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张颂南(1942.6—)浙江富阳人。擅长油画。196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4年到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修。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副教授。现旅居加拿大。作品有《农民——半个世纪的回顾》、《霜叶红似火》、《未来在我们手中》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苏高礼,1960年—1966年留学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毕业于A·梅尔尼柯夫工作室;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至今。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主任、油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城市设计学院教学顾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37年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54—1958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58年被保送至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60—1966年赴苏联留学,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油画大师梅尔尼科夫工作室。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院至今,1986年以后担任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主任,1993年调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1994年赴欧洲诸国艺术考察,并于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个人油画展,1997年所主持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的教学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教委颁发的成人教育成果奖,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表彰证书,2000年于中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油画写生展,并于太原,阳泉,石家庄举办巡回展。同年起担任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顾问。2003年国际艺苑美术馆第二次个人油画写生作品展,同年出版“苏高礼素描教学”,2006年出版苏高礼素描画集,2007年7月12日——17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苏高礼油画艺术暨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总计90余副作品被纳入国家美术作品的专项收藏。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全国巡回展作为艺术家个案研究,深度剖析了其艺术成长历程与创作经历。2012年5月18——6月17日由中央美院主办的苏高礼捐赠作品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行,总计100余幅作品被中央美院收藏。2012年6月28——7月28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主办的苏高礼油画艺术大展在石家庄美术馆隆重展出,作品被石家庄美术馆收藏。画册出版:《苏高礼写生画集》、《苏高礼素描画集》、《中国油画五十家——苏高礼》、《素描教学》等。履历1976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工农兵学员班林县教学组,带领部分学员驻占头村数月,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完成以修建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为范本的“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油画创作,同时完成写生作品“红旗渠”“新媳妇”等数十幅,1977年,先后完成“周总理是我们的贴心人”(合作)、“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委员长”(合作)等大型油画创作。后半年与闻立鹏、杜键等先生先后到昔阳县、左权县、林县、济源县等地(从太行山到王屋山)深入生活、写生创作,完成“厚庄”、“麻田村口”、“黄背角村”“老民兵”等作品数十幅1978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组织教员赴敦煌观摩和临摹传统壁画。随后与闻立鹏、马常利等先生赴青海深入生活写生创作,完成“牛心山”、“百杨沟”“高原牧民”等作品数十幅。秋天与冯法祀、詹建俊等先生赴黑龙江林区写后,完成“黑土地”、“开垦处女地”等作品。此次外出因劳累过度病倒不得不半途而返住院治疗。1979年,完成大型油画创作”不可磨灭的记忆”(合作)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时担任壁画工作室研究生班的素描教学,由此开始专题研究素描教学的有关问题.1980年,与高亚光等先生赴山西大同、太原、平遥、汾阳、洪洞、河津、稷山、侯马、芮城以及陕西的西安、咸阳、陵潼、河南洛阳等地考察传统艺术,作有考察笔记1981年,与闻立鹏、马常利等先生赴湖南吉首、大瘐张家界、凤凰县、广西龙胜、桂林、柳州等地写生,完成“峒江摆渡”、“凤凰城”、“张家界林场”、“杨堤”等作品数十幅1982年,与杜键、高亚光先生先后赴平山、涉县、赞皇等太行山地区深入生活、积累素材,为完成大型没画他作“太行山上”做准备1984年,完成大型油画创作“太行山上”(合作)1985年,应邀赴云南曲靖地区讲学并到陆南撒妮族地区写生,完成“带忠字的石寨”、“红土地”等作品1986年,赴新疆乌鲁木齐为美院油画系举办的美术培训班讲学并到乌鲁木齐南山写生,完成“哈撒克人家”、“丛树”等作品秋天赴山西平定老家和昔阳县写生创作,完成“老院”、“东阁”、“过丁峪乡”等作品*1986年以后担任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主任,全力放在主持画室教学的工作上,1993年又调任油画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工作,虽然完成一些架上创作,但始终未能抽出时间下去写生。2000年以后又陆续花了些时间对过去数百幅写生作品进行了整理,因此有了后来的几次展览和画册出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安林(1919.12—)原名林蔚文,福建厦门人。擅长油画。1937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1938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第五战区司令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美工。1939年第二战区民族革命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同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美术系创作室研究员。1945年参加筹建东北画报社。1950年后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创作室研究员,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作品有《战利品》、《保卫大武汉》、《上山》、《思乡》等。年画《毛主席阅兵》获全国年画一等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北京人。1959年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毕业后去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漆画和木雕研究。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研习雕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导师、博士生导师。1986-1987年应邀赴约旦YABMORK大学文学院教授素描、水彩、雕塑、并赴欧洲考察。作品以木雕为主,有《老北京》、《老把式》、《大姑娘》、《老母亲》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陶雕《牧归图》、《山里红》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等。创作的大型人像雕塑和纪念碑矗立在北京、陕西的公共场所。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及日本、法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美术馆和私人收藏。艺术特色孙家钵创作木雕作品,审美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诗学的“比”,“兴”方法之上,建立在中国写意绘画“似与不似之间”的标准上,建立在福州木雕“开大荒”的方法上。孙家钵是中国雕塑家中不多的,几乎没有淌过“装饰性抽象雕塑”的“水”的艺术家之一。其实他并非不懂抽象。他在1986年就去过约旦,90年代也在巴黎的美院画室呆过。他是在坚持自己的立场。他的立场即:把握木雕造型上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度”。正是这个“度”被钱绍武,邵大箴等称之为“写意雕塑”(当然,这有点关起门来续写中国美术史的意思)。2个人生活文化大革命,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孙家钵的命运。孙家钵在远离北京的福建省度过了文革期间的十几年,其中有五年是呆在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在文革及文革之前的中国文化艺术系统里,所谓工艺美术实际上包括了地方上流传着的所有的民间艺术种类。作为学雕塑出来的孙家钵,在这个研究所里,跑遍了几乎所有的福州,泉州一带的木雕工艺品厂。1978年,孙家波从福建回到北京的母校——中央美院读研究生班的时候,他的行囊中多了一把斧子。这斧子是福建木雕师傅打木雕时开大荒所用。在任何一家木雕厂里,开大荒是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开大荒的师傅就是经验最多,技术最高明的老师傅。好的师傅开大荒,会合理利用木料的尺寸形状和木头的纹理走向,做到省料又结实,几斧子劈下去,木雕人物或动物、植物的形象,虽眉眼手足衣饰细节未具,精气神却已经呼之欲出。再往下一个工序,刻画手足眉眼细节的,反而是年轻一些,功夫差一些的师傅。可以说,孙家钵从美术学院毕业后,是福建的老木雕师傅给他另外补上了一堂雕塑造形基本功的课。这一课在学院里是学不到的。1980年孙家钵研究生班的毕业作品,木雕创作“屈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把并不起眼的斧子,顶面是正锐三角形,侧面几乎呈正方形,乌青锋利而又简单纯朴,从那时起就成为孙家钵打开雕塑艺术之门的钥匙。同时,借助这把斧子,孙家钵把自己已经被改变了的命运,再改变一次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此后,一件件木雕从斧头下诞生。“半截子美展”上,孙家钵参展的作品已经是成了系列的“老北京”木雕。1985年,孙家钵分到了王府井老美院留学生楼10层上的一间12平米的工作室,其间斧凿落在木头上的“邦、邦”声就没有中断过。1997年,在美院搬迁到酒仙桥二厂之后,当时雕塑系的通道画廊里,举办了孙家钵的个人木雕作品展。展出的作品除了“老北京系列”,又有了“大姑娘系列”。2000年,孙家钵在下苑建起了自己更大的工作室。老北京四合院的大拆迁,给孙家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木料。工作室里的“邦、邦”声,持久地回响着。3荣誉殿堂1982年法国巴黎春季沙龙(法国巴黎)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北京中国美术馆)1985年半截子美展(北京民族文化宫)1986年日本东京美术学院展(日本东京)1992年“二十世纪·中国”展,并获学院奖(北京中国美术馆)巴黎国际艺术成就展(法国巴黎)1997年孙家钵木刻展(北京中央美院)1998年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展(北京太庙)《读、勤、洁》(合作)、《翔》,入选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牧童》,入选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作品展;《八女投江》(合作),入选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展,获优秀作品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生于四川省江津县,祖籍江苏淮安。擅长油画、版画。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班。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编辑,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1978年套色石版画《我们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入选第6届全国版画展;《中国美术》1979年创刊号发表1979年首次赴新疆旅行写生,作水彩70余件,并在乌鲁木齐举办写生作品展。1981-82年先后在长沙、哈密、西宁、哈尔滨举办个人画展。1983年套色石版画《时代的强音》被选制成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纪念邮票发行。1984年油画《牧羊女》画稿赴日参加现代中国油画家展;油画《塔吉克姑娘的喜日》参加建国35周年美展,获北京美协荣誉奖,并被北京美协收藏;套色石版画《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入选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赴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版画展;《绘画构图法基础》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为王蒙文革后第1部小说《淡灰色的眼珠》作插图8幅及装帧设计;套色石版画《共赴巴黎》获北京美协美术荣誉奖。1985年参加《半截子美展》。1986年撰写《功力见于控制-谈画面综合结构的完整性》编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五十讲》一书。1988年连环画《燃烧的黑橡树》参加华北地区5省市连环画作品选,并获优秀作品奖。1991年为世界名人《达芬奇传》作油画插图20幅,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油画《女人体》、《栓马桩》、《白色舞裙》等赴港展出,并由香港收藏家收藏;主讲《水彩画及其技法》录像由全国书画函授学院制作。1994年主讲《水粉画教学》录像(一套三册)由中央美术学院电教中心制作。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湖南省湘阴县人。中国少先队队徽的设计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名人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他擅长水彩写生画、雕漆画、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书法、篆刻、摄影、美术评论。他的水彩写生画多次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报刊媒体上发表。1931年9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书香世家,父亲是辛亥革命元老刘况。[2]1950年,因一封信被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破格录取。1951年毕业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后分配在东北区团委工作,任东北青年出版社美术助理编辑。1951年以来,刘恪山一直为中国少先队摄影,曾在中外报刊发表有关中国少先队活动的照片两千余幅。1954年调任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美术编辑、摄影记者。1958年因为仗义执言维护党的利益,被团中央错划为“右派”。1959年下放山西临猗县农村劳动两年,而后在临猗县文化馆工作。1964年调临汾地区展览馆任美术总体设计,后任副馆长。1979年团中央为其改正“右派”问题,撤销处分,恢复原级别,重新调回团中央工作,仍任《辅导员》杂志美术组组长、编委。1980年,当时因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先队都有自己的队徽,团中央的领导觉得我们国家也应该有自己的少先队队徽。设计队徽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但团中央都知道他是个“老画家”,所以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德华就直接找到他并让他承担这项任务。刘恪山接到任务后一点不敢马虎,这队徽既要有政治性、思想性,还应有装饰性,最后设计成五星、火焰、绶带的形式,上是‘中国少先队’五个金字。五角星也可以说是我们国旗上的一颗星,火炬代表少先队的热情与希望,象征着少先队员要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崇高理想。队徽的整个创作过程非常顺利,四五个草稿后,团中央就定稿了。中国少先队徽就这样诞生了,这是目前世界上发行数量最多的徽章之一。1989年被评为编审高级职称。1990年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正式通过颁布使用刘恪山设计的中国少先队队徽。”1992年退休。1993年由希望出版社出版了《阳光下的花朵——刘恪山摄影作品选》画册。1997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和奖金,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以表彰他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事业所作的贡献。1997年2月中央电视台一台在“夕阳红”中播放了对他的专访。1999年11月山西电视台为他拍摄了“情寄河东”专题播出,介绍他在晋南的艺术活动和成绩,高度评价了他的艺术成就。200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刘恪山绘画、书法、篆刻、摄影作品集画册》。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2006年8月1日《参考消息》报题为《俯首甘为孺子牛》以整版篇幅介绍了他的事迹。2006年12月,他应邀到绍兴兰亭风景区游览,东道主诚邀他书写《兰亭集序》,作永久性纪念。他仅用35分钟时间便写成了一幅2米多的长卷《兰亭集序》,而且完全凭记忆背写,一气呵成,正文324字,一字不错。随后,他又即席写了一篇字字玑珠、精彩绝伦的后记:“公元二零零六年,岁在丙戍之冬。余自京华南来古城绍兴,有幸瞻仰兰亭胜地,以了多年之夙愿。遥想当年书圣王羲之于此作《兰亭集序》,至今仍可振聋发聩,启迪后世,此乃千古之雄文也。而今斯文扫地、物欲横流之际,何不来此澡身浴德,涤其污垢,还其清白也。慈恭书王羲之《兰亭集序》,以表敬仰之忱!奈逸笔草草,殊不成体,唯恐贻笑大方,尚祈诸方家不吝赐正。是为记。”2010年,年近八旬的刘恪山自感精力大不如前,感到有必要把已发表的文章整理、修正,择其较好的选编成集,一本50万字的《刘恪山文集》。[3]2011年4月在《山西省快乐读书我们在行动暨世界读书日报告会》上的演讲。他时年80岁,不拿讲稿,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他讲到山西的古人柳宗元、王勃、王维、狄仁杰、司马光,讲到“天下第一村”闻喜裴柏村……一宗宗,一件件,如数家珍。2012年7月《刘恪山文集》出版。2012年4月16日《三晋都市报》书画版发表了《意飘云物外诗寄画图中——记著名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美术评论家、摄影家、中国少先队队徽设计者刘恪山》一文。2012年11月24日,湘阴举行纪念左宗棠诞辰200周年系列活动,81岁的刘恪山携花鸟画家于国森从北京赶来参加此次纪念活动,将“左宗棠故居”水彩画捐赠给了湘阴这片故土。2013年1月31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2岁。主要成就60年代以来在晋南收集民间刺绣原作多件,整理研究并精心摹绘百幅“晋南民间刺绣图案”以各种画法追求刺绣的质感,几可乱真,博得中外专家高度赞赏。70年代创作大型雕漆画“黄河瀑布”、“黄河不夜”两次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在中国民族文化宫和中国美术馆展出,国内外报刊多次发表。80年代以来刘恪山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和一些国际性的书法展览。在共青城“胡耀邦同志陵园”及杭州西湖、湖北鄂州、深圳、洪洞、临汾、万荣、陕西、湖南、广东、黑龙江等名胜古迹处,均有书法作品刻碑。其书法作品有数百幅赠送日本朝野人士。篆刻作品高雅俊秀,曾为国内外名人及友人作印千余方。他善文,曾为董寿平、王盛烈、杨力舟、曾景初、于国森、邓明阁、林时九、裴玉林、刘正宝、雷崇善、村上三岛(日本)等30多位中外书画家的书写过前言和序言评介等。他善摄影,一生在报刊上发表摄影作品2000多幅,20多种辞典刊登了他的条目。刘恪山撰写的有关民间工艺美术评论文章多次在《人民日报》等大报刊上发表各种文章约20多万字。尤其是为中国书画大师董寿平写了近二十多万字的评介文章,在中外报刊上和书籍中发表。应邀参与《中国实用大百科辞典》中的美术、书法、篆刻、摄影部分的辞条编撰工作,约有30多万字出版。还出版有《董寿平传略》及《书法教程》(部分)《书画大师董寿平》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水彩、漆画

    职务

    画家简介:字彤仁,室名宁静轩、师牛堂,男,汉族。皋兰山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炎黄艺术馆艺委会副主任,文化部艺术家联谊会理事,中国美协、书协会员。曾任中国画系水墨人物画室主任和基础课教研室主任。桃李五大洲,在教学、艺术创作及绘画技法理论方面都获得显著成就和社会广泛影响。曾在北京、兰州、台湾、巴黎、东京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作品《运肥图》、《高原军民鱼水情深》、《高原尕娃》、《秋牧》、《递香》等,出版有《王同仁画集》、《王同仁速写》、《王同仁精品集》、《人物画技法》《水墨动物画技法》、《美术院校高考辅导作品白描写生》、《美术院校高考辅导作品速写》等十多部专著。王同仁曾师从黄胄,在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蒋兆和等一代大师的教诲下不断进取,创作了大批作品。擅长水墨人物画,兼攻山水、花鸟、走兽。对动物画作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他的“百牛图”、“吉祥图”、“石林纪游”、“绿荫”等作品多次去香港、美国、日本、丹麦、加拿大等国展出,曾获好评。尤其是1984年,在美国的展览引起学术界注意和兴趣。密西西比州曾将他的作品拍成电视播放,美国之音还进行了专题采访。他的作品“高原军民鱼水情深”、“运肥图”、“递香”、“秋牧图”等作品分别由中国美术馆、及沈阳博物馆、丹麦安徒生博物馆、美国新奥尔良艺术博物馆收藏,是当今颇具实力和影响的画家。2007年举行的第十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王同仁先生被评选为“十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著名现实主义国画大师蒋兆和先生这样评价王同仁先生:凡有成就的画家应具备三个条件,要一定的艺术才能;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要有正确的主导思想;在生活的大道上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品德。根据我多年在这三方面的观察和了解(包括十年浩劫期间),王同仁在这三方面的素质和品行都是好的。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张明坦山东莒县人。擅长版画、招贴画。1941年毕业于延安鲁艺美术系。在地方和解放军部队从事创作,负责西北儿童剧团工作。1949年后,从事西北文物管理和出版、留学生工作。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作品有《秋收后》、《选举》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张光福(1935.6—19871)别名阿芾、光已然,湖北当阳人。擅长中国美术史。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院绘画系。历任南京艺术学院教师,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讲师。编著有《尉迟跋质那和尉迟乙僧》、《鲁迅论美术》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吴棣(1949.11—)陕西人。擅长连环画。196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4年入澳大利亚悉尼城市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中央美术学院民间艺术系研究生班学习。现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作品有《鉴真》、《西藏印象》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其他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