出。作品有螺甸漆圆桌《天安门、克里姆林宫》。出版有《蝴蝶图案集》、《动物花卉图案集》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刘岘(1915.7—1990.9.21),本名王之兑,号慎思。1915年生,河南兰考县人。作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和开拓者,刘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我国版画史上著名的艺术家。出生于河南兰考的刘岘,学习木刻过程中得到鲁迅的直接培养。刘岘握刀向木60年,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全身心倾注创作。1932年入北平(今北京)艺专学习,受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开始木刻创作,次年,转学上海美专,组织"无名木刻社"。1934年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1937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参加新四军四支队。1939年在延安鲁艺任教,同时,创作了反映边区生活的作品。1940年重返新四军,成立"拂晓木刻研究会",主编《拂晓木刻》,同年秋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主任。1945年派往重庆《新华日报》工作,参加重庆的木刻活动。1949年后,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印刷厂、北京人民艺术工厂、中国幻灯公司、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美术方面的领导工作,逝世前任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为中共党员、研究员,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过许多贡献。刘岘先生为著名木刻家,画风细腻。毕生创作木刻作品千余幅,先后出了《阿Q正传画集》、《怒吼吧中国之图》、《罪与罚图》、《子夜之图》以及《刘岘木刻选集》、《百花齐放》、《寓言百图》等。曾获得毛泽东同志和中共西北局的鼓励。刘岘先生挚爱故乡,2011年9月25日已故著名版画家刘岘的92幅版画作品由其家人捐赠给河南。由此,省美术馆目前共收藏刘岘版画203幅。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说,他们曾捐赠刘岘版画111幅,国画10幅,木刻原版18块。这次,92幅版画、3幅国画、47块木刻原版,以及刘岘用过的刻刀、墨滚等创作工具,再次入藏省美术馆。这些作品将成为省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