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沈叔羊,沈钧儒之子。笔名HK。嘉兴人。擅长中国画、美术理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早年肄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30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在校时曾从著名画家赵叔孺学习中国画。1932年毕业于上海法学院。1935年东渡日本,在大阪商业大学学习。1937年归国,在父亲沈钧儒指导下,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曾随李公朴到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担任干事,还曾先后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桂林行营政治部第三组以及重庆经济部工作。1941年后,任育才学校重庆分校教员。1943—1944年,在重庆多次举办画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法学院任教授兼调查部主任。1949年9月到北京,先后在出版总署美术科、贸易部国外贸易司任职,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1954年6月,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沈叔羊早年研习中西绘画,在中国画方面,于人物、山水、花鸟均颇擅长。毛泽东在延安时的会客室中曾挂有沈叔羊的画。其绘画艺术曾获得郭沫若、徐悲鸿、沙千里、傅抱石等人的赞誉。对国画理论也深有研究,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开画论课。1981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沈叔羊书画展,有山水、人物、花鸟、书法、指画等品类,备受欢迎。1986年3月24日,沈叔羊为慕田峪长城题写“留霞”匾额,11月13日即病逝于北京。作品有《农民》、《双鱼》等。出版有专著《国画六法新论》、《爱国老人沈钧儒》等,编注有《寥寥集》(沈钧儒诗集)、《沈钧儒画传》。集有《画髓室题画诗词选》、《谈中国画》、《百花画谱》。沈叔羊关怀故乡,196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为家乡征集书画,征集到溥雪斋、吴作人、叶浅予、李苦禅、黄胄、李琦、萧淑芳、郭味蕖、蒋兆和、胡佩衡、陶一清、周怀民等著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数十幅,不用家乡分文,表达了他为家乡文化建设倾注的深情。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孙诵昭,(1878.9—1968.2),女,字宋若。江苏无锡人。能诗文,画花卉。擅长中国画。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中国画院画师。孙诵昭出生在无锡大户人家,她的祖父是清朝津浦路二品总督。孙诵昭自幼随父亲学习书法、国画,同时也经常得到母亲的教诲,因此她少年时期便在国学、书画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9年拜齐白石为师学画。195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是国家的一种荣誉性待遇,而孙诵昭被聘为馆员的时候,她的老师齐白石先生仍还健在,这就足以说明孙诵昭女士在齐门弟子中的社会地位。她自幼随父亲学习书法、国画,同时也经常得到母亲的教诲,因此她少年时期便在国学、书画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孙氏23岁出嫁,婚后4年丈夫病逝,从此她立志以学问自立,毅然走出了家门。她先来到苏州,教家馆的同时致力研究中西画学。不久来到了北京,先后任私立女学传习所艺术师范国文、图画教员,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国文、地理、图画教师等。辛亥革命后,又于北京女子高级师范学校、尚义女子师范学校教授图画。1920年入北京大学画学研究会,专修中西绘画两年,后入中国画学研究会进修5年。1929年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讲师。在此期间她结识了刚刚定居北京不久的白石老人并时常前往齐宅问艺。白石老人曾在1928年画了一幅《得财图》送给她,上款题为:“诵昭画家清论……”由此可见孙诵昭40岁时已经具有相当的笔墨功力了。15年后,白石老人又画赠她的一幅《秋实图》,画面色彩丰富,洋红色的双桃配以绿叶、紫色的葡萄配以双藕,所题为:“诵昭女弟四时八节无间视余,余感其重师若是,今岁癸未中秋日,画此为报并上三千年之桃实为寿,八十三岁齐璜白石并记。”师生情谊之深由此可见一斑。此外,白石老人还为她的很多画作亲笔题诗,如《题孙诵昭女士蝴蝶兰画幅》:“旧时风月借山来,亲见枝头栩栩开。今日笔端能变化,分明不作梦中猜。”抗日战争爆发后,孙诵昭于北平赋闲,以售书画维持生计,偶尔也教家馆。新中国成立后她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又于195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68年病逝,享年90岁。生前著有《寒灰吟草》、《养拙斋书画课》、《书画随笔》等。孙诵昭是一位中国传统式的文人画家,她能诗擅画,书法亦有成就。绘画长于花卉写生,早年的作品多为工笔,晚年所作花卉大都兼工带写。她临摹明代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园图》,一丝不苟且足以乱真,显示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本刊发表的绢本立轴《江南姊妹花》(77.5×24.8cm),作于1925年,所画花卉行笔工稳、设色雅丽,颇有清初大画家恽南田的遗风,此幅是她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现藏于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天香深处》,作于1954年画家76岁时,是孙诵昭晚年所画的一幅小品。此图绘一枝桂花,画面工写结合,枝干行笔随意而又不失法度,叶与花的设色明快大方,所勾叶筋一丝不苟,桂花的设色浓淡相间,欣赏这幅作品的同时,真令人有香气扑鼻的感觉……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孙诵昭生前未能享得其应有的声誉,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中也没有对她的公正评价,她的作品也大多散失,如今,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保存了她一些精品画作外,还有很少一部分作品被收藏在民间。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那些流行一时的所谓艺术品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前贤的光辉也必将彰显得愈加灿烂。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孙福熙(1898.9—1962.6),字春苔,笔名丁一、春苔、寿明斋,浙江绍兴人。1915年毕业于浙江省省立第五师范,在县立敬敷学校、师范附小任教,1919年,去北京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在馆长李大钊领导下勤奋工作,文史哲各系选课旁听,并与其兄孙伏园一起,结识鲁迅和许多进步的教授,曾参加“五四”运动。次年由蔡元培校长介绍,赴法国工读,先在里昂中法大学任秘书,后入法国国立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散文。1925年回国,在鲁迅帮助下,散文集《山野掇拾》由开明书店出版。归国后,先后出版散文集《归航》、《大西洋之滨》、小说集《春城》等。1928年,到杭州任国立西湖艺术学院教授。主编《艺风》杂志。1930年,再去法国攻读,在巴黎大学选听文学和艺术理论讲座。1931年归国,续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34年至1937年,先后在上海、南京、广州、北京等地举办全国性美展——艺风展览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先后到武汉、衡山、绍兴、昆明等地分展抗日美术作品。与李寄僧等人创办绍兴孑民美育院,主编《旅行》杂志。1938年后,历任绍兴稽山中学教师、校长,昆明友仁难童学校校长,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国文及法文教员并兼教务主任,浙江大学文学院、中山大学教授等。建国后,任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研究会主席。1951年,参加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次年加入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1951年至1962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北京编译社高级编辑等。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工画菊花,花多叶少,别具风格。23至26年,先后在上海、南京、广州、北京等地举办全国性美展——艺风展览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创作抗日美术作品。先后到武汉、衡山、绍兴、昆明等地展出。27年返绍兴,任稽山中学教师并代理校长,发起创办绍兴孑民美育院。28年,去昆明任友仁难童学校校长,兼任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国文及法文教员,并兼教务主任。29年,与西南联大部分教授合编《呈贡县志》和《旅行》杂志。35年到上海,以卖画为生,并编辑《华侨通讯》。37年,任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并在杭州高级中学及国立艺专兼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研究会主席,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1年参加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调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次年,加入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1954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后任北京编译社编译。其著作还有散文集《三湖游记》,特写集《早看西北》,译作《越南民间故事》,工艺美术专著《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及《孙福熙画集》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13条/2页 
发布书画家信息