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雕塑家、美术教育家、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者之一曾竹韶先生2012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4岁。曾竹韶先生1908年7月7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集美区的一个华侨家庭。1919年,随父母离开家乡,举家移居到缅甸仰光。就读于缅甸仰光华侨中学。1922年从缅甸回国。1928年3月,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塑。成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首次开设雕塑专科的第一批雕塑学生。1929年9月赴法国留学。先后在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并师从著名雕塑家布夏(Bouchard),同时在巴黎西赛芳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师从于著名小提琴家保罗.奥别多菲尔(PaulOberdoeffer)。留法期间与冼星海等五人组织成立了“巴黎中国留法音乐学会”。与常书鸿、刘开渠、王临乙、吕斯百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留法学生巴黎艺术学会”。与张悟真一道加入在巴黎组织的“华侨抗日救国会”和“抗日统一战线大同盟”。1939年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沦陷前夕,从法国马赛起程回国。先后受聘任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四川华西大学石刻博物馆顾问、成都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4年回重庆任国立艺专雕塑系教授。1947年至1949年被重庆大学建筑系聘为教授。解放以后,曾竹韶先生于1950年任职中国革命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筹建处。1952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同期,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与浮雕创作。曾竹韶为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作品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交融,其纪念性作品及肖像创作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代表作品有: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中山公园《孙中山》、地质博物馆《李四光》、北京大学《蔡元培》、《陶铸》等。曾竹韶先生是新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开拓者,他为我国雕塑艺术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1987年,曾竹韶先生被文化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由于曾竹韶先生在雕塑创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2002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首届“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3年获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联合颁发的“中国美术金彩奖”,暨中国美术专业终身成就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汤夙国(1933.5—)原名麟书,北京人。擅长面塑、雕塑、绘画及民间工艺。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雕塑创作室副研究员。日本东麟书京艺大客座教授。曾为电影《骆驼祥子》、《八旗子弟》等制作人物道具。有作品被博物馆、国家元首等收藏。作品有《钟馗》、《长眉》、《韦驮》、《降龙》及《小泽征尔》等。著作有《面塑大师汤子博画稿》、《中华民间艺术大观》(合著)、《面塑制作》等。[1]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王克庆,又名王克安。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1933年1月20日生于安徽省含山县王家滩,,安徽含山人。擅长雕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负责人,雕塑艺术研究所负责人。多次任全国美展、全国体育美展、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展评委、主任委员等。现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市、青岛市、成都市、桂林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创作营等艺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研究员。从艺40余年,擅长雕塑艺术创作、水墨画。出版《王克庆作品集》。雕塑艺术作品在全国性的报刊和日本、美国、瑞典、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表。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城市雕塑展和日本、塞尔加、尼日利亚的艺术展,莫斯科社会主义家造型艺术展。作品曾在香港、台湾展出。美术论文70余篇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了望》、《美术》、《美术研究》、《世界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美术全集》等出版物。城市雕塑《和平少女》(合作)立于日本长崎市、《尼罗河女儿》立于埃及开罗国际会议大厦。雕塑《李白》为新加坡私人收藏,《源远流长》瑞典为夫达仑市收藏。1996年与著名雕塑家潘鹤出席美国国际雕塑会议,在会议上王克庆《中国当代城市雕塑》的报告,受到热烈的欢迎。代表作有《李白》、《朱自清》、《白求恩在太行山》、《尼罗河的女儿》、《撒哈拉之歌》、《科技之光》、《五卅惨案碑》等。1933年1月20日生于安徽省含山县王家滩。1941年离乡赴沪,在上海静安寺主恩小学念书。1941年考入上海肇光中学。1950年在江苏省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51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留校作研究生,后在雕塑系任教。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1959年被评为北京市等先进工作者。曾参加《和平纪念碑》的创作。参加首都十大建筑的雕塑创作活动。1961年赴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进修。1963年结业,归国继续在中央美院任教。后转入该院雕塑创作研究室,长期担任领导。1984年作品《最后岁月》获第六届全国美展览铜质奖。参加我国赠送日本的石雕《和平》纪念像的集体创作。1985年与著名雕塑家潘鹤、郭其祥、程允贤共同创作雕塑《和平少女》,两件同样雕塑一件置放在日本长崎市的和平公园,一件置放在北京复兴门大街,旨在让日本人民和政府以二战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推进中日友好关系,维护持久和平。1987年为埃及开罗国际会议大厦创作雕塑《尼罗河女儿》。1988年为埃及开罗国际会议大厦创作《尼罗河女儿》铜像。1996年与著名雕塑家潘鹤出席美国国际雕塑会议,在会议上王克庆《中国当代城市雕塑》的报告,受到热烈的欢迎。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王朝闻,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1909—2004),别名王昭文,后取《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语义,更名王朝闻。笔名汶石、廖化、席斯珂,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王朝闻1909年4月18日生于四川省合江县。早年学习绘画、雕塑。1926年在成都艺专等校学美术,193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雕塑。1937年参加浙江抗敌后援会所属的浙江流动剧团和五路军战地服务队,从事抗日文艺宣传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成都私立南虹艺专等校教书,任成都民众教育馆美术部主任。1940年12月赴延安后,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1941年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的大型毛泽东浮雕像,被称为解放区美术作品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中宣部文艺处等部门工作。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等。五十年代后期,他的文艺评论虽以造型艺术为主,也广泛涉及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他的理论发现,源于直接和间接的审美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融为一体,在全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2004年11月11日23时1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王朝闻是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实践者。他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的浮雕《毛泽东像》、圆雕《刘胡兰像》、圆雕《民兵》等作品,都属于新中国美术的代表作。他是熟谙实践的美学家。在七十余年的艺术与学术活动生涯中,横跨美术、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先后出版了专著和论文集40余种,近千万言。他通过数十部近千万言的著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美学既是艺术家的美学,也是哲学家的美学,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他一生坚持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关注艺术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坚持真善美的艺术理想,强调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他十分注重美育教育,为提高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的审美素养付出了毕生心血。他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建树,指导和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美术工作者。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理论

    职务

    画家简介:上海人。擅长雕塑、美术教育。曾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1929年赴法国里昂美术学校,毕业后转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家Bauchard工作室学习。曾任教于重庆国立艺专、北平国立艺专,皆为教授兼雕塑系主任。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教研室主任,并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及北京建筑雕塑工厂两单位的顾问、指导。作品有《孙中山纪念碑设计》、《大禹浮雕》、《民族大团结浮雕群像》、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卅运动》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王米(1924.10—1999.1)别名王西成,河北定县人。擅长漫画、雕塑。国立北平艺专雕塑系毕业,1944年在华北大学美术系学习。历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宣传司科长、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负责人。作品有漫画《立此存照》,雕塑《大禹》、《莲花女》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漫画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刘大田。淮北市刘窑村人。刘开渠是中国现代雕塑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1918年考入萧县高等小学时,老师为他改名为刘开渠。毕业后,1920年考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1923年,组织“心琴画会”,以反对守旧、提倡写生为宗旨,每半年举行一次画展。1924年升入专门部西洋画系时,见到云岗佛像的照片。非常激动,并对雕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7年,国立西湖艺术院征聘他为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同年8月,他在蔡元培的帮助下,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导师是当时法国着名雕塑家让·朴舍教授,1931年他因学业优秀选入朴舍工作室当助手。1933年6月,回国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时年29岁。1949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建国以后,刘开渠任上海市美协主席、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兼任杭州市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1953年借调到北京,参加并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工作,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雕塑组组长。1959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任副院长,主持第二期雕塑研究班。1963年至1993年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并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还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一、二、三、四届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组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曾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刘开渠是我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他一贯主张雕塑艺术在“创造—种新境界”的同时,应该起到“明劝戒,着升沉”的作用。刘开渠精于西方写实雕塑技法,又注重继承中国古代雕塑的优秀传统。作品造型严谨朴实,手法细腻含蓄,人物神完气足,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刘开渠对雕塑创作与教学也作过理论研究,其思想对中国雕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品融中西雕塑手法于一炉,手法写实,造型简练、准确、生动。1934年,为纪念1932年“1·28”抗战所创作的《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讴歌了爱国志士英雄杀敌的英雄气概,是我国第一座表现抗日题材的纪念碑。20世纪40年代,完成了一系列纪念像,有《王铭章骑马铜像》、《孙中山先生坐像》、《李家钰骑马铜像》等。1945年,他创作的大型浮雕《农工之家》,是我国现代雕期史上第一次表现农工题材的优秀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至1956年,他领导并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大型浮雕的创作,并创作其中的《胜利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等浮雕。从1956年至1959年,他还受中共中央编译局委托,为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选集作封面浮雕像设计。50至60年代,先后创作了《毛主席像》、《工农红军像》,1976年以后,创作了《周恩来总理像》、《萧友梅纪念像》等。此外,在他所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有《抗日阵亡将士王铭章纪念碑》、《抗日阵亡将士无名英雄纪念碑》、《孙中山纪念碑》、《蔡元培纪念碑》等纪念性雕塑,还有表现任弼时等革命领袖和杜甫、刘禹锡、鲁迅、梅兰芳等文化名人的肖像。先后编撰出版有《中国古代雕塑集》、《刘开渠雕塑选集》、《刘开渠美术论文集》、《刘开渠雕塑集》等。1993年6月25日病逝于北京。1993年10月28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人民艺术家刘开渠遗作展》。刘开渠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当选为第1、2、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5届全国政协委员、第7届全国政协常委。先后编撰出版有《中国古代雕塑集》、《刘开渠雕塑选集》、《刘开渠美术论文集》、《刘开渠雕塑集》。刘开渠的雕塑在西洋写实雕塑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雕塑简练、单纯及线画的表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作品写实,手法细腻、严谨,结构、解剖准确。刘开渠是中国雕塑事业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三十年代,他就呼吁建设富有生命力的纪念性雕塑,以激发国人的民族精神。他多次提出成立雕塑院和建设城市雕塑。他还主持指定了《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并由国家批准担任全国城雕规划组组长,城市雕塑建设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的城市雕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先后当选为上海美协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担任过杭州美院院长,杭州市副市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等职,受到美术界普遍的尊敬和爱戴,他不愧为当代杰出的人民艺术家、雕塑大师。刘开渠的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和意象性,语言精练,这是他的作品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这些特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关连。刘开渠的雕塑有着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他的艺术品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古代雕塑。但大雕塑家刘开渠确自己开始个人风格的雕塑创作,为中国雕塑史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主要作品有:《王铭章骑马铜像》(1943)、《川军抗日英雄纪念像》、《孙中山先生坐像》(1944)、《李家钰骑马铜像》(1945)和表现工人、农民生活的《工农之家》巨型浮雕等作品。1953~1958年亲自创作完成主体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以及《支援前线》和《欢迎解放军》。50~60年代,他先后完成了《毛泽东主席像》、《工农红军像》,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全集》、《斯大林选集》等书封面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浮雕像等。1976年以后,他又创作了《周恩来总理像》、《萧友梅纪念像》、《蔡元培纪念像》和《妇女胸像》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刘小岑河北省玉田县人。1925年生,擅雕塑。195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继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以哲人眼光去看待社会与生活,以深厚的情感去追求永恒的艺术。他的画气势宏大,寓意深刻,构图奇特;他以体、块等,原璞的自然形态入画,将雕塑的特点溶于笔端。他在作品中力求内容的高度集中,表现手法去繁求简,注重整体效果。他既吸收了中国汉代艺术、远古崖画、民间美术及儿童画的天真稚朴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与笔法技巧,从而形成了现实性与超前意识相结合,古朴稚拙与超现实相融汇,中西会璧、亦真亦幻的独特艺术风格。其作品在中国大写意画中独树一帜,被美国传记学院评为世界当代艺术杰出代表。苏联出版的大百科全书及中国出版的大百科全书皆被录入。刘小岑1939年获河北省玉田县小学生美术汇考第一名。1948年速写获徐悲鸿一等奖金。1952年《中朝人民保卫和平》刊人日本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1979年《黑夜寒风》获北京市美展三等奖。1981年中国画《反哺图》获北京市优秀作品二等奖。1984年雕塑《家乡的河》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牌奖,北京市文联荣誉奖。1986年《郎平头像》获北京市美展优秀作品奖。近年来发表一些美术评论文章,很有独到的见解,颇得广大读者的好评。1998年6月,中国美术馆举办“刘小岑画展”,社会反响强烈。作品有还《女民兵》等。出版有《刘小岑画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吴劳别名尚清,浙江省义乌市人。中学毕业后,相继入苏州美专和杭州艺专雕塑系学习。早期作品有《抗战版画》、《打回老家去》;连环画《万古流芳》等。抗战爆发,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一九三九年到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任美术教员。作品有木刻年画《抗战到底》、《平山县儿童团》、《民兵》,木刻连环画《铁疙瘩》、《学文化》等。1943年调回延安,作品有《爆炸英雄李勇》、《原来是裤子》、《咱们来到南泥湾》、《送军鞋》等。一九四八年随部队进北平,此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研究装饰美术、文艺理论以及国画、书法等。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装饰》杂志主编等职。作品有《南泥湾的歌声》、《虎啸图》等。著有《展览艺术设计》,美术论文有《漫谈壁画》、《谈封面设计》、《一次不平凡的展览艺术设计》、《活动展览架的设计》等。美术作品还有《戚继光平寇图》、《王秀窍》和《双虎图》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一九二六年生。别名晏鸣。江苏南京人。擅工艺、雕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42—1948年先后在广东艺专、杭州国立艺专学习雕塑。1949年后历任南京文联、文化局副总干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装饰》杂志主编。著有《南京剪纸》、《云锦图案》,主编《工艺美术辞典》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