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王叔晖(1912.8-1985.7)字郁芬,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是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1949年参加工作,历任出版总署美术科员,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室图案组组长,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组长、专业画家。1976年退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第三届理事。擅长工笔重彩人物画。中国画作品有《夜宴桃李园》;连环画作品有《孔雀东南飞》和《西厢记》等,《西厢记》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一等奖。王叔晖作画题材以古代仕女为主,绘画人物造型含蓄中略加夸张,线描健劲有力,落墨洁净,设色明艳清雅,一扫明清以来的颓废画风,开一代新气象。王叔晖学古不泥古,用她的话讲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同时,她也没有拒绝西方的绘画经验,合理的吸收了比例、解剖、透视等创作技巧。尤其在整体价值取向上,她追求的是纯中国的古典式审美情趣,在“尽精微”的工笔重彩画中追求“致广大”的生动气韵。这使王叔晖成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一代宗师。其作品有连环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牌》、《杨门女将》,单幅人物画有王昭君、李清照、花木兰等,晚年以《红楼梦》人物创作为主。其代表作《西厢记》所赢得的声誉远远超出了国界,《西厢记》特种邮票的发行,再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对王叔晖,著名画家潘兹是这样评价的:“王叔晖是老一辈著名的女画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以工笔重彩形式从事连环画创作,对连环画艺术的提高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位。她的《西厢记》运用极其娴熟的传统的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刻划了人物的形象,再现了这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称得起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名剧百世并传的……中国连环画史将永远记载她的创辟之功和这部代表作品。”T82《西厢记》邮票的创作,动议产生于1979年,完成于1980年底,1983年2月发行,而王叔晖的第一部《西厢记》彩色连环画,是在1954年画的,前后历时近30年。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公布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把创作《西厢记》连环画的任务交给了王叔晖。选择这一题材当然有配合宣传的意思,但当时大概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一年后问世的这部连环画,竟成了载入新中国美术史的佳作。专家评价这套16幅本的《西厢记》连环画特点是:人物形神生动,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色彩典雅端丽,线条流畅刚劲。为画这组作品,王叔晖几乎投入了几十年画仕女画的全部经验,也投入了自己的丰富情感。10年之后,这部作品荣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的“绘画一等奖。”1957年,王叔晖再次提笔,创作了128幅本的白描连环画《西厢记》。如果说前一次画《西厢记》所要求的是超越古人,那么这一次创作的要求是超越自己。然而,“文革”时,这部作品被判为“毒草”,118幅绘画原稿被销毁,唯存中国美术馆收藏的10幅。1979年初,《西厢记》重印本发行,与第一版一样,印数在10万册以上,至今已成为连环画收藏者寻觅的珍品。1981年第一期《中国画报》将16幅本的工笔重彩连环画《西厢记》全部刊出,大受欢迎。1979年第四届全国文代会期间,王叔晖接受刘硕仁代表邮票发行局的邀请,答应创作《西厢记》邮票。她考虑,虽然仍是画仕女画,但专为邮票而作还是第一次,计划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决定在次年年底之前完稿。果然,王叔晖如期完成“惊艳”、“听琴”、“佳期”和“长亭”4幅邮票图稿。这4个场景在原来的16幅本连环画中都曾出现过,考虑到邮票的特点和局限,人物都尽量放大,占了画面的主要位置,同时舍去了次要人物和一些场景。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一位音乐家曾向画家指出,16幅本《西厢记》中“听琴”一幅有个小小错误:张生弹琴右手用了食指拨弦,其实应该用中指。这一提醒,王叔晖在心里记了多年,终于在这次再创作中得以改正。等1983年《西厢记》邮票发行这一年,王叔晖已71岁高龄。《50年精品连环画鉴赏》(段锡编著,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说:“《西厢记》绘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折转自然,飘洒俊逸,若金丝银线,丝丝入扣。人物形象刻划生动细腻,情感关注,设色淡雅素静。特别是莺莺高耸的发髻、鹅蛋般的脸形、飘洒的衣襟;张君瑞朴实的相貌、诚实的品格、对莺莺的痴情都令人难忘。环境、庭院画法严谨、规范、透视比例准确……这些,都成为后生学习研究、临习的楷模,也是王叔晖绘画艺术的风格特色。”仔细想想中国历史上那些弱女子们,像孟姜女、刘兰芝、祝英台、崔莺莺、林黛玉等,都是为自己的真实生命在笑,在哭,在爱,在恨,在生,在死,王叔晖为她们请命,为她们造型。无论是千金小姐还是丫环仆人,在王叔晖的笔下都充满着人的尊严。王叔晖画出了“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治;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的东方女性美,那是充满了人格力量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王叔晖以女儿之身,深刻体验了中国妇女的深重苦难和神圣悲愤,经过自己感情世界的热烈燃烧和提炼,冷却成一种思想,一种情怀,一种品质,而超凡入圣。她笔下的人物情浓意抒,优雅恬静,境韵悠长。崔莺莺清丽文秀、脉脉情深,红娘机敏善良、情趣盎然,张生痴心一片、如醉如迷,都通过她流畅、细密的线条,色勒出传神的形态、动作、表情。而充分表达出来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形象,活现于画中,肯有沁人心脾的美感,读后久久不能忘怀。(人民网>>书画>>画家画廊>>流派透视)王叔晖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工笔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连坛女将,一部连环画《西厢记》名震大江南北,荣获第一届连环画创作一等奖。王叔晖先生下笔工细、恬静、稳扎稳打。线描一丝不敬,背影无不精心营造,具有中国画中工笔白描的特点,用得多为被称之“吴带当风”的壮叶描。她的作品“戏味”较浓,看她的画,就像在欣赏一出戏。先生笔下的女主角总是那么温柔端庄,美丽聪颖,但身边总是纠结着一些阻碍势力。如《西厢记》中的崔母,《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员外,《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兄长等,通过对他们这此配角的刻画,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坚贞、节烈。同时,王叔晖先生又对一些暗中给予主人公帮助的角色作出了生动的刻画,如《西》中的红娘,《梁》中的银心等,既不孤立主角,同时又能在故事情节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她们身上的戏味也青海省。王叔晖先生最擅长表现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女性。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既具有美丽的善良的特点,同时又赋于忠贞刚烈的个性。先生最擅长表现与描写具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表现悲剧,但不失浪漫色彩,《西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是其画风的典型代表。先生同时还擅长描绘传说的巾帼英雄,如《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木兰从军》中的花术兰等,纵观先生作品,堪称北派细笔连环画的典型先生作品,堪称北派细笔连环画的典型代表。《丹青四海生:大师王叔晖古典连环画珍藏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搜集了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王叔晖的《孔雀东南飞》《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杨门女将》《白娘子传奇》《桑园会》《木兰从军》《墨子救宋》八部经典作品。印制精美,精装64开,并配有高档礼盒。作品分类《西厢记》32开本人美出版《西厢记》创作了128幅本的白描连环画,原稿共有118幅,仅存于中国美术馆10幅,其它的全被销毁。《王叔晖连环画作品选》:人美出版32开,2009.10,第一版一次,开本:32《梁山伯与祝英台》:珍藏版单本,由连环画出版社出版,50开。《梁山伯与祝英台》彩绘本:48开人美,平装,根据同名越剧剧本改编《生死牌》:人美,1980年2版2印,40开,量0.5-5万册。《桑园会》:珍藏版绘画连环画,60开单本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孔雀东南飞》:新品,50开,陕西人美出版,本册连环画根据汉代乐府民歌《焦促卿妻》和有关戏曲剧本编绘而成。《新白娘子传奇》:新品50开,陕西人美出版《杨门女将》77-79年,绘画版连环画,,48开,古典题材,单行本,人美平装本《木兰从军》:人美48开小精装花术兰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张照旭(1930.7—)山西交城人。擅长雕塑。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毕业。中央美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工作,研究员。作品有《张海迪》、《红军宣传员》、《1122纪念碑》、《埃德加·斯诺》纪念像,被中国美术馆及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老舍先生》雕像、《彭雪枫纪念碑》、音乐家《张曙》纪念碑等。《李自成纪念碑》获1994全国第二届城市雕塑展优秀作品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蔡雍,笔名雷蒙、雷萌,江西九江人。1923年就读于江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同年参加上海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开始创作讽刺画,揭露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侵略与压迫,并多方描写水深火热中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茅盾主编的《烽火》杂志上发表新诗。1938年潜离上海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后兼系主任。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随鲁艺到华北解放区,并于1946年国共和谈时到北平,任《解放三日刊》美术编辑。报刊被查封后撤退解放区,参加《晋察冀日报》编辑工作。在此期间,根据农民诉苦材料,创作出版了组画《苦从何来》。1949年后,为《人民日报》编辑画刊。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同年9月调任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后任艺术局副局长,致力于年画的“推陈出新”工作,并筹建大众图画出版社,从事新连环画的编绘与出版事业。率先改编的《鹅毛信》,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文学脚本一等奖。1953年第二次全国文代会时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主持全国美协工作,为中国画的“推陈出新”,组织画家旅行写生探索经验。1962年发表《方向已定,道路必广》论文。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以来,连续当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第三至五届全国美代会上连续当选中国美协副主席。1980年担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出版有《若虹诗画》、《蔡若虹美术论文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祝大年(1916-1995),当代著名陶艺家、壁画家、工笔重彩画家、工艺美术教育家。生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长期从事陶瓷设计和工艺美术教学工作。早年在杭州国立西湖艺专和北平同立艺术专门学校学习。一九三四年赴日本,在东京帝国美专攻读陶瓷美术,并在星冈窑厂实习。回国后,先后在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和上海红叶陶瓷厂任工程师、总工程师。解放后在轻工业部工作,以后调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副教授、系主任、教授。一九五二年为制作建国纪念瓷,曾和景德镇老艺人合作,设计制作各种传统日用餐具和陈设瓷,参加国内外展览,对恢复景德镇传统瓷器工艺做出了一定贡献。一九六0年后,主要从事工笔重彩教学和壁画创作。为首都国际机场设计制作陶瓷壁画《森林之歌》、燕京饭店瓷壁画《松竹梅》。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实用美术系陶瓷科主任;后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陶瓷系主任、中国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壁画协会副主任、中国工笔重彩画会顾问、中国工业设计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著有《祝大年画选》。1979年为首都机场创作陶瓷壁画《森林之歌》。1985年创作陶瓷壁画《桂林山水》、《玉兰花开》等,赴美展览。1987年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199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祝大年美术作品展》。1995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沈培(1934—)浙江绍兴人。擅长儿童画。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历任《新少年报》、《中国少年报》美术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现在香港商报工作。作品有连载漫画《小虎子》等。出版有《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梁玉龙,1922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47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1949年6月参加上海美协组织部工作;1949年9月应徐悲鸿之邀赴北京协助田汉领导的戏曲改革美术工作;1950年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51年任吴作人助教;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油画研究班毕业;1952至1964年先后兼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校教学。梁玉龙先生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如198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梁玉龙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88年受巴西圣保罗保利斯达画廊之邀赴巴西举办个展;1988年受美国纽约苏荷ARIEL画廊之邀赴美举办个展;1988年赴法国巴黎参观、访问、考察;1995年参加文化部中国艺术博览会举办个展;1999年参加老教授协会画展;1999年在上海,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德华、梁玉龙联合美展”;2000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专业委员会、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中国雕塑学会、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德化、梁玉龙联合美展”。梁玉龙先生代表作品:《李大钊》由首都博物馆收藏;《卖唱》、《李欧丽格教授》、《三老图》、《少女黄花》由中国美术馆收藏;《马海德大夫》、《作家路易.艾黎》、《友谊》由北京美术家协会收藏;《献血》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著作有《油画色彩问题》、《素描教学50例》、《梁玉龙油画》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张德华,女,(1931-2005)生於青岛。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班毕业。1990年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是中国当代知名女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功底扎实,大器洒脱,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壮族姑娘》是张德华1980年去广西深入生活时,发现一位壮族少女形象优美,身姿感人,沉积10年之后,根据这个少女的印象创作了这件汉白玉石雕。代表作品∶《母与子》、《义和团》、《安息》、《向往》、《白经》、《少女》、《壮族姑娘》、《老舍》、《医圣张仲景》、《刘少奇》、《八女投江》、《农奴愤》等。获奖记录∶1956年青年美展一等奖、1975年获三八红旗集体、1979年北京市美展一等奖、1982年法国巴黎春季沙龙金质奖、1985年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奖,1994年被授予美国坎萨斯市荣誉市民称号及证书。收藏记录∶中国美术馆(4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国政法大学、前南斯拉夫、北方交通大学、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深圳南山文化馆、中国文学馆、北京中华世纪坛等。出版记录∶《张德华雕塑》中国摄影出版社1995年版。个人经历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1963年毕业于刘开渠主持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班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教授,中国雕塑艺术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母与子*获青年美展一等奖1972年*义和团*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1974-75年三赴西藏集体创作大型泥塑*农奴愤*获三八红旗集体奖1979年*安息*获北京市美展一等奖1982年*向往*获法国巴黎春季沙龙金质奖1984年受中国美协委托赴南斯拉夫进行文化交流赠*花神**思*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张德华作品*画页1985年为毛主席纪念堂作*刘少奇*石雕像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少女**壮族姑娘**老舍**安息*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87年赴法、意、德、英、奥、希等国访问,考察1984-88年和司徒兆光、曹春生、孙家钵等教授创作*八女投江*1988年作香港*邵逸夫爵士*铜像1989年完成秦皇岛8米石雕*医圣张仲景*1990年赴香港参加*北京女雕塑家美展*1990年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1990-93年先后完成*陈嘉庚**宋庆龄**吕霞光**李光前*等雕像1992年为云南姐告作*巨轮滚滚*7米石雕群像1994年为中国政法大学作*谢觉哉*铜像1994年*医圣张仲景**八女投江*获城市雕塑优秀奖1994年应美国斯诺基金会之邀赴美参加艺术交流活动,被授予坎萨斯市荣誉市民称号及证书1995年*张德华雕塑*出版1995年为海南岛作大型石雕*海南解放纪念碑*1996年为北方交通大学作*茅以升*铜像1997年为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集体创作大型群像石雕1997年科大附中作*邓小平*石雕像.为深圳南山文化馆作*邓小平*立像.1998年为大连作*刘胡兰**林则徐*铜像1999-2002年先话完成*艾青**吴作人**徐悲鸿**孙中山**徐向前*等铜像。2003年为老子故居作*老子*像为中国文学馆作*巴金*小铜像为世纪坛作*徐悲鸿*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傅天仇(1920.3—1990.8),原名傅健朝,笔名傅路,广东南海人(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伟大的雕塑大师、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雕塑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秘书长。1942年毕业于桂林美专,深为校长著名金石书画家马万里所赏识,继而推荐给来校授课的徐悲鸿。后因追慕徐悲鸿入国立中央大学(重庆)艺术系继续深造学习,再转入国立艺专雕塑系学习,于1945年毕业。1946年在重庆举办个人雕塑展。1947-1949年在香港从事雕塑创作。1958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浮雕《武昌起义》。1963年为太原晋祠艺术馆设计环境艺术方案。1986年为天津南开大学创作周恩来铜像。晚年,他致力于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了大连金石滩、秦皇岛长寿山、广西梧州鸳鸯江爱情区等环境艺术方案。曾任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教师、中央美院雕塑研究班指导教师、《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分册》主编、《中国美术辞典》雕塑学科主编、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傅天仇出身贫民家庭。初在桂林美术专科学校习绘画,师从马万里。1942年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后在国立艺专雕塑系学习,师从刘开渠。1945年毕业后任教于育才学校和重庆西南美专,并从事传统雕塑艺术研究和进步文化活动,曾只身到四川大足石窟考察和临摹。1946年4月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首次举办大足石刻艺术(临摹)展览,同时展出自己创作的雕塑作品。同年冬赴上海,翌年3月在上海、南京等地展出素描和彩色漫画组画《上海风情》;同年7月因避反动当局搜捕转赴香港,参加中共华南局文委领导的“人间画会”,并与余所亚、李晨风等艺术家合作拍摄中国第一部木偶艺术片《大树王子》。北平解放后回国,入华北大学三部美术创作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设计和制作,塑造了汉白玉大浮雕《武昌起义》。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领美院学生遍历山西云冈和晋祠、洛阳龙门、四川大足、陕西汉唐皇陵及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等地,并悉心临摹这些绝代艺术。“文化大革命”受强迫劳动期间,仍潜心从事古代雕塑研究。“四人帮”倒台后,焕发青春。1980年为美国堪萨斯州一纪念馆制作斯诺浮雕。1981年完成《徐悲鸿像》。1982年为北京大学塑造《李大钊铜像》。以后,陆续完成《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铜像》、《周恩来铜像》、《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铜像》、《戏剧家欧阳予倩像》、《黄琪翔将军像》和《教育家姜立夫像》等创作。晚年,还从事空间和环境艺术的研究,付之实践,卓有成效。如着力发掘奇礁异石林立,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大连金石滩,天仇誉之为“神力雕塑公园”,几经努力,取得国务院批准同意于1989年把它列为国家级风景区;秦皇岛长寿山,有峡谷流水,奇山异石,天仇把它设计为“中国神像”,请许多中外名人为它题字刻石,使荒山变成艺术宝库;广西梧州鸳鸯江,天仇把它设计为东起鸳鸯洲,西至鸳江春泛的十里景区,以爱情为主题,遍植相应的花草树木,营造相应的亭台楼阁和塑像,傅教授自己则以女娲为题材,塑造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之爱神”于其中。此塑像与他在深圳蛇口塑造的“女娲补天”大塑像有异曲同工之妙。傅天仇于1990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傅天仇创作时期横跨现代、当代,主要集中在40年代至80年代。在整个艺术生涯里,他的作品及创作题材遍布世界各地,名作不计其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树立于天津南开大学校园的《周恩来铜像纪念碑》(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评奖最佳奖)、《斯诺浮雕头像》,分别为中国美术馆、美国斯诺纪念馆收藏。[2]另外还有重建后的徐悲鸿纪念馆中树立的《徐悲鸿像》、北京大学校园内矗立的《李大钊铜像》、长寿山“神医石窟”历代名医雕像群、河北邢台达活泉公园内的《郭守敬铜像》、深圳蛇口的《女娲补天石像》、佛山森林公园悬阳洞、《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铜像》、《戏剧家欧阳予倩像》、《黄琪翔将军像》、《教育家姜立夫像》、《鲁迅像》、《马克思像》及与苏晖、萧传玖合作创作的的《广岛被炸十年祭》(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美展,现藏中国美术馆)、《新义州纪念碑》(朝鲜)等。完成样稿的雕塑尚有:安徽蚌埠的《珍珠女》、安徽亳州的《腾飞》和《四大药王》等。晚年的傅天仇教授,还从事空间和环境艺术的研究,并付之实践,卓有成效。例如着力发掘奇礁异石林立,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大连金石滩,傅教授誉之为“神力雕塑公园”,几经努力,取得国务院于1989年把它列为国家级风景区;秦皇岛长寿山,有峡谷流水,奇山异石,傅教授把它设计为“中国神像”,并邀请许多中外名人为它题字刻石(吴作人、李可染、孙墨佛等),使荒山变成艺术宝库;广西梧州鸳鸯江,傅教授把它设计为东起鸳鸯洲,西至鸳江春泛的十里景区,采用以爱情为主题,遍植相应的花草树木,营造相应的亭台楼阁和塑像的方案,他则以女娲为题材,塑造了一个巨大的“中国的爱神”在其中。这尊塑像与傅教授在深圳蛇口塑造的“女娲补天”石像有异曲同工之妙。[1]此外,与北京天文馆研究员伊世同到梧州考察后,共同倡导在八宝塘建立天文公园,并于198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批准列为“梧州鸳鸯江风景区”组景之一。梧州八宝塘天文公园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公园里将建北回归线标志物,铺设2000米长的“世纪之路”,配置亭、廊、榭等建筑,湖中之洲将安置天文仪器模型等。[3]4艺术年表1920年3月出生于广东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1942年毕业于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4]毕业后赴重庆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继续深造,师从徐悲鸿。1945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毕业后任教于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和重庆西南美专,并从事传统雕塑艺术研究和进步文化活动。1946年4月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大足石刻艺术(临摹)展览,同时展出他创作的《望夫石》、《丰收的愤怒》和《暴风雨》等雕塑作品。1947年3月在上海、南京等地展出素描和彩色漫画组画《上海风情》;同年7月赴香港参加中共华南局文委领导的“人间画会”,并与余所亚、李晨风等合作拍摄中国第一部木偶艺术片《大树王子》。1949年北平解放后回国,入华北大学三部美术创作室工作。1952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设计和制作,武昌起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系列雕塑之一)开始创作汉白玉大浮雕《武昌起义》。1955年8月日本《赤旗报》发表傅天仇与萧传玖、苏晖合作创作的《母与子》(即《广岛被炸十年祭》)。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雕塑高级研修班,与苏联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雕塑大师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克林杜霍夫深入交流。1958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的浮雕《武昌起义》正式完成。1963年为太原晋祠艺术馆设计环境艺术方案。1966年文革开始后,受迫劳动期间仍潜心从事古代雕塑研究。1980年为美国堪萨斯州斯诺纪念馆制作斯诺浮雕。1981年应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邀请,为重建的徐悲鸿纪念馆创作徐悲鸿铜像。[4]1982年为北京大学创作李大钊雕像。1983年创作徐悲鸿石膏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5]同时被刊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雕塑部分)》。1984年与谷开来到大连金县考察环境艺术课题,是谷开来与薄熙来相识的见证人。1985年为河北邢台达活泉公园创作郭守敬铜像。傅天仇作品《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铜像》1986年2月《古元、傅天仇作品展》在澳门走斑斓文化艺术馆举行;3月《古元、傅天仇作品展》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行。1986年还曾为天津南开大学创作周恩来铜像,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评奖最佳奖;同年创作《女娲补天塑像》于深圳蛇口的海滨。1989年向国务院申请将大连金石滩列为国家级风景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雕塑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分册》主编、《中国美术辞典》雕塑学科主编、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6]5名作赏析《徐悲鸿像》(现藏中国美术馆),汉白玉石雕,为徐悲鸿身着傅天仇作品《徐悲鸿石雕》中装的半身胸像,雕塑上那宽宽的额头,蓬松的头发,厚厚的眉毛,舒展的眉宇,含笑的嘴角,给人以平易慈祥和为艺术事业终身奋进不止的神情。整个雕像手法严谨、细腻、虚实适度,头部精雕细刻,表情惟妙惟肖,连那眼旁的纹路,微微牵动的口角都清晰可见。然而胸部处理却逐渐放松、刀法粗犷,甚至近基脚处还有一块未雕凿的地方,收到自然浑圆的艺术效果。傅天仇作品《徐悲鸿像》《徐悲鸿像》(树立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是80年代北京在重建徐悲鸿纪念馆时,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亲自请傅天仇创作的。50年代初期,傅教授在当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徐悲鸿的领导下工作,对徐悲鸿十分敬重。他怀着深厚的感情,以认真、严谨的写实方法,塑造了徐悲鸿身着大褂,头发舒卷有临风之致的形象,寓崇高于肃穆平和之中。此作被制成大理石像后,耸立于徐悲鸿纪念馆门前。傅天仇还重视我国古代传统雕塑研究,提倡抢救古代传统艺术遗产,主张中西艺术结合,使雕塑的移情性得以发扬。[4]6艺术风格傅天仇十分重视我国古代传统雕塑的研究,大力提倡抢救古代传统艺术遗产,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邮票主张要走自己的路,继承中国古代雕塑现实主义的传统,吸收外国雕塑技巧的长处,实行中西艺术结合,使雕塑的移情性得以发扬,创造出我国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雕塑。《武昌起义》浮雕是纪念碑南面第一块,原作200厘米×400厘米,表现形式和塑造手法是叙事体的、现实主义的。画面中精细刻画了辛亥革命先烈举枪冲击湖广总督衙门的英雄形象和壮烈场面,冲锋向前的起义军形成一股锐不可挡的洪流,总督府的匾额已经落地,象征清王朝统治的黄龙旗也被起义军踩在脚下,赞颂和讴歌了为中国革命事业披荆斩棘、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行者们的精神。这幅浮雕曾用于1961年10月10日发行的纪90《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邮票的第一图,还作为“票中票”与孙中山先生像同时出现在1999-20《世纪交替,千年更始———20世纪回顾》邮票的第一图《辛亥革命》中。7经典语录纪念碑浮雕设计稿中“武昌起义”的创作者傅天仇大傅天仇在创作《武昌起义》泥塑稿师曾感慨的说: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造了“世界级三绝”,这座国家级纪念碑的奠基仪式在开国大典之前举行,实属罕见,称为一绝;在纪念碑浮雕工程完成二分之一时,停工三天,组织数万群众观摩并提意见,然后将意见集中后再进行完善与修改,而如此大规模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这可谓是世界第一首创,此为第二绝;在纪念碑即将落成时,前往参观瞻仰的群众每天达十万人次,这也是中国数千年雕塑史上所没有见过的,这是第三绝。(摘自--《河北雕塑》2009年第二期)傅天仇教授在他写的《访古代雕塑》一文中,对于保存明代彩塑最多的山西平遥县双林寺曾说道:“到了平遥,就好象到了一个巨大的雕塑博物馆一样。以双林寺来说,就有很多好的雕塑……那里的雕塑主要是明代的,也有其他时代的作品。直到今天,双林寺里还保存了好几千身彩塑。这些塑像比较完整,同时看来都是出自高手。所以作为研究遗产来讲,很有价值。……平遥的雕塑,妙在内容不违经文,却又有大胆的独创,处理的活泼生动。造像的形式,美而概括,既有人的特征,又不像具体的某人,更有鲜明的典型性格。因此,菩萨姿态娴静,而造型含有善良的特征。尤以造型能准确的反映出人物性格更为可贵。因为以角度转折与高低起伏的不同,显示人物性格不同的特征,是衡量一件作品水平的重要方面。衣纹处理美而简明,既帮助了姿势,又显出性格。是造型美的综合,有的雕塑既完整又像新的一样。”(摘自--《文物》1961年第12期)8出版著作主要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傅天仇著作《傅天仇雕塑集》《傅天仇雕塑集》[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傅天仇著作《移情的艺术-中国雕塑初探》《移情的艺术--中国雕塑初探》[8]论文集及《怎样做雕塑》、《中国古代雕塑》、《秦汉雕塑》、《秦始皇兵马俑》等。9其他作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汉族,北京人。字一云。画室名百花书屋。擅国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34年拜于非闇为师学小写意花鸟及工笔草虫,兼习瘦金体、篆书,后专攻工笔。1937年入故宫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临摹研究历代名画,以宋元工笔花鸟为主,兼学画史、画论并研制国画颜料,历时八年。1946年遵于非闇之命至成都大风堂拜张大千为师,1951年回京。1957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次年调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64年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教授,1964年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金碧茶花屏风。1971年至1984年为钓鱼台国宾馆绘制巨幅工笔花鸟画。1983年与刘力上为紫光阁绘制巨幅《荷塘清趣》。1984年退休,任中央工艺美院咨询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会顾问,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北京花鸟画会名誉会长。擅长工笔花鸟、草虫、蔬果。作品有《沙果双鹊》、《荷花》、《耄耋图》等。出版有《荣宝斋画谱——工笔花卉》、《俞致贞画辑》、《工笔花卉、草虫技法》、《美术画库——工笔花卉技法》(与刘力上合作)、《俞致贞、刘力上画集》等专集、专著。六十年代评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