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安徽萧县人,本来是江苏人,后因萧县划归安徽,又成为安徽人。家在萧县西乡张庄村,父王伯涵,母阎文惠,祖母姓任,无名。1918年,10岁入桃园小学,为曾祖母画像,极像,为四叔祖收藏30余年,在抗日战争期间因跑反失落。1923年黄口西荫小学毕业,得“美术成绩特别优异”奖,美术教师为黄雪竹。同年秋至徐州,考取江苏省立徐州中学。1926年,因国民革命军北伐,停学一年,从私塾老师学写诗。1927年复学,美术老师是镇江国画名家何景砚,我开始学国画。1929年毕业,至杭州,考取国立西湖艺术学院,后改为国立杭州艺专,校长为林风眠,教师为蔡威廉、方干民、李苦禅,并由张眺、李可染介绍,参加左联所领导的“一八艺社”,为研究干事。一生坎坷,先在杭州艺专求学,与李可染同学。在参加“一八艺社”被开除后,又远赴北京,进入北平艺专。抗战初期参加新四军。后奔父丧,进入四川,靠当中学教员维持生计。抗战后到武汉,进入武昌艺专任教。解放后随并校先进入中南美专,后进广州美术学院,直到逝世。他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一直获得广泛好评。著名美学家迟轲先生评价他的作品是“伟大的风格”。当今众多艺术评论家也认为他是当今中国水彩第一人。原来人们以为王肇民擅长水彩,而在水彩中,尤擅静物。细观他的全部存世水彩后,才知道他除了静物外,在风景、肖像和人体方面,也有极高的水准。而且,王肇民先生不仅水彩画突出,在素描、速写、水墨以及绘画理论和旧诗方面,同样成就斐然。王肇民的作品,是一百多年来西方写实主义绘画进入中国后达到成熟的真正标志之一。王肇民的水彩画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他的作品告诉我们,一切关于绘画的争执都是徒劳无谓的,举世杰出的绘画作品定与画种及题材无关。他的作品对当下纷纷扬扬的美术界是一种警醒:绘画还是要回到绘画本身。我们在他的作品中能够深切的感受到:绘画是人类活动中的一项伟大事业。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水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别名潘思伟,雕塑家。广东南海人。曾从岭南派画家学国画。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1949年后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历任广州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美协第二、三届理事和广东分会副主席。曾参加石雕《和平少女》的设计和制作。铜雕《开荒牛》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金质奖。有《潘鹤雕塑作品选集》、《潘鹤水彩纪游》。1941年随画家黄少强学画,毕业于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曾在华南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工作。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及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汕头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全国美协常务理事。曾从岭南派画家黄少强学国画。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1949年后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编辑本段社会兼职历任广州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美协第二、三届理事和广东分会副主席。曾参加石雕《和平少女》的设计和制作。作品有《艰苦岁月》、《怒吼吧!中华》等,《白求恩像》(合作)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铜雕《开荒牛》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金质奖。有《潘鹤雕塑作品选集》、《潘鹤水彩纪游》。广东省政府为其建立“潘鹤雕塑园”。年青时曾被国务院人事部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文艺领军人物”称号。其艺术成就载入前苏联国家科学院、美术院编撰出版的《世界美术史》及中国出版的《中国美术史》。编辑本段石雕作品参加上海城市雕塑国际研讨会,代表有英、美、德、法、意、日、俄、挪威雕塑家十二人。重作《当我长大的时候》石雕。开始创作《詹天佑纪念碑》。1979年潘鹤创作了广东省珠海市的著名地标《珠海渔女》。受国务院组团赴香港为97香港回归纪念像选点。受聘为97香港回归美术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及97香港回归雕塑大展艺术主持人。与雕塑系老师赴俄罗斯考察。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创作《陈嘉庚》铜像。为佛山创作桂华公园石景宜藏书楼环境雕塑群。为天津平津战役馆创作《周恩来》铜像。广西钦州港《孙中山》立像安装工程落成。创作《李萍》石像。为北京芦沟桥重塑《怒吼吧!睡狮》8米高铜狮。完成上海《无名烈士》石像安装工程。为天津制作《周恩来、邓颖超》双人全身石像。省美术馆展出潘鹤雕塑、油画、水彩一百件,共三个展场,展期半年。在2007年,潘鹤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与越秀东山少年宫的同学们举行了一场名为“与大家同行”的雕塑图画展.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吴江冷(1911.9—1986.10)广东新会人。擅长工艺美术。国立杭州艺专图案系毕业。曾任广州市立艺专副教授、实用美术科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作品有《农·林·牧·副·渔全面丰收》、《祖国万岁·和平万岁》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职务

    画家简介:王益论别名王全义,广东东莞人。擅长美术史论、水彩画。1934年上海美专西洋画系毕业。历任广东省立艺专副教授,广州市立艺专、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作品有《梅花》、《山水》。论著有《丹青引》等。 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水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男、汉族,(1944.5—)广东三水人。广州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广东新世纪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专业职称美术编审。85年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个人画展。86年在北京官园中国儿童活动中心举办“梁培龙画展”。90年在台北“大家艺术中心”举办“梁培龙水墨画展”。90年在日本东京“银座画廊”举办梁培龙画展。90年在台中“陆陆画廊”举办“梁培龙画展”。90年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举办“梁培龙画展”。92年在香港“世界艺术画廊”举办个人画展。93年应美国驻广州领事馆文化处邀请在美国驻广州领事馆内举办个人画展。95年在马来西亚亚那士打声举办梁培龙画展。95年在马来西亚亚那士打省举办个人画展100副作品全部义卖,款项捐赠华文独立中学作建校基金。97年在加拿大“三藩市画廊”举办“梁培龙画展”。00年在香港铜锣湾“翰墨轩画廊”举办“梁培龙画展”。00年在广东省东莞市博物馆举办“梁培龙水墨画精品展”。01年在东莞市“天龙阁画廊”举办“梁培龙近作精品画展”。01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市“集珍庄”画廊举办“梁培龙水墨画展”。出版有《梁培龙画册》《梁培龙水墨儿童画选》、《梁培龙画册》、《童年的梦——梁培龙画集》》、《儿时的歌---梁培龙水墨画集》等。国画“野趣”曾在“中华杯中国画人奖赛”中获佳作奖(中国美协主办),国画“蝉鸣了”、“捉迷藏”、“查卫生”在“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奖赛、首届中国旅游书画艺术节和“隔山大奖赛”、及加拿大第一届“枫叶奖”国际水墨大赛中分别获三等奖或钢奖,国画“捉蜻蜒”在上海“双羽杯”全国书画邀请赛中获特等奖,并在“中国美协”及日本“共同通讯杜”主办的“中国的四季”美术展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国画“月夜图”在第二届海内外中国书画大赛中获金奖,国画“对奕”又在第四届海内外中国书画大赛中再获金奖。他受聘为广州画院画家、南京画院特聘画家,并列为建国以来中国十家著名儿童题材画家之一,他曾于广州、北京、香港、台北、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举办过十八次个人展。获得奖项89年国画“捉蜻蜓”参加上海“双羽杯”全国书画邀请赛获特等奖。91年国画“捉蜻蜓”被评为“中国的四季”美术展优秀作品(主办单位: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美协,日本安部牡丹园,日本共同通讯社)91年国画“蝉鸣了”获首届中国旅游书画艺术节三等奖。92年国画“查卫生”在第一届“枫叶奖”国际水墨大赛中获铜奖(主办单位:加拿大海外中国书画研究会。)93年国画“月夜图”在第二届海内外中国书画篆刻大赛获金奖。94年国画“春到了”获加拿大第二届“枫叶奖”特别优秀奖。97年国画“蕉林下”获第二届澳洲翁真如艺术杯中国水墨画大赛水墨画大赛获优秀奖。97年国画“对弈”获第四届海内外中国书画大赛金奖。作品被收藏国画“野趣”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国画“雨晴图”被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收藏国画“孩提往事”被广东美术馆收藏国画“山路弯弯”被美国驻广州总领事收藏国画“高梁路”被马来西亚驻广州总领事收藏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苏伟堂(1941.12—)别名苏东天,浙江宁海人。擅长中国画、美术史论。1961年入杭州大学历史系,1978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深圳大学教授。作品有《秋雨》、《春》等,论著有《徐文长研究》等。 1941年2月出生于宁海县长街镇青珠村。1966年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毕业;1979-1981年攻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论硕士研究生,毕业留院在中国美术研究所工作。1984-2000年在深圳大学任教,2001年退休安居杭州。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协会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文化部特聘画家。苏东天是著名国画家,在文、史、哲及美术史论著领域均有卓越的学术成就,发表过百余篇学术论文,参与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集》、《中国美术全史》等多种书画辞典。出版了《诗经辨义》、《诗经新释选》、《易老子与王弼注辨义》、《徐渭书画艺术》、《和平与人道思想的实践者——池田大作》等学术专著多部。他师从潘天寿,秉承老师的遗愿,淡泊明志,甘于寂寞,数十年默默耕耘,终于大成。其画风,是在继承潘天寿、吴昌硕艺术之长的基础上,吸收明、清以来的各大家的精华,向传统、向造化,广采博取,立足时代,努力创新,逐步锻造出沉雄博大、清新瑰丽的独特艺术风格。善作巨帧,擅画梅、竹、兰、藤萝等,格调高华,广获好评。曾获东京富士美术馆“富士美术奖”、创价大学最高荣誉奖和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哲学学术奖。苏东天先生现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儒雅谦和、仙风道骨,思路开阔、十分健谈。是一位历经人生沧桑、对生命充满领悟、学养深厚、心胸豁达、出语飘逸的学者。热爱家乡、关心家乡、支持家乡,他捐资200万港币,建造了星海中学图书楼,后又捐赠20万港币购买图书。

    居住地区
    广东/深圳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于风别名孙恪诚,浙江绍兴人。擅长美术理论。1948年曾在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学院工作。历任解放军中南空政文工团艺术指导,广州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研究员,岭南画派研究室负责人。论著有《文同、苏轼》、《郑燮美学思想探微》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全国艺坛为之欢呼。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1925年冬回国,任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长。1928年创办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出任校长兼教授。后因其现代自由绘画观点和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相悖,渐渐退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主流,影响势微。此后更名“风眠”,据传取“风中长眠”之意。回归画家本位,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独立意识的绘画。静物、风景、仕女、戏曲人物成了他的风格中著名作品。新中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打击迫害,因为与同乡叶剑英(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搭救,所以幸免。1977年获准出国探亲,两年后隐居香港,继续创作。1991年8月12日于香港逝世。当今闻名世界的大师级画家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都是他的学生。

    居住地区
    香港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王胜利,1956年11月生,安徽蚌埠人。定居于深圳,专业画家,高级职称。笔名:月禾,专业水彩画家。1981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员。多年来,一直从事水彩画的教学与研究,高级职称。作品多次在《美术》、《中国水彩》、中国《水彩艺术》等刊物上发表。多幅作品被中外友人、美术馆收藏。2主要作品1995`95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追记中的秋天》。1996全国第三届水彩、粉画展览《古韵回思》。1996中国首届水彩艺术大展。铜奖《透过阳光的古窗》。1996中国新世纪艺术大展优秀奖《昔厢遗韵》。1997第七届中国水彩画大展优秀奖《颓粱下的向日葵》。1997中国美协第十二次新人新作展《风轻云淡》、《向日葵》、《有飞鸽的古梁》。1998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秀奖《梦归故里》。1998全国第四届水彩、粉画展览《师魂—纪念陶行知先生》。1999编入《中国美术选集》、《清风悠悠》。2000全国第五届水彩、粉画展览优秀奖《古韵回思—清风》。2001出版《王胜利水彩画集》。2002广东第二届水彩画大展优秀奖《向日葵》。2002参加《中国当代水彩画展》、《遗韵》。2003中国当代水彩画写生精品展优秀奖《皖南情》。

    居住地区
    广东/深圳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裴建华(裴剑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协理事,深圳市美协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原深圳美术馆馆长。主要代表作品有:油画《西沙女民兵》、《木船打敌舰》、《奴隶的女儿》、《儿童团打围》等。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全军以及国内外许多重要展览。部分作品获奖并为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文化机构及私人收藏。出版有《裴建华画集》、《裴建华油画集》、《裴建华书法》等。油画《西沙女民兵》1974年全国美展展出后,广受好评。全国许多报刊、杂志纷纷刊载、评论介绍。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家美术出版社印制成画片、年画全国发行。女民兵形象还编入了《工农兵形象选》、《油画人物形象选》。以后又作为插页编入了小学课本,当时曾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现已作为红色经典作品载入新中国美术史册。在任职馆长的16年时间里,通过举办各种展览为深圳美术馆收藏了大批艺术精品,丰富了馆藏。为深圳增加了文化积累。为保证美术馆的运作品质,提升深圳美术馆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裴建华采用引进优秀美术理论骨干、委托研究、特聘客座研究员等办法开展学术研究,为深圳美术馆的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介绍国外现代设计理念,深圳美术馆与“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合作。于1988年在北京举办了《现代设计展》。九十年代初,深圳美术馆首次在国内以官方的名义举办了西方新潮美术《德国装置艺术展》。一时间领开放风气之先的深圳美术馆令海内外为之瞩目。任职馆长期间,仍坚持创作。油画《春泽》、《红树林》,水粉画《西沙行》、《舞》等作品参加了《中国风情油画展》、日本《亚细亚三十一回现代美术展》,“全国七届美展”等重要展览。油画《早秋》、《西沙》、《海南三月》、《金秋》等作品编入了大型油画集《中国风景油画》(1977年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油画作品《海南三月》入选广东省油画作品展;于深圳集雅轩画廊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2004年参加“四人书画联展”于深圳美术馆展出;2003年油画作品《客家围屋》参加“深圳画家画深圳美展”;2002年赴欧洲访问。与留学意大利学习雕塑的儿子裴悦舟参观美院工作室;从美术馆馆长的位置退下来后,他更加奋发,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的书画创作中。裴建华自幼受传统文化滋养,书法功底深厚。九年的美术科班教育使他具备了坚实的造型与把握色彩的能力、经历了艺术与人生的风风雨雨,现在更加从容淡定,游走于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参照系里,不倦探索、孜孜以求;2001年油画作品《山涧》参加“广东省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美展”;举办“关山月前瞻、回顾作品展”;于深圳博雅画廊举办个人油画作品展;2000年为深圳市布吉镇政府绘制油画作品《长城》;1999年油画《西沙珊瑚岛》、《皖南民居》、《白桦林》等作品参加“深圳庆祝建国50周年暨特区成立20周年美展”;1998年油画《村道》、《静物》等作品于日本东京都美术馆展出;1997年油画《海岛》、《秋》、《海南三月》、《早秋》等作品编入大型油画集《中国风景油画》;《中日艺术交流》杂志介绍油画作品《西沙女民兵》;参加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访问俄罗斯;1995年油画作品《黎村》参加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举办的“第31届亚细亚现代美术作品展”;1994年举办“油画作品邀请展”;油画作品《风雨欲来》参加“深圳美术家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组办“全国第十二届版画展”担任评委;水粉画作品《舞》参加“中、日、韩及香港地区美术交流邀请展”该画为日本收藏家收藏;1993年组办“全国第八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展”担任评委,组办“93博雅油画大奖赛”;赴美考察在纽约,听旅美画家陈丹青介绍苏哈画廊;1992年参加组办“全国第十一届版画展”担任组委;1990年油画《亚玛河谷》等作品参加在香港举办的画展,该画被海外私人收藏;1989年参加组办“全国七届美展水彩、水粉、粉画展”(深圳)担任评委;作品《西沙行》参加全国七届美展;1988年协助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现代美术设计展》,介绍现在设计理念到祖国内地;1987年油画作品《春泽》参加“中国风情画展”赴海外展出;1986年任深圳美术馆馆长,为发展特区美术事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策划、主办了一系列展览及学术研讨活动;鉴于展览馆以展览为主,功能单一,难以履行现代城市应有的文化使命,于1987年更名为“深圳美术馆”。确立了集收藏、研究、展览、陈列、资讯服务、学术交流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美术馆的发展目标;1985年转业到深圳;1984年油画作品《南岛进行曲》入选全军美展《战士》文艺发表;转业深圳,创作油画作品《捕鲨姑娘》参加“特区美展”于深圳、厦门、北京展出;1983年创作《五指山下鱼水情》、《五指山下文明村》等反应部队生活的组画,分别发表于《解放军报》、《战士报》、《海南日报》;1982年油画作品《边陲夜月》、《西沙之晨》等作品参加“海南风情画展”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0年版画作品《爱民渡》入选全国版画展,《解放军画报》等刊物发表并获广州军区文艺创作一等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79年《前线写生》等六幅作品参加“保卫边疆、自卫还击”全国美展,作品分别由广西、上海人美出版;1977年油画作品《木船打敌舰》版画作品《五指山上篝火旺》(与曾照歆合作)参加全国美展;版画作品《五指山上篝火旺》为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1974年油画作品《西沙女民兵》入选《建国25周年全国美展》,北京、上海、天津等美术出版社出版单张年画向全国发行,并作为插页收入小学课本;油画作品《奴隶的女儿》参加全军美展、获广州军区文艺创作优秀奖。《解放军报》、《羊城晚报》、《海南日报》后发表;1973年中国画《打得好》、《椰林曲》入选全军美展,获优秀作品奖;1972年创作油画作品《木船打敌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45周年美展;1971年创作历史画作品《儿童团打围》入选全军美展;1964年毕业创作作品《碧海银滩绿长城》参加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毕业作品展,《羊城晚报》发表;美院毕业,分配到部队从事美术创作;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入伍,在海南军区政治部从事美术创作;1962年油画《归舟》参加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学生作品展,《解放军报》发表;1959年入广州美术学校油画系就读;1955年入中南美专附中就读;1940年生于武汉,原名裴剑华;

    居住地区
    广东/深圳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