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陈少丰(1923.10—1997.5)河南南召人。著名中国美术史家,擅长中国画、美术史。历任中南文艺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师,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合著有《中国美术史教学纲要》,合撰有《中国美术通史》、《雕塑史》等。1948年,由嵩华学院教育系转入中原大学,次年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50年秋季毕业,留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美术工作队工作;1951年起,任中南文艺学院美术系创作课助教。至1954年,又转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任教创作课。期间,坚持参加美术创作活动,发表工笔人物画《老大爷您掉了东西没有》、年画《小计划》等。1956年2月至1957年8月,因教学工作的需要,被派往中央美术学院,从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史家王逊先生进修中国美术史。并陆续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957年9月返回教学工作岗位,晋为讲师,正式任教中国美术史。1961年,他便开始与迟轲、于风、杨大年先生一道,在教学工作之余,为本校的中国美术史公共课编写教材。1962年下半年至1963年上半年间,接受王逊先生和薄松年先生建议,前往中央美术学院,参加中国美术史教材的编撰工作。与薄松年先生合作编写的《中国美术史教学提纲》(油印本),在80年代中期以前教学资料尚且缺乏的情况下,一直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的通用教材;所编《鲁迅论中国美术遗产》、《中国陶瓷史参考资料》、《中国美术鉴赏资料》、《中国绘画史长编》等油印资料,也一度在国内部分院校的美术史教学当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1976年至1982年间,借调文化部文艺研究所美术研究室(即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参加中国美术史编撰工作。与谭树同、温廷宽、杨庚新、刘兴珍、王玉池、岳凤霞诸先生一道,完成大型美术史资料《中国雕塑图谱》的编撰工程。在京期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研究生招生工作(1978年),为研究生讲授《中国美术的起源问题》等课程;为中央美术学院讲授《商周美术》、《南北朝雕塑》、《唐代雕塑》等课程。1979年11月,当选中国美术史学会理事。1981年9月晋升副教授,开始招收中国美术史专业研究生。1983年3月起,参加王伯敏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八卷本)编撰工作,任副主编。次年,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1986年5月,开始加入王朝闻任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编撰工作,承担秦汉俑与宋代雕塑部分内容的撰著任务。同年11月,被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2月,晋升为正教授。1993年,获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荣衔;并出版了积其十年研究心血的学术著作《中国雕塑史》。该书于1995年先后获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第五届“鲁迅文艺奖”。陈少丰教授为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倾尽了大半生的心力。任教广州美术学院四十余年间,从来都是将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而将个人的著述放在第二位,直到临近生命的终点,还在抱病坚持教学工作,为我国的美术史论研究和美术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为了学术传统的薪火相传,他曾与薄松年先生一起,将五七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期间含恨以殁的王逊先生的《中国美术史》(讲稿)整理出版,使这部曾经影响过一代美术史学者的著述得以留存于世;出于对知识的尊重,他曾婉言谢绝了王子云先生贻赠毕生收藏的雕塑史图像资料以及与他合撰《中国雕塑艺术史》的建议,并且毅然停下自己正在撰著中的《中国雕塑史》,逐字逐句地为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校读陆续寄来的一份又一份笔迹有如“天书”一般的《中国雕塑艺术史》手稿,使这部著作成为国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体系相对比较完备的中国雕塑史著作。他对学术,始终抱持着老实、认真的态度,处处以一个学生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在那些信息技术十分落后的年月里,他一直坚持以卡片笔记的方式积累研究资料,仅仅为写《中国雕塑史》这部著作,就足足做有卡片万余张。然而,他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却总能持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对中国美术的心得,主要限于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一点肤浅认识,而这点心得,又主要得益于那些永远令他感念至深的良师益友的帮助以及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时间较长的对中国古代美术遗存的实地考察。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1937年生于湖北武昌,原籍江西龙南,196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现为该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擅长油画、水墨画、水粉画,早期作品倾向写实。代表作:《女民警》(油画)《往事湧心头》(油画广东美术馆藏)“金色的秋天”(水粉画中国美术馆藏,曾获“中国水彩、水粉大展优秀奖)70年代探索中国画创新、创作《雏鹰展翅》《新课堂》分别入选全国美展,受好评,誉为“将阳光带进水墨画中”。同年代与其夫杨之光合作《激扬文字》、《不灭的明灯》等水墨画被评为经典作品。1985年在赵无极举办的油画班学习后开始探索中国风味的“东方意象”油画语言,将中国“文人画”趣味与西方印象派光色及现代形式感结合起来,形成个人独特艺术风貌。鸥详首先提出“意象油画”,被艺评家评为“中国最早举起意象油画旗帜的人”,其作品为中国油画本土化提供了具有学术价值的范例。油画《冬天里的春》获“中国的四季”美展银牌奖;油画《红与黑》获94中国艺博会优秀奖;油画[国色2]由英国查尔斯王子收藏.。1993年杨之光在美国洛杉机举办二人画展曾获美国加州政府颁发的荣誉奖状。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张信让,(1925.12—1999.1)别名乔父,山东蓬莱人。1950年1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曾任广州美院版画系主任、副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花地版画研究会会长、中国藏书票协会艺委会委员、中国丝网印刷协会名誉理事等。版画作品曾参加全国美展、全国版展,并曾在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地展出。1950: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0-1953: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953:调武昌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曾任中南美专附中副校长。1958:广州美术学院任教1980:任“花地版画研究会”会长1985:带头在广州组成了藏书票协会1987:版画作品《秦皇威仪》于“阿尔及尔--世界文化荟萃”活动中,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造型艺术集体特别奖(金牌奖)。1995:于广州美术学院举办个人画展,木刻版画《黎族卫生员》获5省卫生美展优秀奖。丝网版画《秦皇威仪》参加阿尔及利亚国际文化荟萃美展,获集体特别金奖。藏书票《鲁迅像》获文化名人藏书票银奖1996: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鲁迅版画奖”2004:广东美术馆举办“张信让版画展”,并展出大量张信让的藏书票2获奖作品《秦皇威仪》获阿尔及利亚国际文化荟萃美展集体特别金奖;藏书票《鲁迅像》获文化名人藏书票银奖;1996年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鲁迅版画奖”等。作品有《陕北牧歌》、《深山幽谷》、《山林之歌》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刘昌潮(1907.6—1991.6)别名不烦斋主人,广东揭阳人。擅长中国画。1930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曾在泰国从事美术教育。历任中学、师范、女师、汕头艺术学校美术教师。广东汕头市文联名誉主席,汕头画院院长。曾应泰国邀请在曼谷举办画展及中国画讲座。作品有《坚筠硬节凌霜雪》、《墨竹长卷》、《新翠》获广东省美术作品一等奖。出版有《刘昌潮画集》。

    居住地区
    广东/汕头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勋略,曾用名者、庵,别名爱绿草堂主,广东揭阳人。擅长中国画。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国画系。1947年曾求学南洋群岛。历任广东汕头地区中学教员、校长、教务主任,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业画家,汕头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广东省六届人大代表,汕头市七届人大常委,汕头市五届政协常委。作品有《欧阳修》、《中山陵》、《神仙鱼》等。出版有《王兰若画集》一、二王兰若、三册及《王兰若、谢海若、刘昌潮中国画选》。 20世纪30年代求学于上海美专国画系,师承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诸乐三等。1947年在曼谷、新加坡、槟榔屿、吉隆坡等地旅行写生,举办画展,蜚声南洋。长期在潮汕地区从事艺术教育和创作,学生中多名成为中国画坛中重要人物。先后在国内各地及美国、法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举办画展。出版个人作品集十余部。多幅作品为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收藏。向广东美术馆捐赠作品70幅;向汕头市博物馆捐赠书画作品160幅,并于该馆中辟专馆陈列其捐赠作品;2011年荣获汕头市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201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兰若》。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文联名誉主席、汕头画院名誉院长、汕头美协名誉主席。

    居住地区
    广东/汕头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林丰俗,1939年,广东潮安县人。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在怀集县文化馆任职,1975年调肇庆地区群众艺术馆,曾任肇庆地区文联副主席兼地区群众艺术馆副馆长。1981年调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水画教研室主任。多年来从事中国山水画的教学、研究和创作。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画院聘请画家,广东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林丰俗先生作品曾多次入选历届全国美展及国内外的重要展览,上世纪80年代参加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世界文化荟萃”活动,获集体特别金奖。《美术》、《中国美术》、《画廊》等刊物曾专题介绍他的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公社假日》、《石谷新田》、《大地回春》、《沃土》、《木棉》等。出版有《林丰俗画选》、《林丰俗画集》、《林丰俗花鸟画集》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陈衍宁(.1—)广东博罗人。擅长油画。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舞台美术大专班。历任海南话剧团舞台美术设计、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创作员。广东画院专业画家。现旅居美国。出版有《陈衍宁画选》,作品有《母与子》、《渔港新医》等。《无产阶级的歌》(合作)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展创作二等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符凤山(1900.4—1988.12)广东文昌人。擅长油画。1929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油画系。1938年侨居泰国,任《中原日报》编辑、暹华艺术协会委员。1953年回国,曾在广州市文化局从事创作。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有《找到了党》、《攻打两个总督府》、《学文化》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徐东白(1900.7—198912)别名守义,广东东莞人。擅长油画。1921年参与创立“赤社”美术组织,任水彩画指导。曾任教于广东国立、省立大、中学校,香港美术工作室。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作品有《榕荫》、《香港风景》、《珠江晚眺》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冯钢百(1884-1984),又名冯百炼,号均石,广东新会人,自幼喜欢绘画,曾从师袁祖述学习人像写真。1906年赴墨西哥,入皇城国立美术学院。1911年赴美国,先后入旧金山卜忌利美术学院、芝加哥美术学院、旧金山“九街学生美术研究院”。曾随著名画家罗伯特·亨利学画十一年,其间与李铁夫一起全力支助孙中山革命。1921年回国,与胡根天创办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同年组织进步美术团体《赤报》。1949年后他曾为广东美协分会理事、省文联委员、省政协委员、广东文史馆长等职。冯钢百为我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功力深厚,画风朴实无华,擅长肖像画。冯钢百是广东早期油画的先驱者和美术教育家,在广东乃至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冯钢百的作品,以肖像、静物、风景为主,尤其擅长肖像。作品既有北欧写实画派脱胎于伦伯朗的艺术风格,更糅合荷兰风俗画家沉静柔和的色彩调子,作画笔触纯朴,着意于捕捉色彩在光线变化下作用于造型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效果,色彩真实而妥帖,色调坚实而沉着,造型稳健而准确,千锤百炼,出神入化,给人以自然隽永的审美品位和东方神韵。解放后,曾任广东美协分会理事,全国文联代表,省文联代表,省政协委员,广东文史馆馆长等职。冯钢百为中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也是最早到国外学习正统西洋油画的中国油画家;第一位临摹油画《意大利河》并被收藏于美国纽约博物馆的中国画家;在世界油画史上,他是年龄最老的油画家,堪称世界之最。并且是将西方正统油画肖像画传播进中国的先驱者之一;第一代新美术启蒙运动的元老之一;第一位研究和创作长达八十多年的著名油画家。他朴素与真挚的作风,善于发现和显示生活中人的精神世界的真正的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冯钢百70余年油画艺术生涯还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是上个世纪绝无仅有的一位百岁油画艺术家。冯钢百的油画作品色彩真实而妥帖,色调坚实而沉着,造型稳健而准确,尤其是他的肖像绘画,稳健朴茂,丰厚华滋,富有内蕴的精神。即使是主题性创作中的人物,也是真实可感、有血有肉、有个性灵魂的现实人物。有鉴于此,广东美术馆策划和举办了冯钢百专题油画展,并出版了这本画集,希望更多的专家和读者了解大师的风范。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