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罗宗海,1935年12月生于广东潮州。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毕业后,任广东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1960年后在广东省美协从事美术活动组织工作和编辑工作,1963年兼广东画院创作员。业余时间创作文学插图、宣传画、组画和水彩画。1972年后任《广东文艺》杂志美编、编辑部副主任和编委,1979年后调任广东人民出版社美编室主任、局长、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1991年任广东省美协党组书记,是第四、五届省美协副主席,1996年后任省美协学术委员、水彩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委员,广东水彩画研究会会长。代表作品有插图《追究穷寇》、水粉画组画《北国风光》等。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美展,在广州、深圳等地举办个展并出版有画集。出版有画集《罗宗海·感受乡土·水彩画》。

    居住地区
    广东/潮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 梁照堂(石梁),字天岳,号楚庭。汉族。1946年生,广东顺德人,著名国画家、书法金石家、美术理论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擅行草,善作巨幅草书,亦书大爨碑体及篆籀、甲骨等。国画以墨鸽与金石大写意花鸟为著,兼写人物。诗、书、画、印皆追“老,重、拙、大”,风格古厚,凝朴苍辣。幼从冯瘦菜学国画、书法和篆刻,1960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学习西画兼习国画,1981年入广州画院潜心于中国画及书法篆刻的研究和创作,后修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及浙江美院。应邀为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创作大幅国画及书法。曾应聘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山大学、华南艺大诸院校。艺术上曾受点于李苦禅、蒋兆和。多年来国画深得杨善深、赖少其,书法深得商承祚、容庚诸师指导。艺术交流出访美、加、德、西、法、意、比、奥、荷、西、星、马诸国,并多次在温哥华、纽约等地个展,其国画书法作为广州市政府赠外国姐妹城市,如法国里昂、加拿大温哥华、美国洛杉矶等市政府及赠如新西兰总督、泰国总理等政要的艺术作品。作品入选全国及广东省和广州市各类书法作品展览及"中国书画联展"等,1979年举办个人书画作品集,获全国"九成宫杯"书法大赛优秀奖、"海峡杯"中华书法大赛佳作奖、"黄河碑林国际征稿"碑林奖等。被收入《当代青年书法家百人庥》《中国青年篆刻家作品集》《中外书法家作品选集》等,并在国内外多种刊物发表。历年获全国性美术作品一、二等奖,多次入选全国、省美展,书法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逆光油画、宣传画影响国内画坛,八九十年代以国画墨鸽、金石大写意花鸟,巨草狂草著于海内外。美术书法一千多幅、论文九十多篇发表在全国及港澳台、国外共130多种报刊上,书法被镌刻于国内多处碑林。作品赴欧、美、东南亚诸国展出,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出版有《梁照堂国画集》、《梁照堂书法集》。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羊城书法研究会理事,广州画院秘书长、理论部主任。广州文史馆馆员、广州诗社社委,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广州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华盛顿州中华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等。入选《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历代书法家大辞典》及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辞典》。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张绍城(1944.7—)广西合浦人。擅长中国画、油画。196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历任广州轻工美术公司设计,广州市委宣传部美术组及广州美术工作室创作组创作干部,广州画院画家。作品有《特区女经理》、《巨大的蕴藏》、《广阔天地新苗壮》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刘仁毅(1938.8—)广东龙门人。擅长油画。历任广东省幻灯厂、广东人民美术社雕塑工厂、广州演出公司美工室、广州幻灯片厂、广州市电影公司美工,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作品有《月是故乡明》、《早晨》、《小八路》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尹国良(1931.1—)山西朔州人。擅长油画。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主任、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广东油画会会长。年画《农村新气象》获1953年文化部奖,油画《时刻准备着》、《高唱革命歌》(合作)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泉》(合作)入选建军50周年全国美展,《千秋功罪》获建国30周年建国美展三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作品有《尹国良张彤云油画素描选集》、《尹国良油画集》、《尹国良油画新作选》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广东顺德人,1939年12月出生于南雄,祖籍广东顺德。195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做雕塑,1978年开始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期间于1980~1982年受文化部派赴意大利进修,并参加卡拉拉国际雕塑交流会,作品《少女像》获第二名。1980年——1982年受国家文化部派赴意大利进修雕塑。1981年参加“卡拉拉国防雕刻交流会”获第二名。历任广州美院雕塑系主任、广州美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院长、中国美协理事、广东美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1939年,生于广东南雄县。1944年,南雄论陷,举家逃难到粤东平远县。1945年,参加抗战胜利火炬游行。1949年夏,举家迁回广州。1950年,父亲病逝,家贫,卖过香烟糖果。1955年,赴武昌读中南美专附中,开始美术的正规训练。附中四年,受苏联美术影响,打下扎实的素描基础。对油画产生浓厚兴趣,画了许多风景写生。附中四年,年年下乡,打下了生活基础。附中四年,打下了艺术创作基础和理论基础。1958年,随校回广州。学校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下乡四个月,宣传大跃进、人民公社,画了大量壁画、连环画和宣传画。1959年,被附中保送升入学院,选择雕塑专业,一年级创作《女生产队长》,《人民日报》发表,深受鼓舞。二年级创作《春》。三年级创作《民兵》。四年级创作《新娘》(石)。五年级创作毕业创作《年青人》。1964年,美院毕业。分配到省二轻厅工艺研究所,从事工艺雕刻厂的辅导工作,也搞过刺绣稿和扑克牌的设计。1966年,参加雕塑系的《圣婴院》泥塑创作。1967年赴南昌与唐大禧、刘仁毅等人创作《世界革命》,《中国革命》两组雕塑。1968年在广州参加大型毛主席像的创作及农讲所陈列馆的革命题材雕塑创作。1974年在广州农讲所旧址与潘鹤、唐大禧合作雕塑《占领总统府》,合作国画《创业者》;1975年与潘鹤合作创作《大刀进行曲》;1976年创作油画《1976-周总理像》,创作雕塑《学员农村调查》;1977年与熊德琴合作油画《毛主席与杨开慧》。1978年在北京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大型群雕创作;在军事博物馆参加《铜墙铁壁》创作。调广州美术学院任教。1979年与潘鹤合作大型雕塑《广州解放纪念像》。赴杭州浙讲美术学院参加出国留学考试。1980年由文化部派赴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进修两年,主要学习石刻与铸铜技术。创作雕塑《农民》、《补天》、《小提琴》、《海风》等,并亲自铸铜。画了一批油画肖像。参加“卡拉拉国际雕刻交流会”获第二名,作品被当地收购。赴巴黎考察。1983年与潘鹤、胡传、潘雷合作中国大酒店外墙大型鎏金壁画。为中国大酒店大厅创作《奔月》、《射日》、《补天》、《盘古》四幅浮雕。创作《海边》(铜),《花城文学奖》(铜),《花城翻译奖》(铜)。1984年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集体创作珠海石景山雕塑群。为《羊城晚报》创作雕塑《金羊奖》,与潘鹤合作。1985年创作《珠江女》,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为海南红光农场创作《橡胶工人》(铜)。1986年为南雄烈士陵园创作《陈毅像》(石)。创作雕塑《奥林匹克之光》,获“全国体育美展”优秀奖。为惠州市创作《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东江女游击队员》(石),与潘鹤、李汉仪、张松鹤合作。为珠海市创作《苏兆征像》(铜),与李汉仪合作。为深圳市创作《友谊泉》(铜),与潘鹤合作。为广州市人民公园放大《新娘》(石)。1987年创作《希望》(鲁迅像)。为深圳博物馆创作《开拓者》(铜)。为流溪河水库创作《流溪河》(铜)。为香港友人创作《印第安人像》(铜)。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1988年为广州起义纪念馆创作《张太雷像》(石)。为鸦片战争博物馆创作《陈连升像》(石)、《节马》(铜)。为印尼友人创作铜像,为新加坡友人创作石像。为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创作《怒吼吧,中华》大型铜雕,与潘鹤、程允贤合作。理论散文集《在米开兰哲罗的故乡》一书出版。1989年为井冈山烈士公园创作《袁文才像》(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岑南佳果》浮雕四幅(铜),与刘仁毅合作。为江门幼师创作《园丁》(石)。为东莞理工学院创作《勤学》(石)。1990年为湛江市创作大型城雕《风正帆悬》。创作雕塑《千年》(铜)、《大洋》(石)、《大漠》(石)、《醉》(石)、《土地》、《初夏》(铜)、《射日》(铜)、《钢琴》(铜)、《大提琴》(石)。在香港中华文化中心举办“梁明诚吴海鹰雕塑油画展”。被选为广东美协副主席。随广东美术家代表团赴美考察并举办展览。1991年被任命为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获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任广东省政协委员。为广州美术馆创作石雕《醉花》。在德国美因茨博物馆举办“中国美术家代表四人展”。赴港举办“中国六位雕塑名家作品展”。1992年被任命为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广州美术馆创作雕塑《观音》。为广州中山大学创作雕塑《洪秀全像》。为华南理工大学创作雕塑《一滴水》。1993年为东莞创作城雕《荷花》。为东莞清溪镇创作城雕《鹿城新世纪》1994年为肇庆七星岩创作《掌上明珠》(石)。为斗门市创作《世界妇女年》(铜)。为深圳创作《春天》(铜),后再赠新疆克拉玛依市。参加全国美代会,当选理事。1995年为湖南常德市师范学院创作《向未来》(铜)。为中山科学馆创作《蔡继友像》(石)。为新会市华济中学创作《梁华济像》(铜)。在北京主持“广州美术学院作品展”,展出学院绘画、雕塑、设计作品千余件,包揽整座中国美术馆,引起轰动。任全国美展评委。1996年为“广州雕塑公园”创作《羊柱》(石)。为广州雕塑公园放大《海天》(铜)、《独生女》(石)为湛江图书馆创作外墙浮雕。赴日本东京女子美术大学举办展览,与该校建立姐妹学校关系。任全国体育美展评委。1997年为平津战役纪念馆创作《朱德像》(铜)。为东莞银城大厦放大《风浪》、《掷铁饼》(铜)。为清新国家足球训练基地创作《金钩》(钢)。1998年为星海音乐厅创作《冼星海像》(铜)。为星海音乐厅放大《大提琴》(石)、《小提琴》(铜)、《钢琴》(铜)。为广东美术馆放大《风浪》(铜)、《海天》(铜)。为广州师范学院创作《陶行知》(石)。为广州教育学院创作《陶行知头像》(石)。赴俄罗斯考察。1999年为广州艺术博物院创作《自在》(铜)。为广州艺术博物院创作《十二花神柱》(石)。为广州市艺术博物院外墙创作《岩画浮雕》(石)。任全国美展评委。2000年6月,从院长岗位退下,身心得以解放。为韶关博物馆创作外墙浮雕《马坝人,韶文化》(石)。创作《采花归去》、《勒马》、《春》、《夏》、《摩西》、《高原》、《冼星海头像》。与吴宗建合作汕尾大型浮雕。任体育美展评委。2001年为番禺创作城雕《起飞》、《三色花》、《红莲》(不锈钢)。为上海市知识大道创作《华罗庚》、《关汉卿(铜)。受聘汕头大学客座教授。受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与潘鹤赴香港新图书馆举行雕塑展。2002年为广州马思聪纪念馆创作《演奏》(石)。创作《珠江母亲》。创作《高原之春》、《上马》、《信马》。创作《观音石》,创作另一座《冼星海》。作品《人》入选参加巴黎“中国当代美术展”。2003年为飞来峡水利枢纽创作大型雕塑《兰飘带》(不锈钢)。为河北北戴河体育公园创作《掰手腕》(铜)。为广州美术学院创作《胡一川像》(石)。为广东美术馆放大《新娘》(石)。出席全国美代会。2004年创作亲情系列《父子》、《母子》、《父女》、《母女》。创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创作《欢迎》。为广州小洲村创作大型雕塑《瀛洲》。创作“公园风景系列”《冷战》、《亲热》。创作《大陆与海岛》。创作气象系列《台风》、《大雾》。创作抗非典大型纪念碑《保卫生命》。任全国美展评委。2005年创作气象系列《雷电》、《大雪》。为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创作大型浮雕《百色起义》(石)。为百色起义纪念馆创作《跳崖壮士》。为百色起义纪念馆创作《韦拔群胸像》、《李明瑞胸像》、《张云逸胸像》。为花都创作《洪秀全像》(铜)。为北京华世纪坛创作《孙子》(铜)。历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1989年至今,历任各界全国美展、省美展评委。享受国际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有《在米开朗基罗故乡》一书,论文在各报刊发表。雕塑作品有一百余座(件),代表作有:《新娘》、《人》、《大提琴》、《钢琴》、《海风》、《海天》、《醉花》、《风正帆悬》、《冼星海》等。作品《珠江女》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少女》获1981年意大利卡拉拉国际雕塑交流会第二名。出版有《在米开朗琪罗的故乡》、《梁明诚作品选》等,共计雕塑120余座(件),分别置放在广州、北京、长春、深圳、珠海、福州、宁波、东莞等城市及博物馆、美术馆,部分为海内外人士收藏。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李汉仪(1932.4—)广东东莞人。擅长雕塑。1953年华南文艺学院美术部雕塑组毕业,1956年中南美专雕塑系毕业。历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创作教研组长、系副主任、教授、研究生、留学生导师。作品有花岗石雕《烽火年代》(广州人民公园)、《珠江岸边》(广州雕塑公园),浮雕《浴血淞泥》(合作)(广州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室内作品有《水乡女民兵》、《珠江岸边》、《弓》、《阿诗玛》。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出版有《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李汉仪作品选》。历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南美专)雕塑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创作教研组组长、副系主任、雕塑艺术研究室副主任、雕塑艺术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导师。曾任珠海市城市雕塑顾问、,中国雕塑壁画总公司艺术委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广州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在艺术创作上喜欢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抗争力量;同时又喜欢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创作有雕塑《搏斗》(1956年湖北青年美展一等奖,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木雕《珠江岸边》、《水乡女民兵〉》(中国美术馆藏),大理石雕《烽火年代》(广东美术馆藏),玻璃钢塑像《弓》(中国奥委会藏)和广州美术馆藏红粉石像《阿诗玛》等。主要城市雕塑创作有4500CM×480CM大型花岗石浮雕《浴血淞沪》(合作);花岗石雕像《烽火年代》(第2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珠江岸边》、铸铜像《东坡笠屐》、《容国团》、《弓》、红粉石像《工程师的眼睛》、不锈钢着色像《火凤凰》等30余座分布省内外。出版有《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作品集—李汉仪作品选》、合作主编《中国高等美术院校雕塑集—广州美术学院分卷》。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陈吾(1924.8—1995.10)广东海丰人。擅长水彩画、中国画。1944年毕业于广西艺师。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作品》美术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秘书长。作品有《峡谷涛声》、《远眺橘子洲》、《南海》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关山月,原名关泽霈,1912年农历9月16日出生于广东阳江县(今广东阳江市)那蓬乡果园村。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本科,刻苦自学绘画。后得到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先生的赏识,招其免费进入春睡画院,成为高氏入室弟子,并为其改名关山月。1939年,关山月以《渔民之劫》等作品参加了在苏联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同年秋至1940年春,他首次于澳门、香港及湛江举办个人画展,之后他自广东出发,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边写生,边创作,并沿途举办个人画展,以卖画维持生活和筹措资金,他在敦煌石窟临摹过壁画,研习传统艺术。此次旅行写生,为他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1946年,被聘为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中国画科主任。1947年作南洋之行,关山月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旅行写生,作品描绘热带风光,并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华侨的欢迎。翌年又在香港、上海、南京举办西南、西北及南洋旅行写生画展,并出版《关山月纪游画集》(2辑)。1949年春,在香港参加人间画会的艺术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南文艺学院教授兼中南文联美术部副部长、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副校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名誉院长。1957年由国家委派赴欧洲主持中国近代百年绘画展览。1982年被香港中文大学聘为学位考试委员会校外委员。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勤奋创作,其代表作有《新开发的公路》、《俏不争春》、《绿色长城》、《天山牧歌》、《碧浪涌南天》、《祁连牧居》、《长河颂》及与国画大师傅抱石合作的不朽巨作《江山如此多娇》(在《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过程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此外,他还访问过波兰、法国、瑞士、荷兰、苏联等国,并在日本、澳大利亚举办画展,在美国讲学和进行艺术交流。1991年捐资中国美协设立“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创作基金”,捐赠作品建立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关山月在艺术上坚持岭南画派的革新主张,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他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境界恢宏;他的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他先后出版有《关山月画集》、《关山月、傅抱石东北写生选》、《关山月作品选》、《井冈山》等作品。1997年,关山月美术馆在深圳市落成;2000年7月3日下午,关山月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88岁。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广东广州人。擅长油画。1980年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南海舰队军人俱乐部美术员。作品有《关怀》、《西沙之晨》、《夜海渔歌》等。美国一家画廊老板帕翠西亚·特维利葛曾经这样评价过中国油画家何岸:“何岸擅长画肖像画,他画的具有浪漫风格的女性肖像使他成为美国最受追捧的画家之一。何岸对女性的极大倾慕和尊重从他所有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但用何岸自己的话来说,那是一些为了“生活而作的画,画白人女子,老感觉画的不是自己最想画的。”2005年,回到广州的何岸才重寻到了自己文化和情感上的根。和大多数“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艺术家一样,何岸口拙,甚至沉默。“让作品来说话吧。”对他而言实在是再好不过。所幸的是,在采访他之前,我认识他并非通过没有血肉的资料和生平简介,而是他充满说服力的作品。第一次看到他的画是悬挂在广东著名摄影家陈纪萱先生客厅里的一幅《海边絮语》,陈先生介绍说那是何岸在南海舰队时的创作,军队的题材被画家以一个柔和的侧面反映出来,四五个年轻的渔家女,在絮絮私语,表情恬静、柔美,远处是归来的舰队,令人遥想起渔家女的话题和舰队上的军人相关,整个画面充溢着温馨的爱情意味。画面中心的几个渔家女子,容颜美丽,身材纤细,表情宁静,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是作者对美的把握已经超出了写实的范围;二是作者 在肖像画上的功力远非一般的画家所比。然后就是在他的新画室,画架上是一幅刚完成的肖像画,画中人和画中之景以及画境的和谐,令作品与观者之间,达成了对美的认同。采访已经是一周之后的事,在这期间我一直反复地翻阅着画册《中国当代实力派油画精品丛书——何岸油画艺术》,看到他在美国所画的美丽女子,所有的画都指向同一个主题——美是永恒的生命力。何岸,1957年生于广州艺术世家。上世纪80年代初即轰动广东画坛的油画家。1978年,中国随改革开放发生巨变,他的一系列浪漫主义色彩作品横空出世,在南海舰队期间创作的《西沙之晨》,《夜海渔歌》等油画,让年仅24岁的他成为中国美术协会当年最年轻的会员。1986年,何岸赴美国纽约美术学院继续深造,通宵达旦作画使他接到大量合同,是美国少数作品能在高端画廊受追捧并在美加地区多次操办个展的画家之一。 南海舰队时期人生中最精彩的十年何岸出身绘画世家,祖上为清代岭南画派著名画家何翀(字丹山),擅画花鸟、人物,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艺博园都有其画作藏品。父亲何克敌是广东画院著名油画家,曾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其画作《百色起义》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所收藏,画作《特区的晌午》为广东美术馆收藏。在这样的环境下,何岸从小跟画笔颜料打交道。而除了父亲的指导之外,作为在画院大院里成长的孩子,何岸还得到了很多人一生都得不到的机会,那就是跟林墉、关则驹、汤小铭、陈衍宁、伍启中等比自己年长一些的画家们的指导,何岸经常到画室去看他们作画,也经常将自己的习作拿去给他们修改,家学和专家的指导加上刻苦努力以及天赋,为何岸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就在初三毕业那一年,16岁的他被时任南海舰队美术创作组的黄树德特招进入南海舰队美术创作组。何岸在南海舰队一呆就是十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是“最有成绩的十年,最精彩的人生,最好的作品都产生在那个时期。”当时的文艺兵都需要下放锻炼。他被安排到舰艇上当枪炮兵,因为只有枪炮兵才能到甲板上,才可以看到海,看到岛,看到渔民。在南海舰队时期,他下到了南海的各个岛屿。大海、海岛、战士、渔民、渔港,奔涌的生活成为了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在那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画作,包括《西沙之晨》、《海边絮语》、《陆战队员》、《在太平洋上》、《夜海渔歌》、《兴隆》,何岸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画作都参加过全国和全军的美术展览以及全国青年美展,这些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充满作者的创作热情、技法娴熟,在美术界引起了重视和关注,1981年,何岸成为中国美术协会会员,那时他还不到25岁。南海舰队时期的作品,已经可以看到何岸绘画风格形成和成熟,在他的作品中,虽然也不乏如《陆战队员》、《在太平洋上》这样直接描写海军生活、充满阳刚之气的作品,但面对生活时,他总能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寻找到自己的视角,选取生活的侧面,以自己对美的判断和审视,为画面组织出一些优美的动作。他的《夜海渔歌》(1980)画的是潜艇上的战士在晚上浮出水面的轻松一刻;《路不断地延伸》(1983)的画面中心是几个带着孩子的海南岛女人,她们身边堆着的断木代表了一条即将开通的道路,女人和孩子的脸上都显示出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期待的幸福神情,那是对海南岛开发的一个侧面记录。在创作上丰收的同时,何岸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那幅我最初见到的《海边絮语》,画面中心的女子,原型就是他当时的女朋友——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的演员栾明,栾明后来成了他的太太,也成为他后来很多作品中的模特。美国时期最受追捧的画家之一1985年,母亲李植芳出国,何岸也随后移民。何岸将初到纽约的那一段时期称为自己的彷徨期,找不到艺术的出路,也找不到工作。为了谋生他和所有初去美国的艺术家一样,都经历了艰苦的谋生生活。“不知道怎么找画廊,语言也不通,到美国的第一天我就想回来。”而这样的情绪直到他在两年后卖出第一幅画的时候还持续着,1987年,他在舅舅的餐馆上挂的一幅他曾在云南体验生活,后来到美国才画成的画作《岁月》以200美元的价格被一个就餐的顾客买去,他拿到钱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终于看到了前途,这钱够买一张机票回国了。”然而他终于还是留了下来,1987年,在朋友蔡楚夫(蔡也是画家,当时在美国的华人画家中已经非常有名)的介绍下,他找到了画廊,终于“做回了本行”,开始了绘画、卖画的生涯,也选择了定居在旧金山。到了美国之后,何岸开始大量接触到法国、欧洲的艺术家的作品,他画中的虚实结合和美感,更为成熟。在美国主要面对的是一般的大众市场,于是“好看”就成为何岸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追求,在不断的摸索 中,他找到了一条表达美的新路子——美丽女子的肖像画。他美国时期的作品,以肖像画为主要题材,对他这一时期的画作,加州一家销售他画作最多的画廊老板帕翠西亚·特维利葛的评价最具代表性。他的画中人都有一份优雅,体现了美好的内涵。他画的女子超越时限,娇柔而若有所思。这一张张脸上都蕴藏着深度,或俏皮,或高雅,或智慧,或好奇。每一张画都有生命,捕捉到画中人在时空中的某个时刻。何岸的画作也常常设置在一个艺术的氛围里:或是芭蕾舞者在表演前做伸展准备;或是女子坐在钢琴前,自豪地听孩子弹奏;或是拿着小提琴的女子在音乐室内,手里的琴弓还在半空中似刚刚演奏完,观者似乎还能听到余音缭绕。”广州时期重寻文化和情感上的根尽管在美国,如同帕翠西亚·特维利葛所说的,“何岸的画悬挂在世界各地的高层和皇室成员的家里,许多人多年来一直收藏他的画作,他的画总是供不应求,满足不了收藏家的需求。而收藏家总是耐心地等待他的作品。”而仿佛是冥冥中注定一样,2005年,回到广州的何岸感觉到自己突然一下子又回到了从前,发现“大家坐在一起竟然又可以聊画,而且竟然还有人记得我”的时候。一个下午,他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是中国台湾的蒋祖台先生打来的,蒋先生说自己受某著名食品集团的罗先生所托,一直在寻找他。上世纪80年代,罗先生留学美国,在一个画展上看到了何岸的一幅画,非常喜欢,可当他去取钱再回来买画的时候,画已经被买走了。罗先生一直念念不忘,但因一直无法确定何岸的中文名而寻找多年,终于在20年后找到了他。蒋祖台代罗先生到广州探望了何岸,并给何岸在天河设了一个画室,于是何岸在美国之外,又拥有了一个在广州的画室。如今,何岸在美国和广州的时间是对半分的。回到广州,何岸重新寻到了自己文化和情感上的根。而2005年和2006年,何岸与陈纪萱先生两度进入新疆采风,新疆的美给了他前所未有的触动,也激发了他新的创作热情。接下来,何岸打算一面要继续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而另一面,他将创作出一系列以“中国美”为主题的油画作品。而这系列作品将以2008年为白先勇先生制作的、将赴英国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创作三幅巨型油画为开始!天命之年的何岸,势必会在广州这块土地上,焕发出更为耀眼的艺术之光。“沉醉知归路”——旅美中国画家何岸油画展将于11月22日在东风东路广东港澳中心七楼艺海堂美术馆展出,展示画家浪漫抒情、唯美写实的艺术之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坛崭露头角的何岸赴美国去追寻梦想。本次画展是他首次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本次画展的价值在于体现了这位华人艺术家穿越中西文化所进行的文化融合实践。成熟在军队,出名在美国,画家的归属在故乡。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