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女,湖南长沙人。自幼随母亲学习湘绣,1954年入国营长沙红星湘绣厂工作,后相继在长沙市湘绣生产合作社、湖南省手工业联社湘绣厂、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从事刺诱工作,工艺美术师。1985在退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湘绣。参与绣制的《松鹤》等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屏开花艳喜东风》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双面立体绣《西厢记》获全国工艺旅游产品展四新产品奖。1981年应邀赴日本现场表演。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李凯云(1903-1993)字晓岚,号登俊,湖南长沙人。1920年进长沙李豫章湘绣铺当学徒,1928年转到广华绣庄从事各种湘绣日用品设计,如堂彩、椅披、帐帘、庙宇神袍、戏装幕布等,为后来的湘绣日用品设计创新打下了雄厚基础。同年为即将举行的“奉安大典”设计了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用湘绣棺罩,入葬中山陵,成为湘绣史上的荣耀。解放以后又设计了众多的湘绣日用品,如床单、床毯、台布、被面等,并多数出口,内容基本上为花卉,他长期从事湘绣日用品设计,把中国花鸟画的表现形式----折枝花运用于湘绣设计,并取得了成果,他设计的“五百”被面成为湘绣定型产品,长期畅销,加上他设计的花鸟八页、四页中屏、条屏等精品,约占湘绣出口产品的60-70%。1956年设计的梅花被面和团花被面被送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评审,获得好评,团花被面被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工艺美术教育理论家庞熏教授买下,私人收藏。1957年设计的百花被面以梅花、天竹、水仙为主花,间以数十种花卉,组成百花,花枝琳琅满目,色彩丰富,散而不乱,整体统一,格调淡雅,曾参加了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文化大革命中,总结自己多年的绘画经验,勾画下白描花卉稿以留之于世,共画了6本画稿,包括牡丹、月季、芙蓉、茶花、百花等,每本100余张。这些线描功底深厚,结构严谨,简练畅达,古朴劲健。如《牡丹画谱》共汇82朵不同形状的牡丹,六十朵不带叶的牡丹形态各具,绝无雷同;二十二朵带叶牡丹花铁线描成,俏丽生辉。《百花画谱》绘有102种各类花卉,采用折枝画法,铁线描成,每一画面均讲究构图。这些画谱是珍贵的白描花卉教材,聚集了他从艺的数十年心得体会。身份1957年作为艺人代表,赴京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受到国家领导人朱德的接见。其作品十锦彩花被面收入1959年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型精装画册。1963年8月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4年9月被选为湖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7年和1983年特邀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989年被选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12月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李凯云从事湘绣设计五十余年,有着深厚的花鸟画艺术修养与功底,谙熟图案与日用品设计,并创造性把花鸟折枝画法与湘绣日用品图案设计结合起来,他的设计风格简练、明快、省工省线、新颖美观,是近现代湘绣史上,日用品设计革新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和艺术家。1993年2月15日在曙光医院逝世,享年90岁.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别名陈倜,一九二六年生。笔名白一,一级美术师,教授。湖南邵阳人。擅国画。美协湖南分会。自幼从父学书,1946年毕业于华中艺专,曾任师范教师。原任省农业厅宣传组长,湖南省美工室创作员,湖南省文联执行主席,省美协主席,湖南书画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湖南美协名誉主席,省政协常委,。一级美术师,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其精到的工笔人物画,早已著名于世。他以潇洒明快的线条,典雅含蓄的色彩,明丽优美的形象,表现苗瑶风土人情,而富有现代感和生活味、乡土情。中年兼攻写意人物,以其深厚的线描功底,行笔流畅,韵律周致,有行云流水之妙,尤其是从民间艺术、战曲中获得奇思妙法,造型夸张稚拙,近乎抽象之外,形以高扬心志,足见神工。他的作品很多,且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其中《朝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欧阳海》、《考古新发现》、《晨风》、《夏夜》、《小伙伴》、《听壁脚》(均获全国奖),《任凭风浪起》、《迎春图》、《苗岭欢歌》、《节日晨妆》、《办嫁妆》、《三月三》、《舂米谣》、《开元宵》、《钟馗》、《黑旋风》、《猛张飞》、《秦叔宝》等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或收入画册,或作专题介绍,分别藏国家及地方美术馆,博物馆。近年在港、澳、台、穗、京举办个展。出版有《陈白一画辑》、《陈白一新作选》。《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等收入其传略。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者特殊津贴证书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罗尗子(1913—1968),亦作罗叔子,名弢叔,别署范球、崇艺,室名无华盦。民国二年癸丑十二月十三日(1913年12月13日)生。湖南新化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美术史论家、篆刻家、书画家。1948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擅长篆刻、书画、美术理论,同时兼擅书法。曾师从马万里、潘天寿学艺,深受前二者以及徐悲鸿、黄牧甫影响。其篆刻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被张友宪、朱光耀教授等后人称之为“罗氏印风”。其书画表现出的才情有宋元以来杰出文人画家所特有的标志,无论意境、笔墨、图式均显示出过人之处。代表作品:篆刻:《六十年代》、《石头夏》、《江山如此多娇》、《换了人间》、《陶冶》、《一百工也》、《左手书画》、《缶庐继起迈先行》、《西州老民》等。书画:《江山无尽》、《松鹫图》、《鹫图》、《鹰》、《双栖图》、《腊嘴葡萄》、《兔》、《荷》、《双鸡图》、《花鸟》、《雨过》(指画)、《太湖渔舟》等。主要著述:《北朝石窟艺术》、《中国纹样史》、《无华盦印存》,与南京艺术学院教师合编《中国工艺美术史》、《顾恺之研究资料》、《桃花坞木板年画》、《北朝石窟雕拓片选》等。家庭背景罗尗子出身书香门第,祖父罗定彩夫妇勤俭持家,慢慢有所积蓄,成为当时地方上比较富裕的家庭。正所谓:“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罗定彩老先生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培养,男子才艺双馨,女子温文贤惠。罗尗子父亲罗醉白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现湖南大学,时李达等人也从这里毕业外出日本留学),后留学日本。从日本归国后,受先进民主思潮影响,响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的呼声,罗醉白在村里创办了石冲口完全小学(现石冲口镇中心学校,简称石冲口中学)并担任校长兼任教师。罗尗子伯父罗夷白受湖南省布政司委派留学海外,专攻财政,学有所成归国后,积极回报家乡,担任新化县财政局长多年。两位堂兄也是青年才俊,罗夷白长子罗特夫年少时便考取黄埔军校,为第19期学员,罗夷白次子罗卓夫参加工农红军,表现突出,解放后曾任北京医科大学总务长。从罗尗子的家庭背景可以看出,其家中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对国家以及社会责任的感的教育,这无疑对罗尗子的一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尗子嫡孙编辑)尗子简历罗尗子,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篆刻家、书画家,其中篆刻才能最为突出。1919年,时年七岁的罗尗子随父亲在石冲口高小读书,六年后顺利毕业并考入新化一中。从新化一中毕业后曾在石冲口高小任教八年,时罗尗子父亲年事渐高,想将学校交给尗子管理,但罗尗子志向很高,毅然决然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放弃其父安排的校长职务,加入到革命行列,以示报国。然而,革命年代,各种情况难以预料,身为共产党员的罗尗子受到打击,被捕入狱。情况危机,其父亲、伯父得知消息后,找到时任省参议员的曾凤光(湖南新化维山乡人),曾凤光对罗尗子的才能早有耳闻,其受到曾凤光的青睐,特亲笔写下书信,送达新化,尗子得以释放,随后按曾凤光的安排与其见面,曾凤光深感时代所迫,交代罗尗子出走永不回乡,以免伦难。这样,罗尗子才得以死里逃生。按照曾凤光的交代,罗尗子走水路从邵阳出走,只身前往广西桂林,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不知何故,罗尗子辗转到重庆,在此期间,曾在古董文物商店做小职员,生活十分艰难,以至于万念俱灰,想一死了之,最后吞服黄藤自杀,吉人自有天相,后被救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罗尗子随后(194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马万里等人创办的广西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在校期间,深受马万里的赏识,尗子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勤于学习篆刻、书画,取得了骄人的进步。1944年日军南下,造成举世闻名的“湘桂大逃亡”,罗尗子也在其中,随后又回到重庆。1945年,罗尗子以首名佳绩考取时设盘溪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当时题为黄杏枝头春意闹)。1946年随校前往杭州,并拜郑午昌(浙江嵊县人)为师学习山水画。1948年,罗尗子以优异成绩从时设杭州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同年,与同窗好友前往大连担任大连旅大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1949年,离家漂泊近十年的罗尗子与肖前榆女士完婚,后育有一男一女两孩子。受当时时局影响,罗尗子带着一家人来到苏州,在苏州铁路中学任语文教师并兼任教务主任多年。1952年10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于无锡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55年,罗尗子被聘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讲师,主讲“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1958年至1959年,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先后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1959年,罗尗子被聘为南京艺术学院讲师。1955年到1959年四年任教时间,罗尗子先后在《人民美术》、《中国画》、《江海文学》、《文物参考资料》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约四十余篇,大多为文字一万字以上的专题论文,由此,尗子先生的创作力可见一斑。1961年,罗尗子跟随陈之佛(浙江余姚人)进京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史》,1962年1月15日陈之佛因病逝世,此书主要由罗尗子在原先基础上完成。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时局大变。1964年,罗尗子与众多教师被安排到海安搞“社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罗尗子等文人志士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牵连,而对尗子的指控是其光着身子在家中吃西瓜,随后便被捕进入“牛棚”中进行改造,在“牛棚”中,罗尗子坚持篆刻等工作的进行,其最后的作品、刻刀以及印蜕全部交给了好友张道一(东南大学教授)。罗尗子经受着文化大革命的无情埋没,对祖国前途担忧,对民族命运担忧的尗子,无法忍受这巨大的痛苦,于1968年自缢于古林公园的一片小树林里,结束了他孤寂苦闷的一生。[1]篆刻艺术—“罗氏印风”罗尗子在年少时便显示出篆刻方面的特长,罗尗子年少时,曾为老家的曾祖母以及一位同乡老者篆刻碑文,这两块墓碑现今仍立罗家祖坟上,其上字迹清洗可辨,其字“上称下载”,疏密均匀,颇似唐˙《褚遂良孟法师碑》中的手法。南京印人孙洵先生这样评价罗尗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金陵颇有建树而饮誉全国者首推丁二仲,五十年代之佼佼者是罗尗子。”罗尗子治印才能可从其篆刻的《张道一》一印中窥得一二,“一”字难刻,众所周知,可罗尗子先生在处理时,将“道”字的走之底有意向下拖了一个尾巴,与“一”字相照应,运筹巧妙,令人不禁为之折服。建国后,罗尗子为西泠印社理事及江苏省书法印章会理事,其篆刻更是声誉日盛。他所著论文《印章起源及其演变》(1961年《江海学刊》)、《试论“西泠四家”的篆刻艺术》(《西泠艺丛》第二期)显示出过硬的学术水准,深受同行们的肯定,罗尗子留下的印章并不多,由黄惇、晏西征主编的《无华盦印存》为目前我们仅见的作品集。罗尗子1968年于金陵黄瓜园溘然辞世时年仅55岁,故而在不少研究者看来,因其早逝,他应该并没有形成独立鲜明的个人风格。如南京已故印人秦士蔚在看了罗尗子的遗作后云:“偶从王道云同志处假阅罗尗子先生遗作——印章小册,觉伊虽涉法黟山而未尝扬泥,其中自由独创之处,调高在此。惜短命死矣,否则将末造就又何可限量哉。”秦士蔚认为,罗尗子篆刻虽然有独创之处,但却是“涉法黟山而未尝扬泥”,此种说法可谓很有代表性。罗尗子在篆刻方面曾从师马万里、潘天寿等名家,黄牧甫的风格也对其产生过一定影响,但罗尗子在篆刻方面还是有自己的风格所在。黄惇教授云:“历来标志一名印家成熟风格的作品往往也就十数方,而罗尗子至六十年代前半期的作品已有十多方令人拍案叫绝(《六十年代》、《石头夏》、《江山如此多娇》、《换了人间》、《陶冶》、《一百工也》、《左手书画》、《缶庐继起迈先行》、《西州老民》等)”这显然足以说明他已形成了自己个人的成熟风格。江苏大学朱光耀教授认为:尽管罗尗子令人惋惜地过早的离世,但说其尚没有形成自己的印风也不尽然,尤其是将其置于黄牧甫的烛光阴影中,此对长眠中的罗尗子也是不公正的,受建国后那段特殊年代的局限,罗尗子的印风显然还不具备成为一个派别的追随群体和影响力,故而我们不妨将其名为“罗氏印风”。绘画艺术及诗词朱光耀教授认为:“罗尗子在绘画上的才艺是多方面的,花鸟、山水以及指画均擅,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然惜其早逝,未能字绘画上走得更远。”一般认为写意花鸟对用笔的质量和表现力有着更高要求,而精于篆刻者往往又深谙此道。虽然罗尗子有着多元师法途径(马万里、潘天寿、陈之佛、徐悲鸿等),但其始终坚持自己个人的风格取向——金石味较淡,卷轴气息浓厚。罗尗子的外甥晏西征藏有一副罗尗子所绘的《松鹫图》,图中一株老松由左向右上延伸,图上伫立着一只老鹫,约占去半个画面,鹫的头部以浓墨写出,造型简练准确,显示出作者对此类题材在技法上的驾轻就熟,而鹰脖子以下的部位则以含水量极大的淡墨泼染而出。在此类作品上,朱光耀教授认为:“在笔墨上潘天寿以拙见长,罗尗子则贵在轻巧。在气息上,潘天寿以霸悍的气魄独领风骚,罗尗子则以风姿意趣胜人一筹。”罗尗子青年时在家乡时也创作了部分作品,罗家人一直将这些作品保存到九十年代初期。由于罗家人缺乏对罗尗子先生的了解,以及受对画作欣赏水平的局限,罗家人在九十年代初期将其早期作品化为灰烬,其中有巨幅《孔雀开屏图》也未能幸免,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罗尗子的代表画作有《江山无尽》、《松鹫图》、《鹫图》、《鹰》、《双栖图》、《腊嘴葡萄》、《兔》、《荷》、《双鸡图》、《花鸟》、《雨过》(指画)、《太湖渔舟》等。(尗子嫡孙编辑)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他自幼爱马,画马,学马叫,学马打滚,大家都叫他“马迷”。1922年从沅陵联中毕业后到长沙考入武卫军事学兵营。后从军,任过连长、营长、少校副官、中校主任、上校科长。1934年,国民党第四路军改编,被列为编外上校附员。编余在家,便专攻书法和绘画,得到两湖知名的石刻家黄铁庵指点后,进步更快。1937年,正准备去日本举办个人书画展览时,“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取消东渡计划,被湖南省政府派往乾城任保安暂编团团长,后又兼沅陵防空少将副司令。周游全国各地名胜,专职画画,以画马和画山水著名,兼工诗词、书法。出版了《张一尊画臬》。在上海、南京、杭州、重庆、贵阳、桂林、长沙、衡阳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有作品参加全国历届美展。虽未进过美术专门学校,但潜心研究古法,融精髓于一炉,推陈出新,不落前人棠臼。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他画马时只用腹稿,常先画马尾,再画马身,后画马头,巧用笔墨,顷刻成画,神形兼备,寓神于形,栩栩如生。代表作有《三骏图》、《八骏图》、《万马奔腾》等,被誉为中国画马“四杰”之一,有“北徐(徐悲鸿)南张”美誉。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省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省分会主席。1973年3月28日在长沙病逝,终年71岁。张一尊,学名耀定,曾用名铁湘,1902年1月出生,湖南省乾城县(今吉首市)太平乡人,系湖南省知名画家。其祖父为清末秀才,父亲为自耕农,后转做商贩,家境较殷实。张自幼爱马,经常默立马旁如痴如醉观看,并喜用木棍在沙滩、院坝画马,人称“马迷”。因其聪明伶俐,得父支持入村办小学。1910年转乾州公立模范高小,课余自学绘画,尤喜画马。1918年秋考取湘西第八联合中学,该校坐落于沅陵县城最高处,晨钟暮鼓,风景如画。张身处此境,并得工笔画家王景川悉心指导,绘画技艺与日俱增。1922年中学毕业,次年冬考取武卫军学兵营,受训半年后留武卫军任职。1926年5月调任湖南暂编第二师补充团上尉副官,8月部队改编后改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六旅上尉副官。北伐战争中随部攻克九江,进取南京,尔后转战江北讨伐孙传芳,参加了大小战役无数,于战事中升任连长、营附。国共分裂后一度失业,短暂任职于各处军阀。1929年3月,张经人介绍任长沙警备司令部上尉参谋。旋调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总指挥部任少校副官,开赴广西讨伐桂系,在军中先后升任中校副官、上校科长。戎马之余,坚持泼墨挥毫,1931年8月在长沙与书画界人士发起组织“潇湘书画社”,先后举办过五次社员集体书画展览。1934年12月被编余离职,闲居家中作画,并得两湖知名石刻家黄铁庵指点,画艺日增,尔后在南京、衡阳举办个人画展两次。1937年9月,乾城县为土匪龙云飞所陷,张由“湘西王”陈渠珍提名赴乾城接任保安暂编团团长,平定匪乱。次年1月率团开赴芷江改编为保安六旅十一团,2月调驻沅陵。时日寇空袭不断,张于6月奉命兼任沅陵防空少将副司令。1941年2月赴成都中央军校高教班第八期受训,入校不久即被停薪留职,乃于课余废寝忘食埋头作画。次年初集中画作60余幅,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得业界一致好评。闭展后正值结训,多次被邀回军队任职,然其不为所动,以患心脏病为由拒之。此后七年间,张周游全国各地名胜,心无旁骛专职作画,以画马和山水著称,兼工诗词、书法,在各大中小城市举办个人画展17次之多。新中国成立后,张因长于国画,于1950年被聘为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1953年任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1955年4月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曾兼任中国美协会员、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省美协主席等职,系湖南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张在作画中潜心研究古法,融精髓于一炉,推陈出新,不落前人窠臼。画马时只需腹稿,巧用笔墨,常先画马尾,再画马身,后画马头,顷刻成画,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其代表作有《三骏图》《八骏图》《万马奔腾》等,并出版有《张一尊画集》,被誉为中国画马“四杰”之一,有“北徐(徐悲鸿)南张”之美称。张一尊1973年3月病逝于长沙,享年72岁。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湖南长沙人。擅长油画。193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曾任华中美专教员。抗日时期任战地文化服务处干事。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技术员,军委会派驻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革命会顾问室秘书,长沙第四中教员。作品有《韶山组画》等。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邵一萍(1910—1965)女,浙江东阳人。原名慧卿,号浙东女史,别号萍庐主人、紫溪馆主。擅长中国画。自学绘画。早年师从堂兄召随轩学习国画,又得旅美画家张书旃、岭南画派名家赵少昂及黄君璧指点,专攻花鸟,形成了空灵隽秀、质朴旷达的画风,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曾任湖南省湘绣一厂一级技工,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技工。作品有《萱花》、《高粱》、《梅竹》等。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李伯涵,原名李光裕,吉林双阳人,少年时在家乡私塾和小学读书,1917年就读于吉林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家乡人小学教员,1922年秋,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到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授美术,1930年在第二国民高等学校任美术教师,抗战胜利后,任长春市女士中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长春市第一中学,长春市第二中学教授美术,1958年调任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任国画研究室主任兼美术系教师,作品以墨竹、花鸟见长,曾参加省市美展,获奖作品有《荷鸭》、《松鹰》、《鹦鹉报春》等,1981年向吉林省博物馆捐赠作品40件,曾任政协长春市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

    居住地区
    吉林/长春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齐白石一生共有两妻室,共有七子五女。1874年由父母做主娶童养媳陈氏春君,1881年与妻陈春君圆房,育有三子(良元、良芾、良琨)二女,1940年发妻陈春君在湘潭老家去世;1919年聘四川籍胡宝珠为副室,1941年立继扶正,育有四子(良迟、良巳、良年、齐良)三女。1943年胡宝珠病殁。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