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张存刚男,汉族,1960年11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8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2001年评为副教授,2006年评为硕士生导师,2011年评为教授。现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教学工作:为本科生讲授黑白木刻、艺术实践、色彩、外出写生等课程,指导版画专业本科生毕业创作。带“版画艺术研究”研究生,为美术学学术型硕士、艺术硕士、教育硕士讲授黑白木刻、油印套色木刻等课程,指导全日制硕士、艺术硕士、教育硕士毕业创作。长期以来,担任版画教研室主任,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编写美术学、绘画等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参加精品课建设,为省级精品课《铜版画》课题组成员;为校级精品课《黑白木刻》、《油印套色木刻》等的课程主持人;同时负责建设、维护、维修版画工作室及机器设备。科研成果:主要从事版画艺术创作与研究。2001年以来参展与发表作品主要有:《静静的山村》入选第十六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故乡之天空》入选全国第八届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寒冬秋叶》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乌素图》入选韩国釜山国际版画双年展;《红叶凋零知多少》入选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二十一世纪首届中国黑白木刻展;《漫漫应昌路》入选全国综合版画作品展;《悠远的树》入选“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全国?美术作品展”;《红树》入选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冬天的玉米地》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览;《秋叶》、《雪色黄昏》入选《回望草原——内蒙古写生作品展览》;《秋风里的红叶》、《绿色圣地》、《凋零红叶知多少》发表于《美术大观》2006第8期;《冬日里的向日葵》之三、《落荷》之一,发表于《中国版画》2010年第34期;《树》入编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内蒙古美术作品集;《背影》评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月下邻居》入编《美术名师教学笔记——木刻教程新编》谭权书著;《碛口系列》I,II,入选《内蒙古油画作品展》;《古树》、《晶莹的阳光》、《初冬》入选《内蒙古绘画雕塑集》;《日出》、《遗院》、《老屋》、《傍晚》、《庙与树》、《远树》发表于《内蒙古师大学报》;《大青山革命根据地旧址》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美术、摄影、书法优秀作品展》中入选;《树》入选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内蒙古美术作品集;《傍晚》、《达里湖畔》、《红草》发表于《艺术评论》2009年第11期;《秋荷》发表于《美育大家》;《风》发表于《美苑》;《静静的山村》发表于《中国版画》总第22期;《树》发表于《美术作品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冬天里的向日葵》I、II发表于《艺术评论》2008年第12期;《树系列》之三,入选《民族百花》奖第五届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树》入选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北京·内蒙古文化周——美术作品展览》;2007出版明信片《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张存刚作品选》;《褪色的红门》入选《当代版画艺术中的学院力量—第十届中国高校版画教学与创作年会作品集》;《碛口风景一》、《碛口风景二》、《碛口风景三》,《娘娘滩》,《傍晚的达里湖》发表于《中国油画》2011年第2期。发表论文主要有:《从民间版画看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发表于《艺术评论》2010年第4期;《版画创作中媒材的功能作用》发表于《美术大观》2006年第8期;《谈铜版画艺术语言》发表于内蒙师大学报《语文学刊》2009年第9期;《超现实主义思维方式对当代西方版画创作的渗融》发表于《艺术评论》2008年第12期;《版画专业色彩教学初探》发表于《阴山学利》2004年第2期;《后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观》发表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写生随笔》发表于《艺术评论》2009年第11期。获奖作品主要有:《背影》被评为“‘纪念毛泽东同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优秀作品奖——并获内蒙展区银奖;《树》系列获《庆祝内蒙古美术家协会成立五十周年回顾展暨全区美术作品览》一等奖;《落荷·之二》获《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内蒙古美术作品展》一等奖;《静静的山村》获内蒙古美术创作神马奖三等奖;《遗院》荣获第二届内蒙古写生作品展览二等奖;《鹿角漆》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寒冬秋叶》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内蒙古美术作品展览》银奖;《风》在2004年“鲁艺杯”全国师范院校教师美术作品展评奖中,获优秀奖;《归》在《民族百花》奖第六届中国名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中荣获铜奖;《有果实的树》荣获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内蒙古书法、摄影、美术作品展——内蒙古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古门》获首届内蒙古自治区小幅油画作品展优秀奖;《铜版画》课程教学与实践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八届教学成果评奖中获二等奖;《秋风里的红叶》系列作品成果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八届科研成果评奖中获艺术创作三等奖;《铜版画课程》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红草》(系列)获内蒙师大第九届科研成果三等奖;《绿色圣地》在内蒙古第二届版画展中获铜奖;;《额吉纳风景》获内蒙古自治区小幅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少年的回忆》获“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区美展”优秀奖。科研项目:近年来主持并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有2011年内蒙古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西电东输”;2008年度内蒙高校科学研究课题,“蒙古族民间版画”(NJSy008033,省级);主持校级精品课程课题“油印套色木刻”;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绘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主持校特色领域课题“蒙古族民间版刻研究”;主持校级教学研究课题“黑白木刻”、“丝网版画技法”;参与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课题“铜版画”、校级精品课程课题“黑白本刻”建设;参与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木版工作室基础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为自治区“111工程”人员。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赵华东(1958—)原籍内蒙。先于内蒙师范艺术系进修,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浙江《温州嘹望》杂志美术总监。新闻美术作品多次获自治区好新闻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报纸美术各项奖,并多次在《新闻战线》刊登。美术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版画展及藏书要展。尤为对挖掘和反映煤矿工人的生活为西部版画漆了推动作用。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张德恕(1938.11—)内蒙古开鲁人。擅长版画、美术教育。1959年毕业于哲盟师范,留校后调入文化部门工作。现任通辽市文化馆长、副研究馆员。组织全市少儿版画创作,被文化部命名为“少儿版画艺术之乡”。担任中国少儿版画学会常务副会长。作品《源泉》等参加全国美展。《草原建设的方向》(合作组画)获全国科普美展三等奖,《新娘》(合作)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自治区首届萨日纳一等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照日格图(1928—)蒙古族,内蒙古人。擅长版画。1945年毕业于巴彦塔拉国民高等学校。历任内蒙古哲盟扎鲁特旗鲁北一中、鲁北蒙古族中学美术教员。作品有《丢手帕》、《出车之前》、《粮食》等。参加全国美术展览的作品有《出车之前》《辛勤园丁》《女学生》《妯娌俩》《驼铃》等,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多幅,编译出版蒙文教材《小学美术参考书》《美术基础知识》等,组织创办扎旗民族版画研究会,两次组织《扎鲁特版画》进京展览。1985年获哲里木盟劳动模范1986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1989年获特级教师荣誉证书1984年版画《驼铃》获治区政府萨日娜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张雪峰,1969年出生于辽宁抚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旅美艺术家,现居美国加州洛杉矶市。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版画展。代表作品《震后的守望》 获辽宁省首届版画艺术展金奖。设计作品《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特种邮票1-5枚,由国家邮政总局全国发行。版画作品 《秦俑》1996年被深圳博物馆收藏。《拾美华夏忆文明》2014年被台湾美术馆收藏。1992年至今版画作品参加日本、韩国、波兰、马其顿、法国、埃及、西班牙、葡萄牙、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举办的国际版画双年展20余次。

    居住地区
    辽宁/铁岭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张昊,1982年生于辽宁省鞍山市,2001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 版画系。1982年生于辽宁省鞍山市2001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200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现为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008年结业于天津美院举办中欧国际版画论坛,完成欧洲著名版画技师(鲁道夫·布里姆)先生、(李·伯特兰)女士和(汉斯·迪亚克)先生主持的石版画、铜版画技法课程班。200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留校任教。2010年北京艺鸣盛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特邀艺术顾问。

    居住地区
    辽宁/沈阳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第十三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第十六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石油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大连美术家协会理事

    居住地区
    辽宁/大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赵彦忠,1991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200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版画专业,现为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讲师,北京艺鸣盛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特邀艺术顾问。参展作品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作品入选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全国版画作品展,六届、八届全国三版作品展,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台湾国际版画及素描双年展,西班牙小型国际版画展,青岛国际版画双年展,第一届全国综合版画展,中国当代版画展,收藏作品作品被神州版画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安徽美术馆、贵州美术馆、观澜国际版画组委会、上海美术馆收藏。

    居住地区
    辽宁/沈阳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张惠斌-著名画家生于1942年,12岁摔伤致残,身高不足一米三。他没有进过美术院校,没有名师传授,纯靠勤奋加上悟性,四十多年来画过油画、连环画、年画、版画、水彩画,还有大量速写,终于在中国画领域里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锦州市国画研究会会长、锦州市政协委员。张惠斌17岁开始发表作品,其画作见于《人民日报》、《中国书画》、《人民画报》、《美术》等报刊。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锦州电视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作过专题报道。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广州美术馆、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等收藏。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引起巨大轰动。其作品魅力震撼大家,折服世俗。1991年应邀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同年在北京出版《张惠斌中国画集》。1993年由香港出版《张惠斌书画集》。1996年在广州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998年应邀赴马来西亚槟城州、吉隆坡举办个人画展。同年在天津艺术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天津电视台拍摄电视专题片《艺苑奇人》。2000年出版《张惠斌画集》。1954年张惠斌意外摔伤,瘫痪卧床7年,从此他把绘画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和追求。当时他坐不起来,母亲就给他膝头放了一块板子,给他后背垫了个枕头,让他在画板上画画。他沿袭小学图画老师的教导画临摹,人物、风景、连环画,有什么资料临摹什么。家里的人,家里的物都成为他写生的对象。他白天画,晚上画,画得很辛苦,也画得很投入。他的感觉是,画画使他走向了原野,走向了大街,走向了大千世界。16岁时第一次入选锦州市美展,17岁开始在《锦州日报》发表作品并被聘为美术通讯员。但是由于伤残,他长到19岁时,身高不仅没有增高,反而比12岁时矮了几公分,身体也出现了畸形,甚至不能走路。就在19岁那一年,他重新开始了人生的第一课──学走路。跌倒了,爬起来,试着不用拐杖,最终甩掉了拐杖。在苦难的陪伴下,张惠斌学会的不仅是走路,也开始在美术方面崭露头角,显示了自己的天分。27岁,由于他在绘画上的出类拔萃,他被借调到锦州市古塔区搞美术创作。由于他的年画《抗大小学好》入选辽宁省纪念建国三十周年的美展,这幅画因得到当时的省革委会主任陈锡联的好评,他又被借调到省军区搞军事题材的美术创作,于是“机遇”又一次叩了他的门。他被调进了古塔区文化馆,作为“试用”型美术干部。当时的文化馆与电影院是一家,张惠斌到文化馆工作时,白天帮电影院组织观众、卖票,晚上电影散场后帮助打扫场地,当所有的人下班了,离去了,他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正式开始,直到前后左右所有的窗户的灯光都灭了,他那小屋的灯依然亮着。第二天清晨他还得早早起床开院子的门。他就这样夜复一夜的画,出版了一幅一幅年画、插图,一本一本连环画。他的作品不仅在辽宁出版,还被全国美展、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美术出版社等发表或出版。从19岁“学会”走路以来,特别是成为区文化馆的一名正式美术干部以来,张惠斌便寻找一切机会走向生活的沃土,哪怕这“走”对于他是沉重的负担。他曾到锦州纺织厂画劳动模范,画女工;曾到铁合金厂画炉前班长,画炼钢工人;曾到南票大窑沟矿画采煤工人;曾到四季村、吉祥村画农业劳动模范、女民兵、普通农民;曾到中医院画老中医,女护士;曾到警备区画警卫战士;曾到市体委画在锦州集训的女排队员;曾到邮电局画邮递员、话务员;曾到剧团画京剧名演员……成千上万幅速写、素描、彩墨从他笔下产生,构成了他艺术创作丰厚的积淀。他不仅在锦州的大街小巷奔走,也走向离家很远的地方,走出了令健全人为之折服的奇迹。他走路是艰难的,但走路又是很有情趣的。难忘1981年的黄山之行,上到了黄山的最高景区——北海;难忘的1982年的瑶寨之行,在那外人不甚了然的深山,他领略了山路的艰险,领略了瑶族的风情,也领略了少数民族对远客的感情;难忘峨嵋修竹,难忘乐山大佛,难忘桂林山水,难忘云岗石窟,难忘临潼兵马俑,难忘大漠莫高窟……19岁以前他所期盼与奢望的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拥抱,对社会风情的领略,都因他能走路而实现了。1989年3月,张惠斌反映公安干警爱民的国画《眼睛》荣获全国残疾人艺术作品展一等奖,在他应邀去北京为展出剪彩时,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有关领导和专家看到他的作品后,决定在中国美术馆为他举办个人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先生还为“张惠斌中国画展”题写了展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学仲先生这样评价张惠斌:“他画人物、写山水、绘花鸟、治篆刻,其题材之广泛,风格之多样,形象之准确,功底之深厚,赢得了艺术界广泛的赞誉。这些成就,即使是健康的画家也难以臻善,如今却由一位重残的画家躬行实践了,这不能不说是艺术领域里的奇迹。”1989年11月4日,张惠斌中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西展厅开幕。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老将军杨成武剪彩,美术名家吴作人、李可染、刘开渠、黄均、齐良迟、范曾、侯一民、刘勃舒、沈希诚、王冠等出席了开幕式,展厅悬挂着张仃、沈鹏、白雪石、王学仲、黄胄、董寿平、范曾等三十余位书画界名流为画展的题词。范曾云:“心灵美奂,笔底含秀,值得天下画人崇敬。”锦州市市长胡占山对张惠斌说:“惠斌,你看到这个场面吗?你真是感动上帝了……”据中国美术馆售票处统计,展出8天,日均接待5000人次,包括一位“特殊”的观众,专程从昆明赶来的中残联主席邓朴方。张惠斌中国画展轰动京城,更是震撼了北京新闻界,到场的有中央电视台及首都50多家新闻单位记者共400多人,对张惠斌进行了专访。在画展结束之后,采访仍然持续了两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电影制片厂等均做过专题报道。1991年9月,张惠斌中国画展先后在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收藏家画苑举办,此间,张惠斌结识了华侨国际集团董事长、世界华人协会常务理事冯成,二人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在画展结束之后,每次冯成来大陆,都会事先与张惠斌联系,相约北京聚首。1993年冯成先生在香港出版了一本《冯成珍藏张惠斌书画集》,以《生活的强者》为题写下了画集的序言。北京出版《张惠斌中国画集》已成为中央美院的高级教材,可是他的国画技巧太深奥,就连他那很有名气的首席学生-晓锦[1](又名:张晓锦.刘锦美协会员[2](g0045号)也很难琢磨,而晓锦的国画经过国际书画科研院[晓锦国画专研组]进行了多年反复调研.称实属:独门绝技.奇特美术.国画技巧.实有当代"画坛奇才.艺苑奇人"和[一代宗师]之称!她晓锦那史无前例的独门绝技.奇特高超的精品.是世人无法临摹的.包括晓锦自已也一样无法复制!实属:极品.国宝!现任[晓锦美术馆]馆长[1]2006年在北京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中国书画金奖艺术家]荣誉证书称号,2010年10月--.随同国家领导人参加中国和意大利建交40周年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所以学生们和社会上称:张惠斌老师为当代伟大的国画家也恰到其分。2004年.张惠斌在北京定居。张惠斌17岁开始发表作品。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锦州电视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作过专题报道。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广州美术馆、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等收藏。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引起巨大轰动。其作品魅力震撼大家,折服世俗。吴作人题写展名,李可染、黄胄、董寿平、沈鹏、刘开渠、张仃、王学仲、范曾等二十多位书画界名流为画展题词。范曾云:“心灵美奂,笔底含秀,值得天下画人崇敬。”1991年应邀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同年在北京出版《张惠斌中国画集》。1993年由香港出版《张惠斌书画集》。1996年在广州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998年应邀赴马来西亚槟城州、吉隆坡举办个人画展。同年在天津艺术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天津电视台拍摄电视专题片《艺苑奇人》。2000年出版了《张惠斌画集》。

    居住地区
    辽宁/锦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油画、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张策(1957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协副主席辽宁工笔画学会会长张策是辽宁工笔画界的领军人物,更是铁岭工笔画派的核心人物。在铁岭工笔画陷入低谷的时候,他勇挑重任,带领铁岭画家在辽沃的黑土地上投入地创作,田间、旷野、山林,晨曦、朝霞、暮霭中,留下他们艺术的脚步,在他的指导带领下培养了出100多位工笔画家,其中20多位工笔画家在全国颇具影响,10位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形成庞大优异的画家群支撑起铁岭工笔画。他带领铁岭的画家集体创作,把铁岭变成全国画家人人皆知的工笔画之城。如今铁岭画工笔人数之多,参加展览之广,获大奖之众,无城能敌,使“铁岭工笔画”再度令全国美术界惊叹。众所周知,张策以画鹰享誉美坛。在美术界一提起张策,大家就想到了他画的工笔鹰,同样,一提起工笔鹰,大家也就想到了张策。他的工笔鹰画法别具一格,形神兼备,被称为中国当代画鹰第一人。他的作品一直被海内外藏家以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价格收藏,他也一跃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画家。当我们翻开新近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张策的山水画又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画册收集了张策新近创作的多幅写实山水画。这是张策工笔画中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这些写实山水画,画幅巨大,笔墨质朴,气势磅礴,厚重有力。作品乡土气息浓郁,意境深远,隽永中彰显精神,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张策倾听的是生活的气息,他的山水题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步别人后尘,摆脱了过去山水画的套路。作品表现手法独特,在画法上追求中西结合,表现山水画意境的同时,力求写真写实,西画中的光影、冷暖、明暗、虚实,与中国画中的空灵与写意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他的山水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张策在辽北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探索,创作了令世人瞩目的佳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张策看来,艺术创作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寻找,而没有终点的常新的创造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在某一点上停顿下来,凝固、板结、翻不出新意,那就意味着一个艺术生命的终结。因此,他辛勤地探寻人生、探寻艺术、务求有所发展。张策成功了!可是他没有坐在自己的胜利果实上,自己享受,他想的是怎样把铁岭的年轻画家带出来,和大家共同提高。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责任与担当赋予了张策一种更加深邃高远的境界!工笔画发展到今天,承载着深厚的传统,然而面对当下,人们现代的生存体验已经与传统经验产生了分离,工笔画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焕然以新貌、如何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找到契合点,张策和铁铃的工笔画家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为我们找到了最好的答案。[2]​张策从7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工笔画,1978年作品就入选辽宁省首届中国山水花鸟画展。从此多次入选省、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奖:1989年32岁时创作的国画《雪野》入选全国第七届美术大展;以后又创作出《傲霜图》入选第二届全国工笔画大展,《季秋》入选全国首届花鸟画大展并获佳作奖;《群雄图》入选全国香港回归展并获银奖;《含烟洗露》获“纪念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辽宁展区金奖,全国优秀奖;《华露秋芳》获全国小幅工笔画重彩优秀奖;《天地英魂》获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瑶池醉月》获“纪念辽宁美协成立50周年”大型美展金奖;《大地回春》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辽宁美展中获金奖等。出版专著有:《工笔鹰技法》《张策与鹰》《案头画范-跟名家学书画技法丛书怎样画鹰》《工笔鹰画法》《名家画典-张策画集》等此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及国内上海、深圳等地多次举办画展,在《美术》《美术博览》《美术大观》《艺术投资》《中华儿女》《当代中国》《华商》等大型刊物做过专题报导。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深圳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新加坡电视台、马来西亚电视台、日本电视台等都做过专题采访报道。2007年入编《中国书画世纪经典-当代中国工笔画家百名》。

    居住地区
    辽宁/铁岭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