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1916年生。字丰久。河北定县人(今河北定州市)。擅国画、实用美术。民革中央委员会。肄业于北平美术专科学学校。曾主编《抗建通俗画刊》,《伤兵之友》等。曾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政治部绘刻组组长,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协导》同报主编辑所、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编辑,国立编译馆副编审、中国木刻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南京新艺研究社社长等。1946年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9年后历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市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革江苏省委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和第五、六届中央常委,民革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第七届中央常委兼团结委员会主任、南京市文联美术部执委,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监委会副主席、民革中央顾问、北京中山书社社长。曾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副秘书长。2006年9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邵恒秋的主要作品有《嘉陵江上》、《秋山图》、《墨松》等。出版有《卧薪尝胆》、《史可法》、《大战平型关》、《日本兵上吊》、《日本兵反战杀长官》、《开封大除奸》、《小号兵》等连环画、年画、漫画、宣传画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江苏徐州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以山水画闻名于艺术界,中国写意人物画亦有相当研究,喜欢画牛,也是书法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长。1907年3月出生于徐州一个平民之家。1931年秋,因“一八艺社”的活动受到反动当局的注意,李可染被迫离校返回徐州。1932年,李可染应邀到徐州艺术专门学校任教。同年2月,受聘于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1937年李可染创办了黑绿两色套印石般抗日画报《火线周报》。1938年,李可染赴武汉,参加由周恩来领导、郭沫若主持的国民党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1942年,李可染恢复了对中国画的研究,提出对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1943年,应徐悲鸿之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系副教授,并先后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创作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李可染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从1954年起,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面向祖国的壮丽河山,常年深入生活,写生于大江南北,完成了数百幅山水画写生,发现了一些新的艺术规律。60年代初期,李可染的绘画艺术进入成熟期,他的绘画创作已进入了自由、充分地抒发性灵、表达出审美理想的境界。正当他革新中国画的实践如火如荼之际,风云突变,十年浩劫,被迫停笔。但李可染并没有消沉。他通过书法作基本功练习,勤奋不辍。70岁以后的李可染,其艺术创作进入了更理想、更自由的时期。李可染于绘画上要求“神韵”,以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之境。创作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强烈艺术个性的新山水画,实现了毕生“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夙愿,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升华和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美术史上承前启后,被人们誉为现代新山水画的一代宗师。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是他的苦学精神,执着追求与祖国河山化合的结晶,凝聚了画家对时代与自然景观的认真思考和深刻感受。李可染说:“中国向来把江山、河山、山水作为祖国的象征或代词,江山就是指的祖国。我们在山水画中描绘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其主要思想在于歌颂祖国、美化祖国,把热爱祖国的感情感染给广大人民。”以下节录1986年所举办的《李可染中国画展》之前言,李可染总结其一生创作:“我不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假如我的作品有点成就的话,那是我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描写对象、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结果。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我常常问自己,我是在创作画,还是在学画、研究画?结论:我是在学画和研究画,我现在已经70岁了。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创作生平其山水画代表作有《漓江胜境》与《万山红遍》等。1932年李可染25岁时,举行第一次个人画展。创作《钟馗》,于1937年入选南京第二届全国美展。1937年到1943年,对日抗战爆发,创作抗战作品,于武汉加入政府组织创作抗日爱国宣传画。期间较受注意的宣传作品如《是谁破坏了你快乐的家园!》……等,多存在报纸等大量复制品,其余墙壁上所作仅有底片留存。[1]1939年武汉危急,李可染辗转经长沙、贵阳取道入重庆。1942年于重庆致力创作,参加当代画家联展,发表《屈原》、《王羲之》、《风雨归牧》、《牧童遥指杏花村》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徐悲鸿订购。李可染在重庆居所靠近牛棚,此后有更多画牛的主题。1944年在重庆中苏友好协会举办国画个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 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董揆,因仰慕清初画家恽寿平品德,遂改名寿平。山西省洪洞县杜戍村人。1928年定居北京,1931年开始卖画为生。1938年携家去西安,后到成都,得四川文豪林山腴赏识,为之延誉,于成都举办第一次个展。1939年迁居四川省灌县都江堰玉垒关,在那里居住了12年。1941年将画展所得之款捐献支援抗战。解放后,1950年董寿平回北京,任荣宝斋编辑,1952年将所藏全部图书捐献山西省博物馆。1954年,董寿平赴黄山、富春江写生,黄山给他以深刻的启迪,此后山水画多以黄山为师,《雨后黄山》即是其一。画面以一溪清流为脉,使两岸山崖开合有致;数段云霞飘动在山间,使画面有虚实相生之趣;墨绿基调中的几处浅绛色,若有雨后初晴阳光熹微之感。1978年为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作巨幅《苍松图》,1979年以荣宝斋顾问身份去日本,并在东京艺术大学讲学,作画示范。同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董寿平画辑》。董寿平曾任北京荣宝斋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理事,中日友协理事,北京对外友协副会长,山西省文物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董寿平先生致力于中国书画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中国画坛享有“董梅”、“寿平竹”之美誉。董寿平先生的绘画以黄山、松、竹、梅、兰著称于世,朱砂红梅堪称绝技,画梅繁中有简,简中有繁,繁而不乱,简而有理,写竹时笔墨简练,坚挺轩昂,构图空灵,以书法为之,浑厚古朴。所写墨松富有生活气息,笔墨苍劲,繁简相宜。山水画卷多以黄山奇峰老松为题材,不拘峰石之形似,而求整幅气韵的统一,这也是董寿平在画界享有"董梅"、"寿平竹"、"黄山巨擘"的雅誉。董老画松,以“平心静气”为松,落笔绘成一枝时,身心更接近于松,逐次笔法,应运而得,而董老的书法,与他的画是齐名的。主要源于他幼时就得到家学的严格训练,又能从学习古人的书法作品中大胆突破,在当代书坛上独树一帜。在太原市郊名胜古迹--晋祠公园内,建有收藏和展览董寿平作品的美术馆。在晋溪书院东侧,建筑占地1400平方米。收藏和陈列董寿平无偿捐赠的200多幅书画精品以及16件具有文物价值的书礼、奖章、证书等。为了让这些艺术珍品得到更好的保存,董寿平在《艺术和书法作品捐赠书》上这样写道:"我的子孙及亲属均不得以任何借口索取或借用、借看;我的子孙和亲属均不得参与"董寿平美术馆"管理工作;凡在"董寿平美术馆"保藏和陈列我的美术和书法作品以及各种艺术品(旧件)任何单位,任何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借口索取或借用、借看。"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陆鸿年(1919.9—1989.10)江苏太仓人。幼年酷爱绘画,中学时期随李智超习山水,1932年考入辅仁大学美术系学国画、壁画。1936年毕业于私立辅仁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美术系助教,兼辅仁附中美术教员。期间作品入选该校在美国、法国、印度等地举办的画展,1937年兼任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研究员,1938年为北京西郊北安河普照寺绘制《伎乐天》壁画。1939年师从黄宾虹攻山水,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讲师、副教授。1953年被评选为北京市先进文艺工作者。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辅仁美术研究会顾问。1957年至1962年曾率队六次去永乐宫,完成了永乐宫各殿八百多平方米壁画的临摹任务,1975年又完成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壁画的临摹任务,发表了《法海神寺壁画》、《永乐宫壁画艺术》、《中国古代壁画的一些成就》等研究论文。擅国画工笔重彩人物,尤以仕女画见称。作品构图新颖、笔墨细腻、形象秀美。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为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精于壁画研究。作品有《盗灵芝》、《竹溪浣沙》、《曲终音韵细推敲》等。《世界儿童大团结》、《麦积山全景》等作品分别为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处收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1912年出生,祖籍新疆额鲁特部(今卫拉特)。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剪纸学会顾问。13岁即涉足艺事,1929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1946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从艺70余年,在山水画、漫画、剪纸、剪影、速写、汉画艺术等门类均有建树。20世纪30年代其作品曾到伦敦、大阪等地展出。1933年参加周口店“北京人”头骨复制工作。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漫画、剪纸、剪影、速写等作品,此外,出版发表的主要作品有:《陈志农的老北京风情速写》、《旧京百影》、《画说老北京》、《北京民俗剪纸艺术》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漫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李铁根,笔名向浒,1898年生。湖北汉川人。擅油画。中央美术学院。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赴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卫国战争曾获保卫列宁格勒奖章。1898年12月出生于湖北汉川;1924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受中国共产党派遣赴苏联学习;1932年被送到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专攻油画,后与油画大师徐悲鸿成为好朋友,徐悲鸿还在信中称他是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1941年在列宁格勒参加苏联卫国战争。战后入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受教于著名油画家约干松教授。1948年毕业,参加苏联艺术家协会。1955年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油画。作品《缝军鞋》由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收藏,《长征路上》参加庆祝建军3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1955年回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伯父(李铁根)与徐悲鸿的信件往来中,谈到文艺、人生,谈到水灾时忧心忡忡,谈到丰收时兴高采烈,反映了一代人的情怀。”向虎雏保存着徐悲鸿写给他的伯父向浒的7封半信,都是徐悲鸿在1950年前后写的。向浒(俄译名李铁根)是湖北汉川人,参加过北伐战争,1932年被送到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专攻油画,后与油画大师徐悲鸿成为好朋友,徐悲鸿还在信中称他是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这些信笺向虎雏珍藏了十几年,一直不知道这样的信笺除了纪念价值外还有历史价值和市场价值。后来,他找到藏家陈少湘,希望他帮忙鉴定徐悲鸿字迹,而陈少湘见后非常重视,连声叮嘱向虎雏不可随意将信笺转手。这7封半信中,涉及到许多徐悲鸿与向浒的往来,包括向浒为徐悲鸿搜集旧美术教材、为抗美援朝捐款、徐悲鸿帮向浒将作品送给毛主席,向浒通过徐悲鸿认识了鲁迅夫妇并互相交往,还提出为鲁迅画像……这些可贵的材料足以作为历史研究和徐悲鸿的佐证。徐悲鸿写的信札一般比较简短精炼,而且不多,像这开信札那样书写认真详尽的很少见。徐悲鸿在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写下这开信札,书法刚劲有力、一气呵成,布局抑扬顿挫,方寸之间尽显“徐氏风格”魅力,是一幅完整的上乘的书法作品,也代表着他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刘伯承复信,无不遗憾地取消他以前的建议,同意向浒到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写给伯父向浒的“七封半”亲笔书札手迹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届时莫斯科将举行盛大庆典。在那场战争中,苏联军民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鲜为人知的是,当年在残酷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曾涌现出了一位武汉英雄。“这是60多年前,伯父荣膺的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由当时的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昨日,在武汉大学—栋宿舍楼里,年逾花甲的向虎雏教授激动地向记者展示了—枚他珍藏多年的前苏联卫国战争军功章。奖章为铜质铸造,正面为苏联红军持枪保卫列宁格勒的画面,上用俄文镌刻有“保卫列宁格勒”等字样,背面刻有获奖者的名字,翻译成中文为“李铁根”。黄埔四期毕业,参加过著名的南昌起义“我的父辈有四兄弟,祖籍湖北汉川,祖父向岩为辛亥元老,伯父叫向浒,字伯虎,‘李铁根’是到苏联后共产国际赠给他的俄文名的中文译名。”向教授说,伯父早在1924年春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分配到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分校当排长,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向浒随南昌起义主力在广东与敌激战,终因敌强我弱于潮汕地区失败打散。“瘦成皮包骨的伯父辗转来到上海,在街头邂逅叛徒险被认出。1927年底,党中央选送他与南昌起义的参谋长刘伯承、吴玉章等40余人乘船赴苏联学习。”“刘伯承分配到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半年后因成绩优秀,送进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伯父则始学炮兵。1929年他俩—同到远东作军事工作,伯父负责政治宣传。”向浒和他荣膺的军功章着苏联红军装的向浒由军事改学美术,曾担任苏军军区军事特派员向浒从小爱画画,颇具天赋,并因在远东党委机关报《红星》上发表宣传画作引起关注。1932年,他被远东党委送往久负盛名的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伯父在列宾美术学院拥有正式的学籍和工作,苏共把他作为该党储备干部在执行特殊任务时才抽调使用。1937年4月,他受苏共中央派遣,曾到贝加尔赤塔军区作军事特派员工作,为收集日本关东军的情报,训练派遣侦察员,秘密潜伏伪满洲国。”国内抗战全面爆发后,向浒向共产国际要求回国参战,后共产国际解散,卫国战争爆发后,他决定放弃回国的打算,同苏联人民—起并肩战斗。德军兵临城下,临危受命任防空大队政治指导员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德军元帅莱布率领70万北方集团军群进攻苏联,妄图于7月21日前占领列宁格勒,为其中央集团军群北攻莫斯科廓清后顾之忧。因为伯父与列宁格勒的特殊渊源,向教授对这段异国战史了如指掌。由于久攻不下,恼羞成怒的德军切断了列宁格勒与各地之间的交通线,实行长达900天惨绝人寰的封锁和轰炸,旨在饿死300万城内军民。希特勒甚至扬言要把列宁格勒夷为平地,从地球上抹掉这座伟大的城市。此时,全城粮食奇缺,最困难时士兵工人每天仅250克黑面包,居民只有125克。”荣膺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阔别27载只身回到家乡武昌1942年7月5日,苏共中央认为,列宁格勒城内人口不应超过80万。重病中的向浒谢绝疏散城外的生存机会,决心留在城中与列宁格勒共存亡,他与80万列宁格勒军民,并肩浴血奋战,紧紧牵制着敌人重兵,为夺取整个卫国战争的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战后,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鉴于向浒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表现出的献身精神,他荣获了这份当之无愧的荣誉。1955年,英雄只身回到阔别27年的祖国,回到武昌花园山家中,老父洒泪相迎。85岁高龄辞世,有位女儿留苏至今下落不明1983年8月19日,向浒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9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讣告,表达了对这位老布尔什维克的敬意。向教授告诉记者,伯父去世后,伯妈将伯父生前视为至宝的军功章,及他与好友刘伯承、徐悲鸿来往的信札,还有他在苏联收集的卫国战争期间出版的海报剪辑等相关遗物,托付给他珍藏,希望让后人永远记这段历史!“伯父在苏联时曾有过—段婚姻,与—位苏联姑娘相爱结婚,并育有—女。回国时,伯父只身—人,我的这位堂姐也留在了苏联,后中苏交恶,伯父被迫与她们中断了联系,我至今也不知堂姐的下落。”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但谈及此事,向教授仍不无伤感,唏嘘不已。向虎雏教授告诉记者,当年伯父和刘伯承—同赴苏联学习,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0年,刘伯承先期回国,是伯父—个人—直把他从远东送到中苏边界线,两位战友才依依不舍地挥手作别,后来,伯父继续留在苏联学习美术,参加卫国战争,刘伯承回国指挥千军万马。”刘伯承在南京办军校。“当他得知伯父人还健在,且已经回国的消息,喜出望外,热情邀请伯父去南京—起工作再续友谊。可是,伯父却给刘伯承去信,畅叙离别思念之情后,就坦诚相告自己的健康状况已不再适应军旅生活。”1932年,向浒被选送到著名的列宾美术学院学习,专攻油画。1934年徐悲鸿赴欧洲巡回举办中国画展,次年6月19日移至列宁格勒展出。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王岫一九二五年生。女。字朱杉、杉原。河北易县人。擅美术理论。中国美术家协会。1941年毕业于北京师大女子附中,1946年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47年起先后在野战军二纵队战线剧社文美组、20兵团工作,1951年参加志愿军在朝鲜做战地宣传。1952年负伤回国后任华北军区《战友》杂志社编辑记者。后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任《美术》杂志编辑组长、美工队长、研究室副主任等职。论文有《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旗帜》、《十月革命礼赞》、《不是对话是谈心》、《赞毛泽东历史画卷》、《1992年全国美展之我见》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黄能馥(1927.2—)浙江义乌人。擅长染织艺术。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毕业,1955年该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教授。《工艺美术论丛》、《装饰》杂志编委。编著有《丝绸史话》(合作)、《中国服装史》(合作)、《中国龙纹图案集》等。《中国美术全集·印染、织绣》获全国首届美术图书特别金奖。被媒体称为“中国服饰文化研究”三大专家之一。任教期间,他开创了该校的丝绸织花设计、织花工艺制作、中国染织纹样史、基础图案等课程。并担任染织专业研究生导师;同时从事该校中国服装史及中国丝绸史的研究工作。在这期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陈娟娟作为助手深得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信任与欣赏。在这种机缘下,1969年,经沈从文介绍黄能馥与陈娟娟结成了志同道合的伉俪。 他们在沈老对服饰文化的热情鼓励和精心指导下,对服饰的研究工作极其勤奋和深入,并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文革”开始了。该校红卫兵把黄能馥、陈娟娟夫妇搜集、绘制的大量古代文物纹样当成“四旧”,并把黄能馥关进了“牛棚”。而当时尚未被斗被关的陈娟娟却不幸患上了癌症。由于运动和生活的双重折磨,黄能馥一度产生了弃研从画的念头。”但在运动后,在沈从文的极力劝说下,黄能馥振作精神,和妻子一起重新开始了服饰和丝绸的研究工作。他一肩挑着繁重的家庭负担,另一肩挑起同样繁重的研究写作任务。他每天清晨4时起床,一口气写作三四个小时,到8点钟后再准备早餐,料理家务,接待公务,晚上接着再写作到深夜。十几年如一日,天天如此。20世纪60年代初,黄能馥就为义乌籍杰出的史学家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编写了《中国印染史话》一书,深受读者欢迎。到了70年代初,黄能馥与陈娟娟合编了《丝绸史话》,1975年获国家级优秀爱国主义通俗历史读物奖。90年代初,黄能馥完成了《中国美术全集·印染织绣》(上、下集)的编著工作,于1991年在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评比中获特别金奖,此书并于1993年首届国家图书奖评比中又获“最高荣誉奖”。接着,黄能馥与妻子陈娟娟合著的《中国服饰艺术源流》一书出版。一年后,作为该书的姐妹篇的《中国服装史》出版,它是黄能馥、陈娟娟夫妇的又一力作。此书文字30万,图片1200多幅,是部文化巨著,它以人类文化学和考古科学的重要成果为依据,结合历代文史典籍的文献材料及有关的出土服饰实物,用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的观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服装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此书在1997年元月举办的全国服装类图书展评会上荣获最佳图书奖第一名。随后还编写了《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大典》、《中华历代服饰艺术》、《中国服饰通史》、《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中国龙袍》、《中国成都蜀锦》、《中国南京云锦》等几部有关中国服装发展史的巨著。作为一个已年逾古稀、另一个也花甲之年且重病在身的老年夫妇,许多人可能以为该是封笔服老的时候了。然而,他们却矢志不渝、壮心不已,双双决心把毕生的全部心血献给祖国的服饰文化事业。目前,他正在完成包括彩图2000余幅、文字50万的巨著《中华服饰七千年》。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韩琳男,1931年10月生,山西寿阳人,笔名罗川。1950年毕业于北京华北聋校,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副编审,擅长水彩水粉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员,北京市残疾人书画会副会长。封面设计有《创伤心理学》、《青年家用机械电器手册》、《趣味逻辑学》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德国莱比锡国际书籍装帧艺术展、美国国际特殊艺术委员会举办的国际画展、日中障害者书画艺术展、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的画展,并赴香港办"自强之花"艺术展及历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等。也曾举办过个人水粉画展,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荣获证书。名字被列入:《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美术名人传》、《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中国出版名人辞典》、《中国残疾名人辞典》等20多部书。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水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蓝建安(1926.2—)江苏无锡人。擅长漫画。苏州美专肄业。曾任《漫画》杂志编辑及从事漫画创作。《北京周报》主任编辑。编著有《当代中国漫画集》、《外国连环漫画集》等。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在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读初中时,就在报刊上发表美术作品。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读书时,其漫画作品已经引起美术界人士的注意。20世纪五十年代起先后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杂志编辑部、北京周报美术组工作。先后学过世界语、英语、法语、日语等多种外语,并在用世界语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解放后,曾将四十年代重庆出版的绿川英子的世界语著作《VivantajSoldatoj》(活着的士兵)等寄给日本世界语者宫本正男和北悟。使绿川英子的著(译)作得以在日本出版流传。(资料来源:《中国世界语人物志》(2002)侯志平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