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河北固安人。1933年至1937年任北平艺专讲师,兼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1949年任职於民族美术研究所,次年执教於中央美术学院,为教授,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名誉会长。擅长历史画、仕女画。早年作画以工笔重彩为主,後渐兼工带写。作品有《赤眉军无盐大捷图》(陈列於中国历史博物馆)、《淝水之战》、《卓文尹听琴图》等。撰有《唐代人物画》、《中国重彩人物画技法》、《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以及《民间壁画技法》等论述。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1932年出生,湖北孝感市人。1949年7月入中原大学。1952年结业于中南文艺学院美术系。先后在《湖北文艺》任美术编辑、湖北省文联艺术创作室任创作员、湖北省群众艺术馆任辅导员。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曾受教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名师。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国画系副主任、教授等职。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兼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一职达10年之久,并曾任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华英才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延安鲁艺美术学院校友会美术委员主任、黄山写生画院院长、北京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会长等职。被有关机构聘为《联合国新闻》咨询委员、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美国传记协会顾问委员会研究会研究员、美国国际大学名誉博士。多次参加社会助残、抗震救灾和支农等书画捐赠慈善活动,被中华慈善总会聘为“慈善大使”,被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评为“中华名人支持三农功勋人物”。姚治华擅长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他曾在国内多处举办个人画展。曾5次赴日本,4次赴韩国,3次在法国,2次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肯尼亚等国家举办画展并讲学。先后赴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和瑞典等欧洲16个国家进行艺术考察访问。1991年曾获日本“国际和平文化宝鼎艺术大赏奖”。1998年获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和平艺术展“国际文化学术奖”。1999年5月和10月,获世界和平艺术大展“阿克特米”大奖及“世界名人最高奖”,2000年又获该组织颁发的“最高学院奖”。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还给他颁发了“20世纪杰出成就奖”,并收入该组织撰写的《国际名人辞典》。还入选了《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世纪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典籍。姚治华的一些优秀作品被中南海、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及国外一些艺术馆收藏。他的画作曾作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国元首。曾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出版有《姚治华画集》、《姚治华画选》、《姚治华山水画选》、《中国画人物速写》、《姚治华小品画选》、《姚治华精品集》、《姚治华速写》、《荣宝斋画谱姚治华绘山水画》、《姚治华作品集》、《画与诗》等著作和录像光盘。中央电视台等6家电视台为其录制了专题片5集。主编出版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材(由中央美院11位教授编写)一套9本,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教材21本。姚治华的中国画意境深邃,神韵精致,饱含激情。他一向以情作画。他满怀深情,用画笔描绘祖国的名山大川,刻画黎民百姓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既不忘继承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又注重吸收西画的精髓,不断追求创新,使其作品不落俗套和窠臼。其作品创作形式与风格多姿多彩,一些作品既磅礴大气,又清新优雅。他的人物画形象生动,传神入画,笔力雄健;山水画构图新颖,笔墨酣畅,情景交融,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意境。其作品广受喜爱,被国内外有关人士多方收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男,汉族,1934年生,河南省新乡人。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室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1年毕业创作《山河咏》,1964年创作《忽报人间曾伏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79年创作《烟霞天都》为人民大会堂陈列、收藏;1984年创作《漓江胜境图》由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丹麦首相;1985年创作《江峡帆影》由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巴西总统。80年代以来,陆续创作了反映时代风貌和民族精神的巨幅《黄河》、《太行赞》、《龙羊峡之夜》、《燕山雪霁》、《砥柱》、《屹立》、《海》等。艺术生涯1959年创作《百花山》组图,参加全国青年美展,其中《百花山》一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61年毕业创作《山河咏》组图,获好评。被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收藏。1964年创作《忽报人间曾伏虎》参加“毛泽东诗词画展”被《人民日报》等多加报刊发表,并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天津艺术博物馆、沈阳博物馆等多处收藏。同时参加的《苍山如河残阳如血》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79年创作《烟霞天都》为人民大会堂陈列并收藏;198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展览,其中《黄山晓色》、《桂林甲山》两副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2年创作巨幅《黄河》参加北京市春季美展获好评;1984年创作《漓江胜景图》由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丹麦首相;1985年创作《江峡帆影》由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巴西总统;1986年创作《龙羊峡之夜》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创作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9年创作《冬巡图》参加北京市美展,为北京市美协收藏;1991年《燕山血霁》参加中日联合举办的“中国四季展”获银奖;1992年创作《屹立》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谈》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获唯一金奖;1994年创作《海》为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获奖作品,并获北京市庆祝建国45周年文艺作品一等奖;[1]绘画风格张凭的山水画具有英雄主义色彩。从60年代的《忽报人间曾伏虎》到80年代的《黄河》,90年代的《屹立》、《海》,构成一组深沉、高亢的英雄乐章。张凭创作历程中有两个特别闪光的时期:一是60年代初,他别创一格的历史题材山水画曾为当时的中国画创作带来新机;一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在自己的艺术进入成熟期以后又进行勇敢的开拓。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停地探索新规律进行艺术创造是艺术家的根本使命。”②张凭正是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在对传统绘画观念、绘画语言的革新中,也实现着对自我的超越。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张凭在美院中国画系学习的那几年,有幸直接受教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先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根基,特别在山水画方面显露出才华。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一幅《百花山》是他1959年大学三年级时的作品,那是一幅画格清新的小青绿山水。1961年画毕业创作,当时都要画人物,他拿出在京郊画的写生,得到老师的支持,据此创作了十三幅一套的《山河咏》组画。画家潘洁兹在展览会上看到后,情不自禁地写下一篇《山河咏赞》,称它“是新时代的田园诗”,“运用了多种传统手法而不落陈套,富有创造,体现出不同的地貌和时序”。张凭转益多师,1959年曾从李可染在丰沙铁路线一带学习对景创作;毕业后,1962年到江苏国画院在钱松画室学画;嗣后又与宗其香、陶一清一道带学生赴桂林写生。那个时期,张凭的画风清秀,在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这几位先生绘画风格对他的影响。1964年前后1964年前后,他的绘画风貌出现很大变化,画风转向沉着、雄秀。作于1964年的《忽报人间曾伏虎》写毛泽东《蝶恋花》词意,画面雄奇、壮阔,皓月如轮,礼花缤纷,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红旗似大潮涌动,所画的既有眼前所见之景,又是心中激荡之情。时空交汇,情景相融,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和谐统一。在画面处理上,以胶矾和水墨、重彩相结合,分寸适度,很好地表现了作品的意境,也发展了传统的绘画语言。在构图上取俯视角度,感觉空间极大。画面空白的安排、虚实关系和色彩的配置都费尽心思,作品的历史分量很重,而画得很空灵、很自如。此画后来被作为60年代初中国画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收入《中国美术50年》一书。同年所作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以山水画形式表现历史题材,画面磅礴、悲壮,构思创意也富于创造性,在画风上舍以往的清丽而*近李可染深厚、凝重的风格,从此,确定了他后来艺术发展的基本走向。张凭在中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山水画科助教,李可染为他书写了“胸怀远志,不畏近难”作为座右铭。告诫他要从现在起,立大志向,潜下心来搞基本功,要有一股傻劲,不怕走“夜路”,要有如齐白石所说的,有经历“寂寞之道”的心理准备。张凭还记住了老师说的另一番话:“要做参天大树,不要做豆芽菜”。怀抱市侩心理,图浮名浮利,投机取巧的人成不了大艺术家。从事中国画要“大器晚成”。虽然早先直接受教于李可染的机会并不比其他同学更多,但后来通过在教学、创作实践中不断向老师请教,使他对李可染的艺术观和创作方法有了很深的领悟。他不为已取得的成就而陶醉,沉潜下来,从反复深入生活、研究理论、探索技巧几个方面,充实、提高自己。然而,挫折也接踵而来,先是美院的社教运动,随后是下放部队农场劳动。从1964年起,正当走向不惑之年的10年间,他只有半年时间拿起画笔,是奉调回京为北京饭店画了几十幅山水小品陈列画。事隔一年多,这些画和李可染、黄润华等人的作品一起在批“黑画”恶浪中受到无端批判。就这样,在动乱中错过了有可能出大量创作成果的宝贵年华,但却不曾挫伤他在艺术上锐意探索的勇气。就在粉碎“四人帮”前后那一年,他和黄润华合作,创作出巨幅的《红旗渠颂》,那是他俩深入太行山、辉县、林县等地,拄着木棍,顶着北风,艰难跋涉在红旗渠几十里陡峭渠埂上所得到的创作灵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张凭进入创作的旺盛时期。那几年,他连续下去,1977年赴湘潭、韶山;1978年沿长江写生;1979年去黄山;1980年到桂林,每次都有可观的创作收获。这些地方正是二、三十年前李可染万里写生足迹所经之处。张凭沿老师走过的路,对景创作,是对李可染创作经验的深入研究与验证过程,也是积累对生活认识与感受的重要过程。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他这一时期的绘画面貌更接近李可染的画风,并因此而招致不少非议。张凭心中感到压抑,但始终有自己很执拗的想法,他说:“老师健在的时候不学更待何时,我走的实际是一条近路。”他把这个阶段作为“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的时期,到一定火候,自然会“用最大勇气打出来”。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都收入《张凭山水画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其中包括那个时期一些代表性作品,如《夔峡》、《烟霞天都》、《响雪》、《桂林甲山》等。他的作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并未刻意摹仿老师画风。张凭在那些作品中表现出对于阳光与色彩的特殊敏感。有些对景写生、创作的小品如《阳朔古渡》、《碧潭》,光色交织,闪烁着如宝石般的晶莹辉光。在那个时期的作品中具有特殊分量的是1982年所作的巨幅《黄河》。张凭选择了九曲黄河最为壮观的壶口瀑布表现这一民族的摇篮。画面在364厘米的长幅上横向展开,浊浪排空,撼天动地,画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那奔腾咆哮的轰鸣,响着经历动乱之后的改革开放、亟图民族复兴的时代心声。画家为了创作这幅作品,曾在山西吉县,坐对大瀑布,抱病连画四天写生,作品的腹稿也就在切身感受中蕴酿成熟。大画完成,他押下“华夏魂魄”、“自强不息”两方印章。丹青无言,却是和万千观众肝胆相照。李可染肯定和鼓励了《黄河》一画在意境和技法上的独创精神。看到自己的老学生们在艺术上已臻成熟,及时地点拨他们:“要脱开写生,追求神韵”它成为张凭新的奋斗目标。80年代中期,张凭又开始新的探索,在一批表现雪景、夜景的作品中更鲜明地显示着画家的艺术个性和绘画语言的创造性。夜景、雪景能够涤除尘嚣,把复杂的物象单纯化,有助于更集中的表达意境,创造一个特定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作于此一时期的《太行赞》、《千秋》、《龙羊峡之夜》等,各有不同的境界。《太行赞》画峭壁千仞的巍巍太行山脚下深冬雪夜的山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向来是“行路难”的太行雪,在张凭笔下,它是作为对比,衬托有了盘山公路,有了水渠,有了电之后的山乡巨变。《千秋》表现月光如水的夏夜,万里长城沉浸在静谧、深湛的青蓝色调之中,令人兴起岁月悠悠,苍凉悲壮的历史感。作为姊妹篇的《龙羊峡的早晨》和《龙羊峡之夜》得自1986年赴青海龙羊峡水电站工地写生的感受。是以传统笔墨表现现代大工业题材的成功之作,那景象至为豪迈与壮丽。在这些作品中,张凭早先在《忽报人间曾伏虎》一画中成功运用过的胶矾与墨、彩结合的手法又有了新的发挥。胶矾是墨和颜色之外,形成中国画绘画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决定着宣纸的生熟性能,胶矾与水、墨、色、纸、笔相互作用,能产生丰富的表现效果,而在具体运用中又是难度很大的。张凭运用胶矾画法绘雪景寒林,成功地创作了《冬猎图》、《冬巡图》、《燕山雪霁》等作品。创作契机缘于1986年元旦,去哈尔滨参加冰雪节,第一次见到银装玉砌的北国冰雪世界,使他兴奋不已,于是集中一段时间专画雪景,并由此而发展了笔墨表现技巧。他表现大雪覆盖的丛树使用胶矾不追求随机性效果,而是主动控制,处处见笔的,画过之后,在背面托色,使画面获得深厚的层次和统一的色调。《燕山雪霁》是“忆写昔游怀柔山村之印象”,燕山飞雪曾激动过无数诗人、画家,李白的《北风行》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为千古传诵,张凭画雪霁,也是深为燕山大雪之雄奇与莹洁所动情的。大地景象在画中被归纳为黑、白、灰三个调子,单纯而又无限丰富。天地极静,山极高极深邃,万籁无声中出现一个荷柴人,踩着河流中的石头走上陂岸,使莽苍世界顿时现出生机。进入90年代,张凭的艺术面貌出现巨大变化,接连推出一批很有分量的新作,包括作于1990年的《摇篮》;作于1991年的《磐石》、《砥柱》;作于1992年的《屹立》;作于1993年至1994年的《潮》、《欲曙》、《海》等一组海景画和手法一新的山水画《霜天》、《野渡》。这些作品题材、构思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的艺术特色,就是象征性的精神内涵与精微具体表现手法的结合。作品多取局部构图,而凌厉、宏阔,气势不减于一幅全景画。在创作观念和绘画技法上,结合中与西、工与写,有不少新的突破。《摇篮》画黄河波涛,《砥柱》写三门峡砥柱山,皆是取其一隅概括那孕育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巨浸。《屹立》由珠穆朗玛峰的构思进一步概括、升华而来,借景抒情,歌颂民族不屈与奋进的精神。后来又由写江发展为写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张凭却从山与海的参照到“海即山也,山即海也”,它们都是大自然中的灵物,各有自己的性情。他在画海时,加入了对山的理解,同样以崇敬、赞叹、沉醉痴迷之情,表现大海的激扬、震怒、昂藏、宽博。张凭在他的海景画中努力追求笔墨的最大表力和丰富性,它将给中国画注入前所不曾有过的力度。他耐心地反复试验,摸索胶矾的最佳比例和托色的火候、方法,以求保持水墨的光彩和海水的层次、深度与动人的“表情”。其难度很大,有时会产生过腻的感觉。但是从总的方面看,这是一位画家走向艺术高峰期的微观深入过程,是把一个时期内的艺术追求推向极致的表现,为了实现主要目标,有时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有所舍弃。超越这个阶段之后,会获得更大的表现自由,进入艺术创造的另一番天地。[2]所获荣誉《屹立》获1992年全国美展金奖。《海》为1994年全国第八届美展优秀作品展获奖作品。1988年至1992年三次在日本东京等地举行个人画展并讲学。作品多次在日本、美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地区展出和出版。出版画集《张凭山水画集》(1984年中文版)《水墨天地——张凭山水画集》(1986年英文版)《张凭山水画集》(1992年日文版)出版艺术理论《山水画创作》(1991年)等专著。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陈若菊(1928.11—2013.11),河北安新人。工艺美术家,长期从事陶瓷美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有《对陶瓷教育的一点认识》和《努力搞好艺术陶瓷教育事业开展艺术陶瓷创作》等。创作设计有《双凤》、《蕃莲》、《群燕》高温釉艺术陶瓷挂盘,被选入南斯拉夫国际陶艺展和菲律宾等国展出。丙烯壁画有《北戴河》(合作,安装于广州白鹅潭宾馆)、《青罗碧玉》(合作,安装于人民日报社主楼门厅);陶瓷壁画有《城乡新貌》(合作,安装于城乡环保部老干部俱乐部);漆屏风《巴陵胜况》(合作,陈列于岳阳楼博物馆)等。作品还有壁画《绿色之春》等。出版有《西南兄弟民族头像》(合作)年历等。陈若菊教授是第四套人民币设计者之一。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韩乐(1927.1—)女,河北霸县人。擅长美术编辑。1950年在上海英文报《上海新闻》编辑部工作。后调中国外文出版事业发行局工作,任该局《中国文学》(英、法文版)编辑部美术组组长。1982年调中国画研究院任美术编辑,副编审。参与创刊《中国画研究》季刊。为新世界出版社编辑出版《当代中国画》(中、英文版)大型画册。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中国著名国画家,江苏苏州人,早年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绘画,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从师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刘凌沧等,1958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卢沉先生擅人物,工写兼长,所作笔墨精到,善于表现人物性格,形象生动感人,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及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1977年与周思聪合作的《清洁工人的怀念》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4年与周思聪合作《草原月夜》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展:1985年《塞上竞技图》获全国奥林匹克体育美术作品展二等奖。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应邀赴法国、意大利、希腊、奥地利等国进行艺术交流。1990年应邀赴美国尼勃拉斯加大学讲学,并在林兹亚州文化中心举办卢沉、周思聪作品联展;卢沉先生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第一画室主任。卢沉作品《机车大夫》代表作品有《机车大夫》、《草原夜月》、《塞上竞技图》、《太白捉月》、《清明》、《风雨近重阳》、《苍穹》等。出版有《卢沉、周思聪作品选集》(吉林美术出版社,1981)、《卢沉水墨画》(北京荣宝斋,1991)及《卢沉论水墨画》(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洪波(1923.12—1985.12)天津人。擅长版画。1943年在北平艺专油画系学习。1945年在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任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助教、教务科长、讲师、副教授、院党委书记。作品有《庆功》、《青年烈士刘胡兰》、《参军图》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丁洁因(19262—)女,别名丁檀,浙江宁波人。擅长雕塑。1946年在上海美专学习。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55年毕业于该院研究生班。后留校从事创作。曾任《中国雕塑》杂志编委,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创作研究所研究员。作品《非洲妇女》、《赵一曼》、《吴玉章》、《彭大将军》、《宋哲元将军》等被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人民大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出版有《大同寺庙塑像》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张大国(1921.12—1986.9)四川永川人。擅长油画。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先后在中央文化部科普局、中国幻灯公司、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院附中工作和任教。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作品有《大青树下》、《水》、《雨后》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司徒杰(1920.1—2005.4.9),原名司徒杰卿,著名雕塑家,广东开平人。1937年考入北平艺专雕塑系。1939年曾在新加坡从师德国雕塑家杜迪希,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雕塑系,1949年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历任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员、加拿大安大略省美术学院特聘驻院美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欧美同学会会员。1952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至1987年离休。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因病于2005年4月9日在美国洛杉矶逝世,享年85岁。作品《白求恩纪念碑》,分别建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白求恩广场、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医院广场和白求恩墓地,获首届全国城雕优秀奖。《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华工纪念浮雕》建在温哥华市。《蓉蓉》入选莫斯科国际艺术展等。《特利霍斯像》、《门神》、《翻砂》、《前仆后继》、《农民自卫队员》等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司徒杰(1920-2005),原籍广东开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青少年期受哥哥画家司徒乔的影响和指导,决定学习雕塑。1937年考入北平艺专雕塑系从师王临乙先生,1939年赴新加坡与德籍雕刻家杜迪希KarlDudige学雕塑。1941年在仰光与教授曾竹韶先生为师。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1948年起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后中央美术学院),直至退休。司徒杰历任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员,加拿大安大略省美术学院特聘驻院艺术家。多次应邀赴美国费城大学、康乃尔(Cornell)大学等讲学。受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持司徒杰雕塑教学工作室,中央美院主持第一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教学期间对中国古典和民间雕塑做过深入研究,搜集大量资料,对中国传统雕塑的研究做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白求恩纪念像》,分别建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白求恩广场,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医院广场和白求恩墓地,获首届全国城雕优秀奖。加拿大温哥华市孙中山公园的《加拿大太平铁路华工纪念浮雕》。代表作品有:1947年创作的《疯子》曾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1952年创作的《翻砂》为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1956年创作的《蓉蓉》曾在1963年参加莫斯科国际展览并获奖。1959年创作的《前赴后继》为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1956-1959年《白求恩纪念像》建于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广场及白求恩先生墓地。1975年创作的《农民自卫队员》为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1982年《TerryFox像》为加拿大癌症协会收藏。1982年《肖像》加拿大前任总督RolandMichener本人收藏。1982年由加拿大安大略省美术学院O.C.A.主持开个人雕塑展。1984-1987年创造出《加拿大华人铁路工人纪念浮雕》建于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孙中山公园。2009年为中国华侨博物馆收藏。1989年《国际使命-友谊与合作》建于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厂。1993年-1995年《门神之一》《门神之二》《不朽的心声》《梦》《男子汉》《奔马》…….等其他作品参加历次全国性和国际性展览,多次主稿配合建设雕塑。1996-2005年《木兰》捐献给美国洛杉矶老人中心,资助八名老人一年的食物费。《母亲泉》《司徒乔肖像》《岁月》《严医生肖像》。最后的作品《思考》创作于患癌症期间,2004年12月被迫停止工作住院治疗,未能完成。2005年4月8号病逝于美国洛杉矶。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