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华夏,原名程珊。1923年生,汉族,中共党员。江西铅山人。1942年九江中家毕业后.在江西、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三年,重庆、北平“国立艺专”西画系学习两年。1947年赴解放区,任冀察热辽联大鲁艺美术系副主任。历任中南文工团美术部副主任,中南文艺出版社美编室主任,湖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美编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现代美术研究室主任,兼《美术史论》、《中国美术通史》和《美育丛书》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近现代美术卷》主编。工作过程中,虽不能把精力、时间主要用于作画卜但只要工余之暇有极少的一点时何也如饥似渴地要画上几笔。1987年离休。1990至1995年聘任为《美术》杂志社主编兼社长。2004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2009年获中国文联颁发的“第八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出版有《形象化的能手》《当代美术片论》《美术评论及其他》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罗尔纯,1930年4月10日(阴历3月12日)生于湖南湘乡县。别名罗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1946年至1950年就读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师从颜文梁先生。1951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创作干部。1959年后在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992年后享有法国艺术居留权,常往返于中国、欧洲之间。罗尔纯的艺术个性鲜明,具有独特的风格,是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品有《望》、《鸡冠花》、《咪咪》、《傍水人家》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在中央美术学院、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以及北京、巴黎、纽约、台北等地知名艺术机构、画廊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公共及私人机构永久收藏。出版有《罗尔纯画集》(湖南美术出版社)、《第三代中国油画家研究·罗尔纯》(广西美术出版社)、《各师画室—罗尔纯》(人民美术出版社)、《罗尔纯画集》(上海美术馆)、《大彩至朴—罗尔纯画集》(广东美术馆)、《罗尔纯人物画集》(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罗尔纯速写集》(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等。湖南湘乡是曾国藩的老家。湘乡浓郁的乡土风情对罗尔纯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父亲是影响罗尔纯美术爱好的第一人。父亲罗光绩早年学工,在湖南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因为领导学运获罪学校当局,被迫回家乡的小学教书。罗光绩古文深厚,擅长诗、词、书、画,他是罗尔纯第一位美术教师。受父亲的影响,罗尔纯从小喜欢画画。少年时代,罗尔纯已经可以在学校的石印校刊《陶龛旬报》上画插图和记事画。1946年,十六岁受姑母罗君建(早年毕业苏州美专)的影响,考入苏州美专,师从颜文梁先生。苏州美专推崇欧洲古典主义,教学上以古典学院派为模式,连教学楼的内部也装饰着欧洲古典风格的壁画。苏州美专给罗尔纯打下了深厚的美术基础。在校期间,获得了“1947年春季油画风景写生”第一名,颜文梁先生亲以其水彩风景画奖励。颜文梁先生1988年以96岁高龄辞世。罗尔纯对自己的老师充满感情,他深受颜文梁先生的艺术和品格的影响。罗尔纯曾撰写了一篇《艺坛耕耘八十春》的文章,怀念颜文梁先生。而深受古典学院教学影响和受过严格写实训练的罗尔纯后来成为同行中最早跳出模仿客观的写实模式的艺术家之一。1951年,二十一岁的罗尔纯从苏州美专毕业。10月份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任编辑、创作员。此后8年是罗尔纯专业思想上最难熬的8年。他对其担负的工作不适应,一是坐不惯办公桌,一是想画画,压抑的情感可想而知。1959年,二十九岁。经朋友推荐,罗尔纯调往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任讲师。美术系中有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等。吴冠中当时任油画教研组组长。吴冠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思想是反对教学中只教技术不教艺术。他介绍最多的西方画家是凡高、塞尚、郁特里罗……特别是凡高。吴冠中的主张和观点影响了罗尔纯,使其开始注意印象派及其以后的画家和作品,思考艺术上的问题。吴冠中成为继颜文梁之后对罗尔纯的艺术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又一人。1964年,三十四岁。北京艺术师范学院解散,罗尔纯调往中央美术学院工作。这是罗尔纯艺术生命经历的第三次重要的变动。如果说在苏州美专获得了专业的基础,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的五年进一步拓宽了艺术的视野,中央美术学院的工作则主要提出了“创作”问题。此后直到1990年罗尔纯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岗位上退休,他没有离开这所学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罗尔纯随学院到部队接受改造。1970年从部队抽调上来在历史博物馆画了一段历史画后,又被抽调到国务院画宾馆画。有机会结识吴作人、李苦禅、艾中信等先生。受吴作人先生影响,1973年后,罗尔纯开始创作国画。成为同时可在油彩和水墨两个领域耕耘的画家。文革后期,中央美院开始复课,油画系恢复画室制,詹建俊先生邀请罗尔纯到第三画室工作。1978年以后,罗尔纯在艺术上的创作活动多了起来。罗尔纯的创作与湖南的红土丘陵、云南的南国风情等素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乡土题材的绘画成为罗尔纯艺术的鲜明特色之一。他先后画了乡土画《红土》、《在西双版纳的土地上》、《凤凰花开》等作品。并与丁慈康合作,创作了《架起四海友谊桥》(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作品先后参展了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展,以及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油画展等各类展览,开始进入了创作的第一个旺期。创作了《岁月》、《小镇》、《傍水人家》、《小村》、《凤凰古城》、《九月》等一批优秀作品。以罗尔纯为代表的乡土表现绘画,以及由当时的年轻画家陈丹青、罗中立、何多苓等为代表的乡土写实绘画,在80年代初形成了画坛盛行的乡土风情热。时至今日,罗尔纯的乡土表现绘画依然推陈出新,保持着不衰的魅力。1982年,罗尔纯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戴泽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了联展。这是罗尔纯油画第一次有规模的展出。油画《望》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1987年,油画《望》、《凤凰古城》参加美国纽约著名的赫夫纳画廊主办的“中国现代油画展”。1988年,美国纽约赫夫纳画廊举办“罗尔纯油画展”,共展出油画作品30幅。纽约的展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深受观众和评论家的欢迎。赫夫纳先生两次到北京拜会罗尔纯,对罗尔纯发出了到美国从事艺术活动的邀请,并制定了系统的艺术推广计划。由于罗尔纯突然患病,并因搬迁画室丢失了往来的信函和通讯方式,这个计划没有执行。油画《小村》参加浙江“杭州′88中国油画邀请展”,获浙江国际文化交流奖。油画《岁月》参加“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990年,“罗尔纯水墨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同年从中央美术学院退休。油画《傍水人家》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并获北京市建国45周年文艺作品征集一等奖和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静物《花》参加“第二届全国油画展”。油画《九月》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油画《咪咪》参加“中国百年肖像作品展”。1992年3月,罗尔纯来到法国巴黎,参加巴黎国际艺术城的文化交流。同年在巴黎艺术城和ARTSERVICEGALERIE画廊两次举办个展。并接受法国广播电台中文台采访。并在此后办理了“艺术家居留”。1994年3月,罗尔纯回到北京,从此开始了被戏称为“候鸟”的生活,每年到法国两到三个月,并结识了一批艺术界的朋友。1998年6月赴台湾文化交流,参观访问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于台湾甄藏画廊举办“罗尔纯油画艺术展”。1999年于台湾国父纪念馆翠亨画廊举办画展。1999年,作品参加美国芝加哥艺术节活动,油画《水乡之夜》由《亚洲艺术》画刊封面刊介。多年的艺术家居留生活,使罗尔纯有机会游学于欧洲的艺术中心,并游历北欧、东欧、非洲、美国、东南亚等地,对东西方艺术和中国文化进行了新的思考。在国内许多同时代的高龄艺术家逐渐退出艺术创作的时候,进入21世纪的罗尔纯迎来了艺术创作的又一个高峰。评论家迈克·苏立文教授在所著的《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和艺术家》中评论道:“罗尔纯教授的油画一扫中国油画画坛几十年的沉闷空气,以他明亮的色彩很自然的变形手法”创造出“极鲜明的个人风格”。吴冠中先生在评价罗尔纯的艺术道路时说,罗尔纯是“弱者”,但不是“奴隶”。——他一直坚持了独立的艺术思考和创作,没有“奴颜和媚骨”。这是罗尔纯最宝贵的精神。2005年,在北海公园举办个人国画展。2006年9月,罗尔纯15年来首次个人油画展——“罗尔纯油画观摩展”在北京百雅轩画廊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罗尔纯新创作的油画作品60幅。迈克·苏立文教授、吴冠中先生等艺术家、评论家参观了这次展览,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07年3月23日至4月10日,由上海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联合主办、百雅轩画廊协办的“罗尔纯油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同时出版同名画册。2008年3月22日至31日,由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主办的“罗尔纯人物画展”在北京798桥艺术空间举行。《罗尔纯人物画》画册也在开幕当日发布。2008年7月17-27日,由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主办,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大彩至朴——罗尔纯艺术展”。同时,《罗尔纯——大彩至朴》画册由广东美术馆结集出版。此次展览是罗尔纯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现,同时有5件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永久收藏,其中两件为油画作品《母与子(一)》、《树林》;另外三件为由百雅轩版画院制作的丝网版画作品《蓝衣妇女》、《冷与暖》、《地中海的宁静》。罗尔纯油画艺术展于2015年4月到5月在中国美术馆展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安靖(1919.2—)原名王毓秀,河北丰润人。擅长油画。1936年毕业于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曾任美术教员、舞美设计、美术编辑、记者。1950年后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美术编审,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长,中国对外展览公司经理。作品有《雪山晴雨》、《红军长征经过的雪山》等。出版有《安靖画辑》。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张慈中(1924年8月——),上海枫泾镇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中国第一代著名的书籍装帧艺术家。历任出版总署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编辑室设计组组长;人民出版社设计科科长和美术组组长;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书籍装帧研究室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研究室负责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美术摄影编辑部主任、总编室第一主任、社编委会委员、编审;中国民主同盟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文化委员会主任;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院顾问和教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顾问。1983年10月代表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家赴西德考察。199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品:国家重点出版物《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泽东选集》、《资本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马克思画传》、《红旗》杂志、《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板)、《当代中国丛书》、《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当代学术经典》、《中国音乐字典》、《中国摄影年鉴》、《丁玲文集》、《巴金随想录》(特装本)、《王瑶全集》、《盲流世家》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男,广东广州人。1933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毕业后留校在董希文工作室任教。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从事美术教学和油画创作。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院油画系任教,油画系二画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要作品有《黄河激流》、《不可磨灭的记忆》》(获第5届全国美展三等奖,北京市美展一等奖,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合作)。作品曾获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三等奖,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研究班毕业创作《在激流中前进》;与高亚光、苏高礼合作的《不可磨灭的记忆》(获第5届全国美展三等奖,北京市美展一等奖,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与高亚光、苏高礼合作《伟人归来》、《在太行山上》。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钟一鸾(1926.5—)女,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擅长连环画。1943年日本东京女子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47年北京艺专肄业,195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干部训练班。历任革命博物馆创作室助理员、中国幻灯公司美术干部、青海省师范学院艺术系讲师。作品有《张强与李兰香》、《放鸭记》、《重逢》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1917年1月出生于山东烟台;1936年就读于北平国立艺专西画系,师从齐白石、常书鸿、潘天寿、王雪涛等名家;1947年7月与已故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两人一起经过逾千人的激烈竞逐,“过五关,斩六将”,获得法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留学。王熙民在法国留学期间,主攻雕塑和油画,先后师从让尼欧、布德尔等名家大师。1950年7月,新中国成立之初,怀抱爱国之心拒绝了国民党政府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被国务院赞誉为“爱国知识分子”。回国后,他被分配到革命博物馆工作,积极投身建国十周年庆典筹备工作;之后,他申请调到东北鲁艺工作。1953年,王熙民创作的大型雕塑《抗联游击队》,参加全国第一届军事展览并荣获八项优秀作品之一。1957年,率领东北鲁艺师生为全国农展馆中心广场创作群雕《人民公社万岁》,群雕高达9米,气势恢宏,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化艺术经典巨作”。1961年,应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之邀成立建筑空间艺术研究室,并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就人才培养方向形成了共识,作为引路人奠定了中国开拓建筑空间艺术的基础。1981年,受中央美术学院邀请成立壁画系,任研究生导师。他以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推陈出新,为中国的建筑艺术创造出新的理念与成就。1986年,他为合肥市设计的市标——《九狮》(高20米),被当地人民誉为“捍卫城市的守护神”。1989年,他为平顶山市创作的市标——《平顶山人民在腾飞》(38米高),曾被朱镕基总理称赞为“城市的号角”。1993年,为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王熙民与夫人包阿华共同创作《全世界妇女和平、友谊、团结、进步》十组浮雕。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他创作了《龙马精神》。2012年,已经95岁高龄的王熙民先生不辞千里迢迢,携夫人包阿华教授与故乡烟台市莱山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将代表自己与夫人毕生艺术成就的50多件代表作品永久捐赠家乡,莱山区特此设立“王熙民、包阿华艺术馆”,对两位老艺术家的经典杰作进行专门陈列与展示。在一个甲子多的艺术生涯中,王老以其刚正的人格,豪迈的创作风格,严谨的艺术态度,低调的生活方式赢得了社会的肯定。王老的作品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一个标志,他用艺术的形式,鼓舞着人们的信念,推动着向前的力量。几十载的潜心研究与艺术实践,王熙民先生不断吸取中华五千年文化艺术之精华,博采西洋艺术之技法,中西结合,融会贯通,形成了自身写实而又唯美、古典厚重兼具现代奔放的艺术风格。他是中国雕塑、壁画、绘画、建筑空间艺术的集大成者,其成就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相对于雕塑、壁画、建筑空间艺术方面的成就而言,王熙民先生的画作可以说是知之者不多,了解他绘画深厚底蕴与独特风格的人则更少之又少,这与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的性格密不可分。但是,凡看过王老画作的行家里手,无不被他画作的立意之新颖、构图之奇特、笔法之豪迈、气势之雄伟、色彩之和谐所吸引而赞不绝口。受先师常书鸿、齐白石、潘天寿、王雪涛等名家的影响深刻,王熙民先生的画作常以中国画为基础,加入西洋油画技法与特色,中西合璧,独树一帜。正如王熙民先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一直在追求民族形式和现代艺术的结合,比如,绘画讲究笔墨和色彩,我的画作以国画为基本,但色彩、明暗结合了西洋画的技法,这是我的特点。”上世纪40年代,南方江苏宜兴的吴冠中与北方山东烟台的王熙民“过五关、斩六将”,历经层层选拔被公费派往法国学习西方艺术,两人都曾攻读油画,但因个性特质之不同,两位大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曾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南有吴冠中,北有王熙民。”“王熙民先生的画作如同京剧,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诚如王熙民先生自己所言,“我的绘画追求气势!”虽非丹青之人,我们也可以看出“立意新颖、气势雄美、风格豪迈、飘逸灵动、俊朗明快”等特色确确实实是王熙民先生画作的突出特点。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祝韵琴(1937.11—)。女。北京人。满族。擅长装饰水彩画、染织工艺美术设计。196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系,留校任教。任服装设计系副教授。作品有漆画《根深叶茂》、装饰壁毯、白描风景等。出版有《花卉技法》、《动物速写》、《图案设计技法》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董祖诒(1934.8—)北京人。擅长雕塑。195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1963年毕业于苏联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教授、副主任。作品有《蘑菇的传说》、《唐山地震纪念碑》、《音乐》、《南海观音》、《松柏常青》、《歌舞升平》、《刘胡兰》、《放哨》、《荷花舞》、《怒火》《反弹琵琶》等。作品多次在《美术》、《北京日报》、《香港时报》等刊物上发表。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杨淑卿,女,台湾人。擅长雕塑。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5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留校从事创作研究工作。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室研究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有《姐妹》、《泼水节》、《蓓蕾》等。《姐妹》、《春》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延河情》入选建党60周年美展并获奖。:《珍珠女》、《花》、《双鱼》,入选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中国少年英雄纪念碑》,入选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