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刘润民(1936.3—)蒙古族,辽宁沈阳人。擅长工艺美术、宣传画。1959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历任吉林艺术学院装潢教研室主任、山东轻工业学院工艺美术分院副教授。作品有《伟大祖国欣欣向荣》、《冰上姐妹》等招贴画,《平寒》、《芦塘月色》等水粉画以及壁画《泰山传说》等。

    居住地区
    山东/济南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黑龙江省克山县人,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5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1958年从师齐白石门人韩不言先生研习中国写意花鸟画与中国传统美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吉林省政协书画院院长、美国蒙特利市荣誉市民,名列美国ABI研究院《20世纪500名人录》一书。曾执教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现受聘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授,承担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出版专著《李巍画集》、《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等,撰写论文《周易与中国画》、《美在<易>中》等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主要学术刊物和国际易学研讨会论文专辑。曾获1957年全国第一次青年美展文化部二等奖、加拿大“枫叶杯”特别优秀奖、吉林省政府最高文艺奖――长白山文艺作品奖、20世纪艺术金奖等。《白宫村》获全国第一届青年美展文化部二等奖,《松鼠》被皇陵博物馆收藏,《李巍画集》、《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名家教学画稿——写意花鸟》出版。2008年十四幅作品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1934年生于黑龙江省克山县。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文工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1952年调入东北军区政治部《东北战士》杂志社任美术编辑,曾被派入朝鲜对39军进行战地采访。1954年考入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今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1956年作品《白宫村》参加首届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美术作品展览,获国家文化部二等奖。同年入选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作品展。1957年被错误批判,毕业分配至甘肃农场劳动,期间拜齐白石嫡传门人韩不言学习中国画。1978年获彻底平反,调至吉林艺术学院任教。1979年创作油画《解放》,获吉林省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1982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6年论文《周易与绘画》刊载于《美术研究》第三期。1987年中国画《秋鼠》参加首届中国花鸟画邀请展。1988年晋升为教授。1989年参加中国周易学会成立代表大会,当选为常务理事。在《周易研究》发表论文《“石涛画谱”的哲学思想》。被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聘为兼职教授。同年与日本画家角冈正卿先生在日本刈谷、丰桥举办中日友好二人画展。1990年在日本千叶举办“李巍画展”。同年在台湾龙语艺术中心举办“李巍画展”。应邀参加夏威夷大学国际第六届哲学研究会。1991年再次赴日本千叶举办“李巍画展”。同年,中国画《雪雁》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书画展佳作奖。1992年受聘出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全国花鸟画展评委。应邀参加慕尼黑大学第七届国际哲学研讨会。中国画《稚虎》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全国花鸟画展。中国画《阴下》等作品参加“香港百家画会”展。中国画《秋叶》获加拿大枫叶杯美术作品展览特别优秀奖。1993年参加济南海峡两岸首届周易研讨会,发表论文《美在“易”中》。中国画《牛》等两件作品参加亚洲、美洲艺术学会第九届国际艺术家联展,作品被该学会收藏。1994年受聘出任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中国画《醉虎图》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鹤》参加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展。同年名列美国ABI传记研究学院《20世纪500杰出人物》一书,并列入剑桥《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被吉林艺术学院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成为ABI传记研究学院终身会员。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李巍画集》。1997年参加海峡两岸第三届周易研讨会,发表论文《书画秘诀在太极中》。1998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华扇面艺术展特别荣誉奖。被吉林省政府聘为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同年获美国加州蒙特利市荣誉市民。中国画《祥和》获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1999年参加台北海峡两岸第四届周易研讨会,发表论文《再论周易与中国画》。同年,获吉林省世纪艺术金奖。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李巍画展”。受聘为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担任中国画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写意花鸟画教学。2002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国画名家教学画稿——写意花鸟》。2006年获吉林省政府艺术成就奖。2007年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李巍画展”。2008年被聘中国中央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当代著名画家李巍中国画作品展”。

    居住地区
    辽宁/沈阳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刘长恩(1936.3—1996)吉林通榆人。擅长中国画、年画。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吉林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作品有年画《咱队的好猎手》,中国画《再请战》、《巧妈妈》等。

    居住地区
    吉林/白城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1943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65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0年毕业。曾为吉林省美术创作室创作员、吉林省画院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田园书画会副主席,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画师,中国北国书画社常务理事。被命名为“世界书画名人”、“世界铜奖艺术家”。编入《世界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世界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文艺家传略》、《中国当代国画家大辞典》、《百年中国画集》等。代表作品有《山乡集市》、《正月里》、《皮匠》、《关东腊月》《庄稼汉》、《雪》、《雪花飘飘》、《惊蛰》、《无名高地》等。作品曾十次入选全国美展,其中有《雪花飘飘》和《惊蛰》两幅作品分别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质奖和《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七十周年全国美展铜牌奖。《庄稼汉》和《山乡集市》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北方正月》和《关东雪乡》二幅作品分别获“中国乡村田园画展”金牌奖和“华夏艺术国际展”金牌奖。作品曾十一次获省美展一等奖,二次获长白山文艺奖优秀作品奖、一次获东北三省美展优秀作品奖。多幅作品被收藏,部分作品曾分别赴美国、日本、苏联、朝鲜、韩国、台湾、香港等展出,产生了强烈反响。2001年因病情加重于长春逝世;2000年中国画《雪花飘飘》编入《百年中国画集》;1995年病重住院,被迫封笔;1994年中国画《晚秋》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吉林省作品展”(长春展出);创作完成中国画《北方正月》,获“华夏国际艺术展”金质奖章(台北展出);创作完成中国画《关东雪乡》,获“现代中国乡村田园画展”金质奖章(北京展出);1993年中国画《皮匠》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画展”(北京展出);创作完成中国画《山乡》,获“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名人名作展”一等奖;1992年创作完成中国画《惊蛰》,获“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七十周年全国美展”铜牌奖章(北京展出),获“长白山文艺奖”优秀作品奖(长春展出),获“吉林省美展”一等奖;创作完成水粉画《苞米地》,入选“第二届全国水彩水粉画展”,(北京展出);1991年创作完成中国画《无名高地》,入选“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北京展出),获“吉林省美展”一等奖;创作完成中国画《雪乡风情》,参加“海峡两岸现代水墨大展”(台北展出);1990年创作完成中国画《山野》、《梦》、《寒露》,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新作展”(北京展出),先后在美国、日本、香港展出,编入《现代中国画新作展作品集》;1989年创作完成中国画《雪花飘飘》,获“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银质奖章(北京展出),获”第二届长白山文艺奖“优秀作品奖(长春展出),获“吉林省美展”一等奖,编入《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集》,《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集》,《现代中国的美术》等;中国画《皮匠》入选北京国际艺苑第三届水墨画展(1989北京),编入《现代水墨画作品集》,刊登在《美术》、《中国画》、《中国美术报》(1987.12)、《大众美术报》(1987.11)、《吉林画报》(1987.5);1988年创作完成中国画《晚秋》,获“东北三省美展“优秀作品奖(黑龙江、吉林、沈阳展出),编入《关东画选》;中国画《关东腊月》赴苏联、朝鲜展出;中国画《寒林》等四幅作品赴韩国展出;1987年创作完成中国画《雪》,参加“吉林省画院院展”,刊发在《吉林画报》(1987.5),《文艺时报》(1987.7);中国画《雪》、《皮匠》、《庄稼汉》参加“吉林省画院院展”在(北京展出);1986年吉林省画院任专业画家;创作完成中国画《庄户人家》,获“吉林省美展”一等奖(长春展出),刊发在《美术》月刊(1983.11),《吉林画报》(1983.2),《吉林日报》(1981.8);创作完成中国画《庄稼汉》,获“吉林省美展”一等奖(长春展出),刊发在《吉林日报》(1986.10),《吉林画报》(1986.6),《社会科学战线》(1987.3),参加“吉林省画院美展”(北京、天津展出),由中国美术馆收藏;1985年创作完成中国画《雪乡》,入选“中国现代书画家作品展”(日本东京展出),编入《中国现代书画家作品集》(1986);创作完成中国画《君子兰》、《风筝》,入选北国风情(香港展出),编入《北国风情画集》(1986.1);1984年创作完成中国画《关东腊月》,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南京展出),获“吉林省参加六届全国展汇报展”二等奖,刊登于《吉林日报》(1985),《吉林画报》(1986.10),《党员之友》(1985.12);1983年创作完成中国画《塔上行》,刊发在《吉林画报》(1983.5);中国画《山乡集市》参加“1942—1983年中国美术馆部分藏品展”,由中国美术馆收藏;1982年创作完成连环画《伟大的先驱者孙中山》,由吉林画报出版(1982);创作完成连环画《二进杏花村》、《南海击浪》、《仙女山之子》等5部,分别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创作完成中国画《正月里》,入选“全国美展”(北京展出),获“吉林省美展”一等奖(长春展出),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85.11),刊登于《人民日报》(1982.1),《工人日报》(1982.11),《新华文摘》(1982.11),《中国妇女》(1982.2),《辽宁日报》(1981),《吉林日报》(1982),《吉林画报》(1981),《长春》(1981.2),《蔘花》(1982.),《新村》(1982.1);创作完成水彩画《解放》,入选“吉林省美展”(长春展出),刊发在《吉林日报》(1981),《新长征》(1984.8);1979年中国画、水粉、素描共四十三件作品参加吉林省美术创作室《六人画展》;创作完成水粉画《道具》,刊发在《长春》(1981.12);1978年吉林省美术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创作完成中国画《山乡集市》,入选“全国美展”(北京展出),获“吉林省美展”一等奖(长春展出),刊登于《吉林日报》(1982.1),《吉林画报》(1979);1977年创作完成中国画《汲水河边》,入选“全国美展”(北京展出);创作完成中国画《峥嵘岁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单幅出版;1976年速写《广积粮》、《转战》入选“吉林省年画速写展”(长春展出),刊发在《吉林日报》(1973)、《吉林文艺》(1973);创作完成中国画《处处为人民》,入选“全国美展”(北京展出);刊登于《吉林日报》(1978.7),《吉林文艺》(1977.6);创作完成宣传画《万众欢腾庆胜利》,由吉林日报发表(1976);创作完成宣传画《继续长征》,由吉林日报发表(1978);1975年创作完成年画《松花江边》,在四川省展出,刊发在《吉林日报》(1976.1);中国画《杜鹃山》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75);1974年在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美术部担任美术干事;1972年在长春市工人文化宫美术组从事美术宣传工作;创作完成连环画《红娃》、《毛主席话记心间》、中国画《杜鹃山》,分别参加1972、1973、1974年吉林省美展;1971年在长春市杂技团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70年在抚顺市文化局从事美术干事工作;1965年考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随关东画派领军人物许勇学人物画创作;1961年参军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3009部队,宣传战士,从事军队美术宣传工作;1956年就读于长春一中,担任美术组宣传委员;1950年7岁就读于长春市东安路小学,自幼酷爱绘画,最大的爱好是临摹小人书;194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籍:山东汶上县;

    居住地区
    吉林/长春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李家玮满族,辽宁沈阳人。擅长油画。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历任通化地区美协主席兼秘书长,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美术教师。作品有《白山情》、《北国之春》等。

    居住地区
    吉林/长春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河北省固安县人。自幼酷爱美术,十二岁到洗染店当学徒,坚持业余学画,拜金兆楼为师,二十九岁曾在北平女子学校任美术师,在这期间和秦仲文、徐燕逊等画家加入“湖社”。解放后曾在吉林省樵松县中学、通化市师范专科学校任美术教师,兼总务主任。一九六o年调任吉林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任国画教师。擅长花卉,成绩卓著。作品多次参加长春市美展、吉林省美展以及全国美展,受到群众好评。中国共产党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

    居住地区
    吉林/长春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卢淦,中国电影美术师。直隶(今河北)文安人。曾任长影厂总美术师,吉林省人民代表,吉林省美术协会副主席。少年时期卢淦五岁时,父亲在北京找到个小职员的差事,他便随父迁居北平。中学时,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美术老师的培养下,他的绘画成绩优良,1927年中学毕业后曾在南开大学预科及京华美专就读,翌年考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开始了他渴望已久的绘画艺术的学习。在校期间,他除了学习美术,还爱好戏剧,在课余时间,经常参加爱美剧社的戏剧演出活动,为他后来从事戏剧活动打下了基础。然而,正当他醉心于美术学习时,意想不到的打击降临在他头上:父亲失了业,家庭的经济来源骤告中断。对自己儿子寄于莫大希望的双亲,忍痛卖掉了河北家乡祖上留下的几间茅草房,总算使卢淦读完了四年大学。卢淦在学习上十分刻苦,是学校的高材生。他满以为毕业后寻找职业不成问题。可是,旧社会,大学毕业即失业,美好的愿望成了泡影,他不得不自谋出路。挫折中学习从1933年大学毕业到1937年的四年里,他到处奔波,没有固定的职业,当中还两度失业。他在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当过美术教师;又在济南省立剧院当过美术教员兼编译员,为该院的《舞台艺术》刊物任美术编辑,还为演出的新歌剧《岳飞》作过装置助理工作。在此期间,他渐渐对电影美术发生了兴趣。1935年7月他到山西太原,加入了西北影业公司,任置景师。曾担任《千秋万岁》、《无限生涯》两部影片的美术设计,但均因无法拍摄而中断。然而这短暂的艺术实践使他对电影美术有所了解。平常他积极参加西北影业公司的一些业余演出活动。他曾在田汉编剧、宋一舟导演、田方主演的话剧《一致》中饰演配角并兼任该剧的美术和服装设计。尽管西北影业公司的历史是短暂的,但他有幸与田方、宋之的、王苹、吕班等一些电影工作者相识,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对他以后从事电影工作有一定帮助。抗日宣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长沙参加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戏剧委员会干事。而后随该会熊佛西、杨村彬所组织的抗战剧团入四川,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在《一片爱国心》、《放下你的鞭子》以及大型儿童剧《儿童世界》和历史剧《吴越春秋》等戏剧中担任美术和服装设计工作。后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解散,他到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院任美术导师兼教具课长,除任教外,还为该院实验剧团演出的《秦良玉》等剧担任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投身工作1939年因该院清洗裁减一些具有抗日思想的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成员,卢淦也被解雇。1939年8月,他出于对电影美术的爱好,几经周折,由在中国电影制片厂的进步电影工作者王瑞麟的介绍进入该厂,先任美工员,后升为制景师。从1940年至1948年,他先后在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的故事片《塞上风云》,郑君里编导的纪录片《民族万岁》和孙瑜编导的故事片《武训传》等影片中任美术或服装设计。此期间,使他难以忘却的是拍摄《塞上风云》那段很有意义的生活。他与应云卫等同志去拍外景时,路过延安,亲眼目睹了革命圣地的火热斗争生活和艰苦朴素、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教育了他,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对革命的最后胜利充满了信心。他更加靠近进步电影工作者,并在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等进步剧社组织演出的《天国春秋》、《虎符》、《草莽英雄》、《清宫外史》、《黄金万两》等话剧中,担任美术和服装设计。解放战争时期,他随中国电影制片厂迁往南京,后又到上海。上海解放时,在地下党的影响下,他参加了护厂活动。上海解放后,他是电影厂工作推动委员会和临时管理委员会成员,积极参加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恢复和建设工作。主要作品1949年8月,他申请报名奔赴东北,参加了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建设工作。从此,开始了他崭新的电影艺术生活。从1950年起,卢淦先后在《钢铁战士》、《白毛女》、《丰收》、《沙家店粮站》、《秦香莲》、《画中人》、《五朵金花》、《甲午风云》、《满意不满意》、《节振国》、《蝶恋花》、《药》等近二十部影片中担任美术设计工作。其中,不少影片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颇具特色,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工作经历1933年毕业于北平大学西洋画系。曾任山东剧院舞台美术教员、西北影业公司置景师、中国电影制片厂置景师兼技术课副课长。担任《塞上风云》等影片的美术设计。建国后,历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置景师,长春电影制片厂美术师、总美术师,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中国美协吉林分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担任《钢铁战士》、《白毛女》、《五朵金花》、《甲午风云》等影片的美术设计。1981年,他又为故事片《药》进行美术设计。他说他最大的快乐,就是为电影事业付出心血。他始终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他说:“艺术家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我的创作源泉。”1950年他参加拍摄《白毛女》时,随摄制组到河北省平山县体验生活。这里恰好离他家乡不远,他对这里的山水花草、农家的习俗都比较熟悉。特别是他小时候见到的村镇的大财主家的富丽堂皇,财主的穷凶极恶和村民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景,以及在村镇做木工活的祖父受尽财主欺压的情景,都深深地留在他的记忆里,这些,对他处理好《白毛女》的美术设计有很大的启发。从而使整部影片的布景设计都十分真实,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实践,他认识到追求生活的真实和不断地提炼生活,这对于电影美术创作是十分重要的。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并到生活中去挖掘美好的意境,热情地去歌颂新生活。在拍摄《五朵金花》时,他深入到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亲临其境,观察、领略这一地区的秀丽风光和少数民族那丰富多彩的生活,然后力求达到典型化的自然环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例如:“蝴蝶泉边”这场景,就是现实生活中“蝴蝶泉”的再创造。原蝴蝶泉是水泥修的池子,周围也不那么美。而卢淦在摄影棚里设计出的“蝴蝶泉”却另有一番天地。在设计中,他用云南浅黄色的山茶花代替了现实中的一些杂花,这样既避免了色彩的堆砌、杂乱,又突出了蝴蝶泉边的幽美。出现了“鸟鸣山更幽,花香心更甜”的动人意境,表现出五对青年男女的高尚情操和心灵美,收到了“寓情于景”、“借物抒情”的艺术效果。卢淦的创作态度是很严肃认真的。每一部影片的场景设计,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他首先依据题材、结构、形象塑造,进行反复构思。每部戏都有整体设计,每场景都有详细制作图样,包括平面图、立体图和建筑解剖制作图。画面构图、色调和人物形象处理都别具匠心。他常运用“缘物寄情”、“借物言志”、“状物抒怀”等艺术手法,为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服务。甚至对一块匾额、一副对联、一条标语,他都煞费苦心编写。如《白毛女》中,黄世仁家大门口用“德贯千顷”,与佛堂里“大慈大悲”两块横匾,《甲午风云》中李鸿章的“议事厅”里用“柔远安迩”的横匾,都生动地反衬出了统治阶级的伪善面孔和反动本质。卢淦在他整个艺术生活中是勤奋的,善于探索的。他喜欢中国古典绘画和诗词,对考古、文物和建筑、民间艺术也颇有研究。他广泛涉猎电影、戏剧、绘画等艺术理论,悉心研究和借鉴各种风格流派的艺术特色,为创造电影美术的民族风格,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比如,在拍摄《甲午风云》时,他考察、研究了中国古典建筑结构,认为对柱子的设置,应该有象诗歌一样的节奏感。在影片美术设计中,柱子设置的数量要准确、适当。少了,形不成节奏感;太多了,又容易使人物情绪受到干扰,失去表演重心。因此,他在《甲午风云》的“环廊”一场景中,依据主人公邓世昌心怀积愤、急步闯进丁汝昌签押房的那场戏里,就采用了多层次廊柱,显得节奏感很强,充分表现出了邓世昌当时的内心激情,使“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居住地区
    吉林/长春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李又罘(1908—1976)别号石屋,字光郙。山东省诸城县(现山东省诸城市)人。中共党员。1925年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后在山东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卢沟桥事变后,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曾在济南与施展、王景鲁等三人组织“无名画展”。1938年到延安,在陕北公学、鲁艺美术系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新华书店经理和延安俱乐部负责人等职。1946年被派东北任黑龙江省绥化第一中学校长。次年东北解放,任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兼东北展览馆馆长。建国后,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1954年调吉林省,任长春市文化局副局长、吉林省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曾任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兼东北工艺美术展览馆馆长、长春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分会主席等职。他绘画,先学赵之谦、吴昌硕,后师齐白石。他的早期作品,因战乱保留殊少,现存作品,多为解放后创作。他博采众长,擅长写意花鸟,题材丰富多样,意境深远,富有生活气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所绘花卉、鸟羽等作品,形神兼备,耐人寻味,对古体诗词也有较深休养。自1962年起先后在吉林、辽宁、黑龙江、浙江、广州、天津等省市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好评。作品有《小米、南瓜和步枪》、《雄鸡报晓一鸣惊人》等。 

    居住地区
    吉林/长春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上一页 

 1 

 2 

 … 

 3 

 4 

 … 

 5 

 6 

 下一页» 

 共58条/6页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