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赵蕴玉(1916.2.1~2003.1.12)原名文蔚,后改名赵石,字蕴玉,四川省阆中市人。幼年读过私塾,在县中读书时,因酷爱绘画而辍学,专修绘画,先后曾在阆中市几所学校任教。1945年到成都,入大风堂,师从张大千,艺事得以大进,并在成都的岷云艺专任教,由于喜爱戏剧,故曾从事过一段时期的戏剧工作,并在博物馆研究古代字画,参加了复制的工作,由于他临摹的技法高,工作又认真,不但大大地扩大了自我的学养,摹写的作品,几可乱真。他的书法也沉稳雅秀,隶书的造诣更高,1975在日本曾举行书法个展,而博物馆藏品中有八扇邓石如隶书屏,不慎散失一屏,为之补写而作旧,放在原作中居然不易识别,连知名艺文界人士前往观赏,无法相信是补书,直待徐邦达先生反复审定,方识别了出来。徐先生欣慰之余,赠诗一首,以文征明为苏东坡补赤壁赋缺三十六字典故,书为“欣看补白比文郎”。这一段艺苑雅事,也正说明赵氏书法的造诣。他兼长各家,五礼具备,尤擅行草,重要风景名胜区都留有他撰的楹联和匾额,只是一般画幅上所见书体以婉约胜,是为了较适合他工细笔法而书写的。赵先生的绘画,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大千先生在传统中汲取石涛之新的意念,随时求取突破与变化,也深植蕴玉先生的观念与技法中。他功力深厚,造诣精湛,举凡人物、花鸟、山水的均为所长,工笔重彩、写意、白描各类的表达技法,均随手拈来,无不自然成章,可见他卓越成就的一斑。先介绍赵先生的人物绘画。他的人物绘画的路子很广,大千先生早年精写高士,尤其得孙位的高逸图以后,心随手运,颇得唐代神韵,高古游丝,渊穆厚重,有笔力千钧之感。人物开相尤佳,远在明代和清代之上。蕴玉先生无大千先生高士开相模式的缺点,笔力也许稍有不逮,却颇有稳重雅逸之气。大千先生精佛像,但晚年病目,巧瞻精丽的作品已不可多见,蕴玉先生由于精双钩花卉和金碧山水,佛像除仿敦煌单尊的佛像外,像观音渡海图。和一般设色精工的人物,其配景技巧之高妙,真可与仇十洲相媲美。大千先生绘画中,仕女画为数亦复不少,时妆仕女外,得唐代意趣者颇多。蕴玉先生以仕女享名,“蜀中乐使”、“图中赏心十二事”、“薛涛制签”、“簪花图”、“手倦抛书”等,无不称得上精心杰作。他的仕女,既具现代人物的亲和感,着色的雅逸,造型的婉约,又颇得古朴欢约的情趣,的确做到了艳而不俗,浓丽超逸兼得之妙。所以如果说他承受了大千先生的衣钵,更不如说他由大千先生入手,渗和了明代和清代仕女画如仇英的宛丽,余集的秀倩、改琦的脱俗、费丹旭的美艳而形成了自我的风格,使他的作品与欣赏者更为接近,更易于领略和欣赏。大千先生的山水表达技法,最重要的有三类,第一类为抚石涛的水墨写意,兼有米芾、高克恭、吴镇等的意趣。第二类为青绿兼金碧,力追唐代。第三类为由王蒙而董源,以披麻为主,得苍润绵密的意趣。三种画法,固然悉见于赵先生作品中,由于赵先生勤于作画,潜心创作,反以没骨金碧或青绿为多。师王蒙意趣的也颇不少,他的努力,对古法的探讨,尤多积极的意义,对古法中的可贵处,作了新的诠释。花鸟画内容极杂,工其中数项者即可享大名。赵先生却渊博如浩翰大海,禽鸟走兽,百花争艳,间以蜂蝶,无不静观精绘,形神兼备。禽鸟中燕鹤、鸳鸯,兽类中猿、猫、免、松鼠、大熊猫、乌骓,佐以四时花卉,真是洋洋大观。工笔花鸟,除勾勒边正确实外,贵在设色,有清一代花卉宗师恽寿平、创设骨画法、其作牡丹,艳而不俗,为后人师葆。蕴玉先生勾勒成形后先施正染,层层着色,不求浓艳而务为厚实,正染不足,佐以背染,色调明快中自有一种超逸的书卷气,直透而出,令人观后实有回味无穷之感。从三年前开始,友人嘉乐公司耀兴兄将蕴玉先生作品亲携来台,一观之下,深为感动,论其作品中布置的妥贴,用色的精勤,骨法的渊穆凝练,虽与大千先生的奇肆奔放与笔力千钧或尚有未逮,确是工力深厚的荦荦大作。尤其看到他无所不能的广涉各门多类的表达技法,真与为传统国画的承传,作了最好整理。工笔重彩,易学而难成,不经过创作实验,是无法体会个中艰辛的。记述中言仇英作画所谓“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而当他作画时,耳不闻丝乐,目不瞧良景,可见用功之苦。但后人以赵伯驹身后一人誉之。今日拜读蕴玉先生大作,不禁有相同的感受。我对大千先生人物画,虽未能作极为深入的研究,但每在讲授中提起,深以孙家勤先生既尽得大千先生衣钵,未能返台任教以育作英才为憾事,得使后学能因其启迪,维系传统命脉而不坠。既得见蕴玉先生作品,深庆国内尚有先生能继大千先生遗绪者。欣闻扇面百帧愿在台出版,自当尽力促成,并为之序。2003年1月12日晚11时20分许,四川省著名书画家赵蕴玉突然去世,享年87岁。赵老的死讯震惊了四川文化界、省市有关领导、省文化厅、市文化局,省市文联、省市美协以及赵老的故乡阆中市委、市政府等都派代表前去慰问,表示了沉痛哀悼。艺术成就,擅人物、花鸟、山水,尤仕女,技法全面,工笔、写意、重彩、白描皆善,章法严谨,笔墨挺秀洒脱,开拓了四川国画的新局面,代表了四川国画界的最高水平,作品曾多次在国外展出和发表,受到广泛的欢迎。赵老的一生,对于艺术的追求十分执着,一幅《蜀宫乐伎图》就花去了10年的心血,上世纪80年代,该画被带到日本参展,在日本引起轰动。一名日本商人出价18万美金意图收购,赵老不为所动。后来,大英博物馆也想要收藏这幅画,但赵老也没有同意。赵老希望他的画可以留在内地,让后人观赏,所以多次拒绝了金钱的诱惑。他长期在成都画院工作,院长田旭中的挽联高度概括了赵蕴玉的一生:“淡泊名誉,德启后人;精研书画,艺重当代”,横批:“高风永存”。《蜀宫乐伎图》白描底稿至今尚由赵老门下赵姓弟子收藏,并装裱于成都家中完好无损,无价之文化遗产。赵老的去世还引起世人的忧虑赵老的去世还引起世人的忧虑,因为与他并称蜀中四老,代表四川国画界最高水平的吴一峰已去世多年,周北溪也已有90岁高龄,老前辈的绝技能否传承,成为人们心中的疑问。值得欣慰的是,赵蕴玉的儿孙都继承了他的画风,并且都已在画界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前不久,赵蕴玉和他的孙子赵弥还举办了画展并出了一个作品集,在美术界传为佳话。据悉,赵老的遗体将在本月17日火化。其家人随后将筹建赵蕴玉艺术馆,用来收藏赵老传世的几千幅字画以及他所收藏的恩师张大千的书画。在近期内,他的家人还将举办赵蕴玉遗作展。为黄成兴先生题词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朱宣咸(1927年浙江--2002年重庆),中国画画家,木刻版画家与美术活动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起从事中国画与新兴木刻版画创作。1951年任中华全国美协重庆执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首任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是成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的筹备人,成立重庆国画院的发起人,重庆美专校的创始人。曾获党和政府颁发的“献给共和国创立者”勋章。 半个多世纪来创作了不少中国画、版画、时政漫画等作品,并被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及各地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收藏;被《中国年鉴》,《中国百年版画(1900--2000)》,《寒凝大地--国统区木刻版画集(1930--1949)》等大型文献收录;1946年起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美展(1946年中华美展,1948年中华全国美展,1952年中国画展,1959年第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59年第四届全国版画展览,1962年纪念延讲二十年来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等);发表中国画、版画、漫画、插画等作品数千次;被《美术观察》、《人民日报》等媒体专题评介;先后出版有《朱宣咸木刻版画集》(1996年),《朱宣咸花鸟画选辑》(1998年),《朱宣咸风景木刻版画选辑》(1998年);《艺术常青--美术家朱宣咸》(2004年)。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委托编辑出版《第六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集》(1985年),也曾编辑出版《重庆中国画选集》(1989年)等大型画册;2000年由文化、新闻、出版等六单位曾联合主办“朱宣咸从艺五十五年画展”;生平被载入《中国美术辞典》、《世界美术家传》和《中国文艺家传记》等国家级辞书。 年轻时就投身人民美术事业和进步学生运动的中共党员、离休干部朱宣咸,早年在上海直接参与鲁迅先生的新文化运动与新兴木刻版画运动,1948年在《观察》杂志社事件中被捕。后与刘开渠、张乐平共同代表上海美术界在《大公报》发表迎接解放的联合宣言;在中华全国美术协会工作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进军到重庆;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文联委员,重庆国画院艺术顾问,重庆美专校校长等。长期以来,朱宣咸也正直无私的先后担任了重庆市新闻、文化、教育、出版系统的美术领导工作,作为1949年建国后重庆美术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也对于建立,推动和促进尤其是重庆在二十世纪中期与后期美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朱宣咸艺术网:http://www.zhuxuanxian.com/http://zhuxuanxian.com/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版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朱炜君(1922.11—)别名朱萼,女,四川成都人。擅长中国画。历任成都市蜀锦研究所、成都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都市蜀锦厂工艺美术设计。设计有《蜀锦纹样》、《和平鸽》等。 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朱纫君(1922.7—1994.5)别名朱兰,女,四川成都人。擅长中国画。先后在成都第三人民文化馆、重庆西南博物馆、四川医学院、成都二十三中、三中、成都市二轻局蜀锦研究所、市工艺美术学校从事教学及设计。作品入选第一届、二届全国美展、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作品有《山茶团扇》、《蜀绣挑绣花鸟画》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朱佩君(1920.8—1995.1)女, 四川成都人。擅长中国画。长期从事国画创作,任成都画院院长。作品有《芙蓉鲤鱼》、《菊花》、《山茶红艳樱花娇》等。 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钟道泉(1902—1969),字本立,汉族,四川达县人。以其功底深厚,深得自然之道的中国写意花鸟画著称于世。二十世纪20年代考入武昌美专,毕业后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艺,1926年又随潘天寿、张聿光转入上海新华艺大,其突出的才华深受潘、张二人器重,举荐至吴昌硕门下。其早期作品已深谙昌硕笔意之精髓。毕业后回武昌美专任教,1927年秋,与武昌艺专的创始人蒋兰圃等,成立了以“阐扬国故,振起艺术”为宗旨的湖北第一家民间学术团体“梅社”,号称“梅社十友”。1930年又与唐一禾发起成立武美艺术研究会,举办多次画展及公演,湖北艺术日趋活跃。作品又相继参加了中华民国第一、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其间不仅与齐白石等画界大师,还与陈独秀、顾颉刚、郁达夫、光未然、吴晓邦、李九皋等各界大家过往交厚。至1935年在武汉举办湖北省有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汉口市美术展览》、湖北美术界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时,年仅33岁的钟道泉在国画界已名闻遐迩,其作品被誉“大气磅礴”。抗战初期,湖北画家们宣传抗日,挥毫助赈,钟道泉不仅作品被抢购,还亲自接待参观者参观者和义卖者。抗战后期回四川成都,在省南虹艺专等校一直从事美术教学与创作工作,同时在四川各地举办或参加各类画展,1944年参加教育部第三次全国美展,1947年以个人名义举办“收集欧洲名画片展”,图片中已包含欧洲印象派作品。其间与张大千、徐悲鸿、冯玉祥、李一目、蔡绍序等各界大家交往频繁。在画风上注重兼容并收、道法自然,同时不断探究拓宽中国画的笔、墨、色、纸的表现力。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在各地产生的影响,使其在美术界已享有“西南地区国画宗师”之誉。解放后任四川省文联国画组组长。1956年赴重庆,在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任教,1958年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其间政治运动频发,先生与世无争,潜心艺术创作与教学,低调入世,高调作画。尚有作品《红芳晓露浓》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并有西南地区“柯瑝、王渔父、吴一峰、钟道泉、杨济川五人画展”。196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为其出版《花鸟画小辑》。50年代末,前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观看钟道泉先生现场作画,曾被其胸有成竹、能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笔飞墨舞,转眼间完成一幅出神入化、无懈可击的作品的绝招彻底倾倒。先生以深厚的传统功底,在经历多年的兼容并收之后,后期作品不仅已融八大山人、徐渭、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之精髓,更凸显出深得自然之道而大气磅礴、清纯超逸的新貌,还成功地将太极之气贯穿于创作过程中,使不少精品呈现出出神入化的境界。其墨气淋漓酣畅、色泽厚重丰润、笔力遒劲饱满、画气豪放苍劲之画作,令人刮目,不仅值得认真研究学习,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继承与发展,更有着不可忽视之贡献。正值炉火纯青之时,不幸于1969年4月,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享年67岁。1977年平反并举办遗作展,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钟道泉国画选》。1999年遗作应邀参加“20世纪天府百年绘画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16条/2页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