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康平1922年出生,江苏如东人,自幼爱绘画刻苦自习。40年代绘制了大量的抗日宣传画,并于第一渡江司令部创刊《支前画报》。50年代筹建江苏省美术馆,创作了中国画“牧童会”、“多个五分钱”、“拉洋片”等由北京、上海、天津的美术出版社出版。80-90年代于南通书画院创作“东风─夜河淌流”荣获海峡两岸中国书画精品展金奖。书法被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集行草字典》和日本《三河书道百选集》等。1988年离休。2000年,离休后创作有《报喜图》发表于《江苏美术五十年》、《格色青青春已深》发表于《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精品集》,著作有《康平书画》。历任江苏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县文化局副局长、南通书画院院长等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南通市花鸟画名誉会长。

    居住地区
    江苏/南通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谢海燕(1910.3—2001.11.21)原名谢海砚,笔名海燕行。广东揭阳榕城人。1929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系;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美术学校研修绘画和美术史。历任郑午昌与海著名书画家集资创办的汉文正楷印书局编辑部主任,兼《国画月刊》主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时,就任蓝田小学(现为蓝田中学)校长。1939年校长刘海粟去东南亚举办“筹赈画展”,支援抗战,任代理校长。太平洋战争爆发,率领部分师生内迁浙闽,参加国立东南联合大学。先后任东南联大、国立暨南大学、国立英士大学教授兼艺术科主任。1944年教授潘天寿被任命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同去重庆,任教授兼教务主任。抗日战争胜利,恳辞国立艺专教职,翌年春复员上海美专,任副校长。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兼美术系主任、副院长等职。曾任第三、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史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协副主席、顾问,江苏省工艺美术会及南京市工业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教委艺术教育委中会顾问,及江苏省第二、三、五、六届人民代表等。谢海燕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孜孜于绘画和美术史论教学研究。编著有《西洋美术史》等多种教材、参考书和美术评论。绘画创作以中国画为多。代表作有《金鱼睡莲》、《蕉花群兔》、《天鹅湖》、《夜鹰图》等。出版有《谢海燕中国画选集》,论文、创作多在各报刊杂志和专集发表。其艺术富于生活气息,情意连绵,深典雅,别有玄旷之致。作品在全国美展和国内外展出,并为中国美术馆、省市美术馆、纪念馆和海内外鉴藏家所收藏。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生于广东省阳江市。1946年毕业于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先生。曾任林风眠画室助教,其后相继任教于广东省立艺专、杭州国立艺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华东艺专,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油画研究会顾问。苏天赐教授以油画名于世,从六十年代起历届全国美术展览都有作品入选,油画《早春》曾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铜奖。1987年曾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苏天赐油画展》。并有作品参加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地的展览。出版过《江苏省第五届油画展作品选》、《苏天赐油画小辑》、《苏天赐画选》等画集。代表作有:《黑衣女青年像》、《云台夕照》、《早春》、《雨后秋江》、《湖中小屋》、《雪韵》、《不冻的溪流》、《江南秋熟》等。苏天赐年表1943年在重庆就读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毕业后到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在国立杭州艺专林风眠画室任助教1950年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讲师1951年以来先后任教于青岛山东大学艺术系、无锡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87年曾赴巴黎考察并举办画展1989年作品《早春》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铜奖后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91年在台湾台北举办展览1993年应德国TTT艺术协会邀请访问德国,参加海姆巴赫夏季国际艺术节1994年作品《太湖中的小屋》特邀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同年12月应邀赴新加坡访问展出1994年应邀赴新加坡举办画展。1995年赴日本爱知县艺术大学访问讲学,并举办画展1995年赴日本爱知县艺术大学访问讲学,并举办画展1996年作品《不冻的溪流》参加庆祝香港回归中国艺术大展1997年10月,应美国巴尔的摩淘森大学的邀请出访讲学,并在该校艺术中心举办画展2001年参加“20世纪中国油画展”于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地

    居住地区
    广东/阳江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音茗(1926.8—已故)山西晋城人。擅长绘画。1942年毕业于延安部队艺术学院美术班、音乐班。长期从事专业团体组织工作、教学领导工作、美术及音乐创作。曾任江苏省戏剧学校党委书记。作品有《歇晌》、《春意盎然》、《含鄱口英姿》等。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江苏江浦。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现改名为浦口区)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1934年,林散之三十七岁。遵黄宾虹教导,为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两百首。次年撰成《漫游小记》,连载于上海《旅行杂志》。1936年游虞山、扬州等地。1937年游黄山,得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 1938年,家乡为日寇侵占,林散之举家逃难,数年间,随身携诗稿、碑帖与笔墨纸砚,流浪中仍作诗书画不辍。1945年抗战胜利,他不胜慨叹,曾作诗十九首记之。解放后,林散之于1951年被选为江浦县人代会常委,作为国家干部在江浦工作、生活了十二年。其间于1956年出任江浦县副县长,1958年当选为南京市政协常委,1959年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63年,他正欲退休时,江苏省国画院聘其为专职画师,迁居南京,与画家钱松岩同住一幢两层楼房,林宅在楼下。从此,专心书画创作,成果日丰。1966年林散之六十九岁时,夫人病逝,林悲拗万分,顿使双耳失聪。是年,“文革”运动爆发,林孤身一人在南京生活,来往于南京、扬州、乌江儿女间,如此经历了七年的流浪生活。1970年春节除夕,他在乌江镇浴池洗澡,不慎跌人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四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因自号“半残老人”。1972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评选中,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书名初震。是时他七十五岁。次年元月,《人民中国》第一号出版,其作品单独列于特辑首页,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此后,日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对其书推崇备至。是年3月,他自江浦重返南京。1975年,他应荣宝斋之邀去北京,以其诗集《江上诗存》手稿奉请赵朴初、启功教正。赵为作颂诗,启功为撰序文,给予极高赞誉。四年后,南京教师进修学院为之刊印三千册,从此流传海内外!由于林散之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重大的社会影响,1978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书名大震后,他创作更勤,应人索请或参加展览,大量作品流传四方。全国第一、二、三、四届书法展,他均出以精品。此外,1980年,先后在南京、合肥举办个人书画展,展出作品一百四十件。1982年,又在南京举办其祖孙三代书画展。数年间,林散之又创作了多幅巨制。如1980年他八十三岁时以丈二宣整幅作草书横披《自作诗·论书》,雄肆苍浑。1987年他九十岁时又以丈二宣整张作行草书条幅《自作诗·看长江大桥工程》,端秀苍劲。同年又为峨嵋山重修金顶书“金顶”二字,字径约二尺。又为福建妈祖庙以隶书写“和平女神海峡之岛”八个大字,每字均用整张四尺宣写成。其巨作之雄风雅韵,感人至深,叹为观止。197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其草书毛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合册。1981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画集》。1985年,安徽黄山书社出版《林散之诗书画选集》,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法选集》。1986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其草书《论书诗卷》。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拜访林散之,团长、日本书坛巨孹青山杉雨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同年,北京《瞭望》周刊四十七期发表《草圣遗风在此翁》评介文章。林散之“当代草圣”之称从此传颂四方。林散之暮年患脑动脉及全身主动脉硬化,多次住院疗养,每当稍有好转,他便吟诗或作书、作画。1988年九十一岁时,他向故乡江浦县捐献历年书法精品一百七十件、画四十幅及所藏古砚两方,江浦县为建书画陈列馆于求雨山。1989年7月病重。10月,病情进一步恶化。他自知命数将尽,一天上午起床后突要纸笔,写下“生天成佛”四字。至12月6日,与世长辞,终年九十二岁。林散之先生为何会葬在采石矶呢?一是林散之先生终身钦慕李白的人品和才艺。1982年清明节,林先生曾为迟逝的盛夫人题写过一篇墓记:“翠螺山色阳晴变,扬女潮声近近连;身后一杯平静土,共君永此傍青莲。”(翠螺山即采石矶,李白为青莲居士)。把墓地选正在太白楼之侧,取诗仙为邻,诗书两绝,成万世嘉话;二是林散之本籍为安徽和县乌江,出生于南京江浦乌江(此乌江即项羽自刎处,两个乌江虽分隔两省,其实只相距13公里),取采石矶隔长江工具相望。林散之生前曾十数次登临采石矶,寻访前人遗址,面临滚滚长江,遥望家乡,写生做画,抒情赋诗,情无所系。采石矶正在林先生心外属其家乡范围。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正因为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而认识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叹服之情,可以说,他的书法艺术中蕴涵着其人之真、诗之韵、画之意。这是我们在解读林散之书法时不可不知的。林散之生性赣厚诚朴,心地善良,待人诚恳,办事出以公心,敢做敢为,如1931年家乡遭受特大水灾,林应五个圩长和当地老农的要求,出任圩董,统管全圩,接受政府救济,以防乡长发灾难财,坑害灾民。同时带领乡民们兴修圩堤。因其秉公无私,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声望极高。又如1953年,江浦大旱。河塘干涸见底,田地龟裂,禾苗枯萎,此时江潮上涨,水位已高过堤内农田,急需挖开江堤,放水灌溉。林散之急找县委书记陈述自己的经验与建议,但此事非同小可,书记甚感为难。感情真切的林散之不由出言暴躁:“江水一定要立即放,要是出事,杀我的头!”书记理解,急召集会议,研究通过了林的建议,这一年整个江浦圩区获得了好收成。林散之出了大名后,常有各种年龄层次、各种职业的学书者前来求教。其中有不少自命不凡者,出示作品本想得到他的赞扬,不料他不通世故,劈头就是数句直言相告,遭致来者怨恨不已。也有不少真诚求教者,接受其指教,认真学习。林每见有所进益,喜形于色,交谈甚欢,往往还主动作书为赠。杰出诗人、书法家高二适,人多畏其性烈,好骂人,敬而远之。然他与林二人间则互为仰慕,常诗书往还,或相叙不知日夜,互相引为知己不可多得。可见林散之待人、交友皆对之以真诚,这是艺术家最可宝贵的品质,林曾说:“文艺家要做真人,不要做假人欺世。”他自己正是“做真人”的楷模。林散之治学有一往无前的钻劲。他十七岁即以范仲淹名言“不及,非人也”为座右铭,并取号“三痴生”。他痴情于诗、书、画,终生未曾辍止。他二十六岁开始编纂的《山水类编》,全书共二十九卷,三十五万余字,汇集前人有关山水画的论述,内容采自数百种文献,历时三年余完成。在当时,可谓一大工程,他人未曾做过,可见其心志。1930年,林曾将此书抄本携去上海,请其师黄宾虹审正。黄仔细阅过,并作了眉批,并打算推荐给神州国光社出版,后因抗战起,未果。他牢记黄宾虹“师古人,更要师造化”的教导,通过几年节衣缩食,积累了一些旅费,便于1934年三十七岁时决然打点行装,告别老母妻儿,孤身出游。费时八个月,历经苏、皖、鲁、晋、豫、陕、川、鄂九省,游嵩山、华山、终南山、太白山、峨嵋山、庐山、混江、三峡等名山大川,行程一万六千余里,历尽艰难险阻,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二百首,并观摩沿途历代刻石书法,胸襟与眼界大开。此举亦少有人实行,可见他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毅。后又两游黄山,在名山大川中体验方法,寻觅新意,尤对山川景色风云气象变化之灵韵深得感情。这对其后来诗、书、画高逸格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林散之少年时即显出诗才不凡。今尚存其1914年十七岁时自订诗集《方棠三痴生拙稿》,内书目作诗词一百一十六首,以行书或楷书书写,大部分作了修改。其诗文老师评曰:“词旨清婉,用典浑切,凤呜高冈,自非凡响。”其平生,无时无地不在推敲诗作,如病卧时、睡梦中、吃饭时、走路时常不能自控地兴起作诗。甚至在坐马桶时也常沉思,忽觅得佳句急起身提裤去桌上取纸笔记下,以免遗忘,一时传为笑谈。他在诗词上耗费的心血最多,体会最深,自我评价也最高。他在八十多岁时曾颇为动情他说过:“现在社会上风云变动不定,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这是个目的。诗、书、画,我的诗为第一位。功夫深,用了六七十年心血。尤其‘四人帮’时,家籍被抢烧一空,唯诗稿常在身边,晚上枕头,不让遗失,保存下来,真是苦难重重。自下已蒙各方面努力,存印下来,可以留给后人看看。”这一番话有两个要点:一是林散之治艺,志在与古人争一地位。他一生奋斗,标尺放在这一高度;二是他自评诗、书、画,以诗为第一。从其所叙保护诗稿的经过,可见其倾注感情之深。《江上诗存·启功序》中盛赞:“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者,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所之。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赵朴初题赞中则有“老辣文章见霸才”句,评价极高。林诗颇近于唐人白居易、宋人杨万里的情调,朴实无华、清淡中见真情。这种意境正与其个性气质相表里。可是,这饱含着老人一生才华与深挚情感的两千几百首旧体诗词,今世又有多少人能品味其妙处呢?但其抒情写意的诗词往往见题于画作上,与画境相辅相成,并臻其妙。或见之于书法作品中,其诗词的意韵成为其书法笔墨、风格的深层内蕴,故其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中充溢着浓厚的诗的韵味,此非常人所能及。故可以说,其诗韵乃其书之魂!林散之十三岁学画人像,并学工笔人物画,后又自学山水画。二十余岁时,其书法工楷书、隶书、行书,工笔人物画师陈者莲、黄慎,山水画宗王烟客、王石谷,在皖东已小有名气。三十二岁时,经其方诗文辞老师张栗庵推介去上海投师黄宾虹,为其艺术生涯中重大转折。黄为诗、书、画、印“四合一”的艺术大师,其山水画尤为海内外所敬服。林从学两年,书画笔墨之道深得教益,眼界大为开阔,见识大为增长。又获读黄师大量藏书,并聆听教诲,学问大进。这两年的收获,对其一生艺术的攀高,具有深远的影响。解放后,林在中国画上尝试表现现实生活,1955年创作了长卷《江浦春修图》,直接取材于宏大的修圩筑堤工程,饱含着他的切身体验和深挚情感。这幅长卷成为解放后国画界最早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之一。1963年,林散之应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之后,曾与画院同赴苏南、苏北写生。三年间,作画甚勤。1966年“文革”浩劫开始后,所藏大量书籍、字画、碑帖被查抄焚毁,生活动荡不定。1970年全身严重烫伤,险些丧命。此后,他作书较多。而作画,未再外出写生,多追忆往昔写生印象,尤以画黄山烟云景色为多。其用笔与作书同,曲中求直,方圆相兼。水墨则竭尽干湿浓淡的交互变化,表现烟云气象的丰富意趣,从而造就其高出时人的水墨技巧,与其师黄宾虹不同。黄之墨法有苍浑之气,林之墨法则更多灵润之意。他在这一方面深切而独到的体验,施之于草书,为草书开一新境界。而其在写意山水画的意境追求上,景物造型上及布白的奇正、虚实、墨白的处理手法上所获得的深切体会,渗透其书法的字法、章法,又使其书具有了独特的个性趣味。林散之自述:“余八岁时,开始学艺,未有师承。十六岁从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书。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吴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广又云:“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方稀之后,又一变矣。”其自我鉴定书法进程为四个阶段。他从小即勤奋习书。从现存其十七岁时自订诗稿《古棠三痴生拙稿》来看,此时不仅其诗已颇具功力与性情,其小字行草书,以《怀仁集王圣教序》为底,已颇具功力与文人气息,所书甚熟练,然点画用笔较文弱。从这本诗集手稿,可概见其“未有师承”时期至其拜师之初已达到的水平。谈到从师于范培开所得,他自言:“我用悬腕写字全亏范先生的教导。本来我写字是伏在案上,全用笔拖,不懂也不敢悬腕。从范先生学书后方懂得悬腕之法。悬腕才能用笔活,运转自如。”这一感受十分深刻。不能悬腕,在写诗稿一类的小字时还无大妨碍,若写大一点的字,就不能贯气自如地运笔了。这一教导,使他有了远大的前途。他又说:“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孔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师《张猛龙》、《贾使君》、《爨龙颜》、《爨宝子》、《嵩高灵庙》、《张黑女》、《崔敬邕》;于晋学《阁帖》;于唐学颜平原。柳诚悬、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赵氏、明之王觉斯、董思白诸公,皆力学之。”其学书临古之脉络如此。可见林散之思想开明,是以兼融并取的态度广为取法古人的。他无论碑、帖,无论何家何派,各取其所长。对隶、真、行。草诸体,终其一生,苦心钻研。唯于篆书,他末提及。曾见其所书,亦甚有功力,趣味不凡,笔法得自其师黄宾虹。林散之曾自言其十六岁写柳公权《玄秘塔》,其结体秀峭,用笔瘦硬,对他后来个性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调。这时,他得到了范培开的指授。十八岁后又从张栗庵学诗古文辞,书法亦获其教导。张氏书宗晋唐,于榕遂良、米海岳尤精至。在法度与文人气息上均对他有很大影响;从其二十余岁时画上题字与真书诗稿《四时读书乐》中分明可见。他又于魏碑下过很大功夫,尤其对《张猛龙碑》用功最多,此碑体态较修长、舒展,点画亦较瘦硬,正可与柳体互补,更增奇姿异态。林书风格主要以此二碑立骨。而他“于李北海学之最久”,所取乃是北海书体势宽博中见紧密,秀中藏拙的意态。林散之书法总体上说,是以南北朝晋唐碑刻筑基,又从《阁帖》学晋人书,并取法唐、宋、元、明诸名家手札,得其意韵,同时临习汉隶名碑,数十年不辍,故其书刚中见柔,兼有碑之骨、帖之韵,又渗透着汉隶朴拙之意。其书,不仅创作,即临写各体碑帖,凡粗壮风格者,其笔下所临皆趋于瘦硬。他信奉杜甫所谓“书贵瘦硬始通神”的审美观念,这也是其书风格的基本特点。从师黄宾虹,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黄氏对笔墨技巧的钻研为现代之冠。林散之论书有“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入圆时更觉方”句,这一笔法原理来自黄宾虹对他的指教与影响。他自师从黄宾虹后,不仅画入其门,书亦得其法。其书用笔与体势在很长时期内颇近于黄体,曲中求直,圆中求方,无论纵横,均不直过,疾涩相应,强调对折钗股、屋漏痕意理的感悟。即晚年所书字形虽不似黄体,但笔法仍守黄书之神髓,可见其善学。林散之自言:“六十岁前,我游骋于法度之中。六十岁后稍稍有数,就不拘于法。”观其作品,确如其言。大约此前的作品,虽格调、意韵甚好,但用笔与结字均在高度的理性把握之中,观赏时可以感觉得到。六十岁后所书循法度而能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从而有天趣流露,此即其所谓“不拘于法”。大约七十岁后所书,强调个性、追求天趣成为其审美的主导倾向,创作中用笔大为放开,不同状态下作书即有不同的情意介人,故作品一时有一时之气象。八十岁后进入自由之境,作书时已无法度意识,落笔皆随意、随兴为之,出神入化,意趣天成。此时作品,笔墨变化妙不可言,往往不见点画与结字形态之具象,但其虚灵超脱的墨象似无意中受看法度的调控,有无尽的内蕴,令人捉摸不透,玩味不尽。这是林散之书法艺术发展的最高阶段、最高境界。这是足以笑傲于中国书法史的、不同于古今书坛所有大家的独到境界。林散之中年时代的行书基本面目是米芾、董其昌和黄宾虹的合成。后又钻研王铎的行书与草书。关于他学草书的年龄,其自言:“我到六十岁后才学草书,有许多甘苦体会。没有写碑的底子,不会有成就。”他学书数十年,常写碑,旨在锤炼其书法线条的力度、涩度、厚度与拙朴趣味。所谓“六十岁后才学草书”当指其六十岁后才以草书为专攻。现存他三十余岁时的草书作品已颇见功力,四十余岁所作草书已形成其个人风格的基本模型,大抵为黄宾虹笔法与怀素草书体势相渗透。六十岁后,他将主攻目标转向了草书,对书体中难度最高、艺术抒情性最强的草体作最后的冲刺。以攀登书法艺术的最高峰。在这最后阶段,他谋求诸家草法的溶合,尤其是将怀素与王铎两家草法加以变通。他对王铎草书有深刻的认识。王铎草书承继二王、怀素,并合以米芾笔法,精熟至极,奇巧至极,真可谓无以复加,走其老路,恐难以再创新境。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加以变长法。其以隶意入草,涵溶于笔墨之间,无一生硬之迹,非深识其书者,难以看破。他以深厚的汉隶功力来改造王铎草法,返熟为生,以拙破巧,从而造就了林散之草体。这是他独具胆识与创意之处,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972年底,《人民中国》杂志选拔现代中国书法精品向日本介绍,林的草书作品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诸位权威人物的高度赞誉,名列榜首,代表现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那一幅作品确可以称之为林散之书法衰年变法前期的代表作。其在有意无意间,既循法又破法,随意自如,时出天趣,又恰到好处,令人赞叹不已。但林散之并末以所获殊荣为满足,他对越来越多的赞扬声和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淡然处之,默不作声地、我行我素地向自己认定的更高境界不懈追求,使其书法在八十岁前后全面进入化境。他在七十人岁时曾有感赋诗一首:“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可见其对性灵境界的追求毫不含糊,他视书法为性情中物,自喜能“写到灵魂最深处”,纯乎真性灵的显现,这是一种“天籁”之境。他八十三岁时所作论书诗云:“自攫神奇人画图,居心末肯作凡夫。希贤希圣希今方,无我无人无主权。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这亦是进入化境后才能深刻体验到并道得出的心声。他将此诗写作丈二整宣横幅,气势撼人心魄。通幅真气弥满,既雄厚又狂放,用笔亦圆亦方,斩钉截铁,又柔韧有节,变化莫测。其涨墨、浓墨处厚重而不滞,枯笔散锋渴墨处有如烟云腾绕,字形笔画散漫而神意在,内力更强。长锋羊毫在其手中经数十年的运使、研究,创出一套独特的笔法,笔锋的正侧翻转,无不如志,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笔法与墨法互为作用。林散之从王铎书法中悟得涨墨之妙,又从黄宾虹画法中承取焦墨、渴墨与宿墨法,随其兴致所至,施之于书法创作,其八十岁后作品,有时通幅以浓墨焦墨为之,聚墨处黑而亮,神采夺人,枯墨散锋处一枯再枯,墨似尽而笔仍在擦行,只见笔墨化作虚丝,在似有若无间尤显其意韵、精神之超凡。有时又以宿墨为之,时而墨晕中见有浓墨凝聚,乃运笔之实迹,时而变枯、变淡,笔意一翻转,又变润、变浓。他充分利用长锋羊毫蓄水多、下注慢,便于连续书写的特性,笔毫内所蓄水、墨不匀,即可随笔锋翻转、运笔速度的快慢产生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由于这种种技巧的作用,使长锋羊毫在笔画的粗细和点画形态的表现上不易产生很大变化的局限性,通过水墨的丰富变化得到了奇妙的补充,笔法与墨法互补相发,是林散之书法对中国书法技法宝库提供的创造性成果。而这一神奇的技巧,成了其书法化境的重要表现手段。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江苏扬州人。擅长中国画。肄业于江苏省江宁师范美术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调干班。历任南京文艺工作团美工组、江苏省美术工场、美术工作室、江苏人民出版社、文联美术组、江苏省国画院美术干部和专业画家。作品有《歌声荡漾稻船归》(合作)、《凉山深处》、《长白青松》等。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中国现代中国画家。1899年9月11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杨巷镇湖墅村,1985年9月4日卒于江苏省南京市。又名松岩、松喦,40年代曾用名喦庐主人。父为晚清秀才,设私塾为业。钱松喦8岁随父学习诗、文、书、画,15岁开始写生。1918年考入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受胡汀鹭影响,钻研石涛、石溪、唐寅、沈周画艺,并接触西画技法。钱松喦便随师学画,技艺日益提高。他一面博览历代名画,广交书画朋友;一面刻意临摹名画。曾对一幅石溪真迹临摹3年,又临摹唐寅、石涛等笔法,兼收宋、元、明、清各家之长,奠定了他的传统绘画基础。后融会贯通,自成一格,学生时代已负盛名,曾创作《贯华阁图》,得到了名画家吴观岱的赏识。建国后,钱松喦工作积极,刻苦钻研中国画艺术。1923年毕业,先后在苏州、无锡等地的中小学及无锡师范学校、无锡美术专科学校任教。1929年创作《寿者相》、《山水》等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1次全国美术展览。1950年,他当选为无锡市第一届文联主席,1954年被选为无锡市人大代表和人民委员会委员。1955年任无锡美术协会主席,开始探索中国画传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1957年6月被聘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后任院长,同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江苏分会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委员、第4、5、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钱松喦重视深入生活,反映时代,不辞年高体弱,先后10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1960年与傅抱石等游豫、陕、川、鄂、湘、粤6省,后又去皖、鲁、粤、赣等省,在饱览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体察新旧社会的变迁。他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1972年开始为中国驻联合国大厦办事处作大幅国画《长城》。1973年创作《春满石城》和《泰山顶上一青松》。1974年为广州交易会工艺厅画一大幅山水画。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乘兴作画《南京新貌》,并题诗2首。在庆祝建国30周年期间,曾举行大型个人画展。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十指负伤,握笔困难,因之偶作指画,别具神韵。钱松喦曾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人大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和艺术顾问、江苏美协名誉主席,1977年任江苏国画院院长,后任名誉院长。1983年,他在85岁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他多年的宿愿。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他在1984年重病手术后,仍坚持创作,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创作不止。他生前给中共江苏省委写信,把他的百余幅艺术珍品赠给无锡市人民,在他无锡市桥巷的旧居内建立“钱松喦藏画室”。他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一体。著有《砚边点滴》、《指画浅谈》、《学画溯童年》等,出版《钱松喦画选》、《钱松喦画集》、《钱松喦八旬后指画集》、《钱松喦近作选》等。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山东临沂人。擅国画。1947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江苏省国画院创始人之一,中国美协会员,被称为江苏画派最后一位代表人物的老画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90岁的张老是金陵画派第一代中依然健在的最后一位大师。历任南京文工团美术组长,江苏省美术工厂厂长,江苏美术工作室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作品有《梅山水库》、《江山旭日》、《山高水长》等。

    居住地区
    山东/临沂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杨云龙江苏无锡人。擅长水彩画,美术教育。1936年入苏州美专,1937年入国立杭州艺专,后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随校迁至昆明、重庆,1942年国立艺专西画系毕业。历任昆明省立云瑞中学美术教师,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教授,江苏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作品有油画《首都的早晨》、《向科学进军》、《机车整装》、水彩画《春风》等。出版有《水粉画技法》、《水彩画》、《杨云龙水彩画集》等。《水彩画》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世纪同龄人李剑晨先生,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李剑晨的水彩画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水彩画群体,推动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水彩画进入国际水彩画坛,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水彩画的开山大师”、“中国水彩画之父”。同时他也擅长中国画和油画。他从事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已近80年,为我国建筑和美术事业培养了几代人才,桃李满天下,佳作迭出,著作丰盈,德高望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望。李剑晨曾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会长、中国水彩画协会名誉会长、国际水彩画协会理事、国际水彩画联盟亚洲画会主席、澳洲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1900年2月25日,李剑晨出生于河南省内黄县宋村乡北沟村。17岁考上河南第一师范。23岁考入北京国立艺专,师从捷克画家齐提尔研习水彩画,师承陈半丁、王梦白研习中国画,受教于林风眠、闻一多诸先生,与李苦禅、王雪涛等同班。中西绘画均打下坚实基础。1926年毕业后回河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1936年油画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而为社会所知。同年,考取公派赴英国伦敦大学院作研究工作,后又去巴黎研习绘画和雕塑,与留法的徐悲鸿、潘玉良等画家共同钻研绘画,并与世纪大师毕加索切磋技艺,广收博览。回国后任重庆国立艺专(现中央美院)教务长兼西画系主任,后受聘于中央大学(即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任教授60年。曾任江苏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南京工学院主任委员等职。李剑晨艺术硕果累累,出版画集、论著十余种。他于50年代所作《水彩画技法》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水彩画的水分、时间、色彩三要素和干画法、湿画法两种基本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学习水彩画的基本问题,成为几代人的美术范本,在香港再版多达12次,印数20万册,在东南亚和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同时,他还精心编写了《英国水彩画选》,介绍了英国19世纪初期22位著名画家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方法的典型作品,对于作家和作品作了介绍和分析。20世纪80年代又完成了《水彩画创作技法》。他的理论对推动我国水彩画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其荣获一等奖的水彩画《晨——人民英雄纪念碑》,被前苏联《星火》杂志刊为封面。他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郑州、武汉、香港、台湾等地举行过数十次个人画展。数百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朱德纪念馆、江苏省美术馆、河南省博物馆及美国、日本、印尼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博物馆、展览馆收藏。91岁高龄之际,成为台湾邀请的第一位大陆画家,赴台举行了个人画展,轰动宝岛,陈立夫亲自为其展览题名。台湾各界纷纷称其为“国宝级大师”。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水彩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