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湖南长沙人,毕业于广州美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工笔画协会会员、湖南工笔画协会副会长、湖南工笔画艺委会副主任、湖南省人物画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王炳炎吸取前辈经验,揉和西洋画技,形成自己色彩明快,笔法细腻,造形生动的风格。作品曾代表近代中国美术赴前苏联展出,代表中国现代优秀作品赴日本展出,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先后三次收藏,被中南海收藏。多次在港、台和泰国展出并被出版介绍。曾获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银奖,全国首届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一等奖,全国第三届工笔画大展三等奖,全国第八届美展获优秀作品奖,多次获省展特等奖、一等奖、优秀作品奖,作品《胜似亲人》被国家教委编入全国小学第五册语文教课书中,并配有文章。代表作品有《胜似亲人》、《黄金路》、《潇湘女》、《怀念》、《蝶午》、《银色的梦》。先后被国内外几十家画册、书刊出版介绍。传略先后被编入“(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世界华人美术年鉴”、“中国文艺家传集”、“美术辞林”、“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艺术年表1988年《器嫁图》、《出嫁图》在广州美术学院展览馆展出,作品为学院收藏;1990年《毛毛雨》参加“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第二届大展;1993年《代表》参加“全国首届工笔画展”;12月又参加深圳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国画展深圳特别展”;1994年《新嫁娘》荣获中国当代工笔画第三届大展三等奖(铜奖);1994年《潇湘女》参加“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奖,作品中国美术馆收藏;1996年《嫁到湖南的新娘》参加湖南“四风”美术摄影作品展,获金牌奖;1997年《迎亲》入选97全国中国人物画大展;《银色的梦》入选全国著名画家北京重彩工笔画大展;作品《双凤》参加湖南省庆回归,迎十五大美术、书法、摄影展获银奖;《迎亲》入选“全国中国人物画展”;1998年《嫂子乐队》参加“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大展”;1999年《山雨》入选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2004年《秋妹》入选全国十届美展;《三月三》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获铜奖。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又名释然,男,湖南省湘乡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湖南省美协主席、湖南省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及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青年时代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师范大学中国画研究室主任及美术系主任等。近年来,除教育工作外,更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他的作品以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底蕴,以人与大自然的亲和关系作为创作的主线,浑厚而含蓄,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其富于探索精神兼具相当容量与力度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画家的现代造型意识和民族风格,深深地把握住中国绘画的精髓,代表了新一代中国画家新的思维与建构。并在中国画坛产生相当的影响。作品曾参加多次全国性大型美展,曾获全国美展银奖、国际水墨画大展金质奖、湖南省美术创作优秀奖、一等奖及湖南省文学艺术创作荣誉奖。并获选送到法、苏、美、加、日、澳、新加坡和港台等地展出。多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日本近代美术馆、联合国总部、国内外艺术博物馆及文化研究机构收藏。出版有《朱训德作品集》,《中国民族风情。傣族集》,《朱训德画文集》,译著《与风景秀丽的对话》,《听泉》等。其艺术成就列入《中国著名艺术家辞典》,《中国杰出人才辞典》,《世界文化名人辞典》。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彭本人(1945.8—)湖南桂阳人。擅长中国画、壁画。197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曾在桂阳县文化馆工作。1985年调湖南美术出版社,历任编辑室主任,副编审。曾创作《三十八颗人头》、《欧阳海》等10多本连环画和工笔画《青春浪漫曲》、《银妆》、《清清流水》等50多幅作品。工笔画《雾漫竹乡路》获全国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瑶家秋月》获第六届全国年画展二等奖,浮雕陶壁画有《中国姑娘》。出版有《彭本人作品集》。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张延(1943.1—)女,山东黄县(今山东龙口)人。擅长中国画。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随中央美院赴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地区北京军区部队下放锻炼。1973年由国务院文化组重新分配到湖南省文联、《湖南文学》编辑部任美术编辑。1985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7年任美术副编审职称。先后在湖南省美协、湖南省书画研究院任专业创作工作。1992年调上海教育学院美术系任教,并转为副教授职称,1998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现艺术学院)。历任湖南省文联《湖南文学》编辑部美术编辑,湖南省美协,湖南书画院专职画家、高级美术师,上海教育学院美术系教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其作品曾参加第六、第七届全国美展;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中国首届、第三届当代工笔画展;首届大陆女画家作品展(台湾);并应邀赴新加坡举办现代工笔人物画联展等。作品有《宝贝》、《踏春行》、《大山行》、《秋日》、《骄阳》、《石黛水情》等?。中国画创作《宝贝》1980年参加今日中国妇女画展在日本东京展出,获省文艺创作奖。壁画创作《踏春行》、中国画创作《大山行》分别入选年全国第六届、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省美术创作优秀奖。中国画创作《石黛水清》入选1997年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1991年应邀赴新加坡举办《现代工革人物画展》。传略及艺术成就已录入《中国美术辞典》、《中国当代画家辞典》、《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等。

    居住地区
    上海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曾正明(1954.12—)湖南长沙人。擅长中国画。1981年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留校任教。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作品曾入选第五、六、七届全国美展。作品《换回失去的青春》(油画,合作)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我和我的一家》(水彩)、中国画《冬之彩·雪》、《神女开春》、《中国诸子神图》等。出版有《十八描研究》、《曾正明选集》。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别名迂仁,湖南嘉禾人。美术教师,中国画画家。196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在基层工作十三年后于1978年调入湖南师范大学任教,主教中国画人物、山水,擅长工笔人物画。现为美术系教授。学生时代便以《明灯》一画入选全国美展,于1985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历年来相继创作出《新队长》、《春雨》、《好宝宝》、《桃花水》、《绿韵》、《跳涧图》、《横笛吹出明月来》、《春歌》、《梅情》等,入选国内重大画展画赛,有的获奖,有的还被推介到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地展出并被收藏。作品传统功力深厚,造型严谨传神,设色雅丽韵致,富于画意诗情。在意境的营造上追求天趣,在表现手法上追求单纯,在单纯中求丰富变化。出版《白描人物》、《画中诗--中国题画名诗鉴赏》,发表艺术论文多篇,其中《郑板桥印章艺术初探》、《题画诗的艺术魅力》被海内外多家刊物转载或摘登。传略被编入《中国美术家辞典》、《美术辞林》等。1962年《夕阳无限好》入选省美术作品展。1965年《明灯》入选《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978年《截涟灌万顷》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1984年《好宝宝》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985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8年起被推为省政协委员。1990年《春雨》在东南亚巡展,被展方印入海报、请柬。1993年《韶山吟》获优秀奖,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1995年晋升为教授。《画中诗·中国题画名诗鉴赏》出版。2001年聘为文史研究馆馆员。2004年《东方风来满眼春》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山寨妹娃》获文化部、全国文联银奖。2005年《苗山五月》入选中法文化年巴黎展出。2006年《月迷洞庭》、《水绕四门》等五件作品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当代中国画精品选》。在艺术的创造上,李儒光追求“象外之意”的意象表现语言,用于加深作品艺术内涵,扩大审美的范畴与意趣,把水墨渗化与心理的同构因素的结合,扩大了中国画的形式美,肌理美与内涵美,力求把状物与抒情,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抽象等有机结合,使作品耐人寻味,或精细或随意或古朴或清新,一画一境,感人至深。他既注重画面主体的形象,也重视主体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联系,让这些个性特征所包含美学意义体现画家的意趣和感念,使人产生联想与共鸣。李儒光的画技法上在当代审美取向下强化传统手法,采用兼工带写的笔墨表现形式,那种犹劲老辣的线条攻力,尤其在人物画作品里得到尽情的展露。《桃花水》、《潇湘女》这些作品,画家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场面,通过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瞬间的形象情态,把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画家还是用色的高手,能够根据画面人物的情景设色,把潇湘女的纯情用淡雅而不失明艳的色彩作了铺设,显示出画家细腻的诗意情怀。而在曾经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的《好宝宝》画作中,画家着重营造了一个喜乐的场面,工笔重彩勾勒出苗族老妇、妇女和小孩的各色表情,把面对好宝宝时的那种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作品构图饱满,色彩丰富并且极富层次感,颇具神韵,表现画家艺术上的深厚功力。李儒光还重视对古代人物题材的开拓,这一点也许是他抒情言志的需要。为了更好的抒写性灵,画家穿越时空,把自己当下的情感寄托在对古人的意象表达上,以此来抒发心中意趣。《爱莲》一画,画家塑造了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亭亭玉立于荷池之上,神态娇艳,风韵绰姿,象征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充分显示了画家人品为先的艺术家骨格。又如《日日江头数万山》,画家托郑板桥之身躯,来表达一种高尚的情怀,而《正气歌》中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时刻激励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骨气与正气,由此可见李儒光的人物画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审美广度,特别在诗情画意上具有借古开今的启示。

    居住地区
    湖南/长沙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蒋太禄(1941.9—)湖南祁阳人。擅长工笔人物画。自幼好画。高中毕业后在县文化馆工作,湖南省祁阳报编辑。作品《农业后勤》、《双打冠军》(合作)入选1973年全国中国画,连环画展览;《夜》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有《李逵探母图》、《农家即景》、《爆米花》、《放学归来》等。作品《农业后勤》、《双打冠军》(合作)入选1973年全国中国画,连环画展览;《夜》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有《李逵探母图》、《农家即景》、《爆米花》、《放学归来》等。

    居住地区
    湖南/永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彭博望(1922.11—1998.5)湖南双峰人。擅长中国画、漫画。1954年开始从事美术活动。湖南株洲南方动力机械公司美术干部。作品有《考参归来》、《通通吓倒》等。

    居住地区
    湖南/株洲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漫画

    职务

    画家简介:吴国威,别名吴卓宇,1939年1月生,湖南省常宁市人。擅长版画、连环画、中国画。肄业于湖南文艺学院。常宁市文联主席、副研究馆员。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曾连任湖南省美协四届理事、湖南省美协版画艺委会成员、湖南省版画研究会副会长。曾任衡阳市美协主席,现为衡阳市美协名誉主席。吴国威先后有700余件作品分别在中央、省级报刊和大型展览活动中发表、展出,其中有40余件次作品获奖并被收藏,还有多件作品几度出国展出。1996,以他的版画创作为题材的电视专题片《版画乡情》在中央电视台和美国熊猫电视台播出,产生良好的反响。1999年,他荣获中国版画界最高奖项——全国第二届“鲁迅版画奖”,常宁市也因此获得中国“版画之乡”的美誉,并载入《湖南省志——文化》。2003年,已年过64岁的他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也不顾自己年老体衰,以其独特的创意和愚公刻山的精神,克服了资金缺、人手少、环境差、路途远的困难,倾尽全力,把一座荆棘丛生的石山打造成了“中国印山”,使中国古老的篆刻艺术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2005年8月,中共衡阳市委宣传部、衡阳市人事局、衡阳市文化局、衡阳市文联决定:授予吴国威同志“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享受市级劳动模范待遇,并在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中开展向吴国威同志学习的活动。在湖南省常宁市庙前镇,有一座全国独有的“中国印山”,500多枚形态各异的朱红印章篆刻作品镶嵌在大大小小的石头上。倾力打造这座印山的,是常宁市文联主席吴国威。“刻画”不忘“刻人”吴国威,出生在湖南省常宁市宜阳镇,近40年来,他饱含对故土的一片深情,先后创作了《欢乐的山谷》、《同心同德》、《福在人间》、《瑶家风情》等630多件作品,在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有两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4件参加国家级展出,7件出国展览,40余件获省级以上奖励。1999年,他获得了全国版画界最高奖──鲁迅版画奖。吴国威为人师表,不图回报,向他拜师学艺的络绎不绝,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版画雕刻艺术,在教育学生“刻画”的同时,还注重“刻人”,从而将艺术融入民间,融入版画创作者的血脉。1979年春,农民版画作者尹伯刚在县文化馆认识了吴国威。此后,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在吴老师家住上几天,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训练。吴老师将他的吃住全包了。尹伯刚高考落榜后,吴国威经常记挂着回乡务农的他,县文化馆只要开办创作培训班,吴国威总要叫他来参加。尹伯刚绘制了一幅《牛娃》图,经吴国威点拨和修改,这幅作品获全国农民画评比二等奖,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如今,像尹伯刚这样的农民版画作者,常宁市不下300人,常宁版画群体先后创作版画作品2100余件,获省美展和全国性美展奖的有110多件。常宁版画以“浓郁的乡土气息”享誉省内外,吴国威不知为此倾注了多少心血。萌生奇想造印山8年前的一天,吴国威突然萌生奇想:目前全国还没有人把印章艺术以摩崖石刻的形式大规模地在大自然中表现,如果把中国几千年的篆刻精品刻于山水之间,在美景中展现艺术,让印章与奇石交融,促进文化、旅游共同发展,岂不两全其美?他又想到了常宁市庙前镇金龙村那“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石头山。那不是建印山最好的地方吗?无意中的“吻合”,令他激动不已。2002年下半年,他把“中国印山”的创意在省文代会上介绍,得到许多文化名人的赞同。随即,他又向省、市文化部门和各级政府汇报,规划中的“中国印山”包括“一山三城”,即中国名人名章城、中国书法城、中国纪念印章城,主要按朝代先后分先秦、古代、近代、现代,摩崖镌刻印章2000枚以上,计划用5年完成,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吴国威一辈子没放下过刻刀,此时已年过六旬的他,决心把“中国印山”当作人生最大的一件艺术品来雕刻。2003年5月16日,经他精心谋划的“中国印山”开山了。要在一座座野藤蔓延、荆棘密布的石崖上雕刻出一枚枚印章,谈何容易?没有资金,他将两万元稿费拿出来作启动资金;没有测量设备,他拿着一根100米长的绳子和几个指南针,用最原始的办法进行测量……花了整整两个月,他终于把200多亩山地以1:200的比例,绘在了160张组图上,平铺开来约有50平方米。如何使中国印山与周边的奇山异石、小桥流水、风土人情融为一体?吴国威为此常常夜不能寐。他还提出在中国印山基础上建设“中国庙前地质公园”的设想,计划在2008年举办中国印文化节……呕心沥血梦成真刻印看上去很简单,只不过把原印放大后,刻在石头上而已。其实,它要经过选石、定位、打磨、选稿上石、雕刻、清洗、上色、拓片等19道工序,每一道工序不能有半点马虎。一次,在一块7.5米高的石头上,刻上了一枚“天地人和”的大印,第一次刻稍有走样,一般人看不出,但吴国威硬是把已刻了2.5厘米深的石头磨平,重新再刻。金龙村那高高矮矮的山岗属于典型的石灰岩地形,大小不一的岩石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山坡上。吴国威花了半年多时间,从荆棘与泥块中砍出了一片石林。为了所选印章具有代表性、艺术性、历史性,他从数万枚印章中挑了又挑,再三斟酌后才定稿。6年来,他深埋在一米多高的资料堆里,研究着每枚印章独有的字法、章法与刀法,一步一步完善心中的构想。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初具规模的“中国印山”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这里旅游观光的游客已达6万余人次。

    居住地区
    湖南/衡阳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杜炜(1941.11—)广东南海人。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擅长中国画、连环画。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湖南益阳市资江瓷厂陶瓷美术设计,湖南省工艺美术职工大学讲师、工艺美术师。作品有《长青》、《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智捕大鲟鱼》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二等奖。杜炜先生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深得岭南画风之熏陶,尽管在以后长期的绘画生涯中他还吸取了其他流派的营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在创作中他仍然始终坚持着“雅俗共赏”的审美原则。杜炜先生画路很宽。早在1973年,他创作的连环画《智捕的鲟鱼》荣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二等奖,并被翻译成日、英、法文版发行国外,原作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全国第六届美展中,他创作的中国画《常青》也被评为优秀作品,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著名美术家张仃先生看到杜炜先生十上张家界写生创作的25米焦墨画长卷时赞之为“焦墨画佳作”,并欣然为之题跋。除了焦墨画以外,杜炜先生的代表技法是无骨画,在白纸上用白色作画,这近乎神话!杜炜先生用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创造了堪称奇迹的艺术的手法:他创作的白色荷花系列、白色牡丹系列、以及白色飞禽系列等作品已享誉海内外。一位资深评论家观赏到创作的作品时,竟情不自禁地叹曰:真是轻盈如梦、活色生香!古人云:“形具而神生”。杜炜先生用其深厚而精湛的艺术功利,以白颜色为主、辅以水墨,将各种花卉,动物,甚至山水描绘得清新雅致、精妙绝伦。这种以白颜色为主作中国画的技法发展并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技法,扩充了传统中国画的内涵、拓展了中国画的外延。

    居住地区
    广东/佛山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