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齐牧冬(1922.3—2004)别名顾望,浙江宁波人。擅长油画、舞台美术。曾在抗敌演剧七队从事美术工作。任华南文工团美术部主任。1957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舞美专业研究生毕业。获艺术家称号。历任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主任,教授。中国舞美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舞美设计有:芭蕾舞剧《天鹅湖》、《海侠》、《鱼美人》;民族舞剧《雷峰塔》、《文成公主》、《红楼梦》、《仿唐乐舞》;《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等。话剧《黎尔王》获荣誉奖、舞剧《冬兰》获特别奖。编著有《舞台设计构思》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林锴(1924.01.01—2006)福建福州人,1924年1月1日生。书画家、篆刻家、诗人。林锴幼年丧父,自幼随母寄居于外祖父家中。童年时就酷爱美术。由临摹香烟片开始,继而临摹《芥子园画传》,有时到户外作水彩写生。那时代字画展览见不到,只好隔一两天就到附近裱褙店去看画。后来又购得《马骀自习画谱大全》一套,利用课馀和寒暑假时间着手临习,十分入迷。初中一年级暑假,开始向外祖父学作旧体诗,目的是要在自己画上自题诗,每天练习作一首山水绝句,配一小幅画,完成一百张册页。1946年考入福建省立师专艺术科,接受谢投八、林子白诸老师指导,学画才算步入正轨。他对中西画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很认真,又时常去拜访福州老画家陈子奋先生,陈老诗书画印全能,颇受其教益。读完师专一年,到杭州考入国立艺专国画系。受黄宾虹、郑午昌、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画家的当面指点,学业进步很快。林锴主攻山水专业。开始临摹古法,以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为主攻方向,重在娴熟古人的笔墨变化;旁及四僧、八怪,旨在领会其奇情逸趣;也兼向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诸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感到传统方法太陈旧,要加以改进,就必须汲取其他画种的长处。因此课馀往往跟随西画教室的同学外出作西画写生。每周除专业技法外,还设有书法、篆刻、诗学、美术史及各门理论课。因自幼练过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人的字帖,书法有点基础。开始迷恋过赵之谦,继而学习魏碑。魏碑中方笔一种从《张猛龙》进而爱好《嵩高灵庙》、大小爨;圆笔则喜《石门铭》、《瘗鹤铭》,取其拙朴古厚之神味。对篆刻的兴趣也始于此。曾把积攒下的一百多首旧体诗送请潘天寿先生批改,受到赞扬和鼓励。有一首七古,他认为最好,批道:“此诗通首灵活,一气呵成,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可喜、可喜!”创作巅峰1950年艺专毕业,分配到当时的辽西省康平县当中学美术教师,一年后到北京进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以美术创作为主,也搞一部分编辑。先后工作达三十八年之久。创作了大量连环画、年画、插图、宣传画,重点是连环画。《济公巧断垂金扇》、《妇女主任》等被认为刻画人物性格比较成功的作品。《三岔口》则是以国画水墨来表现的连环画,博得好评。《甲午海战》于1963年获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二等奖。《牲口评价大会》于1956年获北京市青年美展国画一等奖。1957年为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绘制抗日题材《鬼子的汽艇又来了》。1959年为中国革命博物馆绘制大型历史画《捻军大败僧格林沁》。1963年为配合纪念曹雪芹诞生200周年,与刘旦宅、贺友直共同绘制大型水墨组画《曹雪芹传》12帧,参加展览。潜心篆刻“文化大革命”中,林锴遭受迫害,1970年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返回原单位,任原职。1975年他对旧体诗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旧体诗完全可以反映新时代。于是曾经荒废了二十多年的旧体诗又重新捡起,继续写作。中断了好多年的篆刻也逐渐拾起来,经过集中几段时间的探讨,他深感金石篆刻的功效,关键处不在刀与石上,而在于书法的根底及艺术的素养。他对篆刻,偏爱沉雄苍劲一路,追求奔放而复整严,拙厚而不臃肿的风格。上窥秦汉,近取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诸家之长,并参考同时代流行之佳作,力求自出新意。自成一派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创作室,从此林锴以国画为专业。山水、人物、花鸟齐头并进。昔年着重传统的探讨,今日热心自我风格的创立。除了作画,也兼顾书法。以碑帖合参,遇圆则圆,遇方则方,行笔自如,保留魏碑的结构而参以明清书家黄道周、沈曾植用笔的使转方法,方劲中寓流走,拙朴中具秀逸。他体会到:诗书画印分之为四门,合之为一体,是互为影响互为补充的。诗有画意,画有诗情,画的布局影响印,印的金石趣味有助用笔,而书法又是印学的基础。四门要求兼工,又要有所侧重,继前辈文人画之长,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并予以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辈画人的职责。大师晚年林锴自1988年退休以来,身患痼疾,仍旧工作不辍。1994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是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五十多年艺术实践过程中,其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展出,发表在各报刊杂志上的诗书画印及文章不计其数,且多次获奖。2006年5月24日上午9时20分,因痼疾逝世,享年83岁。5月24日上午,遗体告别仪式在顺义潮白陵园举行,200余名生前友好参加了告别仪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米谷(1918.11—1986.10)著名画家,擅长漫画,原名朱禄庆,学名朱吾石。笔名除米谷外,还有MK、李诚、石兰、令狐原、封宁等,海宁斜桥人。1934年,16岁的米谷第一次走出家门,考入到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5年转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洋画系,更加扩展了他的眼界。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上海美专呆了两年多的米谷,背着画箱奔赴延安,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创作了大量讽刺漫画,成为打击敌人的武器。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美术工厂学习和创作。曾与华君武一起创办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漫画研究班,为《前线》刊物作画。1942年到苏北任新四军一师文工团美术组长。不久因伤寒病回家乡休养。1943年到上海,发表长篇连载幽默画《柴将军外传》、《柴小姐外传》。解放战争期间,曾为上海、香港进步报刊《文汇报》、《新民晚报》、《时代日报》、《华商报》、《群众》、《文萃》及英文《中国文摘》等创作大量讽刺漫画,尖锐泼辣,极受读者欢迎。1948年10月,任香港《文汇报》漫画双周刊主编。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到上海,任《解放日报》编委兼艺术组长。解放后,他的画笔伸向国际时事,创作了许多抨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漫画,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漫画家之一。1950年,与张乐平、沈同衡等创办《漫画》月刊,任主编。1955年随该刊迁北京。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抨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漫画,亦有内部讽刺之作。1960年,《漫画》奉命停刊,调任中国美术馆研究保管部主任。20世纪50年代,曾去苏联、法国、英国访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米谷被下放至“五七干校”放羊养猪,直到1974年获准回家养病。“文革”后期,米谷闭门在家,无所事事。从此这位以画国际时事漫画著称的画家,只得以专门画鸭子,以寄情遣怀。画室也取名为千鸭堂,并刻闲章“盘中物耳”,寓意是多方面的。1978年夏天米谷突发脑溢血,造成全身瘫痪,失去记忆,他对于故乡的一点记忆,从此也彻底化为了虚无。卧床8年后逝世。米谷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二、三届上海市人大代表,第二至四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艺术成就所作漫画,构思巧妙,寓意深远,人物形象生动。主要著作和作品有《米谷漫画选》两集、《在天翻地覆的日子里——米谷政治讽刺画集》、《走马看英法》、《米谷画选》(国画)、《米谷画辑》,另有《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选》以及连环画《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小二黑结婚》等。米谷关心培养一代漫画新人。40年代末,曾在上海“漫画工读团”义务讲课。后在香港担任人间画会秘书长,创办年轻人大学漫画学院。在主编《漫画》期间,经常帮助修改新人作品。当代不少漫画家如缪印堂、江帆等都曾得到过他的批点、提携。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

    职务

    画家简介:高莽黑龙江哈尔滨人。擅长油画、中国画。历任《北光日报》、《苏联介绍》、《友好报》编辑和翻译并兼搞美术创作,《世界文学》杂志主编、编审。1943年畢業於哈爾濱基督教青年會學校,1945年以后長期在各級中蘇友好協會及其協會所屬單位工作,從事俄蘇文學研究、翻譯、編輯工作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同時從事文學與美術工作。他先后擔任中蘇友好協會會員、理事,中俄友好協會顧問,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會員等社會職務。1989年離休前,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任《世界文學》雜志主編、編審。2006年,他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2011年,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1996年,俄羅斯作家協會吸收高莽為榮譽會員,1997年俄羅斯總統授予他“友誼”勛章,1999年俄羅斯科學院遠東院遠東研究所授予名譽博士,2006年俄羅斯美術研究院授予榮譽院士稱號。另外,他還曾獲得普希金、高爾基、奧斯特洛夫斯基等多種俄羅斯獎章。高莽是一位成績卓著的俄羅斯文學翻譯者和研究者,他的文字感動和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他的文學翻譯始於1943年。那一年他翻譯發表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詩《曾是多麼美多麼鮮的一些玫瑰……》,從此踏上了文字譯介俄蘇文學的道路。1947年高莽翻譯了蘇聯話劇《保爾·柯察金》,這是根據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改編的劇本。1948年哈爾濱第一次將它搬上舞台。新中國成立后,北京青年藝術劇院及其它一些城市又多次上演此戲。此后,高莽翻譯出版了普希金、萊蒙托夫、托爾斯泰以及阿赫馬托娃、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爾納克等俄蘇很多文學家的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1999年,他翻譯發表了白俄羅斯女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紀實文學《鋅皮娃娃兵》。高莽先生集翻譯與創作、寫作與繪畫於一身。他著有《久違了,莫斯科!》《媽媽的手》《畫譯中的紀念》《域裡域外》《俄羅斯大師故居》《俄羅斯美術隨筆》《人生筆記》《墓碑天堂》等隨筆集,他的散文具有較高的紀時性和藝術價值。他還為魯迅、茅盾、巴金、老舍、丁玲、冰心、胡風、艾青、蕭乾、蕭軍、馮至等中外許多國家的文學家藝術家創作過肖像畫。有些作品為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有些被國外博物館、紀念館等機構和個人收藏。如,普希金畫像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收藏,托爾斯泰畫像被俄羅斯作家協會收藏,高爾基畫像被莫斯科高爾基故居紀念館收藏,井上靖畫像被日本井上靖文學館收藏,博爾赫斯畫像被阿根廷的博爾赫斯親屬收藏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马克(1931.7—)原名马克昌,河南新野人。擅长版画、美术评论。194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月刊编辑、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编著有《中国现代黑白木刻集》、《李桦画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王乐天(1917-1996),笔名蓝本石城、石江、春蕾,上海市人。早年就读于上海育才公学。20世纪30年代起先后在上海、重庆参加全国漫画作家协会、全国漫画作家抗敌协会,从事抗日和反美反蒋漫画宣传工作。建国后,历任交通部供应处上海办事处科员,《漫画》杂志、《光明日报》编辑。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作品有《霸王自供——我就是民主少一点?》、《刀对鞘》等。著有《漫画创作及漫画选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

    职务

    画家简介:一九二八年生。江苏盱眙人。擅版画。电力部电影摄制组。历任中共常熟县委宣传部干事、共青团常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苏南青年报》编辑、《江苏青年》杂志编辑、《水利与电力》杂志美术编辑、水利电力报刊美术总编辑、治淮陈列馆和水利部展览设计、水电报刊社美术总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和对外联络部主任、中国水力电力文学艺术协会副主席一级美术师。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获鲁迅版画奖、第八届全国藏书票展银奖。作品《拿鱼》在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获奖;《峡江春闹》在第九届全国版画展获奖。出版有《莫测木刻选集》、《三川新曲——莫测木刻选》、《莫测黑白木刻》、《莫测版画集》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凌春德(1926.1—),四川梁平人。擅长雕塑。1943年考入重庆国立艺专,1946年毕业后去敦煌艺术研究所任助理员,1948年任北平国立艺专教员,1952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任雕塑教员、雕塑创作室创作员,研究员。雕塑作品《前进》,至今被《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用作社标;为北影厂设计电影片头“工农兵”。作品《列宁》大型浮雕、《白求恩胸像》、《青春》等分别安装在革命博物馆等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郑可(1906—1987),广东新会县人(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著名工艺美术家,中国工业设计奠基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有:巨幅陶瓷浮雕《女娲传说》等。工艺美术家、教育家1927至1934年,郑可求学于法国国立美术学浣和巴黎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和工艺美术。回国后担任勷勤大学建筑系室内装饰教授,同时在广州美专兼雕塑课。1936年,去法国参加世界博览会的设计。随后在新加坡和香港创办实业。1951年,响应新中国的号召,应廖承志同志邀请,毅然卖掉在香港的工厂回到北京,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1956年,由徐悲鸿、江丰、张仃推荐到中央美术学院陶艺系任教授。1957年,研究成功电脉冲雕刻钢模等先进工艺。未久,被打成“右派分子”,进行劳动改造。1977年,应财政部邀请,为国家培养金币设计人员。郑可主要擅长雕塑和雕刻工艺,在绘画、室内装饰、建筑装饰、陶瓷工艺、工业造型、金属工艺以及货币铸造等领域均有研究,堪称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多年来在河北邯郸、江苏宜兴、山东淄博等地,创作了大量陶瓷工艺品。郑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先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他创作的浮雕头像和陶瓷雕塑作品极富艺术感染力。他的浮雕注重“错觉表现”,既吸取了西方现代浮雕的精华,又继承、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浮雕,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浮雕风格。20世纪初他留学法国,学习绘画、雕塑,以及设计课程,如陶瓷、玻璃、金属工艺、家具、室内、染织等,师从法国雕塑家布歇。他是中国最早接受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的艺术家。作为著名教育家,郑可先生在教学上一贯倡导速写的重要性,他要求学生每天画100张速写,他的教学强调“勤动脑,多动手”。在教授人体素描时,他主张一个“快”字,将炭精棒数根扎成一排作画,笔迹可粗可细,可轻可重,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一幅以线造型为主、表现十分丰富的人体写生素描;在人体写生时,他强调动势表现,反对对着解剖图作画。严格的教学要求,大量的作业,以及正确的方法指导,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尤其是在素描课期间,学生们晚上组织起来画,令当时的任课老师朱耀奎先生感动得不得了;至今,朱老师还常激情满怀地提起当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78级学生们废寝忘食学习的情景。郑先生也十分注重细节的表现。一次,在画箩筐的速写时,我仅仅画了箩筐大致的形状,而没有表现出箩筐破损的特点。郑先生见了很是生气,问:为什么对箩筐的破损特点视而不见?这件在一年级素描课上发生的事情,虽 然已过去了二十余年,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我以后在观察表现事物形体时,养成了特别注重对象特点的刻画与表现的习惯。还有一次,在上浮雕头像写生课时,有位同学怎么也不理解郑先生独特的浮雕技法表现,郑先生当即将他的浮雕作业面朝下掷在地上,然后拾起,原来塑得很高的浮雕头像作业,此时已压扁了,先生说:这才叫浮雕。他形象地解释了自己独到的浮雕“纳光纳阴”的理论,使在场的同学们茅塞顿开。在课程安排上,郑先生一贯提倡“锥型互套”的理论,这一理论生动地表现了基础课与创作练习课的辩证关系。除了学习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外,这批学生还向著名民间艺人学习工艺品制作、向著名书法家康殷学习书法、向理工科大学的教师学习绘制三视图。郑先生还多次表示要请我父亲来校讲课,介绍数学方面的知识。我父亲孙树本教授在数学教育方面很有造诣,可谓桃李满天下;郑先生是造型艺术教育家,子弟也有三千;同属一个时代的他们,尽管一个研究自然科学,一个研究造型艺术,志趣虽有不同,但在一起时,却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他们过从甚密,彼此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苏晖(1917—)河北藁城人。擅长雕塑。苏晖,在抗日战争期间在部队和农村画抗日救亡宣传画,解放战争时期在前线和农村与工厂体验生活,创作连环画,招贴画,年画,雕塑等。在造型艺术中涉猎较广,除擅长雕塑国画,其它象油画,水彩,木刻画等,都有作品展出与发表,多年来共作大小型雕塑作品计有300多件。主要有:哈尔滨烈士纪念馆《无名英雄像》、《抗联小英雄何畏》全身像和北京市少年《天天向上》群像;参加1954年与1958年两届国际青年联欢节美术展。雕塑作有《广岛被炸十年祭》、《征服自然》参加天安门广场大型群雕的高等与创作等。建在哈尔滨的雕塑作品《白天鹅》荣获1985年首届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奖与证书。国画《鲜花与芒刺》编入1987—1988《中国美术选集》、《鲜花映劲松》编入大型画册《少奇百年祭》、《蝈蝈白菜》编入《中国书画名家选》。油画《向日葵》编入《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博览》,《女娲补天》等参加多次展出。1982年举办个人陶艺作品展。个人传略编入《中华文化名人大辞典》、《世界艺术家名人录》、《中外美术史》等十多种传略书籍。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