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韩培生,1946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市。1964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80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先后担任奉化文化馆馆长、文广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文化局局长、党委书记兼文联主席,宁波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兼宁波市演出公司总经理,曾兼任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韩培生,副研究馆员,现为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人与自然油画院副院长。1946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市,1954年,8岁的韩培生随着家人从余姚老家一同来到了上海,与身为银行高级职员的父亲团聚定居。在上海,他开发各种爱好,既可以游泳,可以动手做自己喜欢的船模,后来又在表哥的影响下喜欢上了画画,开始拿起了画笔。韩培生说:“那个时候,就是考附中之前,每天放学以后几毛钱买一个大饼,没有到家里去,就到上海图书馆,原来的老美术馆,现在南京路与黄陂路相交的地方。去图书馆去看国外的一些画册,特别是看契斯恰科夫的教学体系。我不断的临摹,大概有两三年时间,等到后来我在少年宫跟随韩厚平老师学时,那时的素描很好了。”1964年,在上海两千多画友当中,他成为了被美院附中录取的10人之一。上世纪60年代初,在浙江美院附中内,当第一次看到了从苏联带回来的油画时,韩培生至今还记得当时的那种震撼。后来,浙美附中与列宾美院附中开始经常展开交流活动,他们学生的作品经常到中国展览,而韩培生他们的作品也去俄国展览。当时,韩培生的同班同学中有潘公凯,董小明等如今艺术界的大腕,而他是班上的专业课代表。韩培生说:“那个时候我们经常下乡,一年之中差不多有半年在外面,每个学期有两三个月下农村。当时的口号是‘我们艺术要面对现实生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火热的阶级斗争当中去,到人民的生活当中去。’可是等到毕业时,1968年,文化大革命,把我们全赶走了。”在众多的同学之中,他去了奉化——那个当时没有人愿意去的“阶级斗争异常复杂”的蒋介石的老家。这一呆就是30年。1972年,当韩培生铺开12张一开的沿化纸画出了参加浙江省美展的作品《出海》时,他已经跑遍了奉化象山港沿岸的下陈、桐照、栖枫渔业大队。渔村的规模、渔船的数量、渔村的造船厂、冷冻厂、网厂、渔业大队的年产量,还有渔村的家底他都了如指掌。在许多人的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他当年为老人们画下的数千张作为遗像的素描人像。在当年他辅导过的农民当中,有许多人日后都成了画家,作品被众多的藏家争相收藏,奉化也被中国文化部评为“农民画之乡”。韩培生说:“没有哪个领导要你画,我除了参加了两个工作组之外,其余的全部都是我自己去的。一个是农民的水库里面,给他们去劳动,还有一个是渔民家。当地有三个渔村,我就自己去跟他们商量,吃住都在他们家,与他们一同出海,他们都愿意。”1993年,韩培生成为奉化文化局局长。为了改变当地文化设施差的现状,他与香港人谈判,把原来党委不要的房子卖掉。卖掉的钱除了建造办公大楼,他还用其中一部分用于合作建房,解决了奉化市整个文化系统的住房问题。这座文化馆被核定为特级文化馆,后来又被文化部核定为标准文化馆。他也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长”。韩培生说:“虽然行政工作占去了我许多的时间,画画只是业余的,但我还是像以前一样不断地深入生活,画了许多的油画。像《初阳》、《江南风光》、《渔村小店》都是那个时候画的。”两年之后,就在他与毛文佐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双人联展上,他展出的《满载而归》等17幅作品都被藏家一抢而光。1998年,他从奉化调往宁波,画下了至今仍被许多人称道的《老搭档》。画面是塔形的构图,肖像画的形式。有人对之评论道:“作品凝聚了韩培生30余年深入渔村直面生活的感念,迸发着他对渔民兄弟的敬爱。表现出对象不同的性格、一样的心气,以及那个时代的质感。”对此,韩培生说我对渔民确实很有感情,但是如今的渔民已经失去了渔民的特征,走在大街上你再也认不出来了。已经成为宁波艺术研究所所长的韩培生开始策划和参与许多全国性的大型美术展览。其中他创办的宁波市每年的“文化月”活动至今还为市民们所称道,而其兼任经理的逸夫剧院也开始不断有世界级的交响乐团与各类知名艺术家前来演出,每年创收数百万,养活了几十号人。1999年,韩培生画下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在一片干枯的海滩上,两只帆船正搁浅停留,但却丝毫不见破败,那两艘帆船反倒都保持昂扬的气势,仿佛随时准备着扬帆出海。这是他所熟悉的题材,也依然保持着韩氏那种激越而苍劲的情绪。在画完之后,韩培生将之取名为《潮涨之前》。随后,在一个艺术博览会上,它被一位藏家当场买走。“这幅画买去的时候是十多年之前了,藏家是一个开发地产的商人,那个时候正是房地产低潮的时候。他不想干了,但是看到这幅画觉得很有道理,有低潮也就有涨潮了,后来就坚持了下来。结果前年他来找我,打听来打听去,听说在宁波,就问到电话给我联系,问我还画不画。我说画的。他说我以前买了你一幅画发财了。我说那好啊,听了之后我也很高兴。”不久,这位藏家专程接韩培生去看他的公司,看他公司开发的楼盘,并向韩培生订制了十几幅画,全部都是金灿灿的俄罗斯风味。2000年,韩培生在“浙江油画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中当选为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开始为浙江油画界而奔走工作。在众多的美协会员与知名艺术家的眼中,他的豪爽与真诚一如他的油画:刚健而纯朴,浓郁而纯真。他的老友潘鸿海更是印象深刻,他总是说,我十分庆幸,在当今我们的画坛上有着这位纯真的油画艺术家。韩培生至今还记得自己的作品《晚年》参加全国美展时所面临的遭遇:“那个时候他们不给我展览,当时是1979年,我就介绍了一下(《晚年》的创作动机)。为什么要画这幅画,渔民,他们晚年在看码头上的风光,这批人都是‘中间人物’。这个是支部书记,这个是商人,退休了以后现在支部书记拍商人的马屁,谈生意经。这个是很犟强的老头,这一个是吸过鸦片什么的。这个人当时画的时候他还在。这个人是做小生意的,这个是瞎子,他的儿子对他老好了。这个人到处走来走去、打听消息,这个人是做会计,关心国家大事……就是这么一批中间人物,人家说你个这都是‘地富反坏右’,在这里聊着反攻大陆,不能送北京。唉,那个时候是很荒唐的。”后来这幅作品经过展览,被美术杂志看到,说这是一个好作品,拿去发表了,被评为优秀作品,并被编入了《中国艺术大系》之中。2012年,“百花沃土美术作品特展”在浙江省美术馆开展,韩培生画作的《老搭档》入选。作为呈现70年来浙江美术界的创作实绩的文献总结性大展,韩培生对自己的作品能够入选显得非常高兴。已退休在家的韩培生迎来了他作为画家最为美好的时候。他的画室就是他的书房,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他就在这里支上画架,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之中。他可以画他所钟爱的四明山的春夏秋冬,画浙东大地金秋中灿烂的收获,画他枯藤老树人家的喜怒哀乐。在浙江油画界以快手而闻名的韩培生,已是渐入佳境。也曾经有艺评家这样总结过他的创作:“老牛,老树,老人。三老!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土得掉渣的感觉。作为宁波的代表性画家,他一直就是浙东画家中的扛鼎人物。”听后,韩培生总是会心一笑:“我的个性以前比较喜欢强烈的东西,理论上来说就是强化感情,强化对象,还原色彩本来面貌。比如我这个《老搭当》就把手指画得很大。就是渔民的这个手很有力量,拉网的。脚也是很有力量,所以他的脚指头都是分开的。但是现在又开始有一点一点地回来了,因为现在想追求一种完整的东西,完美的东西。”主要作品有:1975年《海上大学》参加全国水彩水粉画展,1978年《三代船老大》《梦海中的金海》《林子里新开的小路》入选华东六省一市人物画展与风景静物画展。其余作品有:1979年《晚年》,1980年《故乡》,1984年《水乡春》,1993年《初阳》,1994年《江南风光》,1998年《老搭档》,2001年《四明堡垒》等。作品曾八次参加全国美展并有作品获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生于安徽歙县。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K.M.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此后长期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达三十余年。作品曾参加第六届中国美术展、88杭州中国油画邀请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学会首展、当代油画艺术展、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百年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等重要展出活动。1986年及2002年曾先后在巴黎举办个展。作品收入《中国美术五十年》、《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等大型画集。代表作有:《信》、《国际歌》、《渔火》、《暖风》、《潮》、《白鸽系列》等。著有《油画基础技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方干民(1906.1—1984.1)别名干民,浙江温岭人。擅长油画。1925年学习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1929年回国任教于上海新华艺专、国立西湖艺术学院,并创办“长风西画研究会”。历任国立艺专、上海美专教授、南京部队文工团美术教员、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作品有《秋曲》、《孙中山授遗嘱图》、《伟大的会见》等。个人履历1906年2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县城内横街.1924年夏赴上海投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插入二年级。1925年底离上海赴法国留学。1927年入巴黎美术学院让.保尔.罗朗斯画室。1929年冬返国,受聘于上海私立新华艺专、上海艺术大学和上海艺专等校执教。1930年到国立艺术院(后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西画教授。1931年创作油画《白鸽》,参加中华独立美协展览。同年秋作《秋曲》。1936年完成大型历史画《孙中山先生授嘱图》,作风转向写实。1939年艺专由湖南继续西迁至昆明,被委任为教务长,主持学校的教育行政工作。1941年被任命为中国***党史编纂委员会保管科总干事。开始创作国民革命先烈肖像。1942年兼代该会整理科长。在三年半中完成十多幅肖像,以及巨幅历史画《邹容着革命军图》、《肇和军舰起义之前》、《陈英士被刺图》。1944年7月潘天寿出任国立艺专校长,受聘回校任教.1946年艺专校长更换,由汪日章出任。因学术和人事矛盾,于该年8月再次被解聘。1947年移居上海创立中华艺术研究会,并在上海美专教课.1951年3月应聘至南京军事学院,从事翠史画创作。1958年调回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授。1963年担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主持人。1966年“文革”开始,以反动学术权威、***特务等罪名遭残酷批斗。1978--1983年重拾画笔,专心艺术创作,以风景题材为主。1984年于杭州逝世,终年七十八岁。[1]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费以复(1913.11—1982.8)。江苏吴江人。擅长油画。1936年毕业于苏州美专西画系。到南京励志社美术股工作。1951年调上海行知艺术学校任教,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历任力志社总社美术科干事、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教员、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师、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杭州科普美协理事长。作品有《钢铁工人》、《修建畜牧场》、《采桔姑娘》等。出版有《油画小辑》、《绘画写生色彩学》,以及和蔡亮合着的《素描·色彩入门》。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费以复原名费彝复,吴江人。1936年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到南京励志社美术股工作。1951年调上海行知艺术学校任教。1953年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任教,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杭州科普美协理事长。出版有《油画小辑》、《绘画写生色彩学》,以及与蔡亮合着的《素描-色彩入门》。费以复为颜文粱的高足,1939年在重庆参加中华全国美术会,由徐悲鸿提名担任理事,1950年作品获华京美展三等奖,1953年由颜文粱推荐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现浙江中国美院)任教,1954年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1955年与黎冰鸿等人筹建油画系,文革期间被批成“国民党宫廷御用画家”,1980年恢复浙江美院华东分院油画系副主任职务,1982年病逝于兰州。1995年费以复的作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亮相。这次上海崇源共推出费以复4幅作品,其总一幅《嵊泗海景》(尺寸66×51CM)成交价为1.43万元,其余三幅———《崂山潮音瀑》(估价6000-8000元)、《大同云冈石窟》(估价6000-8000元)、《山路》(估价12000-15000元)均出现了流标。从中可以看出,费以复的作品估价尽管很低,但市场成交却很不理想,相反,不少第三和第四代油画家的作品动辄都是数十万元,令第二代乃至第一代油画家望尘莫及。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黎冰鸿原名黎炳康,广东东莞人。擅长油画。旅越华侨。从师李铁夫学油画,1931年在香港实验中学任教,后任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工。1939年任广东省教育厅社会教育工作团艺术指导员。同年参加中国漫画家抗敌协会。1946年任华中建设大学、华东大学教授。历任上海《华东画报》社记者,上海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有《南昌起义》、《水电站发电了》、《我们为正义而战》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王德威河北高阳人。擅长油画。1938年曾在新安旅行团任美术组长、队长。1950年在杭州美术学院研究部研究生。1954年曾在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历任《儿童画报》、《华中少年画报》主编,浙江美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有《渡江战役》、《刘少奇同志在林区》、《英雄的姐妹们》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南京人,别名璞、丁甫、夏仁波,江苏南京人。擅长绘画、美术教育。1933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参加“上海国难宣传团”,赴华北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在淮南参加新四军,先后任教于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等校。1949年起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绘画系主任,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浙江文联副主席等职。1936年油画《逃亡》、《红顶屋》、《琴师》参加全国美展。抗日战争后,先后在大别山、《抗敌报》、华中鲁艺美术系、延安鲁艺任美编或任教。其间创作的主要作品有《鲁迅》、《百团大战》、《我们战斗在苏北》、木刻连环画《铁佛寺》、年画《平型关大战》、《火烧阳明堡机场》及素描《毛主席会见农民诗人孙万福》等。许多作品在国内外展出或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如油画《清算》、《宣誓》、《鲁迅和祥林嫂》、《南昌起义》等。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浙江文联副主席、浙江美协主席。出版有《莫朴画集》、《莫朴之路》。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叶洛(1912-1985)原名叶乃芬,笔名叶岱洛,浙江衢州人。1930年进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5年进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7年留学日本大学艺术科绘画系,“七·七”事变后回国参加救亡运动。1933年参加木铃木刻研究会和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41年10月赴延安,历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研究员、延安大学教员、延安美术工作者协会理事。1946年调任晋察冀日报社利民广告公司美术部主任。1947年调任嫩江画报社创作研究科科长。1951年以来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报》编辑主任、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组长、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木刻、油画。作品有三十年代初的木刻《斗争》。曾参加在巴黎举办的中国革命艺术展览会;素描《鲁迅先生遗容》为鲁迅博物馆收藏;油画《不平常的小褂》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胡善余(1909-1993),出生于广东开平县的一个华侨家庭。是我国老一辈卓有成就的油画家。早年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得林风眠大师亲授,之后留学法国,师从法国当代著名画家西蒙教授。1934年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因成绩优异,作品曾入选法国春季沙龙的殊荣。长年来,先生潜心研究西欧油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并着意于以民族的审美观和兼有东方特色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的艺术语言生动简洁,色彩丰富明快,意境隽永典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1929年肄业于杭州国立艺专,1934年毕业于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历任广州市立美校、重庆国立艺专、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作品《自画像》、《静物》参加1934年法国春季沙龙展;《佛子岭水库》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市场一角》、《黎族舞蹈演员》等。出版有《胡善馀油画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浙江绍兴人,曾在苏州美专、杭州美专西画系就读,1939年去法国留学,后回国。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并投入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还创作过《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具体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领导蔡若虹、江丰、王朝闻组织落实。参展的作者为北京、华东的几十位知名画家。几个月的时间,这些实力画家们为展览拿出了近百件绘画作品。这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次风云际会,绘画界各路诸侯的精品不仅在这次画展中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而且很多作品都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甚至后来一些作品还在中国美术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如《地道战》、《毛主席延安整风》、《强夺泸定桥》等等。后来大家在总结中一致认为:好作品不少,但体现共和国成立的气氛不够。当时谁也无法预知,这个结论为历史巨作《开国大典》的诞生打下了伏笔。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李仁才对笔者说:“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所收藏的有关党史的绘画作品,没有一件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力作显然是不合适的。当时革命博物馆展览厅确实需要一件这样的好作品。”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走进中国美术史的艺术殿堂,人们不难发现从商周时代到秦国统一,从大唐开基到清军入关——在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开端都找不到流传至今的有关开国盛典的历史画,而要创作一幅新中国开国盛典的巨型油画,该是何等的气魄!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院知名教授董希文。几次为领袖、英雄画像,并参加过开国大典,由他执笔创作“当之无愧”应该说这是一个公正的选择,更是一个历史的选择。董希文在美术界早已声誉鹊起,他的画多次得到徐悲鸿、艾中信等著名画家的好评。董希文生于浙江绍兴,杭州艺专毕业后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内深造,后又到我国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区学习、创作,曾在敦煌临摹壁画达3年之久。其素描、油画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开国大典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创作水粉画《北平入城式》。虽现已说不清《北平入城式》的成功是否与点名董希文创作《开国大典》有联系,但董希文长于革命题材创作、长于人物画的本领确实是行内知名。当年董希文手拿这张草图请教了许多画家,如徐悲鸿、艾中信、江丰、吴作人、罗工柳等。值得一提的是,从草图上可以看出董希文创造性的突破有两个。第一个是草图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面则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似乎有失平衡。另外一个就是按正常视觉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天安门城楼的大红柱子。美术界的同行们对董希文大胆的构图设想感到奇特并表示赞赏,认为第一个突破加大了领导人与广场群众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一少一多的对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而第二个突破大家认为极为大胆,“抽掉”这根柱子,广场显得更为开阔,相反如果画上这根柱子反倒显得累赘了。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还请教了几个建筑学家,大家对此均表理解和赞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很快,董希文投入《开国大典》的实画创作。两个月后,巨型油画《开国大典》创作完成。《开国大典》引起较大反响,并掀起了“油画中国风”的艺术思潮《开国大典》完成之后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一些知名画家看了这幅油画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这幅画展出后,在艺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很大的反响。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非常兴奋,对此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董希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应得一百分。”但他同时也以西洋油画的传统标准做了后半句评价:“也应扣掉五分,因为缺少一点油画特色。”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1953年,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也是在这一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发行量达到一个顶峰。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