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1932年生。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又名罗贻珍195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即今中国美术学院)绘画系,1956年国家派往捷克斯洛伐克学习,在布拉格美术学院研习油画,1960年回国,任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员,1962年调任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油画专业教师,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常委兼艺术学科组长、美术系教授、研究生工作室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老教授协会及欧美同学会会员。作品在国内外参加画展,至今有数十幅油画和水粉作品在国内出版、国内外收藏。六十年代中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北方农村》,、《渔港》及《少女肖像》。八十年代以西藏阿里地区风情为题材的系列油画,其中《边城阿里》,在1987年获全国首届教师美展(专业组)优等奖,《雪域深处》、《不朽的藏乡》、《一方热土》等还发表在《中国油画》等刊物上,参加了国内外画展。八十年代中期创作了三幅巨型壁画,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撰写捷克斯洛伐克美术及重要画家的辞条,发表、出版了介绍捷克绘画和著名美术家玛·什瓦宾斯基的文章及画册,1988年荣获捷克布拉格美术学院授予的钢质纪念奖章。在国内举办两次画展,一次国外画展,出版两本专著、两本个入画册。曾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上卷)、《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香港)、英国剑桥《国际名人辞典》。作品有油画《塔吉克之鹰》、《少女肖像》、《不配的藏乡》、《边城阿里》、《阿希米亚的秋天》,水粉画《渔港》、壁画《阿诗玛》等。出版个人画集两册。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刘小岑河北省玉田县人。1925年生,擅雕塑。195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继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以哲人眼光去看待社会与生活,以深厚的情感去追求永恒的艺术。他的画气势宏大,寓意深刻,构图奇特;他以体、块等,原璞的自然形态入画,将雕塑的特点溶于笔端。他在作品中力求内容的高度集中,表现手法去繁求简,注重整体效果。他既吸收了中国汉代艺术、远古崖画、民间美术及儿童画的天真稚朴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与笔法技巧,从而形成了现实性与超前意识相结合,古朴稚拙与超现实相融汇,中西会璧、亦真亦幻的独特艺术风格。其作品在中国大写意画中独树一帜,被美国传记学院评为世界当代艺术杰出代表。苏联出版的大百科全书及中国出版的大百科全书皆被录入。刘小岑1939年获河北省玉田县小学生美术汇考第一名。1948年速写获徐悲鸿一等奖金。1952年《中朝人民保卫和平》刊人日本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1979年《黑夜寒风》获北京市美展三等奖。1981年中国画《反哺图》获北京市优秀作品二等奖。1984年雕塑《家乡的河》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牌奖,北京市文联荣誉奖。1986年《郎平头像》获北京市美展优秀作品奖。近年来发表一些美术评论文章,很有独到的见解,颇得广大读者的好评。1998年6月,中国美术馆举办“刘小岑画展”,社会反响强烈。作品有还《女民兵》等。出版有《刘小岑画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柳维和,男,江苏无锡人。工艺美术家,1941年毕业于国立艺专。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图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的著述有《蝴蝶图案集》、《动物花卉图案集》等。发表的论文有《图案的色彩》、《论花草图案的写生变化》、《谈动物的装饰变形》、《论动物花卉的变形装饰》、《探索抽象几何形图案的创作》、《中国的剪纸艺术》、《苗族挑花》、《中国的刺绣》和《中国的民间泥塑》等。设计创作的漆器、刺绣、景泰蓝、挑花和编织等工艺品,先后被选送苏联、罗马尼亚和印度等国展出。作品有螺甸漆圆桌《天安门、克里姆林宫》。出版有《蝴蝶图案集》、《动物花卉图案集》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刘岘(1915.7—1990.9.21),本名王之兑,号慎思。1915年生,河南兰考县人。作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和开拓者,刘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我国版画史上著名的艺术家。出生于河南兰考的刘岘,学习木刻过程中得到鲁迅的直接培养。刘岘握刀向木60年,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全身心倾注创作。1932年入北平(今北京)艺专学习,受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开始木刻创作,次年,转学上海美专,组织"无名木刻社"。1934年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1937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参加新四军四支队。1939年在延安鲁艺任教,同时,创作了反映边区生活的作品。1940年重返新四军,成立"拂晓木刻研究会",主编《拂晓木刻》,同年秋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主任。1945年派往重庆《新华日报》工作,参加重庆的木刻活动。1949年后,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印刷厂、北京人民艺术工厂、中国幻灯公司、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美术方面的领导工作,逝世前任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为中共党员、研究员,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过许多贡献。刘岘先生为著名木刻家,画风细腻。毕生创作木刻作品千余幅,先后出了《阿Q正传画集》、《怒吼吧中国之图》、《罪与罚图》、《子夜之图》以及《刘岘木刻选集》、《百花齐放》、《寓言百图》等。曾获得毛泽东同志和中共西北局的鼓励。刘岘先生挚爱故乡,2011年9月25日已故著名版画家刘岘的92幅版画作品由其家人捐赠给河南。由此,省美术馆目前共收藏刘岘版画203幅。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说,他们曾捐赠刘岘版画111幅,国画10幅,木刻原版18块。这次,92幅版画、3幅国画、47块木刻原版,以及刘岘用过的刻刀、墨滚等创作工具,再次入藏省美术馆。这些作品将成为省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原籍山西平遥,生于北京。1937年随父母赴延安入儿童剧团,1941年入鲁迅艺术学院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后在西北文工团美术组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47年入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50年入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创作以国画、年画、连环画为主,尤擅肖像画。1950年年画《农民和拖拉机》获“全国首届年画评选”甲等奖第一名,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伟大的会见》、《民族大团结》(和冯真合作)分别获1950年、1952年“全国年画”二等奖和三等奖。国画《在水库工地上》获1959年“世界青年联欢节”奖状。作品《鲁迅肖像画》先后在前苏联、日本、香港等地展出,并为中国美术馆和鲁迅博物馆收藏。其中《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获1986年“北京优秀作品奖”。出版有《李琦肖像画集》。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88年离休。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名伟人画大师,文化部告急职称评审委员。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李松涛别名李松,天津杨柳青人。擅长中国美术史论。曾在解放军部队从事美术工作。195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先后在美术史系、中国画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美术研究》编辑,并讲授中国古代美术史。历任中国美协《美术》月刊副主编,《中国美术》主编,美术杂志社社长,中国美协第四届理事,炎黄艺术馆副馆长。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美术全集》编委,《齐白石全集》第七、九卷主编。编著有《徐悲鸿年谱》、《韩熙载夜宴图》、《万山层林·李可染》、《张择端》、《顾闳中》、《黄胄》、《徐渭生平与其绘画成就》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梁思成(1901.4—1972.1)广东新会人。擅长建筑美术。192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建筑和西方建筑史。1927年毕业于美国彭雪尔凡尼亚建筑系及研究院,1946年撰写《中国雕塑史》,并以此与《中国建筑史》在美讲学,194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建国后曾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兼主任。曾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号柏风,四川大竹县人,早年做过中、小学美术老师,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受业于徐悲鸿、黄显之。1946年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任教。1951年调中央美术学院。六十年代,任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李斛自幼家境贫寒,1926年靠舅父接济人粱山屏锦铺南岩小学读书,1932年转至成都继续上中学。因自幼极好绘画,曾暗自投考成都艺专和东方美专,成绩优秀。后被舅父发觉,为就业考虑,强令其改读师范。1935年考入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学习美术,课外则常为贫苦工农、挑夫、小贩等画像。学至中途曾因家庭经济困难一度辍学,当小学教师两年。1940年,成都师范毕业后,本想报考已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艺术系,由于长江涨水,江轮停航未能成行。于是以教学为业,先后在江津、梁平、万县等地中小学和万县师范学校教美术,并任万县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同时作画卖画,负担全家生活。1942年,他如愿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在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傅抱石、谢稚柳等先生的指导下,刻苦钻研,成绩优秀,尤以素描、肖像画最为突出。在中大学习期间,青年李斛目睹了在外强侵略下旧中国人民的苦难,深知长期因循守旧只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落后和挨打的厄运,在大师们的指点下,立志用手中的画笔,冲破当时中国画坛一味抄袭古人、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现状。他认为,要使中国画更好地表现现实生活,既要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技法,也要掌握国外绘画中有用的东西。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错误的,但是拒绝西洋绘画的科学因素那种保守的、闭关自守的态度也是不对的。要敢于吸收西洋绘画的科学因素,只有兼收博取、通晓古今中外的美术、并把各种有益的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融化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他探索着把中国传统的水墨技巧与西洋的绘画艺术相融汇,在艺术实践中大胆尝试,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风貌的新中国画,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如1944年创作的《战火中的难民》、《中渡口担煤工人》等画,均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全国美展,后者当时即被法国使馆买去。1946年,创作《嘉陵江纤夫》、《磨刀工人》、《赶车》等作品,并在重庆个人画展上展出,引起社会舆论的重视。对他革新中国画的尝试,徐悲鸿先生深表赞扬,在画展上欣然为之题词:“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给予李斛以极大的鼓励。1948年,李斛应徐悲鸿先生之召由四川来到北平,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建筑系的前身)任助教,深得梁思成先生的器重。1949年他创作国画《侦察》,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美术展览,得到好评并获奖。1951年北平艺专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先生任校长,李斛遂转至中央美院国画系,教授素描、创作课,兼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素描课。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直至去世。50年代及60年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为文化艺术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李斛革新中国画的宏图大志得以施展。他在教学中努力实践革新中国画的教学方针,着重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训练,教导学生不但要努力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而且要重视学习西洋素描、水彩等绘画中有益的东西。他认为“在学习传统技法的同时学习素描是能把基础打得更结实的”,同时指出“让国画系的同学学习素描、水彩,不是用西洋画宋代替中国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画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发扬传统。”他把学习西方科学的造型方法作为新中国画基础教学的重要部分,经常对学生进行“全程”教育,鼓励学生打好基础,广博修养。他教学的另一宗旨是走出校门,广泛接触人民群众。1955年他做了胃部切除手术,同时发现局部肝硬化,但他以身作则,经常带病带领学生到田园村头、工矿企业、建设工地……画速写、槁创作、讲画理、传技艺,为发展中国画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绘画人才。在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创作发表了一批深有影响的作品,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并深受人们喜爱的画家。1954年,他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美术采访,创作了《毛主席您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证》、《工地探望》,均在1956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美展展出。1956年他画的人物肖像画《印度妇女像》,将中国传统的用笔用墨技法与西洋绘画中的造型。色彩技法融为一体,获得了极大地成功。该画和以后创作的《女民警》、《女司机》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58年为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他创作了《关汉卿》,现为中国历史博物棺收藏,我国和前苏联均选印为纪念邮票。1964年创作的《齐白石老人像》,神情刻画十分成功,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此外,《广州起义》、《披红斗篷的老人》、《母亲》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在继承和发展徐悲鸿、蒋兆和人物画创新之路的基础上,独具新的突破。在创作中,他反对自然主义的摹拟客观对象,主张通过画家主观意匠加工而达到艺术的真实。成为中国画改革的第二代重要画家。李斛精湛的绘画艺术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创作了大量别开生面的“夜景”山水画。在传统技法中,夜景山水画是极少看到的)因为夜景画困难在于不仅要在整体气氛中处理好空间层次,而且要展现复杂多变的光感效果。李斛巧妙地将中西绘画技法相结合,用中国笔墨表现祖国建设蒸蒸日上的壮观场面。像《武汉长江大桥桥墩工地夜景》(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被选送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展出)、《石景山钢铁厂》等作品,一反传统山水画“以白当黑”的手法,以人眼的真实感受为基础,运用黑白对比、冷暖对比的手法,描绘出夜中的景物在各种光线的照射、折射、反射下相映成辉的动人效果。被姚有多先生誉为“在当今中国画家中,只有他和宗其香两位是表现夜景最成功的画家。可以说,他们开辟了山水画的新的领域。”70年代初,与李可染、关山月等国画大师同在北京饭店、民族饭店等地为涉外饭店、我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及驻意大利、黎巴嫩大使馆作画,先后创作出国画《三峡夜航》、《青山着意化为桥》(1973年送日本,意大利展出)、《傣寨风光》、《洗马图》及油画《长城》、《天山牧场》等,特别是夜景画《三峡夜航》的成功,使“文革”后期死气沉沉的画坛为之感叹振奋。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李斛被列为“黑画家”,受到打击和迫害,他的《水上人家》等五幅作品在“黑画展”上展出,使他在精神上蒙受了极大的打击,于1975年11月去世,享年56岁。李斛毕生为中国画的革新和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去世后,1977年中央美术学院在本院陈列馆举办了“李斛遗作展”,1979年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了“李斛遗作展”,1979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斛作品选》,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斛画集》,1995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荣宝斋画谱-人物部分(李斛绘)》,中国美协、北京市美协、中央美院、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中国画研究院、徐悲鸿纪念馆共同举办了“李斛画展”,1997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李斛速写精粹》。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刘建庵(1917.6—1971.8)原名刘殿卿。山东邹平人。幼习画,后考入上海新华艺专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全国木刻界早期领导人之一。1938年6月12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成立,被选为常务理事。历任《救亡日报》编辑、美术教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美协秘书处主任、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副处长、艺术处副处长、文化部教育司副司长等职。作品有插图《阿Q的造像》、《高尔基童年》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