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赵萌,1957年出生。1978—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装饰雕塑专业。1982—199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史论系副教授、副主任。1998—2000年借调中华世纪坛组委会,艺术总监。2000至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教授、系主任、副院长。北京市政府顾问,首都规划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城市雕塑与环境艺术学会副秘书长,《雕塑》杂志副主编。2参展简况2004年《惑疑的方舟》入选第三届全国城雕展2003年《生灵的方舟》2003北京双年展——中国雕塑精品展2002年《失衡的方舟》长春国际雕塑展2002年《来来往往》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2002年《时代方舟》北京国际城市雕塑邀请展2001年《诺亚方舟》艺术与科学国际展2001年《竺可桢》上海知识大道2002年《诗意家园》长春国际雕塑展2001年《超越》新北京、新奥运雕塑展2000年《天籁之音》中、日、韩三国教授展《生灵方舟》1997年《世纪拥抱》中国雕塑艺术大展1996年《幻影辨儿》中国埃及造型艺术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出生于北京,现居北京,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展望是中国当代最重要且身价最高的观念雕塑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作品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中国艺术家。其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坐着的女孩》已是美术史的经典,“中山装”实验则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新雕塑的开端。他自1995年至今一直创作的不锈钢作品,获得了国际艺术界的高度赞誉。特别是代表作“假山石”系列,以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太湖石为原型,手工打造出光滑闪亮的不锈钢山石,这种不重意义、重视觉冲击的新图像,既似乌托邦的隐喻,又如现代化的镜像,深刻反思着中国当代文化如何在快速变迁的社会进程中重塑传统的重要命题。山东人。擅长雕塑。1981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毕业。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1990年开始从事超写实主义雕塑创作。1991年参加新生代艺术展;1992年参加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1995年参加北京—柏林艺术交流展,批评家年度提名入选;1997年参加东京97’中国当代艺术展,同年参加“移动的城市”亚洲当代艺术巡回展。作品曾被收入《世界雕塑全集·东方部分》、《中国美术五十年》、《中国美术全集》等,发表学术论文《观念性雕塑——物质化的观念》。作品参加新生代艺术展、入选纪念七一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奖。《人行道》被收入《世界雕塑全集/东方部分》、《中国美术五十年》;作品参加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展。从事超写实主义雕塑创作。第一届艺术与设计大奖赛候选人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张铜(1937.4—)天津人。擅长雕塑。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历任北京象牙雕刻厂干部,天津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师。作品有《希望》、《北魏佛头造像》、《二十一个少数民族彩画组雕》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赵更生(1930.8—)别名赵庚生,山西晋城人。擅长雕塑。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武汉钢铁公司工会干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副主任、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占布拉(1936.2—)蒙古族,内蒙古哲里木盟人。擅长雕塑。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后历任中国美术馆展览陈列部编辑、副主任、研究馆员。 作品有《嘎达梅林》、《骑马射箭》、《爱》、《骑马英雄纪念碑》、《二七纪念碑》等,参加第一届、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入选第六届、七届全国美展、首届中国体育美展。《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张世椿,(1935.7—1997.6)江苏扬州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擅长壁画、雕塑。1949在苏北新四军做美术宣传工作,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9年毕业于该院研究生班,留校任教。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副主任、教授。从50年代至7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作品有壁画《人与自然》,浮雕《礼乐》等。1974年丝绵山水画获得发明奖多次在国内外展出;1980年与张世彦合作为荷兰奥斯饭店创作壁画《大观园》;1982年创作油画《情絮》在香港、美国、日本、科威特展出,发表于美国《华侨日报》,1983年创作油画《晚歌》《秋菊》发表于日本《现代中国画家展画集》,并为日本收藏;1984年陶瓷壁画《长存》获《光明日报》美术展览奖;1994年作品《翔》获“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奖”。创作履历1984年创作油画《江南银雨》并参加中国美术馆"北京油画展",同年选送日本、香港展出,发表于1985年人民出版社油画选辑《美术杂志》、《日本画册》、《中国现代美术家作品画册》;1985年《人与自然》为香港博物馆而作,发表于《美术研究》,《香港画册》;第二幅参加第二届美展,被评为"优秀作品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为山东曲阜阙里宾馆创作大型铜浮雕壁画《礼》发表于1987年《美术研究》;1986年创作油画《银色江南》《母与子》等作品在日本、香港、新加坡展出并发表于日本《中国现代美术新作品展画册》。1987年创作油画《彩云》、《双人体》等作品。1982年油画《三人体》多次参展,并被出版选刊;1984年挂盘《东方明珠》《爱神》《马》《骆驼》《变形鱼》《猫头鹰》等赴日本、新加坡、香港展出,获得好评为挂盘精品;1985年油画作品《穿红旗袍的女人》发表并被日本收藏;1987年为江苏扬州工学院室外环境艺术创作;1989年为浙江工学院创作室外环境艺术;1990-1991年为扬州市"二十四桥"古典建筑创作室内环境艺术。同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创办的《中国油画》第一期发表共六幅油画作品,并有文章专题介绍;1991年创作油画《白云与白猫》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型"20纪纪中国美展";1992年为北海市制作室内外环境艺术;1993年-1995年为江苏药业集团设计创作室外环境艺术。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雕塑、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张照旭(1930.7—)山西交城人。擅长雕塑。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毕业。中央美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工作,研究员。作品有《张海迪》、《红军宣传员》、《1122纪念碑》、《埃德加·斯诺》纪念像,被中国美术馆及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老舍先生》雕像、《彭雪枫纪念碑》、音乐家《张曙》纪念碑等。《李自成纪念碑》获1994全国第二届城市雕塑展优秀作品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郑于鹤(1934.5—),江苏徐州人。擅长泥塑。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雕塑家。曾应邀在北京、香港、多伦多、东京、雅典等地举办过作品展,其作品被誉为既是中国传统的又是中国现代的。1950年拜“泥人张”张景祜为师,在泥人张工作室从事泥塑创作。历任中央工艺美院泥塑教员,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创作员,北京装潢印刷厂美术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有《戈壁鼓声》、《草原雄鹰》、《开拓辉煌》、《光环春秋》、“阿福系列”、“小泥塑系列”等。出版有《郑于鹤彩塑集》、《郑于鹤的泥人世界》、《郑于鹤雕塑艺术论集》等。郑于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的作品有这几类:一类是脱胎于“泥人张”传统的写意型彩塑(如《虎妞》、《年年有余》及“于鹤阿福”等)与小动物(如《母子象》、《母子鹿》等)之类的玩具型泥塑,和以民俗小品形式出现的《回娘家》、《送公粮》与《扁担戏》等摆饰型泥塑。再一类是在泥塑基础上推出的以历史、戏曲人物及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塑像,如《华佗》、《桃园三结义》、《草原雄鹰》、《戈壁鼓声》等小型雕塑。还有一类是壁饰、面具、花具等装饰造型。本世纪以来,郑于鹤所进行的主要是城市与环境的大型雕塑、浮雕等的创作。如《苏州评弹》、《东方神韵》、《生日广场》《四大天王》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为新景点燕山塔陵所建造的两组大型雕塑:一组是位于塔陵正厅内外的《三世佛》与《四大天王》;另一组是置于通向塔陵甬道两侧的生肖群像。这两者可谓是近几年他在惨淡经营中取得预期效果的力作。郑于鹤一贯坚持的是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具体创作时他主张一要表现出作品的内在气质,二要形式美。像他以往的作品那样,这两组塑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这两个要求的完美体现上。[1]在《三世佛》所应突出表现的是作为救苦救难的佛的慈悲情怀,《四大天王》所应突出表现的是那强壮无比的守护神的潜在力量。对此二者,作者正好成功地既内在而又美观地予以表现了出来。在《三世佛》里,那佛的丰腴挺健、伟岸端庄的体态与悲天悯人而微露愉悦的神情;在《四大天王》里,那神的魁梧彪悍的身躯和叱咤风云的气概的描绘,都不是停留于体态与表情的表面,而是与佛的慈悲情怀、守护神的潜在力量的体现紧紧相连。而且所有这些效果都是正确发挥形式表达内容和形式自身的美的作用所形成的。这也就是他能够使作品既具有内在气质又有形式美的表现效果的原因。《生日广场》是二十四生肖群像的总称。用拟人化手法塑造生肖形象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郑于鹤虽沿用此法,但却有他自己的创造。历来被称为十二生肖的仅只为了作为生日属相的说明,不涉及属相的性别差异。而当艺术家要对之进行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时,就很自然地要考虑到性别的不同而运用内在的、外在表现的不同形式,因而郑于鹤不得不破例地将生肖象采取了雌雄性别的安排。这很可能是开了二十四生肖的先例。它的优越性就在于生肖形象的队伍更加壮大与丰富多彩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郑可(1906—1987),广东新会县人(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著名工艺美术家,中国工业设计奠基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有:巨幅陶瓷浮雕《女娲传说》等。工艺美术家、教育家1927至1934年,郑可求学于法国国立美术学浣和巴黎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和工艺美术。回国后担任勷勤大学建筑系室内装饰教授,同时在广州美专兼雕塑课。1936年,去法国参加世界博览会的设计。随后在新加坡和香港创办实业。1951年,响应新中国的号召,应廖承志同志邀请,毅然卖掉在香港的工厂回到北京,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1956年,由徐悲鸿、江丰、张仃推荐到中央美术学院陶艺系任教授。1957年,研究成功电脉冲雕刻钢模等先进工艺。未久,被打成“右派分子”,进行劳动改造。1977年,应财政部邀请,为国家培养金币设计人员。郑可主要擅长雕塑和雕刻工艺,在绘画、室内装饰、建筑装饰、陶瓷工艺、工业造型、金属工艺以及货币铸造等领域均有研究,堪称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多年来在河北邯郸、江苏宜兴、山东淄博等地,创作了大量陶瓷工艺品。郑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先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他创作的浮雕头像和陶瓷雕塑作品极富艺术感染力。他的浮雕注重“错觉表现”,既吸取了西方现代浮雕的精华,又继承、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浮雕,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浮雕风格。20世纪初他留学法国,学习绘画、雕塑,以及设计课程,如陶瓷、玻璃、金属工艺、家具、室内、染织等,师从法国雕塑家布歇。他是中国最早接受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的艺术家。作为著名教育家,郑可先生在教学上一贯倡导速写的重要性,他要求学生每天画100张速写,他的教学强调“勤动脑,多动手”。在教授人体素描时,他主张一个“快”字,将炭精棒数根扎成一排作画,笔迹可粗可细,可轻可重,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一幅以线造型为主、表现十分丰富的人体写生素描;在人体写生时,他强调动势表现,反对对着解剖图作画。严格的教学要求,大量的作业,以及正确的方法指导,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尤其是在素描课期间,学生们晚上组织起来画,令当时的任课老师朱耀奎先生感动得不得了;至今,朱老师还常激情满怀地提起当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78级学生们废寝忘食学习的情景。郑先生也十分注重细节的表现。一次,在画箩筐的速写时,我仅仅画了箩筐大致的形状,而没有表现出箩筐破损的特点。郑先生见了很是生气,问:为什么对箩筐的破损特点视而不见?这件在一年级素描课上发生的事情,虽 然已过去了二十余年,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我以后在观察表现事物形体时,养成了特别注重对象特点的刻画与表现的习惯。还有一次,在上浮雕头像写生课时,有位同学怎么也不理解郑先生独特的浮雕技法表现,郑先生当即将他的浮雕作业面朝下掷在地上,然后拾起,原来塑得很高的浮雕头像作业,此时已压扁了,先生说:这才叫浮雕。他形象地解释了自己独到的浮雕“纳光纳阴”的理论,使在场的同学们茅塞顿开。在课程安排上,郑先生一贯提倡“锥型互套”的理论,这一理论生动地表现了基础课与创作练习课的辩证关系。除了学习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外,这批学生还向著名民间艺人学习工艺品制作、向著名书法家康殷学习书法、向理工科大学的教师学习绘制三视图。郑先生还多次表示要请我父亲来校讲课,介绍数学方面的知识。我父亲孙树本教授在数学教育方面很有造诣,可谓桃李满天下;郑先生是造型艺术教育家,子弟也有三千;同属一个时代的他们,尽管一个研究自然科学,一个研究造型艺术,志趣虽有不同,但在一起时,却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他们过从甚密,彼此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雕塑家、美术教育家、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者之一曾竹韶先生2012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4岁。曾竹韶先生1908年7月7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集美区的一个华侨家庭。1919年,随父母离开家乡,举家移居到缅甸仰光。就读于缅甸仰光华侨中学。1922年从缅甸回国。1928年3月,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塑。成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首次开设雕塑专科的第一批雕塑学生。1929年9月赴法国留学。先后在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并师从著名雕塑家布夏(Bouchard),同时在巴黎西赛芳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师从于著名小提琴家保罗.奥别多菲尔(PaulOberdoeffer)。留法期间与冼星海等五人组织成立了“巴黎中国留法音乐学会”。与常书鸿、刘开渠、王临乙、吕斯百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留法学生巴黎艺术学会”。与张悟真一道加入在巴黎组织的“华侨抗日救国会”和“抗日统一战线大同盟”。1939年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沦陷前夕,从法国马赛起程回国。先后受聘任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四川华西大学石刻博物馆顾问、成都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4年回重庆任国立艺专雕塑系教授。1947年至1949年被重庆大学建筑系聘为教授。解放以后,曾竹韶先生于1950年任职中国革命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筹建处。1952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同期,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与浮雕创作。曾竹韶为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作品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交融,其纪念性作品及肖像创作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代表作品有: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中山公园《孙中山》、地质博物馆《李四光》、北京大学《蔡元培》、《陶铸》等。曾竹韶先生是新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开拓者,他为我国雕塑艺术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1987年,曾竹韶先生被文化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由于曾竹韶先生在雕塑创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2002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首届“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3年获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联合颁发的“中国美术金彩奖”,暨中国美术专业终身成就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11条/2页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