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1955年生,祖籍山东蓬莱,出生于陕西西安现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文西工作室主任,重彩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陕西国画院画师西安中国画院画师,在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读大学、研究生,获硕士学位,于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81年受聘敦煌研究院,临摹与研究敦煌壁画,作品被敦煌研究院永久收藏1982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高研班1990年研修于日本著名画家加山又造高研班1998年结业于文化部重彩画高研班并于其后任教于该班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作品获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首届中国重彩画大展学术奖、第三届中国工笔画大展银奖、第二届中国重彩岩彩画展铜奖、纪念建党85周年陕西省美展一等奖、陕西省文联颁发的第三届青年文艺创作奖作品入选第六届、第八届、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第四届中国工笔画大展,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2003韩国国际女艺术家展览,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双年展,第四届、第五届中国重彩岩彩画展,陕西书画三百年展曾在陕西美术馆、德国文化与艺术史博物馆、台湾雅之林画廊、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个展和联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敦煌研究院、浙江美术馆、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台湾雅之林画廊、中国展览交流中心、陕西美术博物馆、曲江大唐芙蓉园、西安大雁塔等机构收藏作品先后入编《现代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工笔画》、《现代重彩画》等画册,《美术》、《江苏画刊》、《中国文化报》、《美术报》、《美术观察》、《中国画》、《敦煌研究》、《水墨名家》等多家报刊发表其作品和论文。出版个人画册画集有《张小琴中国工笔画》、《为艺术而燃烧——张小琴艺术文集》、《张小琴敦煌壁画精品线描》、《张小琴成文正敦煌壁画临本选集》、《中国画·人物画教学》《画家之路·工笔人物技法新编》(合著)《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个案研究·张小琴重彩人物》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张义潜,男,1936~2001,西安市人,自幼习画,天赋绘画才能,15岁入美协,17岁考入东北鲁迅美术学院,20岁任教于西安美院并参与组建国画系,25岁创办私立艺苑美专,桃李遍地,下自成蹊,被誉为中国历史人物画家及美术教育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陕西省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院客座教授,陕西书画研究院院长,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西安外国语学院东方艺术研究所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人物画。作品有《华佗行诊》、《京郊之战》、《东征》等,《李闯王》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在西安美院的教学史上,张义潜以其天生的造型能力和秦人的豪迈之情,被师生爱戴地誉为“张快手”,与刘文西、陈忠志一起被称为美院的“三套车”。这位心地善良的“少陵布衣”,自幼就拥有绘画天才和平民意识,他14岁加入美协,15岁考入美院,19岁走上讲台,毕业之作《马倌》竟然被《人民日报》发表。过早的成熟,过早的出名,过早的承受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得意与失落,欢乐与痛苦,他的命运几乎与民族大运在一起跌宕起伏。因此,画主题画,画历史画,为千古风流人物造像,是他不懈的追求。细读他的名画,像打开一部古今英雄谱:《秦皇征战图》、《魏武述怀图》、《昭君》、《霸王别姬》、《成吉思汗》、《林则徐》,八尺巨幅《重任在肩》,更显示出这位历史人物画家的大匠之风。张义潜不只用气势磅礴的英雄人物,更用逆风飞扬的骏马征服着画坛。他的笔墨灵动、造型准确、蹄下生辉、奔腾如电的“张飞马”,堪称中国一绝。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钟为,辽宁海城人。擅长中国画和连环画。历任西北军区报社、文化读物社、兰州军区报社美术编辑,兰州军区军垦报社副总编辑,陕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咨询员、副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连环画研究会会长。曾与黄胄共事多年,深入骑兵部队和藏区生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作品有《战士路过阿妈家》、《从前奴隶的儿子,现在人民的功臣》、《地理学家徐霞客》等。传略辑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长安画派奠基人,现代著名国画家。又名新国。曾入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美术,在五四新文化影响下,提出艺术“走出象牙之塔,来到十字街头”的主张。因对学校的教育不满,愤而离校,独居陋巷刻苦自学。1906年9月30日生于河北束鹿(今河北辛集),1977年3月9日卒于陕西西安。其父赵元英兼营皮行生意。望云高小毕业后初做学徒,1925年秋由表兄王西渠资助赴北京入私立京华美专学习绘画,半年后转入国立北京艺专专攻国画,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肄业。1928年在北京师范任教,1930年在北京吼虹社任主编,1932年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1933年至1935年任天津大公报旅行记者,1933年在河北农村写生,作品在天津《大公报》连载。1934~1936年又到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农村写生,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时农民的贫苦生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获平民画家的称号。1935年应冯玉祥邀请,合作出版了《泰山社会写生诗画石刻集》。抗日战争期间,在冯玉祥资助下,和老舍在武汉创办《抗战画刊》,后深入西南、西北各地旅行写生,在敦煌艺术和西北风土人情影响下,形成简括淡远、朴实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40年代转赴西北,描绘西北地区的山川风光和农村风物,并作敦煌之行,临摹石窟壁画。1949年后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任、陕西分会主席、西北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安美协主席、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著名画家黄胄、方济众等为其门弟子。五六十年代与石鲁等多次深入西北各地及陕南秦岭林区、三门峡水库工地,创作了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作品。曾出访埃及写生。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开创“长安画派”。1977年病逝西安,卒年72岁。出版有《农村写生集》、《塞上写生集》、《黄河写生册》、《林区写生册》、《西北旅行画集》、《埃及写生画集》、《赵望云画集》等。艺术特色:赵望云平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面向生活,画风质朴浑厚,骨高气雄。以人物、山水著称。作品的创作内容十分广泛:农民、工人、各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农村的田园风光、塞外的辽阔草原、终年积雪的祁连山、风沙弥漫的弋壁滩、三门峡水利工程、宝成铁路建设工地、南海之滨、西北高原……凡是他足迹所到之处,都保留有他反映祖国风貌的佳作。他所表现的题材,前人很少表现过,因而也无成法可循。这使他在写生实践中下了很大的功力。根据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对国画传统的笔墨表现方法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创新。他的早期作品,很重视捕捉人物的神态感情,所绘形象生动,韵味无穷。牋牋牋牋从4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笔墨趋于成熟,不论随意挥洒,还是精求工致,都能形神兼备。50年代以后的作品,笔墨技巧已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线条刚柔相济,墨色溶化滋润。赵望云的写生,早年多画人物,后来逐渐以山水为主。但是他画山水也是旨在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表现人的精神面貌。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绘画中的山水与人物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他很少画纯风景性质的山水画,更不画闲情逸致的骚人雅士和达官仕女。他认为“一切快乐都是劳苦换得,风景的优美,亦多因为人的活动”。所以他能根据不同的题材、环境、运用娴熟的多变的表现方法来描绘丰富多彩的自然物象。赵望云除了对现代山水、人物画方面取得成就之外,对于家畜动物的描绘也有新的创造。特别是他画的毛驴、造型准确。笔简墨润、形象生动、活泼可爱,所以解放前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赵望驴”。当今画驴名家黄胄,就是在他的影响下而有所发展的。赵望云虽没有在艺术院校任教,但他对培养艺术人材,倾注了不少心血,当今国坛名家如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人,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赵望云在中国现代美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郭沫若早在40年代初就写诗评价到:“从兹画史中,长留束鹿赵。”作品价格:赵望云作品流传海外的不多,香港市场出售的很少。1989年11月出售的一幅《山村图轴》(117.5*42.5公分)卖到1.5万港元,价格偏低,这与他作品的商业风格不浓有关。北京近年也开始拍卖赵望云作品,价格与香港相差不多。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14条/2页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