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字侠尘,别号药城、药尘、药翁、老药、大石、大石翁,画室名“大石斋”、“山雷轩”。男,汉族,浙江杭州人,自幼酷爱书画,十七岁前主要临摹古代名画。早年就读于杭州惠兰中学,十九岁时任杭州冯氏女子中学国画教师。1938年至1942年先后在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国画,后弃职,专事绘画。期间,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及其他画家举办联合画展。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展览部部长,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主任,上海博物馆鉴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等职。1960年出席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同年应邀赴日本参加福冈市美术馆开幕式并进行艺术交流,擅花鸟、山水、偶作人物。花鸟取法八大、冬心、新罗诸家,山水自元四家入手,兼涉明代沈石田、清代石涛。所作不受描绘对象枝节上的束缚,善于抓住特点大胆落墨,细心收拾,笔墨上能融北派的厚重与南派的超逸于一炉,清丽洒脱,生动有致。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报刊上发表。代表作品有《朵朵葵花向太阳》、《棉花谷子》、《红荷》、《鲜花朵朵》、《郁金香》、《松鹰》、《竹》、《白荷》、《海棠双鸟》、《山雨欲来》、《咏梅》等。出版《唐云花鸟集》、《革命纪念地写生》等多种,亦擅书法,长于草篆及行书,工诗文,精鉴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务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王能贤,后省去「能」字,易名王贤,字启之。个簃是他的号,后以号行。斋名有[霜荼阁」、「暂闲楼」、「千岁之堂」等。祖籍江苏省海门市。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三星镇人,1897年10月20日出生。自幼笃好诗文、金石、书画。青年时代就读于南通中学,毕业后在城北高等小学教书,常与喜爱美术的同道及母校同事一起做诗、习字、刻印、作画、抚琴。尤喜爱吴昌硕的绘画和篆刻,便携带自刻印谱,求教于南通书画家李苦李,后又托诸贞长携印稿给吴昌硕看,得到赏识,并在每方印拓边上详细地加上评语和赞语。29岁时,他带着书画,抱一古琴,离开南通来到上海,向吴昌硕习艺问道,并在吴家担任了家庭教师,为昌硕孙儿授业。吴昌硕往往喜欢在夜籁人静时,和王个簃交谈,征询当天所画作品的意见。王个簃还陪吴昌硕游历浙江塘栖、杭州等地,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得益遂多。民国15年(1926年)国画作品《刀鱼》、《瓜菱清暑》曾参加伦敦、柏林举办的中国绘画展览,前者获奖,后者由德国东方博物馆收藏。民国17年7月,和王一亭、张大千、钱瘦铁等人出访日本。民国19年与王一亭、诸闻韵、诸乐三等共同创办上海昌明艺专,历任新华艺专、中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专及上海美专教授。1949年前,曾两次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解放后即参加华东美协和上海文史馆工作。1956年参加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工作。画院正式成立时任画院副院长。1957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后又在北京、太原、广州等地巡回展出。1963年与潘天寿等参加中国书法代表团访问日本。1981年、1986年在上海举行个人诗、书、画、篆刻大型展览。1985年应邀赴日本、新加坡讲学,并举办书画展览。国画创作深得吴昌硕画风之精髓,并吸取了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石涛等明清诸家之长,另创新意。善以篆籀之笔作画,尤精藤木花果。作品笔墨浑厚刚健,潇洒遒劲。工书法,从金文、石鼓奠下根基,行草书更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见精神。篆刻则在平实中求生动,苍厚浑朴,拙中有奇。亦善诗,画成诗随,配之书法,相得益彰。晚年放笔直写,书画更臻老境,尤富天趣。老人曾被中国女排蝉联世界冠军的拚搏精神所感动,特为每个成员创作了一幅画和一首诗,表达了一个艺术家与人民、祖国共享欢乐的赤子之情。晚年还将辛勤收藏的数以百计的古代绘画和吴昌硕的书画精品、手稿等捐献国家。南通市建有个簃艺术馆。出版有《王个簃画集》、《吴昌硕·王个簃》、《个簃印集》、《个簃印旨》。著有《王个移随想录》、《霜茶阁诗集》》、《王个簃书法集》等。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王个簃擅以篆籀之笔入画,用笔浑厚刚健,笔势静蕴含蓄,潇洒遒劲,结构严谨,色彩奇丽,气韵流动,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又笃好诗文、金石。从汉印入学,采取平实中求生动,不媚时俗,随意排列.粗头乱眼,不加修饰,富有情趣。晚年更是随意驰骋,以刀代笔,风云列阵,奇正相生,苍厚浑朴,神完气足。他爱好书法,在金文、石鼓文方面奠下根基。用笔熟中有生,粗中有细.拙中有奇,富有浓厚的金石气息。善诗,才思敏慌,一画既成,诗亦随之。诗风突变,善于运!”口语入诗,颇似乐府民歌,情韵翩翩,饶有新意。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日本、新加坡等国颇育盛名。曾于1979、1980、l984年三渡东溅,赴日本访问,交流艺术,广结坝缘。l985年赴新加坡进行友好访问。王个簃十分关心家乡建设,晚年常在书画作品中写上“海门王个簃”。1984年6月,在阔别40年的,以他87岁高龄,率儿孙回故里省亲,向县政府赠送他早、中、近期的代表书画作品,江苏省海门中学、海门电影院等数十个单位得其真迹。王个簃对祖国的和平统一极为关切,1988年l0月,江苏省举办《海峡两岸江苏书画家作品展览讥他抱病写下“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根迹.丧达海峡两岸书法家的共同心愿。著作颇多,先后出版《个簃印谱》、《王个簃画集》、《个簃印存》、《需茶阁诗抄》、《个簃题画诗选》以及《王个簃随想录》等。l983年在他86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12月18日,因病在沪逝世。他生前的220幅书画、54件藏品、34件遗物,珍藏于南通市个簃艺术馆。王个簃是吴昌硕先生晚年的亲授弟子,深受吴昌硕先生的影响,又形成了自己隽秀、清润的艺术风格。擅长写意花卉,常以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山石、葡萄、石榴、松、柏、水仙等为创作题材。在王个簃的作品中紫藤等藤本植物是他经常绘画的题材。他画的紫藤以大笔画出主干,再通过用画笔的中、侧、偏、顿、挫的变化描画,这样一簇一簇盛开重叠悬垂的紫藤便跃然纸上,曲曲弯弯的藤蔓则一笔呵成,再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盛开的紫藤花。他将紫藤比做明珠,比如“翠盖明珠”“明珠滴露”“紫玉明珠”等都是王个簃先生曾经创作过的作品。王个簃先生擅以篆籀之笔入画,用笔浑厚刚健,笔势静蕴含蓄,潇洒遒劲,他的作品笔墨酣畅,古朴醇厚,画面气势博大,构图严谨,变化多样。王个簃先生精于诗文,喜欢在画面上作题诗,一画既成,诗也差不多同时拟好。常用的印章有“王贤私印”、“个簃”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赵丹(1915-1980),原名赵凤翱,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祖籍山东肥城,出生于江苏扬州,生长于江苏南通。赵丹,原名赵凤翱,祖籍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贺庄村前贺庄,出生于江苏扬州,居江苏南通,赵丹于1915年6月27日诞生于扬州,父亲赵子超,时任北洋军阀营长,公馆在东关街,母亲黄秀芝,是当时出名的扬州美女,与个园黄家关系很近。1916年赵丹两岁时随父母迁居于南通。赵丹的父亲在南通开设影戏院,少时受家庭熏陶,酷爱艺术。中学时代,曾与好友顾而已、钱千里、朱今明等组织“小小剧社”,演出过一些进步话剧;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专攻山水。其间参加了美专剧团、新地剧社和拓声剧社,并积极参与“左翼剧联”的活动,改名“赵丹”,深入工厂、市井、学校,演出抗日救亡剧目;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被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导演李萍倩看中,在无声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纨绔子弟,从此成为明星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员。先后参加拍摄了《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时代的女儿》(1933)、《三姐妹》(1934)、《到西北去》(1934)、《女儿经》(1934)、《空谷兰》(1934)、《乡愁》(1934)、《落花时节》(1935)、《热血忠魂》(1935)、《小玲子》(1936)、《清明时节》(1936)等二十多部影片;由于他热爱表演艺术,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加之形象好,极有表演天才,很快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与此同时,他还活跃在舞台上,曾在世界名剧《娜拉》中饰演海尔茂、《大雷雨》中饰演吉洪、《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演罗密欧。在影、剧两个方面,均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成为一名引人注目的话剧演员和电影明星。主要作品以及参演经历1936年—1937年,主演了中国电影史上经典影片《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在《十字街头》中扮演失业大学生老赵,刻画了这个天真、纯朴、热情,并带有几分傻气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在《马路天使》里,赵丹在表演上有了新的突破,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从生活出发,经过概括提炼,真实而又自然地塑造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淳厚质朴、又爱自作聪明的吹鼓手小陈的形象,受到广泛赞许,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坚实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赵丹加入抗日救亡演剧三队,辗转各地,宣传抗日,并于1939年参加影片《中华儿女》的拍摄。1939年6月,他与徐韬、王为一等前往新疆开拓进步戏剧工作,后被反动军阀盛世才监禁,系狱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主演了影片《遥远的爱》和《幸福狂想曲》,并导演了一部讽刺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下山摘桃”进行掠夺,标榜接收,实为“劫收”的影片《衣锦荣归》。1948年后,在昆仑影业公司拍摄了《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他在《乌鸦与麻雀》中饰演的“小广播”肖老板最负盛名,他把这个生活在旧社会都市里的小市民典型,刻划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和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并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他先后主演了《为了和平》(1956)、《李时珍》(1956)、《海魂》(1957)、《林则徐》(1958)、《聂耳》(1959)、《烈火中永生》(1965)等影片,创造了李时珍、聂耳、林则徐、许云峰等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代表了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水平。他饰演李时珍,付出了艰巨而创造性的劳动,准确地把握了李时珍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随着年龄的递增和环境的变迁,把角色青年时的稚真倔强,中年时的执著追求和进入老年后的敦厚深沉,表演得细致入微,形神毕肖;他饰演的林则徐,在表演上吸收了中国写意画中大落笔的手法,从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规定情景出发,全局在胸,张弛有致,感情真挚浓烈,气势宏伟磅礴,创造了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反帝爱国的民族英雄形象;他所塑造的聂耳,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性格鲜明,时代感强,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和明朗的幽默色彩。电影《烈火中永生》谱写了一曲缅怀、歌颂革命烈士的悲壮颂歌,也是他生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他塑造的革命烈士许云峰,是一个坚毅沉着、正气凛然,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这些形象,都是镶嵌在社会主义电影银幕上的明珠,具有征服观众的力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被囚禁达5年之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热情地为高等学府讲授表演艺术,并不顾重病缠身,于1979年完成了《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等著作。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大量书画作品受到中国书画界的珍视,《赵丹书画选》相继问世。不幸的是,1980年10月10日,赵丹因患癌症在北京病逝,终年65岁。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孜孜以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断探索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强调趣在法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意境;他的表演,主张用体验和体现的和谐统一,洒脱自如,形神兼备,意境深邃,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凭《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主要电影作品《琵琶春怨》(1932年)《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年)《时代儿女》(1933年)《十字街头》(1936年)《马路天使》(1937年)《中华儿女》(1939年)《遥远的爱》《关不住的春光》《乌鸦与麻雀》(1948年)《武训传》(1951年)《林则徐》(1958年)《聂耳》(1959年)《烈火中永生》(1965年)绘画成就赵丹1930年曾就读于上海美专,从师黄宾虹、潘天寿等中国画大师专中国画,同时参加进步戏剧活动;后毕生从事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同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花鸟画和书法作品。建国后,赵丹还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0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赵丹书画遗作展览;著有《地狱之门》和《银幕形象创造》;代表作品有《白芍图》、《赤壁》等。2012年9月14日下午3时30分,在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下,由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刘海粟美术馆、杭州西湖文化艺术俱乐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浙江省博物馆、上海老干部大学东方艺术院协办的“丹青熠彩——赵丹、赵青父女画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画展共展出赵丹、赵青父女的绘画力作七十多幅。也是赵丹的绘画作品第一次在中国公开展览。这次上海画展大家能够欣赏到赵丹先生的代表作《白芍图》、《赤壁》等作品,以及女儿赵青潜心创作的《伏羲女娲》、《丹顶鹤》、《晚霞》等50多幅油画作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周炼霞字紫宜,号螺川,书斋名“螺川诗屋”,1908年生于湖南湘潭,14岁始学画,先后师从尹和白鹤郑凝德,17岁起学诗,师从朱古微,后又从蒋梅笙学词。周炼霞的画风格清新,设色明净,诗词多佳句,著有《嘤鸣诗集》、《学诗浅说》(与瞿蜕园合作)等。她的画风和诗风气息相通,若与她本人相比,则有“画如其人”和“文如其人”之感。周炼霞品貌双全,高雅风致,人称“金闺国士”。昔年上海名医卢施福为她摄影一帧,年约二十,布景为一窗口薄纱,她隐身于纱后,微露半脸,人皆赞叹“美而艳”。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掌故专家郑逸梅说她体态清丽婉转,如流风回雪,是女画家中的美人,“本身就是一幅仕女图”。直到古稀之年,仍然风韵犹存。有人记叙在周炼霞年近古稀时去拜访她,见她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仍如花季少女,且不失大家风范,毫无做作之态,倾慕不已。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苏渊雷当年是周炼霞的众多仰慕者之一,对已入迟暮之年的周炼霞仍盛赞“七十犹倾城”。周炼霞凭借着她的美丽容貌和聪明才智,将机敏、诙谐、洒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她色彩绚丽的品性人格,活跃于上海文化艺术界而为人称道。有人称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为上海三大美女,周炼霞的高贵优雅,吴青霞的娟秀清丽,陆小曼的蕴籍风流,名闻遐迩。有人见过周炼霞,看过她的书画诗词,惊叹为“天人”。周炼霞生性机敏诙谐,幽默风趣,在上海诗词书画界是很有名的。有一天,北京画家周怀民到上海,吴青霞特在家中设宴招待,邀请唐云、江寒汀、陈巨来、周炼霞作陪。席间,陈巨来请江寒汀作一扇面,内容为梁祝化蝶,又请唐云补草,周炼霞补花。当时,正当盛夏,为防汗渍,周炼霞补花时从怀里抽出一块大手帕盖在扇面的另一半上。唐云见了,便戏谑道:“这手帕这么大,是男人手帕么?”周氏笑答:“是的。”唐云强夺了去,说:“归我吧!”周氏不动声色道:“拿去不妨。”接着又说:“你拿的是我儿子揩鼻涕用的手帕。”满座倾倒,唐云只好笑着把手帕还给她。又有一次,周炼霞到吴青霞家中闲坐。吴青霞篆香阁中有一巨案,长寻丈,阔三尺许,乃独杏木制成,购自吴中。吴青霞说这是为彭玉麟绘梅花而特制的。周炼霞闻之,笑对青霞说:“原来是‘彭公案’。”其机敏诙谐如此。上海孤岛时期,周炼霞孤身一人,周旋于书画诗艺界,与众多文人墨客交往,左右逢源,应对自如,又生性洒脱,不拘小节,引得多方人士追捧,许多小报记者如蜂逐野花般打听采访,几乎每天都有五六家小报刊登其所谓艳闻轶事,一时艳称之为“炼师娘”。面对这些,她不置一词,一笑了之。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又名健碧。河南南阳人。擅国画。作品有《天目山杜鹃》、《红满枝头》等。出版有《陈佩秋画集》等。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作品《天目山杜鹃》获上海青年美展一等奖,获全国第一届青年美展二等奖。1978年作品《水佩风裳》等在美国、西德、法国等展出。1980年上海朵云轩、香港集古斋联合在香港主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香港美术家出版社出版《谢稚柳、陈佩秋画集》。1981年上海美协、上海博物馆在上海展览馆联合主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览”。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与谢稚柳同去讲学。1982年《中国文学》载有《陈佩秋和她的画》的专题文章和作品。1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陈佩秋画集》。为中国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作布置画。1983年为国务院、中南海紫光阁、五成殿和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处作布置画。出访日本,进行中日书法交流。1984年作品《红满枝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质奖。于山东省美术馆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览”。1985年于安徽合肥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1986年应香港博雅艺术公司等之邀,于香港展览中心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在香港出席国际中国画研讨会。《怎样画兰》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91年赴澳门参加由上海对台办、澳门新华分社、澳葡台总商联合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1994年《荣宝斋画谱——陈佩秋绘山水花鸟部分》由北京荣宝斋再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陈佩秋书画集》。赴台湾参加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举办“谢稚柳、程十发、陈佩秋、刘旦宅画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颐,又名心源,后更名大壮,字养初,号养卢,别署富春山人。章炳麟(太炎)外甥。1916年到上海,随李汉靖学习恽派花卉,又从汪洛年习山水。20年入商务印书馆任美工,次年为收藏家庞济元“虚斋”管理书画,得览名迹,心摹手追,画世大进。曾为中国美协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擅花鸟,宗法恽寿平、华喦,兼取黄筌、徐熙,所作妍丽清润,秀美动人;晚年渐涉徐渭、陈淳、朱耷等人,笔墨老辣,纵放洒逸;喜绘蔬果、虾蟹之类,生动活脱,别具韵致;偶作山水,近王原祁,生涩清劲。工书法,能治印。与江寒汀、唐云、陆抑非合为现代四大花鸟画家,被合称花卉画的四大名旦。81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张大壮画集》,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大壮画集》。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国画院画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沈迈士(1891—1986),名祖德,号宽斋,以字行,浙江湖州下昂乡竹墩村人。父瑞琳,母龚韵珊,均擅书画,有影印书画集及长喜斋论画诗印行。早年随母学画,后进上海震旦大学攻文学,获学士学位。曾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佥事科任职,参加过与苏联政府交涉收回领事裁判权及东正教教产谈判。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文科讲师、北京古物陈列所副所长。北伐以后,任浙江省政府秘书、南京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因对政府腐败不满,愤而辞职,以卖画为生。曾与沈尹默合作开办书画展览三次,在书画界卓有声誉。1949年5月,沈迈士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任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又被聘为兼职画师。以后历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名誉理事、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是上海卢湾区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卢湾区政协常委。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沈迈士绘画师承家学,山水取法沈周,旁及诸家;花卉宗沈石田。并能指画。画风苍润,笔致雄秀。绘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著有“画家丛书”中的《王诜》,另有《沈迈士画集》传世。还长于书法,善作诗词。名人故事2011年是海派书画名宿沈迈士先生诞辰120周年。日前在“澄智堂”巧遇竹刻名家黄宏疆先生,作为沈老的孙女婿,谈起自己从一名排练教练“转业”走上艺术道路,他对沈老言传笔教、诲人不倦的情景至今不忘,深深怀念。宏疆告诉我们,上世纪80年代初刚从部队转业回到上海,自己才30岁出头,觉得还年轻,又在沈老身边,就想学习书画艺术,那时沈老已过90高寿,见孙辈肯学自然高兴,便给他制定学习计划。除了每天练字习画之外,还让他学习古典文学和品读经典书画,每周要用古文写观赏心得,字数不论多少,但一定要交给沈老看。当时他几乎没有空余时间,一有空就忙着查找相关资料阅读,再苦思冥想地完成作业,然后由老先生批改讲解,几年下来,使他学到许多知识,为艺术上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宏疆接着说,1985年冬至前夕,沈老已是95高寿,但思路依然清晰,记得自己向沈老请教绘画的简约和复杂问题,沈老马上答道:“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各人的理解,简约要像欧阳修修史的名句:‘逸马杀犬于道’,复杂好比过年放焰火,越多越漂亮。”又问作画如何取法?沈老说:“取精用宏,博观约取。”还举例说明:“元代王蒙的山水画得繁密复杂但不塞迫,有气贯势足、浓郁苍莽之美,是国宝;而元代倪云林的山水画得‘逸笔草草’、删繁就简,有萧疏空灵、简约超逸之美,同样是国宝啊。就看你怎么去吸收,怎么去用了。”看到小辈好学,老人家非常开心,第二天还专门给自己写了一帧“博观约取”的条幅,并题款:“宏疆孙婿勤于问学,索书此句乃其心得也。”殷切教诲让宏疆终身受用。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又名徐昌明,浙江桐乡市乌镇人。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兼秘书长、一级美术师、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早年从师学纺织图案并设计织造纹样。1951年至1954年在上海山河美术研究室进修。1955年始从事对外贸易宣传工作,并长期辅导全国大专院校装潢工艺系的实习生和研究生。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城市雕塑艺术委员副主任,上海广告公司顾问。擅长装潢、工艺美术设计、装饰画、漫画。出版有《徐昌酩装饰画》、《徐昌酩动物装饰画集》、《徐昌酩漫画集》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漫画

    职务

    画家简介:胡伯翔(1896—1989)现代画家、摄影家、实业家。名鹤翼,别署石城翁。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父胡剡卿为国画家,擅长花鸟走兽。乃得家传,1913年随父来沪以绘画为业。画以山水为主,也作人物、走兽。作品曾受前辈吴昌硕、王一亭、程瑶笙等赞许。吴曾为之题曰“缶年已七一余矣,见有宋元笔意者,胡君一人而已”,并亲笔为他代订润例,称为忘年交。同时,他还是中国早期摄影的开拓者之一。1928年他与郎静山、黄伯惠及北京“光社”的陈万里等人一起组织“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并于《天鹏》摄影杂粁第三卷第六号中发表《美术摄影谈》一文,这是我国最早论述艺术摄影与绘画之不同的专论文章。1929年蔡元培发起举办全国美展,他应邀展出《嘶风图》、《松荫煮茗图》二幅,并被聘为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审查委员。1931年秋,为“表彰真实艺术,提高标非,使国民艺术,有时代精神,与民族特性”,自费创刊《中华摄影杂志》。他的作品曾先后在“华社”,“上海摄影会”、“中国摄影学会”等社团举办的影展中展出,并散见于《上海漫画》、《时代》、《中华》、《良友》、《文华》、《天鹏》等刊物。作品有《嘶风图》、《三叠飞泉》、《春风烂漫牧牛陂》等。作为30年代上海活跃的月份牌画家和摄影家,曾为英美烟公司、启东烟草公司创作过不少月份牌画。40年代亦从事实业,先后任家庭工业社总经理、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常务理事、生产促进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化妆品工业同业会理事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名罕,字幻吾,号罕僧,晚年称罕翁。男,汉族,广东新会人。早年临《芥子园画谱》兼画肖像,中学毕业后从事印刷及广告美术工作,业余潜心研习书画,获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教益,画艺日趋成熟。其中国画早年得陈丽峰、马龙图、邹达三等教诲。1928年在广州创办幻吾美术学校,并任广州中国新闻专科学校教师。1929年在广州开办幻真美术所,收取润格为当时广州之最。以油画画人像为营业性质,曾画宋美龄长旗袍画像。1936年秋在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举办个人画展。1947年赴美国旅行考察,在旧金山、西雅图、斯托克等地讲学并举办个人画展。1948年应邀去加拿大。1949年由菲律宾回国后执教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和上海轻工业学校。 1961年任上海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主任,后入上海中国画院任画师.创作取材广泛,手法多样,山水、花鸟人物无不见长,构图新巧,笔墨酣畅,设色雅丽,画面生意盎然,雅俗共赏。出版《幻吾画集》三卷、《幻吾小品画集》等。著有《怎样画走兽》、《中国画技法》等书。生前为广州市博物馆委员、苏州美专教务长、上海烟雨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黄幻吾的绘画被评论为:「精研国画,善绘山水、人物、花卉、鱼虫、鸟兽,尤以花鸟画、山水画功夫独到,刻划真切动人、栩栩如生」,他的作品确实富有新意,能把水墨、彩色熔铸一炉,做到情调美、色彩美、构图美、形象美。如果用“形神兼备,生机盎然,清新秀丽,雅俗共赏”这十六个字来概括,那是最恰当不过了。他的绘画作品早在80年代就进入香港书画拍卖市场,90年代北京、上海两地举办的书画拍卖会上,均有他的作品推出,价格十分理想。如今,广州、香港、台湾三地的书画市场上,他的绘画最为走俏,也是成交率最高的地区。[1]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