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郑通校(1930.6—)别名千步,浙江岱山人。擅长广告设计。曾在上海参加美术创作训练班。50年代初开始创作版画、漫画,曾任上海市卢湾区服装公司广告技师。作品有版画《渔村》、《碧海渔歌》、漫画《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漫画

    职务

    画家简介:台湾台北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199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留校任教,75年调任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油画教研室主任,80年升到教授。84年调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87年升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油画家学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文史馆员,上海市美协理事,上海市书协会员,上海市,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品有电影宣传画《甲午风云》《五朵金花》《刘三姐》《自有后来人》等,油画有《艳春》《康乃馨》《童年走过的路》《延边秋色》《北国风光》《清晨》等,水彩水粉有《苗族老伯》《苗家女》《瑶家女》《江南农妇》《大巷》等。作品分别在美国,日本,法国,俄国,丹麦,东欧各国,东南亚各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展出并参加历届全国美展及重大邀请展,为各地画报,画册,刊物出版,刊登和介绍。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沈绍伦(1935.7—)。上海嘉定人。擅长水彩画、宣传画。自学绘画,曾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青年美术研究班进修。1956年考入上海画片出版社任编辑。1957年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宣传画编辑,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水彩画研究会会长。出版有《沈绍伦水彩画选集》。作品有《荷塘翠鸟》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上海青浦人。擅长连环画。1940年后曾从事电影动画及中学美术教学工作。1949年后历任上海新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科长、秘书。作品连环画《枯木逢春》、《木匠迎亲》、《寻人》、《三字经》,国画《三国演义》人物50余幅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罗盘(1927-2000.11)福建闽侯人,原名罗孝芊。连环画家:擅长钢笔画,线描、黑白画等多种表现手法。1927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一个普通市民家中,擅长连环画、中国画。1950年开始在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连环画创作,上海人民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副主任。作品有《草上飞》、《战上海》、《红岩》(合作计八册)等罗盘创作的连环画,大多数都在精品之列,尤其是他的军事题材连环画作品。罗盘的作品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含盖了所有的题材,但最令人折服的还是他的军事题材连环画。无论是《三伏马天武》、《智夺马群》;还是《草上飞》、《战上海》;无论是《海上英雄》,还是《猛炸坦克》,以及《僚机飞行员》等等,这些发生在海上、天空、草原、都市的战斗场面,都画得生动逼真。罗盘用钢笔画,线描、黑白画等多种表现手法,出色地描绘出人物的英雄气概,渲染了战场的激烈气氛。表现战场场景,罗盘在构图中常采用大全景,置战斗双方于鸟瞰之下,显得气势恢宏。女儿的回忆:罗洁向记者展示罗盘设计的毛泽东像章看过连环画《红岩》、《白毛女》的读者或许还记得罗盘——一位已故的著名连环画画家。鲜为人知的是,罗盘还设计过千余枚毛泽东像章。今天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在罗盘女儿罗洁家里,罗洁展示了她珍藏至今、很少显露于人的这批像章,并回忆起父亲设计像章的那段历史。“那是父亲最开心的日子。”罗洁介绍道,半路学画的父亲,先前学的是建筑。从事专业绘画没几年,“文革”就开始了,其他画不敢画,他便画主席像过“画瘾”。画了几张后,他发现当时做的各种主席像章很“粗糙,平面化”。于是自己试着设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良好的建筑设计功底加上绘画经验,使他设计的像章很受欢迎,东海舰队等兵工厂纷纷向他约稿。左右邻居也常来索要像章,在那个动乱的日子,因为设计像章,生性内向的父亲反而结交了很多朋友。最令罗盘开心的是,他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像章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设计的毛泽东像章不仅具有传统特色,还讲究形体美。经过烤漆加工,立体透明的圆形像章有着优美的抛物线。每枚像章都由人物、环境和主题3部分构成,比如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像章,毛泽东头像下方是天安门,周围是气球、红旗等,一派欢庆的景象。红旗或太阳光芒的背景也是变化万千。还有几枚像章为了追求工艺美而上了蓝漆、黄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何玉门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年轻的美术电影导演,曾担任中国动画学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等职务。1928年生于辽宁省义县,从小喜欢听老人讲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据说在他五、六岁的时候,便常常跑到村中的庙宇里,望着佛像、壁画发愣,想象着故事中的人物、情景,慢慢地就喜欢上了美术。每年过节,家家户户张贴的门神、年画,都吸引了他的兴趣。他还常常望着牛马猪羊,用笔将它们画下来,画什么就象什么。他画的小毛驴,不仅象,而且还很传神,村里的老人们看了,常常夸奖这个还不懂事的娃娃有“天赋”。八岁那年,由于父亲在齐齐哈尔市银行供职,何玉门便随着父亲到该地读书。父亲给他买的小画册、连环画都成了他的宝贝,爱不释手。但是,父亲认为搞美术没有出息,将来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绘制广告的“商人”,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争取以后考入大学深造。所以,当何玉门将父亲收藏的书籍、杂志上的插图、画页偷偷地剪下来,粘贴成册以供绘画参考时,免不了遭到父亲的严厉训斥。出于对美术的热爱,小学时代的何玉门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开始试着将爷爷、奶奶讲给他听的传说故事用一幅幅画描绘出来。由于更多的时间、精力集中在绘画上,影响了数学等其它功课,但他的图画成绩特别好,在同年级里总是名列前茅。中学时期,在学校的组织下,他积极地参加了美术宣传活动,不仅在学校画,也时常到社会上去画,并在《嫩江日报》发表了他创作的第一套表现救灾的连环漫画,不久,他根据“土改”内容创作绘制的连环画再次出版。由此,他对绘画的兴趣也是与日俱增,即使在他以后从事美术电影的创作阶段,依然没有放弃连环画的创作。50年代,连环画创作在国内图书市场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国内大部分画家在这个阶段都参与过连环画的创作,并涌现出一大批专业的连环画画家。何玉门作为美影厂起步比较早的动画片导演,从1954年开始执导美术电影,同时在这个阶段也持续创作了大量的卡通风格的连环画作品,成为他动画银幕以外的补充,也成为他动画艺术的大胆尝试和突破的新天地。据笔者粗略统计,有他编绘的连环画就有:《小黑熊》(1955)、《龙女和三郎》(1955)、《骄傲的大象》(1955)、《猴子磨刀》(1956)、《拇指姑娘》(1957)、《枣红马和骆驼》(1957)、《天塌下来了》(1957)、《小鸡和他的朋友们》(1958)、《小兔子和老北风》(1960)、《鄂伦春爷爷》(1961)、《土壤妈妈》(1961)、《狐狸和刺猬》(1962)、《渡口》(1977)、《请各位蚂蚁注意》(1980)、《白雪公主》(1982)、《小山羊历险记》(1985)等近20部连环画、插图作品,随着年代的流逝,这些连环画、年画、插图等作品都已经难觅踪影。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别名王往,回族,生于辽宁丹东。1947年,毕业于安东省立工科职业中学,1948年入东北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和鲁迅艺术学院美术部学习,1949年先后在东北电影厂美术组、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工作,1957年后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导。1958年起独立执导美术片。拍摄有《谢谢小花猫》、《黄金梦》等30余部。其中《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片,获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及第3届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国际特别奖、1988年法国第7届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和宽银幕长动画片奖。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学会理事,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漫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委员,国际动画协会[ASIFA]会员,[漫画世界]编委.1980年率中国电影代表团参加法国嘎纳电影节任团长,1985年担任日本广岛动画电影节评委,1987年任法国安纳西动画电影节评委。王树忱曾经担任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艺术委员会主任。他与徐景达、詹同渲三人被公认为是美影“三剑客”,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中国美术电影的民族艺术性,不断探索中国美术电影的艺术道路。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不但在美术电影事业上成绩卓著,而且在漫画艺术等其它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最近出版的[[王树忱绘画选]],在同行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他离世十五周年后,他的作品仍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反响和关注,实属难能可贵。王树忱是中国美术电影奠基人之一,在他的一生中编剧和导演了二十多部影片,《过猴山》、《黄金梦》、《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选美记》、《独木桥》和《山水情》等影片都是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过猴山》是他独立执导开始走向成熟的成名之作,此片首创了先期录音的方法,并取得了成功。《黄金梦》则以漫画讽刺的形式,为中国美术电影艺术开辟了新的天地。《哪吒闹海》是中国美术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他首次以“王往”的艺名执笔编剧,此片与《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六部影片同被列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影片。1988年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获大奖的中国水墨动画片《山水情》的剧本则是出自他的手笔,是他编导生涯达到的又一顶峰。《选美记》、《独木桥》是他独立编导的晚期作品,在电影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上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借古讽今,以物喻人,针砭时弊,唤醒人们对良知的渴求!能编会导也能画是他的特点,更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1979年他创作的漫画《和尚与秃子的对话》被《讽刺与幽默》评为优秀作品,1982年漫画《取经归来图》则获得了全国漫画展佳作奖。1947年,毕业于安东省立工科职业中学,1948年入东北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和鲁迅艺术学院美术部学习,1949年先后在东北电影厂美术组、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工作,1957年后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导。1958年起独立执导美术片。拍摄有《谢谢小花猫》、《黄金梦》等30余部。其中《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片,获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及第3届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国际特别奖、1988年法国第7届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和宽银幕长动画片奖。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学会理事,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漫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委员,国际动画协会[ASIFA]会员,[漫画世界]编委.1980年率中国电影代表团参加法国嘎纳电影节任团长,1985年担任日本广岛动画电影节评委,1987年任法国安纳西动画电影节评委。王树忱曾经担任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艺术委员会主任。他与徐景达、詹同渲三人被公认为是美影“三剑客”,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中国美术电影的民族艺术性,不断探索中国美术电影的艺术道路。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不但在美术电影事业上成绩卓著,而且在漫画艺术等其它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最近出版的[[王树忱绘画选]],在同行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他离世十五周年后,他的作品仍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反响和关注,实属难能可贵。王树忱是中国美术电影奠基人之一,在他的一生中编剧和导演了二十多部影片,《过猴山》、《黄金梦》、《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选美记》、《独木桥》和《山水情》等影片都是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过猴山》是他独立执导开始走向成熟的成名之作,此片首创了先期录音的方法,并取得了成功。《黄金梦》则以漫画讽刺的形式,为中国美术电影艺术开辟了新的天地。《哪吒闹海》是中国美术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他首次以“王往”的艺名执笔编剧,此片与《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六部影片同被列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影片。1988年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获大奖的中国水墨动画片《山水情》的剧本则是出自他的手笔,是他编导生涯达到的又一顶峰。《选美记》、《独木桥》是他独立编导的晚期作品,在电影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上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借古讽今,以物喻人,针砭时弊,唤醒人们对良知的渴求!能编会导也能画是他的特点,更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1979年他创作的漫画《和尚与秃子的对话》被《讽刺与幽默》评为优秀作品,1982年漫画《取经归来图》则获得了全国漫画展佳作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生于河南内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水彩画会顾问,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先后在国立中央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从事美术教学。作品有《变废为宝》、《风景》、《倚山傍水》等,后者曾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上海市文化局颁发的佳作奖。出版有《樊明体水彩画》集,获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授予的学术研究二等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杨涵,男,1920年12月生,浙江温州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了浙江省战时木刻研究社木刻函授班,曾在浙南积极从事木刻运动。1943年参加新四军,曾先后担任新四军《苏中报》专职木刻创作员,《苏中画报》编辑、副主编,华中军区《江淮画报》编辑等,解放战争时期曾在华东野战军从事随军美术创作,代表作品《赔碗》,《修运河水闸》。此后,先后担任华东军区《华东战士画报》副主编,南京军区军史创作室负责人。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任副社长、副总编、编审,1960年创作了木刻《淮海战役》,这件大幅木刻作品与创作于14年前的《赔碗》,《修运河水闸》一同奠定了杨涵在中国新兴版画50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数十年来,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重要美展、版画展,多次赴国外展出,有多件作品被国内、国际有关机构与个人收藏。其藏书票作品多次荣获“全国书票展”特别荣誉奖。1991年中国美协和中国版协授予他“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专著有《杨涵山水画辑》、《新四军美术工作回忆录》、《杨涵木刻》、《榴花实诗抄》、《榴花实随笔》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王仲清四川成都人。擅长中国画、连环画。1945年毕业于省立成都师范美师科,后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师从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张大千,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画教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有中国画《小三峡》、《胡笳十八拍》(合作)、连环画《阿诗玛》等。出版有《王仲清画集》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禅画研究院名誉院长。1924年,王仲清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大姓之家,从儿时起就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表现出了不凡的天赋。1943年,王仲清考取了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选修美术师范科,师从名家丁忠瑛。这段求学经历使他接受了较全面的美术基础教育,对他的艺术之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回忆说:“丁老师不但中西画艺非常出众,而且通音律,擅词曲。故而先生笔下秀作,极富内涵。我随师学习西画水彩画,通过水彩和素描之写生来建立西画水彩画之基础。这方面得益于先生巨大。”抗战期间,天府之国四川是大后方,许多书画名家云集于此。在王仲清就读于成都师范学校的三年中,成都经常举办高水平的书画展,他在参观完张大千、徐悲鸿及其弟子们的画展后,从中得到启迪,受益良多。张大千清丽的画风,集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之大成于一身的宽广画路征服了青年王仲清。更难得的是,他还有幸亲聆张大千和徐悲鸿两位大师的谆谆教诲。张大千鼓励王仲清说:“要不怕苦,要立志出名,冲出夔门,集众家之长,方可成器。”徐悲鸿则强调说:“中国画要发展,一定要借鉴西方绘画的长处,倘若因循守旧,那一定是一代不如一代。”两位大师的绘画理论和艺术风格,对青年时代的王仲清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自此之后,他渐渐确立了以张大千作品为蓝本,借鉴岭南派的渲染技巧,仿效赵望云、关山月旅行写生之法,来实现徐悲鸿倡导的融贯中西、开拓新国画之路的艺术目标。王仲清画路十分宽广,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但是,不论从艺术风格还是艺术成就的角度来看,最能反映他一生所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的还是他的山水画。其原因并不难深究,王仲清解释说:“从成都师范毕业后,曾随丁师到峨眉山下任教。峨眉山云山深邃,雾霭氤氲,我有幸能朝夕感受这天下秀的山灵神髓,成了我迷恋山水画并准备为之献身的内在原因。”在饱餐了巴山蜀水的清新、秀丽和雄伟之余,他须臾不忘去实现张大千先生要他“冲出夔门”的期望,决心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1947年,王仲清从峨眉山经乐山到重庆,顺流东下,奔赴他向往已久的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对于这段旅程,王仲清一直将其视为人生中刻骨铭心的艺术之旅。即使到了现在,步入晚年生活的他仍常饱含深情地回忆道:“船进三峡后,壮丽无比的自然山水图卷迎面展开,置身其中,真是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我废寝忘食地沉浸在这目不暇接的立体图卷中,全神贯注,不停地一张接一张地速写下去。突然,主船上传来一片惊叫声,我这才发现船过险滩,水手正举起斧子砍断缚木船的粗绳,同时感到我的双脚已被涌上木船油布的急浪所淹没,待我站起身往主船上逃命时,速写夹子已滑开,所有的画稿均随急流漂去,只有挂在脖子上的空夹随我逃到了安华轮上,所幸险情没有进一步恶化,顺利闯过了险滩。”王仲清很快就为那场几乎使自己葬身于三峡急流的危难感到欣慰了,因为没有它,恐怕也就不能领略到何谓真正的“三峡天下雄”。到南京后,他以社会为课堂,以行人为对象进行绘画速写。及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招生,王仲清应试录取,到苏州入学,多年的大学艺术深造之梦一朝得以实现,这使得王仲清特别珍视在校园画室中的分分秒秒,从此如饥似渴地学习绘画的技巧,沉浸在艺术的殿堂之中。1949年底,王仲清应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编辑部之邀到上海工作,从此揭开了他艺术人生最重要的一页。1954年,王仲清担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的创作组长,迎来了他艺术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在上世纪50年代,王仲清萌发了创作一些有关于少数民族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故事的念头。于是,他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入苗家生活,从广西到贵州,几乎跑遍了苗族所有的生活居住地,创作出了反映苗族人民生活的大量素描作品,由于当时大苗山地区土匪很多,在外出写生的过程中,王仲清有时甚至还必须冒着付出生命的风险。除了每天要面对土匪的骚扰、野兽的威胁之外,其生活条件也相当艰苦,几乎每天就是靠一桶泉水和几个玉米饼充饥。然而这些困难和险阻都没能动摇王仲清的绘画热情,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热血和汗水换来了大量珍贵的作品,完成了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长篇彩墨连环画巨作——《苗山怒火》。同时,他又创作了《苗家生活素描集》和历史画《歃血为盟》,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大型开本出版。1977年,又被文化部选中,用以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60年代初,王仲清先生自编自画完成了一部长篇诗情彩墨画《阿诗玛》,这也是他的成名作。为了将这则动人的爱情故事绘成连环画,王仲清先生曾长期深入西南边陲地写生,采用意笔重彩连环画的形式向读者再诉了这个令人感动而又伤感的爱情故事。而西南边陲的秀丽风光也在他的画笔下得以充分的展现。此书出版后,被选送日本名古屋万国博览会参赛。王仲清长期深入到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进行大量的写生和创作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徐悲鸿先生倡导的拿起画笔到生活中去、跳出模仿的老路、对景写生,并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发展开拓新国画的艺术道路,他创作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代表作之外,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如中国画《八路军子弟大战南泥湾》、《山村乡邮员》参加了全国美展和建国十周年美展;国画写生《滇西古镇》选入1978年云南出版的《云南写生集》画册;白描连环画《沙家浜》(与丁斌曾合作)获全国连环画二等奖,彩色的展出稿则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改革开放后,王仲清夫妇组建了“双清楼画室”。在这个时期,他的绘画创作又达到一个顶峰。他们夫妇合作创作了很多名作,如《胡笳十八拍》、《木兰辞》、《长恨歌》、《关汉卿名剧选》等诗画集,为中国历史上的东汉蔡文姬,北魏花木兰,唐代杨贵妃、文成公主,宋代梁红玉、李清照等杰出女性塑造出了各具历史内涵和特点的艺术形象。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都非常有个性,他一直主张三不重复:不重复古人,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名家。他的每一幅作品里,人、景、情,借助水墨、淡彩与独具匠心的构思,婉约抒情,浑然一体,是一幅幅动人的诗情画。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其他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