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梁思成(1901.4—1972.1)广东新会人。擅长建筑美术。192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建筑和西方建筑史。1927年毕业于美国彭雪尔凡尼亚建筑系及研究院,1946年撰写《中国雕塑史》,并以此与《中国建筑史》在美讲学,194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建国后曾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兼主任。曾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司徒乔,原名司徒乔兴,开平赤坎镇塘边村人。1924年至1926年就读于燕京大学神学院。1926年在北京中央公园水榭举办个人第一次画展。1928年赴法国留学,师从写实主义大师比鲁。1930年赴美国,以绘壁画为生。翌年回国,任教于岭南大学。1931年与冯伊湄结婚。1934年至1936年任《大公报》艺术周刊编辑,后来去缅甸仰光养病,1939年辗转新加坡,做《放下你的鞭子》。1942年返回重庆,1943年赴西北写生,并于1945年在重庆举办新疆写生画展。1946年曾远涉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作《义民图》多幅,并先后在南京与上海展出。后赴美国养病,1950年回国途中作《三个老华侨》,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擅长油画、水彩、粉画。有《司徒乔画集》行世。生于清末光绪二十八年。童年时代,他在塘边村鹤鸣小学读书。1914年,其父司徒郁在广州岭南大学附属小学工作,因此,司徒乔也转学岭南大学附小,一直读到岭南大学文学院,曾与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和日本著名诗人草野心平同窗共读。1924年,他在亲友的帮助下,免费进入北京燕京大学就读。鲁迅热情赞扬他“不管功课,不寻导师,以他自己的毅力,终日在画古庙、土山、破屋、穷人、乞丐……”,是一位“抱有明丽之心的作者”。这期间,他曾为鲁迅编辑的文艺刊物《莽原》画封面和插图。1925年,孙中山逝世,司徒乔带着画板参加了悼念活动,并在孙中山的灵前当场作画,送给守陵的孙夫人宋庆龄。这幅画后来在孙中山故居挂了几十年。1926年6月,司徒乔把70多幅早期习作,在北京中央公园水榭举行个人画展,其中《五个警察一个0》和《馒头店门前》两幅作品,被鲁迅用超过定价的数目选购了。1927年2月,通过同班同学、共产党员张采真的介绍,司徒乔到武汉苏联顾问鲍罗廷所在办公室搞美术宣传工作。1928年春,他把早期的美术作品,在上海举办了“乔小画室春季展览会”,引起徐悲鸿的注意,并在《良友画报》第26期上发表了短评,鲁迅也给展览会写了序言。1928年底,司徒乔在万国美术会的帮助下,到了法国巴黎,跟随法国写实派大师比鲁习画。1929年秋天,因经济困难而辍学。1930年,他得到同学的帮助,远渡重洋去了美国纽约,想入哥伦比亚大学半工半读学画,但美国司法当局认为他触犯了“移民法”,把他关进监狱。在狱中,他愤激地画了一幅命名为《在不自由的地方画自由神》的画,出狱后被驱逐出境。1931年5月,司徒乔回到广州,在母校岭南大学教授西洋画,并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旧毛笔管削成竹笔,蘸墨汁作竹笔画。1934年初,他任《大公报》艺术周刊编辑。1936年,鲁迅去世,他以万分沉痛的心情,用竹笔蘸墨汁,画下了鲁迅最后瞬间的遗容,并为鲁迅葬礼画了鲁迅的巨幅遗像。后在南京中山陵藏经楼工作,花了8年时间,几易其稿,画了一幅孙中山巨像。一位德国人看了此画后,在美国的《地理杂志》上撰文,誉为“惊人的肖像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司徒乔先后流亡到缅甸、槟榔屿和新加坡等地。他的名作《放下你的鞭子》,就是1941年在新加坡观看了中国话剧团名演员金山等演出同名话剧后创作的。1941年2月,新加坡沦陷在日军之手,司徒乔辗转回到四川重庆。一年后,他随重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前线视察团西北视察组深入新疆等地写生,创作出《套马图》、《巩哈饮马图》等作品。1945年9月,在抗日战争的胜利声中,于重庆举行了新疆画展。1946年9月,司徒乔患肺病,偕同夫人冯伊湄往美国纽约治疗。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他于1950年8月从美国三藩市乘轮船返回祖国。在旅途上,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轮船颠簸之苦,根据同船的三个老华工的血泪控诉和形象,创作了反映华侨苦难生活的名画《三个老华工》。后来这画发表于《大公报》,并被美国进步杂志《群众与生活》转载。回到广州后,他于1950年10月,抵达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并参加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设计和绘制我国的革命史画。他倾注4年心血,于1956年秋完成了史画《亚太会议图》稿。1956年9月,他回到家乡开平,创作了《故乡的早晨》等10多幅充满南国情调的作品。在开平画的最后一幅是《潭江夕照》,也是最大的一幅。当时,他登临开侨中学教学大楼天台,此时正值傍晚时分,放眼潭江,只见夕阳把江水、归帆都染红了。江堤上的绿竹翠影,延伸至赤坎百足山下,远山呈现黛蓝色,山石被夕阳反照变成紫色,故乡的美景,使画家陶醉。司徒乔用长卷,画了三天时间,仍未完成,只好带回北京继续画。在这一段时间里,他还到新会、台山、惠州和海南岛游览观光,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1957年春天,他回到北京。1958年2月16日,于春节前两天的下午,因旧病复发,他在北京香山的画室里溘然逝世。他创作的所有画幅都献给了国家,分藏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故乡开平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司徒乔画集》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号柏风,四川大竹县人,早年做过中、小学美术老师,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受业于徐悲鸿、黄显之。1946年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任教。1951年调中央美术学院。六十年代,任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李斛自幼家境贫寒,1926年靠舅父接济人粱山屏锦铺南岩小学读书,1932年转至成都继续上中学。因自幼极好绘画,曾暗自投考成都艺专和东方美专,成绩优秀。后被舅父发觉,为就业考虑,强令其改读师范。1935年考入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学习美术,课外则常为贫苦工农、挑夫、小贩等画像。学至中途曾因家庭经济困难一度辍学,当小学教师两年。1940年,成都师范毕业后,本想报考已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艺术系,由于长江涨水,江轮停航未能成行。于是以教学为业,先后在江津、梁平、万县等地中小学和万县师范学校教美术,并任万县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同时作画卖画,负担全家生活。1942年,他如愿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在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傅抱石、谢稚柳等先生的指导下,刻苦钻研,成绩优秀,尤以素描、肖像画最为突出。在中大学习期间,青年李斛目睹了在外强侵略下旧中国人民的苦难,深知长期因循守旧只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落后和挨打的厄运,在大师们的指点下,立志用手中的画笔,冲破当时中国画坛一味抄袭古人、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现状。他认为,要使中国画更好地表现现实生活,既要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技法,也要掌握国外绘画中有用的东西。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错误的,但是拒绝西洋绘画的科学因素那种保守的、闭关自守的态度也是不对的。要敢于吸收西洋绘画的科学因素,只有兼收博取、通晓古今中外的美术、并把各种有益的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融化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他探索着把中国传统的水墨技巧与西洋的绘画艺术相融汇,在艺术实践中大胆尝试,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风貌的新中国画,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如1944年创作的《战火中的难民》、《中渡口担煤工人》等画,均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全国美展,后者当时即被法国使馆买去。1946年,创作《嘉陵江纤夫》、《磨刀工人》、《赶车》等作品,并在重庆个人画展上展出,引起社会舆论的重视。对他革新中国画的尝试,徐悲鸿先生深表赞扬,在画展上欣然为之题词:“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给予李斛以极大的鼓励。1948年,李斛应徐悲鸿先生之召由四川来到北平,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建筑系的前身)任助教,深得梁思成先生的器重。1949年他创作国画《侦察》,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美术展览,得到好评并获奖。1951年北平艺专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先生任校长,李斛遂转至中央美院国画系,教授素描、创作课,兼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素描课。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直至去世。50年代及60年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为文化艺术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李斛革新中国画的宏图大志得以施展。他在教学中努力实践革新中国画的教学方针,着重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训练,教导学生不但要努力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而且要重视学习西洋素描、水彩等绘画中有益的东西。他认为“在学习传统技法的同时学习素描是能把基础打得更结实的”,同时指出“让国画系的同学学习素描、水彩,不是用西洋画宋代替中国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画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发扬传统。”他把学习西方科学的造型方法作为新中国画基础教学的重要部分,经常对学生进行“全程”教育,鼓励学生打好基础,广博修养。他教学的另一宗旨是走出校门,广泛接触人民群众。1955年他做了胃部切除手术,同时发现局部肝硬化,但他以身作则,经常带病带领学生到田园村头、工矿企业、建设工地……画速写、槁创作、讲画理、传技艺,为发展中国画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绘画人才。在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创作发表了一批深有影响的作品,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并深受人们喜爱的画家。1954年,他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美术采访,创作了《毛主席您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证》、《工地探望》,均在1956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美展展出。1956年他画的人物肖像画《印度妇女像》,将中国传统的用笔用墨技法与西洋绘画中的造型。色彩技法融为一体,获得了极大地成功。该画和以后创作的《女民警》、《女司机》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58年为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他创作了《关汉卿》,现为中国历史博物棺收藏,我国和前苏联均选印为纪念邮票。1964年创作的《齐白石老人像》,神情刻画十分成功,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此外,《广州起义》、《披红斗篷的老人》、《母亲》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在继承和发展徐悲鸿、蒋兆和人物画创新之路的基础上,独具新的突破。在创作中,他反对自然主义的摹拟客观对象,主张通过画家主观意匠加工而达到艺术的真实。成为中国画改革的第二代重要画家。李斛精湛的绘画艺术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创作了大量别开生面的“夜景”山水画。在传统技法中,夜景山水画是极少看到的)因为夜景画困难在于不仅要在整体气氛中处理好空间层次,而且要展现复杂多变的光感效果。李斛巧妙地将中西绘画技法相结合,用中国笔墨表现祖国建设蒸蒸日上的壮观场面。像《武汉长江大桥桥墩工地夜景》(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被选送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展出)、《石景山钢铁厂》等作品,一反传统山水画“以白当黑”的手法,以人眼的真实感受为基础,运用黑白对比、冷暖对比的手法,描绘出夜中的景物在各种光线的照射、折射、反射下相映成辉的动人效果。被姚有多先生誉为“在当今中国画家中,只有他和宗其香两位是表现夜景最成功的画家。可以说,他们开辟了山水画的新的领域。”70年代初,与李可染、关山月等国画大师同在北京饭店、民族饭店等地为涉外饭店、我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及驻意大利、黎巴嫩大使馆作画,先后创作出国画《三峡夜航》、《青山着意化为桥》(1973年送日本,意大利展出)、《傣寨风光》、《洗马图》及油画《长城》、《天山牧场》等,特别是夜景画《三峡夜航》的成功,使“文革”后期死气沉沉的画坛为之感叹振奋。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李斛被列为“黑画家”,受到打击和迫害,他的《水上人家》等五幅作品在“黑画展”上展出,使他在精神上蒙受了极大的打击,于1975年11月去世,享年56岁。李斛毕生为中国画的革新和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去世后,1977年中央美术学院在本院陈列馆举办了“李斛遗作展”,1979年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了“李斛遗作展”,1979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斛作品选》,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斛画集》,1995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荣宝斋画谱-人物部分(李斛绘)》,中国美协、北京市美协、中央美院、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中国画研究院、徐悲鸿纪念馆共同举办了“李斛画展”,1997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李斛速写精粹》。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马晋(1900—1970)字伯逸,号湛如,又号云湖,别名伯远,早年曾用名马锡麟,室名湛花馆,北京大兴人。擅长画马,兼擅花鸟画,又工书法、刻印。解放前一直以卖画为生,解放后任北京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1年加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为常务理事。1922年开始以画马闻名,齐白石大师在题马晋画马诗中写道:“金家门下多能事,晋也尤能画骨工。追电逐风千里足,无羁时节好行空。”1938年、1946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两次举办个人画展。1955年与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等人为世界和平大会绘制大幅国画《和平颂》。1956年任北京国画社筹备委员会主任。1957年与陈半丁、于非闇等合画大幅国画《松柏长青》,作为我国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周年的贺礼。1958年被中央文化部聘为北京中国画院画师。作品多次在北京市和全国性的大型画展中展出,被北京中国画院、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紫光阁、钓鱼台国宾馆收藏。1962年在北京、1964年在河南又举办了两次个人画展,博得观众的好评。马晋是北京画坛传统派里融和中西的画马名家。他取法郎世宁步入画坛之际,正是康有为主张“合中西而成大家者”、“当以郎世宁为太祖”之时。但马晋在金城、陈师曾引导下,不仅广泛学习古代院体画、文人画传统,而且博涉书法篆刻,更能以写生矫正临摹。在三、四十年代其工笔写实画风成熟之日,已开始在绘景中强化中国味。至五、六十年代,他更在马、牛、花鸟画中完善了自成一家的工笔写实风格,推出了工写结合的小写意面目。马晋的工笔写实作品,富於体感和质感,工而不拘,细而不碎,干净漂亮,雅俗共赏,与郎世宁的“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拉开了距离。他的小写意作品,简赅生动,有笔有墨,写中带工。作品有《猎熊的孩子》、《阿洛夫医生》两书的插图等。三十年代初的一幅马,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状。出版有:《怎样画马》、《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马晋》、《荣宝斋画谱141——画马部分》、《马晋画选》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柯朝泉,又名文扬,福建晋江人。自幼在越南生长,毕业于堤岸潮州公立义安中学。1950年初回国,毕业于广州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美术系。1948年任职于堤岸《时代报》漫画编辑。1949年赴槟木知中学任教。1954年赴北京在各报刊杂志发表国际时事漫画。1974年来香港工作,为香港《文汇报》之《海边小唱》专栏作漫画;同时又为报刊杂志出版社撰写杂文、寓言、诗歌、童话及水墨漫画。多次在国外参展。香港美术研究会会员。1988年在首都中山公园举办《柯文扬个人漫画展》。柯文扬又名柯朝泉,1932年出生于越南南方一个华侨家庭。他从小喜好美术,上中学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漫画,后在当地一家报纸任美编。新中国成立之初,柯文扬和广大侨胞一样,对祖国寄托着无限希望。1950年,他历尽艰辛来到广州,考入华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深造,随之参加农村的土地改革。在乡下的日子里,他同农民兄弟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火热的斗争让柯文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重塑了自我。柯文扬在农村的“摸爬滚打”中不幸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由于缺少及时有效的治疗,身体每况愈下,直至四肢僵直,腰不能弯,走路需人扶持牵引……柯文扬是个不肯躺下来吃“老本”的人,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韧劲“站”起来了。他练会用全身带动握笔的手,并能独立读报翻阅资料,展纸作画了! 1954年,经廖冰兄先生推荐,柯文扬来到北京,尽管有关部门和朋友们做了许多努力,但未能解决其“上班”的问题。故此,成了当时为数及少,靠稿费谋生的漫画家。柯文扬是个苦中作乐的硬汉子,他不仅凭着顽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国际漫画,是《人民日报》、《世界知识》等报刊的重点漫画作者,并在《工人日报》开辟了专栏。柯文扬还经常在“微醺”之后给造访者大讲古今笑话,或唱几句粤语歌曲,闲暇之时就成了街道孩子们捏泥人的辅导员……怪不得同行们都称赞他是中国美协最活跃的会员。十年浩劫中,柯文扬失去了作画的机会,生活没有着落。1974年,他怀着复杂、矛盾的心情,同患难与共的老伴前往香港谋生。他到香港后,潜心研究人文民俗,创作国际漫画、诗歌、小说、童话、寓言、散文等,图文并茂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在港期间,柯文扬从未间断过和内地同行、朋友的联系。他不仅关心漫画,更惦记着祖国改革和发展。他曾两次专程来京看望漫画界老朋友,久别重逢和共同期待让人们永远息息相通。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

    职务

    画家简介:吴镜汀(1904-1972年):名熙曾,字镜汀,号镜湖,浙江绍兴人,居北京。得金北楼指授。从王翚入手,涉猎宋、元、明、清各家,同时注重写生,将传统与造化熔为一炉,山水清新雅致,意境幽远。解放前以卖画为生,兼任教职,为湖社成员。早年曾在京华美术学院、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曾任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常务委员、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1918年入北京大学附属中国画研究所学习,曾任国立艺专讲师,北大临时第八班任中国画教授,17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从金城研习临摹古画,随金城及陈师曾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展。在金城弟子中,其造诣属深湛者。从王翚入手,涉猎宋、元、明、清各家,同时注重写生,将传统与造化熔为一炉,山水清新雅致,意境幽远。1936年升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三十年代初,任教于京华美术学院。1954年任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8年参加筹备成立北京画院,任副院长和画师、美术编委。先后任美协北京分会书记处书记、《美术》编委、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理事、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常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等。书画大师启功先生曾随其学书画。作品有《秦岭》、《黄山人字瀑》等。出版有《吴镜汀作品选》。吴镜汀在名师金城、贺履之、俞涤凡、萧谦中的指导下,沿着一条由“四王”特别是王石谷入手,间接上溯宋元名家的轨迹,反复临摹历代名作,不断研习,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吴镜汀天资聪明而且十分刻苦,他的作品功力深厚,风格飘逸俊秀。他前半生的作品多以细笔设色,综合运用古人画法,根据自己的体悟,形成了清劲有力的画风。解放后他遍游名山大川,力图以写生求变化,他后期的作品更注重场景气氛的刻画,笔墨着色上绚丽悦目,有时用没骨法,有时用泥金勾勒、金碧罩染,别有一种韵致。早在入中国画学研究会第二年的成绩展览上,他就以几乎乱真的临摹作品引起众人注意。在画会诸位名师如贺履之、俞涤凡、萧谦中的指导下,沿着一条由“四王”特别是王石谷入手,间接上溯宋元各家的轨迹,不断研习,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其前半生的作品多细笔设色,综合运用古人画法,但能发一己之体悟,逐步形成清劲有力的画风。後期参入写生的作品则更注重场景气氛的刻画,笔墨上多采用马夏笔锋劲力的斧皴,着色绚丽悦目,有时用没骨法,有时用泥金勾勒、金碧罩染,别富韵致。应该说他的新探索基本上仍是在传统笔墨的范围之中,但更倾向于色彩的运用。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又名吴显曾,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幼年在家塾读书,1924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始随兄长吴镜汀学画山水,1926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经金城指点,师从徐燕孙,专攻人物,后任助教。三、四十年代曾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讲师,并执教于京华美术学校。解放后,1951年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任理事,1958年任北京中国画院画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六十年代初曾在河北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和民族学院授课。擅长工笔人物画。兴趣广泛,爱好京剧和民间戏曲。艺术上慕唐宋画风,又受民间壁画及民间戏曲艺术影响。长于历史人物画。1962年曾赴云南西双版纳写生,绘人物肖像和云南风光多幅。《荀灌娘突围救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其他传世作品有《画龙点睛》、《吹箫引凤》等。所绘人物画编为《荣宝斋画谱》之29。吴光宇是北京传统派人物仕女画的突出代表之一。他虽然师承徐燕孙,但取材较集中于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文学形象、民神和婴戏,轻雅意,重俗赏;造型每善于取法戏曲人物的身姿动态,讲提炼,略夸张;师古除卷轴画之外,亦多借鉴民间壁画,富气势,有力量;衣纹在吴道子一派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南宋马夏和明代浙派的纵肆笔法,既矫健,又流畅;设色亦强化了补色对比和白粉泥金的作用,亦绚丽,亦明快;绘景则在其兄的影响下变工为写,颇觉潇洒随意,尤善在生纸作笔势迭宕、工中带写的重彩人物,创造了更为雄丽洒脱也更为刚健婀娜的个人风格。代表作有《荀灌娘救父》、《淝水之战》、《宝琴立雪》等。他亦善连环画,作品有《张羽煮海》等,晚年曾去西双版纳,所作山水小品亦有一定生活气息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程尚仁(1918.5—1980.2) 浙江建德人。1940年毕业于昆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在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5年任国立杭州艺专讲师。1951年调往北京,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组长、系副主任、主任。擅花卉写生与图案画。曾担任学院教育工会副主席,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筹委会委员,《装饰》杂志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全》编委。1952年,作为中国馆代表团成员,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的设计工作。著有《几何图案的组织》、《花草集》,主编《染织图案基础》、《中国染织纹样简史》等。参与了《民间蓝印花布图案》、《花卉》和《花卉黑白画》等专业著作的编著。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汪慎生(1896-1972)名溶,字慎生。安徽歙县满川村(现汪满田)人。幼在浙江兰溪当学徒,后在上海画炭画谋生。约30年代初到京,先后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和辅仁大学美术系教授。解放后任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画院画师、院务委员等职。汪慎生擅花鸟、山水,尤以花鸟著名,能工笔亦能写意,而以小写意最富影响。其画法,师陈白阳、华新罗、任伯年等,笔致生动,有平朴含蓄之致。汪氏在解放初所画《番茄丰收》表现出高超的写实能力,被认为是以传统画法表现新意新情的范例。学生有张其翼、孙其峰等。幼喜丹青,十七岁至上海学画肖像,十九岁任浙江小学美术教师,二十岁至北京,以卖画为生。1934年起于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北平师范学院任教。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7年任北京中国画院画师、院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水则宗法黄公望,沈周诸家,雅致古朴。工诗词,擅题咏。作品多次选国内大型美术作品展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职务

    画家简介:程国英(1922.11—1967)别名程果,黑龙江哈尔滨人。擅长油画、水彩画。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清华大学土建系教师。 作品有《南京古鸡鸣寺》、《井冈山风暴》、《土地革命时的赤卫队》等。 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水彩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