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李梓盛(1919.9—1987.11),陕西延长人。擅国画。1940年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1953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协、西北中苏友协干部,西北美协理事、秘书长,《西北画报》副社长,1955年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顾问等。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届常务理事。作品有《家在汉水边》、《刘志丹打土围子》、《桑山行》、《江清山秀》、《漓江风光》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一九一八年生,别名柏森,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安村人。擅版画。陕西艺术学院。1938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39年在晋察冀华北联合大学工作。[1]1942年到抗大二分校从事美术教学,后在抗大七分校工作,1945年再入鲁艺进修。后到晋绥军区政治部主编《战斗画报》。1949年后历任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副校长,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顾问。刘蒙天先生曾先后在全国第三次、第四次文代会上被选为中国美协理事,又是全国首届版画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美协副主席。1988年10月,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与西安美院联合举办了“庆祝刘蒙天从事美术活动五十周年”大会,并在陕西美术馆举行画展,召开了学术座谈会。1991年9月,他被中国美协、版协授予“新兴版画贡献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他任西安美院顾问。这期间,他创作热情未减,多次赴外地写生创作,并有大量优秀作品问世。其中《新疆是个好地方》等五件版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康师尧(1921—1985),笔名康巽,河南博爱县人。久居西安。擅长中国画。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美协常务理事、陕西书协理事、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工艺美术学会第一副理事长、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曾参加第三、四届全国文代会。1944年夏毕业于武昌艺专绘画科国画业,师从康一禾、张肇名,以工笔花鸟、仕女为主,兼工写意,积极探索中国花鸟国画的创新。对传统中国画技法进行过认真学习和研究,他十分重视到大自然里去观察,勤于写生。1956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主任,与石鲁、赵望云等共研画艺,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长安画派中花鸟画创新的主将。代表作品有《芙蓉》、《秋意图》、《秋老珠红》、《泳梅诗意画》、《竹林小鸟》、《献给祖国的一束小花》(组画)等,此组画获“全国六届美展”优秀作品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画作以清新典雅为主调,兼工带写,自具风貌。其作品立意新奇,用笔凝重爽利,潇洒中不失精密严格的法度,僻涩中具清新隽逸,手法丰富,题材广泛,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大报刊、专业杂志上发表。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湖南、辽宁、天津等博物馆收藏。他先后在重庆、北京、开封、西安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并参加过“中国画展”赴英国、日本、丹麦等国展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论著方面有《画花》、《国画基本技法探索》、《花卉写生与变化》、《写意花卉技法》等。作品专集有《康师尧花鸟画选》、《荣宝斋画谱·花鸟部分》、《康师尧教学画稿》。晚期的作品兼工带写,自成一家,风格以清新、典雅为主调。笔墨娴熟悉、细腻精巧,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康师尧,笔名康巽,号乃佛,祖籍河南博爱,生于开封。1944年毕业于四川江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为衣食计,就业于西安中南火柴厂任文书,业余坚持国画创作。1965年调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任国画组组长,为“长安画派”主要成员之一。1972年先后参加了西安人民大厦、郑州车站和北京饭店等处陈设画创作。1973年调西安工艺美术工业公司。1978年始,先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湖北省艺术学院等校讲学。1979年参加人民大会堂陕西厅陈设更新工作,任总体设计。1983年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委托,与西北大学合办汉唐工艺研究班并主持教学;后任中国美协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美协陕西分会常务理事,书协陕西分会理事,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先生一生从事工笔花鸟画创作研究;作品《献给祖国的一束小花》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牡丹》等十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荷花》等十幅作品被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先后在重庆、北京、南京、开封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著有《国画基本技法》、《写意花卉技法探索》等。1985年病逝。康师尧先生是是长安画派唯一的以花鸟画见称的画家。由于康师尧先生那谦和的个性与独辟蹊径的画风造成了他与世无争的默默无闻的追求,他甚至极少将自己的佳作向世人展示。观先生之作,我们会觉察到这样一个有特色有个性的画家,觉察到他那仗义执言的独行风格和俗中求清雅、平中求艰深、浅中求宏远、工中求变化的探索。他不愧为一位知难而进的艺术家。代表作品有《芙蓉》、《秋意图》、《秋老珠红》、《泳梅诗意画》、《竹林小鸟》、《献给祖国》(组画)等,此组画获全国六届美展优秀作品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先生的画作以清新典雅为主调,兼工带写,自具风貌。其作品立意新奇,用笔凝重爽利,潇洒中不失精密严格的法度,僻涩中具清新隽逸,手法丰富,题材广泛,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大报刊、专业杂志上发表。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湖南、辽宁、天津等博物馆收藏。他先后在重庆、北京、开封、西安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并参加过“中国画展”赴英国、日本、丹麦等国展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论著方面有《画花》、《国画基本技法探索》、《花卉写生与变化》、《写意花卉技法》等。作品专集有《康师尧花鸟画选》、《荣宝斋画谱·花鸟部分》、《康师尧教学画稿》。先生晚期的作品兼工带写,自成一家,风格以清新、典雅为主调。笔墨娴熟悉、细腻精巧,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余钟志(1912.2—1984.11)四川涪陵人。擅长水彩画。毕业于日本帝国美术学校。历任重庆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国立艺专、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作品有《新中国诞生》、《太平天国公布田亩制》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冯友石(1889~1965)原名良品,字幼石,后改为友石。陕西长安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政协西安市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求学与革命的青年时代1905年考入陕西第一师范学堂(优级班),各科成绩优异,尤喜美术绘画,得日籍美术教习松吕正登、足立喜六等器重,特为指导素描、油画和水彩画,得西洋画之法理。1910年毕业,即与友人马开臣参加反清活动。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1912年共和告成,在陕西省都督府机要室任秘书。1914年袁世凯调张凤翙入京,派其亲信陆建章督陕,冯离开军政府倾毕生精力从事教育。冯博学多能,长于隶书、诗文,亦精金石篆刻,尤擅绘山水、人物、花草虫鸟,但他并不专事创作,长期在西北大学、西安师范、西安女师、西安一中、西安三中等校任教。他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由简到繁,注意绘画和其他学科结合。他教色彩学和化学结合,教透视学和几何结合,善于把美术和社会生活结合,使学生感到乐趣。1919年与友人康伯佛、李友鹤、景志伊等发起创刊《历史画报》,虽然出版时间不到两年,但其宗旨是以绘画形式宣传历代英雄人物、弘扬爱国主义,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相得益彰的人格与才华他在绘画方面中西皆能。1928年5月,陕西举办中西画大赛,他荣获西画第一名,又和宋伯鲁并列为国画第一名。20世纪30年代,他与人物名画家李友鹤、山水名画家董辅臣被誉为“长安三绝”。他对美术史有较深研究,认为中国画唐代为创造时期,宋代为黄金时期,明清为摹仿时期,应取法于唐。曹冷泉在《陕西近代人物小志》一书中,说他“远师大小李将军,笔探自然奇妙文,邀我苦吟诗百首,纷纷挥洒作烟云”。他提倡学生学习民族绘画,但反对泥古,反对陈陈相因,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他善于把西洋画法融汇于中国画中,认为西洋画只能为我所用,不能全盘照搬。他画国画时吸收西画的一些科学方法,画油画、水彩画和素描时,又把中国画的用笔用线,以及树石点染等运用其中,从而以标格殊形之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美学思想。从1941年起,冯在长安县省立兴国中学任教。为了鼓励同仁和学生以画笔作刀枪,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他创办了兴中美术研究会,组织师生创作,在校内外举办画展。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国事日非,他每题画时都署明“作于西阳晚坡”。当时,冯的学生、著名共产党人李敷仁境况十分危险。他得知此情,即为李画了一幅山水画,题曰“山雨欲来”,以满纸风雨潇潇迷茫之景,送给李,暗示自己的门生要时时提防注意。他还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保护了一批进步学生。冯在教书绘画之余还研习医术,曾对张仲景的《伤寒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深研精读。通过学习这些中医典籍,他把四季气候变化、花卉草木生长和人生感受贯通于绘画之中,提出许多理论和见解;而且把教书育人和为人治病结合起来,从精神到肉体解除人们的痛苦。他执教兴国中学和西安美术学院时,常为村人治病却不受馈赠。他品格高洁,对于权贵者惜墨如金,不为之作画;对农民、学生求画者,则当即予之。他主张“绘画来自于人民,应还之于人民”,痛恨把艺术品当做达官贵人的玩物。1939年,西京金石书画会成立,因会长是陕西省民政厅的一个官僚,他拒不加入,说:“吾不以低眉事权贵。”发挥余热坚持创作的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任教于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西北人民艺术学院、西北艺专。他参与了西安美院的筹建,在创建该院国画系的过程中,更倾注了大量心血。美院建成后,他担任教授,院教育工会主席,国画系和师范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专业人才。他从事教育工作半个世纪,授课之外,创作了大量优秀绘画作品。1955年他66岁寿辰时,西安美术学院为他举办了个人美展。他的画曾赠送给苏联美术展览馆,还代表美院给来华访问的日本、捷克、波兰、民主德国等国家艺术代表团赠送过中国画。1965年8月26日于西安逝世。成就及荣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政协西安市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学术成果及简历被列入《中国现代美术名家鉴》(日本出版)、《中国美术家年鉴》《中国当代画家大全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大辞典》等。个人作品解放前就有油画《灞桥》《大雁塔》及大量中国画问世,还编著了《论画》一书。新中国成立后,他编著有《水墨画》《透视学》《用器画》等讲义和教材;参加了集体创作反映反霸斗争的《秦颂丞》连环画;1954年国庆创作了《松柏永茂,寿比南山》;还创作了《智取华山》《祖国万年》《献给苏联十月革命七十周年》《樊川图》《宝成路》等。20世纪30年代,他与人物名画家李友鹤、山水名画家董辅臣被誉为“长安三绝”。他从事教育工作半个世纪,授课之外,创作了大量优秀绘画作品。他品格高洁,对于权贵者惜墨如金,不为之作画;对农民、学生求画者,则当即予之。他主张“绘画来自于人民,应还之于人民”,痛恨把艺术品当做达官贵人的玩物。他的作品清新明快,意象雄伟,常留不尽之意于画(言)外,多次参加全国美展、西北美展,很受好评。学术成果及简历被列入《中国现代美术名家鉴》(日本出版)、《中国美术家年鉴》《中国当代画家大全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大辞典》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长安画派奠基人,现代著名国画家。又名新国。曾入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美术,在五四新文化影响下,提出艺术“走出象牙之塔,来到十字街头”的主张。因对学校的教育不满,愤而离校,独居陋巷刻苦自学。1906年9月30日生于河北束鹿(今河北辛集),1977年3月9日卒于陕西西安。其父赵元英兼营皮行生意。望云高小毕业后初做学徒,1925年秋由表兄王西渠资助赴北京入私立京华美专学习绘画,半年后转入国立北京艺专专攻国画,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肄业。1928年在北京师范任教,1930年在北京吼虹社任主编,1932年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1933年至1935年任天津大公报旅行记者,1933年在河北农村写生,作品在天津《大公报》连载。1934~1936年又到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农村写生,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时农民的贫苦生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获平民画家的称号。1935年应冯玉祥邀请,合作出版了《泰山社会写生诗画石刻集》。抗日战争期间,在冯玉祥资助下,和老舍在武汉创办《抗战画刊》,后深入西南、西北各地旅行写生,在敦煌艺术和西北风土人情影响下,形成简括淡远、朴实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40年代转赴西北,描绘西北地区的山川风光和农村风物,并作敦煌之行,临摹石窟壁画。1949年后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任、陕西分会主席、西北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安美协主席、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著名画家黄胄、方济众等为其门弟子。五六十年代与石鲁等多次深入西北各地及陕南秦岭林区、三门峡水库工地,创作了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作品。曾出访埃及写生。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开创“长安画派”。1977年病逝西安,卒年72岁。出版有《农村写生集》、《塞上写生集》、《黄河写生册》、《林区写生册》、《西北旅行画集》、《埃及写生画集》、《赵望云画集》等。艺术特色:赵望云平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面向生活,画风质朴浑厚,骨高气雄。以人物、山水著称。作品的创作内容十分广泛:农民、工人、各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农村的田园风光、塞外的辽阔草原、终年积雪的祁连山、风沙弥漫的弋壁滩、三门峡水利工程、宝成铁路建设工地、南海之滨、西北高原……凡是他足迹所到之处,都保留有他反映祖国风貌的佳作。他所表现的题材,前人很少表现过,因而也无成法可循。这使他在写生实践中下了很大的功力。根据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对国画传统的笔墨表现方法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创新。他的早期作品,很重视捕捉人物的神态感情,所绘形象生动,韵味无穷。牋牋牋牋从4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笔墨趋于成熟,不论随意挥洒,还是精求工致,都能形神兼备。50年代以后的作品,笔墨技巧已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线条刚柔相济,墨色溶化滋润。赵望云的写生,早年多画人物,后来逐渐以山水为主。但是他画山水也是旨在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表现人的精神面貌。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绘画中的山水与人物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他很少画纯风景性质的山水画,更不画闲情逸致的骚人雅士和达官仕女。他认为“一切快乐都是劳苦换得,风景的优美,亦多因为人的活动”。所以他能根据不同的题材、环境、运用娴熟的多变的表现方法来描绘丰富多彩的自然物象。赵望云除了对现代山水、人物画方面取得成就之外,对于家畜动物的描绘也有新的创造。特别是他画的毛驴、造型准确。笔简墨润、形象生动、活泼可爱,所以解放前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赵望驴”。当今画驴名家黄胄,就是在他的影响下而有所发展的。赵望云虽没有在艺术院校任教,但他对培养艺术人材,倾注了不少心血,当今国坛名家如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人,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赵望云在中国现代美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郭沫若早在40年代初就写诗评价到:“从兹画史中,长留束鹿赵。”作品价格:赵望云作品流传海外的不多,香港市场出售的很少。1989年11月出售的一幅《山村图轴》(117.5*42.5公分)卖到1.5万港元,价格偏低,这与他作品的商业风格不浓有关。北京近年也开始拍卖赵望云作品,价格与香港相差不多。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9 

 … 

 10 

 11 

 下一页» 

 共106条/11页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