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马瑔(1938-),笔名梅山,字清源,又号司马清源,九峰画室主人。山西清徐县人。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后在北京中国画院进修,结业后留院工作。擅人物,兼及山水、花鸟,画风清新潇洒。所作工笔重彩人物,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富有时代气息。所作写意历史人物,笔墨畅快,诗意盎然。1964年同刘凌沧、刘继卣等合作《红楼梦》作品在日本、香港等地展出,1957年起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或在报刊上发表,有的作品先后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集》、《中南海书画集》、《北京画院画选》、《中日美术展画集》、《中国工笔重彩画集》、《现代工笔画》等。代表作有《还我河山》、《黄河之水天上来》、《日日夜夜》、《秋爽斋》、《李清照》、《李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李自成》、《岳飞》、《雨声》等。1982年起先后在四川、河南、内蒙古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1986年应邀访问美国并举办“工笔重彩画展”,1987年再次访问美国,并在旧金山举办个人书画展。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北京水彩画学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艺风画会副会长,北京画院画廊主任。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广东新会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副主任著名建筑历史学家。营造学社成员,建筑史学家,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协助林徽因让景泰蓝工艺重获新生的艺术家、是建筑学大宗师梁思成先生的主要助手。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是著名古建大师梁思成的弟子。1个人履历1931-1946年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先后为绘图员研究生、副研究员。1946-1999年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1932-1942年营造学社自北京-四川辗转190县市,先后实地考察测绘古代建筑遗构约2738处,莫宗江参加考察了其中的123个县市约2000个遗址、遗构。在此期间,他以长篇研究论文《宜宾旧州白塔宋墓》(刊载于1944年10月《营造学社汇刊》七卷期)《山西榆次永寿寺雨华宫》(刊载于1946年10月《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二期)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他协助梁思成先生撰写《中国建筑史》《APictorial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图象中国建筑史),绘制了这两部著作的大部分建筑图,此外,他代表中国营造学社参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前蜀王建墓考察工作,完成了大部分的建筑雕塑测绘图和王建墓雕塑艺术的长篇论文,当即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可惜由于战乱,论文手稿遗失。新中国成立之初莫宗江先生积极参与共和国国微的设计,是国徽设计小组的主要成员。1951年,莫宗江先生参加文化部文物局“雁北文物勘察团”,完成学术论文《应县朔县及晋祠古代建筑》。2成就及荣誉1949—1966年,从事清华大学建筑史教学之余,专力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史和园林艺术并协助林徽因从事景泰蓝的艺术创新。遗憾的是,这份论文手稿在“文革”中散失,仅在他指导的研究生张锦秋所做毕业论文《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原状造景经验及利用改造问题》中可管窥他在这一领域的造诣。“文革”结束后,莫宗江得以恢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他借指导研究生之机,重新考察了一些重要的古建筑遗构,如l涞源阁院寺福州华林寺等,于1979年完成论文《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建筑史论文集第2辑),所指导学生的论文《福州华林寺大殿》(杨秉纶、王贵祥钟晓青等合撰)刊载于《建筑史论文集》第9辑。20世纪80年代起,莫宗江先生担任《中国美术全集》建筑卷的学术顾问。1987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主要成员为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1989年,与老朋友陈明达先生合撰《巩县石窟寺雕刻的风格及技巧》,在美术史论界引起轰动。1999年11月,在病痛中仍奋力校阅老友陈明达先生的遗稿《营造法式研究札记》。1999年12月8日,在北京大学校医院病逝,享年83岁。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杨燕屏(1934.7—)女,河北文安人。擅长油画、中国画。1958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先后任北京美术公司、中国革命博物馆、北京画院创作员。作品有《画中游》、《周总理与战士谈话》(合作)、《刑场婚礼》(合作)等。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王乃壮,男,又名王洲,号静敛斋主,寒山稚子。汉族,浙江杭州人,1929年2月生。祖父王福盦为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幼承家传,酷爱书画。1947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西画,194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得徐悲鸿、吴作人指导。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教授。60年代初又从李苦禅学习水墨大写意与书法,作品追求新意,具有粗犷浑厚、精致典雅、深沉耐看的风格。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华翰书画院院长、中国现代书法研究中心艺术顾问,台湾美术家协会荣誉理事,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艺术成就,1978年作品首次在香港展出。并有作品在《美术》《中国美术》《中国画》等刊物上发表。北京荣宝斋出版了《王乃壮花鸟》画辑。1987年春应邀赴新加坡南洋美术学院讲学及展出作品,获新加坡共和国教育部两次奖赏。1985年香港HIKO出版公司出版《王乃壮画集》。近年探索创作现代佛画及现代书法,1986年香港《美术家》发表其一组现代佛画。1987年书法作品入选《现代书法》集。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刘德瀛(1913—19829)别名米丁。河北霸县人。擅长玉雕。1928年东北产义明斋学做玉器,1936年在北京开玉器作坊。1958年后任北京玉器厂技术厂长。获“老艺人”称号。作品以玉器花卉设计制作见长。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河北深县人。擅长工艺美术。北京东风无线电一厂。1923年北平烧瓷作坊学艺,曾在四友画馆学习国画五年,又从陈从齐、吴光宇学画古装仕女。长期从事烧瓷工艺设计。曾任北京市烧瓷厂设计,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曾参加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室内装饰设计。作品有《观音瓶》、烧瓷大排屏《玉堂富贵》;《鸡尾酒具》入选1957年全国艺人代表大会展出。1957年获“老艺人”称号。作品有《观音瓶》,为第二届全运会奖杯;烧瓷大排屏《玉堂富贵》、《安居乐业》等。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毕尚斌(1908.10—1997)北京人。擅长工艺美术。14岁学金银花丝镶嵌,长期从事手工业制作。历任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工艺美术厂老艺人,珍艺花丝厂一级美术师。作品有银花丝嵌宝石烧蓝镀金《紫禁城角楼》、《天安门》、《九龙闹海》及银花丝《蝈蝈葫芦》等。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陕西省子长县人,1913年2月2日出生,1989年12月10日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76岁。杨明辅同志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1930年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33年参加陕北红军游击队。在艰苦的革命战争中,一度失掉与党的联系。1936年6月再次找到党组织重新入党。1937年3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先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交通员、科长、中直、军直管理局西北商店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经济建设公司供销处长、轻工业部天津度量衡厂厂长、一机部北京仪器厂厂长、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北京特种工艺公司副经理等职。1982年离职休养。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一九一二年生。河北昌黎人。擅工艺美术。北京玉器行的老艺人。是玉琢立体鸟的创始人,被誉为“鸟张”。他最擅长琢岫玉俏色鸟,尤其喜欢琢“对鸟”。他琢的玉乌之所以活灵活现,关键在于追求“生活的真实”。他说,要把玉鸟雕活,就要加强它姿势的动态感。“鸟张”发现鸟儿最常见、最典型的动态是张嘴,他就琢磨出玉鸟“张嘴透爪”的绝技。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别名苏霖,白族,字澜沧人。云南剑川人。擅长中国书画鉴赏、美术理论。曾于日本京都大学专攻美术史。历任中法大学教授、北京艺术师范学院资料科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资料员。苏民生,文名苏霖,中国美协会员,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艺术家辞典》存传。原名廷桢,号澜沧子、金沙、老君山人。剑川城南门忠义巷人,白族。7岁入私塾,8岁到湖南衡山三伯父处学习。1905年,到长沙铜元局、沅陵县龙泉寺读书。1908年,其三伯父逝世后离湖南回乡,继续学业。1909年入剑川高等小学。1910年入大理省立二中。辛亥革命后,进昆明双塔工业中等专科学校。1913年考取留日预备班,入日本高等师范英语系。此时,他对绘画发生兴趣。1919年,入日本京都大学哲学系,专攻美学和美术史,所画反映云贵高原风貌的小幅钢笔画笔力厚重,创意独特。1925年回到北京,在孔德学校讲授西洋美术史,教素描、国文。参加创办中法大学孔德学院,继任该院教授,介绍新兴美术理论及日本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讲授植田寿藏的《近代绘画思潮论》;翻译了法国居友的部分美术论著和福尔的《西洋美术史》。其间,发表了《游居鉴赏录》等美术著作,主编孔德学院《云岗》专刊。先后担任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北平艺术学校、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院校美学和美术史讲师。曾作书参加北平艺专书画展。写成《日本重游印象记》。抗战胜利后,在天津国立体青专科学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资料室主任,并讲授《文心雕龙》。后调中国美术研究所任资料组组长。著作尚有《雄浑的国民精神和六艺》、《文艺上的感伤主义和形式主义》、《印度·中国·日本美术异同论》、《老子美学》、《绘事后素论》、《论湖北十画家画展》、《并行而不相悖一一论中西画不应有门户之见》、《略论抽象主义》、《论钱南园之诗书画》等。与刘亚兰合译《苏联绘画史》。其白话诗、散文、随论个性显明,文笔流畅,极富思想性。如《阜外杂记》、《游居摘录》、《回忆录》、《渤碣窝诗文集》、《榆树馆日记》等。1988年2月辞世,终年93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理论、其他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