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 张红年1947年生于南京(祖籍山东)。196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任职于北京画院(1974—1984)。1984年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5年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美术系读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自1979年)。1998—2001年在纽约美术学院任教,与露易丝·乌丽合著《绘画中的阴阳》。现居住、作画于美国纽约州乌兹达克。1947年生于南京。父亲张雪宾,母亲张秀卿,姐姐张惟、张惟梅。1954年入报子胡同小学。1957年参加西城少年之家美术组,受教于杨辅导员。1959年入北京三中。1960年张忆辉老师开始任教西城少年之家美术组,改变了我的人生。1962年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受教于高亚光、张丽、温葆、杨红太、赵友萍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停课搞运动。1969年毕业,下放河北省蔚县接受“再教育”,以重体力劳动为主,艺术实践被禁,仅有“地下活动”似地画些习作。历时4年。1974年入北京画院为专职画家。1976年画《送别》,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延安画刊》。1977年画《红旗永在》,中国美术馆展;《发人深思》中国美术馆展并收藏,发表于《美术》杂志。1978年入“北京油画研究会”、“同代人”。画《在命运的列车上》,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九州》杂志;画《画家的家》,中国美术馆展;《李新肖像》(我的妻子),中国美术馆展,纽约国立艺术俱乐部展,哈佛大学展并发表于《画廊》(作品遗失)。1979年画《呵,黄河》,中国美术馆展,获建国30周年美术展览三等奖并发表于《美术》、《人民教育》、《新时期》、《青年文摘》、《辽宁画报》等杂志,后又发表于美国《新中国美术》画册。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与李新结婚。1980年画《那时我们正年轻》,中国美术馆展,全国青年画展二等奖,发表于《美术》、《辽宁画报》、《画廊》等杂志及《中国油画1700-1985》、《20世纪中国油画》和美国《国际新艺术》等画册,中国美术馆收藏。女儿张海然出生,有感而画《思源》,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北京艺术》杂志及美国《新中国美术》画册。画《母女图》。选为北京文代会代表。1981年画《山村吟》组画,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油画家》、《北京艺术》、《奔流》等杂志;画《我们战胜了波涛》,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画廊》、《奔流》等杂志;为电影《双雄会》(导演陈怀凯)画片头,片尾画《兵临城下》、《壮志未酬》。1982年画《大地的馈赠》,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画廊》、《北京艺术》、《辽宁画报》等杂志以及美国《国际新艺术》画册;画《大地的深情》,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画廊》。1983年西藏之旅(1982)后,画《上学》,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画廊》、《奔流》封面;画《我的母亲,我的小路》,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江苏画刊》、台湾《雄狮美术》。画《古老的故事》,中国美术馆展。198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读研究生,受教于韦启美、林岗、靳尚谊、李天祥等。画《工棚》,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北京工人》;画《准备冬草》,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铜质奖,发表于《美术》、《江苏画刊》、《辽宁画报》、《中国文学》、《中国美术馆藏画选》,中国美术馆收藏。1985年作为先进艺术工作者被北京市政府表彰。9月赴美,入纽约市立大学美术系继续读研究生。1986年与金高、王济达、陈丹青、李全武于GrandCentral(大中央)画廊,举办“来自中国的现实主义画展”,作品有《生于斯,长于斯》、《中午的梦》(发表于台湾《雄狮美术》)等,共有60多件。此次展览是中国油画进入西方艺术市场的破冰之旅,美国《艺术新闻》、CBS电视台,即时作了报道和访谈,《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之后也作了综合报道。1987年“来自中国的当代写实艺术展”(五人联展,金高、王济达、张红年、陈丹青、李全武)在哈佛大学和加州SantaAna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1988年“朴质之道”个展,于GrandCentral(大中央)画廊举办,作品有《喜马拉雅山的早晨》(发表于香港《明报》)、《在帐篷里》(发表于《明报》)、《背水女人》(发表于美国《国际新艺术》)及《扎营》、《老师,人生之课》等。1989年“来自中国的现实主义”(五人联展)在卡罗拉多州Bishop画廊展出,新作有《门旁》等。开始以芭蕾舞题材探索对比色红/绿,黄/紫,蓝/橙的规律。1990年妻子李新去世,携女儿海然返美国。于纽约ChinaHouse画廊,与王征华、陈丹青、杨飞云等举办联展,后与吴健举办双人展,作品有《戴花环的姑娘》,发表于《美术》、美国《艺术收藏家》。1991年迁居纽约上州Woodstock镇,有百年历史的艺术家居住地。在纽约ChinaHouse画廊举行个展。1992年在麻赛诸塞州PlymouthPlantation举办个展,作品有《移民图》,另有《新家》(发表于美国《国际新艺术》、《艺术收藏家》)、《同伴》(发表于《国际新艺术》)、《晨作》、《早安》等。1993年在JamesCox画廊,Woodstock举办个展“人间大观”。画《乌兹达克夏日》,发表于美国《国际新艺术》;《万圣节之夜》发表于《国际新艺术》;《夏日残梦》发表于《国际新艺术》;《然然与莫扎特》发表于《国际新艺术》封面;《协力》发表于美国《艺术家》;《骤雨前》发表于《艺术家》;《康定少女》发表于《艺术家》;《舞者》发表于《艺术家》封面。1994年在乌兹达克艺术学校任课,在中国台湾晴山画廊举办个展“视触觉”,作品有《希望》等。1995年与美国画家LoisWoolley相恋,建立新的家庭。参加新墨西哥州,“中国—陶斯”画展,后又相继在1996、1997年参与同名画展。1996年美国《艺术家》(TheArtist)杂志刊登ElizabethExler的评介文章《情怀的渲染》,解述我的油画,特别是透明画法的技巧。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回国开始收集素材准备创作商代的历史画。1997年画《妇好征战》、《最后的祭拜》(三星堆)、《酒池肉林》。在阿拉巴马州Birmingham的LorettaGoodwin画廊举办个展“西藏新貌”。1998年参与电影《西洋镜》(导演胡安)的创作,在纽约艺术学院任教。在woodstock的Fletcher画廊举办个展“油画与版画”,展出石版组画《梦系西藏》及油画《奶站上的女人们》(发表于《国际新艺术》)、《剪纸》(发表于《国际新艺术》)、《农家小院儿》等。母亲去世。1999年终于完成三副大型历史画《妇好征战》《最后的祭拜》(三星堆)、《酒池肉林》,国家地理学会收藏在Fletcher画廊。举办个展“新作”。作品有:《春之祭》(发表于《国际新艺术》)、《工会公园》(发表于《国际新艺术》)、《哈逊河上曙光》、《冲浪》等。2000年经过多年创作和教学的实验,与露易丝合写,由watson-guptill出版社出版《油画的阴阳》,发行20000册。个展“纸上作品”在Fletcher画廊展出,色粉笔画《青年头像》、《转经的人们》、《芭蕾舞鞋》等和水彩画《回音》《母与子》等。与《国家地理》杂志签订合同画秦代历史画作品,回国去西安收集素材。2001年与露易丝结婚。完成《兵马俑》,发表于《国家地理》杂志;完成《秦陵》,发表于美国《考古》、《挖掘》及其它若干欧洲考古杂志,并开始《焚书坑儒》的创作。在Fletcher画廊举办个展“生命与光”,画《似曾相识》发表于美国《向导》;《哈森河上微风》、《哈森河圆舞曲》等发表于《艺术收藏家》。“9.11”事件爆发,同一星期内画《零爆点》,发表于《向导》、《色粉笔》、《美国商业》等。2002年画《高原小路》发表于《国际新艺术》、《艺术收藏家》。画《风雨欲来》,画《耶稣》历史组画。2003年个展“来自花园”在Fletcher画廊展出,画静物《羊年》发表于《艺术收藏家》。画《食为天》、《国色天香》、《白玫》。完成大型历史画《焚书坑儒》,发表于《国际新艺术》;画《张骞归来》,发表于《国家地理》杂志、《国际新艺术》,国家地理协会收藏。参加德克萨斯州SanAntonio,Greenhouse画廊的“国际艺术大师邀请展”,2004、2005、2006、2007年届均有参加。2004年创作历史画稿《大禹治水》、《丝绸之路》、《苏美尔市场》;画《向艾弥尔致敬》、《蓝衣女孩》,发表于《艺术收藏家》;画《雪日》送Greenhouse画廊。“乌兹达克风景”个展在Fletcher画廊展出。2005年画《郑和下西洋》发表于《国家地理》杂志、《华夏人文》和画册《郑和》(苏兹比拍卖);画《空马鞍》和《芭蕾舞鞋》送Greenhouse画廊。“红年近作个展”在Fletcher画廊展出。画《阿芙兰》、《在世界的屋脊上》发表于《国际新艺术》等。2006年旧作《双雄会》在荣宝斋拍卖,画《小店驻足》,发表于《国际新艺术》;《红梳子》送Greenhouse画廊。画巨作《丝绸之路》和《敦煌—供养人肖像》。2007年完成巨作《丝绸之路》和《敦煌——供养人肖像》。开始画《飞天》。个展“夏日”在Fletcher画廊展出,作品有《清冽》,《啊,我的太阳》等。2008年春天,完成《飞天》。搜集素材并开始画巨作《长恨歌》。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彭培泉(1941—2002)北京人昌平县。擅长中国画。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有《春花化雨》、《晚风》等,《山霞》获建国35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等。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雷楚汉(1931.2—)广东中山人。擅长版画。1948年学习于杭州西湖艺术研究所。历任解放军61师文工队美术组组长,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作品有《夜渡》、《海角天涯》、《叔叔快照吧》等。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杜希贤(1937.9—)山西临汾人。擅长中国画。1960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作品《凉山上》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佛事》、《在这个地方》、《江河源头》、《京郊秋游》、《古崖居》、《长风万里》等被收藏。杜希贤,1964年随系转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曾参与领导美术系教学工作,长时间担任国画教研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从事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教学工作近四十年。培养了校内外大批学生,被评为高等院校优秀教师。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美术作品展览会和出版发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雪涛艺术研究会理事等。出版有《杜希贤画集》。艺术简历被收入多种美术家人名辞典和名人录。1960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留校任教,并兼任国画教研室秘书,在校学习和工作期间,受卫天霖、吴冠中、吴静波、白雪石等先生的教诲,打下坚实的绘画基本功。1964年随系转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曾参与领导美术系教学工作,长时间担任国画教研室主任。从事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教学工作近四十年。培养了校内外大批学生,被评为高等院校优秀教师。几十年来教学之余,从事绘画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工作,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美术作品展览会和出版发表。我认为中国画应该允许大家在写实到抽象一个宽广的范围内,每个画家设计自己的道路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而不要把绘画新形式新技法的发明权全交到外国人手里。我画的鹰作品因为侧重于写实,曾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其中包括一些好心的和关心我的人。我基于上述观点,利用我本身比较细心、爱钻研、有比较强写实造型能力的特点,对真鹰进行过长期的深入的观察和写生,从而对鹰的特有的形神异常痴迷,在鹰的身上我发现了符合我的审美要素,进而尝试利用中国画笔墨和生宣纸的洇墨渗化特性,经过反复试验,画到了目前这种水平。我所追求的,与其他画鹰高手拉开距离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我的兴趣是能踏踏实实地潜心研究绘画,集中精力画出一批自己满意的画来。杜希贤这批作品是专为一个小型画展创作的,受到画幅的极大限制,这本来是个难题,可他将此做为一次挖掘创造能量的尝试。其成果,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他在驾驭艺术形式上的潜力,在创作意识上的高畅也令人宾服。以他所说的“鹰走天路”为主题的这批作品,鹰和天似不占画面的主体位置,鹰的形象也很小,但体现着创作主旨。大面积的是山峰或树干,以此渲染主题。鹰的刻画很注重细节处理,有的做飞翔状,有的正在回落,有的低头寻觅,有的引颈长啸,有的正待起飞,有的收身休憩,种种姿态展现了静的超然与动的安然,作为主体形象体现着作品是种种主题。同时透射出画家的悟入:精神的述情与适兴,墨境的浓厚与枯淡,景致的博搜与渊微,气习的雅旨与轻俊,作品的通达与偃蹇,等等,明此而识鉴,品味则精当,意随语出,读来甚觉畅快。我们有理由把这种思考看做是他对境界——博大的天地境界、韵趣——神秘的情感因素、笔力——精道的笔墨技艺之自我诠释。有了这种诠释,作品就有了底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潜在着一种“诘疑”内涵,道出了画家内心深处另一种感悟,在我看来可以称谓“天问之路”。作品里的鹰在“问”:天路在何方?画外的艺术家在“问”:艺术的心路何从于我?这种对艺术规律的诘问,其现实意义深在。的确,鹰以天地为守域,所以,人们赋予鹰的种种想象都成了神秘的代码,而“天问”,就是画家用自己的作品破译艺术所要表达的精神境界了。易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屈原说“四方之门,其谁从焉?”天地之大观,艺术之“法象”,必然是艺术家终生追索的命题。杜希贤的答案是:“有了发现美的眼睛,还需要有把发现的美落实为艺术作品的心手。”把感悟衍化为作品,是艺术家的天职,是财富。杜希贤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能极思究精,渐进渐深,走得清迈坚实。作品风格鲜明,《凉山上》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佛事》、《江河源头》、《在这个地方》、《京郊秋游》、《古崖居》等作品获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优秀作品奖,并被市美协收藏,大幅群鹰图《长风万里图》为中南海收藏。多次被聘为市美协和其它美术活动评委。多次应邀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中国美术家丝绸之路考察团》、《黄河万里行》等考察活动和理论研讨会。参与由教委主持的中学美术教材编写工作,但任编委和撰稿。参与编写《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和《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任编委和撰稿。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雪涛艺术研究会理事等,被收入多种美术家人名辞典和名人录。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闫振铎(1940-)男,我国著名油画家。现任北京画院一级油画师,油画雕塑创作室主任,兼任中国油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北京油画研究会负责人。1940年生于河北,1963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吴冠中先生。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其作品参加过历届中国油画展。曾获第六届、第八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优秀作品奖。90年代出国访学,并在美国、香港等地开个展,多幅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及个人广为收藏。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常锐伦(1939.3—)河北抚宁人。擅长绘画、美术教育。1960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作品有《小厂面貌日日新》、《渔莲满塘》、《砍蕉图》等。出版有《中学美术教学》、《绘画构图学》、《美术学科教育学》等。主编有《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科书》、《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美术分卷》等。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职务

    画家简介:董玉龙(1930.8—)江苏徐州人。擅长美术理论。学习于北京师范大学调干班。历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讲师,北京艺术学院、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论文有《张大千的绘画艺术》、《齐白石和他的衰年变法》等。主编的大型画册有《齐白石作品集》、《黄宾虹精品集》、《任伯年精品集》。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理论

    职务

    画家简介:男,汉族,别名无竟、江帆,陕西澄城县韦庄镇人,1922年生。早年师从赵望云,后得徐悲鸿指授。1948年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教于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后任北京中国画院研究生进修班班主任。1953年参与筹建中国画研究所(现美术研究所)。后调入北京中国画院(北京画院前身),任专业画家。1959年参加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现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近年被聘为石涛艺术学会、北京国画研究会、燕京书画社等社团顾问。为当代中国画坛上画马第一人。擅长画马,兼善人物。作品有《送上门》、《时传祥》(组画)、《奔腾的群马》、《初上征途》、《所向无空阔》、《芳草》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画》、《美术》、香港《大公报》、菲律宾《菲华时报》等报刊上发表。出版有《韦江凡画马》、《韦江凡画集》。1993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有纪录片《韦江凡画马》,2002年4月,中国教育台拍摄了电视片《爱君逸笔似龙腾》。2000年5月,又荣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从艺五十周年老艺术家奖牌。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侯长春(1930.5—)别名侯季彦,满族,北京人擅长中国画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东城师范学校教师、作品有工笔重彩组画54幅《水浒人物》等。侯长春先生出生于北京,满族。幼年师从赵梦朱先生,精于工笔重彩。本集所汇作品表现了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民俗风貌的一些侧面。画中内容有的仅存文字记述而无图象可察,有的连文字带图象都无存了。侯先生依据自己亲身经历的记忆,以多年深厚的绘画功底,将百姓蒙难民生凋零日伪沦陷时期的醇厚民风、特色商贩和四时节令风俗重现纸上,看候长春的图就象进入了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幼年师从赵梦朱学习没骨花卉和工笔人物画,1947年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1949年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从卫天霖学习西画。1953年毕业后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工作,50年代从事插图、连环画创作。60年代始攻习工笔重彩人物画,兼作山水、花鸟。创作多以古代诗词和历史故事为题材,作品构思新巧,刻画人物精致。代表作《水浒人物》全部为北京美术家协会收藏。其中两幅于1980年入选“北京一东京都友好展”,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文艺作品甲级奖,1984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北京市建国35周年美术作品乙级奖。另有《画龙点睛》、《祝寿图》、《正气歌》、《老妪解诗》等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报刊上发表。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水浒》研究会理事。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万一(1935.12—)原名万挺森,河北昌黎人。擅长中国画、美术教育。196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历任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教师、副校长,北京工艺美校职工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副教授、教授。作品《迎风展翅》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现代绘画展。作品《霞色》、《清幽》入选第六届、八届全国美展。设计特种邮票《猛禽》获1987年最佳邮票银奖。出版有《万一工笔花鸟画集》、《工笔花鸟白描图集》。

    居住地区
    北京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