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李璋,1959年生于广东湛江。1982年毕业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重要展览1989年木雕《春妹》入选广东建国40周年美展;1993年木雕《泳》入选“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1996年木板装饰壁画《南国渔歌》参加广东美术家作品大展;2001年木雕《渔女》入选中国美协“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2004年木雕壁饰《南海拾贝》入选“首届全国壁画大展”;2004年木雕壁饰《潮起潮落》入选广东建国55周年美展;2005年木雕《蹴鞠》入选“第六届全国体育美展”;2006年木雕《蹴鞠》入选“中国体育美术精品展”;2006年木雕《阴阳相生》入选广东美协成立50周年“广东美术大展”。2007年木雕《阴阳相生》入选中国首届职业雕塑家作品大展,并在四川成都展出。获奖作品1989年《春妹》获广东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奖;1993年《泳》获广东省体育美展三等奖;2005年《蹴鞠》获得广东省优秀美术作品奖。十多年来,连续多次获得湛江市美术创作一、二等奖及湛江文艺基金一、二等奖。收藏与发表木雕《接力》被中国雕塑博览馆收藏;《蹴鞠》被中国体育博物馆收藏;多件作品被个人收藏。《泳》发表于《广东画报》;环境雕塑《红嘴鸥》发表于2005年《中国雕塑年鉴》;《小花》发表于《今日中国美术》;《南海拾贝》发表于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壁画》;《蹴鞠》发表于《中国体育美术作品选》(第六集)。

    居住地区
    广东/湛江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1941年12月生,1961年毕业于广东佛山艺专。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副研究员职称,历任佛山画院院长、佛山雕塑院院长、石景宜艺术馆馆长、佛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为海内外有关机构收藏。他融汇中国画的技法于水彩画,所创作的岭南水乡风景画形成了秀丽、静穆、深厚的独特风格,开创了点派水彩的新样式。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大会堂、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和广东、广西、福建、河南、新疆等及澳门、台湾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梁根祥风景画集》、《梁根祥水彩画选》。

    居住地区
    广东/佛山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李炳荣(1933.10—)广东湛江人,196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曾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现为广东省美术家设计中心艺术总监、高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另有湖南茶陵革命烈士李炳荣。主要艺术创作历程:1987年创作《旋律》不锈钢,高7M,立于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场;1994年被评为广州市“十佳花城雕塑”。创作《和平·友谊》不锈钢,高8M,立于广东省体育馆广场。1988年《李炳荣雕塑集》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1989年合作《足球,只有足球!》立于广州中山大学内。创作《博》(花岗石高6M)立于广州天河体育中心。1990年《罗丽芳李炳荣雕塑展览》在新加坡总商会展出,展览期间受李光耀总理接见并应邀到总理府为其塑像;为王鼎昌总统塑像,并出版《罗丽芳李炳荣雕塑集》。1990年为著名画家赵少昂先生塑像,现藏广州艺术博物院趟少昂馆(青铜高75cm)。1990年创作《春江花月夜》群雕,于新加坡总商会展出。1992年合作《银色乐章》不锈钢,高18M×23M立于东莞桥头镇。1995年合作大型雕塑《南国桃园门》,立于广东南海市松岗。1996年为香港著名画家方召麟塑像,现藏香港大学(青铜高50cm)。1996—1997年合作雕塑《牛年回娘家》、《鲲鹏展翅》参加“庆祝香港回归全国艺术大展”。作品辑入97’《全国艺术作品大展》画册。2000年创作雕塑《母与子》、《旅游者》等,立于深圳大鹏镇。2001年合作雕塑《摔跤》(铸铜,高3M),立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场。曾与罗丽芳联合创作《挽狂澜》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黎明广西陆川人,195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9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9-2000年欧洲游学,2000年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环境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城市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津贴专家。1984年作品《天地间》入选六届全国美展.获广东省美展优秀作品奖;1989年作品《浪潮》入选七届全国美展;1990年作品《崛起》获二届全国体育美展首奖--特等奖,被国际奥委会收藏;1991年作品《时代》获广东省美展银奖,被广东省美协收藏;1992年作品《崛起》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1993年作品《圣火》获第三届中国体育美展铜奖,被中国奥委会收藏;1993年作品《士魂》参加山东威海国际雕刻艺术大赛,获参赛奖;1994年作品《龙脊》获广东省美展金奖,获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获广东省首届宣传文化精品奖;1999年作品《解放》获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2004年作品《一线》获十届全国美展铜奖;2005年作品《人墙》获六届全国体育美展金奖,被中国奥委会收藏。1997年举办“跨世纪之星”黎明个人作品展览。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壮族。广西南宁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4年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先后在南宁市园林建筑公司、南宁市师范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工作。主要作品《金色的沙滩》,入选第一届全国体育美展;《苗女》,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及《烛光》、《三龙鼎珠》、《地久天长》、《荷花仙子》、《体育·发展》、《愚公移山》、《大象与群鹅》等。水乡情》、《南乡的女儿》等。现在潜心于雕塑创作和研究。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林彬(1932.10—)广东惠阳人。擅长雕塑。1955年毕业于中南美专雕塑系。历任广州市人民美术社创作员。广州雕塑工作室副主任。作品有《凯旋归》、《二妹子》、《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合作)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优秀奖。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林毓豪(1940—1997),海南崖县(今海南省乐东县)人。著名雕塑家。1940年9月5日出生于海南岛黄流镇,家境贫寒。1964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同年分配到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1970年调往广州雕塑院从事专业创作,为国家高级美术师。曾任广东省六届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主席团成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广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粤海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广州海日书画研究会顾问,广州市文联委员,广州城市雕塑艺委会委员,海南大学客座教授。1981—1990年举办过四次个人作品展和两次联展。至今已有百多件作品分别参加国内外各类型美术作品展。分别获省市及全国性大奖20多次,多件作品被国内外收购和收藏。根据不完全统计,已在国内外百多家刊物发表作品千余件次,发表评论文章13篇。作品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美术集,《世界雕塑全集》等,个人资料及作品载入《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世界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选集》、《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多部艺术辞典和名人辞典,出版有《林毓豪雕塑集》、《林毓豪(广东美术家丝书)》等。至今,雕塑作品有300多件,代表作为《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原稿、《鹿回头》、《新花》、《奶汁》、《李纲像》、《孙中山胸像》、《鉴真登岸》等,其中已落成的大中型室外雕塑、纪念碑有30多件,分别耸立在南京、西安、广东、海南等地。水彩画有500多张,代表作为:《生命之诗》、《石体浮想#8226;自然#8226;人》等石体系列和树体系列。其雕塑隐秀耐看、内涵丰富。水彩画富有哲理性。由于多年刻苦创作,1978年被评为广州市先进文化工作者,授予1981年度和1983年度广州市劳动模范,1982年度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并受记功奖励。广东电视台、电台,中央电视台,广州电台、电视台,海口电视台等多次播放过他的专题节目、专访以及展览、创作、社会活动等新闻报道。1993年6月被授予世界书画名人荣誉称号。1997年1月12日在广州病逝。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广东顺德人,1939年12月出生于南雄,祖籍广东顺德。195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做雕塑,1978年开始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期间于1980~1982年受文化部派赴意大利进修,并参加卡拉拉国际雕塑交流会,作品《少女像》获第二名。1980年——1982年受国家文化部派赴意大利进修雕塑。1981年参加“卡拉拉国防雕刻交流会”获第二名。历任广州美院雕塑系主任、广州美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院长、中国美协理事、广东美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1939年,生于广东南雄县。1944年,南雄论陷,举家逃难到粤东平远县。1945年,参加抗战胜利火炬游行。1949年夏,举家迁回广州。1950年,父亲病逝,家贫,卖过香烟糖果。1955年,赴武昌读中南美专附中,开始美术的正规训练。附中四年,受苏联美术影响,打下扎实的素描基础。对油画产生浓厚兴趣,画了许多风景写生。附中四年,年年下乡,打下了生活基础。附中四年,打下了艺术创作基础和理论基础。1958年,随校回广州。学校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下乡四个月,宣传大跃进、人民公社,画了大量壁画、连环画和宣传画。1959年,被附中保送升入学院,选择雕塑专业,一年级创作《女生产队长》,《人民日报》发表,深受鼓舞。二年级创作《春》。三年级创作《民兵》。四年级创作《新娘》(石)。五年级创作毕业创作《年青人》。1964年,美院毕业。分配到省二轻厅工艺研究所,从事工艺雕刻厂的辅导工作,也搞过刺绣稿和扑克牌的设计。1966年,参加雕塑系的《圣婴院》泥塑创作。1967年赴南昌与唐大禧、刘仁毅等人创作《世界革命》,《中国革命》两组雕塑。1968年在广州参加大型毛主席像的创作及农讲所陈列馆的革命题材雕塑创作。1974年在广州农讲所旧址与潘鹤、唐大禧合作雕塑《占领总统府》,合作国画《创业者》;1975年与潘鹤合作创作《大刀进行曲》;1976年创作油画《1976-周总理像》,创作雕塑《学员农村调查》;1977年与熊德琴合作油画《毛主席与杨开慧》。1978年在北京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大型群雕创作;在军事博物馆参加《铜墙铁壁》创作。调广州美术学院任教。1979年与潘鹤合作大型雕塑《广州解放纪念像》。赴杭州浙讲美术学院参加出国留学考试。1980年由文化部派赴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进修两年,主要学习石刻与铸铜技术。创作雕塑《农民》、《补天》、《小提琴》、《海风》等,并亲自铸铜。画了一批油画肖像。参加“卡拉拉国际雕刻交流会”获第二名,作品被当地收购。赴巴黎考察。1983年与潘鹤、胡传、潘雷合作中国大酒店外墙大型鎏金壁画。为中国大酒店大厅创作《奔月》、《射日》、《补天》、《盘古》四幅浮雕。创作《海边》(铜),《花城文学奖》(铜),《花城翻译奖》(铜)。1984年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集体创作珠海石景山雕塑群。为《羊城晚报》创作雕塑《金羊奖》,与潘鹤合作。1985年创作《珠江女》,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为海南红光农场创作《橡胶工人》(铜)。1986年为南雄烈士陵园创作《陈毅像》(石)。创作雕塑《奥林匹克之光》,获“全国体育美展”优秀奖。为惠州市创作《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东江女游击队员》(石),与潘鹤、李汉仪、张松鹤合作。为珠海市创作《苏兆征像》(铜),与李汉仪合作。为深圳市创作《友谊泉》(铜),与潘鹤合作。为广州市人民公园放大《新娘》(石)。1987年创作《希望》(鲁迅像)。为深圳博物馆创作《开拓者》(铜)。为流溪河水库创作《流溪河》(铜)。为香港友人创作《印第安人像》(铜)。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1988年为广州起义纪念馆创作《张太雷像》(石)。为鸦片战争博物馆创作《陈连升像》(石)、《节马》(铜)。为印尼友人创作铜像,为新加坡友人创作石像。为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创作《怒吼吧,中华》大型铜雕,与潘鹤、程允贤合作。理论散文集《在米开兰哲罗的故乡》一书出版。1989年为井冈山烈士公园创作《袁文才像》(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岑南佳果》浮雕四幅(铜),与刘仁毅合作。为江门幼师创作《园丁》(石)。为东莞理工学院创作《勤学》(石)。1990年为湛江市创作大型城雕《风正帆悬》。创作雕塑《千年》(铜)、《大洋》(石)、《大漠》(石)、《醉》(石)、《土地》、《初夏》(铜)、《射日》(铜)、《钢琴》(铜)、《大提琴》(石)。在香港中华文化中心举办“梁明诚吴海鹰雕塑油画展”。被选为广东美协副主席。随广东美术家代表团赴美考察并举办展览。1991年被任命为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获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任广东省政协委员。为广州美术馆创作石雕《醉花》。在德国美因茨博物馆举办“中国美术家代表四人展”。赴港举办“中国六位雕塑名家作品展”。1992年被任命为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广州美术馆创作雕塑《观音》。为广州中山大学创作雕塑《洪秀全像》。为华南理工大学创作雕塑《一滴水》。1993年为东莞创作城雕《荷花》。为东莞清溪镇创作城雕《鹿城新世纪》1994年为肇庆七星岩创作《掌上明珠》(石)。为斗门市创作《世界妇女年》(铜)。为深圳创作《春天》(铜),后再赠新疆克拉玛依市。参加全国美代会,当选理事。1995年为湖南常德市师范学院创作《向未来》(铜)。为中山科学馆创作《蔡继友像》(石)。为新会市华济中学创作《梁华济像》(铜)。在北京主持“广州美术学院作品展”,展出学院绘画、雕塑、设计作品千余件,包揽整座中国美术馆,引起轰动。任全国美展评委。1996年为“广州雕塑公园”创作《羊柱》(石)。为广州雕塑公园放大《海天》(铜)、《独生女》(石)为湛江图书馆创作外墙浮雕。赴日本东京女子美术大学举办展览,与该校建立姐妹学校关系。任全国体育美展评委。1997年为平津战役纪念馆创作《朱德像》(铜)。为东莞银城大厦放大《风浪》、《掷铁饼》(铜)。为清新国家足球训练基地创作《金钩》(钢)。1998年为星海音乐厅创作《冼星海像》(铜)。为星海音乐厅放大《大提琴》(石)、《小提琴》(铜)、《钢琴》(铜)。为广东美术馆放大《风浪》(铜)、《海天》(铜)。为广州师范学院创作《陶行知》(石)。为广州教育学院创作《陶行知头像》(石)。赴俄罗斯考察。1999年为广州艺术博物院创作《自在》(铜)。为广州艺术博物院创作《十二花神柱》(石)。为广州市艺术博物院外墙创作《岩画浮雕》(石)。任全国美展评委。2000年6月,从院长岗位退下,身心得以解放。为韶关博物馆创作外墙浮雕《马坝人,韶文化》(石)。创作《采花归去》、《勒马》、《春》、《夏》、《摩西》、《高原》、《冼星海头像》。与吴宗建合作汕尾大型浮雕。任体育美展评委。2001年为番禺创作城雕《起飞》、《三色花》、《红莲》(不锈钢)。为上海市知识大道创作《华罗庚》、《关汉卿(铜)。受聘汕头大学客座教授。受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与潘鹤赴香港新图书馆举行雕塑展。2002年为广州马思聪纪念馆创作《演奏》(石)。创作《珠江母亲》。创作《高原之春》、《上马》、《信马》。创作《观音石》,创作另一座《冼星海》。作品《人》入选参加巴黎“中国当代美术展”。2003年为飞来峡水利枢纽创作大型雕塑《兰飘带》(不锈钢)。为河北北戴河体育公园创作《掰手腕》(铜)。为广州美术学院创作《胡一川像》(石)。为广东美术馆放大《新娘》(石)。出席全国美代会。2004年创作亲情系列《父子》、《母子》、《父女》、《母女》。创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创作《欢迎》。为广州小洲村创作大型雕塑《瀛洲》。创作“公园风景系列”《冷战》、《亲热》。创作《大陆与海岛》。创作气象系列《台风》、《大雾》。创作抗非典大型纪念碑《保卫生命》。任全国美展评委。2005年创作气象系列《雷电》、《大雪》。为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创作大型浮雕《百色起义》(石)。为百色起义纪念馆创作《跳崖壮士》。为百色起义纪念馆创作《韦拔群胸像》、《李明瑞胸像》、《张云逸胸像》。为花都创作《洪秀全像》(铜)。为北京华世纪坛创作《孙子》(铜)。历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1989年至今,历任各界全国美展、省美展评委。享受国际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有《在米开朗基罗故乡》一书,论文在各报刊发表。雕塑作品有一百余座(件),代表作有:《新娘》、《人》、《大提琴》、《钢琴》、《海风》、《海天》、《醉花》、《风正帆悬》、《冼星海》等。作品《珠江女》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少女》获1981年意大利卡拉拉国际雕塑交流会第二名。出版有《在米开朗琪罗的故乡》、《梁明诚作品选》等,共计雕塑120余座(件),分别置放在广州、北京、长春、深圳、珠海、福州、宁波、东莞等城市及博物馆、美术馆,部分为海内外人士收藏。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李汉仪(1932.4—)广东东莞人。擅长雕塑。1953年华南文艺学院美术部雕塑组毕业,1956年中南美专雕塑系毕业。历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创作教研组长、系副主任、教授、研究生、留学生导师。作品有花岗石雕《烽火年代》(广州人民公园)、《珠江岸边》(广州雕塑公园),浮雕《浴血淞泥》(合作)(广州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室内作品有《水乡女民兵》、《珠江岸边》、《弓》、《阿诗玛》。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出版有《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李汉仪作品选》。历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南美专)雕塑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创作教研组组长、副系主任、雕塑艺术研究室副主任、雕塑艺术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导师。曾任珠海市城市雕塑顾问、,中国雕塑壁画总公司艺术委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广州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在艺术创作上喜欢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抗争力量;同时又喜欢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创作有雕塑《搏斗》(1956年湖北青年美展一等奖,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木雕《珠江岸边》、《水乡女民兵〉》(中国美术馆藏),大理石雕《烽火年代》(广东美术馆藏),玻璃钢塑像《弓》(中国奥委会藏)和广州美术馆藏红粉石像《阿诗玛》等。主要城市雕塑创作有4500CM×480CM大型花岗石浮雕《浴血淞沪》(合作);花岗石雕像《烽火年代》(第2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珠江岸边》、铸铜像《东坡笠屐》、《容国团》、《弓》、红粉石像《工程师的眼睛》、不锈钢着色像《火凤凰》等30余座分布省内外。出版有《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作品集—李汉仪作品选》、合作主编《中国高等美术院校雕塑集—广州美术学院分卷》。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李铁夫,1869年生于广东江门市鹤山县雅瑶镇陈山村。原名李玉田,号昭龙,在国外期间改名“李铁夫”。1877年,8岁入乡间私塾。1885年,16岁随叔父到国外谋生与求学,成为第一个出国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人。李铁夫先到了美国旧金山,后转入英属加拿大,工余坚持自习绘画。1887至1891年,分别在英属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896年,加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在英美等地建立海外兴中会、同盟会。1908至1911年,入威廉·切斯画室。1912年,入美国纽约艺术大学,任副教授兼学生同盟主席,与约翰·萨金特一起进行油画与水彩画研究,并学习雕塑。1909至1914年,任同盟会纽约分会书记。1916年,加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以及国际画理学会。1930年,61岁回到祖国。1932至1934年,蛰居香港。1946年,一度回内地,在广州、上海、南京、四川等地游历、办展览、搞创作。1947年,又返回香港。1950年8月,81岁高龄时,终于才被接回广州,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华南文艺学院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1952年6月16日,逝世于广州,享年83岁。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李铁夫是最先到西方学习并造诣最深的“中国油画第一人”,中国油画之父,首屈一指的油画艺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李铁夫是民主革命的元老、功臣之一。他一生醉心于艺术,又忧心于国民,并具有朴素的普世理想。李铁夫曾经说:“我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艺术;二是革命。”他终身未娶,孑然一身,没有资产家当,仅有书画相伴。李铁夫的人生命运充满落差与传奇:既是艺术人生;又是革命人生;既轰轰烈烈,又郁郁寡欢;既显赫于国际、与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又遮蔽于祖国、鲜为人知……他有过在国外尊享大艺术家的地位、过着西方上流社会富裕生活的经历,也有过蛰居香港无力创作、过着贫民窟式生活的落魄潦倒;有过拯救家国的革命投身,也有过对政腐官贪、国乱民困失望与悲愤的隐遁;有过兴办学校与艺术创作宏愿未遂的失落,也有过焕发青春与发挥余热的快慰;在国外,他两度把资产裸捐民主革命;回国后,又把作品、物品裸捐国家。他宁肯流离落魄,绝不同流合污从政;宁肯生活朝不保夕,绝不变卖自己的得意之作;他只给志行高洁的人作画,对那些政客官员、显贵富豪的拜求,非痛骂即拒绝,给多少钱也不画。李铁夫的天资、秉性属非常人之列,他的奇特怪异,不仅成就了他的艺术,一定程度上也使他的人生际遇充满戏剧性与传奇色彩。而他的特立独行,其实无非是率真爽直,爱憎分明,气质高标,有节操风骨与独力人格;无非是一个真实的性情中人。李铁夫的辉煌与辛酸,既魅力夺人又令人扼腕无语。李铁夫1869年10月出生于广东江门市鹤山县雅瑶镇陈山村龙门里,世代务农,家境贫苦,只有一间十三桁瓦顶的土屋。李铁夫幼年就表现出绘画的艺术天分,喜欢临摹章回小说插图,还常常书画折扇送人。8岁入乡间私塾,受到乡里一位中过举人,被称为孝廉公的老学究吕辉生的启蒙。幼小的李铁夫在绘画、诗文、对联以及相学等国学方面,都显露出天赋与才华,深得启蒙老师的赏识与喜爱。但李铁夫要经常帮助父母干农活,以维持生计,没有条件专心学习。李铁夫的叔父在加拿大开了一家洗衣店,1885年,16岁的李铁夫为了生存,也为了艺术,随叔父背井离乡,到海外工作与学习。李铁夫先到美国旧金山,后转到英属加拿大,工余坚持自习绘画。游学列国当时在加拿大渥太华侨居的广东鹤山人不少,李铁夫得到亲友的资助,1887年考入英国阿灵顿美术学院。由于他对艺术特有的天赋和勤奋,第一学年便取得考试第一名,并获一等奖学金,以后年年如此。1891年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初到国外时,李铁夫碰到的最大难题是语言不通,又缺乏绘画基础。星期天,同学们都去游玩,李铁夫却把自己关在教室里独自学习。他画遍了《伏尔泰》《阿里斯托芬》《大卫》《拉奥孔》等雕像。同时,李铁夫利用假日外出写生。1897至1906年的十年间,他往返游学、工作于加拿大、英国和美国之间,并以卖画和从事印刷设计工作谋生,因而有机会去巴黎、罗马、佛罗伦萨等地的著名艺术博物馆,接受欧洲历代艺术熏陶,临摹大师名作。李铁夫1907年开始定居纽约,这是他艺术事业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1908至1911年,入威廉·切斯画室。1912年,43岁时进入纽约艺术大学,任副教授兼学生同盟主席,与的约翰·萨金特有较多交往和切磋的机会。约翰·萨金特是近代英美艺术发展中起转折作用的画家,被誉为“世界画王”;威廉·切斯任美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达十年之久。两位大师在留学西班牙和慕尼黑时,便十分尊崇委拉斯贵支和哈尔斯,以及莫奈和马奈等的色彩和用笔。欧洲艺术进展到委拉士贵支和哈尔斯时代开始突破种种陈规,直接用油色作画,并充分发挥笔触的功能。约翰·萨金特和威廉·切斯吸取了这些前辈大师的精华,形成对古典学院派有所革新的写实画风。李铁夫深受两位大师的影响,艺术风格上自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都擅长于运用线条和笔触,并十分着重人物性格内涵的刻划,有所不同的是,李铁夫的色彩比约翰·萨金特较为朴实含蓄,更着重于写意传神,用笔也较威廉·切斯更为粗犷有力。李铁夫的油画肖像,光暗和章法的处理虽然大体上仍保持“学院派”古典作风的严谨庄重,但色彩的运用已打破了单调沉闷的棕色调,而且善于根据每个对象的特性和思想情感的不同,去安排总体的色彩效果,故能变化多样而不落俗套。李铁夫的油画作品用色较为含蓄,笔触简洁而活跃,富有节奏感和运动感。他自由洒脱的用笔与对油彩的偏爱,决定了所绘人物肖像既有视觉上的鲜活内蕴,又有纪念碑般的精神体量。他的油画在人物肖像与深色背景之间、在笔触与笔触的交叠融汇之中、在对神情姿态的捕捉与对色彩光线的把握之处,给人以热血奔腾的感受。光耀欧美李铁夫进入纽约艺术大学后,油画技术已相当成熟,在春季沙龙等大展上屡屡获奖,1914年,获得铜像雕塑最高奖。1915年,李铁夫在纽约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开始在国际画坛上声誉鹊起,备受推崇。1916年,李铁夫被国际画理学会吸收为会员,成为亚洲人进入这个最高艺术研究机构的第一人,同时还加入当时很有影响的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后入美国美术研究院长达10年,成为国际画坛著名人物。李铁夫掌握了西方现实主义的精湛技艺,艺术造诣得到了当时许多名家的赞赏:孙中山在海外报纸上称誉他“东亚画坛第一巨擘”;黄兴、程璧光和梁联芳等联名在报上推崇他的艺术:“在各地赛会中均名列前茅,洵足与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诚我国美术界之巨子”;约翰·萨金特也曾称他的油画“设色在美国找不到第二人”;威廉·切斯认为他是一位“擅长西方油画的东方艺术家”。前后十多年间,李铁夫的作品在多项大展中入选作品二十一幅,有十一幅获奖,其中三次夺得一等奖,多次获得二、三等奖。1935年1月,香港钟声慈善社为李铁夫举行画展时称:《音乐家》可以确知为获一等奖的作品之一。李铁夫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位大师级人物。他当仁不让地享有多个“第一”:第一位留学欧美学习西方艺术的学子;第一位真正掌握了西方油画技艺的中国艺术家;第一位可与西方大师媲美的中国艺术家;国际画理学会第一位亚洲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第一位投身民主革命的艺术家……早在十九世纪末的1885年,李铁夫即前往欧美攻研西方艺术。近20年后的二十世纪初,才陆续有李超士、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冯钢佰等等一大批人出国学习西方艺术。然而,李铁夫对中国油画的贡献,并不是时间次序意义上的“中国油画第一人”可以涵盖的。李铁夫长期系统地攻研了西方油画艺术,而且他的写实主义风格深得欧洲传统艺术的精髓,领悟了西方油画的精神内质,达到了高深造诣。无论是李铁夫油画语言的精纯度、技法掌握,还是在西方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与声望,都是中国早期乃至后来相当一段时期西方绘画追习者们远远难以企及的。李铁夫以雄厚的实力进入欧美主流艺术圈,并且与当时的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是中国油画史上达到高深造诣而与西方艺术接轨的里程碑式人物,被誉为“中国油画之父”。隐形翘楚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位艺术大师,却未能得到重视,长期被有意或无意地遗忘与遮蔽,甚至在一些重要的美术史书上,对他的研究和评价很不相称,他的名字及成就只是在很小的范围里传播,鲜为人知。李铁夫的声名与影响力远远不及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台湾艺术评论家吕理尚,看到《李铁夫画集》和编者迟轲的评价后,在《被遗忘的画家——李铁夫》一文中慨叹道:“着实令人惊讶于世纪初的中国洋画界具有如此突出的绘画奇才,他探讨西方艺术所循的途径,与稍晚的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截然不同。在他笔下掌握到的西画的精神与内质,都是其他三人所没有触及的”。“可惜他当年吸取西方的经验,后来一直没有受到美术界人士的重视,也没有在学院里成为研究的对象。”著名作家秦牧,在谭雪生所写的剧本《李铁夫》序言中指出:有一个名字很值得大家铭记,这就是首先到欧美研习油画,并且以卓越艺术造诣蜚声海外的画家——李铁夫。光芒无阻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才开始陆续有谭雪生、迟轲、秦牧、吕理尚等有识之士关注和研究李铁夫及其艺术。是什么原因使李铁夫长期被遮蔽并得不到应有的地位?第一:1930年,李铁夫归国后满腔热血,准备建立一所“东亚美术学院”,并且还有两项主题性大型创作计划。因时局动荡,当局腐败都未能实现,再加上他对国民政府的失望,愤而蛰居香港。——似乎李铁夫成了社会的“边缘人”,对主流美术难有影响。然而,香港钟声慈善社1935年1月18日为李铁夫举办的画展,已从香港轰动到内地,有头有脸的,甚至港督、徐悲鸿都专程前往,徐悲鸿还称誉他的油画属“国内之首”。但李铁夫的状况依然如故。第二:直到1950年8月,李铁夫81岁才终于被接回了广州,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和华南文艺学院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似乎李铁夫已暮年老迈,没过两年就与世长辞,对美术教育影响甚微。然而,李铁夫在广州的二三年里,老当益壮,倾尽心力,为岭南画坛培养了108大家。但是,三十年后才开始出版李铁夫的画集,以及零星的文字推介、传播与研究。第三: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艺术家,在历次的政权更迭中都处于美术界显要的地位,并且与众多政要、名人、门徒保持密切关系,其学术主张得以被推行、繁衍,名誉得以被推崇、传播。相比之下,尽管李铁夫的艺术始终“在场”,可李铁夫的人“缺席”,而且是一个过气了的革命志士,一个没有体制地位与人脉情感的落魄画家。况且徐悲鸿等人已既得名位,没有人再愿意陷于错综复杂去论高低、惹争议。李铁夫虽品格高,技艺精,但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他似乎注定只适合鲜活于史册的人物,是个终归无法被遗忘,无法被遮蔽,永远光耀的星座。历史的客观,真面目的还原,从来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厘清、拨正。人生的种种错位,种种不寻常的际遇,辉煌与寂寞,显赫与苍凉的落差,似乎令人唏嘘叹喟。然而,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其艺术,艺术的长存才是生命意义的真正体现。杰出本身就意味着闪耀。

    居住地区
    香港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雕塑、水彩

    职务

 «上一页 

 1 

 2   … 

 3 

 下一页» 

 共21条/3页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